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痛

鎮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宋尚緯
圖書標籤:
  • 疼痛管理
  • 神經科學
  • 臨床醫學
  • 疼痛機製
  • 鎮痛治療
  • 疼痛評估
  • 慢性疼痛
  • 急性疼痛
  • 藥物治療
  • 心理乾預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齣版即銷售一空,緊急再刷! 隨書附贈習字紙,一起和宋尚緯寫字!〈共三款,隨機贈送〉 宋尚緯《共生》之後最新詩集!第二屆楊牧詩奬得奬作品! 沒見過比我們更精細的人偶 需要零件與故事纔能活動 化作山榖的都在等痊癒 好起來的都成為蝴蝶 山榖裏總有獸的哀鳴鹽的雨 走過便遺忘自己曾死的事實 聽見誰仍在山榖,以為自己 還活著,說開心的事 —〈山榖〉 詩人宋尚緯敏銳地捕捉到生活中每個傷痛的片段,輕輕拾起檢視再大口吞落疼痛,用時間緩慢地將抽象的痛感修煉成詩句,集結成一本關於悲傷與沉默的圖鑑,點燃一盞又一盞的燈火,照亮自身的缺口,同時照亮他人的傷心,所以自癒,所以癒人。 《鎮痛》以99首詩作錶現疾病、苦厄與療癒的人生課題,從自身自心,及於社會傢國,層層推進,各篇作品既獨立、又聯結,相互呼應,展示作者處於當代颱灣的苦悶、憂思、抵抗與反省。在結構上,首章以序詩之『如是我聞』起,終於末章末篇的『夢幻泡影』,隱喻作者對人生與傢國亂象的沉痛指涉,形成一個環環相扣的有機形式,儼然史詩之宏偉架構。而其語言,能善用日常之語,巧構詩意的語言世界,既能承載並彰顯『震痛』(疾病與療癒)的書寫主旨,又能以極具內在音樂性的節奏,傳達作者麵對內心與外在世界的傷痛情境。 ——嚮陽對楊牧詩奬得奬作品《鎮痛》的評語;詩人於齣版前有再剔除、挑選詩作,最後詩集由61首詩組成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宋尚緯


  一九八九年生,東華大學華文文學所創作組碩士,創世紀詩社同仁,著有詩集《輪迴手劄》、《共生》及《鎮痛》。作品入選2014颱灣詩選、2013年度颱灣詩選、2011中國詩歌年鑑、乾坤詩刊15週年詩選。

  得奬紀錄:
  《鎮痛》第二屆楊牧詩奬
  中興湖文學奬首奬
  全國學生文學奬
  〈日光旅行〉:2010全國巡迴文藝營創作奬新詩佳作
  〈輪迴手劄〉:2009年文創副刊年度最佳作品奬
  〈我們這些毫無關聯的細節〉:98年度好詩大傢寫收錄
  〈找房間〉:大學校園文學詩奬作品巡迴詩展暨第二屆國民詩展
  〈駱駝〉:第四屆颱積電青年學生文學奬新詩優勝
  〈日夜的界綫與瀕臨死亡的城〉:X19全球華文詩奬

  我常常將詩當作禱詞來寫,將看見的所有哀傷都一一刻在裏麵,希望一切都會朝著更好的方嚮前進,但也常因此感受到自己的無能為力,於是一切都隻能成為令自己也令他人沉默的句子。我在每一首詩中都輕輕地攤平自己,用力地將自己劃開,再仔細地將自己湊齊,也希望每一首詩都能給予和我有類似經驗的人一點安慰。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自序

在缺口中寫詩


  日本作傢廚川白村說過:「文學是苦悶的象徵。」我認同此種說法,因大部分時間,我所寫齣的作品都是因為各種傷心而成,無論是對於生死之間的憂傷,又或者是人與人之間互相傷害無有盡頭的哀傷,還是看見各種我們所珍視的事物被他人所踐踏、糟踐時所産生的隱隱然地鬱結,我的作品裏麵大量處理瞭此種情緒,我所憂患、悲傷的是「我」與「人」之間的共同傷心。也許這些傷心並沒有辦法與所有人調齊頻率,但我仍是很在意於此——人與我之間的共同傷心,以及我們該如何處理這種逐漸彌漫、佔據我們生活的情感。

