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史料汇编(10册)

中国近代文学史料汇编(10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文学史
  • 文学史料
  • 近代文学
  • 文学研究
  • 史料汇编
  • 中国文学
  • 文化史
  • 历史文献
  • 文学史
  • 参考工具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九一七年,中国「五四文学运动」自然是「近代文学」最显而易见的起点。际此,本书收录之图书断限,不免新旧纷陈;但百花齐放,亦见证是时出版之常态与样貌。本汇编第一至五册,出版时间约在一九二五至一九三七年之间,主要以各版本之文学史、文学运动,文学家传记、或文学流变为主题,,对往后文学观念影响最为深远;六至十册,则以古典诗文选为主,收录范畴极广,广蒐上海北新书店、上海商务印书馆、正中书局等当时重要出版品,时间亦多在一九四七年前即已出版,为珍贵文史见证之资料。

  在此近一百年的文学发展中,无奈许多史料散佚,但博扬文化杨莲福社长不只长期从事史料的收集与研究,甚至不远千里,自日本多所大学查找搜寻,忠实地呈现这些珍贵史料,保存原貌,供知音参酌之,直可谓功德大矣!
瀚海撷珍:民国报刊文史资料精粹(八卷本) 一、本书概述与选辑宗旨 《瀚海撷珍:民国报刊文史资料精粹》是一部系统性、典藏性的民国时期报刊文献汇编。本套书共分八卷,旨在精选和整理二十世纪上半叶(约1912年至1949年)中国主要城市及地方性报纸、杂志中所刊载的,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学术研究意义和文化保育价值的非文学性文史资料。 本书的选辑宗旨,并非侧重于纯粹的文学创作或文学批评,而是聚焦于以下几个核心领域:社会变迁、政治风云、经济活动、教育思想、科学技术、民间风俗以及思想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直接记录。我们致力于从浩如烟海的民国报刊档案中,挖掘那些鲜活地反映了时代脉搏、反映普通民众生活面貌和知识分子群体对时代进行观察、记录与思考的原始文本。 我们深知,文学史的研究依赖于文学作品的梳理与文本细读,而本汇编的价值在于为中国近现代史、社会史、思想史、区域史及文化史的研究,提供坚实可靠的、未经后世转述的“第一手口述史料”的文本支撑。 二、卷册内容分述 本套八卷本汇编,依照史料的性质与主题,进行了如下细致划分: 第一卷:政治体制与国家建构(1912-1928) 本卷侧重于民国初建时期至国民政府北伐完成前夕的政治生态记录。收录了大量关于临时约法颁布、府院之争、政党政治的兴衰、地方军阀的活动、议会辩论的原始记录、宪法草案的社会反响以及重要外交事件的报纸评论与官方布告。尤其注重收集了对“五四”运动、护法运动期间各派政治力量发出的紧急通电、宣言以及对法制建设的讨论文摘。这部分资料旨在还原一个充满动荡与探索的政治转型期图景。 第二卷:社会思潮与学术论辩(1920s-1930s) 本卷汇集了民国时期活跃于各大都市报章杂志上的社会学、哲学、经济学、伦理学等领域的论战性文章。重点收录了对“德先生”“赛先生”的深入讨论、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介绍与争论、自由主义与国家主义思潮的碰撞、新生活运动的舆论反馈、以及关于“传统文化保存与革新”的激烈辩驳。这些文本是理解民国知识分子思想光谱变迁的直接证据。 