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堂集林:敦煌学

选堂集林:敦煌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敦煌学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佛教
  • 丝绸之路
  • 古籍
  • 文献
  • 考古
  • 中国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收录饶宗颐先生有关敦煌学的文章五十多篇,是饶先生敦煌学文章的首次结集并单本印行。文章涉及道教文书、佛家史料、敦煌文学、敦煌音乐、敦煌书法、敦煌绘画等诸多领域。所收各文大致按内容分类,每类则依时排序,方便读者从不同角度了解饶先生关于敦煌学研究的多方面成就。

名人推荐

  我一向认为敦煌石窟所出的经卷文物,不过是历史上的补充资料……我喜欢运用贯通的文化史方法,利用它们作为辅助的史料,指出它在历史某一问题上关键性的意义,这是我的着眼点与人不同的地方。——饶宗颐〈我与敦煌学〉

  先生治敦煌学不仅涉及众多学科,而且对每一个领域都不是泛泛涉猎,而是力求开拓创新,在许多领域都做出了首创性的研究和开拓性的贡献。——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前院长)
敦煌遗书与丝路文明:中古社会文化探微 图书名称: 敦煌遗书与丝路文明:中古社会文化探微 作者: [请在此处填写作者姓名] 出版社: [请在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 ISBN: [请在此处填写ISBN] 字数: 约 1500 字 --- 内容简介 《敦煌遗书与丝路文明:中古社会文化探微》并非一部关于“选堂集林”或特定学者文集的汇编,而是一部聚焦于敦煌石窟(莫高窟)所出土的大量珍贵遗书及其所折射出的中古时期(约公元4世纪至11世纪)中国西北边疆地带的社会、宗教、民族、经济与文化面貌的综合性学术研究专著。本书旨在超越对单一文书文本的简单解读,力求从宏观的丝绸之路视角,结合考古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勾勒出一幅丰富而立体的中古社会生活画卷。 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深入剖析敦煌文书的深层价值。 第一部分:敦煌文书的时代背景与文献学基础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研究的基石——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及其学术意义。详细介绍了公元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敦煌文献被封闭的历史背景,重点探讨了文书的载体、书写材料、装帧形式以及不同语种(汉文、藏文、回鹘文、粟特文等)文书的构成比例。 我们超越了单纯的文献清点,着重分析了“文书的生成环境”。这包括了莫高窟寺院的组织结构、供养人制度的变迁,以及文书在不同历史时期(如前秦、北魏、隋唐盛世、吐蕃占领期、归义军时期)的功能转换,即它们是如何从宗教典籍、官方档案、民间契约、账簿、信件等多种形式中,共同构建起中古社会的信息网络。本书引入了最新的断代技术和写本学研究成果,对文书的年代学进行了审慎的考订,为后续的文化解读提供了坚实的年代框架。 第二部分:佛教在边疆的本土化与多元传播 敦煌文书最核心的内容无疑是佛教文献,但本书的研究重点在于“本土化”而非“翻译学”。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佛教如何在敦煌这一中西交通枢纽地带,与本土的萨满信仰、民间崇拜、乃至景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发生复杂的互动与融合。 重点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俗讲文学的兴盛,即变文、俗讲本如何将深奥的佛理转化为平民易懂的语言和故事,反映了彼时社会对伦理道德和因果报应的关注;戒律的世俗化,考察了寺院经济管理中对佛门清规的灵活处理;以及密宗与禅宗的早期流变,结合敦煌壁画图像学,重建了特定时期内佛教思想在汉地与西域之间的双向传输路径和形态。我们特别关注了那些在主流汉传佛教史中被忽视的、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佛教造像缘起、造像碑记和供养疏文。 第三部分:社会结构与日常生活:从档案到契约 本部分转向社会史的考察,大量运用了敦煌出土的户籍、赋税、诉讼、婚姻、买卖、租佃等世俗文书。这些被历史学家称为“地下档案”的材料,为我们还原了中古西北地区社会的具体运行逻辑。 研究揭示了: 1.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探讨了奴婢、佃农、地方豪强(如张、曹等归义军世家)之间的权力关系与经济往来。 2. 经济活动: 分析了货币(如唐代铜钱、西域银币)、物物交换、贷款、以及丝绸、茶叶、马匹等重要贸易品的流通方式和价格体系。 3. 法律与纠纷: 通过分析大量的诉讼文书,重构了唐宋之际西北地方的司法实践,例如邻里纠纷、债务纠缠中的社会规范和裁判原则,展示了国家律令在边疆地带的适用困境与变通。 第四部分:多语种文书与民族交流史 敦煌的多元性体现在其多语种的文献中。本部分聚焦于藏文、回鹘文、吐蕃文书,以及少量涉及粟特、犍陀罗语的残片,用以研究公元8世纪至10世纪,吐蕃对河西走廊的统治及其对当地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我们不仅考察了吐蕃占领时期的行政文书(如封文、告牒),还分析了汉藏文化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上的交融现象。例如,吐蕃赞普册封文书的格式变化,反映了中央权力与地方自主性之间的拉锯。这部分内容旨在展现丝绸之路并非简单的商品通道,而是不同民族、不同政治实体之间进行复杂权力博弈和文化互鉴的前沿阵地。 第五部分:技术、艺术与知识的传播网络 最后,本书将视野投向了中古时期的知识与技术传播。这包括了: 历法与天文: 从敦煌文书中残存的星象图和历法残页,探讨了印度、中亚历法对中原传统历法的影响。 医学与方术: 整理了大量记载了草药配方、疾病诊断和巫术仪式的医方,反映了当时医学知识的民间化和实用性。 书写技术与艺术: 分析了不同文书的用笔、墨色和纸张的产地,追溯了造纸术和印刷术在丝路上的扩散轨迹,以及与中亚、波斯艺术风格的视觉对话。 《敦煌遗书与丝路文明:中古社会文化探微》试图通过对这批珍贵文物的系统性、交叉性研究,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古中国、特别是其广阔的西部边疆,一个远比传统史学叙事更为鲜活、更为复杂、更具世界性的视角。本书是历史学、宗教学、语言学领域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也能让普通读者领略到丝绸之路上文化碰撞的磅礴气象。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饶宗颐


