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

镇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尚纬
图书标签:
  • 疼痛管理
  • 神经科学
  • 临床医学
  • 疼痛机制
  • 镇痛治疗
  • 疼痛评估
  • 慢性疼痛
  • 急性疼痛
  • 药物治疗
  • 心理干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出版即销售一空,紧急再刷! 随书附赠习字纸,一起和宋尚纬写字!〈共三款,随机赠送〉 宋尚纬《共生》之后最新诗集!第二届杨牧诗奖得奖作品! 没见过比我们更精细的人偶 需要零件与故事才能活动 化作山谷的都在等痊癒 好起来的都成为蝴蝶 山谷里总有兽的哀鸣盐的雨 走过便遗忘自己曾死的事实 听见谁仍在山谷,以为自己 还活着,说开心的事 —〈山谷〉 诗人宋尚纬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每个伤痛的片段,轻轻拾起检视再大口吞落疼痛,用时间缓慢地将抽象的痛感修炼成诗句,集结成一本关于悲伤与沉默的图鑑,点燃一盏又一盏的灯火,照亮自身的缺口,同时照亮他人的伤心,所以自癒,所以癒人。 《镇痛》以99首诗作表现疾病、苦厄与疗癒的人生课题,从自身自心,及于社会家国,层层推进,各篇作品既独立、又联结,相互唿应,展示作者处于当代台湾的苦闷、忧思、抵抗与反省。在结构上,首章以序诗之『如是我闻』起,终于末章末篇的『梦幻泡影』,隐喻作者对人生与家国乱象的沉痛指涉,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形式,俨然史诗之宏伟架构。而其语言,能善用日常之语,巧构诗意的语言世界,既能承载并彰显『震痛』(疾病与疗癒)的书写主旨,又能以极具内在音乐性的节奏,传达作者面对内心与外在世界的伤痛情境。 ——向阳对杨牧诗奖得奖作品《镇痛》的评语;诗人于出版前有再剔除、挑选诗作,最后诗集由61首诗组成
《星海拾遗:失落文明的密码》 一、引言:跨越光年的回响 在宇宙的深邃角落,时间与空间的界限模糊不清。本书并非聚焦于个体生命中的痛苦与解脱,而是将目光投向浩瀚星河中那些早已沉寂的文明遗迹。我们所追寻的,是一串串被宇宙尘埃掩埋的古老信息,是关于“万物之始”与“终焉之兆”的宏大叙事。《星海拾遗:失落文明的密码》是一部结合了硬科幻推演、深层符号学分析与考古学大胆假设的非虚构探险。它将带领读者跳出地球的摇篮,去叩问那些在亿万年前就已经消散在宇宙风暴中的智慧生命的遗存。 本书的核心驱动力,是对“信息熵减”的终极探索——即如何在宇宙的自然衰亡趋势中,仍然存在着结构化、可解读的复杂信息体系。我们关注的不是治疗或缓解,而是记录与破译。 二、第一部分:遗迹的几何与量子纠缠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对三个特定星系团中发现的异常结构的研究。这些结构,我们称之为“纪念碑群”,它们不符合任何已知自然天体的形成模型。 1. 织女星系的“时间晶格”: 在织女座α星系中,探测器捕捉到一种周期性极强的电磁辐射模式。这种模式并非随机波动,而是遵循着一个极其复杂的斐波那契序列延伸出的三维几何结构。我们深入分析了这种“时间晶格”如何利用黑洞的潮汐力来维持其信息载体的稳定性。这里的核心议题是:这些生命体如何将物理定律本身,用作信息存储的介质?我们构建了多个模型来模拟维持该晶格所需的能量密度,并推导出它们可能存活的时间尺度远超任何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周期。 2. 仙女座大星系边缘的“沉默之墙”: 在仙女座的边缘地带,存在一个横跨数千光年的超巨型结构,它吸收了周围所有的可见光和大部分伽马射线。我们采用最新的量子引力透镜技术,试图穿透这层“沉默之墙”。