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物哀:時尚與多嚮度身體

浮世物哀:時尚與多嚮度身體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時尚史
  • 身體文化
  • 文化研究
  • 社會學
  • 流行文化
  • 視覺文化
  • 性彆研究
  • 消費文化
  • 日本文化
  • 現代性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時尚,何嘗不是存在於初見與最後一瞥之中?
一瞬如永恒,大概也就是時尚的真諦。

  物哀,對「物」有所感,而有所哀。

  時間的消逝體現在時裝上,穿衣者以衣飾體現生死哀戚,如同物哀。


  香港作傢方太初書寫時尚,也書寫瞭衣飾與人如何穿梭在不斷流動的時間與空間之中。她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一眾設計師都在衣飾裏體現時間的痕跡,一如三宅一生的禪意,一如川久保玲刻意鬆開織布機的螺絲,使成品無法估計其最終麵貌,一如馬丁‧馬吉拉在細節顯露過往不被知悉的製作過程。錶麵指涉衣服的不完美,最終也迴歸穿衣者自身:身體本非完美與不朽之物,此所以川久保玲的設計韆瘡百孔,此所以馬丁‧馬吉拉老在耍透露時日痕跡的小把戲。」

  東方與西方兼論,古典與當代互涉,一本融閤瞭詩學、美學、哲學與文學的時尚之書。

  正如葉輝所說:「她嘗試穿越穿衣者的『衣道』與『物道』,穿越一切的生死哀戚,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她與浮世萬象無數瞬間的『凝視』──時時刻刻與人、與物、與詩、與藝境多所『凝視』,互有所感而互有所悟,乃有《浮世物哀》這本書。」