  一九一七年生,字选堂,号固庵,广东潮州籍。中国当代着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精通梵文、法文、德文、英文、希伯莱文等多种文字,国宝级华学泰斗。历任无钖国专、广东文理学院、华南大学等校教职。一九四九年移居香港,任教于香港大学,在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一九七三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及系主任,后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荣誉讲座教授。后于新加坡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北京中央文史研究馆、台北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等任荣誉职位。曾获法国汉学儒莲奖、香港大紫荆勋章、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等等。着有《楚辞地理考》、《老子想尔注校证》、《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词籍考》、《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敦煌书法丛刊》、《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台北新文丰版、北京人大版)、《西南文化创世纪——殷代陇蜀部族地理与三星堆、金沙文化》等学术专着七十余种,学术论文千余篇。

图书目录

序言/樊锦诗
1 京都藤井氏有邻馆藏敦煌残卷纪略
2 巴黎藏最早之敦煌写卷《金光明经》(P.4506)跋
3 论敦煌残本《登真隐诀》(P.2732)
4 北魏冯熙与敦煌写经──魏太和写《杂阿毗昙心经》跋
5 论七曜与十一曜──敦煌开宝七年(974)康遵批命课简介
6 敦煌与吐鲁番写本孙盛《晋春秋》及其「传之外国」考
7 《吐蕃时期的占卜研究──敦煌藏文写卷P.T.1047、1055 号译释》序
8 写经别录引
9 港大冯平山敦煌写卷展小引
10 敦煌石窟中的誐尼沙
11 《敦煌文书学》序
12 敦煌出土镇墓文所见解除惯语考释──《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序
13 《吐鲁番统治敦煌研究》序
14 敦煌本《瑞应图》跋
15 《敦煌本〈甘棠集〉研究》序
16 敦煌本《立成孔子马坐卜占法》跋
17 敦煌《大学》 写本跋
18 敦煌写本《登楼赋》重研
19 敦煌本谩语话跋
20 《敦煌俗字研究导论》序
21 《敦煌语文丛说》序
22 记唐写本唵字赞
23 《敦煌曲》引论
24 敦煌词之年代问题
25 敦煌曲之作者
26 敦煌曲与寺院僧徒
27 敦煌曲系年
28 曲子《定西蕃》──《敦煌曲》拾补之一
29 孝顺观念与敦煌佛曲
30 敦煌资料与佛教文学小记
31 敦煌曲子中的药名词
32 敦煌曲与乐舞及龟兹乐
33 《云谣集》一些问题的检讨
34 《云谣集》的性质及其与歌筵乐舞的联系──论《云谣集》与《花间集》
35 唐末的皇帝、军阀与曲子词──关于唐昭宗御制的《杨柳枝》及敦煌所出他所写的《菩萨蛮》与他人的和作
36 从敦煌所出《望江南》、《定风波》申论曲子词之实用性
37 敦煌词札记
38 「唐词」辨正
39 法藏敦煌曲子词四种解说
40 《敦煌曲续论》小引
41 敦煌琵琶谱读记
42 记大英博物院藏敦煌舞谱
43 《敦煌舞谱》校释
44 敦煌琵琶谱与舞谱之关系