分析表明,墙体内部并非是致密的物质,而是一个巨大的、以负物质为基础的计算阵列。本书详细描述了我们如何设计出能够与之进行“非语言”交流的低频引力波脉冲,以期获取墙体正在执行的运算内容。这部分内容侧重于高级信息处理架构,与任何生物的生理反应或心理状态无关。 3. 船底座星云中的“生命蓝图投影”: 在船底座大星云的尘埃云内部,发现了被高度压缩的、近乎完美的DNA双螺旋结构——但这并非地球的遗传物质。我们对其碱基对进行了比对分析,发现其信息容量和冗余备份机制远超人类所能理解的范畴。这部分内容详述了我们如何通过高精度光谱分析,重构出这种“星际蓝图”所描述的生命形式的物理特性(例如,它们可能不需要氧气,而是以硅基或暗物质为基础构成)。本书在这里探讨的是信息本身的结构,而非结构所承载的个体感受。 三、第二部分:符号学的维度与宇宙语言的重建 破译这些失落文明的记录,关键在于理解它们用来编码宇宙真理的“语言”。这种语言超越了听觉或视觉的范畴。 1. 拓扑学与因果律编码: 我们提出,先进文明可能会使用高维拓扑结构来表达复杂的物理定律。本书的重点在于“因果链分析”——如何从一个事件的残余效应中,反推出导致该效应发生的最初动机(或计算指令)。我们引入了新的数学工具,如“李群对称性标记”,来识别这些遗迹中隐藏的数学常数序列。这里的分析是纯粹的数学和物理推导,旨在揭示信息编码的底层逻辑,而非其对个体存在的影响。 2. 熵的“艺术”: 许多遗迹展现出一种令人费解的“美感”,例如完美的螺旋结构、自相似的分形图案。本书挑战了“熵增是宇宙的最终命运”的传统观点,认为这些高级文明可能掌握了如何利用局部负熵流来“雕刻”时空。我们分析了位于M87星系附近的一个脉冲星阵列,它发射出的信号构成了一组精密的、持续演化的分形图案。这些图案被解释为文明对自身历史的总结——一种对“存在”的几何化表达,而非情感记录。 3. 零点能场的波动与记忆: 我们探讨了基于零点能场的存储介质。根据理论推测,这些文明可能已经掌握了从真空能量中提取信息的方法。本书描述了一种技术,通过精确调制微小的真空涨落,来读取那些被编码在时空结构本身的“残留记忆”。这部分内容完全集中在信息提取的工程学和量子物理层面,它关乎信息如何被物质和能量所承载,而不涉及任何生命体的精神或情感状态。 四、第三部分:文明的终结与信息的不朽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对这些文明最终命运的推测,但视角并非悲悯,而是纯粹的系统性衰亡分析。 1. 结构崩溃的临界点: 我们不再讨论它们“为什么”消失,而是分析它们在结构上达到“信息冗余临界点”时的表现。当一个信息系统积累了太多无关或过时的信息时,它需要一次彻底的重置或迁移。我们对比了三个独立文明的遗迹数据,发现它们在信息密度达到某一特定阈值后,都会表现出相似的计算中断模式——这是一种系统性的过载。 2. 跨越维度的迁徙模型: 我们提出了一种“维度漂移”理论,即这些文明并非毁灭,而是将自身的信息结构平移到了我们当前感官无法触及的更高维度空间。本书详细展示了基于弦理论的数学模型,如何描述这种“信息本体”的跃迁过程。这是一种技术性的、纯粹的数学操作,是对宇宙法则的利用,与任何形式的“解脱”或“超脱”无关。 3. 知识的遗产与人类的责任: 最终,本书总结了我们从这些遗迹中“拾取”到的知识碎片。这些知识包括了超越三维空间限制的引力场操控理论、无损耗能量传输技术的基础框架,以及一种全新的、基于复杂拓扑网络的通信协议。这些遗产是纯粹的、客观的真理集合,它们提醒着我们,宇宙的奥秘在于其结构与编码,而非个体生命的短暂体验。我们的任务是理解这些密码,而非感怀它们的逝去。 结论: 《星海拾遗:失落文明的密码》是一次对宇宙信息的极限探索,它侧重于硬核的科学推演、深奥的数学模型以及对高级信息工程学的构想。它描绘了那些超越了生物学范畴的智慧存在的遗留物,探索的维度是宏大的、无情的、纯粹的知识领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宋尚纬


