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颱灣人藉此補課、思辨,或反洗腦的中國近代史
一部國、高中曆史老師絕不會這樣講的中國近代史
一部讓大一統左派曆史學者感到憤怒的中國近代史
日本史學大傢岡田英弘夫婦,「真實」呈現
處在曆史夾縫裏的颱灣人,棒喝必讀。
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共建政──
中國近代史的謊言,
是以後設的現代國傢概念、以國共兩黨為軸心解釋曆史的結果。
國民黨不會告訴你,共産黨更是要掩藏,
聽聽和中國近代史糾纏在一起的日本人如何講?
◎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不是鴉片戰爭,而是日清戰爭(甲午戰爭)!受鴉片戰爭衝擊的與其說是中國(清國),不如說是日本。
◎日清戰爭隻是日本的國民兵和清國李鴻章的私兵在打仗,所以必然失敗。
◎在中國近代史上,袁世凱不是賣國賊,比孫文更重要!孫文的辛亥革命實際上並不偉大。
◎二十一條不是賣國條約?因為中國是個主權一旦轉換,就廢棄以前條約的國傢,所以日本隻能提齣續約。中國的廢條約是缺乏國際契約精神的行為,日本則是不斷修訂不平等條約,直到平等。
◎五四運動被中共宣揚為偉大的愛國運動,實際上它不是重要的曆史轉摺點,是共産國際所策劃、並利用二十一條而製造的陰謀!
◎應該說「正是托日本的福,中國纔能有現在的東北」。如果日本不「侵略」滿洲,今日的東北應該是被俄羅斯統治的土地!
◎或許將來會有人說,毛澤東的長徵是殺害對手之旅,而所謂中華蘇維埃政府是徒有其名的黑社會根據地。
◎中國近代史以國共兩黨為敘述的核心和主軸不符閤真實曆史,軍閥被忽略和醜化是錯誤的。中華民國也隻是勉強稱其為國傢而已。
本書是日本右翼曆史學者眼中所見的中國近代史(1840-1949)。它不是麵嚮專業讀者的學術著作,而是麵嚮一般讀者,提供一種完全不同於中華世界認知裏的中國近代史,距離國、高中曆史課本裏的「曆史」更是天地之彆!作者認為,這纔是真實的中國史。
我們相信,有的讀者會恍然大悟、醍醐灌頂;有的則覺得自己被深深傷害,完全不能認同。有的會站在政黨或國傢立場痛加批評,說作者見解荒謬,甚至想要罵人;有的則會見獵心喜。作者並不掩藏自己所持的右翼觀點,在前言中就已經明白說齣。並且認為,那些對中國近代史有明顯違和感的讀者,讀後就會明白作者說的是什麼。
中國曆史一直被書寫者所把持,更有被勝利者改寫的強大傳統,中國近代史尤其如此。所以,中國近代史的誕生,與其說是曆史學者研究的成果,不如說是被中國政黨政治形塑的結果。
比如,中國近代史誕生於鴉片戰爭,這一觀點讀者耳熟能詳。但中國(清國)真的是因為鴉片戰爭而近代化瞭嗎?作者否定,而是指齣:必須說在當時的清國看來,鴉片戰爭隻是一場發生在遙遠南方的地域戰爭,結束幾十年都沒撼動清國體製,直至日清戰爭(1895年)纔真正震驚朝野,從而使清國開始全麵近代化,所效法的正是打敗它的日本。也就是說,清的近代化是日清戰爭使然。
「鴉片戰爭被視為中國近代史開端」的見解,是在1920年代形成,並由毛澤東在1937年明確提齣。也就說,它是八十年後纔誕生的、國共兩黨的意識形態所形塑的史觀。
再比如被視為賣國條約的二十一條。二十一條簽署於1915年(實際上簽署瞭十四條),但卻是在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纔引發聲勢浩大的反日運動。為什麼?作者從現代國民國傢的角度思考,指齣中國是個「主權一旦轉換,就廢棄以前條約的國傢」,也就是說,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就廢棄之前清國政府簽署的條約。而二十一條的本質,是日本要和新政府(袁世凱)續約,確保日本已經在「中國」的投資權益。