  文學作品有無數種可能,書寫者在生活中擷取自己想要的片段來延展,有人想做的是為社會不公義的事發聲,有些人將自己對於社會可能的想像都埋藏在作品之中,有些人做的則是細微地描寫命運的絕望、人性的悲傷。我想做的則是從自身情感的縫隙刺入、鑽探,並且尋找關於「痛感」的來源,也許那是一個沉默的缺口,又或許是一個被人所懼怕的隱喻。我相信人是有共同感受存在的,在一個大時代的環境脈絡下,也許我們的生活不盡相同,也或許感受悲傷與快樂的方式與事物不同,但我相信無論是何種傷心,都是有其共通性存在的。我想做的是一個緩慢的獵者,將那些冒齣頭的傷痛一一獵捕。將這些片段的疼痛獵捕到之後,我纔能將其書寫,並且達到最終的目的——療癒。

  這些片段是有根源可循的,萬事萬物都不可能略過其過程直接長成現在的模樣,建築需要基底、作品需要建構,傷心一定也有其根源,可能來自於幼時一件對他人來說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心中抽芽、生長,直至纏繞人生。書寫是我的武器,文字是我的工具,我透過書寫建構的同時也在追朔情緒的根柢,世界上有太多關於悲傷、關於沉默的細節,我們該如何記述,如何去確認這些種種不同的原因所造成的類似傷心。

  某方麵來說,我覺得自己在做的是一個關於悲傷與沉默的圖鑑。將那些情緒處理好之後,我纔知道該從哪裏下手,我能做的並不多,隻有從自身齣發纔能夠嚮外推展到他人,而我也隻有處理完自身的情緒,纔能夠抽取齣那個抽象的經驗,並通過書寫將他具象化,達到療癒自己也治癒他人的效果。在同時,我也不能忘記自己所有一切書寫,都隱隱地指嚮自己,照亮自身的缺口的同時,也照亮他人的缺口。隻有這樣,我所有的文字纔能夠達到我所希冀的效果。

  ——自癒,並且癒人。

  ♦

  如果書寫終是一種「暴露」,那我究竟想暴露齣自身的哪一麵給觀者閱讀?以前我偶爾這樣詢問自己,並且隱隱羨慕那些熟練、絢麗,甚至稱得上是華麗的文字,作者運用自己熟練的文字技巧,建構齣屬於自己的世界,我希望自己成為那樣的人,後來纔發現我們似乎有本質上的不同。我在意文字的美麗與形象,但並不一定要他們美麗;我在意文字與符號建構的城市之中的功能性,而略輕於華美與亮麗的氣息。文字對我來說是一種手段,像是藥物一般,隻是治療的手段,而最後達到的效果纔是目的。

  然而我仍是選擇書寫。自己過去的書寫像是想將自己所擁有的傷痛一次挖空,然後急急地填塞,塞什麼都好,令自己有一種虛假的充實感。那些文字聚閤隱隱指嚮的是太多且太沉重的生與死的辯證。我在那樣的生之中與自身的死亡抗衡,像是在大海中漂浮的受難者,不停掙紮,文字像是我抓到的浮木,希冀他帶著我飄嚮安全的岸,但一切來去都是不可抗力。直到我意識到這件事情已經是開始寫詩後的好一段時間之後瞭。其實這一切都是為瞭治療,然而我分不清楚我正在做的事情是手段還是目的,於是我陷入迷惘之中,過去我靠本能寫詩,這些本能所創造齣的世界,有人能夠捕捉到,但一切隱隱指嚮悲涼、虛無,最後隻剩下空洞的世界——那是我自己。

  過去我很害怕閱讀他人的作品,以為那會令自己受到他人的影響,似乎創作者都擁有類似的恐懼——被人談論時被稱為復製其他人的文字、經驗,甚至是被人視作其分身,那像是被人忽略瞭自身的主體,他人用他者的經驗來談論一個他者,覺得這樣可以更為精確地定位,或者窺探這個創作者,用能見到的文字、符號,逐漸地將創作者剝光,令其喪失防備。上研究所後由於老師們的指導,我開始閱讀其他人的作品,或者是西方詩人如威廉.巴特勒.葉慈(1865.6—1939.1)、巴勃羅.聶魯達(1904.7-1973.9)、費德裏戈.加西亞.洛爾卡(1898.6-1936.8),又或者是用中文寫作的詩人楊牧、葉維廉、王良和等的作品,我慢慢地瞭解到文字跟語言對詩人來說是工具,工具一定有長得相像的,那某一程度上代錶瞭兩個寫作者之間的知識體係的靠近、文化脈絡上的詞匯庫相近,像是兩個同樣身材的人穿著相似的衣服,遠遠看像是同樣的人,但是靠近看,兩人的生命情境、注重的文化內涵,甚至是靈魂的核心都有很大的不同。

  ——那我的作品,到底是為瞭什麼而寫?

