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花 2:香港原生植物手札

寻花 2:香港原生植物手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香港植物
  • 原生植物
  • 野花
  • 手札
  • 自然
  • 博物
  • 科普
  • 香港
  • 植物图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香港现有约二千一百种原生植物,有些是从前未在其他地方有记录的新种,有些是香港特有原生种。这些在香港首次被发现及记录的植物,只要我们踏出家门,行路上山便能看到。《寻花》及《寻花2》共绘录香港原生植物途百种,都是作者叶晓文在香港山中所寻得的。不同于教科书式的植物图鑑,晓文在远足行山时,把山上遇见的植物记录在案,回家翻阅典籍,从古老的《山海经》,到《诗经》、《楚辞》、《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寻找香港原生植物的踪源,以精简文字述说每种香港原生植物的发现过程、习性、用处等。

  不用花费太多,只需一段不足一小时的车程,便能到达这个花花世界。这绝对是一趟寻宝之旅,它们有些毫不避嫌躺于路边,有些害羞躲于山涧、林中、岩边;你还需要有一点点慧眼才能辨识英雄,它们全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姜」,有些更是足不出域只留此山中;有时还需要一点点运气,才能在此惊鸿一瞥。

  以上并不是传说。过往三年,叶晓文走遍香港山林,把山中遇到的本土生花草绘于本中,记录它们的生长与特性,并诉说着一段段关于它们的故事。你可以跟着她潜入山中,试试自己的眼力与运气。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寻花 2:香港原生植物手札》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不包含该书的任何实际内容,旨在勾勒出其可能的风格、主题范畴和阅读体验,以便您能够根据这份描述来理解一本与“香港原生植物手札”主题相关的书籍可能会涉及的方面。 --- 图书简介:穿越都会绿洲的生命印记 一、 献给自然观察者的邀请函 这是一本献给所有对脚下土地怀有好奇心的人的作品。它不是一份严谨的植物分类学报告,也非纯粹的园艺指南,而是一份跨越了都市钢筋水泥与自然生境的生命观察日志。本书旨在引导读者重新审视我们所栖居的这片土地——香港,一个以高密度城市化著称的地域——在其喧嚣之下,依然顽强生长的本土生命群落。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敏锐的观察力,将镜头聚焦于那些常被忽略的角落:从人迹罕至的山脊、被保留下来的旧日农田、城市公园的边缘地带,到海边的岩石缝隙中,记录下香港原生植物的生存哲学与四季更迭的无声叙事。 二、 结构与主题:在野外与案头之间的漫步 本书的结构设计力求兼顾知识性与阅读的趣味性。它并非按照传统的植物学界线(如目、科、属)进行排列,而是更侧重于生境(Habitat)和生命策略(Survival Strategy)的叙事线索。 第一部分: 城市边缘的拓荒者 这一章节聚焦于那些在城市扩张边缘顽强求生的植物。它们如何适应被切割、被污染的土壤?它们如何利用短暂的季节性空隙进行繁衍?这里将探讨的不仅仅是植物形态,更是它们与人类活动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那些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被意外保留下来的“遗珠”。我们会跟随作者的脚步,探访那些看似毫无生机的驳岸或山坡,揭示其上生长的先锋物种,它们是生态系统恢复的先行者。 第二部分: 季风之下的更迭 香港的气候特征是显著的季节性变化与强大的季风影响。本部分将围绕“时间”这一维度展开,描绘植物在亚热带气候下的生命周期。从早春时节那些抢占阳光的低矮灌木,到盛夏时节适应高湿环境的蕨类与藤本植物,再到秋日里色彩的微妙变化,乃至冬季休眠期的策略。重点在于呈现植物如何通过形态、气味或休眠期来应对湿热与干燥的交替考验。 第三部分: 独特微环境的秘密花园 香港的地质构成复杂多样,形成了多样的微环境,例如酸性土壤、石灰岩喀斯特地貌边缘、以及受盐雾侵蚀的海滨地带。本部分将深入这些特殊的“微缩生态系统”,介绍那些对特定基质有着极高适应要求的特有种群。这里的叙述将侧重于物种间的共存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形成独特的植物群落结构,是生态学观察的绝佳样本。 第四部分: 遗忘的记忆与未来的期许 最后一部分则带有一种人文关怀的色彩。作者将探讨一些在传统乡村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如今已逐渐从现代香港景观中消失的植物。它们可能曾是药用、食用或建筑材料的来源。通过追溯这些“文化植物”的踪迹,本书不仅是对植物的记录,更是对那段与自然更紧密相连的在地历史的缅怀。同时,它也会提出对原生植物保育的深层思考——在飞速发展的都市化进程中,我们应当如何珍视和重建人与本土自然的连接。 三、 风格与表现手法:写意与写实的交织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在严谨的观察与诗意的表达之间找到平衡。 细节的捕捉: 侧重于非典型的观察点。例如,不是仅仅描述花朵的颜色,而是关注叶脉的走向、气味的变化、果实被传播的机制,以及昆虫与其建立的短暂或长久的合作关系。 叙事节奏: 采用散文化的叙事节奏,不追求每页都有一个明确的“物种介绍”,而是通过情境的构建,让植物在特定的场景中自然浮现,引导读者一同经历“发现”的过程。 视觉语言的暗示: 虽然作为文字作品,但其文字的组织方式模仿了手绘图谱的细腻与专注,力求通过文字构建出清晰、生动的“内心图像”,为读者未来的实地观察提供参照框架。 四、 目标读者 这本书适合所有对自然世界抱有好奇心的人士,特别是: 1. 城市居民: 渴望在日常通勤或周末徒步中,发现身边隐藏的自然奇迹。 2. 生态爱好者与初级自然观察者: 希望拓展视野,了解香港本土植物群落的特殊性,而非仅仅关注外来物种。 3. 文化历史研究者: 对探讨人与特定地理环境下的历史变迁感兴趣的读者。 它是一份关于“看见”的指南,提醒我们,即使在最拥挤的城市,生命也从未停止其对光、对水、对生存之地的无声索求。通过翻阅这些篇章,读者将获得一种新的视角,用更深沉的目光去理解香港这座“石头的森林”背后,那片生生不息的绿色脉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叶晓文(Human Ip)


