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医疗拒绝论:你接受的检查治疗都是「必要」的吗?100个「不建议之医疗行为」务必参考!

无效医疗拒绝论:你接受的检查治疗都是「必要」的吗?100个「不建议之医疗行为」务必参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医疗
  • 健康
  • 医学
  • 科普
  • 拒绝医疗
  • 不必要医疗
  • 医疗风险
  • 健康决策
  • 自我保健
  • 批判性思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健康出状况,当然就要接受检查与治疗。
但是,你能确定我们接受的检查、治疗,真的是「必要」的吗?
有的时候,医疗提供方会为了避开医疗风险,而进行没有必要的医疗行为!

  综观全球,不断增加的医疗费用在各国都构成了问题。

  「Choosing Wisely(明智的选择)」活动源于美国,目的是要放逐无用的医疗行为。
   
  参与该项活动的各医学会发现,现行的医疗行为中,有很多并非完全以「诊断疾病」、「治疗疾病」或者「预防疾病」为目的,反而常常是为了「防范于未然」、「保险起见」而进行的「过度治疗」。
   
  过度治疗不但虚耗国家医疗资源,不必要的检查或医疗行为,有时非但对诊断病情或治疗没有帮助,反而更容易对患者的身体造成负面影响。为此,美国各医学会因而主动发起这项「Choosing Wisely」的活动。
   
  该项活动已有71个医学会参与,并提出逾250个被认为是「不建议之医疗行为」。本书作者深谙医学相关知识,不但从中挑选出了100项关系较密切的医疗行为,更大致分类成癌症类与非癌症类的医疗行为,并分门别类介绍。
   
  还针对部分相关文献,进行较为深入的剖析,并透过补充说明、补充解释等解说,让读者尽可能理解书中专业术语。即便是不熟悉医疗领域的人,也能借由本书,理解医疗环境的现状。