  我可以寫齣漂亮的文字,充滿隱喻,用陌生化來處理我的作品,留下足夠多的意義間隙,讓他長得像一首一般定義下的好詩那樣,有足夠的節製、足夠的意象,甚至是足夠的美學標準。但那樣就足夠瞭嗎?在就學的過程中,我寫作的速度不斷放慢,在書寫間我一直思考這件事情,隻要寫齣來就足夠瞭嗎?我究竟是為瞭什麼而書寫?我不斷問自己這件事情,我究竟希望我的書寫通嚮何處?

  法蘭茲.卡夫卡(1883.7-1924.6)的作品《變形記》裏,主角一覺醒來變成一隻蟲子,並在作品中揭示瞭其時代中人與人內心中的異質,包括內心的隔閡、無情,以及親子間的衝突。結尾隱隱地錶現齣他自卑的情緒,以及自身對傢人(或者他人)的無關緊要,這一切都在隱喻著自身的內心的陰影部分逐漸脹大,成為疾病。文學書寫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他人的疼痛這件事情,而蘇珊.桑塔格(1993.1-2014.12)在其著作《疾病的隱喻》裏寫:「我的觀點是,疾病並非隱喻,而看待疾病最真誠的方式--同時也是患者對待疾病最健康的方式,是盡可能消除或抵製隱喻性思考。然而,要居住在由陰森恐怖的隱喻構成各種風景的疾病王國而不濛受隱喻的偏見,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寫作此文,是為瞭揭示這些隱喻,並藉此擺脫這些隱喻。」 在《疾病的隱喻》中蘇珊.桑塔格談論瞭許多疾病被人理解為心理的障礙,然而這些疾病都在時代的進步中逐漸被確診、被定形。而不管在彼時還是此時,「疾病不僅是受難的史詩,而且也是某種形式的自我超越的契機,這一點,得到瞭感傷文學的肯定,更令人信服地由浪漫文學及醫生作傢提供的病案史所肯定。」 這些直麵疾病帶來的疼痛的疾病書寫,不僅超越他人所給予其的「隱喻」,更超越自身所含帶病痛隱喻所給予其的命運。

  在印刻最近齣版的大陸詩人餘秀華(1976.3-)的詩集《搖搖晃晃的人間》 裏,作者簡介裏有一段他的話:「我希望我寫齣的詩歌隻是餘秀華的,而不是腦癱者餘秀華,或者農民餘秀華的。」翻閱起他的詩集,會發現裏麵的文字都直麵人生,並不特彆描寫自身的病狀,也不特彆書寫關於農民的生活,然而一切都隱隱指嚮他自身的疾病與內心的疼痛,像這樣子直麵於眾,不保留一點與讀者之間的閃躲空間的文字,的確能將文字的力道十分用力地敲擊在讀者的內心。這些文字在讀者閱讀時重重地在其內心刻劃下痕跡,並且産生沉重的同情,或者是敬佩其韌性。

  那我的文字究竟能帶給他人什麼,是一陣子看似相同的痛感,令他們感受到這世界上的確是有些人的疼痛與他們相似,之後除瞭思考上的、關於自身的存在與消失的辯證(並且是極為私我的思考)之外,我並沒有留下什麼給其他人。入學後有一段時間,將近半年的時間我將寫作停瞭下來,觀察自己過去的作品,並且觀看他人的作品,察覺到過去的自己的文字大多都停留在自己的身上,每一把利刃都指嚮自己,但是也僅僅隻有如此;觀看其他詩人的作品,像前麵所提到的威廉.巴特勒.葉慈、巴勃羅.聶魯達、費德裏戈.加西亞.洛爾卡等人,就能發現他們的詩並不僅僅隻指嚮自己,也嘗試將自己文字的觸角與外麵的世界接觸。這些種種令我開始思考,也許自己的的文字可以往外延伸,在我自我療癒的過程中,也能夠幫助他人療癒。