本書特色

  ★一本與人,與物,與詩,與世界共感的時尚之書。

名人推薦

  ★名作傢葉輝+鬍晴舫+楊索+楊佳嫻 聯閤推薦
《鏡中迷宮:十七世紀歐洲的自我構建與社會景觀》 作者:艾米麗·卡特賴特 內容簡介 《鏡中迷宮:十七世紀歐洲的自我構建與社會景觀》是一部深入剖析17世紀歐洲社會、文化和思想變遷的專著。本書摒棄瞭傳統史學中對宏大敘事的簡單梳理,轉而聚焦於一個關鍵的轉摺點:個人身份認同如何在劇烈的政治動蕩、科學革命以及新藝術思潮的衝擊下,經曆瞭一場深刻的重塑。通過對宮廷禮儀、私人書信、肖像畫分析以及新興的哲學思辨的細緻考察,卡特賴特描繪瞭一幅復雜而充滿張力的十七世紀社會圖景。 第一部分:光影之間的秩序與混亂——宮廷與公共領域的重構 十七世紀是絕對君主製鞏固,同時社會結構麵臨前所未有挑戰的時代。本書首先關注法國凡爾賽宮廷作為歐洲權力與時尚中心的角色。卡特賴特認為,凡爾賽不僅僅是路易十四展示王權的物理空間,更是一個精心設計的“認知劇場”。在這裏,貴族的身份不再僅僅依賴於血統,而是通過復雜的儀式、服飾的等級和對“體麵”(la bienséance)的嚴格遵守來不斷“錶演”和“確認”。 作者詳盡分析瞭宮廷禮儀手冊中的細節,指齣這些規範如何將原本流動的社會階層凝固化為可被觀察和評判的符號係統。例如,對“鏡子”的偏執使用——無論是在建築設計還是個人服飾的裝飾上——都反映齣社會對“可見性”的焦慮。一個人必須被看見,但更重要的是,必須被“正確地”看見。這種對外部評價的過度依賴,催生瞭一種新型的自我意識:一個時刻處於被審視狀態的“錶演者”的自我。 然而,這種秩序並非鐵闆一塊。本書隨後轉嚮城市中的“公共領域”(the public sphere)的興起,特彆是在荷蘭和英格蘭。新興的咖啡館、沙龍和印刷品成為人們討論政治、宗教和科學新知的場所。卡特賴特對比瞭宮廷的封閉性與沙龍的開放性,指齣在這些非正式空間中,人們開始使用理性而非特權來構建論點。這種對理性辯論的推崇,雖然挑戰瞭神授的權威,但也創造瞭一種新的社會壓力:個體必須具備可論證的“意見”,否則其社會地位將麵臨邊緣化的風險。 第二部分:心靈的疆界與科學的凝視——笛卡爾主義與靈魂的測量 思想史的部分是本書的核心之一。卡特賴特將重點放在瞭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對個人主體性的顛覆性影響上。在笛卡爾之前,個體的存在感往往是嵌入在宗教信仰和傢族傳承中的;而笛卡爾的哲學,雖然旨在確立一個不容置疑的真理基礎,卻無意中將主體從外部世界中剝離齣來,推嚮瞭一個孤立的、純粹的“思維實體”。 本書通過分析當時的醫學文獻和心理學萌芽,探討瞭這種“心物二元論”在實踐中如何運作。身體不再僅僅是靈魂的容器或社會地位的裝飾品,它開始成為一個可以被係統性研究、測量和分類的對象。作者引用瞭早期解剖學傢的記錄和關於“激情”(passions)的哲學論述,說明身體內部的生理反應如何被提升到與理性思考同等重要的地位。這導緻瞭一種前所未有的“自我探究”的文化:人們開始試圖理解身體的“秘密語言”,以期更全麵地掌握“自我”的運作機製。 卡特賴特特彆關注瞭“憂鬱癥”(melancholy)在這一時期的轉變。它從一種古典的、與天纔相關的氣質,逐漸演變為一種需要被診斷、被歸類的心理狀態,反映齣社會對內在情感波動的規訓化嘗試。 第三部分:物質的隱喻——服飾、裝飾與身體的政治學 在物質文化層麵,本書揭示瞭17世紀服飾如何成為自我錶達和政治立場的復雜載體。與後世強調流綫型和功能性的審美不同,17世紀的服飾追求的是飽和的、多層次的物質堆疊,旨在體現佩戴者的財富、品味和對時尚潮流的敏銳把握。 作者深入研究瞭蕾絲、刺綉和假發的興起。這些昂貴且需要大量人工的裝飾品,與其說是為瞭美觀,不如說是為瞭製造一種“不可復製性”。它們是社會地位的無聲宣言,也是對“自然狀態”的公開拒絕。通過對宮廷畫作中不同材質的紋理分析,卡特賴特展示瞭絲綢如何象徵著對權力的依附,而特定的色彩組閤(如西班牙黑與法國金)又如何暗喻著外交關係的微妙。 更進一步,本書探討瞭“整飾”(dressing up)行為本身對身體形態的影響。緊身胸衣、墊肩和高跟鞋(尤其是男性的高跟鞋)對身體的束縛和重塑,並非單純為瞭迎閤美學,而是在物理上創造一種符閤時代要求的姿態——一種自信、審慎、時刻準備好應對社會審視的姿態。身體通過物質的附加物,被塑造成一個符閤特定社會劇本的“道具”。 結論:不穩定的現代性先聲 《鏡中迷宮》總結道,17世紀是一個矛盾的時代。一方麵,它緻力於通過理性、秩序和等級來穩定社會結構;另一方麵,它所催生的對個人內在經驗的強調、對可見性的過度關注,以及對物質符號的依賴,卻播下瞭現代社會中身份焦慮和自我異化的種子。十七世紀的歐洲人,在鏡子中看到瞭一個由自身構建、卻又始終受製於他者目光的“自我”形象,而這種緊張關係,構成瞭我們理解現代性起點的關鍵基石。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思想史、物質文化與社會心理學熔於一爐,為讀者提供瞭一個觀察早期現代主體如何艱難“成形”的精妙視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方太初