本书特色

  ◆收录美国各医学会研究报告所指出的,100种绝不愿接受的无用医疗。
  ◆出处明确,每种不建议(建议)的医疗行为,皆标示有提出该项主张的医学会名称。
  ◆书末附上书中提及的医疗资讯网站,为读者提供最完整的参考资料。
《无效医疗拒绝论:你接受的检查治疗都是「必要」的吗?100个「不建议之医疗行为」务必参考!》图书简介 在这个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似乎被淹没在一系列检查、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建议中。从常规体检到最新的靶向疗法,医疗的进步无疑延长了人类的平均寿命,改善了生活质量。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这种“越多越好”的倾向也催生了大量的过度医疗和无效医疗。患者在面对复杂的医疗决策时,往往感到无助和迷茫:我真的需要这个检查吗?这种治疗对我的意义何在?我们是否正在花费巨大的金钱和时间,去追逐那些并不能真正带来健康福祉的“必要”服务? 本书并非一本反医疗的宣言,而是旨在为每一位寻求理性医疗方案的读者提供一份清醒的指南。我们深知,医疗实践的复杂性要求我们保持尊重,但我们更坚信,知情权和拒绝权是患者不可或缺的基石。本书的核心目标是揭示那些在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下,其必要性、有效性或成本效益值得我们重新审视的医疗行为。 本书的独特视角与核心价值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聚焦于医疗行为的“效用边界”。它摒弃了基于传统惯例或商业驱动的推荐,转而严格依据当前最扎实的临床证据,对一系列常见的医疗干预措施进行审视和分类。我们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不建议”清单,并非要否定现代医学的成就,而是要精确地指出那些在特定情境下,可能弊大于利,或者投入与产出严重不成比例的医疗实践。 结构化地审视医疗的“灰色地带” 全书内容围绕“100个不建议之医疗行为”展开,这些行为被系统性地划分为几个关键领域,确保读者能够全面理解从初级保健到专科治疗中的误区: 一、影像学检查的陷阱:并非所有扫描都是必需品 在现代医疗中,CT、MRI、X光等影像学检查的使用率持续攀升。本书将深入探讨在哪些情况下,这些高成本、高辐射或高耗费的检查往往流于形式,甚至可能因为发现“偶然的、无临床意义的结节或阴影”(也就是常说的“无症状偶发瘤”)而引发不必要的焦虑和进一步的侵入性诊断流程。我们将详细分析针对特定症状或健康人群进行常规筛查的证据强度,例如,对于无症状人群的颈部超声、特定年龄段的无痛肠镜的频率建议等。 二、药物的过度使用与依赖:警惕“吃药能解决一切”的心态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有力武器,但滥用或过度依赖,尤其是在慢性病管理中,正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本书将剖析一些常见药物的长期使用风险,特别是那些证据显示长期疗效甚微,但副作用和依赖性较高的药物。例如,关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长期使用、某些精神类药物的低剂量长期服用、抗生素在病毒感染中的无效性,以及降压药和降糖药的“过度强化治疗”带来的风险。我们将引导读者理解,在许多慢性病管理中,生活方式干预的根本性作用远超单纯的药物替代。 三、侵入性操作与手术的“刚需”质疑 每当提到手术或侵入性操作,患者往往倾向于认为这是“最彻底”的解决办法。本书将聚焦于那些在循证医学上被证明,其效果与微创治疗或保守治疗无显著差异,但创伤性更大、恢复期更长,或并发症风险更高的手术干预。这包括对某些早期退行性关节炎进行不必要的关节置换、某些类型的心脏支架植入的指征把握,以及对某些良性病变采取的过度积极的手术策略。我们将强调,外科手术应当是最后的、针对明确指征的手段,而非首选的“万能钥匙”。 四、健康生活方式的“替代品”:被忽略的根本 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被投入到各种“功能性食品”、保健品、以及那些声称能“激活免疫力”的非主流干预中。本书会梳理那些缺乏可靠科学支撑的“健康投资”,并将其与经过验证的、但往往被忽视的健康基石进行对比——充足的睡眠、均衡的营养、适度的运动和有效的压力管理。我们将明确指出,任何昂贵的医疗手段都无法取代健康生活方式带来的基石性益处。 五、预防医学的边界:筛查的“机会成本” 预防性筛查的初衷是好的,但“过度筛查”会带来显著的负面效应,即“机会成本”。这包括增加假阳性结果带来的心理负担和后续不必要的检查,以及花费大量的公共或个人资源去寻找那些原本不具威胁的病灶。本书将提供基于不同年龄段和风险群体的、关于特定筛查项目(如乳腺钼靶、PSA检测、骨密度检测等)的推荐级别和证据更新。 为患者赋权: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决策”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从医疗体系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我们希望教会读者如何提出关键问题:“这个检查的目的性是什么?”“如果不做这个治疗,我的风险等级会如何变化?”“是否有更低风险的替代方案?” 《无效医疗拒绝论》提供的不只是一个“清单”,更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框架。它鼓励读者将每一次医疗建议放置于“必要性”的显微镜下进行审视。只有当我们学会拒绝那些对我们健康无益的、只是“看起来很专业”的医疗行为时,我们才能真正将医疗资源集中于那些真正能够带来改善、延长有质量的生命的重要干预上。阅读本书,就是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预算做出最明智的投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室井一辰

   
  为医疗经济记者,生于石川县金泽市,修毕东京大学农学部兽医学课程。历任大型出版社、医学类专刊、经营类专刊,执笔有关日本全国之医院、诊所、营利组织、公家组织等单位的报导。此外亦具备丰富的国外採访经验,曾赴美国、欧洲、亚洲等地区採访有关医疗、生物科技的新闻。现在于新闻资讯网「Business Journal」连载有与医学相关的专栏。而《週刊POST》于2014年5月2日开始连载一篇名为「血压147是健康值」的短期集中报导,当中以血糖值、胆固醇的健康标准做为主题,而室井一辰则于该连载中负责企划与採访。一连串的企划引发许多电视节目与杂志争相模仿,获得全国性的广大注目。虽拥有兽医学士的学位,但并非兽医师。

