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改變世界的古代海圖 地圖是人類的描繪和概括世界的夢,這之中有宗教的夢,有財富的夢,有探險的夢,也有侵佔的夢。這種夢,先天地揉和著求知的慾望,權力意誌和生存競爭。
現代英語的「Map」(地圖)這個詞,源於拉丁文「Mappa mundi」,其中的「Mappa」指的是「布料或餐巾」,而「mundi」指的是「世界」,其原始意思是「將世界畫在布上」。
其實,人類發明布的曆史並不長。從考古角度講,最初地圖一定不是畫在布上。現在存世的遠古岩畫中,可見地圖的影子,如美國愛達荷州的山岩上,大約一萬年前的岩畫,就畫有盆地與河流的符號。
最早形成地圖形態的是美索不達米亞的泥闆地圖。西元前二三〇〇年左右阿卡德王朝薩爾貢一世已經有瞭泥闆地圖。同一時期,古埃及已開始使用莎草紙記錄人類活動,現今存世的莎草紙地圖是西元前一三〇〇年的都靈莎草紙地圖,它是由拉美西斯四世陵墓書記員阿曼那科提繪製的努比亞地圖。遺憾的是收藏人類早期地圖的兩個圖書館,古巴比倫的泥闆圖書館和亞曆山大圖書館,皆毀於戰火,眾多古地圖化為灰燼。
這本書所要說的海洋地圖是地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類地圖幾乎是與古代地圖同時誕生,但海洋地圖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改變瞭人類基於陸地認識世界的有限視野,從更宏觀的視角描述世界。現存最早的古代海洋地圖是西元前七世紀以泥闆製作的巴比倫世界地圖。這幅地圖以巴比倫為世界中心,四周被海水環繞。地球確實被無邊的大海所覆蓋,後世證明地球百分之七十的麵積被海洋覆蓋。大海不僅與陸地有著緊密的地理關係,也對人類社會發展産生重要影響,而與海緊密接觸的人類活動,深刻改變瞭人類曆史進程——這一切皆記錄在古代海洋地圖之中。
這本書的古代海洋地圖故事,即從泥闆海洋地圖講起,止於十九世紀末已是彩色印刷海洋地圖。本書搜集瞭上一百五十幅古代海洋地圖,確切地說是與海有關的、廣義上的古海圖。這些地圖描繪空間囊括瞭陸地、近海、島嶼、海岸綫、海峽、海航綫、入海口、四大洋和極地;其內容涉及原始航海、大航海、海盜劫掠、海上衝突、海洋分割及列強稱霸世界的海洋地理圖景。
古希臘地理學傢托勒密最早以平麵來展示地球,讓人類有瞭整體的「世界」認知,其俯瞰世界的角度領先於所有國傢繪製的地圖,也影響瞭世界航海活動,當之無愧成為世界地圖之父。但隨著西羅馬滅亡,希臘的理性地理學很快被教會的神學所取代。古典天文學、地理學的領軍力量轉到東方,促生瞭阿拉伯世界的馬濛(Al-Ma'mun)地理學、伊斯塔赫裏(Istakhri)的圓形世界地圖和迴歸托勒密製圖方法的伊德裏西(Al Idrisi)世界地圖……
必須指齣的是,中世紀的阿拉伯,雖然是一個航海大國,也是一個繪製地圖的大國,但卻很少創作精準的航海地圖。「專業」航海圖最終在地中海誕生——它就是「波特蘭」航海圖。「Portolan」這個詞來自拉丁文,原指用文字所寫的航海指南書。由於航海指南書中通常附有航海圖,後來人們就用「波特蘭」來錶示中世紀的航海圖。
波特蘭航海圖是西方精確製圖開端,比如,繪於十三世紀的「比薩航海圖」(Carta Pisana),這幅現存最早的航海圖,因其海岸綫繪製精準而被地圖史學傢稱為「最早的真正的地圖」;相比之下,歐洲精準的陸圖則要到十六世紀前後纔齣現。
在大航海之前,地中海的航海圖一直保持絕對領先的地位。如,馬略卡學派(Majorcan cartographers)製圖傢亞伯拉罕‧剋萊斯剋(Abraham Cresques)為世界貢獻瞭加泰羅尼亞世界航海圖(The Catalan Atlas),義大利學派不僅貢獻瞭比薩航海圖,還貢獻瞭維斯康特世界航海圖,正是地中海的先進航海圖,為大航海探險傢提供瞭遠航指引和勇氣。
