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岱员:郑建昌创作集(1978-2014)

山‧海‧岱员:郑建昌创作集(1978-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郑建昌
  • 诗歌
  • 散文
  • 文学创作
  • 中国当代文学
  • 山东文学
  • 地域文化
  • 艺术
  • 文化
  • 作品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郑建昌艺术创作中之当代艺术精神性特质

  善于思考、内敛沈毅,且又充满艺术热情、以及社会与人生关怀之郑建昌,于大学时曾受中西艺术之薰陶,但主要仍以油画、素描、粉彩等西方艺术媒材进行创作。其沈浸于西方艺术理论与表现风格之探讨,奠定优秀之西画基础,同时长期对台湾之艺术、文化、历史等能细腻观察、感受与省思,发展出具代表性之台湾本地艺术创作观点,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

  郑建昌迄今艺术风格之演变,可区分为几个系列,扼要言之,于1982前后,其採类硬边绘画风格,表现现代都市文明对个人之冲击与压迫,以及物质文明下人们之心灵空虚、疏离与徬徨,此情调及感受类似西方艺术家面对现代社会之敏锐反映。同时郑建昌于1990-1999年间之「台湾山海经」系列,其探讨实涉及文化认同之问题(如「我的文化是什么?」)与自我认同之问题(如「我是谁?」),其试图寻求台湾文化特质与自我之根源。于2005年前后之台湾游蜉系列,可谓反映万物之无常观、生命之困顿与飘泊、自然与物质世界之危脆与流转,以及在存在之不安感下,显示台湾人之真诚、质朴、毅力与生命强度。