  她已經忘瞭為什麼叫太初。

  她想得太多說得太多,於是她寫,慢慢整理,她害怕口不擇言。她寫,寫迴憶的現在的尚未誔生的,慢慢整理然後歸結成形,她所信仰的人生。她寫,寫最好的最壞的最不堪的最難過的,她就此預見,沒有什麼更好瞭更壞瞭更不堪瞭更難過瞭。她的狀態,也不過如此。

  而這也終將過去。

  *方太初,香港作傢,著有《隱物:The Untold Lie》、《穿高跟鞋的大象》,即將齣版《另一處所在》。作品收入香港及韓國等地的小說選集,曾於報章雜誌撰寫「浮世物哀」、「薄物細故」、「一物兩寫」等專欄。獲選香港書展「香港作傢巡禮2010」當代及新晉作傢之一。

圖書目錄

序 活於浮世,乃有物哀/葉輝

【輯一 此身雖在堪驚】
 森女―歲月靜好
 珠寶粉盒―浮光掠影舊時夢
 從流離到永恒的記憶
 多嚮度的身體
 高地巫女還魂記
 PM 2.5下的時尚
 戰爭與和平
 噤聲與自由
 西西裏―叛逆南方小島
 權力的新衣
 麵朝廢墟的抒情詩人 

【輯二 歲月長衣裳薄】
 衣之皺摺與迷宮之城
 地下水道與城市遊擊
 物哀―桃花難畫
 幽玄之美
 舊衣―垢之明暗
 萬人如海一身藏
 當椅子變成空凳  

【輯三 更衣對照亦惘然】
 更衣對照亦惘然
 精神病房裏的身體
 瘋癲與時尚
 外化的狼
 超市時尚學
 眼鏡―矛盾共同體 

【輯四 形象的叛逆】
 T恤―不隻是一件衫
 Gothic―永遠的變奏
 時尚與媚俗
 時尚與時間―懷當下的舊
 從民族服飾傳承到高訂時裝  

【輯五 衣亦有感】
 衣服―竊竊私語
 觸動心靈的舞衣
 Alexander Wang―物/人閤一
 標簽是給衣服的?
 彆針的尾巴
 鈕扣夢幻麯
 與毛粒和平共處
 寫字及打毛衣
 雨天往事
 大衣―冷暖人間
 時尚打瞭結

【輯六 女子有穿 女子有寫】
 蕭紅―女子有寫 女子有穿
 魯迅與不調配衣著
 旗袍往事
 咆哮時代的民國女子
 那些穿旗袍的女子
 旁觀Susan Sontag的風格
 Susan Sontag―橋那邊的女子
 吳爾芙―身體的房間
 辛波斯卡與川久保玲之身
 煙迷你的眼 

【輯七 用針腳寫詩】
 梁秉鈞―詩與衣的想像
 Antonio Marras―你與宇宙同光
 在宇宙與身體之間
 宇宙的衣裳
 Alasdair Thomson―石化之衣
 過渡之身
 Umit Benan―土耳其之歌
 Jean-Michel Basquiat―知識份子的原始主義
 Keith Haring―早逝之歌
 Stella Jean―南方粗礪 東方婉約
 Christopher Kane―隱秘花兒
 山本耀司―隻及裙擺的高度
 McQueen的亞特蘭蒂斯
 Craig Green―最新鮮的創作時刻
 J.W. Anderson―醜陋之美
 Fiction/Fashion―穿苦艾色的女子

附錄 翻譯對照錶

圖書序言



  活於浮世,乃有物哀

  一


  話說二○一二年底,我忽爾覺得閑得發悶,於是再到媒體上班;有一份報章容許方太初撰寫時尚與文化的專欄,名為《浮世物哀》,她所寫的正是衣飾與文化的「越界之思」—從衣飾到日常之「物」,從文化、抗爭、電影、音樂、繪畫到詩,我每迴簽核大版,都會驚覺她的文字每有一些稍縱即逝的日常微光,如今成書瞭,重讀之時猶約略有點雖在堪驚。

  《浮世物哀》每每在有意無意之間開顯不同地域的文化交錯,當中有衣飾的「根」(roots),遍佈文化交流的「徑」(routes),而兩者交互辯證的,如今想來,豈不就是文化想像的「越界之思」嗎?

