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戰後」:亞洲的「1945」年及其之後

何謂「戰後」:亞洲的「1945」年及其之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二戰史
  • 亞洲曆史
  • 戰後重建
  • 曆史研究
  • 1945年
  • 冷戰起源
  • 殖民主義
  • 文化變遷
  • 社會轉型
  • 記憶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恰好七十年,有關戰爭的各種「物語」,卻仍然在東亞地區迴盪,今天這場研討會,不是在重挖傷口,而是希望以更多理性的檢討,更大視野的胸懷瞭解曆史、瞭解彼此。誠如,1945年8月15日蔣介石在《抗戰勝利對全國軍民及全世界人士廣播演說》中說的:「希望這場戰爭是世界文明國傢所參加的最末一次的戰爭」,蔣介石在這文稿中強調「待人如己」、「不念舊惡」,抱著「要愛敵人」、「與人為善」的心情「要作到我們的敵人在理性的戰場上為我們所徵服,使他們能徹底懺悔,都成為愛好和平的分子」。本書即基於理性的立場,檢視與拆解Ⅱ戰後「戰爭物語」的迷思,並就「戰爭的意味」、「戰後的言說」、「戰後的文學」、「國傢與民族」以及「戰後的殖民時代」等議題展開精彩的論述。
尋找黎明:戰後亞洲的斷裂與重塑 本書深入剖析瞭20世紀中葉,特彆是二戰結束後,亞洲大陸所經曆的劇烈社會、政治和文化轉型。我們聚焦於一個核心問題:當舊的帝國秩序崩潰、新的國傢身份亟待構建時,亞洲人民是如何理解和應對這場宏大而痛苦的“新生”的?這不是一部講述戰爭本身或戰後重建的宏大敘事,而是對特定曆史瞬間中,個體經驗、邊緣群體的掙紮以及意識形態衝突如何形塑現代亞洲麵貌的細緻考察。 第一章:時間之謎:1945,一個概念還是一個現實? “1945”對於亞洲而言,並非一個整齊劃一的終結點,而是一個充滿張力的起點。本章首先挑戰瞭將“戰後”簡單等同於“勝利”或“獨立”的觀點。我們通過對東南亞幾個關鍵地區的個案研究——例如法屬印度支那的法軍迴歸與越南獨立同盟的早期行動,以及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權力真空——來揭示殖民宗主國權力的迅速衰退與本土解放力量的倉促接管之間的微妙博弈。 重點分析瞭知識分子階層對“時間”的感知差異。在東京,對日本的軍事占領與“民主化”的體驗,與在雅加達,麵對新生的國傢機器的血腥鞏固過程,構成瞭兩種截然不同的“戰後體驗”。我們考察瞭戰敗的日本軍官、被遣返的朝鮮勞工,以及在盟軍監督下重返崗位的殖民地官僚,他們如何試圖將1945年錨定在他們各自的時間綫上。這不是一個單一的斷裂,而是一係列相互乾擾、相互否定的時間流的集閤。 第二章:地緣的碎片化:邊界的重劃與身份的流動 戰後的亞洲,地理邊界在戰時被劇烈地重塑,而和平並未帶來穩定的綫條。本章探討瞭“邊界”作為一種社會建構的力量,如何在戰後被反復拉鋸和撕裂。我們詳細審視瞭二戰後遺留下來的難民問題和遷徙浪潮,這些流動的人口群體成為瞭定義新國傢認同的“活的材料”。 重點案例包括中印邊境衝突的前兆、緬甸的剋欽邦和撣邦內部的自治要求,以及巴基斯坦分治後旁遮普和孟加拉地區持續的宗教與族群衝突。我們關注那些被新劃定的國界所截斷的社群——例如居住在泰緬邊境的剋倫族,他們的“傢園”在新的政治版圖中變成瞭“邊境地帶”。探討瞭語言、宗教和民族誌研究在構建國傢敘事時,如何有意或無意地排除瞭那些在遷徙中失去立足點的群體。這部分內容側重於闡釋權力如何在地理上固化,以及這種固化對底層民眾生活産生的不可逆轉的影響。 第三章:意識形態的戰場:從“反法西斯”到“反帝國主義”的轉嚮 二戰的結束,並沒有帶來全球意識形態的統一,反而催生瞭更加尖銳的對立。本章分析瞭亞洲左翼力量在戰後初期所麵臨的復雜處境。他們曾是反抗軸心國侵略的主力,但勝利後,他們很快發現自己必須與昔日的盟友(西方民主國傢)或新興的地區強權(如尋求區域領導地位的印度)進行新的意識形態鬥爭。 我們深入研究瞭共産黨組織在不同環境下的策略調整:在菲律賓,鬍剋(Huk)運動的軍事化進程;在印度尼西亞,蘇加諾政府內部的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張力;以及在中國,國共兩黨在“接收”城市權力結構時所展現齣的意識形態差異。重點分析瞭“非殖民化”這一術語如何在冷戰的框架下被重新定義——它究竟意味著真正的民族自決,還是僅僅從西方殖民主義轉嚮東方陣營的影響。我們試圖描繪齣,知識分子如何艱難地在傳統儒傢思想、本土信仰與馬剋思主義、自由民主理念之間尋求一個可行的未來藍圖。 第四章:物質重塑與“現代性”的代價 戰後重建的錶象下,隱藏著深刻的物質不平等和對“現代化”的焦慮。本章關注基礎設施的重建與社會結構的重塑之間的矛盾。大型水利項目、工業化的初步嘗試,以及城市規劃的變遷,如何服務於新的國傢精英,而非廣大農民和工人階級。 我們考察瞭戰後初期,亞洲各國在經濟政策上對外部援助的依賴,特彆是美國馬歇爾計劃在東亞(如日本和颱灣)的介入,以及蘇聯對中國東北的經濟援助模式,並對比瞭“不結盟運動”國傢(如印尼和印度)在經濟主權上的掙紮。本章特彆關注瞭女性在戰後經濟轉型中的角色,她們如何在傳統傢庭結構瓦解的同時,被捲入新興的工廠勞動或城市服務業,以及這種轉變對她們的文化地位産生瞭何種衝擊。這部分內容旨在揭示,被宣傳為進步的“物質發展”,往往是以犧牲某些群體的福祉和傳統的社區網絡為代價的。 結論:未竟的遺産 本書最終論證,亞洲的“戰後”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而非一個明確的終點。1945年所打開的潘多拉魔盒——關於主權、身份、發展路徑和意識形態歸屬的爭論——至今仍在亞洲的政治格局中迴響。我們沒有提供一個統一的“亞洲答案”,而是呈現瞭在巨大曆史慣性和突發性事件交織下,數億亞洲人如何艱難地界定他們自己所處的“現在”的復雜過程。理解這些早期斷裂與重塑的精微之處,是理解當代亞洲復雜性的關鍵所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謝政諭


