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灯笼:冷冽中的温暖组曲,太宰治浪漫小说集

小说灯笼:冷冽中的温暖组曲,太宰治浪漫小说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太宰治
图书标签:
  • 太宰治
  • 日本文学
  • 现代文学
  • 小说集
  • 浪漫主义
  • 文学经典
  • 治愈
  • 情感
  • 短篇小说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的善良是,毫不斟酌地让对方看到我的全貌。」 太宰治的原风景 他的浪漫,是几近赤裸的软弱 并以微温疗癒孤冷的灵魂 日子只能一天一天好好地过,别无他法。 别烦恼明天的事。明天的烦恼明天再烦。 我想开心、努力、温柔待人地过完今天一天。 《小说灯笼》收录太宰治于一九四○至一九四四年完成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日常生活为基础,但战争的背景较明显;二、同样是日常生活琐事,但更着重于作者本身的困境。太宰的作品中,不曾强硬表达对战争的立场,但对战时平民的生活却多有着墨,并借此点出平民身处战争之中,难以言述的潜在无助感。《小说灯笼》收录的十六篇短篇小说,共分为「喧哗」、「幻灭」、「独白」、「人间」四辑。书中作品一反太宰治充满颓废、内疚与自我否定的刻板印象,呈现宛如灯笼般的明亮与温暖,也迎向太宰更为丰饶的文学期。 尽管总是显露风凉,但我只是想在寒冷的时候得到温暖, 嗯!正是如此,这就是我对各位的告白── 如果能获得更丰沛的爱就好了。 对太宰治来说,这个世界没有善恶,只有喜欢或讨厌;人生未必无常,无非是喜剧或悲剧。而喜剧供给慰借,悲剧予以救赎,都是亘古不变的心灵药剂,疗癒许多因战乱而深感孤独的哀伤灵魂。在太宰的故事里没有坏人,只有软弱的人,但软弱并非罪恶,正因为软弱更能体会点点温情。太宰总在内心痛苦、身感疲惫时,反而拼命制造愉快的气氛。太宰本人,即是哀伤的喜剧。众人以为他极度自私,事实上,他总顾虑着他人的感受。或许他认为只要带给周遭温柔,自己也能温暖起来吧。 一个人真正的谦虚,是懂得爱人的喜悦。——〈小说灯笼〉 时值战乱,入江家的兄弟姊妹五人,在百无聊赖年节假期,以童话「长发公主」为雏形,比赛接力写出各式各样的罗曼史。长发公主乐佩的爱情,就在他们笔下犹如万花筒般旋转,时而甜腻,时而荒诞,剧情难以预料。爱好文艺且浪漫的入江家,为战争的黑暗点亮名为幸福的灯笼。 失意受挫时,写生之欢愉——〈黄道吉日〉 远在北京工作的朋友大隅准备返回日本,迎娶从未谋面的士族女子。作家为了大隅的幸福劳心劳力,总算敲定朋友的婚礼。但大隅归国后所表现的冷漠,却让作家觉得这个朋友与从前相去甚远。尽管如此,作家仍为朋友两肋插刀。终于,大隅成功结婚,而作家也看见大隅炽热的内心。 请为伟大的文学而死——〈散华〉 太宰治两位年少友人,三井与三田,在日本对外战争陷入胶着,举国困顿之际,仍为文学而努力。病弱的小说家三井即便重病衰弱仍以轻松的心情过活;而诗人士兵三田寄给太宰寄来明信片,说着令人疼惜的觉悟。这两个人最后都以最美丽的姿态死去⋯⋯ 本书特色 辑一「喧哗」:谈论人最根本的生命力,即使遭遇绝望一如战争,人也不可能被击倒。 辑二「幻灭」:探究幸福的真相。如果戳破美丽的泡泡,人生是否就会变得不幸呢? 辑三「独白」:作家生活是孤独的生活,但在苦闷之中仍能看到作家自我解嘲的幽默感。 辑四「人间」:人生宛如牵线偶戏,尽管看似无奈,却描绘出普罗大众努力过日子的积极态度。
好的,这里有一份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主题与您提到的书籍《小说灯笼:冷冽中的温暖组曲,太宰治浪漫小说集》无关,力求内容详实,自然流畅。 --- 书名:《迷雾中的哲人:加缪的荒诞与反抗的足迹》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学者姓名,例如:阿莱克西·杜瓦尔]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出版社名称,例如:黎明文库] 出版日期: [例如:2023年秋季] 定价: [例如:RMB 88.00] 内容简介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这位二十世纪的文学巨匠,不仅仅是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更是一位以文字为武器,直面人类存在困境的深刻思想者。