  「根」,說來大概恰如德勒茲(Gilles Deleuze)與瓜塔裏(Félix Guattari)所論的「地下莖」(Rhizome),在大地之下,廣伸著無定嚮的「徑」,交匯而成永不止息的城市文化遊擊戰—也許不必深究「徑」(或「莖」)是甚麼,讀者諒可想像,《浮世物哀》所書寫的正是開放而縱橫散瀉的地下空間,所指涉的文化係譜亦非「純種」,倒是混雜著廣義的文化變體—有所啓濛,交融、啓發,由是蔓莖處處延伸,無有終極。

  時尚萬變,然則始終不離其宗,信是人與衣、與物無數瞬間的凝視(gaze),時而緩慢,有若「會登淩絕頂」而「一覽眾山小」;時而急驟,有若「亂石穿空,驚濤拍岸」而驟然「捲起韆堆雪」;時尚之為「物」,總是與時俱變,或如方太初所說的「衣之皺褶與迷宮之城」:一切衣飾之「皺褶非平滑,所以不是一,而是眾多細細的褶痕,細細的漩渦,收納著陰影,也收納著你所不知道的奧秘」;是以世間萬物,皆為皺褶,「如蝴蝶摺疊成毛蟲,毛蟲伸展為蝴蝶。種子舒展其褶則長齣瞭樹,我們的大腦打褶,所以收藏迴憶與思想」。

  我其實不大懂得時尚,心想,那該是衣飾的想像吧,因而想起,法國理論傢所鍾愛的布朗修(Maurice Blanchot)剛好有此說法:「想像就是轉譯內在源源不絕的低吟聲,讓創意聽到它的迴音。」時尚美學的散播亦作如是觀,於文化與想像的交匯之處,每有想像力的傳輸轉譯,隱隱然構建瞭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所論說的「辯證影像」(dialectical image),展現齣多重交錯的意義:「過去與現在恰如閃電般交匯而成星陣」,「辯證影像」也者,則是「由疏離之物與正在到來但也正在消失的意義所組成的星陣」,在所有意義失去界限的瞬間,總是對觀看者的想像力多所考驗。

  時尚乃是不同風格、物料與文化的拼貼組閤,所有影像俱可在一瞬間掙脫曆史之覊絆與限製,故此亦必然為緊貼時代的産物,從而探究如何掙脫城市消費的覊絆與限製,重新構建身體與慾望的想像力;方太初每從微物說起,比如有感於在電影《胭脂扣》片尾,「如花對縮在角落、早已老去頹敗的十二少說:『這個胭脂盒我掛瞭五十三年,現在還給你,我不再等瞭』」,盒中有一個小吊墜,揭開,內有小鏡,「還有如璀璨年華般的胭脂」,當中所收藏的,「是浮光掠影裏的舊時夢,也是繁復龐大、體係復雜的曆史裏,承載個人小史的遺物……」

  《浮世物哀》老是嘗試穿越不同的邊界而恍然有悟(或乾脆執迷不悟),比如從藤田嗣治的故事,說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巴黎畫派」(Ecole de Paris),再說到貓與狐的心象;又比如從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說到本雅明,從時裝設計師亞曆山大‧麥昆,說到瑞士畫傢保羅剋利(Paul Klee),繼而再說到鏡子的隱喻:「麥昆擅於把兩種相反的特質揉閤在一起,這樣在一體中互有矛盾的最佳例子就是鏡子」;波德萊爾將玻璃匠叫上樓,質問他為何「沒有讓人把人生看成是美好的那種玻璃」?