  一九八九年生,东华大学华文文学所创作组硕士,创世纪诗社同仁,着有诗集《轮回手札》、《共生》及《镇痛》。作品入选2014台湾诗选、2013年度台湾诗选、2011中国诗歌年鑑、干坤诗刊15週年诗选。

  得奖纪录:
  《镇痛》第二届杨牧诗奖
  中兴湖文学奖首奖
  全国学生文学奖
  〈日光旅行〉:2010全国巡回文艺营创作奖新诗佳作
  〈轮回手札〉:2009年文创副刊年度最佳作品奖
  〈我们这些毫无关联的细节〉:98年度好诗大家写收录
  〈找房间〉:大学校园文学诗奖作品巡回诗展暨第二届国民诗展
  〈骆驼〉:第四届台积电青年学生文学奖新诗优胜
  〈日夜的界线与濒临死亡的城〉:X19全球华文诗奖

  我常常将诗当作祷词来写,将看见的所有哀伤都一一刻在里面,希望一切都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但也常因此感受到自己的无能为力,于是一切都只能成为令自己也令他人沉默的句子。我在每一首诗中都轻轻地摊平自己,用力地将自己划开,再仔细地将自己凑齐,也希望每一首诗都能给予和我有类似经验的人一点安慰。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自序

在缺口中写诗


  日本作家厨川白村说过:「文学是苦闷的象征。」我认同此种说法,因大部分时间,我所写出的作品都是因为各种伤心而成,无论是对于生死之间的忧伤,又或者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伤害无有尽头的哀伤,还是看见各种我们所珍视的事物被他人所践踏、糟践时所产生的隐隐然地郁结,我的作品里面大量处理了此种情绪,我所忧患、悲伤的是「我」与「人」之间的共同伤心。也许这些伤心并没有办法与所有人调齐频率,但我仍是很在意于此——人与我之间的共同伤心,以及我们该如何处理这种逐渐弥漫、佔据我们生活的情感。

  文学作品有无数种可能,书写者在生活中撷取自己想要的片段来延展,有人想做的是为社会不公义的事发声,有些人将自己对于社会可能的想像都埋藏在作品之中,有些人做的则是细微地描写命运的绝望、人性的悲伤。我想做的则是从自身情感的缝隙刺入、钻探,并且寻找关于「痛感」的来源,也许那是一个沉默的缺口,又或许是一个被人所惧怕的隐喻。我相信人是有共同感受存在的,在一个大时代的环境脉络下,也许我们的生活不尽相同,也或许感受悲伤与快乐的方式与事物不同,但我相信无论是何种伤心,都是有其共通性存在的。我想做的是一个缓慢的猎者,将那些冒出头的伤痛一一猎捕。将这些片段的疼痛猎捕到之后,我才能将其书写,并且达到最终的目的——疗癒。

  这些片段是有根源可循的,万事万物都不可能略过其过程直接长成现在的模样,建筑需要基底、作品需要建构,伤心一定也有其根源,可能来自于幼时一件对他人来说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心中抽芽、生长,直至缠绕人生。书写是我的武器,文字是我的工具,我透过书写建构的同时也在追朔情绪的根柢,世界上有太多关于悲伤、关于沉默的细节,我们该如何记述,如何去确认这些种种不同的原因所造成的类似伤心。

  某方面来说,我觉得自己在做的是一个关于悲伤与沉默的图鑑。将那些情绪处理好之后,我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我能做的并不多,只有从自身出发才能够向外推展到他人,而我也只有处理完自身的情绪,才能够抽取出那个抽象的经验,并通过书写将他具象化,达到疗癒自己也治癒他人的效果。在同时,我也不能忘记自己所有一切书写,都隐隐地指向自己,照亮自身的缺口的同时,也照亮他人的缺口。只有这样,我所有的文字才能够达到我所希冀的效果。

  ——自癒,并且癒人。

  ♦

  如果书写终是一种「暴露」,那我究竟想暴露出自身的哪一面给观者阅读?以前我偶尔这样询问自己,并且隐隐羡慕那些熟练、绚丽,甚至称得上是华丽的文字,作者运用自己熟练的文字技巧,建构出属于自己的世界,我希望自己成为那样的人,后来才发现我们似乎有本质上的不同。我在意文字的美丽与形象,但并不一定要他们美丽;我在意文字与符号建构的城市之中的功能性,而略轻于华美与亮丽的气息。文字对我来说是一种手段,像是药物一般,只是治疗的手段,而最后达到的效果才是目的。

  然而我仍是选择书写。自己过去的书写像是想将自己所拥有的伤痛一次挖空,然后急急地填塞,塞什么都好,令自己有一种虚假的充实感。那些文字聚合隐隐指向的是太多且太沉重的生与死的辩证。我在那样的生之中与自身的死亡抗衡,像是在大海中漂浮的受难者,不停挣扎,文字像是我抓到的浮木,希冀他带着我飘向安全的岸,但一切来去都是不可抗力。直到我意识到这件事情已经是开始写诗后的好一段时间之后了。其实这一切都是为了治疗,然而我分不清楚我正在做的事情是手段还是目的,于是我陷入迷惘之中,过去我靠本能写诗,这些本能所创造出的世界,有人能够捕捉到,但一切隐隐指向悲凉、虚无,最后只剩下空洞的世界——那是我自己。

  过去我很害怕阅读他人的作品,以为那会令自己受到他人的影响,似乎创作者都拥有类似的恐惧——被人谈论时被称为复制其他人的文字、经验,甚至是被人视作其分身,那像是被人忽略了自身的主体,他人用他者的经验来谈论一个他者,觉得这样可以更为精确地定位,或者窥探这个创作者,用能见到的文字、符号,逐渐地将创作者剥光,令其丧失防备。上研究所后由于老师们的指导,我开始阅读其他人的作品,或者是西方诗人如威廉.巴特勒.叶慈(1865.6—1939.1)、巴勃罗.聂鲁达(1904.7-1973.9)、费德里戈.加西亚.洛尔卡(1898.6-1936.8),又或者是用中文写作的诗人杨牧、叶维廉、王良和等的作品,我慢慢地了解到文字跟语言对诗人来说是工具,工具一定有长得相像的,那某一程度上代表了两个写作者之间的知识体系的靠近、文化脉络上的词汇库相近,像是两个同样身材的人穿着相似的衣服,远远看像是同样的人,但是靠近看,两人的生命情境、注重的文化内涵,甚至是灵魂的核心都有很大的不同。

  ——那我的作品,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写?