  郑建昌锁具当代艺术精神性品质,其对意义探寻与表现,呈现艺术深度、广度与高度,反映当代台湾艺术之心灵,其理念与作品在台湾艺术界具独特之价值。其不仅真正落实社会艺术教育之理想,实亦展现21世纪中,超越现代与后现代之艺术家之角色与使命,同时其不仅以大自然为师,亦能以己为师,显示「天人合一」之真义与时代启示。
嵩岳清风:一部探寻中国山岳文化与精神的深度之作 作者: 魏 廷 钧 出版社: 九州文史出版社 装帧: 精装 / 典藏版 页数: 880页(含大量珍稀图版与文献附录) 定价: 188.00 元 --- 内容提要: 《嵩岳清风》并非一部单纯的地理志或景观图录,而是一部跨越历史、哲学、宗教、艺术与民俗学的宏大叙事,旨在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山岳精神”的核心意蕴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轨迹。本书以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至高地位的“五岳”——特别是作为“中岳”的泰山与嵩山——为研究的切入点,辅以对黄山、庐山、华山等著名山脉的个案分析,构建了一个立体、多维度的中国山岳文化研究体系。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摒弃了传统地方志的编年叙事模式,而是采取“精神考古”的路径,追溯自先秦祭祀传统,历经魏晋玄学对山林的推崇,唐宋文人隐逸情结的寄托,直至明清民间信仰的定型,全景式地展现了山岳如何从自然实体,逐渐升华为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中“天人合一”理念的物化象征。 核心章节与研究范畴详述: 第一编:源流溯源——神话、祭祀与早期宇宙观的构建 (约 200 页) 本编聚焦于中国文化“开端之处”的山岳认知。作者首先梳理了《山海经》中记载的古代神祇与山脉的关联,探讨了早期部落文明中“山灵崇拜”的宗教基础。 重点内容包括: 1. 封禅礼仪的制度化: 详细考证了自秦汉以来,历代帝王对泰山进行封禅的政治意图、仪式流程及其所承载的“君权神授”的意识形态。通过对汉代碑刻文字的细读,揭示了“天子巡狩,以德配天”的礼制逻辑。 2. 方士与求仙的交织: 分析了道教早期在名山(如终南山、罗浮山)的活动,探讨了山岳与“不死之药”、“长生久视”观念的绑定,阐释了道家修炼体系中“采精气、炼性命”的地理依托。 3. 地理空间与文化中心: 对比分析了中原文化圈中,以嵩山为代表的“天地之中”概念是如何构建早期中国人的宇宙模型,及其对后世都城选址的深远影响。 第二编:风骨蜕变——魏晋至唐宋的士人情结 (约 300 页) 中晚唐以前,山岳的意义从神圣的祭祀场所,转向了士大夫的精神避难所与人格象征。本编是全书最具文学史与思想史价值的部分。 重点内容包括: 1. 玄言的地理投射: 考察了竹林七贤等人物对山水生活的实践,分析了“寄情山水”如何成为对腐败政治的一种消极反抗。重点剖析了王维、孟浩然诗歌中,山水描摹如何超越写实,成为“禅意”的载体。 2. 山水画的理论建构: 深入研读了顾恺之、宗炳的“卧游”理论,以及郭熙《林泉高致》中关于“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四种山水观看模式。本书首次将山水画的理论发展,与士人对“隐逸”程度的选择进行了精确对照。 3. 诗歌中的“山魂”: 选取了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式的壮阔山水与杜甫“沉郁顿挫”的悲悯山景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山岳意象如何被文人用来承载家国之思与个体际遇。 第三编:世俗化与精神的重塑——宋明清的民间信仰与审美 (约 250 页) 随着社会结构的演变,山岳的影响力从宫廷与士大夫阶层,渗透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与信仰体系中。 重点内容包括: 1. 佛寺的依山而建: 集中分析了禅宗在山区的传播,如少林寺的武术文化、天台宗对高山环境的依赖。探讨了寺院如何将山林改造为供养、修行、接引信众的复合型空间。 2. 戏曲与小说的载体: 通过对《水浒传》、《西游记》等重要文本的研究,揭示了梁山泊、花果山等“神异之山”如何构建出世俗层面的英雄谱系与反抗结构。 3. 园林中的“缩微山水”: 论述了江南私家园林(如拙政园、留园)对真山真水的模仿与提炼,分析了“造山理水”的技艺如何将宏大的山岳精神,浓缩于有限的庭院空间之内,满足士人的审美需求。 第四编:现代的映照与未来的展望 (约 130 页)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视角转向近现代,探讨工业化与全球化冲击下,中国山岳精神所面临的挑战与新的诠释方向。 重点内容包括: 1. 西方视角的介入: 考察了西方旅行家、汉学家对中国名山的早期考察记录,及其带来的文化误读与新的观察角度。 2. 现代环保思潮中的山岳: 分析了当代旅游开发、自然保护区建立等议题,如何重塑我们对山岳的“占有”与“敬畏”关系。 3. 文化遗产的再定位: 总结了山岳文化在当代艺术、影视、文学中的持续生命力,提出我们应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激活这份深厚的文化遗产,使其不沦为单纯的观光资源。 --- 作者简介: 魏廷钧,著名文化地理学家、宗教学者。早年留学欧洲,专攻古典文献学与宗教人类学。回国后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信仰、礼仪制度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交叉研究。其著作以考证严谨、论证深邃著称,尤其擅长于宏大叙事中对细微文本的精准捕捉。 本书特色: 史料宏富: 首次整合了历代关于山川的舆图志、宗教典籍、私人游记以及碑刻拓片近五百种珍稀资料。 视角独特: 避免了单纯的地理描述,将山岳视为中国哲学思想的“活化石”,进行深层结构分析。 图文并茂: 包含近百幅历代名家描绘名山的手稿摹本、古地图与现代测绘图的对比研究,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性与学术性。 读者对象: 历史学、宗教学、艺术史、地理学专业研究人员;喜爱中国传统文化、致力于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文化爱好者与高端读者。 读者评价(引用自匿名专家): “《嵩岳清风》是一部令人振奋的学术巨制。它不仅完成了对中国山岳文化的系统梳理,更以磅礴的气势,展现了山川如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骨骼与灵魂。其对泰山、嵩山精神的辨析,尤为精湛独到,堪称当代中国文化地理学的巅峰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郑建昌


  郑建昌,台湾嘉义人

  「台湾山海经」是郑建昌的创作中心思想来源,娓娓道出台湾这座岛屿上的人民,经历土地、海洋、及记忆上的经验,郑建昌的艺术可以说是组构出一部关于台湾移民、垦荒的「山海传奇」。

  考取台北文化大学美术系,郑建昌的美术生涯于台湾社会变革、历史动盪的1970年代渡过,历经了70年代如火如荼的「乡土运动」,郑建昌以自我的生命经验,将注意力集中在破败农村的描绘与表现上,郑建昌则借由这种带着机械几何趣味的硬边手法,表达了都会文明压迫下,人的渺小、茫然与无奈。在郑建昌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脚下这片土地的关怀与喜乐,除了热情的关照,更多的是「凝视」与「缓慢」的寻找,并以他弧线形的笔触和彷彿山峦起伏的厚实色块,形成了他独特绘画特质。

