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效醫療拒絕論:你接受的檢查治療都是「必要」的嗎?100個「不建議之醫療行為」務必參考!

無效醫療拒絕論:你接受的檢查治療都是「必要」的嗎?100個「不建議之醫療行為」務必參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醫療
  • 健康
  • 醫學
  • 科普
  • 拒絕醫療
  • 不必要醫療
  • 醫療風險
  • 健康決策
  • 自我保健
  • 批判性思維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健康齣狀況,當然就要接受檢查與治療。
但是,你能確定我們接受的檢查、治療,真的是「必要」的嗎?
有的時候,醫療提供方會為瞭避開醫療風險,而進行沒有必要的醫療行為!

  綜觀全球,不斷增加的醫療費用在各國都構成瞭問題。

  「Choosing Wisely(明智的選擇)」活動源於美國,目的是要放逐無用的醫療行為。
   
  參與該項活動的各醫學會發現,現行的醫療行為中,有很多並非完全以「診斷疾病」、「治療疾病」或者「預防疾病」為目的,反而常常是為瞭「防範於未然」、「保險起見」而進行的「過度治療」。
   
  過度治療不但虛耗國傢醫療資源,不必要的檢查或醫療行為,有時非但對診斷病情或治療沒有幫助,反而更容易對患者的身體造成負麵影響。為此,美國各醫學會因而主動發起這項「Choosing Wisely」的活動。
   
  該項活動已有71個醫學會參與,並提齣逾250個被認為是「不建議之醫療行為」。本書作者深諳醫學相關知識,不但從中挑選齣瞭100項關係較密切的醫療行為,更大緻分類成癌癥類與非癌癥類的醫療行為,並分門彆類介紹。
   
  還針對部分相關文獻,進行較為深入的剖析,並透過補充說明、補充解釋等解說,讓讀者盡可能理解書中專業術語。即便是不熟悉醫療領域的人,也能藉由本書,理解醫療環境的現狀。

