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眷明朝:朝鮮士人的中國論述與文化心態(1600-1800)

眷眷明朝:朝鮮士人的中國論述與文化心態(1600-180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明朝史
  • 朝鮮史
  • 文化史
  • 思想史
  • 中朝關係
  • 士人文化
  • 文化心態
  • 東亞文化圈
  • 明清史
  • 學術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榮獲2013年中央研究院黃彰健院士學術研究奬助

  1600-1800年代的朝鮮王朝,竟然也曾經曆從「去中國化」到「本土化」的過程?

  1644年,明朝滅亡,原為皇明屬國的朝鮮自此開始瞭「思明」的文化現象,本書時間跨越兩百餘年,徵引29種《燕行錄》和32種朝鮮士人文集,完整探討晚明至清中葉,朝鮮士人對於「明朝」的討論,並以清朝儒生作為參照對象,考察朝鮮思明文化的論述、實踐及其終結的麯摺過程;以及朝鮮燕行使歸國後的反應與影響。

  *本書榮獲「郭廷以先生奬學金」奬助,為「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曆史研究所專刊」第38號

名人推薦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曆史學係名譽教授 林麗月

  中韓關係研究論著,時間跨越200餘年,徵引29種《燕行錄》+32種朝鮮士人文集--「本書最大的貢獻在於突破『遺民』課題一嚮自囿於中國史範疇的侷限,開啓從比較的角度、以中國為參照對象探討中朝關係之新頁,使『朝鮮史』與『明清史』得以閤流。所得論點多所創發」──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曆史學係名譽教授 林麗月
好的,以下是根據您的要求,為您構思的一份關於《眷眷明朝:朝鮮士人的中國論述與文化心態(1600-1800)》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闡述該書的研究內容與核心觀點,同時避免直接引用書名中的具體信息,並力求語言自然流暢,富有學術氣息。 --- 一部關於東亞儒傢文化圈內部互動與文化心理變遷的深度考察 本書聚焦於17世紀至18世紀,一個在東亞地緣政治與文化格局中至關重要的時期,探討瞭在儒學思想主導的文化共同體內部,一個特定群體——朝鮮半島上的知識精英——是如何理解、闡釋並重塑他們對外部世界,特彆是對中華文明的認知的。 在這一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東亞的文化版圖經曆瞭劇烈的動蕩與重構。核心的中華帝國雖然王朝更迭,但其作為文化正統與文明源頭的地位在周邊國傢中依然根深蒂固。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單嚮度的文化依附關係開始齣現微妙而深刻的內部張力。本書旨在揭示,在朝鮮士人階層內部,這種對外部經典的持續關注如何轉化為復雜的文化心理與知識實踐。 研究的核心議題:論述的轉嚮與心態的演變 本書的考察並非簡單地梳理朝鮮學者對外部文化的引用或模仿,而是深入剖析其論述的結構與背後的文化心態。研究聚焦於兩個核心領域: 一、對古典文本的再詮釋與“自我中心”的構建: 在17世紀的全球變局與內部政治動蕩的背景下,朝鮮知識分子並未完全放棄對外部“正統”的仰望,但他們開始將目光重新聚焦於本土的文化實踐與經典的闡釋。本書細緻考察瞭他們如何通過對儒傢經典(如四書五經)的細緻研讀與注釋,在保持對正統的尊崇姿態下,逐步建立起一套具有本土特色和批判性的知識體係。這種“論述的轉嚮”體現瞭士人階層在文化自護與文化接受之間尋求平衡的努力。他們一方麵強調自身繼承瞭最純正的儒傢衣鉢,另一方麵也在不自覺中,將論述的中心從外部轉嚮瞭內部的學術傳統。 二、對外部世界變遷的敏感與文化焦慮的投射: 本書特彆關注17世紀初葉,外部世界發生的重大事件對朝鮮精英階層思想産生的深遠影響。在這一時期,外部帝國的衰微與新的政治實體的崛起,對長期以來建立在“天朝秩序”上的世界觀構成瞭嚴峻挑戰。朝鮮士人對此並非無動於衷。他們通過書信、筆記、詩文以及專門的史論著作,錶達瞭對外部秩序不確定性的焦慮,以及對自身文化身份未來走嚮的深切憂慮。 研究發現,這種焦慮並非簡單的恐慌,而是錶現為一種復雜的文化心理投射:他們對外部的批判往往是藉由對自身理想的衡量而産生的;他們對外部“衰敗”的描述,往往反過來強化瞭他們對自身“純正性”的維護。這種論述的張力,揭示瞭在文化邊緣地帶生存的知識分子,在麵對核心文明變遷時所經曆的精神掙紮。 知識實踐的細微之處:從詩文到地方誌 為瞭全麵呈現這一文化心態,本書采用瞭多源頭的史料分析方法,超越瞭傳統上側重於官方文獻的研究範式。研究涉及瞭: 學術著作的批注與駁議: 考察朝鮮學者如何在迴應外部學術觀點時,構建自身的知識權威。 私人交往的記錄: 通過揭示士人間的往來書簡和酬唱詩文,展現其在私密空間中對外部事件的真實反應和文化反思。 地方誌與風俗記述: 分析士人如何通過對本土風土人情的記錄與描繪,來確立一種基於地方經驗的文化優越感,以此作為對抗外部衝擊的精神堡壘。 這些細微的知識實踐,共同描繪齣17至18世紀朝鮮士人復雜、矛盾而又充滿活力的文化心態圖景。他們既是外部文明忠實的繼承者,也是在自身文化土壤上,試圖解讀並重塑世界秩序的獨立思考者。 研究的意義:重塑東亞文化交流史的視角 本書的貢獻在於,它不再將東亞文化交流視為一個簡單的“中心輻射”模式,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充滿能動性、對話與張力的互動場域中。它錶明,在外部權威相對式微的時期,周邊知識群體如何通過精妙的文化論述,在保持文化認同的同時,完成對自身文化主體性的確立與強化。對於理解近代東亞知識分子如何應對全球性衝擊,以及儒傢文化圈內部的文化彈性與演變,本書提供瞭深刻而細緻的個案分析。它揭示瞭文化接受與文化創造之間,那段隱秘而關鍵的過渡時期。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政緯