  二

  時尚萬變,或如張小虹所言,總是關乎穿衣者的「幸福與沉淪,相識與離散,因輾轉,或繾綣,衣服堆裏日月長」;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嘗言「凡是女人皆為戀衣狂」,如此說來,一切的「壓抑」(repression)、「否認」(disavowal)乃至「無視」(scotomization),都無法擺脫迷戀之物;是以張小虹有此說法:「衣性戀者的精神分裂,也分裂在深情與嘲諷的距離擺盪。理論與耽溺、批判與濫情,往往是一體之兩麵、矯枉而過正」,因此時尚大師所言說的大都會,大概都有越界的意思吧,他們「談跳蚤市場舊衣慈善店,談復古懷舊韆禧未來風,都是這些年來流目顧盼的深情所託,想從衣飾窺看大韆世界……」

  「時尚」之「時」,許是希臘文化所說的「史」,就像本雅明所言:「時尚確定瞭商品希望被人崇拜的方式……同時擴大瞭它對日用品的左右能力,就像把時尚的統治延伸到宇宙一樣」,超乎日常需求(need)而源於欲望(desire);或一如蘇珊‧巴剋―莫斯(Susan Buck-Morss)所言:「時尚規定瞭儀式,通過它使商品被崇拜……時尚以活潑的儀式慶祝新奇,而不是循環,在當中人們不需要記憶……時尚是藥劑,在公眾的範圍內彌補瞭遺忘過去的巨大影響。」

  蘇珊‧巴剋―莫斯也提及本雅明的觀點:「時尚不僅是現代時間的尺度,它展示瞭主體和客體之間的聯係,這是由商品生産方式的改變而帶來的新法則,在時尚中商品的幻覺效應和外錶緊密聯係。」是的,本雅明嘗言,過去的時代存在著很多不曾兌現而等待相認的期盼,故此時裝遺留瞭諸多秘密標示,乃有好一些堪可解破曆史的綫索,乃有將之解開以尋找烏托邦的可能。

  三

  時尚萬變而韆麵,猶如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在《小徑分岔的花園》(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s)所言,時間乃是一座迷宮,「因你每作一個決定,時間就分岔開去,你前方的命運也就不同瞭,如像迷宮般有瞭各種可能」;由是方太初寫道:「那麼城市呢?此城如此小,但無論人心、街道皆如迷宮,兜兜轉轉,那就不妨想,我們不是坐睏愁城,而是開放瞭無數可能性,那些皺褶一直延展,讓我們思索,讓我們兜轉,讓我們成瞭那隻手,在人生之衣上捏起皺褶」。

  博爾赫斯所述說的迷宮許是彌賽亞(Messiah)一樣的曆史—某些時刻的某些事情必須被救贖,被圓滿或不圓滿地完成,或被審判,或如走入或走齣不同的迷宮,皆因彌賽亞曆史一如迷宮,所有曆史時刻俱可能有不同的彌賽亞降臨或已然降臨,如同人生之衣延展著各種皺褶。

  此所以方太初也有此說法:「時尚總是承諾著未來的鏡像(你穿上時裝就會變成怎樣、你穿故你在),西西裏乃「叛逆南方小島」:「當地或許曾遭受多種入侵、多種拉扯,但無妨當中世代而活的人,至今依然保有自己的身份與個性,也許這就是這個叛逆的南方小島最為可貴的精神」,再讀下去,也許就可以解破時尚如何顛覆王室形象,如何諧謔宗教權力吧。

  在《浮世物哀》,時尚不僅僅是「衣道」,更是「物道」,當中老是牽纏著藝境的想像:諸如電影、音樂、舞蹈、繪畫、抗爭與詩;在方太初看來,萬物總是與人相近,猶如衣之彆針或鈕扣,互為穿透或通融,比如她曾引述波蘭詩人賀伯特(Zbigniew Herbert)一首叫〈鈕扣〉的詩:「隻有鈕扣從不屈服/目擊罪行而剋服死亡」,是故鈕扣從不屈服,一切抗爭亦從不屈服。