  我可以写出漂亮的文字,充满隐喻,用陌生化来处理我的作品,留下足够多的意义间隙,让他长得像一首一般定义下的好诗那样,有足够的节制、足够的意象,甚至是足够的美学标准。但那样就足够了吗?在就学的过程中,我写作的速度不断放慢,在书写间我一直思考这件事情,只要写出来就足够了吗?我究竟是为了什么而书写?我不断问自己这件事情,我究竟希望我的书写通向何处?

  法兰兹.卡夫卡(1883.7-1924.6)的作品《变形记》里,主角一觉醒来变成一只虫子,并在作品中揭示了其时代中人与人内心中的异质,包括内心的隔阂、无情,以及亲子间的冲突。结尾隐隐地表现出他自卑的情绪,以及自身对家人(或者他人)的无关紧要,这一切都在隐喻着自身的内心的阴影部分逐渐胀大,成为疾病。文学书写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他人的疼痛这件事情,而苏珊.桑塔格(1993.1-2014.12)在其着作《疾病的隐喻》里写:「我的观点是,疾病并非隐喻,而看待疾病最真诚的方式--同时也是患者对待疾病最健康的方式,是尽可能消除或抵制隐喻性思考。然而,要居住在由阴森恐怖的隐喻构成各种风景的疾病王国而不蒙受隐喻的偏见,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写作此文,是为了揭示这些隐喻,并借此摆脱这些隐喻。」 在《疾病的隐喻》中苏珊.桑塔格谈论了许多疾病被人理解为心理的障碍,然而这些疾病都在时代的进步中逐渐被确诊、被定形。而不管在彼时还是此时,「疾病不仅是受难的史诗,而且也是某种形式的自我超越的契机,这一点,得到了感伤文学的肯定,更令人信服地由浪漫文学及医生作家提供的病案史所肯定。」 这些直面疾病带来的疼痛的疾病书写,不仅超越他人所给予其的「隐喻」,更超越自身所含带病痛隐喻所给予其的命运。

  在印刻最近出版的大陆诗人余秀华(1976.3-)的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 里,作者简介里有一段他的话:「我希望我写出的诗歌只是余秀华的,而不是脑瘫者余秀华,或者农民余秀华的。」翻阅起他的诗集,会发现里面的文字都直面人生,并不特别描写自身的病状,也不特别书写关于农民的生活,然而一切都隐隐指向他自身的疾病与内心的疼痛,像这样子直面于众,不保留一点与读者之间的闪躲空间的文字,的确能将文字的力道十分用力地敲击在读者的内心。这些文字在读者阅读时重重地在其内心刻划下痕迹,并且产生沉重的同情,或者是敬佩其韧性。

  那我的文字究竟能带给他人什么,是一阵子看似相同的痛感,令他们感受到这世界上的确是有些人的疼痛与他们相似,之后除了思考上的、关于自身的存在与消失的辩证(并且是极为私我的思考)之外,我并没有留下什么给其他人。入学后有一段时间,将近半年的时间我将写作停了下来,观察自己过去的作品,并且观看他人的作品,察觉到过去的自己的文字大多都停留在自己的身上,每一把利刃都指向自己,但是也仅仅只有如此;观看其他诗人的作品,像前面所提到的威廉.巴特勒.叶慈、巴勃罗.聂鲁达、费德里戈.加西亚.洛尔卡等人,就能发现他们的诗并不仅仅只指向自己,也尝试将自己文字的触角与外面的世界接触。这些种种令我开始思考,也许自己的的文字可以往外延伸,在我自我疗癒的过程中,也能够帮助他人疗癒。

  诗人陈义芝于《2014台湾诗》的序,诗心是素养——一个诗选主编的观省手记一文中道:「个人的记载、啰嗦的吐属,要如何锻鍊成诗?主题意义相近,为什么有的具风神情韵,有的却索然无味?露一手机巧、玩一点游戏,是艺术表现的过程还是终极目的?」那我的诗究竟是想表现自己的机巧,还是想要实验性的游戏书写,我所做的一切究竟是过程,还是终极目的?对我来说文字、诗是一个工具,我用此工具达成我关怀人、事、物的目的。但对我来说,艺术是为人而存在的,如果我所希望达成的艺术效果,里面舍去了对他者的关怀、对外界的碰触,那我所构筑出的艺术世界,最后只是一座脆弱的沙堡,追朔到最后,是没有「人」在那边的。