萧琼瑞

  萧琼瑞,美术史研究者,专研台湾美术史

  现职: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系所教授

  经历:台南市文化局长、国立成功大学新闻中心主任、国立成功大学艺术中心主任、台南市文化基金会执行委员、台南市公共艺术委员会委员、台南市文献管理委员会委员、台北市立美术馆典藏委员、高雄市立美术馆典藏委员、国立台湾美术馆典藏委员、财团法人山艺术文教基金会董事、财团法人李仲生文教基金会董事、财团法人朱铭文教基金会董事。

  重要着作:《五月与东方-中国美术现代化运动在战后之发展》、《观看与思维-台湾美术史论集》、《台湾美术评论全集-刘国松》、《台南市艺术人才暨团体基本史料汇编》、《岛屿色彩-台湾美术史论》、《文物系统之研究与建构》、《府城民间传统画师辑》、《激盪与回游-台湾近现代艺术11家》、《图说台湾美术史 I 山海传奇【史前‧原住民篇】》、《图说台湾美术史 II 渡台赞歌【荷西‧明清篇】》等。

图书目录

4 序 ■蔡玉盆
7 山.海.岱员―郑建昌的台湾史观 ■萧琼瑞
25 一、早期作品(1978-1987)
41 二、台湾山海经(1984-2005)
97 三、台湾游蜉(2000-2014)
127 四、大块系列(2006-2014)
168 创作年表
177 文献目录

图书序言



  102当代艺术空间很荣幸能出版台湾中生代重要艺术家郑建昌的作品集,整理了艺术家创作40年来的精彩作品,为其长期关注台湾这块土地的艺术历程进行一次更完整的梳理与纪录。

  郑建昌从台北都会区回到故乡嘉义后,舍弃之前所接触、所依循之西方艺术观点。他重新沉淀、省思自己,并借着熟读台湾先民开发的历史、小说,以及研读哲学、禅学丛书后,发掘了自我生命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与其同时,并探讨台湾人特征图像,以夸大的肢体、厚实的手掌及脚掌,呈现了台湾人忠厚、实在、耐劳、祥和与恬静的特征。这就是郑建昌历史性的、独特的绘画语汇。

  「土地」是郑建昌创作的主轴,因其对乡土的关怀,他将生活全心遁入这块土地的人文风景,包含了生态环境的问题,族群的、历史的议题,以及社会的、政治的种种问题,但总是出于温和内敛的手法,不夸大言行的悲天悯人情怀,意志坚定且坚持。当驻足其画作前细细品读之时,不得不感动于他对台湾这块土地的细腻观察与探究,并借着作品唿吁人们正视日益恶化的人文与土地现象。

  这本《山.海.岱员──郑建昌创作集》,集结了郑建昌四大系列的创作,包含:早期作品(1978-1987)、台湾山海经(1984-2005)、台湾游蜉(2000-2014)、大块系列(2006-2014),谢其昌教授说这是郑建昌的「文献创作」,也就是用绘画书写台湾历史,我非常认同这样的说法。

  102当代艺术空间以推荐优质的艺术家为职志,我相信郑建昌的创作,已具有相当成熟且突出的风格与内涵,而其艺术作品散发的量能,除了展现于眼前的画布,势必也会持续绽放光与热于艺坛中。

102当代艺术空间负责人
蔡玉盆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山‧海‧岱员:郑建昌创作集(1978-2014)”,单是书名就充满了诗意与故事性。郑建昌,这个名字在我脑海里勾勒出的,是一位饱含深情的观察者,一位用文字描绘台湾风土人情的艺术家。1978至2014,这段漫长的时间跨度,足以涵盖台湾社会发展的多个重要阶段。我特别好奇,在这些年里,台湾社会经历了哪些重大的转折,比如经济的起飞、政治的开放、还是文化的多元发展,而郑建昌的作品又是如何捕捉这些时代的脉搏?“山”与“海”,不仅是台湾的地理特征,更是无数台湾人生活记忆的载体。我期待在书中看到他对这些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涵。而“岱员”这个略显生僻的词汇,更是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它是否象征着一种地方性的集体记忆,或是某种被遗忘的文化传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郑建昌的创作世界,去感受他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去体会他对于时代变迁的思考,去发现那些被岁月沉淀下来的,属于台湾的独特韵味。