  不可不知道!美国医学会提出的「冲击性的列表」!
  全美8成的医生都认为无效的医疗究竟是? (室井一辰 撰/刊载于NIKKEI business Online)
  business.nikkeibp.co.jp/article/report/20140619/267126/?ST=smart

图书目录

第一部 接受这种医疗行为,可没办法让身体康复啊! 021
1)这些医疗行为真的有需要吗?无用医疗行为带来更多无用医疗行为的五大背景 022
2)为何不停止无用的医疗行为呢?医疗提供方说不得的大人考量 046
3)消灭「治不好人的医疗行为」吧!起始于美国的消灭无用医疗行为活动 056

第二部 全盘揭露「一百种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067
癌症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1【摄护腺癌】应避免为检查是否罹患摄护腺癌,而随意接受PSA检查 071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2【摄护腺癌】罹患早期摄护腺癌时,无须检查癌细胞是否转移至骨骼 077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3【摄护腺癌】罹患转移风险较低的摄护腺癌时,应避免随意开始进行治疗 080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4【摄护腺癌】罹患摄护腺癌时,不应随意进行质子治疗 082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5【乳癌】罹患早期乳癌时,无须检查癌细胞是否转移至骨骼 084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6【乳癌】有乳癌疑虑时,务必在动乳癌手术之前,先接受针刺切片 087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7【乳癌】动乳癌手术时,务必要检查前哨淋巴结 088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8【乳癌】五十岁以上的早期乳癌患者,在接受放射线治疗时,应该尽可能将期间缩短 091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9【乳癌】当乳癌患者出现癌细胞转移的情形时,应採单独药剂进行治疗 092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10【乳癌】在进行乳房保留疗法时,应避免随意进行「IMRT治疗」 094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11【子宫颈癌】不应对三十岁以下的女性进行HPV检查 095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12【子宫颈癌】应避免随意实施以棉棒刮取子宫颈细胞组织的抹片检查 098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13【子宫颈癌】曾罹患子宫颈癌者,应避免随意进行阴道镜检查 100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14【卵巢癌】健康女性不应进行卵巢癌检查 101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15【肺癌】接受肺癌CT检查的次数应遵照建议次数,避免过于频繁 103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16【肺癌】早期肺癌无须接受用来判断癌细胞是否转移至脑部的影像检查 106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17【大肠癌】每十年做一次大肠癌内视镜检查就绰绰有余了 109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18【癌症治疗】「分子标靶药物」在使用上应慎重 112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19【癌症治疗】应事先拟定治疗方案 114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20【癌症治疗】应避免「突然动手术」 117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21【癌症治疗】服用抗癌药物时,应避免随意配合服用强效止吐剂 119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22【放射线治疗】应减少针对癌症骨转移的放射线治疗次数 121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23【癌症检诊】应尽量减少接受PET与CT检查等癌症检诊的次数 123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24【癌症检诊】剩余寿命估计不满十年的人,应尽量减少接受癌症检诊的次数 126
癌症以外的疾病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25【检查】应避免接受无用的胸部X光线检查 128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26【检查】轻度的头部外伤不应接受CT检查 132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27【小儿科】不应使用抗生素来治疗感冒 135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28【小儿科】出现热痉挛时,不可接受影像检查! 136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29【小儿科】应避免因为腹痛而随意进行CT检查 138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30【小儿科】孩童罹患阑尾炎时,应避免接受CT检查 139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31【小儿科】不应对患有隐睪症的男童进行超音波检查 141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32【糖尿病】罹患糖尿病时,不应使用滑尺量度管理血糖值 142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33【糖尿病】高龄者的糖化血色素值只要控制在7.5%就行了 144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34【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应避免每天多次自行测量血糖值 146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35【整型外科】出现腰痛症状之后,不要于六週以内接受影像检查 147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36【整型外科】闪到腰后不可马上接受X光检查 149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37【整型外科】腰痛时不可以完全休养 150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38【整型外科】罹患风湿时,不可随意接受MRI检查 151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39【整型外科】罹患风湿时,不可马上使用生技医药品 152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40【整型外科】不要随意接受详细的抗核抗体检查 154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41【整型外科】每十年接受一次DEXA检查帮助掌握骨质疏松症 158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42【整型外科】葡萄糖胺与软骨素对退化性膝关节炎无效 160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43【整型外科】罹患退化性膝关节炎时,不应接受关节腔灌洗 161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44【整型外科】罹患退化性膝关节炎时,使用「矫正鞋垫」仅具备安慰作用 162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45【妇产科】想要拿口服避孕药,不需要先接受阴道内诊 163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46【妇产科】不可以在怀孕期满前促进分娩与剖腹 164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47【妇产科】即便怀孕期满,基本上也不应促进阵痛 165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48【妇产科】避免为了决定是否堕胎而接受「NIPT检查」 