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2005-2015 物理、化学、生医(三册套组)

诺贝尔奖2005-2015 物理、化学、生医(三册套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诺贝尔奖
  • 物理学
  • 化学
  • 生物医学
  • 科学
  • 学术
  • 科普
  • 获奖成果
  • 前沿科技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最前沿的科学发展前导人类知识征途
最卓越的科学心灵点燃科青科学魂
三本书让你您掌握近十年诺贝尔奖的演进脉络

  掌握近十年诺贝尔物理奖的演变趋势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您认识几位?「江山代有才人出」,将出于何处?
  人类是要侧重探究基础研究,还是以实用文明为导向?

  十年诺贝尔化学奖的非凡成就

  探索生物中巨大分子的量子计算,为量子化学建立里程碑。
  合成化学研发众多新颖触媒,爆发出惊人进展。
  化学与生物结合,把研究延伸到复杂的生物系统。

  2007年生医奖得主奥利弗.史密西斯说:
  「并非成就感,而是好奇心,让我持续尝试解决问题,并且获得解答。」


  再生医学及细胞疗法,为遗传疾病和慢性疾病带来新希望。
  专研开发疫苗、找出新药,让病毒、细菌、寄生原虫不再威胁人类生命。
  了解神经记忆和辨识机制已成为人工智慧参考的系统,
  资料的贮藏、运算和输出,将会带给未来社会文明更大的冲击。

  每年十月诺贝尔奖颁布之后,都不免在媒体和学界引来话题,话题从获奖人的国家和背景,学术经历和奋斗历程,到得奖感言和颁奖花絮,诺贝尔奖诚然是全球科学界每年最大的盛事,因为它代表了科学成就的巅峰,也展现了科学发展的最新趋势。

  《诺贝尔奖2005-2015套书》集结科学月刊每年在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生医奖得主公布时,邀请国内该领域的专家,针对该年各个得主的生平事蹟和得奖领域做深入分析,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和说明,让读者了解最前沿的科学研究现况。从学术发展的潮流到学术传统的传承,前瞻性地引导读者思考科学的前景。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撰稿的台湾科学家当中,有许多和得奖大师有师承关系,让我们一窥得奖者或特立独行的研究风格,或平易近人的为人处事一面,更神游于他们治学的风范和精神,诺贝尔奖,得之不易,但有迹可循。