  方太初筆下的舊衣暗藏「垢之明暗」,故亦旁及日本的幽玄美學、陰翳禮贊,乃至攝影師奧諾黛拉(Yuki Onodera)《舊衣畫像》(Portrait of Second-handClothes)的光影體驗,那就恰若蘇軾所言的「萬人如海一身藏」,當中說到波蘭青年攝影師維爾尼剋(Natalia Wiernik)的係列作品,說到「就是關乎人如何淹沒於大背景之間」,最終則說到「舊衣堆成一座山,用一架紅色的吊臂車,將舊衣吊起又拋下,當舊衣落在山堆上,它就隻是當中無名的一件,如韆韆萬萬其他舊衣一樣。但當它在空中舒開之時,它的獨特性、它曾經的故事,纔忽爾展開」。

  她有時從一張空椅子說到「物道」,比如援引梁秉鈞的〈靜物〉:「本來有人坐在椅上/本來有人坐在桌旁/本來有人給一盆花澆水/本來有人從書本中抬起頭來」,然後,「人去樓空,椅子、桌子、花盆、書本全都靜默」,〈靜物〉於是追問悖理的世界:「現在他們到哪兒去瞭?」

  在〈瘋癲與時尚〉一文,方太初寫得特彆有意思:「瘋癲是一個統一的詞語,在這詞語下大多人的麵孔都被歸類為一種(一如在「正常」這標簽下,我們都失去自己的臉孔)……」許是她早已意識到時尚乃齊美爾所論的「精神生活」,當中亦不免滲透瞭城市的憂鬱與焦慮,因而每每浮現齣意想以外的震驚,或失神。

  四

  這就明白瞭,難怪《浮世物哀》這本書的啓首,援引瞭齊美爾在《時尚的哲學》的一段話為引子,當中或可透析時尚與「精神生活」的某些洞見:「時尚的問題不是存在的問題,而在於它同時是存在與非存在;它總是處於過去與將來的分水嶺上,結果,至少在它最高潮的時候,相比於其他的現象,它帶給我們更強烈的現在感。」

  齊美爾在《大都會與精神生活》(_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說得好,大都會街道縱橫,高速而多麵嚮,將大都會與鄉鎮的精神生活區分:「為瞭適應變化以及各種現象的比照,理智並不需要任何衝擊和內部劇變,它隻是利用這些劇變使得更保守的心理狀態可以適應都市生活的節奏」,城市人的生活正是無數變種的綜閤體,因而「發展齣一種器官來保護自己不受危險的潮流」,乃至棲居其間之人免於被毀滅性的外部環境所威脅,幸存者也許就隻能以「頭腦代替心靈來作齣反應」。

  方太初書寫時尚與文化,以另類觀點論說呂碧城、蕭紅、張愛玲等民國女子,也旁及她們的「衣道」與「物道」,乃至「精神生活」,她也許不會忘記,張愛玲在〈更衣記〉曾這樣說:「古中國的時裝設計傢似乎並不知道,一個女人到底不是大觀園,大多的堆砌使興趣不能集中,我們的時裝的曆史,一言以蔽之,就是這些點綴品的逐漸減去。」

  民國女子的時代早就遠去瞭,幸或不幸,方太初存活於現今的「浮世」,認識「物道」,於是乃有「物哀」(Mono no aware)—「物哀」也者,那就是對「物」(mono)有所感而有所哀(aware),從而對「侘寂」(Wabi Sabi)之真相,多所體會而多所闡發:殘缺、無常、不圓滿,乃有此說法:「由是將『物哀』與侘寂美學放在時裝上,穿衣者是主體,衣與物是客體。穿衣者以衣飾體現生死哀戚,如同物哀」。

  方太初又說到電影《東尼瀧榖》,「與日和民族的『短暫美』一脈相承」,時間流逝,無有盡期,「體現在時裝上,是另一種物哀觀」;她嘗試穿越穿衣者的「衣道」與「物道」,穿越一切的生死哀戚,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她與浮世萬象無數瞬間的「凝視」—時時刻刻與人、與物、與詩、與藝境多所「凝視」,互有所感而互有所悟,乃有《浮世物哀》這本書。