  現任東吳大學政治係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研究領域:比較憲法、中國政治思想、颱灣發展經驗。

鬆岡正子

  現任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教授,研究領域:中國民俗學、中國文化人類學、藏彝走廊研究。

廖炳惠

  現任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比較文學係講座教授,研究領域:比較文學、歐美文學理論、歐美文化理論。

黃英哲

  現任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教授、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研究領域:颱灣近現代史、颱灣文學。

圖書目錄

序言—謝政諭

第一章 「戰後」的意味
1 戰後颱灣社會的搏成:Y 字型共創論的一個解說—呂芳上
2 戰後初期颱灣人對未來前途的看法與其具體行動—許雪姬
3 從地域社會研究看所謂的「戰後」:以嘉義研究為例—李明仁
4 後殖民的曆史球賽—廖炳惠
5 從民族抗戰到民族文化重建:1945 年前後許壽裳對日本的認識—楊彥傑
6 從大亞細亞主義到「脫亞入美」—馬場毅
7 1945年後「戰爭物語」迷思的拆解—形成日本Ⅱ戰「戰爭觀」的思想淺解—謝政論
8 村鬆祐次的中國論關於《中國經濟的社會態製》—三好章
9 從大東亞戰爭時期日本的泰語宣傳雜誌看「戰後」—加納寬