  詩人陳義芝於《2014颱灣詩》的序,詩心是素養——一個詩選主編的觀省手記一文中道:「個人的記載、囉嗦的吐屬,要如何鍛鍊成詩?主題意義相近,為什麼有的具風神情韻,有的卻索然無味?露一手機巧、玩一點遊戲,是藝術錶現的過程還是終極目的?」那我的詩究竟是想錶現自己的機巧,還是想要實驗性的遊戲書寫,我所做的一切究竟是過程,還是終極目的?對我來說文字、詩是一個工具,我用此工具達成我關懷人、事、物的目的。但對我來說,藝術是為人而存在的,如果我所希望達成的藝術效果,裏麵捨去瞭對他者的關懷、對外界的碰觸,那我所構築齣的藝術世界,最後隻是一座脆弱的沙堡,追朔到最後,是沒有「人」在那邊的。

  我並不是想揚棄其他類型的詩,這個時代大傢都說要包容多元,尊重多元,但是在談論中卻會隱隱貶抑其他的價值觀點,我覺得這很艱難,在書寫的過程裏我盡量避免這件事情,但有時候仍不免踩到界綫。我覺得每一種詩都隻是寫作者選擇要如何麵對世界、詮釋世界的態度。上研究所後我最大的轉變就是關注到自己寫作這一部分的麵嚮。我現在的作品與過去的作品也有所差彆,語言上我捨棄掉過於沉重的一部分,對象上也從自己推展到他人,然而關於思想上的核心,仍是深植在我作品之中,我所有的作品都不是獨立齣現的,而是經過不斷地發展、變種,甚至是接枝,而後長成現在的模樣。

  於是,即使自身的一切有再多不堪也隻能寫瞭。即使有再多糾結也隻能寫瞭。即使有再多的沉默也要寫。即使有再多的傷心也要寫。即使有再多的傷害也必須要寫。唯有繼續寫下去、不停地寫下去,我纔能夠透過我的作品去連結更多人,給予更多擁有類似傷害、相似傷心的人力量與安慰;唯有繼續寫下去,我纔能夠點起一盞又一盞的燈火,照亮自身的缺口,同時也照亮他人的傷心。文字並不僅僅是許多人詬病的、走嚮虛無的一種菁英的遊戲,而是真有其力量存在,是人內心與內心的交流。即使閱讀有其門檻,但在這個時代、這個狀況下我也隻能做到這些微薄的事情瞭。

推薦序

服下詩,還痛嗎?


  還痛嗎?

  記得兩年前,你來到縱榖裏,專題討論時總是嘴角漾著笑,頭低低的,拿著一落鋼筆,不停在紙上寫著與劃著,是個心裏有著傷痛的孩子嗎?選擇寫詩,是決定和世界保持一段距離嗎?我猜想是的。

  讀瞭你大學時期修辭精美,思想流動的作品,我還能帶給你什麼?我陷入一種迷惑。如果你把所有的情感埋藏在文明的隱喻之後,繁復的象徵妥切地把原初的喜悅與哀愁通通疊藏起來,詩人要帶給世界的除瞭美好或惆悵,還有什麼?

  先不要長篇纍牘地辯論,我們一起花一年的時間,閱讀一些經典的詩,那些以疼痛開始,以惶惑、悲憫或超越告終的作品。首先我想起費德裏科・加西亞・洛爾伽(Federico Garcia Lorca,1898-1936),一個能夠鎔鑄民謠到詩行中,把憤怒藉由文字傳播久遠的詩人。不知道你讀過這個故事嗎?在1936年元旦時,洛爾伽收到一張從鄉村寄來的賀年卡,上麵寫道:「作為真正的人民詩人,你,比他人更善於將所有痛苦,將人們承受的巨大悲劇及生活中的不義,一一注入你那深刻與美好的戲劇中。」來自庶民的肯定,這絕對是比任何文學奬更好的肯定吧。

  我們一起讀洛爾伽,一起思索楊牧的〈禁忌的遊戲〉係列,如何在充滿禁忌的年代,把颱灣的苦楝種在安達盧西亞的平野上,見證著獨裁者謀殺詩人,抒發著颱灣詩人心中憤怒與企求改革的心誌。而我擔心你未必有興趣,承接前一代人曾經有的絕望、憂慮與煩悶,或許就從一個吉普賽小男孩身上,看看詩人的觀察力與憐憫。〈啞孩子〉中,洛爾伽寫齣一個無法說話的孩子,他的語言與話語落在蟋蟀之王的手裏,總在一滴水裏尋找自己的聲音,詩人說:

  我喜歡他的聲音並非為瞭說話
  我用它打造一枚戒指
  以便將我的沉默
  戴在他小小的指頭。

  孩子在一滴水裏
  尋覓自己的聲音。
  (那被俘的聲音,在遠方
  身穿蟋蟀的衣裳。)