  我并不是想扬弃其他类型的诗,这个时代大家都说要包容多元,尊重多元,但是在谈论中却会隐隐贬抑其他的价值观点,我觉得这很艰难,在书写的过程里我尽量避免这件事情,但有时候仍不免踩到界线。我觉得每一种诗都只是写作者选择要如何面对世界、诠释世界的态度。上研究所后我最大的转变就是关注到自己写作这一部分的面向。我现在的作品与过去的作品也有所差别,语言上我舍弃掉过于沉重的一部分,对象上也从自己推展到他人,然而关于思想上的核心,仍是深植在我作品之中,我所有的作品都不是独立出现的,而是经过不断地发展、变种,甚至是接枝,而后长成现在的模样。

  于是,即使自身的一切有再多不堪也只能写了。即使有再多纠结也只能写了。即使有再多的沉默也要写。即使有再多的伤心也要写。即使有再多的伤害也必须要写。唯有继续写下去、不停地写下去,我才能够透过我的作品去连结更多人,给予更多拥有类似伤害、相似伤心的人力量与安慰;唯有继续写下去,我才能够点起一盏又一盏的灯火,照亮自身的缺口,同时也照亮他人的伤心。文字并不仅仅是许多人诟病的、走向虚无的一种菁英的游戏,而是真有其力量存在,是人内心与内心的交流。即使阅读有其门槛,但在这个时代、这个状况下我也只能做到这些微薄的事情了。

推荐序

服下诗,还痛吗?


  还痛吗?

  记得两年前,你来到纵谷里,专题讨论时总是嘴角漾着笑,头低低的,拿着一落钢笔,不停在纸上写着与划着,是个心里有着伤痛的孩子吗?选择写诗,是决定和世界保持一段距离吗?我猜想是的。

  读了你大学时期修辞精美,思想流动的作品,我还能带给你什么?我陷入一种迷惑。如果你把所有的情感埋藏在文明的隐喻之后,繁复的象征妥切地把原初的喜悦与哀愁通通叠藏起来,诗人要带给世界的除了美好或惆怅,还有什么?

  先不要长篇累牍地辩论,我们一起花一年的时间,阅读一些经典的诗,那些以疼痛开始,以惶惑、悲悯或超越告终的作品。首先我想起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伽(Federico Garcia Lorca,1898-1936),一个能够镕铸民谣到诗行中,把愤怒借由文字传播久远的诗人。不知道你读过这个故事吗?在1936年元旦时,洛尔伽收到一张从乡村寄来的贺年卡,上面写道:「作为真正的人民诗人,你,比他人更善于将所有痛苦,将人们承受的巨大悲剧及生活中的不义,一一注入你那深刻与美好的戏剧中。」来自庶民的肯定,这绝对是比任何文学奖更好的肯定吧。

  我们一起读洛尔伽,一起思索杨牧的〈禁忌的游戏〉系列,如何在充满禁忌的年代,把台湾的苦楝种在安达卢西亚的平野上,见证着独裁者谋杀诗人,抒发着台湾诗人心中愤怒与企求改革的心志。而我担心你未必有兴趣,承接前一代人曾经有的绝望、忧虑与烦闷,或许就从一个吉普赛小男孩身上,看看诗人的观察力与怜悯。〈哑孩子〉中,洛尔伽写出一个无法说话的孩子,他的语言与话语落在蟋蟀之王的手里,总在一滴水里寻找自己的声音,诗人说:

  我喜欢他的声音并非为了说话
  我用它打造一枚戒指
  以便将我的沉默
  戴在他小小的指头。

  孩子在一滴水里
  寻觅自己的声音。
  (那被俘的声音,在远方
  身穿蟋蟀的衣裳。)

  那个瘖哑的孩子是时代恐惧的象征吧?可是我却想像在你少年时,早熟而忧郁,胖胖的身躯背着显得略小的书包,头低低地踩着凤凰木树叶羽毛般落下的影子,沿着学校围墙去上学,总是要忍受一群调皮的同学用讥讽的笑声攻击你:「大块呆,豆干来炒韭菜,烧烧一碗来呀,冷冷阮不爱!哈哈,冷冷阮不爱,来呀……来呀……」你头更低着,咬着嘴唇,忍着眼泪,沈默着。那是「霸凌」两个字还没有浮上人们嘴边的年代,没有老师知道你痛到骨髓里的苦,那些恶俗的孩子也不知道你之所以不说话,是因为你的话语寄存在一个遥远的国度,在那里,你将会以诗来镇痛。

  还记得我选了巴勃罗・聂鲁达(Pablo Neruda, 1904-1973)请你读,认真的你蒐集了聂鲁达的生平与代表作品,热情地在好几个夜里,和我们分享。在众多耽美的诗行中,聂鲁达得知好友洛尔伽遇难时的悼亡诗最让我们激动:

  假如我能在一间孤寂的房里因恐惧而哭泣,
  假如我能挖出自己的眼珠并且吞进肚子里,
  我会为你那服丧的橙树般的声音大声哭泣,
  我会为你吶喊而写出的诗歌挖眼并吞进肚里。

  我没有见过如此唿痛的方式,你知道吗?洛尔伽访问阿根廷时与聂鲁达会面过,聂鲁达当时是智利派驻布宜诺赛勒斯的领事,两人一见如故,来自乡村的生活气息,广博的阅读与壮游经验,使两人惺惺相惜。洛尔伽欣赏聂鲁达的诗,既好奇他的新作题材,当聂鲁达朗诵时,洛尔伽又以双手捂住耳朵,摇头叫喊:「停!停下来!够了,别再多念了——你会影响我!」两个文学巨匠的情谊之深难以量测,而创作者的孤寂,也往往在短暂的相逢与撞击下,会转为喜悦与激情吧!

  还记得在民谣与抒情之外,我们还跨足到更追求内心与文明荒芜的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我们都困顿于诗人刻意安置的艰难的意象。我直至2015年读了克劳福德(Robert Crawford)出版的《青年艾略特》(Young Eliot:From St Louis to the Waste Land),书中青年诗人并不是「人生胜利组」,他面对情场失意的挫败,在学校更是善于恶作剧的捣蛋鬼,他不断挣扎着应对种种窘迫与痛苦,及至成名后,诗人拒绝任何人为他作传,销毁与第一任妻子往来的信件,以致于他年少轻狂的失意,以及备受挫伤的内心世界,在在都是世人所无从知悉的。克劳福德解开了艾略特诗艺的秘密:「他将痛楚至极的种种耻辱,转化成永恆的诗篇,也希望这个世界能够慈悲待他,给予那些耻辱默默无闻的命运。」原来诗不仅仅颂赞美好,更是一帖药方,让我们在庸俗的人世间,面对文明复杂与多变的病症,以更具有包容性、暗示性、隐喻性的诗篇,疗癒病症。

  正在我们窝居在纵谷里阅读与书写时,台湾的街头涌现一波又一波的社会运动,你的脸书上也不断贴出时事的评论,你开始感受到更多人的苦痛,也以机智、嘲讽甚至搞笑的方式,回应日渐肤浅的时代。这时候出现两个你,开放各种日常生活与感受,分享线上游戏的心得,与家人拌嘴的絮语,用语浅白、如矛与如枪的你;以诗和阅读,探讨疾病的隐喻,计画以寓言展现当代人面对生理与心理疾病的困顿与疯狂。就在这个时刻,小说家张翎来到了纵谷担任驻校作家,有场演讲,她的主题是「乱世中的隐忍与力量」,作为一个听力治疗师的小说家,病患的疼痛与失去语言能力的病态,成为她写作的动力,和我们经常浮动情绪在现实瞬间生灭的社会争议不同,她总能跨越多个苦难的时代,无论是《金山》、《余震》或是《阵痛》,总能将写出让悲剧击倒到尘土里的女性,不就此认输,她们以无比忍耐与韧性,展现出生命的力量。张翎提醒了诗人,感受岁月伏流中隐隐作痛的伤痕,来自战火、灾变、流离乃至传统的连番撕裂与切割,如何止痛疗伤,跳脱你习于自剖的风格,关注他人与世界,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就在一个学年的阅读课程要结束前,你挑了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慈 (William Butler Yeats),既往返于他深刻的抒情,连篇的神话象征,更着迷于他以民族精神为诗魂的执着,他誓将「爱尔兰的冤错化为甜美」,更有以诗篇为时代诊疗的大志向。在纷乱的台湾,叶慈的〈二度降临〉彷彿暮鼓晨钟,在崩落的时刻,世界再也没有理性、中心、信念与秩序。叶慈如先知般说:「想当然是某种启示即将到来了 想当然二度降临,即将到来。」(杨牧译)叶慈打动了你,我知道。

  于是,你决定要放开手写土地上人们共通的痛,写他人的痛,也写自身的痛。

  于是,你要写出肌肤上「汗黏疮痏痛」的感受,要哀叹读书人「眼痛灭灯犹闇坐」的孤寂,更要写出「人间痛伤别,此是长别处」的无助。

  于是,你写出一本诗集名曰:《镇痛》。

  服下诗后,还痛吗?