第二章 「戰後」的言說
1 轉摺與重組:中國電影史上的1947 年—李曉紅/林豪
2 電影《紫日》中的風景和語言—張英進
3 曆史的鬼魅:李永平小說中的戰爭記憶—李有成
4 有關廣島與長崎核爆言說:從文學的角度來看—林雪星
5 冷戰期間越颱儒教關係:颱灣奉祀官孔德成 1958 年訪問南越考—阮俊強

第三章 「戰後」與文學
1 光復初期中國東北與颱灣地區的文藝刊物研究:以《東北文藝》與《颱灣文化》為中心—張羽
2 論張愛玲《小團圓》中的戰爭—鍾正道
3 重申抗戰小說的敘事倫理—張學昕

第四章 「戰後」的國傢與民族
1 中國的國傢與民族論爭:中華民族復興論及民族政策的動搖—加加美光行
2 四川羌族中的語言交替及母語喪: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所進行的「中華民族文化」—鬆岡正子
3 論中越邊境廣西壯族與高平儂族岱族間 70 年的民族交往—塚田誠之
4 戰後東亞文化國族主義的發展:以米食作為文本的比較研究—何撒娜

第五章 「戰後」與性彆
1 大迫倫子和楊韆鶴作品中的殖民與戰後性彆建構—垣原智子
2 阪口䙥子的 1945 體驗及其戰後寫作:一個「蕃地」作傢對颱灣山地的懷舊與罪感—小笠原淳
3 奈良女高師留學生的戰後與性彆問題—野村鮎子
4 一位「滿洲國」留學生的「戰後」:王興榮女士訪問紀錄—大平幸代

編後記—黃英哲

圖書序言

序言

謝政諭


  2015 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戰爭結束的七十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七十周年,世界各地普遍舉行各種儀式,紀念許許多多無名英雄,追悼數百萬死亡戰士、更追撫數韆萬無辜人民死於戰火。曆史的傷痛不應該被遺忘,曆史的仇恨需要拆解與撫平。

  就日本軍國主義的二戰行為,日本首相安倍在2015年8月14日錶示日本政府在第二次大戰中,為無辜人民帶來「無可計量的破壞和苦難」,並不斷錶示「深切反省和衷心道歉」。此說話對特彆是中國和韓國政府與人民而言,認為日本沒有使用「侵略」字眼,顯然尚未真切的對戰爭行為錶示「歉意」。

  易言之,二戰結束已七十年瞭,但就亞洲各國而言,顯然尚未完全「超越國界」,對「曆史書寫」猶缺乏共識。年來日本愛知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黃英哲所長與鬆岡正子教授、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文學係廖炳惠教授及本人經多次越洋電話與電郵聯係,終於促成2015年4月11-12日的「何謂『戰後』?亞洲1945年及其之後」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舉辦,會中聚集瞭日本、中國大陸、颱灣、美國、越南等近三十位學者發錶論文,並就「戰後的意味」、「戰後的言說」、「戰後的文學」、「國傢與民族」、以及「戰後的殖民時代」等議題展開精彩的論述。從多時空、多情境中重新審視二次大戰前、後的深沉意義與麵嚮。

  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舉辦及會後論文集的齣版都需要多方資源的挹助,愛大的佐藤元彥校長、東吳的潘維大校長及颱灣駐大阪辦事處蔡明耀處長蒞會講話。愛知大學暨筆者的教育部研究計畫、外交部的資助、東吳大學校友總會劉吉人理事長,中學時代的摯友黃啓宗董事長的經費投入及無私的奉獻,方得以按計畫步步落實。戰後七十年來,國際政治勢力幾度重組,亞洲各國政經矛盾仍在,作為地球村的知識人,發掘曆史的真相,奉獻一己之力為東亞社會締造更多「和平」因子,此為筆者近五年來颱、日研究計畫的一個重要環節,齣版在即,再次感謝所有協助的朋友。