  毕业于岭南大学中文系。曾获青年文学奖小说公开组冠军。现为画师及写作人,绘画及文字作品散见于报章及杂志。着有绘本《借着此书说爱你》及短篇小说集《杀寇》,并为诗集《普罗旺斯的汉诗》及《香港诗选》等绘制插画。爱好自然郊野,近年投身自然书写,出版《寻花──香港原生植物手札》及《寻花2──香港原生植物手札》。

图书目录

冬  十二月至二月
棱果花 South China Barthea
白瑞香 Papery Daphne
吊钟花 Chinese New Year Flower
木姜子 Fragrant Litsea
桑 White Mulberry
大屿八角 Lantau Star-anise
刨花润楠 Many-nerved Machilus
田野菟丝子 Yunnan Dodder
猪笼草 Pitcher Plant
 
春  三月至五月
香港鹅耳枥 Carpinus Insularis
灰冬青 Gray Holly
三桠苦 Thin Evodia
岭南山竹子 Lingnan Garcinia
香港崖豆 Hong Kong Millettia
山矾 Symplocos Sumuntia
构树 Paper Mulberry
山油柑 Acronychia
马尾松 Chinese Red Pine
假苹婆 Lance-leaved Sterculia
华南青冈 Thick-leaved Oak
罗汉松 Buddhist Pine
香港带唇兰 Hong Kong Ania
宽苞茅膏菜 Spoon-leaved Sundew
歌绿斑叶兰 Youngsaye's Rattlesnake-plantain
露兜草 Pandanus Austrosinensis
苍耳 Cocklebur
香港水玉簪 Hong Kong Burmannia
香港马兜铃 Westland's Birthwort
角花乌蔹莓 Corniculate Cayratia
亨氏蔷薇 Henry's Rose
球兰 Wax Plant
锈毛莓 Rusty-haired Raspberry
阔叶猕猴桃 Broad-leaved Actinidia
 
夏  六月至八月
香港算盘子 Hong Kong Abacus Plant
小叶乌饭树 Don Blue Berry
乌柿 Woolly-­owered Persimmon
南酸枣 Hog Plum
簕欓花椒 Prickly Ash
大白茅 White Cogongrass
野百合 Chinese Lily
桔梗 Balloon Flower
香港秋海棠Hong Kong Begonia
鸡矢藤 Chinese Fevervine
 
秋  九月至十一月205
茶 Tea
芒 Chinese Silvergrass
马蓝 Flaccid Conehead
酢浆草 Sorrel
紫纹兜兰 Hong Kong Lady's Slipper Orchid
香港双蝴蝶 Creeping Gentian
钩吻 Graceful Jesamine
 
附录一:有关植物法例
附录二:植物花、果期表

图书序言


   
  开花过程正是生命绽放的一刻,倾尽能量,发挥自己所长。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花开不为谁,却是如斯柔美可人,安慰半途上四处寻觅的我──指引迷途人有四照花;长于幽壑有孤高青松;秋海棠如独倚水边的带泪美人,你看!大白茅的温柔花儿在风中向人招手。
   