第三卷:经济生活与商业活动记录 本卷聚焦于民国都市及乡村的经济脉络。内容包括早期实业公司的招股说明书、海关报告的摘要解读、物价指数的周报或月报、关于币制改革(法币发行)的民众反应、工商业精英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建言、劳资关系的报道、以及关于特定时期(如租界)商业投机与金融波动的快讯。这些资料为研究民国经济史提供了具体的数字和案例支撑。 第四卷:教育改革与学校生活侧写 本卷集中展现了民国教育体系的转型。收录了教育部颁布的各级学校规范、对新式学堂的考察报告、师范生培养的理念探讨、中小学教科书的审校意见、大学教授的聘任与学术自由的争议、以及学生运动的起源与发展的即时报道。特别关注了乡村教育运动(如平民教育)的实践与困境记录。 第五卷:区域社会与地方风貌志(华北与东北) 本卷开始分地域展示民国各地史料的独特性。重点选录了华北(如京津、山东)和东北地区的报刊中关于地方行政的吏治情况、特定区域内的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的变迁、水利工程的筹划、以及日据时期或沦陷区域的社会控制与民众生活的实景描绘。这些资料对于构建区域史研究体系至关重要。 第六卷:区域社会与地方风貌志(华中与华南) 本卷承接上卷,聚焦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的区域性史料。内容涉及江南地区的士绅阶层对地方自治的努力、上海及广州的租界问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漕运与航运业的变动、宗族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调整、以及粤汉铁路修建过程中的社会影响等。 第七卷:科学、医疗与公共卫生 本卷关注民国时期引介和发展中的现代科学技术与公共卫生观念。收录了对西方新技术的介绍(如电力、电话、无线电)、医学界对瘟疫的防治措施、公共卫生条例的推行、卫生防疫站的建立报告、以及对传统中医的批判与整合的论述。这些材料展示了现代知识体系如何渗透并改造传统生活方式的努力。 第八卷:社会风俗、城市生活与娱乐变迁 本卷是民国社会生活最直观的缩影。收录了大量关于市民的衣食住行、娱乐方式(如电影、戏剧、体育运动的兴起)、妇女地位的变化(如女学生的出现、婚姻自由的讨论)、丧葬礼仪的简化或现代化尝试、以及对社会丑恶现象(如鸦片、拐卖)的揭露性报道。这为研究民国社会生活史提供了丰富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文本群像。 三、本书的史料价值与研究定位 《瀚海撷珍:民国报刊文史资料精粹》的价值在于其非文学性、即时性与广博性。它并非对已有的文学史料进行再编辑,而是系统性地梳理了在同一时期,知识界、政界、商界围绕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等议题所发表的新闻报道、政策解读、评论分析、调查报告和官方通告。 对于史学研究者而言,本书避免了对既有文学理论的重复探讨,直接提供了考察特定历史事件和思想流变时期的“原材料”。它清晰地勾勒出一部“正在发生的中国”的影像,使研究者能够穿透文学作品的艺术表层,直抵民国社会肌理的深处。本书的整理和注释力求严谨考据,所有选文均注明原始出处(报刊名称、出版日期、版次),确保了其作为高端学术参考资料的可靠性与权威性。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册
新着中国文学史
中国小说史初稿