圖書試讀

第一章    「戰後」的意味

1 戰後颱灣社會的搏成:Y 字型共創論的一個解說—呂芳上

一、    前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七十年來颱灣的種種發展,可說是一部包含大陸時期中華民國史與日本殖民統治史的遺産,以「Y」字型閤流,共創新局的曆史。原本作為清帝國邊陲行省的颱灣,於 1895 至 1945 年間納入日本的殖民統治,難免和同時期的中國大陸呈現差異性的發展。1945 年二次大戰結束,日本勢力褪齣,中華民國政府傾力對颱灣社會進行「中國化」、「去日本化」的改造。隨後,1949 年國共內戰的結果,中華民國政府及一百多萬大陸軍民遷徙入颱。在冷戰格局下,海峽兩岸社會文化形成分隔,以國民黨意識型態為中心的中國文化基調,在颱灣得到強化。特彆是,這時期中國大陸的巨大變動,益使颱灣成為正統中華文化傳承的基地。不過,前述轉型工作也不是毫無波摺。1947 年的二二八事件,即顯示轉型的陣痛。更重要的是,一批批渡海來颱的中國大陸知識分子,固然自許肩負中國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但仍無法忽視日本半世紀來建立的基礎,以及影響。

本來,文化是人類生活的總纍積,抽象而言,是一種感受、一種體驗,具體則可能呈現在物質、製度、藝術、知識及日常生活之中。文化可以流動,文明可以移植。自 1895 年日本領有颱灣以來,颱灣社會已逐漸纍積形成強烈的日本模式,日語、榻榻米(畳)、木屐、日式料理相形成風,至今餘韻猶見。但另一方麵,颱灣亦久受大陸漢文化的薰陶,日本文化絕非獨領風騷。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颱灣的「東洋風」逐漸由「唐山風」取代,並企圖另創新猷,此中尤可見政治力與文化互動的關係,也確實留下更為深遠的影響。基於上述的思考,本文想呈現的是,颱灣在二次戰後中日因素閤流、社會重塑的一些麵嚮,特彆是文化與政治互動的關聯。

二、學術菁英的「文化跨海」
當代颱灣學術菁英社群的成形,特彆是在人文學科領域(但不僅限於此),很能夠體現大陸時期中華民國史與日本殖民統治史的鎔鑄。以高等教育言,颱灣近代西式教育體係發軔於日治時期,開啓瞭颱灣教育史的新紀元。然而,日本統治時期颱灣島內的最高學府—颱北帝國大學,基本上算是日本人就讀的學校,與颱灣社會缺少有機的關聯。及至日本殖民統治結束,颱灣的高等教育纔有進一步的突破性發展,這當中既有新的政治力作用,也關乎近代中國知識分子曆史傳統的深層結構與影響。

用戶評價

评分

作為一名對文化史和思想史頗有研究的讀者,我一直對“1945年”在亞洲文化和思想領域所引發的深刻變革抱有濃厚的興趣。我深知,戰爭的結束不僅僅是政治和軍事的轉摺,更是思想觀念、價值體係和文化認同的重塑。我希望瞭解,在亞洲,“戰後”的語境是如何影響瞭當地知識分子、藝術傢和普通民眾的思想觀念的。例如,我讀到過一些關於日本戰後文學中對戰爭反思的探討,以及東南亞地區在後殖民時期,對本土文化傳統的重新發掘和建構。我非常好奇,1945年之後,亞洲各國是如何在西方現代思想的衝擊下,同時又在自身悠久的文明傳承中,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文化發展道路。這本書是否能夠深入剖析,那些新興的文學流派、藝術形式以及哲學思潮,是如何在“戰後”的語境下萌發和發展的。它是否能夠為我展現,亞洲各國是如何在反思殖民曆史的同時,積極擁抱新的時代精神,從而構建齣既有曆史深度又不失現代活力的文化麵貌。

评分

作為一名熱衷於國際關係研究的學生,我一直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全球格局變化,特彆是亞洲地區的權力轉移和意識形態衝突深感著迷。1945年,無疑是那個時期的一個分水嶺,它不僅僅標誌著軍事衝突的結束,更孕育瞭新的國際秩序和冷戰的黎明。我特彆想瞭解,在亞洲,“1945年”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獨立的開端,又在多大程度上是新衝突的導火索。例如,我讀到過關於朝鮮半島分裂的初步原因,以及冷戰初期在亞洲地區的代理人戰爭的早期跡象,這些都讓我對“戰後”的復雜性有瞭初步的認識。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1945年之後,亞洲各國是如何在全球兩極格局下,試圖維護自身利益,同時又如何被捲入這場意識形態的較量。我期望作者能夠分析,不同國傢在選擇陣營時所麵臨的內外壓力,以及它們是如何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夾縫中尋求生存和發展的。這本書是否能夠提供關於亞洲地區在冷戰時期,不同國傢在外交政策上的策略演變,以及它們如何利用或規避兩大陣營的對抗來達成自身發展目標。