专家推荐

  侯维恕(台湾大学物理学系讲座教授)
  王文竹(淡江大学化学系教授)
  罗时成(长庚大学生物医学系教授暨系主任)
探索二十世纪科学前沿的里程碑:1901-2004 年诺贝尔奖获奖成果精粹 本书系一套详尽回顾自诺贝尔奖设立之初,即 1901 年至 2004 年间,物理学、化学以及生理学或医学三大基础科学领域所取得的里程碑式成就的汇编。它并非专注于特定年份(如 2005-2015)的成果,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诺贝尔奖历史长河中,那些奠定现代科学基石的伟大发现和发明。 本套丛书旨在为严肃的科学爱好者、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所有对人类知识边界拓展抱有深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且深入的知识图景。我们力求超越简单的获奖名单罗列,深入剖析每项获奖工作的科学背景、理论意义、实验方法,及其对后续学科发展的深远影响。 丛书结构与内容侧重: 本套丛书共分为三卷,分别对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项,覆盖时间跨度为 1901 年至 2004 年。 --- 第一卷:物理学的光辉轨迹 (1901-2004) 本卷聚焦于人类对物质世界基本规律和宇宙现象的理解所取得的重大飞跃。从电磁学的精妙统一到量子力学的诞生,从相对论的颠覆性思维到凝聚态物理的复杂结构探索,物理学的每一步前进都伴随着诺贝尔奖的认可。 核心内容概览: 1. 经典物理学的巩固与突破 (1901-1920s 初): 深入解析电磁学理论的成熟(如发现 X 射线,光电效应的早期探讨),以及对原子结构的初步认知(如卢瑟福的原子核模型)。重点关注早期奖项对热力学、电磁波传播和晶体结构研究的表彰。 2. 量子革命的黎明与发展 (1920s-1940s): 这是物理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阶段之一。本卷将详细阐述量子力学的基础构建,包括波粒二象性、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薛定谔方程的建立,以及玻尔模型在原子能级解释上的关键作用。读者将追溯到对中子、氘核等基本粒子的发现。 3. 核物理与相对论的实践应用 (1930s-1950s): 本部分详述了原子核的结构与反应研究,包括核裂变和核聚变的理论与实验基础的奠定。同时,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狭义与广义)的实验验证(如光线偏折、水星近日点进动)的经典研究也将被细致梳理。 4. 固体物理与半导体时代的开启 (1940s-1970s): 聚焦于凝聚态物理的兴起。详细介绍晶体场理论、超导现象的发现(如介观效应的早期理解),以及对半导体材料特性(如晶体管的发明基础)的深刻洞察。 5. 粒子物理学与宇宙学的宏大叙事 (1970s-2004): 涵盖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建立过程,对夸克、轻子以及基本力的规范场理论的确认。同时,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探测、脉冲星的发现等天体物理学前沿发现也将被纳入考察范围,展示物理学如何从微观深入到宏观宇宙。 --- 第二卷:化学的物质创造与解析 (1901-2004) 化学卷致力于展现人类如何深入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本卷不仅涵盖了对元素和化合物性质的经典研究,更突出了分子结构解析技术和合成化学的飞跃。 核心内容概览: 1. 经典化学基石的奠定 (1901-1920s): 探讨了元素周期律的深入应用、热化学的精确测量,以及对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的早期定量研究。重点解析了早期获奖者在无机化学和元素分离方面的工作。 2. 分子结构与化学键的解析 (1920s-1950s): 本阶段是化学结构论的胜利。详细介绍利用 X 射线衍射技术(尽管最初是物理学工具,但其在化学结构解析中的应用至关重要)确立分子几何结构(如晶体结构、蛋白质初探)。量子化学的萌芽及其对共价键性质的解释也将是重点。 3. 大分子与高分子化学的崛起 (1950s-1970s): 深入剖析了对聚合物的认识,包括链结构、聚合反应机理的阐明,这直接催生了现代材料科学。同时,对自然界中复杂有机分子(如维生素、生物碱)的结构测定和全合成成就将进行专题介绍。 4. 反应机理与催化科学的深化 (1970s-1990s): 侧重于对复杂化学反应路径的精细描绘(如有机合成中的过渡态理论)。特别是对高效、选择性催化剂(如均相催化、不对称催化)的发现与应用进行了详尽分析,体现了化学家如何以更少的资源实现更精确的物质转化。 5. 分析化学的革命性工具 (跨越整个时期): 穿插介绍那些改变化学家观察世界方式的技术进步,如色谱分离技术、质谱法等在结构解析和痕量分析中的突破性应用,它们是化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眼睛”。 --- 第三卷:生理学或医学的生命奥秘探索 (1901-2004) 本卷以人类健康和对生命过程理解的进步为主线,追踪了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交叉学科领域自世纪之初至今的重大发现。 核心内容概览: 1. 机能学与早期病理学的确立 (1901-1930s): 追溯对基本生理功能(如消化、免疫反应的初步认知)的开创性研究。本部分将重点介绍对维生素、激素等内分泌调节物质的发现及其功能阐明。 2. 感染性疾病的胜利 (1930s-1950s): 详细描述了抗生素(如青霉素)的发现、分离和大规模应用,以及对疫苗接种理论的完善,这些成就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寿命和公共卫生面貌。 3. 遗传学的黄金时代:从基因到 DNA (1940s-1970s): 本卷的核心之一。系统梳理了遗传物质本质的确定过程(从孟德尔遗传到分子水平),重点解析了 DNA 双螺旋结构的阐明、遗传密码的破译工作,以及早期对蛋白质合成机制的理解。 4. 细胞生物学与免疫学的飞跃 (1970s-1990s): 探讨了细胞内部复杂机制的揭示,如对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膜受体功能的阐明。免疫学部分将深入分析免疫耐受性、单克隆抗体的开发等对自身免疫疾病和癌症治疗的深远影响。 5. 分子诊断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奠基 (1990s-2004): 涵盖了基因测序技术(如 Sanger 法的成熟应用)、PCR 等核心技术的发明,以及对细胞凋亡、干细胞研究早期重要发现的介绍。这些工作为本世纪初生命科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本书特色: 历史的纵深感: 覆盖了诺贝尔奖历史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段,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某一学科是如何从理论探索一步步走向技术应用的。 跨学科的视野: 许多重大发现天然地跨越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的界限(如X射线晶体学、生物物理学),本书在叙述中强调了这种交叉融合的必要性。 严谨的学术性与流畅的可读性相结合: 每一项工作都力求在保持科学细节准确性的同时,用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重构科学家的思维过程,避免晦涩的术语堆砌。 通过这套丛书,读者将不仅了解“谁”获得了荣誉,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他们的工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及这些发现如何重塑了我们对物质世界、化学转化和生命运作的认知。这是一部关于人类智力成就的百科全书式的回顾。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科学月刊