說到大航海,不能不說「文藝復興」。要指齣的是「文藝復興」這個詞,完全是一種中國式誤譯。在義大利語裏它叫「Rinascimento」,隻有「復興」的意思,一點「文藝」都沒有。歐洲當時就是想「復興」古羅馬與古希臘的輝煌時代。這個「復興」有文化的,也有科學的,其中就包括重印托勒密的《地理學》。如果做一點對比就會發現:熱那亞的哥倫布一四九二年發現瞭新大陸;佛羅倫斯的達文西一四九九年完成瞭「最後的晚餐」;拉菲爾離世的一五二〇年,麥哲倫正在環球航行……「復興」不隻是畫畫,還有偉大的航行。
大航海使航海圖進入瞭新時代。地中海航海圖的各學派,很快就被大航海的尖兵葡萄牙的一眾製圖傢第奧古‧歐濛(Diogo Homem)、羅伯‧歐濛(Lopo Homem)、費爾南‧瓦斯‧多拉多(Fernao Vaz Dourado)等創造的葡萄牙學派所覆蓋。葡萄牙學派的曆史功績在於迅速收集整理葡萄牙航海傢的發現,製作齣一批錶現「新航綫」和「新土地」的航海圖。
雖然,葡萄牙和西班牙都將最新航海圖當作國傢機密加以封鎖,但這種保護與壟斷最終還是被新獨立的低地國傢所打破。佛蘭德(比利時)學派的「三劍客」,即麥卡托(Gerardus Mercator)、奧特裏烏斯(Abraham Ortelius)和洪第烏斯(Jodocus Hondius),他們不僅創造瞭製作世界航海圖和世界地圖新方法(麥卡托投影法),而且,還以市場化的方式不斷萃集並推齣最新世界地圖集,終結瞭航海圖被少數國傢掌控的曆史。
波特蘭航海圖在大航海後期,漸漸退齣瞭曆史舞颱,新航路與新海圖使天各一方的國傢相互認知。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三位義大利傳教士和製圖傢利瑪竇、羅明堅和衛匡國先後來到大明中國,他們為中國送來瞭世界地圖,也為世界帶去瞭中國地圖集。這三個人在描繪中國和認識東方的意義上,為世界地圖史作齣瞭傑齣貢獻。
誰在世界的另一邊——這本書嘗試以「圖說」和「說圖」的方式,反映被海洋隔絕的世界是怎樣被一步步地被發現,又怎樣被一幅幅奇妙的地圖聯係在一起。從中可以發現,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圖繪製者,對空間有著不同的理解,描繪世界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可以感受到各種地圖所摺射齣不同的世界觀,和不同文明的神奇演進與融閤。正是這些不斷進步的地圖,為人類描述瞭世界的邊界,從而構成瞭完整無缺的世界圖景。
這裏搜集瞭現存最早的錶現陸地與海洋關係的古巴比倫泥闆世界地圖、最接近現代地理學的「托勒密扇子」、最早將世界一分為三的伊西多爾「T-O」地圖、最早將世界一分為四的貝亞吐斯地圖、最早的古代航海地圖集加泰羅尼亞地圖集、最大尺幅的中世紀世界航海圖毛羅地圖、最令人不解的皮裏‧雷斯航海圖、最令人疑惑的哥倫布手繪美洲島嶼圖、最值得珍視的「美洲齣生證明」、最早描繪香料群島的航海圖、最早描繪澳大利亞的海岸圖……這些有跡可循的內容交織在一起,似乎大緻有序,又難以截然區分,所以,本書所採用的編輯體係,也隻是為方便讀者閱讀所進行的粗略分類、歸納與排序,並非某種地圖史的科學定式。
現代海圖概念形成於二十世紀,「海圖」(nauticalchart通常簡化為chart)已是精確測繪海洋水域和沿岸地物的專門地圖,已完全不同於過去所說的地圖「Map」和中世紀的「Portolan」航海圖。這種「海圖」已經沒有多少故事可講瞭,自然也不在本書收錄的範圍。
幾韆年來,人類藉助航海認識瞭周邊世界,又通過控製海洋確立瞭各自的勢力範圍與相互關係。這些古代海圖不僅記錄瞭人們世界觀的演進,而且體現瞭各自的價值觀與權力意誌,有發現,也有「被發現」,有優勝劣汰,也有弱肉強食……在商船與炮艦的交替中,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在不斷變化的海圖中,世界漸漸鋪排齣今天的格局。從這個意義上講,閱讀這些經典古代海圖就是閱讀一部「海圖版」的世界史。人類的探險精神中,先天地揉和著求知的慾望,擴張的慾望,權力意誌和生存競爭。
是為序。
梁二平
二〇一五年六月於中國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