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你之外

除你之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席慕蓉
图书标签:
  • 爱情
  • 悬疑
  • 推理
  • 剧情
  • 虐心
  • 现代
  • 情感
  • 失忆
  • 复仇
  • 救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除你之外 无人愿意相信 那恆久的 且又必须时时变动消亡的存在 除你之外 无人愿意原谅 这谨小慎微却又总是渴望能够为了什么 去挥霍殆尽的 我的一生 首部诗集《七里香》出版三十五年后,再一精华之作 席慕蓉的作品传诵数十年历久弥新,诗人漫步于思想的旷野上,用创作留下时光的印记,是诗人与自己的对话,也为读者展现了从未窥见的生命面容。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席慕蓉


  祖籍蒙古,生于四川,童年在香港度过,成长于台湾。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赴欧深造。一九六六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

  在国内外举行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金鼎奖最佳作词及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等。担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现为专业画家。

  着作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读者遍及海内外。近十年来,潜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乡为创作主题。现为内蒙古大学、宁夏大学、南开大学、唿伦贝尔学院、唿和浩特民族学院等校的名誉(或客座)教授,内蒙古博物院特聘研究员,鄂温克族及鄂伦春族的荣誉公民。

  诗作被译为多国文字,在蒙古国、美国及日本均有单行本出版发行。

  席慕蓉官网:www.booklife.com.tw/hsi-muren.asp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代序

我想叫她穆伦.席连勃 向阳


  十一月三日下午,诗人席慕蓉应我的邀请,到台北教育大学来演讲。这场演讲是在我开的课「文学大师讲座」中进行,诗人演讲的题目是「我的原乡书写」。早在九月,我在脸书上发布消息次日,脸友预约她的演讲就已额满。演讲这一天,没有预约而前来听讲的人更多,国际会议厅瞬间爆满,走道、角落都坐满了年轻的学生。诗人的魅力,由此可见。

  北教大曾是席慕蓉的母校,她也曾获北教大颁赠杰出校友,面对着满堂或坐或立的听众,可以感觉她重返母校、目睹昔年旧景与流光的心情。她侃侃而谈当年在学校大礼堂自我介绍时发生的旧事,并由此开展她和蒙古原乡的追寻之旅。两个小时下来,毫无冷场。蒙古的兴亡历史、草原的壮阔景观、族人的记忆与认同,通过一串串故事,娓娓道来,都让听者心动。

  当天的席慕蓉,既是诗人,也是叩问乡关何处的旅人。她从年轻时的身分困惑谈到中年后的返乡寻根、从异乡漂流谈到对家国与文化的护持,逐一道来,都让在场的听众深刻感应了她在动乱流离年代中的困惑、追寻和终于安静找到自我的笃定。我既是主持人,也是她的听众,这场演讲后,记得我在总结时这样说:席慕蓉以身体、行踏和书写,觅寻记忆、建构认同,圆满了她与蒙古的重遇,无论心灵或者信仰都找到了故乡。

  是啊,故乡,对在台湾出生的我来说,那是多么亲切且容易拥抱的概念,生身之地、生活之乡,两脚所踏、双眼可视之处,就是故乡。但是,对席慕蓉来说,故乡两字,却是一生的寻觅。年轻时,故乡的面貌于她,是「一种模煳的惆怅」,她接受的是汉文化的教育,「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及至中年回到蒙古草原,她才看到「少年的父亲曾经仰望过的同样的星空」,而终于又在追寻希喇穆伦河源头后「在母亲的土地上寻回了一个完整的自己」。那是一九八九年的事,但即使如此,故乡于她,仍然是必须不断寻访、行踏的长路。故乡于她,是个过程,不止于土地,还及于历史,以及这样不断反溯的时空移动之中对蒙古文化、生态的强烈关注。席慕蓉的乡愁是动态的乡愁,整个蒙古的历史和草原,是这个乡愁的动脉与静脉,无论发而为诗,书而为文,都和她的生命连结于一,不离不弃。

  当天的演讲,席慕蓉的解释是,这乡愁来自「血缘」,是血脉上的牵系,只有在一个人远离族群,或整个族群面临生存危机时才会出现,只有在那个时候,血缘才会从生命里走出来召唤你。这在她写给我的一封信中也曾提及:  我之所以想要为内蒙古发言,只是我的私心,因为草原是我族人的原乡。若是没有血脉上的牵系,我会关心吗?