本書特色

  ◆收錄美國各醫學會研究報告所指齣的,100種絕不願接受的無用醫療。
  ◆齣處明確,每種不建議(建議)的醫療行為,皆標示有提齣該項主張的醫學會名稱。
  ◆書末附上書中提及的醫療資訊網站,為讀者提供最完整的參考資料。
《無效醫療拒絕論:你接受的檢查治療都是「必要」的嗎?100個「不建議之醫療行為」務必參考!》圖書簡介 在這個醫療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似乎被淹沒在一係列檢查、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建議中。從常規體檢到最新的靶嚮療法,醫療的進步無疑延長瞭人類的平均壽命,改善瞭生活質量。然而,硬幣的另一麵是,這種“越多越好”的傾嚮也催生瞭大量的過度醫療和無效醫療。患者在麵對復雜的醫療決策時,往往感到無助和迷茫:我真的需要這個檢查嗎?這種治療對我的意義何在?我們是否正在花費巨大的金錢和時間,去追逐那些並不能真正帶來健康福祉的“必要”服務? 本書並非一本反醫療的宣言,而是旨在為每一位尋求理性醫療方案的讀者提供一份清醒的指南。我們深知,醫療實踐的復雜性要求我們保持尊重,但我們更堅信,知情權和拒絕權是患者不可或缺的基石。本書的核心目標是揭示那些在循證醫學證據支持下,其必要性、有效性或成本效益值得我們重新審視的醫療行為。 本書的獨特視角與核心價值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聚焦於醫療行為的“效用邊界”。它摒棄瞭基於傳統慣例或商業驅動的推薦,轉而嚴格依據當前最紮實的臨床證據,對一係列常見的醫療乾預措施進行審視和分類。我們構建瞭一個龐大的“不建議”清單,並非要否定現代醫學的成就,而是要精確地指齣那些在特定情境下,可能弊大於利,或者投入與産齣嚴重不成比例的醫療實踐。 結構化地審視醫療的“灰色地帶” 全書內容圍繞“100個不建議之醫療行為”展開,這些行為被係統性地劃分為幾個關鍵領域,確保讀者能夠全麵理解從初級保健到專科治療中的誤區: 一、影像學檢查的陷阱:並非所有掃描都是必需品 在現代醫療中,CT、MRI、X光等影像學檢查的使用率持續攀升。本書將深入探討在哪些情況下,這些高成本、高輻射或高耗費的檢查往往流於形式,甚至可能因為發現“偶然的、無臨床意義的結節或陰影”(也就是常說的“無癥狀偶發瘤”)而引發不必要的焦慮和進一步的侵入性診斷流程。我們將詳細分析針對特定癥狀或健康人群進行常規篩查的證據強度,例如,對於無癥狀人群的頸部超聲、特定年齡段的無痛腸鏡的頻率建議等。 二、藥物的過度使用與依賴:警惕“吃藥能解決一切”的心態 藥物是治療疾病的有力武器,但濫用或過度依賴,尤其是在慢性病管理中,正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本書將剖析一些常見藥物的長期使用風險,特彆是那些證據顯示長期療效甚微,但副作用和依賴性較高的藥物。例如,關於非甾體抗炎藥(NSAIDs)的長期使用、某些精神類藥物的低劑量長期服用、抗生素在病毒感染中的無效性,以及降壓藥和降糖藥的“過度強化治療”帶來的風險。我們將引導讀者理解,在許多慢性病管理中,生活方式乾預的根本性作用遠超單純的藥物替代。 三、侵入性操作與手術的“剛需”質疑 每當提到手術或侵入性操作,患者往往傾嚮於認為這是“最徹底”的解決辦法。本書將聚焦於那些在循證醫學上被證明,其效果與微創治療或保守治療無顯著差異,但創傷性更大、恢復期更長,或並發癥風險更高的手術乾預。這包括對某些早期退行性關節炎進行不必要的關節置換、某些類型的心髒支架植入的指徵把握,以及對某些良性病變采取的過度積極的手術策略。我們將強調,外科手術應當是最後的、針對明確指徵的手段,而非首選的“萬能鑰匙”。 四、健康生活方式的“替代品”:被忽略的根本 大量時間、精力和金錢被投入到各種“功能性食品”、保健品、以及那些聲稱能“激活免疫力”的非主流乾預中。本書會梳理那些缺乏可靠科學支撐的“健康投資”,並將其與經過驗證的、但往往被忽視的健康基石進行對比——充足的睡眠、均衡的營養、適度的運動和有效的壓力管理。我們將明確指齣,任何昂貴的醫療手段都無法取代健康生活方式帶來的基石性益處。 五、預防醫學的邊界:篩查的“機會成本” 預防性篩查的初衷是好的,但“過度篩查”會帶來顯著的負麵效應,即“機會成本”。這包括增加假陽性結果帶來的心理負擔和後續不必要的檢查,以及花費大量的公共或個人資源去尋找那些原本不具威脅的病竈。本書將提供基於不同年齡段和風險群體的、關於特定篩查項目(如乳腺鉬靶、PSA檢測、骨密度檢測等)的推薦級彆和證據更新。 為患者賦權: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決策”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幫助讀者從醫療體係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我們希望教會讀者如何提齣關鍵問題:“這個檢查的目的性是什麼?”“如果不做這個治療,我的風險等級會如何變化?”“是否有更低風險的替代方案?” 《無效醫療拒絕論》提供的不隻是一個“清單”,更是一種批判性思維框架。它鼓勵讀者將每一次醫療建議放置於“必要性”的顯微鏡下進行審視。隻有當我們學會拒絕那些對我們健康無益的、隻是“看起來很專業”的醫療行為時,我們纔能真正將醫療資源集中於那些真正能夠帶來改善、延長有質量的生命的重要乾預上。閱讀本書,就是為自己和傢人的健康預算做齣最明智的投資。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室井一辰

   
  為醫療經濟記者,生於石川縣金澤市,修畢東京大學農學部獸醫學課程。曆任大型齣版社、醫學類專刊、經營類專刊,執筆有關日本全國之醫院、診所、營利組織、公傢組織等單位的報導。此外亦具備豐富的國外採訪經驗,曾赴美國、歐洲、亞洲等地區採訪有關醫療、生物科技的新聞。現在於新聞資訊網「Business Journal」連載有與醫學相關的專欄。而《週刊POST》於2014年5月2日開始連載一篇名為「血壓147是健康值」的短期集中報導,當中以血糖值、膽固醇的健康標準做為主題,而室井一辰則於該連載中負責企劃與採訪。一連串的企劃引發許多電視節目與雜誌爭相模仿,獲得全國性的廣大注目。雖擁有獸醫學士的學位,但並非獸醫師。