45 琵琶谱史事来龙去脉之检讨
46 再谈梁幸德与敦煌琵琶谱
47 《敦煌琵琶谱论文集》小引
48 敦煌琵琶谱写卷原本之考察
49 敦煌写卷之书法
50 《敦煌白画》弁言
51 白画源流与敦煌画风
52 敦煌卷轴中之白画
53 《法京所藏敦煌群书及书法题记》序
54 围陀与敦煌壁画
55 我和敦煌学
56 港台地区敦煌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57 敦煌应扩大研究范围

图书序言

序言
  
  去年夏季,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拟编集出版《选堂集林.敦煌学》,来信嘱我写篇序言。我踌躇再三,一直未能动笔。
  
  饶先生是海内外景仰的汉学泰斗,其治学广博深湛,横无际涯,广泛涉及古文字学、敦煌学、考古学、金石学、历史学、古典文学、词学、音乐史、艺术史、中印关系史、宗教史、楚辞学、目录学、方志学诸方面,即使在敦煌学领域内,先生也同样是精深广博,像我这样浅薄孤陋者实在没有资格、没有能力评论饶先生。十多年前,荣新江先生曾发表〈饶宗颐教授与敦煌学研究〉,对饶先生在敦煌学研究领域的多方面成就予以评述。近些年来,学术界也有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总结、论述先生治学的成就、风格、方法。
  
  我多年来认真拜读饶先生的论着,对有关敦煌学研究的一些篇章,更是多遍拜读,不敢说都能读懂,但每次阅读,都能获得启发和教益。先生生于书香门第,幼承庭训,家学渊源深厚。中年之后长期生活于香港这样一个中西文化荟萃、学术氛围宽松自由的环境,再加在亚洲、欧洲和美洲多地游历、研究和讲学,培植出会通古今、融会中西的学术大师风范。先生治学之广博,研究之深邃,远非一般学者能够望其项背。但如果深入研读揣摩先生治学的门径、方法,特别是认真总结先生的治学精神,或可从中得到一些供后学师法、借鑑的有益启示。
  
  先生对学术始终秉持着一份深厚的敬意与真切的喜爱。先生出生于潮州望族,家饶资产,本可以过富足优裕的生活,但先生却选择了清苦的学术之路,数十年致力于国学研究,念兹在兹,乐此不疲。究其根源,就在于先生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始终怀有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先生近年谈及自己选择敦煌学研究的志愿时曾说:「我觉得在敦煌出土的经卷之中,不单包含了宗教上的资料,其他像中国中古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学、艺术等方面,都蕴藏着大量的资料。其中有待研究的还有很多很多。故此,我在这方面曾经做过不少研究,我更希望有更多现代的学者能够继续在敦煌资料之中,发掘出新的研究方向。」表明先生充分体认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对于中国中古时代多学科研究珍贵而重要的价值,因而数十年来对敦煌学研究倾注心血,不遗余力。先生不仅躬亲耕耘于敦煌学园地,而且通过在香港举办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成立「敦煌吐鲁番研究中心」,在香港开展敦煌学研究计划,延揽大陆学者到港从事敦煌学专题研究,将十余种敦煌学研究成果编辑出版丛刊,并编辑敦煌学专门杂志等等途径,大力推进敦煌学的发展,也使先生成为国际敦煌学的有力推手和卓越领袖。「万古不磨义,中流自在心」是先生很喜欢的一幅自撰的对联,从中可见先生立足学术以追求不朽,独立自由以追求大智慧的高远情怀。
  