  那個瘖啞的孩子是時代恐懼的象徵吧?可是我卻想像在你少年時,早熟而憂鬱,胖胖的身軀背著顯得略小的書包,頭低低地踩著鳳凰木樹葉羽毛般落下的影子,沿著學校圍牆去上學,總是要忍受一群調皮的同學用譏諷的笑聲攻擊你:「大塊呆,豆乾來炒韭菜,燒燒一碗來呀,冷冷阮不愛!哈哈,冷冷阮不愛,來呀……來呀……」你頭更低著,咬著嘴唇,忍著眼淚,瀋默著。那是「霸淩」兩個字還沒有浮上人們嘴邊的年代,沒有老師知道你痛到骨髓裏的苦,那些惡俗的孩子也不知道你之所以不說話,是因為你的話語寄存在一個遙遠的國度,在那裏,你將會以詩來鎮痛。

  還記得我選瞭巴勃羅・聶魯達(Pablo Neruda, 1904-1973)請你讀,認真的你蒐集瞭聶魯達的生平與代錶作品,熱情地在好幾個夜裏,和我們分享。在眾多耽美的詩行中,聶魯達得知好友洛爾伽遇難時的悼亡詩最讓我們激動:

  假如我能在一間孤寂的房裏因恐懼而哭泣,
  假如我能挖齣自己的眼珠並且吞進肚子裏,
  我會為你那服喪的橙樹般的聲音大聲哭泣,
  我會為你吶喊而寫齣的詩歌挖眼並吞進肚裏。

  我沒有見過如此呼痛的方式,你知道嗎?洛爾伽訪問阿根廷時與聶魯達會麵過,聶魯達當時是智利派駐布宜諾賽勒斯的領事,兩人一見如故,來自鄉村的生活氣息,廣博的閱讀與壯遊經驗,使兩人惺惺相惜。洛爾伽欣賞聶魯達的詩,既好奇他的新作題材,當聶魯達朗誦時,洛爾伽又以雙手捂住耳朵,搖頭叫喊:「停!停下來!夠瞭,彆再多念瞭——你會影響我!」兩個文學巨匠的情誼之深難以量測,而創作者的孤寂,也往往在短暫的相逢與撞擊下,會轉為喜悅與激情吧!

  還記得在民謠與抒情之外,我們還跨足到更追求內心與文明荒蕪的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我們都睏頓於詩人刻意安置的艱難的意象。我直至2015年讀瞭剋勞福德(Robert Crawford)齣版的《青年艾略特》(Young Eliot:From St Louis to the Waste Land),書中青年詩人並不是「人生勝利組」,他麵對情場失意的挫敗,在學校更是善於惡作劇的搗蛋鬼,他不斷掙紮著應對種種窘迫與痛苦,及至成名後,詩人拒絕任何人為他作傳,銷毀與第一任妻子往來的信件,以緻於他年少輕狂的失意,以及備受挫傷的內心世界,在在都是世人所無從知悉的。剋勞福德解開瞭艾略特詩藝的秘密:「他將痛楚至極的種種恥辱,轉化成永恆的詩篇,也希望這個世界能夠慈悲待他,給予那些恥辱默默無聞的命運。」原來詩不僅僅頌贊美好,更是一帖藥方,讓我們在庸俗的人世間,麵對文明復雜與多變的病癥,以更具有包容性、暗示性、隱喻性的詩篇,療癒病癥。

  正在我們窩居在縱榖裏閱讀與書寫時,颱灣的街頭湧現一波又一波的社會運動,你的臉書上也不斷貼齣時事的評論,你開始感受到更多人的苦痛,也以機智、嘲諷甚至搞笑的方式,迴應日漸膚淺的時代。這時候齣現兩個你,開放各種日常生活與感受,分享綫上遊戲的心得,與傢人拌嘴的絮語,用語淺白、如矛與如槍的你;以詩和閱讀,探討疾病的隱喻,計畫以寓言展現當代人麵對生理與心理疾病的睏頓與瘋狂。就在這個時刻,小說傢張翎來到瞭縱榖擔任駐校作傢,有場演講,她的主題是「亂世中的隱忍與力量」,作為一個聽力治療師的小說傢,病患的疼痛與失去語言能力的病態,成為她寫作的動力,和我們經常浮動情緒在現實瞬間生滅的社會爭議不同,她總能跨越多個苦難的時代,無論是《金山》、《餘震》或是《陣痛》,總能將寫齣讓悲劇擊倒到塵土裏的女性,不就此認輸,她們以無比忍耐與韌性,展現齣生命的力量。張翎提醒瞭詩人,感受歲月伏流中隱隱作痛的傷痕,來自戰火、災變、流離乃至傳統的連番撕裂與切割,如何止痛療傷,跳脫你習於自剖的風格,關注他人與世界,就成為一個新的課題。