  不可不知道!美國醫學會提齣的「衝擊性的列錶」!
  全美8成的醫生都認為無效的醫療究竟是? (室井一辰 撰/刊載於NIKKEI business Online)
  business.nikkeibp.co.jp/article/report/20140619/267126/?ST=smart

圖書目錄

第一部 接受這種醫療行為,可沒辦法讓身體康復啊! 021
1)這些醫療行為真的有需要嗎?無用醫療行為帶來更多無用醫療行為的五大背景 022
2)為何不停止無用的醫療行為呢?醫療提供方說不得的大人考量 046
3)消滅「治不好人的醫療行為」吧!起始於美國的消滅無用醫療行為活動 056

第二部 全盤揭露「一百種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067
癌癥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1【攝護腺癌】應避免為檢查是否罹患攝護腺癌,而隨意接受PSA檢查 071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2【攝護腺癌】罹患早期攝護腺癌時,無須檢查癌細胞是否轉移至骨骼 077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3【攝護腺癌】罹患轉移風險較低的攝護腺癌時,應避免隨意開始進行治療 080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4【攝護腺癌】罹患攝護腺癌時,不應隨意進行質子治療 082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5【乳癌】罹患早期乳癌時,無須檢查癌細胞是否轉移至骨骼 084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6【乳癌】有乳癌疑慮時,務必在動乳癌手術之前,先接受針刺切片 087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7【乳癌】動乳癌手術時,務必要檢查前哨淋巴結 088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8【乳癌】五十歲以上的早期乳癌患者,在接受放射綫治療時,應該盡可能將期間縮短 091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9【乳癌】當乳癌患者齣現癌細胞轉移的情形時,應採單獨藥劑進行治療 092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10【乳癌】在進行乳房保留療法時,應避免隨意進行「IMRT治療」 094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11【子宮頸癌】不應對三十歲以下的女性進行HPV檢查 095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12【子宮頸癌】應避免隨意實施以棉棒颳取子宮頸細胞組織的抹片檢查 098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13【子宮頸癌】曾罹患子宮頸癌者,應避免隨意進行陰道鏡檢查 100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14【卵巢癌】健康女性不應進行卵巢癌檢查 101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15【肺癌】接受肺癌CT檢查的次數應遵照建議次數,避免過於頻繁 103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16【肺癌】早期肺癌無須接受用來判斷癌細胞是否轉移至腦部的影像檢查 106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17【大腸癌】每十年做一次大腸癌內視鏡檢查就綽綽有餘瞭 109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18【癌癥治療】「分子標靶藥物」在使用上應慎重 112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19【癌癥治療】應事先擬定治療方案 114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20【癌癥治療】應避免「突然動手術」 117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21【癌癥治療】服用抗癌藥物時,應避免隨意配閤服用強效止吐劑 119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22【放射綫治療】應減少針對癌癥骨轉移的放射綫治療次數 121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23【癌癥檢診】應盡量減少接受PET與CT檢查等癌癥檢診的次數 123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24【癌癥檢診】剩餘壽命估計不滿十年的人,應盡量減少接受癌癥檢診的次數 126
癌癥以外的疾病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25【檢查】應避免接受無用的胸部X光綫檢查 128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26【檢查】輕度的頭部外傷不應接受CT檢查 132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27【小兒科】不應使用抗生素來治療感冒 135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28【小兒科】齣現熱痙攣時,不可接受影像檢查! 136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29【小兒科】應避免因為腹痛而隨意進行CT檢查 138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30【小兒科】孩童罹患闌尾炎時,應避免接受CT檢查 139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31【小兒科】不應對患有隱睪癥的男童進行超音波檢查 141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32【糖尿病】罹患糖尿病時,不應使用滑尺量度管理血糖值 142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33【糖尿病】高齡者的糖化血色素值隻要控製在7.5%就行瞭 144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34【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應避免每天多次自行測量血糖值 146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35【整型外科】齣現腰痛癥狀之後,不要於六週以內接受影像檢查 147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36【整型外科】閃到腰後不可馬上接受X光檢查 149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37【整型外科】腰痛時不可以完全休養 150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38【整型外科】罹患風濕時,不可隨意接受MRI檢查 151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39【整型外科】罹患風濕時,不可馬上使用生技醫藥品 152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40【整型外科】不要隨意接受詳細的抗核抗體檢查 154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41【整型外科】每十年接受一次DEXA檢查幫助掌握骨質疏鬆癥 158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42【整型外科】葡萄糖胺與軟骨素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無效 160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43【整型外科】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時,不應接受關節腔灌洗 161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44【整型外科】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時,使用「矯正鞋墊」僅具備安慰作用 162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45【婦産科】想要拿口服避孕藥,不需要先接受陰道內診 163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46【婦産科】不可以在懷孕期滿前促進分娩與剖腹 164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47【婦産科】即便懷孕期滿,基本上也不應促進陣痛 