  最初行山的时候,我不敢独行,但为了见识更多花朵,不得不逼自己尝试独处。某次爬大屿的莲花山,我走进村边某段隐蔽小径;乌鸦突然在背后腾飞,长草堆后有怪声渐近,我莫名恐惧,飞快跑过那段阴森的路,逃也似的扑上山去。看着身后村屋愈退愈后,山顶之路又是如此遥远;突然觉得是把自己放逐掉,接着我在四野无人的山谷中……竟然哭了。
   
  其后渐次熟习,如何在陡峻的山嵴或溪涧中,重新把自己还原成一头动物,以四肢攀爬,以原始目光寻花觅草,摄下千姿百态,然后漫游于古老典籍,醉倒于历代文人雅士的诗词当中。一切在疲累中静静沉淀,最终化作一幅幅彩画、一段段文字。
   
  草本植物一年生,亚灌木三四年,小乔木数十载,樟树几百年,罗汉松有三千岁。植物比人类更早存在世上,扎根土壤,无言无语,默默承受……我却实在难以容忍:秋冬时大东山头都是遭人踩折的无辜花草;一棵棵土沉香被腰斩被肢解!竟然有人说要打掉木棉的花朵?去年偶遇的馨香兰花,今年因盗掘而消失了……
   
  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暖化。林立的屏风大楼、永不关掉的空调系统、数量过多的汽车加剧热岛效应。天气反覆无常,二○一五年全年平均气温达二十四点二度,是自一八八四年香港天文台有纪录以来最暖一年。花期大紊乱,榄仁树不落叶,假苹婆与杜鹃误以为身在春夏,竟在十二月开花。
   
  种种人为破坏、极端天气及植物反常生长现象代表了什么?代表各项环保减碳工作刻不容缓!也代表我们应当为保护自然山野,付出更多。
 
叶晓文
二○一六年一月

图书试读

吊钟花  Chinese New Year Flower
 
学名  Machilus pauhoi
科名  杜鹃花科
种类  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
习性  落叶或半落叶灌木
花期  一月至三月
果期  九月至十二月
生境  开扬的山坡灌木丛
地点  夏力道、黄泥涌、笔架山、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八仙岭、乌蛟腾、大东山
备註  香港原生种;已列入香港法例第九十六章
 
在吊钟花开的季节,不凑热闹看上一回,总觉得怅然若失。今天我由长沙湾市区起始,向笔架山进发。连绵不断的梯级令人气喘连连,却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山顶发射站一带看见吊钟花的俏丽身影。
   
它是落叶/半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一至三米。叶常密集于枝顶,革质,两面无毛,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全缘,先端渐尖且具钝头或小突尖,基部渐狭。
   
花通常三至八朵组成伞形花序,从枝顶覆瓦状排列的红色大苞片内生出,苞片呈长圆状椭圆形;花萼五裂;花冠宽钟状,粉红色或红色,果梗直立,绿色,蒴果椭圆形,淡黄色,具五棱。
   
吊钟花可见于港九新界的山头野岭。每年农历新年前后,当你游走于郊区山岭处,穿过聚生成林的灌木丛间,它总会出奇不意地出现在某个角落。幼枝上挂满串串浅粉红色小花铃,配以枝顶带红的嫩叶,洋溢浓浓春意。
   
香港吊钟花的开花期在二月左右,正值农历新年前后,故英文又叫「Chinese New Year Flower」。本港大部份吊钟花都会落叶;老叶落后,幼叶出现,那段光秃秃的时期恰逢开花,大有「去旧迎新」之意。
   
以前香港有更多地方能看到吊钟花,但后来因不少人砍下枝条作年花,令数量大减,直至此种被列入「香港法例第九十六章」,在法例保护下情况才得以改善。总觉得只有一两株吊钟花很不像样,要一大片地盛放,才能突显吊钟花的热闹可爱。恳请游人眼看手勿动,珍惜大自然,让吊钟花在野外开枝散叶,在新年期间为众人带来鲜亮独特的春日景致。
 
木姜子  Fragrant Litsea
 
学名  Litsea cubeba
科名  樟科
种类  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
习性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花期  二月至三月
果期  七月至八月
生境  向阳山坡、疏林、灌木丛
地点  常见于香港
备註  香港原生种
 