166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49【妇产科】即便怀双胞胎,也不可以缝合子宫颈管 167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50【肾脏泌尿器官】进行慢性人工透析时,相关人士应取得共识 168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51【肾脏泌尿器官】睪固酮浓度正常的勃起障碍患者,即便补充睪固酮也于事无补 169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52【消化器官】胃造廔对失智症患者没有意义 171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53【消化器官】因胃酸倒流而胸口灼热时,应避免随意使用药物 173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54【消化器官】罹患巴雷斯特食道症时,不可重复接受检查 174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55【消化器官】压力性胃溃疡不可採投药治疗 176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56【唿吸道】使用肺量计来诊断是否罹患气喘 177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57【唿吸道】轻度气喘、轻度支气管炎患者不应接受X光检查 178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58【唿吸道】不应对罹患支气管炎的孩童使用支气管扩张剂 179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59【唿吸道】在没有接受氧气补充的情况下,不应对罹患急性唿吸道疾病的孩童实施脉动式血氧计检查 180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60【唿吸道】两岁以下的轻度下唿吸道感染患者不可使用全身性的类固醇 182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61【唿吸道】不可漫无目的地持续进行居家氧气疗法 183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62【过敏】检查过敏时,应避免检查非特异性IgE与非特异性IgG 184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63【精神科】不可随意开立抗精神病药给患者服用 185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64【精神科】不可随意使用两种以上的抗精神病药 187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65【精神科】没有罹患精神病时,不可以贸然开立抗精神病药给孩童服用 188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66【精神科】失眠时,不应随意接受睡眠检查 189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67【精神科】治疗失眠时,不应在一开始就使用抗精神病药 190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68【脑神经】无须对轻度头痛的患者进行影像检查 192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69【脑神经】头痛时无须测量脑波 194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70【脑神经】不可因为头痛而长期服用市售成药 195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71【脑神经】除非势所难免,否则不应使用鸦片类药物或巴比妥酸衍生物类镇痛药 196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72【脑神经】只是单次昏厥,无须接受CT检查与MRI检查 198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73【脑神经】出现昏厥症状时,无须接受颈动脉影像检查 199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74【脑神经】失智症患者欲接受PET检查时,需先接受专家诊断 201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75【脑神经】医师不可以毫无计画地开立乙醯胆硷酯解酶抑制剂给失智症患者服用 202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76【脑神经】即便失智症患者出现精神症状方面的异常,开立抗精神病药时仍需谨慎 204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77【皮肤科】诊断荨麻疹时,不可随意进行检查 206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78【皮肤科】医师即便认为患者罹患灰指甲,也几乎无须开立口服药给患者服用 207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79【皮肤科】只要还没确认患部遭到细菌感染,异位性皮肤炎患者就无须服用口服抗生素 208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80【皮肤科】不要在开刀伤口上涂抗生素膏 209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81【眼科】没有出现眼疾症状时,不可随意进行影像检查 210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82【眼科】孩童无须每年接受眼底检查与眼压检查 211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83【眼科】孩童无须配戴度数较低的阅读用眼镜 212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84【眼科】红眼症患者不可使用抗生素 213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85【眼科】在进行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前,无须使用抗生素 214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86【眼科】干眼症患者无须做泪点栓塞 215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87【耳鼻喉科】轻度急性副鼻窦炎无须接受影像检查 216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88【耳鼻喉科】罹患急性副鼻窦炎时,不可随意使用抗生素 218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89【耳鼻喉科】罹患中耳炎及外耳炎时不可服用抗生素 219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90【耳鼻喉科】罹患突发性耳聋时,无须接受头部与脑部CT检查 220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91【营养补给品】营养补给品没有帮助维持健康的效果 222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92【循环器官】进行心脏影像检查时,应尽可能抑制患者曝露在放射线下的风险 223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93【循环器官】应多注意,避免接受无用的心脏检查 224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94【循环器官】超高龄者服用降胆固醇药物没有用处 227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95【循环器官】只要没有出现症状,颈动脉狭窄就不构成问题 228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96【循环器官】患者没有意愿时,就不应为患者装设植入性心脏去颤器 230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97【循环器官】出现没有症状的心室上徐脉时,无须使用心律调节器 232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98【循环器官】治疗心肌梗塞时,即便是血管狭窄的患者,也无须同时治疗其尚未阻塞的血管 233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99【循环器官】罹患可以靠药物治疗的心房颤动时,无须进行心导管电气烧灼术 235
不愿接受的医疗行为100【循环器官】评估无须再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后,应立即中止此医疗行为 236