  1989年生於雲林北港,成長於後山颱東。東華大學曆史學學士(2012)、颱灣師範大學曆史學碩士(2015),現為颱灣大學曆史係博士研究生。研究領域為明清文化史、中朝關係史。曾獲史語所2013年「黃彰健院士學術研究奬金」,並有〈寓思明於誌怪:董含《三岡識略》的曆史書寫〉、〈從中朝關係史看明清史研究的新麵嚮〉等專文發錶於學術期刊。

圖書目錄

齣版緣起
序/林麗月
 
第一章 緒論
楔子
第一節 研究迴顧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史料
第三節 章節安排

第二章 再造鴻恩:朝鮮燕行使的明清印象與選擇性書寫
楔子
第一節 朝鮮使節的明朝印象
第二節 從「文化中國」到「現實中國」
第三節  選擇的書寫:「朝鮮意誌」的實現
第四節 另一種「選擇」:思明文本的刊落
小結

第三章 思漢之詠:朝鮮士人的中國論戰
楔子
第一節 東亞世界的思明問題
第二節 《乾淨衕筆談》的刊行與論戰
第三節 新華夷觀:18世紀朝鮮士人的論述
小結

第四章 奉朝始終:「明遺民」的大義覺迷
楔子
第一節 朝鮮與中國的明末清初故事
第二節 清朝的華夷辯論:《大義覺迷錄》
第三節 曆史問答:中朝士人的「明史知識」
第四節  從「中國」到「外國」:心態的轉變及其尾聲
小結

第五章 結論
 
後記
付梓後記
徵引書目
附錄 朝鮮王朝與明、清中國對應錶

圖書序言

齣版緣起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曆史學係

  
  本係齣版「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曆史研究所專刊」,迄今已有三十七種。一九七七年二月,張朋園教授接掌所務,為鼓勵研究生撰寫優良史學論文,特擬訂學位論文齣版計畫。當時,亦將本係碩士論文榮獲「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中國學術著作奬助委員會」等機構奬助齣版者列入,即「專刊」第(1)、第(3)、第(5)等三種。迨「郭廷以先生奬學金」成立,由奬學金監督委員會研議辦法,作為補助齣版學位論文之用,「專刊」遂得持續齣版。
  
  郭廷以先生,字量宇,一九○四年生,一九二六年畢業於東南大學文理科曆史係,曾在國內、外知名大學講學;自一九四九年起,至本係執教。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七一年,擔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任及所長,並於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二年,兼任本校文學院院長。一九六八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是深具國際學術影響力的學者。
  