165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48【婦産科】避免為瞭決定是否墮胎而接受「NIPT檢查」 166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49【婦産科】即便懷雙胞胎,也不可以縫閤子宮頸管 167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50【腎髒泌尿器官】進行慢性人工透析時,相關人士應取得共識 168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51【腎髒泌尿器官】睪固酮濃度正常的勃起障礙患者,即便補充睪固酮也於事無補 169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52【消化器官】胃造廔對失智癥患者沒有意義 171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53【消化器官】因胃酸倒流而胸口灼熱時,應避免隨意使用藥物 173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54【消化器官】罹患巴雷斯特食道癥時,不可重復接受檢查 174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55【消化器官】壓力性胃潰瘍不可採投藥治療 176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56【呼吸道】使用肺量計來診斷是否罹患氣喘 177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57【呼吸道】輕度氣喘、輕度支氣管炎患者不應接受X光檢查 178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58【呼吸道】不應對罹患支氣管炎的孩童使用支氣管擴張劑 179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59【呼吸道】在沒有接受氧氣補充的情況下,不應對罹患急性呼吸道疾病的孩童實施脈動式血氧計檢查 180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60【呼吸道】兩歲以下的輕度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不可使用全身性的類固醇 182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61【呼吸道】不可漫無目的地持續進行居傢氧氣療法 183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62【過敏】檢查過敏時,應避免檢查非特異性IgE與非特異性IgG 184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63【精神科】不可隨意開立抗精神病藥給患者服用 185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64【精神科】不可隨意使用兩種以上的抗精神病藥 187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65【精神科】沒有罹患精神病時,不可以貿然開立抗精神病藥給孩童服用 188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66【精神科】失眠時,不應隨意接受睡眠檢查 189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67【精神科】治療失眠時,不應在一開始就使用抗精神病藥 190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68【腦神經】無須對輕度頭痛的患者進行影像檢查 192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69【腦神經】頭痛時無須測量腦波 194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70【腦神經】不可因為頭痛而長期服用市售成藥 195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71【腦神經】除非勢所難免,否則不應使用鴉片類藥物或巴比妥酸衍生物類鎮痛藥 196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72【腦神經】隻是單次昏厥,無須接受CT檢查與MRI檢查 198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73【腦神經】齣現昏厥癥狀時,無須接受頸動脈影像檢查 199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74【腦神經】失智癥患者欲接受PET檢查時,需先接受專傢診斷 201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75【腦神經】醫師不可以毫無計畫地開立乙醯膽鹼酯解酶抑製劑給失智癥患者服用 202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76【腦神經】即便失智癥患者齣現精神癥狀方麵的異常,開立抗精神病藥時仍需謹慎 204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77【皮膚科】診斷蕁麻疹時,不可隨意進行檢查 206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78【皮膚科】醫師即便認為患者罹患灰指甲,也幾乎無須開立口服藥給患者服用 207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79【皮膚科】隻要還沒確認患部遭到細菌感染,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就無須服用口服抗生素 208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80【皮膚科】不要在開刀傷口上塗抗生素膏 209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81【眼科】沒有齣現眼疾癥狀時,不可隨意進行影像檢查 210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82【眼科】孩童無須每年接受眼底檢查與眼壓檢查 211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83【眼科】孩童無須配戴度數較低的閱讀用眼鏡 212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84【眼科】紅眼癥患者不可使用抗生素 213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85【眼科】在進行玻璃體內注射治療前,無須使用抗生素 214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86【眼科】乾眼癥患者無須做淚點栓塞 215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87【耳鼻喉科】輕度急性副鼻竇炎無須接受影像檢查 216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88【耳鼻喉科】罹患急性副鼻竇炎時,不可隨意使用抗生素 218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89【耳鼻喉科】罹患中耳炎及外耳炎時不可服用抗生素 219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90【耳鼻喉科】罹患突發性耳聾時,無須接受頭部與腦部CT檢查 220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91【營養補給品】營養補給品沒有幫助維持健康的效果 222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92【循環器官】進行心髒影像檢查時,應盡可能抑製患者曝露在放射綫下的風險 223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93【循環器官】應多注意,避免接受無用的心髒檢查 224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94【循環器官】超高齡者服用降膽固醇藥物沒有用處 227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95【循環器官】隻要沒有齣現癥狀,頸動脈狹窄就不構成問題 228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96【循環器官】患者沒有意願時,就不應為患者裝設植入性心髒去顫器 230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97【循環器官】齣現沒有癥狀的心室上徐脈時,無須使用心律調節器 232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98【循環器官】治療心肌梗塞時,即便是血管狹窄的患者,也無須同時治療其尚未阻塞的血管 233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99【循環器官】罹患可以靠藥物治療的心房顫動時,無須進行心導管電氣燒灼術 235
不願接受的醫療行為100【循環器官】評估無須再放置中心靜脈導管後,應立即中止此醫療行為 236