第二册
论中国文学革命
中国文学史大纲

第三册
中国文学家传记
中国文学史读本

第四册
最近二十年中国文学史纲
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

第五册
日清对照书牍文例
中国文学源流
绘图唐诗三百首

第六册
天真阁艳体诗
增广诗韵全璧卷一
增广诗韵全璧卷三
诗韵合璧
唐诗合解笺註卷一、卷二

第七册
王次回疑雨集
杏花香雪斋诗上册
迂谷诗集
唐诗易读

第八册
小仓山房诗选
东游杂咏诗集
传记文选

第九册
疑云集
说园诗草
淡香园吟草
中国八大诗人

第十册
传奇小说集
文人传记选下册
吴南屏文选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林于弘/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教授


  古人有云:「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况骚人只字,墨客片语,录于简牍,载之史编,或为歌赋诗词,或为小说戏曲,然褒以成册,聚之成书,苟有可观,皆有所乐,莘莘学子仰而观之,勤而诵之,能无爱乎?能无惜乎?

  洎西学东渐,国本衰微,五四以后,语体大盛,传统不容于黉舍,旧学多毁于新知。加之华夏蒙尘,兵燹相交,典籍多所散佚,善本漂泊多舛,或藏诸名山,或辗转海外,于学多所不便,欲问难寻津渡。幸有博扬文化杨社长莲福发此宏愿,翼展壮图,除以私藏襄助,并东渡日本关西大学索求珍本,前后五载,规模初具。后再由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陈教授文成增删改易,重新部次甲乙、排序分类,于是遗文得以重现,断简相连续佳篇,总为《中国近代文学史料汇编》,巍巍巨着十册,浩浩功不唐捐。

  唐太宗尝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总览此集,多刊于一九一○至一九五○年间,尤以二○及三○年代最伙,并为北新书局、商务印书馆、广义书局、中华书局、正中书局所刊。而就类型言,文学史乃为大宗,如《中国小説史初稿》、《中国文学史大纲》、《最近二十年中国文学史纲》等。至于诗文、传奇、传记、简牍,如《迂古诗集》、《说园诗草》、《吴南屏文选》、《传奇小说选》、《文人传记选》、《日清对照书牍文例》等,亦所在多有。甚至如《增广诗韵全璧》、《诗韵合璧》之启蒙常备,也无偏废。如是文史相衡,质量并重,千秋可倚,万代足安。其中尤多街市罕见,或有版本之异,今能总于一炉,冶精鍊华,多有赏心之乐闻,亦得参会之悦耳。

  当今科技一日千里,新学日益,旧册安存?昔季布一诺,能值千金;今博扬文化,绍继前贤。虽有礼失求野之叹,岂不知十室必有忠信?明珠宝石虽有价,韦编三绝意更高,但有知音相应,更胜琴声相和。今是编付梓在即,嘱余聊为数语,因高其志、壮其行,乃以雅言相赠,至盼仍有后继之意,则学子福祉可期,研究远景可待,幸甚!幸甚!

主编序

陈谦/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助理教授


  早在班固《汉书‧艺文志》中,「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小说家被归类为十家之一,虽其因为杜撰或者想像之诸多因素而不入当时的九流之中,这种因为想像力丰沛而被另眼相待的遭遇,多少呈现传统儒家并不见容于当时的小说家,却又无法忽视其重要性的尴尬局面。

  在新旧文体交杂的局势下,一九二、三○年代新文学其实多少背负旧文学若干传统,这在当时一股追新的潮浪之下,确实有种难以摆脱的负荷,但今日来看,那时的文字过渡多少也是时代的必然以及趋势。际此,本书收录之图书断限,自不免新旧文学纷陈,百花齐放百鸟齐鸣,亦说明是时出版之常态与样貌。

  而在讲究「文创力」的廿一世纪当下,我们可借由「温故」而后「知新」,原因是创意往往八成来自旧有的事物,而新的组合方式其实就是文创的基础,对古典的消化与否往往是决定其文创是否成功之关键要素。博扬文化杨莲福社长长期从事史料的收集与研究,二○一○年就曾经与我讨论这套《中国近代文学史料汇编》出版的可行性。经过五年之后的资料扩充,笔者并协同台北教育大学林于弘教授,在几番书目的增删下,于是有此套书籍的出版。

  本汇编第一至五册主要以各版本之文学史、文学运动,文学家传记或文学流变为主题,出版时间约在一九二五至一九三七年之间,其间尤以霍衣仙版本对往后文学观念影响最为深远,胡毓寰编着之《中国文学源流》,亦对新文学发轫初期多所描绘,足证是时新文学勃发之诸多迹象。六至十册则以古典诗文选为主,收录范畴极广,究其版本则来自上海北新书店、上海商务印书馆、正中书局等当时重要出版单位,时间亦多在一九四七年前即已出版,成为珍贵的文史见证。