葉輝

圖書試讀

【麵朝廢墟的抒情詩人】

最明白時尚本質的詩人,大概就是法國的波德萊爾。他於巴黎喧鬧的街道上,遇上一位叫他一見難忘的陌生女子:她穿一身喪服,在人群來往中擺動裙子的彩色花邊;詩人就於電光一閃間,在這一波波裙擺的波動中愛上她,可是在這一瞥之後,女子隱沒人群之中,不再復見。一瞬如像永恒,由是詩人寫下〈緻一位過路的女子〉,讓百多年來眾人一再思慕,那穿黑裙的女子有何種風采,叫詩人如此難以忘懷。

一瞬如像永恒,大概也就是時尚的真諦?波德萊爾此詩收進他的詩集《惡之花》裏,一本有關世紀末巴黎的詩集──現代城市之「惡」,在於本質上不停前進,不停拋掉舊有物事,但正是這種「惡」,展示瞭頹廢與憂鬱,開創瞭另一種美學。

詩人就在種種逝去之物之中追憶與懷舊(nostalgia),書寫其時的巴黎風貌。也就隻有在如巴黎般的大都市中,詩人纔能於瞬息萬變的人群中,偶遇讓他一生難忘的女子―又或許該這樣說,唯有迷失在城市的萬花筒中,一見鍾情成瞭love at last sight,纔讓那陌生女子顯得如此可貴。

● 失序時代的憂鬱男子

時尚又何嘗不是存在於初見與最後一瞥之中?

時值世界急速變化的十九世紀,巴黎男子波德萊爾深深憂鬱,將新世界的拾荒者、娼妓、邊緣人與城市風貌一同書寫,疏離之「惡」與厭絕之「惡」,由是成就瞭巴黎風光,此所以猶太哲人本雅明稱他為「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始,我們來到另一種發達資本主義時代,世紀末的華麗與狂歡,重疊著沒法融入新世紀的恐懼與頹唐,因而有瞭另一個新時代的抒情詩人―他用時裝去寫詩,他一樣將世人在急速進展中未能完全過渡到新秩序的各種復雜思緒,以詩化的時裝錶現齣來;又或者該說,他與波德萊爾一樣深陷於時代的漩渦中;此人就是英倫早逝時裝設計師亞曆山大‧麥昆。

這兩個憂鬱男子同樣留意社會上的邊緣人與畸零人。波德萊爾在〈每個人的怪獸〉裏描述過一種駝著背前行的人,他們「被一種不可控製的行走的慾望推動著」,這些慾望與迷失成為他們背上巨大的怪物,他們在前進中被背上的怪獸壓成畸體。

用戶評價

评分

當我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它精緻的排版和極具設計感的封麵。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每一頁的文字,但單是這份視覺上的呈現,就足以讓我感受到作者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用心。我注意到書中穿插著一些精美的圖片,這些圖片似乎與文字內容有著緊密的聯係,它們不僅僅是裝飾,更像是對某種觀點或情緒的視覺化錶達。我猜測,這些圖片可能是來自於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時尚影像,它們或許在訴說著一段段被時間洗禮的故事。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些視覺元素與“浮世物哀”和“多嚮度身體”這些抽象的概念結閤在一起的。這本書會不會就像一本時尚的編年史,又像是一次對身體變遷的深度解析?我有點擔心自己對藝術史和時尚理論的瞭解不夠深入,會不會在閱讀過程中感到吃力。但轉念一想,或許正是這種挑戰,纔能帶來更豐厚的收獲。我希望這本書能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枯燥的理論變得生動有趣,讓讀者在欣賞美感的同時,也能獲得知識和啓迪。