《迷雾中的哲人:加缪的荒诞与反抗的足迹》,并非一部简单的传记,而是对加缪核心哲学思想、文学创作脉络及其深刻社会影响进行一次彻底的、多维度的梳理与重构。 本书深入探讨了加缪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两个核心概念:“荒诞”(The Absurd)与“反抗”(Revolt)。作者首先回溯了加缪早年贫困的成长经历,以及他对地中海光影的独特感知,这些环境因素如何塑造了他对生命意义的初步质疑。加缪如何从一个初露头角的记者,逐渐蜕变为一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哲学家和小说家?全书将细致剖析这一转变过程。 第一部分:荒诞的诞生与追问 本部分聚焦于加缪的“荒诞三部曲”——戏剧《卡利古拉》、小说《局外人》和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我们不再将《局外人》简单视为对母丧的漠不关心,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哲学框架中考察:默尔索的“真实”是源于对社会虚伪的拒绝,还是对宇宙冷漠的本能回应? 《西西弗神话》是全书的理论基石。本书不仅阐述了“荒诞感”的定义——人类对确定性、意义的永恒渴望与世界本质的冰冷沉默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更深入探究了加缪给出的三个应对方案:自杀(逃避)、信仰(跳跃)和反抗(清醒的直面)。作者认为,加缪所选择的“清醒的直面”本身就是一种充满激情的肯定,是对生命在虚无中闪光时刻的珍视。 第二部分:反抗的伦理与政治维度 加缪的思想并非停留在形而上的探索,他始终扎根于具体的历史与社会现实。《鼠疫》被视为加缪反抗哲学的巅峰实践。本书详尽分析了奥兰小镇上的瘟疫,如何象征着纳粹的占领、法西斯的崛起,乃至人类普遍遭受的苦难。它探讨了医生与知识分子们在面对共同敌人时的“团结之爱”(Solidarity)与责任感。与萨特在存在主义中的强调不同,加缪的反抗更侧重于界限的设定——拒绝成为施暴者,拒绝被压迫的逻辑所吞噬。 《反抗者》这部充满争议的哲学论著,在本书中得到了尤为详尽的审视。作者详细梳理了加缪对历史决定论、形而上学反抗(如兰波的诗歌)与政治革命(如法国大革命的恐怖统治)的批判。加缪坚持“有限的反抗”——即反抗的目的是为了建立正义,而不是为了颠覆一切既有的秩序而走向新的暴政。他提出的“人类的界限”是构建道德社会蓝图的关键。 第三部分:文学的抒情与叙事的张力 加缪的散文与晚期小说,展现了他哲思背后的诗意与南方式的激情。本书辟出一章专门分析《婚礼与夏天》以及《流亡者与王国》中的短篇故事。这些作品中弥漫着阿尔及利亚的阳光、海风与强烈的生命欲望,它们与理性的哲学思辨构成了动人的张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第一个人》的分析。这部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以其破碎的叙事结构,揭示了加缪自我认同的复杂性——一个“没有根”的法国人,一个被贫困和沉默的童年所塑造的“局外人”。这不仅是对其个人史的记录,更是对所有在边缘地带寻找归属感者的深沉致敬。 核心价值与阅读指引 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穿越加缪复杂的哲学迷宫,直抵其思想的核心——如何在确认世界荒诞后,依然能以尊严和热情去拥抱生活。《迷雾中的哲人》深入剖析了加缪与同时代知识分子(如萨特、勃洛赫)的论战,揭示了加缪思想的独特站位:他始终是一位局外人,一位致力于在冷峻的现实中,为人类构建伦理道德堡垒的先行者。 对于希望理解二十世纪思想史、对存在主义与荒诞哲学有深入探究意愿的读者,以及对文学与伦理交叉领域感兴趣的普通爱好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张全面而精妙的导览图,引领我们穿越加缪那既冷峻又充满人文光辉的思考迷雾。它邀请我们一同参与到那永恒的、充满尊严的“西西弗式”攀登之中。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整合: 将哲学、文学批评与历史背景紧密结合,避免单一维度的解读。 2. 文献扎实: 引用了大量未被充分挖掘的信件、演讲稿与早期报刊评论。 3. 清晰的结构脉络: 循着“荒诞的发现”到“反抗的实践”的逻辑链条,层层深入加缪的思想演变。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太宰治