  先生治学具有极为广博宏通的视野。在〈我和敦煌学〉一文中先生自述治敦煌学之取向说:「我一向认为敦煌石窟所出的经卷文物,不过是历史上的补充资料,我的研究无暇对某一件资料做详细的描写比勘……我喜欢运用贯通的文化史方法,利用它们作为辅助的史料,指出它在历史某一问题上关键性的意义,这是我的着眼点与人不同的地方。」正如姜伯勤先生指出的,饶先生对敦煌学的研究涉及佛教史、道教史、祆教史、天文史、书法史、画史、经学史、文学史、中外关系史、音乐史等多个领域,治学领域之广泛,在当代学者中堪称独步。即使在对单一课题的研究中,先生也是贯通了多方面的内容。譬如先生对敦煌画稿研究中,爬梳勾稽散在写卷中的白描、粉本、画稿等重要材料,同时还结合保存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系的罗寄梅所拍摄的敦煌壁画的照片,结合画史进行系统研究,对白画源流与敦煌画风,白画的作用、种类与题材,敦煌卷轴中的白画进行了详细研究,还探索了敦煌壁画中的十余种技法。先生指出了敦煌画在中国美术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总结了敦煌画对中国美术史的重要贡献:「敦煌石窟壁画之特色榷而论之,计有数端:(一)图画与图案之不分;(二)白画与彩绘之间插;(三)画样与雕刻塑像之合一;(四)没骨与色晕凹凸之混用。以上四事为宋以前绘画之特殊传统。」这样不仅对敦煌绘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且拓展了人们对中国绘画史的认识。
  
  先生治敦煌学不仅涉及众多学科,而且对每一个领域都不是泛泛涉猎,而是力求开拓创新,在许多领域都做出了首创性的研究和开拓性的贡献。如先生最早校录、笺证伦敦所藏敦煌本《老子想尔注》,这部反映早期天师道思想的千载祕笈,阐明原始道教思想,引发后来欧洲道教研究的长期计划;首次将敦煌写本《文心雕龙》公诸于世;首次据英伦敦煌写卷讲禅宗史上的摩诃衍入藏问题;最早提出「敦煌白画」的概念,把散佈在敦煌写卷中的白描、粉本、画稿等有价值的材料编成《敦煌白画》一书,填补了敦煌艺术研究上的一项空白;其《敦煌曲》、《敦煌曲续论》是敦煌曲子词研究的先驱之作;先生也是研究敦煌写卷书法第一人,其所编撰《敦煌书法丛刊》(共29册)是最早对敦煌书法予以系统整理、介绍的着作,对敦煌书法乃至中国书法史研究影响深远。先生是当代最具开拓创新精神的「导夫先路」的敦煌学大家。
  
  先生对每一个研究对象都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力求穷其源流。如他的《敦煌曲》一书不仅充分利用敦煌文献中的相关资料,同时还密切结合中国古代文学文献资料,特别是词与释门赞咏梵呗及其发展史上的相关资料,清理了汉宋之间,从梵呗、法乐的源头,以及由声曲折、民谣的源头,如何演变为杂曲、曲子,又如何影响到后来之文人词,这不仅对敦煌文献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中国音乐史和音乐文学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即使在一些论及具体问题篇幅较小的论文中,先生也仍然力求追源溯流。如〈记敦煌开宝七年(974)康遵批命课—论七曜与十一曜〉指出李约瑟《中国科技史》论中国天文学时只论「七曜」而不及「十一曜」,遂由P.4071宋初开宝七年「灵州都督府白衣术士康遵课」写卷中引出「十一曜」,并旁征博引史籍,论述古代中国天文历法中的「七曜」、「十一曜」概念及其渊源流变。〈敦煌本谩语话跋〉论话本之名、韵白夹杂体例之来源;〈《敦煌俗字研究导论》序〉兼论文字正与俗之演变;〈记唐写本唵字赞〉论敦煌与世传几种《唵字赞》写本异同,并论及唵字在梵语中的十余种用法,等等,无不显示出先生对学术研究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
  