第三部 將「無用的醫療行為」放逐至天涯海角吧! 239
1)消滅無用醫療行為的運動是否也會在日本推廣開來呢?醫師與患者各自築起瞭高牆,阻礙瞭付諸實現的腳步 240
2)勇敢對專門學會設定的標準值說NO!麵對醫療費用急劇增加的情形,保險人開始齣招 254

後記 264
本書提及的醫療資訊網站 266
建議一覽 268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一直覺得,人這一輩子,最怕的就是“無知”。尤其是在健康這件事上, ignorance is bliss 這種想法,在這本書裏完全行不通。我之前一直覺得,醫生是“神”,他們掌握著我們身體的秘密,我們隻需要遵從指示就好。但這本書,一點點地剝開瞭這種“神性”,讓我看到,醫生也是人,他們也有自己的知識體係、經驗,甚至可能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響。書裏列舉的100個“不建議之醫療行為”,與其說是“拒絕”的清單,不如說是“警惕”的清單。它提醒我們,在很多看似“標準”的醫療流程背後,可能隱藏著一些並不那麼“必要”的環節。比如,一些診斷性的檢查,是不是真的有必要在第一時間就進行,還是可以先通過觀察和保守治療來判斷?再比如,一些藥物的使用,是不是存在“依賴性”或者“副作用被低估”的情況?作者在書中,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不要相信醫生”,而是引導我們去思考,去學習,去培養一種“辨彆”的能力。這種能力,遠比盲目的聽從更有價值。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就像擁有瞭一副“火眼金睛”,能夠更清晰地看到醫療行為背後的邏輯,也更懂得如何為自己的健康做齣明智的選擇。

评分

這本《無效醫療拒絕論》,絕對是我近幾年讀過的最有價值的書之一。它不僅僅是關於醫學知識的普及,更是一種關於“如何與醫療係統互動”的教育。在颱灣,我們普遍認為看醫生是解決健康問題的最直接方式,但這本書卻讓我們看到瞭,這個“最直接”的方式,可能並不總是“最有效”或“最閤適”。作者非常敏銳地捕捉到瞭患者在醫療過程中可能産生的睏惑和疑慮,並且一一進行瞭梳理和解答。她並沒有用復雜的醫學術語來嚇唬讀者,而是用一種非常平實的語言,去解釋那些看似深奧的醫學原理。書裏提到的很多“不建議之醫療行為”,聽起來可能有點“反常識”,但隻要你認真讀下去,就會發現作者的論證是多麼的嚴謹和有力。她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接受某些醫療行為,並不是因為它們是絕對必要的,而是因為我們缺乏足夠的信息和知識去質疑。這本書,給瞭我這些信息和知識,也給瞭我質疑的勇氣。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就像脫胎換骨一樣,看待醫療的態度完全變瞭。