评分

初拿到《山‧海‧岱员:郑建昌创作集(1978-2014)》这本书,我便被其厚重的历史感所吸引。郑建昌这个名字,在我年轻的年代,就已经是文坛上一个响亮的存在。他的作品,总带着一股子台湾特有的质朴与深情,不华丽,却直抵人心。1978到2014,这三十多年,台湾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戒严到解严,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再到信息社会,社会结构、价值观念都经历了巨大的冲击与重塑。我很好奇,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郑建昌是如何用他的笔触去记录、去感受、去反思的。书名中的“山”与“海”,无疑是台湾最鲜明的地理符号,它们承载着台湾人民的故事,也塑造了台湾人民的性格。而“岱员”这个词,则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度与文化的底蕴,它是否指向某个特定的地方,或是某种已经消逝却依然在记忆中回响的传统?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那些关于乡愁、关于土地、关于时代变迁的深刻描绘,那些能够引发我共鸣的文字,那些能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这片土地关系的篇章。

评分

看到《山‧海‧岱员:郑建昌创作集(1978-2014)》这本书,就好像推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时光之门。郑建昌的名字,在我心中一直与台湾这片土地的质朴情感紧密相连。他的文字,总能精准地捕捉到台湾社会细微的变化,以及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1978年到2014年,这三十多年,台湾经历了太多,从经济的腾飞到政治的民主化,从传统的价值观到现代的多元文化,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印记。我迫切想知道,在这段历史的长河中,郑建昌的创作是如何回应这些变化的?书名中的“山”与“海”,无疑代表了台湾最壮丽的自然景观,我期待书中能有细腻的笔触去描绘这些景致,更期待它们能象征着台湾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或是他们面对挑战时的无畏。而“岱员”,这个充满历史韵味的词汇,则让我遐想,它是否是郑建昌在创作中试图挖掘的某种更深层次的文化根源,或是他对某个特定地域、某种生活方式的眷恋?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与台湾过往对话的机会,我期待能在其中找到属于我们共同的记忆。

评分

“山‧海‧岱员:郑建昌创作集(1978-2014)”,光听书名就让人充满了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想象。郑建昌,这个名字对我来说,代表着一种深耕本土的文学力量,他的文字总有一种安抚人心的力量,又带着深刻的洞察力。1978年到2014年,这三十多年的时间,台湾社会经历了巨大的转型,经济的起飞,民主的深化,文化的多元碰撞,这些都构成了我们共同的记忆。我很想知道,郑建昌是如何在这些变迁中,保持他对土地和人民的关注的。书名中的“山”与“海”,自然是台湾最显著的地理特色,我期待他能用独特的视角去描绘它们,让这些景观在我们脑海中鲜活起来,同时,我也期待这些意象能承载更深远的意义,比如台湾人民的坚韧与包容。而“岱员”,这个词汇对我来说,更添了一份神秘感,它是否指向某个被遗忘的角落,或是某个承载着集体回忆的场所?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寻找到那些触动我心灵深处的文字,那些能让我重新认识台湾,认识我们自己的篇章。

评分

“山‧海‧岱员:郑建昌创作集(1978-2014)”这本书,光是书名就勾起了我很多关于台湾土地和过往的回忆。郑建昌这个名字,对于很多和我一样在台湾生活了有些年头的人来说,绝对不陌生。他的创作,总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像是踩在温热的泥土上,闻得到海风的咸腥,也听得到山林深处的低语。1978到2014,这跨越了三十多年的时间,足以记录下台湾社会变迁的点点滴滴。我记得那时的台湾,经济起飞,社会转型,外来的文化冲击和本土意识的觉醒交织在一起,那是一个充满活力也带着些许不安的年代。郑建昌的文字,是否能捕捉到那个时代的气息?他笔下的“山”与“海”,是否描绘出我们熟悉的海岸线,或是高耸入云的山峦,又或者,它们是象征着某种更深层的意涵?“岱员”,这个词语对我而言,带着一种古朴而神秘的色彩,它会是他在创作中探索的一个地域、一种文化、抑或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我迫不及待想从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被时光淘洗过的珍贵印记,那些关于台湾人生活、情感、以及集体记忆的片段。这本书,对我而言,不只是一本创作集,更像是一把钥匙,能开启我对这片土地更深刻的理解与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