第三部 将「无用的医疗行为」放逐至天涯海角吧! 239
1)消灭无用医疗行为的运动是否也会在日本推广开来呢?医师与患者各自筑起了高墙,阻碍了付诸实现的脚步 240
2)勇敢对专门学会设定的标准值说NO!面对医疗费用急剧增加的情形,保险人开始出招 254

后记 264
本书提及的医疗资讯网站 266
建议一览 268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绝对是在我心中投下了一颗震撼弹!平常看病,医生说什么,我们做家长的,大多数时候就乖乖听从,毕竟人家是专业人士,我们也不懂医学,总觉得“他们说必要,那肯定就是必要”。但这本书,用一种近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去拆解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医疗行为,让我第一次深刻地反思,“必要”这两个字,到底是谁在定义?我花了好多时间,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回想自己和家人的就医经历,很多时候,医生的建议,听起来合情合理,但回过头来细想,真的没有其他替代方案吗?是不是真的只有“做”这一条路可以走?书里提到的那些“不建议之医疗行为”,有些我虽然没经历过,但听朋友或亲戚说过,当时觉得有点奇怪,但也没多想。现在对照书里的分析,才恍然大悟,原来背后有这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非一味地否定所有医疗行为,而是强调“信息不对称”以及“患者的知情权”。它教会我们,面对医疗建议时,不应该仅仅是“被动接受”,而是要学会“主动提问”,并且要有“质疑”的勇气。这种观念的转变,对我来说是巨大的。我开始意识到,健康是我们自己的,怎么治疗,谁来治疗,我们有权也有责任去了解清楚。这本书就像一本“医疗启蒙书”,让我从一个“医疗小白”,慢慢变成一个有意识、有思考的“医疗参与者”。

