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象:李青萍的心灵世界

心象:李青萍的心灵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李青萍
  • 心象
  • 艺术
  • 心灵
  • 绘画
  • 个人回忆
  • 情感
  • 文化
  • 艺术史
  • 自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李青萍作品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中国印象派泼彩画的创始人之一
李青萍 (1911-2004)


  湖北荆州人,原姓赵,名叫“毓贞”,字“俊初”,后跟其先祖父姓李,
  名“媛”湖北江陵人,擅长油画。

  在20 世纪中国美术史里,李青萍的艺术生命就像青萍一样,漂浮不定,踪影无痕。残影,是她被遗弃的人生和被蚕食的心灵;是今天世人只能寻觅披阅的她飞蛾扑火的笔触与华彩。残影,是她释放情感的底色;是她燃烧生命的歌哭。

  李青萍的绘画是意向性的抽象绘画,她有表现性的成份,但绝不是抽象表现主义,也不是受其影响或启示而成。她的现代意识无疑起源于三十年代在上海接触到的中 国现代艺术运动。比如,1932 年她考入新华艺专时,中国现代艺术的决澜社,便在10 月举行了第一次决澜社绘画展;比如,她的老师徐朗西、汪亚尘、吴恒勤、周碧初等也都具有后印象派的画风。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李青萍从三十年代就投身现代艺 术。

  她对现代艺术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渐进过程,她不是在现代艺术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创作实践,而是从南洋多重文化中获取养分,并在这个基础上以自己独特的 个人经历和生命感悟闯入了现代艺术的领域。毫无疑问,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被剥夺绘画权利的30 年,是她进行现代艺术思想换装的重要时期。

  你可以从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阐释李青萍那些意向性作品的背后掩藏着的精神症状;你可以从克罗齐的直觉主义,分析李青萍抽象性作品潜意识的表现性;你可以从柏格森的绵延之流,理解李青萍泼彩绘画的心理时间⋯⋯。

  李青萍绘画的现代性虽然在新时期喷涌,但绝不是85 新潮观念更新的一代。她属于在三四十年代奠定现代艺术的根基,而遮蔽在新中国30 年 阴影里的一个极其例外的孤独探索者。和吴大羽、沙耆一样,她是在新时期获得新生、并再度被历史发现的中国现代艺术先驱。而在艺术的男权社会,她的被认同, 还会付出沧桑的时间代价。但不论怎样,历史都会抚爱着这样一位历尽磨难、终生未嫁的女性艺术家,正像她的一切不白之冤,最终昭雪天下一样。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导读

民初烈女图 发现奇女子李青萍
文 邱馨慧
 
  多高的分贝才能让人清楚?多炽烈的火焰才能温暖人心?在世纪末发现女画家李青萍,我们怀着这样的诧异,如此激昂的吶喊,竟能完全为时代的波涛所淹没?究竟是大时代的无奈,还是男性权威社会下的牺牲品?
 
  发现一位民出女画家,我们可能会想起潘玉良;像话,我们可能会相较长于她的吴大羽,或晚于她的赵无极;感受到她画中泼洒的气魄,我们可能又要举出张大千。但是我们或许可以透过这些名家归结出李青萍的特征,却无法说明她的不凡。李青萍的话,以极度强烈色彩冲击我们冷漠的视觉,那样原始,彷彿永不消褪;而他狂野舞动的笔触鼓动我们波澜不兴的心跳那样勐烈鲜活,彷彿永不死去。当画家用色彩去感知记忆,我们明白作品成了情感与人生的缩影,我们若能毫无保留地直视李青萍,便能感受到她也毫无保留的表白自己。
 
  民初的中国,刚刚结束了帝国,一种迎接新时代的兴奋从五四开始滥觞,但这个前所未有的解放却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矛盾与冲突,亿万庶民在季起的动乱中开始茫然,许多知识份子在西湖冲击中乱了脚步,而这样的矛盾与冲突,多少人能真正坚定迈向解放的脚步?李青萍正是少数义无反顾的一员,这「一介小女子」选择抽象化,如同他选择民主思想和妇女运动,这两种选择都是无惧而勇敢的,有着理想主义者的天真浪漫。
 
  只是天真与勇气往往是人们不愿面对或难以理解的,她的新派作风加上华侨的血统,曾在民国政府时期惹来汉奸的罪名,到了共党政府又因「海外关系复杂」遭受监视审查,以特务之嫌入狱。崇拜苏联的批右时代,抽象化是一大禁忌;而文革的浩劫中,没有一位知识份子能倖免于难。就在这三波四折的政治灾难中,李青萍划时代的泼彩艺术和壮怀激盪,全都没入深渊之底。
 
  面对一个时代,诚挚果真是一项罪名?在人类历史上,多少个伽利略的子孙因此就义。李青萍毫无保留地在画中吐露情感,直截了当地表达生命的能量,她的语言表情不假其他形象,厚重便如色料之上堆叠色料,残缺便如色块之上刮落色块,淋漓便如颜料之上泼洒颜料,纯粹是白色的纯粹,明亮是黄色的明亮,热烈是红色的热烈,希望是绿色的希望,沉郁是蓝色的沉郁,孤寂是黑色的孤寂。我们很难想像如此真诚而单纯的创作慾望,竟会因时代曲解而不堪。
 
  但在政治风暴之外,我们是不是也曲解了什么,理解了什么,不解了什么?我们怀疑扭曲真的可以只是扭曲,怀疑焦虑真的就是不知所措,怀疑这种未经矫饰的语言会「太抽象」。当我们学会理解纳希斯看见倒影的喜悦后,是否反而难以理解画家看见色彩的喜悦?李青萍的话挑战着我们的感觉而不是思考,面对她那毫不保留的诚挚语言,我们觉悟到现代人正因为用脑过度而荒废了新的功能。
 
  一九一一年,奇女子李青萍在湖北荆州诞生,她的一生和同一时代再巴黎歌剧院上演的一出传奇隔空唿应,史特拉汶斯基的《春之祭》,那个二十世纪现代艺术的第一道哭声,尖锐、高亢、狂暴;李青萍那以热血泼洒画作唿应了春天原始而旺盛的生命力,而她的命运也宛如献祭的童女。李青萍的不凡,重点不在她是女性,而在于那股大于同时代人的勇气,这可贵的勇气往往不容易为人所理解,但在我们参予时代的同时,是不是也有可能不成为谋杀苏格拉底的毒酒、迫害伽利略的教会、遗弃梵谷的群众、或引发《春之祭》暴动的拳头?目击李青萍的画,我们是否也能试着聆听一个不为时代所理解的声音?

(录自 1999年7月 敦煌艺讯 第19-26页)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