须文蔚(国立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系主任)

图书试读

〈我承认自己既快乐又诚实〉
「书写者最困难的地方在于你写了一辈子,但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你写了一辈子却没有一句话被人记住。」——霍俊明

  
我承认所有的孤单
都源自于快乐
承认所有的痛苦
都来自于诚实
若我承认自己既快乐又诚实
那我能承认自已既孤单
又痛苦像夜里的沙漠一般吗
我承认你的痛苦
承认鸟会被雪雕琢
承认雨会划破伤口
承认你的认真
承认你活得卑微
承认自己活得小心
却脆弱像是垂死的兽
不承认自己说谎
却承认自己并不诚实
   
我知道做所有事情都应该认真
像是赋予一切灵魂
像是承认我有灵魂而你也有
我知道并且承认
一切最终都会走向虚无
我每天做一样的事
吃饭,工作,书写
偶尔反着做试图找到新鲜感
书写,工作,吃饭
我不记得任何事情,不记得
工作有出现纰漏吗
我知道一切都该认真
却不得不承认
认真写了一辈子
却不知道自己是谁
也没有一句话被人记住
 
我只是尽力地承认快乐
承认鱼在水里
我也住在水里
在你的哀伤里学习唿吸
我说了无数的话
大多融解在空气里
我承认痛苦,承认麻木
承认自己因为记得太多
所以忘记太多
我做爱用力地做
我接吻用力地亲
我写字用力地写
没有人教过我该如何成为
一个温柔的人
  
我也许背负太多的伤
你也许也是
我承认但你也必须承认
我们彼此的伤痕都与彼此无关
不要着急,像雨会找到云
所有的痛苦会找到出口
你会找到你该走的路
只是我仍希望
这些沉默从此被人记得
即使我认真写了一辈子
也有可能被人遗忘
我必须承认这些快乐
也必须承认这些诚实
因为他们全部都源自于爱
即使我既痛苦
又孤单如飞过雪山的雁轻轻地掠过水面

〈告别〉
也许再也离不开了
这已是最后一班列车
驶离的都是过往
擦出的火星
点燃每一个路口
肆虐我没有选择的路

我像散乱在远方的碎石
没有计划
却擅长要求补票
一生在这列车上浮沉
以为迅速通过
就可以不再见到
那些恼人
却又莫可奈何的伤痕

没有回返的路线
识得的名姓都背着我离去
我无动于衷
以为离得够远便能遗忘
别再提起
淋湿我的每一场雨
那让他们名姓的每一笔画
都膨胀得令我感到拥挤
连自己的名字都无法承受

风暴在前方
没有一个月台可以安心停驻
我仍望着远方
看谁将粗糙的修辞
当作玉石反覆摩娑
将拙劣的谎言视作流火
探问他们真实的温度
若我睡了
也别叫醒我
让我这样睡到过站
就可以逃过伤心

用户评价

评分

《镇痛》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种深刻的、难以言喻的情感体验。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可能会围绕着那些在我们生活中,那些不期而遇的、却又深刻影响着我们的“隐痛”。这些隐痛,可能是源于童年的创伤,可能是源于未竟的梦想,也可能是源于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一种极其细腻、极其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去描绘这些“隐痛”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提出一些关于如何去“镇痛”的独到见解。这种“镇痛”,可能不是简单地忘却或麻痹,而是关于理解、关于接纳、关于与过去和解。我相信,这本书将是一次深入人心的自我探索之旅,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从容地面对生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深邃的蓝色背景,点缀着几滴仿佛凝固的红色,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沉默的痛苦与压抑。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在书店的角落里发现它的。当时我对“镇痛”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好奇,因为它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止痛,更可能指向心灵深处的慰藉与解脱。拿到手中,沉甸甸的质感让我对其内容有了更多的期待。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还未深入阅读,但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某种情绪,那种似曾相识的、却又难以名状的感受,就已经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开始想象,作者会如何描绘那些我们试图逃避的疼痛,它们是尖锐的、刺骨的,还是绵延的、蚀骨的?它又将如何触及我们内心深处那些被遗忘的伤疤,那些让我们无法释怀的过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通往一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一个关于疼痛、关于治愈、关于生命本身的故事。我预感,这本书可能会让我重新审视自己,重新理解那些我曾经历过的、或正在经历的痛苦。