  我相信我恐怕不会像此刻这样投入的。  我可以理解诗人的这种乡愁可能真如她所说,来自血脉,但是我认为犹不只如此。席慕蓉从一九八九年展开的草原之旅,一如诗经〈蒹葭〉所说「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也如屈原〈离骚〉所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样,无法仅仅依赖身上所系的血源而不以为苦。从一九八九年起,她每年回蒙古一或两次,足迹从父母之乡到愈发辽敻的大兴安岭、天山山麓、额济纳绿洲、鄂尔多斯、贝加尔湖—这样的旅途,开展了她的归乡之路,已经不纯然只是出于寻根、溯源的血脉或乡愁,而是诗人对蒙古文化和国族命脉的高度凝注了。
 
  这样的高度凝注,使得席慕蓉的诗与散文有较此之前更具突破性的发展。一九八一年她推出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九八三年出版第二本诗集《无怨的青春》,都造成轰动,席卷出版市场,形成「席慕蓉现象」,诗坛对此有褒有贬;但是她从一九八七年推出第三本诗集《时光九篇》之际,她已经开始探究时间与生命的课题,拔高视野,进行生命的内在思索;二○一一年她出版的诗集《以诗之名》,则更凝聚于蒙古高原的探索。她为父祖、故乡蒙古写诗,也为蒙古历史、文化写诗。我读她以蒙古为题材的诗作,总感觉到诗中的苍茫、冷凝与厚重,已非一般诗人可以企及。我喜欢她在《以诗之名》「英雄组曲」一辑中写的诗,她的诗出入蒙古历史、文化与民族想像的多重空间,表现出了一种流离和定根、空间与时间、他方与在地的多重视角,因而成就了诗人穆伦.席连勃的全新的文学生命。

  她的散文力作《写给海日汗的21封信》也是,或者说更是,将蒙古文化、土地与价值观延而伸之、刻而绘之,透过与蒙古族青少年的诉说、叮咛,把她年轻时的认同疑惑、苦闷的「背面」和中年之后不断寻索、逐步清朗的「正面」,叠合于一,让逐渐消失的、颓萎的蒙古文化得以浮现。从这个角度来看,她和书写《乡关何处》的萨伊德(Edward Wadie Said)一样,都表现了一个曾经陷入国族认同困惑的知识分子的追寻之旅。她对自我生命的追寻,毋宁也可以说是对隐藏在「席慕蓉」名下,或者换句话说,是对被「席慕蓉」淹没的另一个自我(穆伦.席连勃)的追寻。她曾经和她的父祖、故乡、蒙古高原断裂过,如今她通过这长达二十多年的行踏与书写,找回了自己的生命,文学的,以及国族的。那些无根(rootlessness)、失所(dislocation)、离散(diaspora)的逝昔,都已化入她的行踏与书写,笃定地勾勒出与席慕蓉对照的穆伦.席连勃的清晰面容。

  听完席慕蓉的演讲,当晚我重翻《写给海日汗的21封信》,在第十八封信〈生命的盛宴〉中看到了席慕蓉的这一连串问话:

  有没有可能?在生命过程中的有些牵扯与失落,包括那隐忍的委屈或者突然的落泪,主角并不是我?而是住在我身体里的那个她? ⋯⋯是不是住在我身体里的那个她,已经开始慢慢与我和解了呢?  答案再清楚也不过了,下次见到席慕蓉,我想叫她穆伦.席连勃。   
 
  ——原发表于《印刻文学生活志》二○一四年十二月号。

图书试读

〈有人问我草原的价值〉
 
不远千里而来 向我郑重提问
他说 他代表了许多许多人
要我解释 就今日的世界而言
那远在北方的草原
究竟 还有些什么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末日之门已经开启 黑暗中
亿万只虫蚁的鳞翅正在热烈颤动)
请等一等
让我先来发问
如果你一向习惯用右手写字
是不是 就可以让左手从此消失?
如果你反正也察觉不到自己的肝和肺
是不是
就可以任由它们日渐枯萎?
(最深的海沟会有多深?
最骄傲最贪婪的人心 会有多愚蠢?)
要多巨大的痛苦才能让你们止步?
要多惨烈的灾难才能将你们阻拦?
末日之门已经开启
难道 没有一个人愿意知晓
地球如你也需要呵护 需要疼惜
更需要一个完整的生命和身体
或许
这样的毁灭
在宇宙间早已是不断重复的历史
末日之门已经开启
还来得及明白吗?
那即将被吹散的所谓人类的存在
以及 那如微尘般飘浮着
我们犹在心心念念盘算不停的
所谓 价值
〈没有墓碑的草原〉—敬致作者大野旭教授
往昔 草原是没有墓碑的
死去的亲人与大地成为一体
是合葬 也是重生
来年芳草遍野 是文化深处
对大自然的孺慕与疼惜
如今 草原也是没有墓碑的
遍野都竖起了蛮横的铁丝网
大自然的循环被迫断裂 走向死亡
所有的生命最后只能与文化合葬
其中原由 后人
或许可以从你的书中探究
而我们的悲伤呢
那时会在何处 在何处隐藏?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