  《科学月刊》(Science Monthly)是台湾本土科普领域的代表性刊物,代表好几个世代的台湾科学家和理工知识分子回馈社会的心意,所形成的科学沙龙风貌以及在中学科学教育和科学政策上所造成的影响,都是《科学月刊》在台湾科学社群发展以及文化影响方面的具体表征。作为国内科普推广的重要刊物,介绍每年的诺贝尔奖内容是不可少的任务与目标。《科学月刊》距上次将介绍诺贝尔奖文章集结成册,已过十年,这次与八旗文化合作,十年磨一剑,刊出合集,也望在科学知识的传递和累积上,有所贡献,不仅如此,《科学月刊》还会持续介绍每一年的诺贝尔奖成果,为下一个十年一书而努力。

图书目录

序 言 诺贝尔奖的意义:人类知识的分享和传递
导 读 诺贝尔物理奖的演变

2005 Roy J. Glauber, Theodor W. Hänsch & John L. Hall
   光同调性更上层楼
2006 John C. Mather & George F. Smoot
   微弱的宇宙辐射化石
2007 Albert Fert & Peter Grünberg
   当双电流模型碰上磁交互作用
2008 Makoto Kobayashi, Toshihide Maskawa & Yoichiro Nambu
   从B介子工厂道大强子对撞机─微观世界的对称性破坏
2009 Charles K. Kao, Willard S. Boyle & George E. Smith
   光的魔术师─奠定现代网路生活的发明
2010 Andre Geim & Konstantin Novoselov
   挑战不可能的任务─制备石墨超级薄片
2011 Saul Perlmutter, Brian P. Schmidt & Adam G. Riess
   从「星」看世界─加速膨胀的宇宙
2012 Serge Haroche & David J. Wineland
   操控离子及光子─开启量子技术的新纪元
2013 François Englert & Peter Higgs
   把光子变重了─基本粒子的质量起源
2014 Isamu Akasaki, Hiroshi Amano & Shuji Nakamura
   蓝光LED掀起照明新页
2015 Takaaki Kajita & Arthur B. McDonald
   微中子有质量─改变对宇宙史理解

导 读 凭理性探索自然,未来诺贝尔奖必更令人经验
2005 Yves Chauvin, Robert H. Grubbs & Richard R. Schrock
   分子的舞动奇蹟
2006 Roger D. Kornberg
   基因密码的抄写者
2007 Gerhard Ertl
   探索物体表面的化学作用
2008 Osamu Shimomura, Martin Chalfie & Roger Y.Tsien
   水母绿光点亮生命彩页──缤纷夺目的萤光蛋白
2009 Ada E. Yonath,Thomas A. Steitz & 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细胞的蛋白质工厂──转译生命现象的核糖体
2010 Richard F. Heck, Ei-ichi Negishi & Akira Suzuki
   拓展有机金属触媒应用──分子建筑师
2011 Dan Shechtman
   结晶学的黄金传奇──准晶的发现与研究进展
2012 Robert Lefkowitz & Brian Kobilka
   现代药物标靶──G蛋白偶合受体之研究解析
2013 Martin Karplus, Michael Levitt & Arieh Warshel
   化学家的骇客任务──虚拟实境的化学实验与研究创新之理论实践
2014 Eric Betzig, Stefan Walter Hell & William Esco Moerner
   光学影像解析度大突破──显微镜变显「奈」镜了!
2015 Tomas Lindahl, Aziz Sancar & Paul Modrich
   癌症与遗传疾病新疗法──有核酸修复,才能生生不息

