My Scenery Only for You:那些不美的台湾风景

My Scenery Only for You:那些不美的台湾风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摄影作品集×影像工作志×台湾风景私史

  本书有如一位摄影师的私人工作志。这里没有美丽的大景、没有必学的密技,也没有饱满的关怀以及闪亮的美少女;这里只收纳了充满怀疑的人,以及许多不美的风景──属于我的风景。

  如果典型的风景是一种正史,每当我捕捉非典型的风景时,其实也是在撰写一段风景的私史;当这些风景投射回城市中,我便成了天桥下的说书人。这并非趋近美与真的线性过程,而是在现实之中想像出口的不同版本。

  也许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们不曾真的发现出口,典型的风景没有,非典型的也没有。它们在某个片刻带给我们惊奇,一旦习惯了,风景就成为日常,日常又转为压迫,然后我们再寻找另一个出口。我试图在此献上些许慰借,有时候就是得假装虚幻的事物是存在的,让短暂的光凝结为影像,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虽然疲累,但仍有所追求。

--汪正翔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汪正翔


  台北人,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后至波士顿美术馆艺术学校(SMFA)攻读艺术创作(但不想念完)。目前往返碧潭与台北之间,接案维生,也从事摄影评论与创作。最喜欢的作家是桑多.玛芮(Sandor Marai),最喜欢的歌手是尾崎丰。不喜欢现实的人,也不喜欢假正面。

  展览经历
  2015    个展「My Scenery Only for You」水谷艺术空间Waley Art
  2014    个展「现象世界」Nuki Space
  2012    联展「美国梦在台湾」海马回光画馆

  出版经历
  2015    摄影集《My Scenery Only for You》
  2014    摄影集《非风景》

图书目录


你都拍些什么?

前言
所谓自由摄影师

苗栗的豪华农舍
乐活家园

波士顿也有木屋
美国梦在台湾

幸福成拍摄的样子
谈婚礼摄影

用照片代表一个人?
谈採访摄影

跟着汪正翔游台湾
拍摄自己所属的社会阶级

反摄影美学
非风景

My Scenery Only for You

图书序言



你都拍些什么?


  这本书记录了我这几年来对于摄影的思考,有些关于创作,有些关于工作,本来我只是习惯在脸书上发发牢骚,根本没想过要发表,毕竟我摄影资历尚浅,但这或许正是这些文字有些微意义的原因,因为我对摄影充满了困惑。

  作为摄影师,每次有人问「你都拍些什么?」我都很难回答,同时也会想,难道写小说的会被问是写什么的吗?(好吧,其实写小说的可能也会被分类。)摄影有一个奇怪之处,那就是其分类通常会直接依照拍摄的对象,譬如拍风景、婚纱或是商品,即便是艺术摄影,也会分成人体、静物等等,不像小说的分类经常是按照处理的主题。从这点来看,就可以知道摄影依赖对象的程度。

  刚学摄影的时候,总会努力强调自己不是单纯捕捉真实,但是当摄影不是捕捉真实这件事也变成老生常谈,就会发现不管怎么说,摄影都与现实纠缠不清,甚至极端仰赖对象物。有时当我拍了一些明明只是场景或对象好看,却被视为拍得好的照片的时候,我心里都很惭愧,这并不是说摄影很简单──看到那些宛如战机操纵手册的摄影技术书籍,我就会觉得摄影真的很难。

  摄影有很多技术细节以及操作观念需要学习,但是相较于其他媒材,其过程还得大量仰赖器械自动完成,这让对象本身的状态变得格外关键。伊安.杰佛瑞(Ian Jeffery)在《摄影简史》曾叙述早期的摄影者如何为此苦恼,因为创作者自身构作的成分好像被压缩了:摄影者面对一个对象时,他主观的意志是透过「引用」而非完全主观的构作来表现;当自我作为一个拍摄的对象,那自我也会无比重要。我们都曾羡慕那些生命经验独特,彷彿可以若无其事拍出杰作的摄影家,他们表现自己、就已经是呈现了一个特别的存在。

  然而如果有人的生命经验就是很平庸呢?哲学与文学也仰赖经验,就算生活平淡的人,还是可以透过心灵游历的方式,建立宏大而精致的世界。摄影可以吗?但是即使可以,我们又要如何保持对象物直观上的样貌与特性(这也意味着保持摄影的特性),同时又深入一种抽象而特别的关系?

  我想起那些一心一意投身于摄影的前辈,他们常常看来正面又奋进,有的是带着相机记录抗争现场,有的是长驻遥远的偏乡,关注不为人知的弱势族群与文化。即便是那些不那么具有现实关怀的作品,那种美也是饱满得让人充满能量。如果真善美是就是这些作品的目的,以此为目的的摄影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可是我心中始终有个疑问──是否摄影就必须这样呢?