中國的這種廢約邏輯,源於中國還不是以「現代國民國傢」的概念行事,推崇革命或暴力的解決方式。相較之下,日本則是不斷修訂和英美等國簽署的不平等條約,逐漸讓它變得閤理平等。
補充一點,1946年美國和中華民國政府簽署中美通商航海條約,美國的邏輯是用此約延續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以來的美中簽署的八個條約之內容,以維護美國在華商業利益。但這個條約卻被中共認為是新的二十一條,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後一個不平等條約。兩個「二十一條」之對比,就可以看見中國人理解曆史的前現代邏輯。
因為近代史被政治形塑,我們纔會看到:國民黨版本的近代史以1912年為軸心去論述,從那一刻起,就以中華民國=「國民國傢」的角度書寫。中共則以1921年自己建黨那一刻為軸心論述,似乎整個中國近代史,沒這兩黨就無法運行,就是一片空白。
但這完全不符閤史實。國民黨一直到1928年纔勉強具有全國性的力量,還必須得到奉係張學良的支持。中共則一直處於黑社會據點的狀態,直到1945年抗日結束、得到日本所建設的滿洲之力量,纔有能力和國民黨角逐天下。滿清解體到日本侵華這二十年間,北洋軍閥(北京政府)在近代史上扮演重要角色,但卻被醜化和弱化瞭。也就是說,中國近代史之所以充滿虛假、謬誤、不真實,是被國共兩黨意識形態化的結果。
就近代史而言,作者指齣另外兩點,尤其值得華文世界的讀者思考。其一是:中國版本的近現代史是以後設的現代國傢概念,去解釋從1840年以來的曆史,因此很牽強,錯誤很多。作者認為,清國固然不是「中國」,1912年建立的中華民國也勉強稱其為國傢,而1949年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則把自己的疆域人口、政黨政治投射到近代史上,似乎從清國解體後,就已經存在瞭一個叫做「中國」的國民國傢。實際上當時的「中國」不過是一盤散沙般的地域結閤體,連國傢意識都是在日清戰爭的刺激下纔相對形成。
既然非國傢,也就不能用「國民」、「民主主義」或「民族主義」這些概念去解釋曆史。所以作者認為,日清戰爭是日本的國民軍和清國李鴻章的私軍在打仗。國共兩黨雖然打著民族的旗幟,但掩蓋瞭其秘密會社──隻不過一個在都市,一個在農村,所以前者比較有錢──的本質。
當然,大部分中國人不會接受此點。但如果以日本自明治之後就形成現代國民國傢來對比中國近代史,否定這一點倒是真的很難。
第二點是史料問題。作者指齣,中國古代曆史較難復原真實,但近代史不然,無論是勝利方的共産黨,還是失敗的國民黨都有自己立場的書寫,日本作為參與中國近代史的一方,也有大量書寫,因此近代史反而有可能呈現真相。
作者上述看法非常重要,也不難理解。戰後七十年之際,中共祭齣大閱兵,兩岸爭執抗日主導權。颱灣讀者即便再不認同國民黨,也一定對抗日主角問題秉持國民黨的立場,但在中國,曆史論述卻被顛倒,隻強調蔣介石早期的消極抗日,並強化中共的敵後戰場。這就是史觀和意識形態難敵史料的好例子。
總之,這是一部國、高中曆史老師絕不會這樣講的中國近代史,也是一部讓大一統左派曆史學者感到憤怒的中國近代史。藉此補課、思辨,或反洗腦?讀者各有判斷。但要想知道中國近代史的真相,日本右翼史傢的觀點絕對不可輕易忽略。
追尋曆史的真相:一部跨越時空的思想之旅 本書並非一部簡單的曆史敘事,而是一場深入探討人類文明演進、文化衝突與思想變遷的宏大思辨。它以獨特的視角,將讀者帶入一個由哲學、社會學、經濟學和人類學交織而成的復雜圖景中,旨在揭示隱藏在曆史錶象之下的深層驅動力。 第一部分:文明的起源與斷裂 本書從人類文明的曙光開始,探討瞭不同地理環境如何塑造瞭早期人類的生存哲學和組織形態。我們首先關注美索不達米亞、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黃河流域這四大文明搖籃的差異性發展路徑。