  先生治学崇尚求真务实,不尚空谈,不做蹈空之论,其研究总是基于具体扎实的文史资料的考证、调查,因而有的研究者把先生的治学方法归为干嘉学派。譬如在对敦煌曲的研究中,先生肯定了朱孝臧、王重民、任二北等先生的研究成果,探赜索隐,对于敦煌曲研究都有贡献,同时指出其中仍存在着不足,主要原因是「未接触原卷,每沿前人之误,用力至深,去真相尚远」,而饶先生则亲自赴法、英实地调查,「有机缘检读英法敦煌写卷,考索结果,复有不少新知」,不仅对敦煌曲重新予以辑录,使学者们得以看到敦煌写卷中敦煌曲写本文字的原貌,而且纠正了许多学者根据自己判断、理解而误录、擅改的文字,体现了先生在学术研究中求真、求实的精神。
  
  先生在大量掌握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在学术研究中从来不盲从,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譬如在对敦煌曲子词的研究中,学者们对「唐词」名称存有争议。任二北先生否认「唐词」的存在,饶先生则陆续发表〈为「唐词」进一解〉、〈唐词再辩〉予以批驳,用确凿的史籍材料证明唐人已有「词」的概念。再如《敦煌曲》一书中对「敦煌曲子词」材料的收录范围较广,有的学者对此予以质疑,认为不大符合严格的「曲子词」文体。其实,以后世严格的曲子词的标准,或纯文学的角度来审视,敦煌曲子词的确不完全符合。但对此问题必须以历史的眼光来看。首先,任何一种文体都有产生、形成并逐渐成熟的发展过程。从现存敦煌曲来看,不仅用韵不大严格,甚至有的同一调名的曲词体式也不相同,它们代表了曲子词早期的不完全成熟的形态。其次,不应该忽视的是,敦煌写卷中许多文学作品都与佛教关系密切,其中敦煌歌辞特别是佛曲具有很大的创新性,它们既受到佛经的启发和影响,具有佛教的思想内涵,同时又吸收了我国民间文学韵散结合、音韵和谐的文学体式,具有鲜活的艺术生命力,代表了唐、五代和宋代时期中国音乐文学的新形态。如果舍弃敦煌写卷中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的佛曲,将无法全面地、深入地认识敦煌曲子词的源流演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饶先生在《敦煌曲》一书中不同流俗,坚持扩大敦煌曲的收录范围,将一些佛曲也收入敦煌曲作品中,显示出了先生为求正而独立思考的精神。
  
  饶先生是近百年来中国最具典范性的学者。一方面,先生在包括敦煌学在内的汉学研究众多领域取得的成果,代表了中国当代学者在汉学研究领域的最高成就和水准;另一方面,先生身上体现出了一代学术宗师的崇高品格和精神风范。也许,今后很难再有学者达到,更难超越饶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水准,但先生的精神风范值得后学师法和效仿。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以上的话,与其说是一篇序言,毋宁说是我在研读学习饶先生敦煌学论着中的几点读书心得,写出来与读者共勉。
  
  樊锦诗(前敦煌研究院院长,现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2015年9月25日
  于敦煌莫高窟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选堂集林:敦煌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一下,书的装帧和排版都显得十分用心,给人一种专业且严谨的感觉。作为一名对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变迁比较关注的读者,我对敦煌作为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文化交汇地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想要深入了解敦煌的愿望。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有关于敦煌社会结构、官僚体系、经济活动以及普通民众生活的描述。例如,敦煌在古代的行政管理是如何运作的?那里的商业贸易是怎样的景象?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方面又有哪些独特的习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生动的案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宏观的叙述。此外,我对敦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也十分感兴趣,比如它在中原王朝统治下的管理模式,以及在其他政权统治下的文化适应和融合。书中是否会详细探讨这些不同时期的特点,并对比它们之间的异同?如果书中能够附上一些相关的历史地图、遗迹照片或者出土文物的线索,那就更加完美了,可以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评分