导 读 生医桂冠组曲
2005 Barry Marshall & Robin Warren
   消化医学的新纪元
2006 Andrew Fire & Craig Mello
   生物体内的讯息拦截战
2007 Mario R. Capecchi, Martin J. Evans & Oliver Smithies
   基因改造敲开疾病研究之门
2008 Harald zur Hausen, Françise Barré-Sinoussi & Luc Montagnier
   揭开致病原的面纱──人类乳突病毒与爱滋病毒
2009 Elizabeth H. Blackburn, Jack W. Szostak & Carol W. Greider
   染色体DNA 的守护者──端粒与端粒酶
2010 Robert Edwards
   不孕患者的希望之歌──试管婴儿的漫漫长路
2011 Bruce Beutler, Jules Hoffmann & Ralph M. Steinman
   维系健康的抗病机制──免疫系统活化的秘密
2012 John Gurdon & Shinya Yamanaka
   反转细胞命运──诱导式多能性干细胞技术的突破
2013 James E. Rothman, Randy W. Schekman & Thomas C. Südhof
   细胞的货运系统──抽丝剥茧囊泡运输历程
2014 John O' Keefe, May-Britt Moser & Edvard Moser
   心之所向──埋藏在脑内的空间导航系统
2015 Satoshi mura, William C. Campbell & Tu Youyou
   百万人的福音──寄生虫疾病新疗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2011年诺贝尔物理桂冠

从「星」看世界—加速膨胀的宇宙

天文学家原本认为宇宙在大爆炸后的快速扩张应会渐趋缓,但三位天文物理学家透过观测遥远超新星,发现宇宙正加速膨胀。

追求认识我们所在的宇宙——包括宇宙如何演变至现今的面貌、未来又将如何发展等问题——或许是历世历代最深邃又最迷人的奥祕之一。2011年的诺贝尔物理奖颁给了索尔.波麦特(Saul Perlmutter)、布莱恩.施密特(Brian Schmidt)及亚当.李斯(Adam Riess)三位博士,表扬他们发现宇宙加速膨胀的成就。这个透过观测遥远超新星而获致的发现,不仅具有重大意义,也从此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看法。

20世纪末宇宙大发现

1998年关于「我们所在之宇宙正加速膨胀!」的发现,令专家都跌破眼镜、大感意外。在此之前,宇宙论学者普遍认为宇宙中物质本身的重力会把宇宙拉回来,所以宇宙的膨胀率将会随着时间减缓——自1920年代人们发现宇宙正在膨胀以来,宇宙的膨胀史一直是理解宇宙过程重要的一环。当时,有两个天文学团队利用遥远的Ia型超新星(Type Ia supernova)测量宇宙膨胀率,试图印证宇宙膨胀随时间减缓的假设。其中一个团队由波麦特博士领军,在劳伦斯柏克莱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执行「超新星宇宙学计画(Supernova Cosmology Project)」;另一个是由施密特博士和李斯博士领军的跨国团队,进行「高红移超新星搜寻(High-Z Supernova Search Team)」计画;当时李斯博士是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荣获Miller研究奖金的博士后研究员,与位于劳伦斯柏克莱国家实验室的波麦特博士只有咫尺之遥。

Ia型超新星是少见的、激烈的白矮星爆炸的结果。如果白矮星恰巧处在两颗星互绕旋转的双星系统内,而能逐渐吸取另一颗伴星的质量,当白矮星达到1.38倍太阳质量(即称为Chandrasekhar limit的临界质量)后,它的电子简併压力(electron degeneracy pressure)无法继续支持本身之万有引力,便会经历一次热核的爆炸。爆炸的能量惊人,短期内超新星甚至比所在的星系更亮。由于爆炸的白矮星质量都相同,我们预期在全宇宙中,每次这类爆炸所释放的能量是相同的,因此,释放的光也相同。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假设:Ia型超新星在理论上是好的「标准烛光」(standard candles),因为我们预计它们的内秉光度(intrinsic luminosity,即本身的光度)是相同的。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說,這套《諾貝爾獎2005-2015 物理、化學、生醫(三冊套組)》真是太有份量了!光是三冊套組,就足以見其內容的紮實與全面。我平常雖然對科學有一定的興趣,但對於諾貝爾獎這種層級的學術成就,總是覺得有些遙不可及。這套書的出現,恰好填補了我這種知識鴻溝。我最期待的,是能夠透過這本書,了解那些「為什麼」以及「如何」。為什麼這些研究會獲得如此高的肯定?它們又是如何被發現和驗證的?尤其是在物理領域,像是宇宙學、粒子物理學這些聽起來既深奧又迷人的分支,我希望能從書中看到更清晰、更有條理的解釋,了解我們對宇宙的認知是如何在過去十年內被拓展的。同時,我也很好奇,這些看似離我們很遙遠的科學發現,最終會如何影響我們日常生活,像是科技的進步、醫療的革新等等。這套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疊,更是一場關於人類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精彩旅程。