  本名津岛修治,出生于青森县北津轻郡金木町的知名仕绅之家,其父为贵族院议员。
  
  一九三〇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法文科就读,师从井伏鳟二,却因倾心左翼运动而怠惰学业,终致遭革除学籍。一九三三年开始用太宰治为笔名写作。一九三五年以短篇《逆行》入选第一届芥川赏决选名单。并于一九三九年以《女生徒》获第四届北村透谷奖。但始终与他最想赢得的芥川赏无缘。
  
  太宰治出生豪门,却从未享受到来自财富或权势的种种好处,一生立志文学,曾参加左翼运动,又酗酒、殉情,终其一生处于希望与悔恨的矛盾之中。在他短暂的三十九年生命中,创作三十多部小说,包括《晚年》、《二十世纪旗手》、《维荣的妻子》、《斜阳》、《人间失格》等。曾五次自杀,最后于一九四八年和仰慕他的女读者于东京三鹰玉川上水投河自尽,结束其人生苦旅。

译者简介

陈系美


  文化大学中文系文艺创作组毕业,日本筑波大学地域研究所硕士,曾任空中大学日文讲师、华视特约译播,现为专职译者。
  
  译有《我的个性并不差!》、《我可不这么想》、《静子》、《真夏方程式》、《假面饭店》、《决算忠臣藏》、《蓝,或另一种蓝》、《寂寞东京铁塔》、《禅在举手投足间》、《乌鸦姬不宜穿华裳》、《有人因你活着而幸福吗?》等书。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译序
  
他的软弱,反而给我活下去的希望

 
  读太宰治时,我常常想一件事,他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当然我指的不是他的故乡,而是一位深谙「软弱之美」的作家,他对软弱的肯定,或者说当他自感零落,觉得自己是失败者时,他想起的是谁?是谁给了他救赎?是法国诗人魏伦。太宰如此说魏伦:
  
  「他的软弱,反而给我活下去的希望。」
  
  译到这句话时(语出〈漫谈服装〉),我霎时心跳加速,这不正是太宰本身的写照吗?我激动到宛如找到了太宰的原风景。我相信很多太宰的读者,也是因为他的软弱而得到救赎。那种感觉像是,有人为你软弱了,所以你不用那么软弱,或是即便软弱也无妨,就软弱地活下去吧。
  
  尽管这话听在三岛由纪夫耳里,可能很不以为然,毕竟他曾毫不客气地批评太宰,说他「把软弱拿来当卖点」。还曾夸夸其言地说:「太宰个性上的缺陷,至少有一半,可以靠冷水擦身、机械体操或规律的生活治癒。靠生活就能解决的事,不该去劳烦艺术。」
  
  但这种近似白天不懂夜的黑的言论,也在三岛与好友村松刚的对谈中,被村松刚反将了一军。
  
  三岛我最近听到有人要去买家具就很想吐。
  
  村松家庭的幸福是文学的敌人。可你这样不就跟太宰治一样了吗?
  
  三岛对啊,我和太宰治一样,是一样的呀。
  
  村松太宰的苦恼,不是做体操就会好吗?
  
  向来主张强悍的三岛顿时无言。
  
  这本《小说灯笼》,算是太宰中期,也是安定期的小说选集。认为太宰等于《人间失格》、《维荣之妻》,或《斜阳》的朋友,请务必读读这本《小说灯笼》,你会发现太宰文学的本质,其实是明亮温暖的,至少,他是个非常珍惜明亮与温暖的人。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与书名同名的〈小说灯笼〉。内容描写入江家的五个兄弟姊妹,个个都喜欢爱情小说,闲来无事的家庭娱乐便是轮流写「小说接龙」,有时连母亲也会加入。这是多么令人憧憬的文艺家庭,至少我个人非常向往。我非常赞成太宰说的:「或许那样的生活方式才算正常,反倒我们一般家庭是奇怪的。」
  