  就在一個學年的閱讀課程要結束前,你挑瞭愛爾蘭詩人威廉・巴特勒・葉慈 (William Butler Yeats),既往返於他深刻的抒情,連篇的神話象徵,更著迷於他以民族精神為詩魂的執著,他誓將「愛爾蘭的冤錯化為甜美」,更有以詩篇為時代診療的大誌嚮。在紛亂的颱灣,葉慈的〈二度降臨〉彷彿暮鼓晨鍾,在崩落的時刻,世界再也沒有理性、中心、信念與秩序。葉慈如先知般說:「想當然是某種啓示即將到來瞭 想當然二度降臨,即將到來。」(楊牧譯)葉慈打動瞭你,我知道。

  於是,你決定要放開手寫土地上人們共通的痛,寫他人的痛,也寫自身的痛。

  於是,你要寫齣肌膚上「汗黏瘡痏痛」的感受,要哀嘆讀書人「眼痛滅燈猶闇坐」的孤寂,更要寫齣「人間痛傷彆,此是長彆處」的無助。

  於是,你寫齣一本詩集名曰:《鎮痛》。

  服下詩後,還痛嗎?

須文蔚(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係係主任)

圖書試讀

〈我承認自己既快樂又誠實〉
「書寫者最睏難的地方在於你寫瞭一輩子,但你不知道自己是誰,你寫瞭一輩子卻沒有一句話被人記住。」——霍俊明

  
我承認所有的孤單
都源自於快樂
承認所有的痛苦
都來自於誠實
若我承認自己既快樂又誠實
那我能承認自已既孤單
又痛苦像夜裏的沙漠一般嗎
我承認你的痛苦
承認鳥會被雪雕琢
承認雨會劃破傷口
承認你的認真
承認你活得卑微
承認自己活得小心
卻脆弱像是垂死的獸
不承認自己說謊
卻承認自己並不誠實
   
我知道做所有事情都應該認真
像是賦予一切靈魂
像是承認我有靈魂而你也有
我知道並且承認
一切最終都會走嚮虛無
我每天做一樣的事
吃飯,工作,書寫
偶爾反著做試圖找到新鮮感
書寫,工作,吃飯
我不記得任何事情,不記得
工作有齣現紕漏嗎
我知道一切都該認真
卻不得不承認
認真寫瞭一輩子
卻不知道自己是誰
也沒有一句話被人記住
 
我隻是盡力地承認快樂
承認魚在水裏
我也住在水裏
在你的哀傷裏學習呼吸
我說瞭無數的話
大多融解在空氣裏
我承認痛苦,承認麻木
承認自己因為記得太多
所以忘記太多
我做愛用力地做
我接吻用力地親
我寫字用力地寫
沒有人教過我該如何成為
一個溫柔的人
  
我也許背負太多的傷
你也許也是
我承認但你也必須承認
我們彼此的傷痕都與彼此無關
不要著急,像雨會找到雲
所有的痛苦會找到齣口
你會找到你該走的路
隻是我仍希望
這些沉默從此被人記得
即使我認真寫瞭一輩子
也有可能被人遺忘
我必須承認這些快樂
也必須承認這些誠實
因為他們全部都源自於愛
即使我既痛苦
又孤單如飛過雪山的雁輕輕地掠過水麵

〈告彆〉
也許再也離不開瞭
這已是最後一班列車
駛離的都是過往
擦齣的火星
點燃每一個路口
肆虐我沒有選擇的路

我像散亂在遠方的碎石
沒有計劃
卻擅長要求補票
一生在這列車上浮沉
以為迅速通過
就可以不再見到
那些惱人
卻又莫可奈何的傷痕

沒有迴返的路綫
識得的名姓都背著我離去
我無動於衷
以為離得夠遠便能遺忘
彆再提起
淋濕我的每一場雨
那讓他們名姓的每一筆畫
都膨脹得令我感到擁擠
連自己的名字都無法承受

風暴在前方
沒有一個月颱可以安心停駐
我仍望著遠方
看誰將粗糙的修辭
當作玉石反覆摩娑
將拙劣的謊言視作流火
探問他們真實的溫度
若我睡瞭
也彆叫醒我
讓我這樣睡到過站
就可以逃過傷心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