评分

哇!收到這套《諾貝爾獎2005-2015 物理、化學、生醫(三冊套組)》真的太讓人驚喜了!身為一個對科學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平常想了解這些諾貝爾獎的得主和他們的重大發現,常常覺得無從下手。網路上的資訊雖然多,但零散而且有時又太過學術,看得我一頭霧水。這次能一次擁有物理、化學、生醫三個領域這十年的精華,簡直是解開了科學界最頂尖智慧的鑰匙!我對物理那部分特別感興趣,畢竟像希格斯玻色子、重力波這些名詞,雖然常常在新聞上聽到,但背後的原理到底是什麼?是怎麼被發現的?作者們有沒有辦法用比較親切的方式解釋,讓我這個非本科系的人也能大致理解?還有,那些實驗過程中的甘苦談,科學家們為了證實自己的理論,付出了多少心血,這部分我尤其期待。能一次讀到這麼多跨領域的頂尖研究,感覺就像把一座知識的寶山搬回了家,光是想到那些無數的夜晚,我可能會窩在書房裡,捧著這套書,眼神發亮地探索科學的奧秘,就覺得興奮不已!

评分

收到這套《諾貝爾獎2005-2015 物理、化學、生醫(三冊套組)》,我腦袋裡第一個閃過的念頭就是:哇,這下子我可以好好惡補一下這十年來科學界的重大進展了!平常關注新聞,總是聽到什麼「基因編輯」、「量子計算」、「類器官」等等詞彙,聽起來就很厲害,但實際的細節卻是霧裡看花。生醫這冊我特別期待,畢竟健康是我們每個人最關心的事。想想看,過去十年,醫學上取得了多少讓人驚嘆的突破?那些能夠精準治療癌症的新方法,或是能夠延緩衰老、修復器官的技術,背後的研究過程一定充滿了艱辛與智慧。作者們會不會詳細介紹這些技術的原理,以及它們可能對我們未來的生活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那些科學家們在面對失敗和質疑時,是如何堅持下去的?他們的奮鬥歷程,我想也會是激勵人心的最佳教材。這套書的出現,讓我不必再大海撈撈,就能一次掌握這十年來科學領域最閃耀的知識火花。

评分

當我翻開這套《諾貝爾獎2005-2015 物理、化學、生醫(三冊套組)》的書脊,一股厚重的歷史感和知識的重量撲面而來。這不只是一套書,更像是一份珍貴的科學史料,記錄了過去十年,人類智慧在探索宇宙奧秘、理解生命真諦、改造物質世界的過程中,所留下的輝煌足跡。我對裡面的敘述方式充滿好奇,不知道作者們是以什麼樣的角度來呈現這些科學家的故事?是著重於他們的研究成果,還是更深入地挖掘他們的研究動機、學術思想,甚至於他們的生活點滴?我更傾向於後者,因為我相信,偉大的科學成就背後,往往蘊藏著偉大的人格魅力和不懈的精神追求。如果能在書中看到這些科學家們如何從一個想法萌芽,經歷無數次的實驗,克服重重困難,最終走向成功,那將是一場心靈的洗禮。這套書對於任何一位渴望了解科學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至今的讀者來說,都是一份無可取代的寶藏。

评分

這套《諾貝爾獎2005-2015 物理、化學、生醫(三冊套組)》的出版,簡直是台灣科學教育界的一大福音!尤其考量到我們很多學生在準備升學考試時,對於科學新知和前沿研究的了解往往比較有限。這套書的出現,可以提供一個非常好的輔助學習管道。我想,裡面的內容應該會深入淺出地介紹這些獲獎者如何突破重圍,提出劃時代的發現。光是化學的部分,我就想到像「點石成金」的催化劑研究,或是「分子馬達」這種聽起來就像科幻小說才會出現的概念,究竟是怎麼被實現的?這對於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絕對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我甚至可以想像,如果老師們能在課堂上引用書中的實際案例,講解這些科學家的研究歷程,那一定比枯燥的教科書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而且,一次涵蓋物理、化學、生醫三大領域,也能幫助學生建立跨學科的知識架構,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關聯性,這對於培養未來的全方位科學人才至關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