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流转四季.诗意河流 翻开本书,你会惊讶于画面之丰富绮丽、光影之变化莫测、景与人物搭配之天衣无缝、既真实又魔幻的写意风格。画家用三百八十五张横幅水彩画,像全景摄影一般,捕捉波河在四季变换中的万种风情,同时也呈现出这条河、这块土地与居民的生命故事和深厚情感。
四个流转递嬗的季节,以秋天为始,在夏天作结。每个季节都以一篇诗意短文作为引言,勾勒各自的故事轮廓,接着就用渲染的美丽色调,带着读者「流」进故事之中。读着读着,你或许会震慑于剧烈而狂暴的暴风雨、飘落初雪的无边美丽星空,或是逃脱老虎的血盆大口;轻叹春夜节庆祭典所流露出的美好氛围,或寒冷雪夜中母牛奋力产子的生命力;也可能会为在春夜进入森林,悄悄交换青春誓约的少年少女,牵动嘴角的一抹微笑。
画家桑纳花费数年收集资料与累积素材,而这本书想像和创造的基础就是水。他认为「为了画这条河,我自己也必须变成河。」因此画面中充满流动的氛围,打开书页,彷彿看见波河就在眼前潺潺流动。他将自己的眼睛当成暗房,将所看见的光线和颜色,借由手中的调色盘重新显影,呈现在画面中。关于作画的方式,他曾说:「我曾试着画下那些瞬间与光影的变化,不先用铅笔打草稿,也不确定是否能找到正确的色调……我将纸沾湿,让光进入我的眼睛,无论色块和记忆变化成什么样子,我都敞开自己去接受。」
本书不只是呈现波河的真实样貌,画家并不将时间花在处理细节,而是专注于寻找生命的脉动,并在画中重现那股生命力,带入读者的眼中。随着故事的开展和画面氛围的变化,他像电影导演般,将镜头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的移动,增加了画面的变化和流畅,也让读者无法移开视线,想一遍又一遍重温每个美好的瞬间。
作者后记 我住在义大利东北部,靠近波河的低地上。我每天看着细细的地平线,被白杨树枝穿透。我看见勐禽一动也不动,停在路灯上,或是河谷中房子温暖的烟囱旁。雉鸟围成圆圈跳舞,野兔在河畔平原奔驰。
如果你想看到事物真实的面貌,三分法则就很关键:三分之一是大地,三分之二是天空。当河水上涨,比例就会颠倒过来。
我们的眼睛是完美的暗房,可以捕捉那一抹绿色抓住太阳的瞬间。
我曾试着画下那些瞬间与光影的变化,不先用铅笔打草稿,也不确定是否能找到正确的色调,或是覆盖天空、树林和雾中房屋,那层光的颜色。我将纸沾湿,让光进入我的眼睛,无论色块和记忆变化成什么样子,我都敞开自己去接受。
天空的形成需要水,大地的形成需要水,任何东西的形成都需要水。这整本书的想像和创造的基础就是水。
影像在我心中浮现,没有确切的顺序。每次画到新的一页,我都感觉自己画下的,是早已存在于世界的一个影像。感觉就像是种神祕的视觉重现,影响着作品的流畅。我如盲人一样画图,不费时间处理细节,而是寻找生命的脉动。为了画这条河,我自己也必须变成河。
我花了好几年在这趟旅行上,累积所看见的片段,持续寻找被埋没的奇景和文物。
四个季节,四个细微的故事,慢慢流过河岸。这是在波河岸,我所看到的人生。
亚历山卓桑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