评分

作為一名對近現代史充滿好奇的讀者,我一直對“1945年”這個標誌性的年份在亞洲所代錶的意義感到著迷。我知道,那一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硝煙散盡,舊有的殖民帝國土崩瓦解,新的政治格局呼之欲齣。然而,戰爭的結束並不意味著平靜的到來,相反,許多國傢和地區迎來的是更為復雜和動蕩的“戰後”時期。我特彆好奇,在亞洲這片廣袤的土地上,“1945年”究竟是僅僅一個時間的節點,還是一個充滿深層意義的轉摺點?它如何影響瞭不同國傢和地區民族解放的進程,又如何塑造瞭他們獨立的道路?我曾閱讀過一些關於具體國傢獨立鬥爭的書籍,例如印尼的獨立戰爭、越南的反殖民運動,以及中國內戰的走嚮,這些零散的敘事讓我感受到1945年在不同地區扮演瞭截然不同的角色。有的地方是浴血奮戰的起點,有的地方則是權力真空的開啓。我期望能有一本書,能夠將這些碎片化的曆史綫索串聯起來,提供一個更為宏觀和深入的視角,去理解“戰後”在亞洲的復雜性,而不僅僅是簡單的二戰結束。我希望這本書能探討,1945年之後,亞洲各國是如何在新的國際秩序下,處理與昔日宗主國的關係,以及如何應對內部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挑戰,尤其是在冷戰的大背景下,這種挑戰又增添瞭怎樣的復雜性。

评分

我一直對“後殖民時期”的研究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在那些曾經被西方列強統治過的亞洲國傢。1945年,對於很多亞洲民族來說,是他們擺脫外來統治、追求自主命運的關鍵一年。然而,曆史的洪流並非一蹴而就,勝利的歡呼聲之後,往往是漫長而艱辛的重建之路。我非常想瞭解,那些剛剛獨立的國傢,是如何在廢墟上重建傢園,建立新的政治體製,並且在經濟發展上尋求突破的。例如,我在閱讀關於印度獨立曆史時,就被其復雜的社會結構和宗教矛盾所觸動,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瞭其建國初期的發展軌跡。我同樣對東南亞地區,如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獨立曆程抱有濃厚的興趣,它們在後殖民時期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以及它們是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的,這些都是我希望能夠深入瞭解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關於這些國傢在1945年之後,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維度上的具體分析,而不僅僅是概括性的描述。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挖掘不同國傢在後殖民時期所采取的具體政策,以及這些政策所帶來的長遠影響,例如,它們在民族認同的構建上,在國傢統一的維護上,以及在經濟發展的模式選擇上,有哪些獨到的經驗和教訓。

评分

我一直認為,曆史不應僅僅被視為事件的堆砌,而更應該被理解為一種持續的演變和深刻的社會變遷。1945年,對於亞洲許多國傢而言,是一個充滿希望卻也伴隨著巨大挑戰的時刻。我想瞭解,在這場席捲亞洲的巨變之後,社會內部的結構性力量是如何被重塑的?例如,傳統的社會階層是否因為戰後的政治動蕩而發生劇烈的變化?新生的民族國傢在建構自身認同的過程中,是如何處理曆史遺留的社會矛盾,以及如何應對日益增長的現代化需求?我曾經在閱讀關於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書籍時,感受到這種社會結構的劇烈變動對普通民眾生活的影響。我也對亞洲一些國傢在後殖民時期,如何處理與舊有精英階層的關係,以及如何平衡不同地域、民族、宗教群體之間的利益訴求感到好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1945年之後,亞洲社會內部發生的那些深刻的、不易察覺的變革,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政治層麵的敘述。它是否能夠深入探討,新生的民族國傢在文化和思想領域,是如何擺脫殖民時期的影響,並且探索自身獨特的文化發展道路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