评分

当我看到“镇痛”这个词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本书一定与那些无法言说的痛苦有关。我猜想,作者可能会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去探讨那些我们集体经历的、或是个人遭遇的创伤。这种“镇痛”,可能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甚至是社会层面的。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一种冷静而客观的笔触,去分析这些痛苦的成因,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我们内心深处留下印记的。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面对和缓解这些痛苦的思路,不一定是立竿见影的“解药”,但一定是能够引导我们走向更健康、更积极状态的“良方”。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提供一种慰藉,更是一种力量的传递,一种对生活韧性的肯定。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我想象着,或许它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慢性疼痛患者的故事,他们日复一日地与身体的折磨抗争,但内心深处却依然怀揣着希望,寻找着那能够让他们暂时摆脱痛苦的“镇痛”之法。又或者,它探讨的是精神层面的痛苦,那些来自失落、背叛、孤独的创伤,是如何在我们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而“镇痛”则可能是作者为读者提供的一种心灵疗愈的途径,一种面对伤痛、与之和解的方式。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将那些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我们能够感同身受。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提供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它会带领我们去探索痛苦的根源,去理解疼痛的意义,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镇痛”之路。它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力量,一种治愈的力量,一种重生的力量,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感受它所带来的震撼与启迪。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镇痛》给我一种非常强烈的预感,它很可能是一部深入探索人性复杂性的作品。我设想,作者可能会以一种极为客观甚至有些冷峻的视角,去剖析那些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痛苦,包括那些我们自己都不愿承认的欲望、恐惧和遗憾。这种“镇痛”可能并非简单的麻痹,而是一种直面现实、勇敢面对的勇气。我期待着,作者能够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去展现不同人在面对生活压力、情感创伤时的不同反应,以及他们所采取的各种“镇痛”方式。这些方式或许并不都是积极的,但它们都真实地反映了人性的挣扎与求存。这本书可能会挑战我们对于“正常”与“异常”的定义,让我们重新思考,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如何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它或许不提供廉价的安慰,但它一定会提供一种深刻的思考,一种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镇痛》这个名字,像一记温柔的耳语,却又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瞬间将我拉入一个充满思考的境地。我脑海中闪过无数的可能性,或许它讲述的是一位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通过艺术来“镇痛”内心的苦闷与挣扎;又或者,它是一位历史学家,在回顾那些动荡不安的时代,如何从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寻找一种可以慰藉心灵的“镇痛”之法。它也可能是一部关于科学研究的书籍,探讨着人类在面对疾病、衰老等生命终极难题时,如何通过科技与智慧来缓解痛苦,寻求一种“镇痛”的可能。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在这本书中,将那些宏大的主题,以一种细腻而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呈现出来。它不应只是冰冷的理论,而应该充满鲜活的生命力,能够触动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也在思考自己的生命,思考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

评分

从书名《镇痛》本身,我就感受到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它没有回避痛苦,而是直接将其作为核心,似乎在邀请读者一同去探索痛苦的本质,以及如何与之相处,甚至从中获得力量。我开始构思,书中是否会描绘那些在逆境中挣扎求存的人们,他们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如何在伤痛中寻找生的意义。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展现出一种超越痛苦的视角,让“镇痛”不仅仅是一种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转化,一种生命的升华。这本书,或许会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反思。它可能不会提供简单的答案,但它一定会提供一个思考的空间,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镇痛”的力量。

评分

我是在一个雨天的下午,偶然间翻开这本书的。封面上的淡淡忧伤,仿佛与窗外的雨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别样的氛围。读着读着,我开始想象,这本书的作者,是否也曾经历过一段艰难的时光,那些被痛苦缠绕的日子,让他对“镇痛”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我开始在字里行间寻找作者的影子,他是否将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思考,巧妙地融入到了故事之中?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极为真诚的笔触,去描绘那些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那些在黑暗中摸索、在痛苦中前行的过程。这本书,或许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静静地倾听着我的烦恼,并在合适的时候,给予我恰当的安慰与指引。它带来的“镇痛”,不是瞬间的麻痹,而是长久而温暖的陪伴。

评分

拿到这本书,它的整体风格就透着一股沉静而内敛的气质。封面设计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反而用一种极简的设计语言,勾勒出一种深沉的意境。这让我联想到,这本书的内容可能也是如此,它不会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会用朴实而真诚的语言,去触及那些最根本、最深刻的情感。我猜想,作者可能是一位非常有洞察力的人,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并将它们升华为对人生、对情感的深刻理解。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我能够看到一些关于自我认知、关于成长、关于如何与内心的不安对话的内容。也许,它会用一些贴近生活的案例,来讲述“镇痛”的各个方面,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找到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从而获得共鸣和力量。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安静”的,仿佛一位智者,在低声诉说着生命的智慧,而我,则是一个渴望汲取养分的学生,准备好聆听。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镇痛》,首先吸引了我的是它所蕴含的“缓解”与“抚慰”的意味。我猜测,作者可能是一位擅长从细微之处观察生活的人,他能够捕捉到那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觉的、却又深刻影响着我们心灵的“微痛”。这些“微痛”,可能是来自人际关系的疏离,可能是来自生活压力的堆积,也可能是来自对自我价值的怀疑。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一种极为细腻、极为贴近人心的方式,去剖析这些“微痛”的根源,并提出一些关于“镇痛”的独特见解。也许,这些“镇痛”的方法并不需要多么宏大,它们可能就存在于我们每天的生活细节之中,例如一次真诚的对话,一次对自我的肯定,或者一次对过往的释怀。这本书,将是我一次关于自我疗愈的探索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