当我看到《选堂集林:敦煌学》这本书时,心中涌现出一种期待,就像发现了一位身怀绝技的旅人,正准备为我讲述一段失落的传奇。我对历史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故事的好奇。敦煌,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神秘与诱惑,它承载着太多过往的辉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敦煌独特的历史地位,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文化的熔炉,是东西方文明碰撞与交融的见证。书中是否会细致描绘丝绸之路的盛况,以及敦煌在这个贸易动脉上扮演的关键角色?那些络绎不绝的商旅,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那些跨越山川河流的文化信息,是否会在书中生动再现?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深入探究敦煌留下的珍贵文献,比如那些被称为“世界图书馆”的藏经洞中的宝藏。这些文献中蕴含着怎样的知识、思想和情感?它们又是如何被发现、被保存、被解读的?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严谨的考证和精炼的文字,带领我领略那些古老文字背后的智慧之光,感受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评分

**选堂集林:敦煌学** 我一直对敦煌的历史文化着迷,总是想找一些能够深入了解那段辉煌岁月的书籍。偶然间发现了《选堂集林:敦煌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其厚重与专业。我尤其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是如何孕育出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的。想象一下,那些在戈壁风沙中沉寂千年的文献,经过现代学者的解读,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这本身就是一件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穿越时空的阻隔,亲身感受那些古老的故事,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信仰和艺术。特别是关于敦煌壁画和塑像的研究,我希望书中能有深入的分析,比如它们在宗教、历史、社会习俗等方面的价值,以及这些艺术品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和影响。此外,我对敦煌文献的发现和整理过程也十分好奇,这本书是否会追溯那些在艰苦条件下进行考古和文献保护的先辈们的故事?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方法,是否会在书中有所展现?总之,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扇通往神秘敦煌世界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推开它,去探索那片古老的土地。

评分

最近刚拿到《选堂集林:敦煌学》,翻开目录就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作为一名对古代史和文化交流略有涉猎的业余爱好者,我对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汇点总是充满了好奇,而敦煌无疑是其中最闪耀的星辰。这本书的标题就非常有吸引力,"选堂集林"暗示了内容的丰富性和精选性,而"敦煌学"则直接点明了主题。我非常感兴趣的是书中对敦煌文献的分类和解读,比如佛教经典的翻译与传播,中外文化在宗教艺术上的融合,以及那些被遗忘的民间文学和日常生活记录。想象一下,那些卷帙浩繁的文书,承载着多少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书中是否会精选一些代表性的文献,并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也能窥见其精髓?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涉及敦煌与周边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互动,比如粟特、吐蕃、回鹘等文明在敦煌留下的印记,以及这些交流如何塑造了敦煌独特的文化面貌。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敦煌学研究的前沿进展和最新发现?如果是这样,那对我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惊喜。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对敦煌学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理解其背后复杂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意义。

评分

《选堂集林:敦煌学》这本书,光是名字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学术的厚重感。我一直对历史上的文明交流和文化传播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之地,无疑是研究这一课题的绝佳样本。这本书的吸引力在于它所涵盖的“敦煌学”这个宏大的领域。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对敦煌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以及其在古代世界贸易网络中的重要地位进行详细的阐述。究竟是什么样的地理和历史因素,使得敦煌能够成为如此重要的一个文化节点?它又是如何连接起东西方的文明,扮演了怎样的桥梁作用?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史料和考古证据来支撑这些论述。同时,我对敦煌所代表的多元文化融合也充满好奇。在那个时代,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人们是如何在敦煌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存,甚至相互激化出新的文化形态的?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佛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在敦煌的传播和影响,以及它们如何与当地的文化习俗相互渗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古代敦煌,理解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