评分

我一直觉得,人这一辈子,最怕的就是“无知”。尤其是在健康这件事上, ignorance is bliss 这种想法,在这本书里完全行不通。我之前一直觉得,医生是“神”,他们掌握着我们身体的秘密,我们只需要遵从指示就好。但这本书,一点点地剥开了这种“神性”,让我看到,医生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经验,甚至可能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书里列举的100个“不建议之医疗行为”,与其说是“拒绝”的清单,不如说是“警惕”的清单。它提醒我们,在很多看似“标准”的医疗流程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并不那么“必要”的环节。比如,一些诊断性的检查,是不是真的有必要在第一时间就进行,还是可以先通过观察和保守治疗来判断?再比如,一些药物的使用,是不是存在“依赖性”或者“副作用被低估”的情况?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不要相信医生”,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去学习,去培养一种“辨别”的能力。这种能力,远比盲目的听从更有价值。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拥有了一副“火眼金睛”,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医疗行为背后的逻辑,也更懂得如何为自己的健康做出明智的选择。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绝对会让许多人感到“不舒服”,因为它挑战了我们根深蒂固的一些观念。我之前一直认为,医疗行为一旦被医生提出来,那就是“必须”的,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但《无效医疗拒绝论》这本书,就像一个“冷水澡”,让我清醒地认识到,医疗行为并非总是“非黑即白”。它用非常详实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所谓的“必要”是相对的,甚至是被夸大的。我特别赞赏作者在书中提到的“知情同意”的重要性,并且是如何去实现它。她不仅列举了“不建议”的医疗行为,更重要的是,她教会我们如何去“提问”,如何去“理解”,如何去“选择”。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赋权给患者的态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在医学知识上有了提升,更重要的是,在面对健康问题时,拥有了一种“自主选择”的底气。我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的“病人”,而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以来都有一种隐隐的不安,总觉得在看病的时候,自己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走,完全没有自主权。医生开的单子,我照着去检查,去拿药,然后回家等待结果。很少去想,为什么要做这些?这些是不是真的对我最有利?尤其是当医生说“这个检查很重要”、“这个治疗是必要的”时候,我们通常就会打消疑虑。但这本书,就像是给了我一把解锁真相的钥匙。它用非常清晰、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医学世界里的一些“潜规则”,或者说,是那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节。比如,为什么有些疾病,在不同医院,甚至同一家医院,不同医生给出的建议会不一样?为什么有些看似很常规的检查,会有那么大的价格差异?书里对这些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明白,医疗行为的背后,是多种因素在交织作用。它并不鼓励我们对抗医生,而是鼓励我们成为一个“有知识的病人”。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动等待判决的病人,而是一个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沟通的“健康管理者”。

评分

这本《无效医疗拒绝论》真的不是一本普通的健康科普读物,它更像一本“公民医疗指南”。在台湾,我们看病很方便,健保制度也很完善,这让我们觉得医疗离我们很近,也很“容易”获得。但正是这种“容易”,有时反而让我们忽略了,医疗行为背后的逻辑和考量。书里提到的一些“不建议之医疗行为”,很多都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比如某些常规的血液检查,在没有明确症状的情况下,是不是真的每次都必须做?某些治疗,是不是真的如医生所说的那样,“不做就会怎么样”?作者非常细腻地分析了其中的利弊,以及信息不对称可能带来的风险。她并没有鼓励大家一味地拒绝医疗,而是倡导一种“积极参与”的态度。她告诉我们,作为患者,我们有权利要求医生解释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个检查?这个检查的目的是什么?不做的后果是什么?有没有其他更保守或者更经济的替代方案?这些问题,听起来很基础,但在我们平时的就医过程中,有多少人真的会问出口?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变得“敢问”了。下次再去看医生,我不会再是那个默默点头的小白,而是会带着思考,带着疑问,去和医生进行一场平等的对话。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心情是有点忐忑的。因为书名就带着一种“你不一定是对的”的挑衅意味,加上“100个不建议”这个数字,感觉像是要把我过去所有的就医经验都推翻一样。但读进去之后,发现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作者并没有用一种激进、煽动的口吻来写,而是非常理性、有条理地分析了各种医疗场景。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医生提供的医疗方案,是基于“最稳妥”或者“最常见”的处理方式,但“最常见”不等于“对每个人都最好”。书里举了很多例子,比如某些检查,明明症状并不严重,但医生建议做了,理由是“以防万一”。“以防万一”这四个字,在我们普通人听来,就是“安全第一”,但书里却会告诉你,这个“以防万一”可能带来的风险、不便,甚至是经济上的负担,是否真的与疾病本身的可能性成正比?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时,会引用一些科学研究或者专业指南,让她的论点有据可循,而不是凭空捏造。这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更加信服。这本书,真的就像一个“私人医疗顾问”,它不给你直接的答案,而是提供给你一个思考的框架,让你自己去判断。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医生和医疗行为的视角完全不一样了,变得更加审慎,也更加自信。