评分

《浮世物哀:時尚與多嚮度身體》這個書名一開始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本身對時尚的理解就比較有限,總覺得它離我有點遠,更像是一種光鮮亮麗的錶麵文章。但“浮世物哀”這幾個字,卻帶著一種深深的哲學意味,讓我開始思考,時尚背後是不是隱藏著更復雜的情感和更深刻的文化印記。再加上“多嚮度身體”的描述,更是激發瞭我強烈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我們的身體是被很多維度所塑造的,不僅僅是生理上的,還有社會、心理、文化等等。時尚作為一種外在的錶達,會不會就是連接這些不同維度的一個重要橋梁?我設想著,這本書可能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搭配衣服的書,而是一本探討身體與時尚之間錯綜復雜關係的學術專著,或者是一本充滿人文關懷的隨筆集。我期待它能打破我對時尚的刻闆印象,讓我看到一個更立體、更具深度的時尚世界,一個能夠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情感的時尚世界,一個讓我們重新審視自身與周遭環境關係的時尚世界。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藝術感和哲學思考,這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仿佛它能帶領我進入一個全新的認知領域,去探索那些我從未留意過的關於身體和時尚的聯係。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充滿瞭驚喜和反思。作者並沒有直接羅列時尚潮流的演變,而是通過一種非常細膩且充滿情感的筆觸,去描繪時尚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與人們身體、情感、社會身份之間的微妙聯係。我尤其被其中對“浮世物哀”的解讀所打動。它不僅僅是一種對短暫易逝的感嘆,更是一種對生命中美好事物消逝的深刻體悟,而時尚,恰恰是這種體悟最直接的載體之一。我看到作者如何在服飾的剪裁、色彩、材質中,捕捉到時代變遷帶來的情緒波動,如何在身體的姿態、言行舉止中,摺射齣社會對身體的期待與限製。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時尚並非是錶麵的裝飾,而是一種與我們內心深處情感緊密相連的存在。它讓我們得以窺探到,個體在時代的洪流中,是如何通過身體與時尚的互動,來尋找自我認同,錶達情感,甚至抵抗社會規範的。這種將宏大的時代背景與個體細微的身體體驗相結閤的敘事方式,讓我覺得非常震撼。

评分

總的來說,《浮世物哀:時尚與多嚮度身體》這本書,給我帶來的遠不止是關於時尚的知識,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服飾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關於生命、關於存在的書。作者用充滿詩意和哲思的語言,將“浮世物哀”這種東方美學的精髓,與“多嚮度身體”這一現代視角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我看到瞭時尚如何在物質層麵上反映齣我們對美的追求,又如何在精神層麵上承載著我們對生命短暫與無常的感悟。書中的很多觀點,都讓我茅塞頓開,原來我平時不經意間對時尚的選擇,竟然蘊含著如此豐富和復雜的信息。它讓我更加珍惜那些轉瞬即逝的美好,也讓我更加珍視身體所承載的豐富內涵。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時尚的理解,已經從一個單純的觀察者,變成瞭一個更具批判性、更富同理心的思考者。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觀察世界、理解自身的新範式,讓人在感受時尚魅力的同時,也能體味到生命本身的深刻意義。

评分

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陷入沉思。作者對於“多嚮度身體”的闡釋,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我們自身的身體。我一直以為,身體就是我們所能感知到的那個有限的實體,但這本書卻告訴我,身體遠不止於此。它包含瞭我們被賦予的性彆身份,我們所處的社會階層,我們所經曆的文化洗禮,甚至是我們內心深處的欲望與想象。而時尚,就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這些多重維度下的身體狀態。我發現,書中對某些特定曆史時期時尚元素的分析,簡直可以用“鞭闢入裏”來形容。它 not only 解釋瞭當時流行的服飾為何成為潮流,更揭示瞭這些潮流背後所隱藏的社會心理、權力關係以及文化價值觀。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每一次對時尚的選擇,都是一次對自身多重身份的確認或顛覆。它挑戰瞭我以往對身體的單一認知,讓我開始審視,我的身體是如何被社會、文化、曆史等多種力量所塑造,而我又如何通過時尚來重新定義和錶達我的身體。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