评分

坦白講,我一直是個挺“聽話”的病人。醫生說什麼,我就做什麼,從來不會去想為什麼。可能是齣於對醫生專業能力的信任,也可能是怕麻煩,不想去跟醫生爭辯。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打破瞭我的這種固有模式。它就像一個“照妖鏡”,照齣瞭我曾經在醫療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盲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過度診斷”和“過度治療”的討論。很多時候,我們身體齣現一些小毛小病,去醫院,醫生可能就會開齣一係列檢查,然後給齣藥物治療。有時候,即使癥狀很快就消失瞭,但那些檢查和藥物,已經完成瞭。書裏就點齣瞭,這種情況下,我們有沒有想過,這些檢查和藥物,真的有必要嗎?會不會是我們身體本身就有一定的自我修復能力,而這些醫療行為,隻是“錦上添花”,甚至是一種“乾擾”?作者用非常貼近生活的案例,比如一些兒童的常見病,或者一些老年人的慢性病管理,來闡述她的觀點。這些案例,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因為我們身邊太多這樣的人瞭。我讀的時候,腦子裏不斷閃過我父母、我親戚的影子,他們是不是也曾經經曆過類似的“被建議”?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如何用一種更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醫療建議,不再是簡單地“接受”,而是“審視”和“選擇”。

评分

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說實話,心情是有點忐忑的。因為書名就帶著一種“你不一定是對的”的挑釁意味,加上“100個不建議”這個數字,感覺像是要把我過去所有的就醫經驗都推翻一樣。但讀進去之後,發現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樣。作者並沒有用一種激進、煽動的口吻來寫,而是非常理性、有條理地分析瞭各種醫療場景。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醫生提供的醫療方案,是基於“最穩妥”或者“最常見”的處理方式,但“最常見”不等於“對每個人都最好”。書裏舉瞭很多例子,比如某些檢查,明明癥狀並不嚴重,但醫生建議做瞭,理由是“以防萬一”。“以防萬一”這四個字,在我們普通人聽來,就是“安全第一”,但書裏卻會告訴你,這個“以防萬一”可能帶來的風險、不便,甚至是經濟上的負擔,是否真的與疾病本身的可能性成正比?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時,會引用一些科學研究或者專業指南,讓她的論點有據可循,而不是憑空捏造。這讓我對書中的內容更加信服。這本書,真的就像一個“私人醫療顧問”,它不給你直接的答案,而是提供給你一個思考的框架,讓你自己去判斷。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待醫生和醫療行為的視角完全不一樣瞭,變得更加審慎,也更加自信。

评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是被書名吸引的。那種“你以為的都是錯的”的衝擊力,讓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然後,我被書裏內容所帶來的“顛覆感”深深吸引。作者並不是一個冷冰冰的醫學論文撰寫者,而是用一種非常有人情味、貼近生活的方式,來和讀者溝通。她不是在“責怪”我們過去的無知,而是在“賦權”我們未來的行動。她用大量的篇幅,去講解那些我們容易被忽略的醫療行為的“非必要性”。比如,一些慢性病的管理,是不是真的需要長期、大劑量的藥物?一些影像學檢查,是不是真的能夠精確地反映病情?書裏提到的“100個不建議之醫療行為”,不是一個簡單的列錶,而是背後有一整套的邏輯和論證。它教會我,在麵對醫療建議時,要去思考“風險效益比”,要去評估“替代方案”,要去衡量“個人情況”。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對我來說是無價的。我不再輕易相信那些“絕對化”的醫療說辭,而是開始培養自己的“獨立判斷能力”。這本書,讓我對自己的健康,有瞭前所未有的掌控感。

评分

我一直對醫療體係抱有一種“敬畏”但又“睏惑”的態度。敬畏於醫生的專業,睏惑於為何有些時候,治療的過程會比疾病本身更讓人疲憊。這本書,恰好解答瞭我長久以來的這些睏惑。它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拆解瞭醫療行為的“必要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時,會考慮到不同年齡層、不同疾病狀況下的個體差異。比如,對於兒童的某些常見病,書裏就給齣瞭非常詳細的、不建議的醫療行為的分析,這對我這種有小孩的傢長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同樣,對於一些老年人的慢性病管理,書中也提齣瞭很多值得思考的觀點,讓我不再盲目地聽從“越多越好”的治療原則。這本書,不僅僅是在“揭露”什麼,更是在“賦能”我們。它讓我們知道,原來我們並非隻能被動接受,而是可以通過學習和溝通,來爭取更適閤自己的醫療方案。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在醫療迷霧中摸索的旅人,而是找到瞭屬於自己的“導航圖”。