  一九七五年九月,先生在美病逝。李國祁教授感念先生的學術貢獻,邀集本校史地係係友籌組基金,在本係設置「郭廷以先生奬學金」,於一九七七年十月開始頒授奬學金。奬學金設監督委員會,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和本係教師共同組成,每年遴選優秀學位論文,補助印製「專刊」經費。三十多年來,本係研究生無不以獲得「郭廷以先生奬學金」奬勵,並以「專刊」名義齣版畢業論文,為最高榮譽。「專刊」嚮由本係刊行,寄贈國內、外學術機構和圖書館,頗受學界肯定,惟印刷數量有限,坊間不易得見,殊為可惜。經本屆奬學金監督委員會議決,商請秀威資訊科技公司印製發行,以廣流傳,期能為促進學術交流略盡棉薄之力。
  
  今年,適值郭廷以先生逝世四十周年,「專刊」以新的型態再齣發,可謂彆具意義。謹識緣起,以資紀念。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曆史學係二○一五年九月
  
付梓後記

吳政緯

  
  在送齣最後一校後,我如釋重負地吐瞭一大口氣,緊接而來的是擔憂書中是否藏著那見不著的錯誤。我想這是寫作永遠的障礙,研究者總想著不知道的某處,有一條未曾留意的記載存在,而「它」就是那重要的反證。筆者沒有經過朝鮮史的訓練,卻以朝鮮士人內心世界作為學位論文,現在想來真是「年少無知」,但或許就是這份初心陪伴我走過寫作期間,麵對自我質疑的過程。不論結果是好是壞,我在師大度過瞭美好的兩年半。
  
  走近朝鮮士人的思想活動,嘗試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他們眼中的世界,體會他們的悲歡喜樂,想像自己走在鴨綠江邊的貢道上,甚或遙望自己書颱前那幅「漢城圖」。我總想著,從這走到那裏,將會遇見甚麼?尤其是旅人那第一次初見的悸動,無法復製,卻格外珍貴。透過《燕行錄》,踏訪北京城,步入樓颱宮闕,那是個永遠比我想像,都要來得大的「世界」。我們永遠需要更大的世界,令我們認識現在的世界,因此我們永遠需要曆史,在那裏,在這裏,有著過去與未來。如果要說本書留給瞭我甚麼,朝鮮人在返鄉歸途的思傢情懷,在清代北京城尋訪明朝的眷戀不捨,然後迴到朝鮮實踐我遇我見的雄心壯誌,唯一留給我的是對生活的投入,以及對社會的關懷。這像是古人留給我們的資産,難以名狀,但真實存在。
  
  筆者能夠有這些心得,必須感謝所有幫助過我的朋友、師長,如果沒有你們就不會有今天的我。最後,必須再次感謝我的父母,他們在這個「嚮錢看齊」的社會風氣下,始終無條件地支持我投入這個「反資本主義」的興趣。一位老師曾在課堂上說道:「自古以來,曆史就是貴族的學問。」時至今日,曆史自然不專是「貴族」的學問,但也至少是需要傢庭全力支持的求學之路,在此衷心地感謝我的父母:吳錦郎、黃瑛宜,謹將本書獻給您們。

圖書試讀

【楔子】
  
永曆十三年(1659),……。三月,王禦熙政堂,召見宋時烈,屏左右嘆曰:「予之欲與卿言者,大事也。今虜有必亡之形,前汗時,兄弟甚眾,人纔亦多,而專尚武力;今也,兄弟死亡略盡,人物皆篤下,兵事漸弛,頗效中國法製,且虜主荒於酒色,其勢不久,此所謂必亡之形,予料之熟矣。天下事未可知,正宜無失其幾,故欲養精兵十萬人,俟釁而動,直抵關外,則中原豪傑必聞風而起,吾國子弟之為虜俘者亦豈無為我內應乎?……。今日之事,惟恐其不為而已,不患其不能成也!」--成海應(1760-1839)等編,《尊周匯編》
 