评分

这本《无效医疗拒绝论》,绝对是我近几年读过的最有价值的书之一。它不仅仅是关于医学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关于“如何与医疗系统互动”的教育。在台湾,我们普遍认为看医生是解决健康问题的最直接方式,但这本书却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最直接”的方式,可能并不总是“最有效”或“最合适”。作者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患者在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困惑和疑虑,并且一一进行了梳理和解答。她并没有用复杂的医学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去解释那些看似深奥的医学原理。书里提到的很多“不建议之医疗行为”,听起来可能有点“反常识”,但只要你认真读下去,就会发现作者的论证是多么的严谨和有力。她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接受某些医疗行为,并不是因为它们是绝对必要的,而是因为我们缺乏足够的信息和知识去质疑。这本书,给了我这些信息和知识,也给了我质疑的勇气。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就像脱胎换骨一样,看待医疗的态度完全变了。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的。那种“你以为的都是错的”的冲击力,让我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然后,我被书里内容所带来的“颠覆感”深深吸引。作者并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医学论文撰写者,而是用一种非常有人情味、贴近生活的方式,来和读者沟通。她不是在“责怪”我们过去的无知,而是在“赋权”我们未来的行动。她用大量的篇幅,去讲解那些我们容易被忽略的医疗行为的“非必要性”。比如,一些慢性病的管理,是不是真的需要长期、大剂量的药物?一些影像学检查,是不是真的能够精确地反映病情?书里提到的“100个不建议之医疗行为”,不是一个简单的列表,而是背后有一整套的逻辑和论证。它教会我,在面对医疗建议时,要去思考“风险效益比”,要去评估“替代方案”,要去衡量“个人情况”。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对我来说是无价的。我不再轻易相信那些“绝对化”的医疗说辞,而是开始培养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健康,有了前所未有的掌控感。

评分

我一直对医疗体系抱有一种“敬畏”但又“困惑”的态度。敬畏于医生的专业,困惑于为何有些时候,治疗的过程会比疾病本身更让人疲惫。这本书,恰好解答了我长久以来的这些困惑。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拆解了医疗行为的“必要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时,会考虑到不同年龄层、不同疾病状况下的个体差异。比如,对于儿童的某些常见病,书里就给出了非常详细的、不建议的医疗行为的分析,这对我这种有小孩的家长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同样,对于一些老年人的慢性病管理,书中也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观点,让我不再盲目地听从“越多越好”的治疗原则。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揭露”什么,更是在“赋能”我们。它让我们知道,原来我们并非只能被动接受,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和沟通,来争取更适合自己的医疗方案。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在医疗迷雾中摸索的旅人,而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导航图”。

评分

坦白讲,我一直是个挺“听话”的病人。医生说什么,我就做什么,从来不会去想为什么。可能是出于对医生专业能力的信任,也可能是怕麻烦,不想去跟医生争辩。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固有模式。它就像一个“照妖镜”,照出了我曾经在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盲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的讨论。很多时候,我们身体出现一些小毛小病,去医院,医生可能就会开出一系列检查,然后给出药物治疗。有时候,即使症状很快就消失了,但那些检查和药物,已经完成了。书里就点出了,这种情况下,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些检查和药物,真的有必要吗?会不会是我们身体本身就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而这些医疗行为,只是“锦上添花”,甚至是一种“干扰”?作者用非常贴近生活的案例,比如一些儿童的常见病,或者一些老年人的慢性病管理,来阐述她的观点。这些案例,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因为我们身边太多这样的人了。我读的时候,脑子里不断闪过我父母、我亲戚的影子,他们是不是也曾经经历过类似的“被建议”?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用一种更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医疗建议,不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审视”和“选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