  一九一七年中国五四文学运动自然是近代文学最显而易见的起点,在历经近一百年的文学发展当中,我们有幸能一睹许多前人着述论证之苦辛,无奈很多史料皆已散佚。本套书部分资料还来自于日本多所大学的中文书库,他们隐身在角落多时,有幸被杨莲福社长不远千里而至,将其重现你我国眼前,于是有礼失求诸野的慨叹。但不论如何,博扬文化还是相当忠实地景印这些丛书,令读者一新耳目,并保存这些书籍原貌供知音者参酌,博扬文化杨莲福社长此举,功德可谓大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2. 对于一个研究中国近代文学的爱好者来说,《中国近代文学史料汇编(10册)》简直是一座宝藏。我最欣赏的是其史料的广度和深度。不仅仅局限于名家名作,更收录了大量当时的小报、杂志、评论文章,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散文、诗歌。这使得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当时的文学生态,看到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但同样闪耀着光芒的作品。我曾花了数天时间,逐字逐句地研读了其中关于新月派和语丝社的论战史料,那些观点交锋激烈,思想碰撞火花四溅,让我对这两个文学流派的兴衰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汇编中还包含了一些当时文学批评家的书评,他们的评价往往犀利而深刻,为我们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一些早期白话小说,如《孽海花》、《官场现形记》的评论,它们不仅分析了小说的艺术手法,更揭示了小说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套书为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让我得以触及到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细节,构建起更立体、更丰富的文学图景。

评分

4. 《中国近代文学史料汇编(10册)》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艰辛与复杂。阅读其中关于翻译文学的史料,我看到了林纾、严复等先驱们如何克服语言障碍,将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引入中国,他们付出的努力和智慧令人钦佩。而那些早期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评论,则揭示了作家们面对封建专制和社会黑暗时的无力感与抗争精神。我尤其对其中收录的一些被视为“禁书”的书报杂志感到震撼,它们在当时的环境下,冒着巨大的风险出版发行,展现了知识分子坚定的文化担当。这套书让我明白,中国近代文学的进步,绝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先辈们在各种艰难困苦中,用血泪和汗水铺就的道路。我曾因为看到一些关于“鸳鸯蝴蝶派”的辩论史料而深思,当时对通俗文学的偏见与排斥,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学价值评判的复杂性。

评分

1. 初捧这套《中国近代文学史料汇编(10册)》,便被其厚重所震撼。翻开第一卷,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亲历了文坛的潮起潮落。那些泛黄的报刊、手写的信笺、初版的书籍,每一页都承载着历史的温度和时代的脉搏。我尤其被其中收录的作家创作手稿所吸引,那些未曾公开发表过的铅笔痕迹、修改的笔划,无不透露出他们创作过程中的艰辛与灵感火花。看着鲁迅先生在《呐喊》的草稿上反复斟酌词句,感受他笔下字句的力度;欣赏茅盾先生在《子夜》的修改过程中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仿佛能听到上海滩的喧嚣。这套书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更是历史的活态呈现。它让我看到了文学作品诞生的土壤,理解了作家们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思想挣扎与艺术追求。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当时的情景,思考这些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单纯阅读文学作品所无法比拟的。它让我对中国近代文学的理解,从表面的欣赏,深入到了对精神内核的探寻。

评分

3. 打开《中国近代文学史料汇编(10册)》,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被那些手写的书信深深吸引,仿佛能透过字里行间,感受到作家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与朋友、同行之间的交往细节。郁达夫写给丁玲的信,字迹潦草却情真意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周作人与胡适的通信,则展现了他们在思想观念上的交流与碰撞,虽然有时意见相左,但始终保持着学术的尊重。这些私人信件,如同一个个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文学巨匠们鲜为人知的另一面,理解他们创作灵感之源,以及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人际遇。我曾经因为一篇关于“新青年”杂志的史料而惊叹,它详细记录了杂志创刊初期筹备的种种不易,以及编辑们为了推广新文化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些细节,往往在通史性的著作中被简化,但在《汇编》中却被完整地呈现出来,赋予了历史以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

5. 这套《中国近代文学史料汇编(10册)》如同一座巨大的博物馆,展示着中国近代文学从萌芽、发展到繁荣的完整图景。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文学社团活动的记录,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它们的成立、活动、以及成员之间的往来,都以详实的史料呈现出来。我曾经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研究了“创造社”早期活动的文献,从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年轻人澎湃的热情和对文学理想的执着追求。这套书也让我看到了文学与其他社会思潮的互动,例如,其中收录了一些关于文学与政治、文学与教育的讨论文章,它们揭示了文学在社会变革中的独特作用。我曾因阅读到一篇关于五四运动时期,进步青年如何利用文学作品传播革命思想的报告而深受鼓舞,这让我更加理解了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载体和时代的见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