上述故事的主角分彆是朝鮮孝宗國王(李淏,1649-1659在位)與名臣宋時烈(1607-1688),即使時距明清鼎革已逾十四個寒暑,但在順治十六年的朝鮮境內,他們不僅暗奉明朝正朔,朝鮮孝宗更欲興兵十萬,直抵關外,達成反清大業。盡管宋時烈提醒道「萬一蹉跌,社稷實有覆亡之患」,但孝宗仍毅然地說道:「大義既明,則雖使社稷覆亡,亦有光於天下萬世,何愧之有哉?」孝宗的告白或可理解為一種政治、軍事上的宣示,但若從文化的角度審視,或許更能發掘其背後深刻的涵義。永曆紀年代錶著朝鮮對明朝的效忠,而將清人視為「虜」則凸顯文化上的不認同,「大義」對於朝鮮君臣而言,不啻是為明復仇的旗幟。
  
朝鮮孝宗彰顯「大義」的舉動,百年後仍繼續在朝鮮士大夫間流傳,這對朝鮮士人而言確是深具意義的「本朝傢法」。直至雍正五年(1727),朝鮮英祖國王(李昑,1724-1776在位)與官員們談起《宋鑑》時,副提學李箕鎮(1687-1755)仍不忘說道:「即令中原正如鬍元,孝廟復雪之意,不可忘也。」可見朝鮮士大夫對此事的關注。誠然,孝宗北伐故事中的「復仇雪恥」之意,或源自滿洲曾齣兵朝鮮一事,但朝鮮英祖與李箕鎮的對話更彰顯的反而是一種不捨與思念。英祖對箕鎮的迴應並非贊頌「孝廟故事」的偉大,而是:「大明創業,光明正大,崇禎皇帝又非亡國之主,而竟至於此,豈非令人隕涕處耶?」英祖哀痛的是皇明不再的新局,正如他自承「惟我孝廟暨聖考尊周之義,昭揭日星。一隅青丘,獨保大明日月,實兩廟之德也。」標舉的是朝鮮在清中葉對於「大明日月」的堅持,即使距明亡已八十五年。

用戶評價

评分

《眷眷明朝:朝鮮士人的中國論述與文化心態(1600-1800)》這個名字,像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窗戶,讓人充滿瞭想要一探究竟的衝動。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國傢,不僅要看它自己的敘事,更要看其他國傢,特彆是鄰國如何看待它。朝鮮士人,作為深受中華文化影響又保持著自身獨立性的群體,他們在1600年至1800年這段時期,對中國的“眷眷”情結,必將包含著豐富而復雜的情感和視角。“論述”二字,讓我想象書中會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文本分析,從朝貢體係下的官方交流,到文人之間的思想碰撞,再到普通民眾的耳聞目染,朝鮮士人對中國的認知或許是多層次、多維度的。他們會如何看待明朝的興衰?又如何評價剛剛崛起的清朝?這種“眷眷”是純粹的仰慕,還是摻雜著現實的考量?更讓我好奇的是“文化心態”部分。一個民族的文化心態,往往決定瞭它如何理解世界,如何與他者互動。在明朝這個中國曆史上極為關鍵的時期,朝鮮士人的心態經曆瞭怎樣的變遷?他們是通過中國的視角來審視自身,還是在參照中國的同時,也在努力構建自己的文化主體性?我想,這本書的價值,正在於它能夠透過朝鮮士人的眼睛,摺射齣一個與我們通常認知不盡相同的中國形象,也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時代東亞文化的互動與張力。

评分

《眷眷明朝:朝鮮士人的中國論述與文化心態(1600-1800)》這個書名,立刻激起瞭我探索的興趣。它指嚮瞭一個非常具體的時段和人群,1600-1800年的朝鮮士人,以及他們對中國的看法。我個人對文化交流史一直很感興趣,而中朝之間自古以來就有著深厚的文化聯係。這本書的“論述”二字,讓我期待能夠看到朝鮮士人關於中國的各種文本,比如他們寫的文章、詩歌、奏摺,甚至可能是一些私人信件。這些文字,定然會反映齣他們對中國社會的觀察、對中國政治的評價、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以及他們自己所處的文化環境如何影響著這些看法。而“文化心態”則更進一步,它不僅僅是客觀的描述,更是一種內在的感受和精神狀態。我會想,在那個時代,朝鮮士人對於中國的“眷眷”是怎樣的?是帶有對逝去輝煌的懷念,還是對現實政治的考量?是齣於一種對“中華正統”的認同,還是夾雜著對鄰國力量的警惕?這段時期,中國經曆瞭明清鼎革,這無疑會對朝鮮士人的中國觀産生巨大的衝擊。這本書會不會通過梳理這些論述,來揭示齣朝鮮士人在麵對中國變革時,內心世界的演變,以及這種演變如何影響瞭他們對自身文化的認知和定位?這是一種雙嚮的審視,既看到瞭中國,也看到瞭朝鮮。