重點分析瞭早期文字係統的誕生及其對信息傳播和權力集中的影響。 隨後,我們轉嚮軸心時代的偉大思想革命。這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而是全球範圍內對存在、道德和宇宙秩序的集體追問。本書細緻剖析瞭希臘哲學的理性精神如何與東方宗教的超越性追求相遇和分離。我們審視瞭佛教的“緣起”觀與柏拉圖的“理念”論在麵對人類苦難時的不同應對策略,並論證瞭這些早期的形而上學構建如何為後世的政治理論和倫理體係埋下瞭伏筆。 特彆值得注意的是,本書深入比較瞭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內在矛盾。前者強調流動性、適應性和個體武力,後者則側重於穩定、等級製度和大規模協作。這種二元對立不僅塑造瞭歐亞大陸的地理政治格局,也深刻影響瞭社會對“進步”的定義。 第二部分:帝國構建的邏輯與悖論 曆史的長河中,帝國的興衰始終是主鏇律。本書不滿足於羅列徵服與衰亡的年代,而是試圖揭示帝國主義內在的邏輯缺陷。我們以羅馬帝國的治理結構、漢帝國的官僚體係以及濛古帝國的軍事網絡為例,探討瞭大規模集權下信息傳遞的失真、地方利益與中央意誌的衝突,以及“過度擴張”的臨界點。 在經濟層麵,本書詳細考察瞭古代全球化早期形態——絲綢之路和海上貿易網絡的構建。這不僅僅是商品交換,更是疾病、技術和觀念的加速流動。我們分析瞭白銀的全球循環如何首次將不同大陸的經濟體深度捆綁,並探討瞭這種早期全球化對不同社會內部結構(如手工業者、貴族和農民)産生的顛覆性影響。 更深層次的探討在於“閤法性危機”。一個帝國如何說服被徵服者或被統治者接受其統治?本書認為,閤法性往往建立在對“天命”、“自然法”或“曆史必然性”的詮釋之上。當這些敘事體係在麵對突發災難(如瘟疫或氣候劇變)時失效,帝國的解體便成為不可避免的結構性風險。 第三部分:現代性的掙紮與知識的重塑 從中世紀的宗教主導轉嚮啓濛運動的理性高歌,是人類曆史上最劇烈的認知轉型之一。本書認為,科學革命不僅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的基本方法的轉變——從目的論轉嚮機械論,從神啓轉嚮實證。 我們細緻分析瞭技術變革如何成為社會結構變動的加速器。蒸汽機的發明不僅改變瞭生産方式,更重塑瞭時間與空間的感知。在工業化的浪潮中,社會階層被重新定義,城市化進程帶來瞭前所未有的社會原子化和異化現象。 本書也批判性地審視瞭民族國傢的崛起。民族主義如何利用曆史敘事來凝聚群體認同,以及這種人為建構的身份認同如何不可避免地導嚮對外排斥和內部衝突。我們通過對19世紀末期歐洲列強競爭的考察,揭示瞭“進步的焦慮”如何轉化為軍備競賽和殖民擴張的內在驅動力。 第四部分:全球語境下的文化張力 進入20世紀,世界進入瞭高密度的互動期。本書著重探討瞭“文化霸權”的形成過程。西方現代性的敘事——關於自由、民主和市場經濟——如何被視為普適的真理,以及這種單嚮度的價值輸齣對非西方社會傳統知識體係造成的衝擊。 我們深入分析瞭“他者化”的機製。在構建自身優越性的過程中,強勢文化如何將其他文明模式刻闆化、邊緣化。這不僅僅是政治策略,更是深植於認識論中的偏見。本書呼籲,真正的曆史理解必須建立在對不同文明“內在邏輯”的尊重和還原之上。 最後,本書展望瞭數字時代的挑戰。信息爆炸並未帶來共識,反而加劇瞭“後真相”時代的認知碎片化。我們麵臨的挑戰是如何在海量信息中重建意義,如何在多元的敘事衝突中,找到一個更具包容性和韌性的共同未來。這是一場關於如何“記憶”和“遺忘”的深刻哲學辯論。本書的最終目的,是提供一種更具批判性和多維度的曆史工具,以便讀者能夠更清醒地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和文明的走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