  五个兄弟姊妹在年假接力写了一篇貌似以童话「长发公主」为开头的小说,因为兄弟姊妹的个性不同,承接转折之际非常有趣。太宰甚至在里面轧了一脚,扮演次男的朋友,说次男在元旦去他家玩,把日本近代小说贬得一文不值,可能是报应的关系,次男竟然感冒了,很难接力写小说。最后还补了一刀说:「过分地说别人作品的坏话,就会这样感冒发烧。」委实令人莞尔。
  
  然而这样爱好文艺创作的入江家,却有个整天无所事事,极其浪漫的祖父,他还会在墨西哥银币上钻孔,做成勋章,颁发给一週内对家里最有贡献的人,借以讨好家人。结果小说接力比赛结束后,祖父应该把勋章颁给写得最好的人,他却颁给了孩子们的母亲。这是一种肯定日常、照顾日常的表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太宰写这篇〈小说灯笼〉时正值二次大战,整个民生陷入艰困之际,这枚奖章的颁予格外有意义。而「小说灯笼」这个篇名也有为战时的黑暗点燃一盏灯的寓意。
  
  说到战时,我也是借由这次翻译《小说灯笼》才意识到,太宰治是战时的作家。他在玉川上水投河身亡,也不过是战争结束后的第三年。可能是他大部分的作品都无视于战争,所以很难将「战争与太宰」联想在一起吧。但这部《小说灯笼》收录了好几篇与战争有关的小说,例如〈十二月八日〉、〈戒酒之心〉、〈新郎〉、〈黄道吉日〉、〈作家手札〉、〈散华〉、〈东京来信〉等,都是在冷冽艰难的环境中,展现了他隽永的幽默与温暖。
  
  其中〈十二月八日〉是以他的妻子为主角写的,描写一位日本的贫困家庭主妇,如何坚毅地渡过战时的一天。而「十二月八日」这天也不是随便设定,刚好是珍珠港事件的第二天。故事的尾声让我非常感动,太宰说妻子「从那片『独活田』进入杉林时,真是暗到伸手不见五指」。我想这里出现「独活田」是刻意安排的。熟悉中药材的人大多知道,「独活」指的是「土当归」,然而在这里取其字面的意思,也意味着太宰夫人在战时必须努力独自撑过去的状态,毕竟太宰是个又病、又懒、又废、又软弱的人。
  
  而且太宰还是连被征召去前线作战都没资格的「丙种体位」。这样的太宰在战时能做什么呢?〈散华〉里那张太宰抄了三次的明信片,算是太宰的明志之文吧。那是一位年轻诗人士兵从前线写给他的明信片:
  
  请为伟大的文学而死。
  
  我也即将赴死,
  
  为了这场战争。
  
  也或许因此,尽管这部《小说灯笼》收录的十六篇小说,都是处于中日战争陷入泥淖,日本对英美全面开战,逐渐走向战败之际的作品,但在太宰的创作生涯里显得很不同,呈现出一种宛如灯笼般的明亮与温暖,也迎向了他更为丰饶的文学期。
  
  然而译完至今,不断在我脑海里回盪的一句话是,太宰说:「我的善良是,毫不斟酌地让对方看到我的全貌。」其实他是个很坚韧的人吧。
  
  陈系美
  
解说
  
如果还不想死,就应该好好活下去──读太宰治《小说灯笼》

  
  太宰治一生共自杀五次。四次在二十八岁之前,最后一次则是三十九岁,当中相隔十一年。
  
  一九三七年,太宰治二十八岁,因妻子出轨,第四度自杀未遂,同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开战。与妻子分开后,在前辈的协助下搬离旧居,也在前辈的介绍下,结识第二任妻子,随后成家,生活渐上轨道,开始不断写稿赚钱养家活口(虽然感觉不是很甘愿)。随着日军战况节节败退,平民的生活越来越艰苦,太宰治一家也常被配给、空袭等问题困扰,但太宰却能够将这些战时生活的甘苦反映在创作上,成为他人生中作品质量最高、也最稳定的时期。
  