评分

讀到《眷眷明朝:朝鮮士人的中國論述與文化心態(1600-1800)》這個書名,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幾個鮮明的畫麵。一方麵,我想象著在朝鮮王朝,那些飽讀詩書的士人們,夜闌人靜時,手捧著泛黃的中國書籍,或是在文人雅集上,圍繞著中原的興衰話題,慷慨激昂地發錶著自己的見解。他們對明朝的“眷眷”,或許源於儒傢思想的溯源,又或許是對漢文化榮光的深刻認同。而1600年至1800年這段時期,恰逢中國曆史上的轉型期,明朝從鼎盛走嚮衰亡,清朝崛起並鞏固統治,這無疑會給朝鮮士人的“中國論述”帶來多重視角和復雜情感。他們會如何評價明朝的文化和政治遺産?又會如何看待剛剛崛起的清朝?這本書會不會像一麵鏡子,照齣當時朝鮮士人心中的中國形象,以及這種形象背後所摺射齣的朝鮮自身的文化定位和民族意識?我甚至想象,在那些論述中,會流露齣一種既學習模仿又力圖超越的復雜心態,既有對中華文明的敬意,也可能潛藏著對自身獨立性的某種堅持。這本書的精髓,我想就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在那個相對封閉但又緊密相連的東亞世界裏,中國是如何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知識群體所感知和解讀的。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吸引力,我一直對明朝時期中國的方方麵麵都充滿瞭好奇,尤其是當時中國與周邊國傢的關係。這本書的書名《眷眷明朝:朝鮮士人的中國論述與文化心態(1600-1800)》直接點齣瞭主題,讓人眼前一亮。我猜想,這本書一定深入探討瞭在1600年至1800年這段時間裏,朝鮮的知識分子是如何看待中國的。他們不僅會從政治、經濟、軍事等宏觀層麵去審視,更會從文化、思想、社會風俗等微觀角度去理解和評價。我想象中,作者一定搜集瞭大量的史料,比如朝鮮士人的書信、日記、遊記、甚至是詩歌,通過這些鮮活的一手資料,為我們還原齣一個真實、立體的“中國印象”。“眷眷”這個詞本身就帶有一種深深的依戀和關注,這不禁讓我思考,這種“眷眷”是齣於對中國輝煌文明的仰慕,還是其中也夾雜著復雜的曆史情結?這段時期,中國經曆瞭明朝的衰落和清朝的興起,朝鮮作為近鄰,其士人的視角必然會更加敏銳和 nuanced。這本書會不會揭示齣,在這些朝鮮士人的眼中,中國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存在?是他們學習的榜樣,還是一個需要警惕的對象?亦或是兩者兼而有之?我對書中可能呈現的關於文化心態的分析尤其感興趣,這會涉及到他們如何理解中華文化,如何處理自身文化與中華文化之間的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如何影響他們的自我認同。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眷眷明朝:朝鮮士人的中國論述與文化心態(1600-1800)》讓我聯想到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1600年到1800年,這可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充滿劇變的時代,明朝的黃昏與清朝的黎明交織,而作為中華文化圈的重要一員,朝鮮士人的目光自然緊緊鎖定在這片土地上。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們揭示那些埋藏在曆史深處的“中國論述”。這裏的“論述”絕不僅僅是簡單的評論,更可能是朝鮮士人基於自身立場、情感和認知,對中國進行的深刻分析和解讀。我猜想,他們可能會通過派遣使團、翻譯書籍、甚至是在華的遊曆經曆,來形成自己對中國的獨特看法。這些看法,或許會包含著對漢唐盛世的追憶,對明朝末年政治腐敗的批評,對清朝初期統治者的審慎觀察,也可能包含著對中國社會結構、思想流派、甚至是中國普通民眾生活的細緻描摹。更讓我好奇的是“文化心態”這個詞,這不僅僅是知識層麵的認知,更是情感層麵的共鳴與疏離。在這種“眷眷”的情態下,朝鮮士人是否會因為血脈相連而感到親切,又是否會因為政治立場或文化差異而産生隔閡?這本書的價值,我想就在於它能夠讓我們跳齣中國的視角,從外部的眼睛來審視那個時期的中國,從而獲得一種全新的認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