走毕梧桐寨才下午二时,决定续走大帽山。我望着大帽山顶的发射站,沿着连绵的石梯级向上攀升,看见几株耀眼的树。

用户评价

评分

《寻花 2:香港原生植物手札》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在浏览书店时,眼睛瞬间就被吸引住了。香港,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繁华都市的代名词,但“原生植物”这四个字,却给我打开了另一扇窗。我很好奇,在这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城市里,究竟还保留着多少原始的绿色生命?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走进香港不为人知的自然角落?我尤其期待的是,它能否提供一些非常实用的信息,比如书中介绍的这些原生植物,在香港的哪些地方比较容易找到?有没有一些适合普通人去体验和观察的地点推荐?而且,如果能有关于这些植物的生态价值,或者它们在当地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介绍,那就太棒了。我喜欢的是那种能够让我增长见识,同时又能激发我走出家门去探索的书籍。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知识堆砌,而是充满了作者的温度和热爱,让我能感受到他对香港这片土地的深情,也能激发我对身边自然环境的关注。

评分

哇,收到《寻花 2:香港原生植物手札》这本新书,真的太让人惊喜了!我一直都对台湾的各种草木野花很有兴趣,常常趁着假期到郊外走走,捕捉一些不知名却又充满生命力的植物身影。这次看到香港原生植物的介绍,感觉就像是在另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花园里探险,充满了新鲜感。书中的图片一定拍得美轮美奂吧?我尤其好奇那些在都市夹缝中顽强生存的植物,它们是如何适应环境,如何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扎根开花的?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它的自然生态又是如何与人文景观巧妙融合的呢?这本书会不会带我们看见,在繁华背后,隐藏着多么令人惊叹的绿色生命力?而且,它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绘这些植物呢?是严谨的科学描述,还是充满诗意的散文?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和台湾原生植物相似的亲切感,也能学到许多关于香港特有植物的新知识,甚至能从中获得一些关于保护本土植物的启发。光是想到这个,就迫不及待想翻开这本书,让自己的眼睛和心灵都好好地沉浸在这片香港的绿色世界里。

评分

收到《寻花 2:香港原生植物手札》这本新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平时我关注的比较多的是一些园艺花卉,但这次的书名“原生植物手札”,让我立刻被吸引住了。原生植物,顾名思义,是那个地方最自然、最本土的生命,它们承载着当地的生态记忆和基因密码。我很好奇,香港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和变化的地方,它的原生植物会有怎样的特色?会不会有像我们台湾高山一样,充满故事和坚韧的山野精灵?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本精心制作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作者对这些植物的观察、体验和感悟。是不是会有一些非常罕见的、甚至已经濒临灭绝的物种的详细介绍?会不会揭示它们与香港这片土地之间,那种不为人知的羁绊和共生关系?我希望这本书的文字风格能够轻松有趣,不会让普通的读者感到有距离感,同时又能保持科学的严谨性。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作者在野外考察时的趣闻轶事,或者关于这些植物的民间传说,那就更完美了。感觉这本书,不只是一本植物图鉴,更像是一次深入香港自然肌理的灵魂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一直以来都对植物学,特别是野外植物的辨识和习性充满热情,但市面上真正深入介绍特定地区原生植物的书籍,说实话,并不算多,而且很多都偏向学术性,读起来略显枯燥。这次《寻花 2:香港原生植物手札》的出版,正填补了这块空白。香港,虽然我们对它的印象多是购物天堂和繁忙都市,但它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出许多独特而珍贵的原生植物,这一点常常被人们所忽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介绍,从植物的分类、形态特征,到它们的生境、生态作用,甚至是药用价值或文化象征,都能有详尽的阐述。当然,我最看重的是它是否能提供清晰的辨识指南,比如通过精美的插图,甚至是手绘图,以及关键的鉴定要点,这样我以后去香港旅游时,就可以带着这本书,像一个小小植物侦探一样,去发现和认识那些隐藏在山野间的“宝藏”。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满足我个人的求知欲,也能成为推广香港原生植物保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

评分

老实说,《寻花 2:香港原生植物手札》这个书名,第一时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认识一个地方的植物,就像在认识那个地方的性格。香港,虽然离我们不远,但我们对它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人文和经济层面,它的自然野趣,似乎总被繁华的光芒所掩盖。这本书的出现,恰恰能弥补这一块的空白。我期待它能像一本细腻的日记,记录下作者在香港山野间与那些原生植物的每一次“邂逅”。这本书的图片质量一定很高吧?有没有一些惊喜的特写,能展现出植物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之美?我更关心的是,这本书会不会让我们了解到,这些原生植物是如何影响香港的生态环境,或者它们在人类生活中有过怎样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能唤醒我们对本土自然的热爱,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绿色生命,也许,从中我们也能找到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保护我们自己家园的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