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竹子是上天赋于人类最实用也最环保的材料。竹子要砍伐才会漂亮,每年爬梳的竹林生意盎然,成为新的竹材来源。日本工艺大师吉河功利用竹材结合生活使竹子的生命延续到作品,让竹子有更高价值,尤其是应用在制作竹篱上,使生活处处可以看见竹子优美的姿态。早期台湾就有广泛使用竹篱,取材容易又实用,近年来日本很多庭园造景更是把竹篱提升为工艺设计,不仅实用也讲究美观。吉河功大师的竹篱技法非常多,不管是圆管或是编织技法总是让人惊艳,结合绳子的缠绕更是变化多端,《图解日式竹围篱》在台湾翻译出版后,相信会为台湾带来更多激盪与创新,期待台湾会有更丰富的竹篱文化产生。
邱锦缎(竹编工艺师)
推荐序二 竹材是台湾最普及的工艺素材之一,竹篱更广泛运用于早期的庭园设计中。工艺中心曾于2005年透过「篱情一一」竹篱笆工艺创作计画,邀请国内11位竹艺家打破围篱旧有刻板印象,重新解构围篱技法,创作出匠心独具作品,让社会大众重新了解竹篱这种自然又环保的编织技术与材质美感。然而可惜的是台湾对于竹篱制作与工具书的相关整理工作阙如,欣见易博士出版社洞察先机,以其专业与独到眼光,引进日本着名庭园工艺大师吉河功所编着的《图解日式竹围篱》(原书名『竹垣作りのテクニック』),本书透过有系统的整理,详实的图文解说,提供读者了解日本在竹围篱的制作与相关范例,读者可详加研读并揉合台湾的特有方式,激盪出不一样的创意,实可做为参考价值与实用性兼具的工艺技法工具书。
许耿修(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主任)
推荐序三 竹篱茅舍、近入千家散花竹、竹喧归浣女、黄芦苦竹绕宅生……。竹子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因为竹子生产的竹笋可以食用、竹叶子可以包粽子,竹竿可以晒衣服、做围篱、制作竹桌竹椅甚至于盖房子…,久而久之,竹篱自然形成了常民生活的景致。吉河功(Yoshikawa Isao)是一位竹生活的艺术家,在竹篱的设计施作上工法并济,强调的特性是「朴质与精致并存」的精神,将「竹子」经冬不凋、寒雪不蔽的风格,与造景时的协调性,表现得更为彻底。我收藏研读吉河功会长庭园着作多册,这是一本最详实的竹工艺实务工具书。在此书《图解日式竹围篱》里介绍有14种竹篱制作技法、竹篱词汇、使用形式、材料选择、特性应用,以及连接切割处理与绳结固定应用,都提供读者详尽的解说,相信透过本书的出版将让更多竹子爱好者,能亲手体验竹篱制作的雅趣、充实家居生活。
陈靖赋(青竹竹文化园区总经理)
推荐序四 从事漆艺的关系,十几年连续被邀参展于日本明治神宫之「日本漆の美展」。参展之余,顺道参观过日本各处神社和庭园。修剪和维护雅致的日式庭园让人印象深刻,入目可见构成园艺界线的竹围篱,它很自然地融入花木之中,竹编的工法非常精湛。日本人善用自然素材有目共睹,透过竹篱搭配园艺,一来能够区隔庭园的环境空间,二来也能统一视觉,使得庭园更为整洁美观,心想如果自己有了庭院,一定会选择竹篱来做搭配。欣闻城邦文化易博士岀版社将岀版《图解日式竹围篱》一书,将日本对工艺的追求及精神引进给台湾的读者,且编者吉河功先生不保留地将多年来累积的经验清楚地呈现,对于竹篱设计有兴趣的同好,此书值得研究与收藏。
彭坤炎(台湾工艺发展协会常务理事)
推荐序五 造访日式名园,眼光总会情不自禁地飘到简朴细致的竹篱,一个退到背后衬托场景的人造物件,即使是背景,在日式造园的环节中,一样出落地如此细腻严谨。竹篱,从「作工」进展到「艺术」,需要专注的毅力坚持、足够的时间养成、丰厚的美学功力、扎实的文化涵养,以及对营造环境最重要的感知能力,人、时、事、物,缺一不可。吉河功先生的作品与研究极致精实,以日本庭园研究会会长之崇高地位,毫不藏私、鉅细靡遗、图文并茂地舖陈了「竹篱」的「一生」。从竹生、竹长、砍竹、养竹、选竹、编竹、系竹、作竹、成篱,甚至涵括所有成篱为用的工具细述。此书,何止是工艺的工具书,更是保存文化的一种实践,更是成就人生的一种态度!值得身在台湾、长在台湾、此时活在台湾的我们,鞠躬深度学习。
潘一如(环艺工程顾问有限公司主持人、中原大学景观系兼任讲师)
推荐序六 上个世纪80年代,舍弟仁扬君前往日本「光树园」实习庭园设计期间,带回来日本老师傅亲授的技艺,将竹材运用在庭园景观的作业中,尤其是竹篱形式的讲究以及绳结的各种系法。当时,对于日本匠师竹材运用的巧思及传统技艺传承的坚持,即生佩服。今城邦文化易博士出版社将出版日本工艺大师吉河功先生着作,顿觉兴奋,欣然为其中文版出版撰文推荐。
台南市社区营造协会,近年来在辅导社区自力营造的专案或个案中,极力推动在地材料的创意表现。竹子,在台湾平地或山区极为普遍,曾经竹材的运用,在台湾住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或许因为塑化用品充斥,让竹器或竹材的运用,在现代生活中逐渐被取代,传统竹艺匠师凋零。因此,本书的出版令人振奋,书中以图解搭配中文说明的方式,从竹子伐取、竹材处理到结构组合的方式,都有着明确清晰的经验传达,尤其对于竹篱运用在现代庭园景观的功能和形式,皆有多样性的表现。期待该书的出版,可以带给相关业者在专业传承的启示;给社区工坊的志工们一系列可遵循的工法;给爱竹的朋友们,在美化家园时不求于人。相信对于竹材取得容易的台湾,面对竹材的运用当可带来创造性的激励。
刘聪慧(台南市社区营造协会第五届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