  有很多人会说:我没有想这么多、我就是爱拍照。也许,那是因为照相真的很有趣,也很容易入手,所以成为一种让大家变得独特的快速方法。我也是这群人的其中一员,但是我并没有变得独特,我的人没有,我的照片也没有。许多摄影作品之所以独特,其实是拍摄者本来就很独特,所以他才会进入那样的环境、接触那样的对象。小说或是诗都是如此,没有人会因为使用的器材而变得特别。这样的话,为什么还要拍照呢?更不用说,为什么要成为拍照的艺术家?

  我曾想像,真正的创作都不是自愿的,而是创作者在人生苦痛中所产生不得不然的反应,就像麦可.齐莫曼(Michael Kimmelman)《意外的杰作》书中所描述的,艺术家真正创作的根源都在艺术之外,他们的终点也不必在艺术之内。我知道这是一种过时、混杂现代主义与存在主义式的艺术观念,但是每当我想鼓起热情作一位摄影艺术创作者,我就会觉得很哀伤。我没有将人生困顿转换成精巧游戏的能力,或是说,如果我能转换成功,也不会得到安慰。也许归根究柢,我从来不是一个借由摄影来表达想法的人,或是借由摄影来感受世界。对我而言,一个人一辈子投身于小说是可以理解的,一个人一辈子都在打篮球也是很有乐趣的。可是一辈子拍照?我不知道。

  如果现在问我为什么要拍照,我可以很坦白地说,那是因为我以为我会这件事,然后这件事跟我以前做的事好像不太一样。但如果问我,为什么喜欢看电影跟小说,我会说电影跟小说很好看。也许有一天,我会自以为可以开始拍电影跟写小说,然后就开始觉得,从事电影与小说创作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也许人生最终没有一件事是理所当然的吧,我们之所要一直告诉自己这是我的梦想、那是我的天命,是因为我们害怕有一天会发现,原来没有一件事情是必要的,也没有一件事情最终会带给我们什么。历史留名不会,贡献宇宙也不会。我们害怕这件事,所以我们讨厌那些说出真相的人,也无法忍受那些肤浅又乐观的人;我们羡慕那些笃定而平静甚于那些怀疑而惨沮的人。我们痛恨询问「然后」的人,所以常常用轻蔑的语气询问别人「然后呢?」其实这一切是因为我们无法期待未来,只能活在当下。

  如果有一件事,让我们暂时远离自己,但是又可以想像有一天会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我们就会一直做下去,这就是我拍照的原因。我希望用这些文字与风景志记拍照的这些年,同时对摄影致上某种并非虔敬但是真诚的心意。

图书试读

前言──所谓自由摄影师

我是一个靠接案维生的自由摄影师,同时也用摄影创作,这两件事原本不见得相关,但由于我的创作都是从工作中发展出来,因此两者的关系对我变得特别重要。

森山大道曾说:「自由摄影师就是像狗一样四处在街头游荡。」我就是这样在街头闲晃的人。以前并不真的体认到这件事,总以为会有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让摄影者发挥才智并且得到合理的报酬,但事实上从来没有过,直到今天都是如此。有时我说自己是摄影师,都会带着羞愧,因为我知道并没有一个确切的位置与报酬来肯定我的存在。

平常我总是抱怨连连,看到户头只剩四百九十九元时也会又惊又怒。但其实这件事并不奇怪,我本来就没有用尽全力维生。当我从事摄影编辑时,联络过几位所谓的部落格摄影师,老实讲,就商业的标准,他们都拍得很好,你无法想像他们对一位美少女可以认真打光到那种程度。学艺术摄影的人,总觉得自己才有美感,实际上,那完全是两回事。所以我常常去偷学那些沙龙摄影的招式,但是又不愿意真心学习。很多人会说,那你为什么不认真学一下?其实这就像商业摄影的人喜欢说「摄影是艺术」一样,最好的情况当然是什么都接触,但有时候,选了一条路后就回不去了。

表面看来,摄影界的疆界比较不分明,所以艺术摄影家也可能在商业上有所成就。就谋生的层面而言,这是好事而不是坏事,不过这样的情况也慢慢消失了。我不确定是因为专业分化产生的结果,还是由于摄影这个媒材因为科技进步,已经不具有独佔性,就像轻便相机在十九世纪出现后,拍摄肖像的摄影工作室纷纷倒闭一样,器材普及使传统的肖像摄影师不再有优势。

无论如何,我认为艺术摄影不该存有通吃的幻想。这并不完全源自现实因素,而是举凡一个媒材走到「纯」这件事,它关心自身的程度就远超过关心市场以及观众。你很难要求创作者在穷究媒材与内在时,还要兼顾市场接受度;同样地,我们也很难要求创作者既要努力面对大众,同时又追求媒材与内在的极限。当人们说,创作与谋生要达成某种平衡与妥协,其实都说得太轻易了。更何况,这两端从不对等。一位商业摄影师并不会因为作品不具备艺术性而全面怀疑自己,但艺术家却会因为赚不到钱而真的活不下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