评分

這本《無效醫療拒絕論》真的不是一本普通的健康科普讀物,它更像一本“公民醫療指南”。在颱灣,我們看病很方便,健保製度也很完善,這讓我們覺得醫療離我們很近,也很“容易”獲得。但正是這種“容易”,有時反而讓我們忽略瞭,醫療行為背後的邏輯和考量。書裏提到的一些“不建議之醫療行為”,很多都是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比如某些常規的血液檢查,在沒有明確癥狀的情況下,是不是真的每次都必須做?某些治療,是不是真的如醫生所說的那樣,“不做就會怎麼樣”?作者非常細膩地分析瞭其中的利弊,以及信息不對稱可能帶來的風險。她並沒有鼓勵大傢一味地拒絕醫療,而是倡導一種“積極參與”的態度。她告訴我們,作為患者,我們有權利要求醫生解釋清楚,為什麼要做這個檢查?這個檢查的目的是什麼?不做的後果是什麼?有沒有其他更保守或者更經濟的替代方案?這些問題,聽起來很基礎,但在我們平時的就醫過程中,有多少人真的會問齣口?讀完這本書,我發現自己變得“敢問”瞭。下次再去看醫生,我不會再是那個默默點頭的小白,而是會帶著思考,帶著疑問,去和醫生進行一場平等的對話。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簡直就是一場及時雨。我一直以來都有一種隱隱的不安,總覺得在看病的時候,自己像是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推著走,完全沒有自主權。醫生開的單子,我照著去檢查,去拿藥,然後迴傢等待結果。很少去想,為什麼要做這些?這些是不是真的對我最有利?尤其是當醫生說“這個檢查很重要”、“這個治療是必要的”時候,我們通常就會打消疑慮。但這本書,就像是給瞭我一把解鎖真相的鑰匙。它用非常清晰、易懂的語言,解釋瞭醫學世界裏的一些“潛規則”,或者說,是那些容易被我們忽略的細節。比如,為什麼有些疾病,在不同醫院,甚至同一傢醫院,不同醫生給齣的建議會不一樣?為什麼有些看似很常規的檢查,會有那麼大的價格差異?書裏對這些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讓我明白,醫療行為的背後,是多種因素在交織作用。它並不鼓勵我們對抗醫生,而是鼓勵我們成為一個“有知識的病人”。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被動等待判決的病人,而是一個能夠主動參與、積極溝通的“健康管理者”。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絕對會讓許多人感到“不舒服”,因為它挑戰瞭我們根深蒂固的一些觀念。我之前一直認為,醫療行為一旦被醫生提齣來,那就是“必須”的,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但《無效醫療拒絕論》這本書,就像一個“冷水澡”,讓我清醒地認識到,醫療行為並非總是“非黑即白”。它用非常詳實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告訴我們,很多時候,所謂的“必要”是相對的,甚至是被誇大的。我特彆贊賞作者在書中提到的“知情同意”的重要性,並且是如何去實現它。她不僅列舉瞭“不建議”的醫療行為,更重要的是,她教會我們如何去“提問”,如何去“理解”,如何去“選擇”。這是一種非常積極的、賦權給患者的態度。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僅在醫學知識上有瞭提升,更重要的是,在麵對健康問題時,擁有瞭一種“自主選擇”的底氣。我不再是那個被動接受的“病人”,而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絕對是在我心中投下瞭一顆震撼彈!平常看病,醫生說什麼,我們做傢長的,大多數時候就乖乖聽從,畢竟人傢是專業人士,我們也不懂醫學,總覺得“他們說必要,那肯定就是必要”。但這本書,用一種近乎“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去拆解瞭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醫療行為,讓我第一次深刻地反思,“必要”這兩個字,到底是誰在定義?我花瞭好多時間,一邊讀一邊在腦子裏迴想自己和傢人的就醫經曆,很多時候,醫生的建議,聽起來閤情閤理,但迴過頭來細想,真的沒有其他替代方案嗎?是不是真的隻有“做”這一條路可以走?書裏提到的那些“不建議之醫療行為”,有些我雖然沒經曆過,但聽朋友或親戚說過,當時覺得有點奇怪,但也沒多想。現在對照書裏的分析,纔恍然大悟,原來背後有這麼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非一味地否定所有醫療行為,而是強調“信息不對稱”以及“患者的知情權”。它教會我們,麵對醫療建議時,不應該僅僅是“被動接受”,而是要學會“主動提問”,並且要有“質疑”的勇氣。這種觀念的轉變,對我來說是巨大的。我開始意識到,健康是我們自己的,怎麼治療,誰來治療,我們有權也有責任去瞭解清楚。這本書就像一本“醫療啓濛書”,讓我從一個“醫療小白”,慢慢變成一個有意識、有思考的“醫療參與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