  《小说灯笼》十六个短篇,是太宰治于一九四○至一九四四年完成的作品,时间虽横跨五年,但大致可分为两类:⑴以日常生活为基础,但战争的背景较明显,⑵同样是日常生活琐事,但更着重于作者本身的困境。
  
  太宰的作品中,直接歌颂军国主义的文章较少,也不曾强硬表达对战争的立场,但对战时平民的生活却多有着墨,并借此点出平民身处战争之中,难以言述的潜在无助感。如以日军偷袭珍珠港日期为题,从日本主妇角度书写的〈十二月八日〉:
  
  「日本真的不要紧吗?」
  
  「就是不要紧才打的,一定会赢。」
  
  ……我在厨房收拾时也想了很多。难道只是眼睛、头发的颜色不同,就严重到兴起敌忾之心?……今后我们的家庭也会面临物资严重匮乏,遭逢许多苦难吧。但请不用担心,我们无所谓。我们不会有任何怨言,也不后悔生在如此艰辛的时势,反倒认为生在此时更有生存价值。
  
  最后,酒醉的丈夫更说出「你们没信仰,才会觉得这种夜路很难走。我有信仰,所以走夜路就跟大白天一样」如此充满隐喻的话语,暗讽战争的狂热、虚无、不可解,使得整篇小说看似坚定,却充满质疑。此外,太宰也写在战争阴影下努力生活着的人们,像〈雪夜的故事〉中,为了让怀孕的婶婶看美丽的事物,想把雪景复制在眼睛里带回去的纯真小孩;或是〈东京来信〉里,那位在奉献天皇的劳动中,显得与众不同的劳动少女。面对战争,太宰治不妄做评判,只是以小说形式刻划人物,叙述事件,于其中深藏对战争的怀疑与抗拒,拼凑出日本战时庶民生活的面貌。
  
  在太宰治的小说技法中,常见一种以极其笨拙的角度,创造可笑绝望感的喃喃自语(碎碎念),读来令人拍案叫绝(或想翻白眼),并且也借此自我「吐槽」,达到情节推展与塑造作品氛围等目的。开篇的〈小说灯笼〉即是如此。本篇以五个兄弟姊妹接力写小说为主轴,但一开头五人出场时的人物设定就已精彩万分:⑴和弟妹一起看电影,说着这部电影很烂但却第一个感动到哭出来,被弟妹当成笨蛋的长男。⑵多愁善感,办公室恋情被甩后觉得罹患重病,但去医院检查发现自己其实强壮得要死的长女。⑶生性吝啬,大哥被诈骗购物后极度愤怒;还因过分批评当前文坛,遭报应而发高烧的次男。⑷会在深夜裸体照镜子的自恋狂次女。⑸买了英日对照的柯南道尔,却只看日文部分的么弟。五人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及文风,导致小说超展开不断,再加上妈妈、爷爷、奶奶等适时给故事带来温暖转折的角色,让我读完后觉得这小说没被改编成日剧实在太可惜了。
  
  再来看看本书最时尚的〈漫谈服装〉。太宰自称是个对服装很讲究的人,但却总是被人嫌奇怪:「我在高一就已察觉到时尚流行的无常,后来自暴自弃,对于穿衣也不再挑三拣四,手边有什么就凑合着穿,却成为朋友批评的对象」,他想要毛料和服,却觉得衣服不该自己买,某天妻子在仓库发现一件放了十年的红色毛料和服,他明明不想穿,却又阴错阳差穿着它出门和朋友去酒馆,后来还让自己陷入了史上最尴尬的场面。
  
  「我相信,这一切都是红色衣服的错。」
  
  对衣着的烦恼正代表太宰治极为在意他人的眼光,而那些他认为是穿着导致的坏结果,其实都是他本身的个性使然,使他在关键时刻做出错误的决定,让事物往坏的方向发展。
  
  又如〈谁〉这一篇,太宰因为被学生说成是撒旦非常生气,开始认真查询撒旦的资料,发现撒旦是掌管世界的君主,拥有权威与荣华时,居然松了一口气:「我才不是撒旦。这么说很奇怪,我没有撒旦那么伟大……连三鹰的脏兮兮黑轮店都瞧不起我,岂止没有权威,还被黑轮店的女服务生骂得手足无措。我不是撒旦那种大人物」。虽然只是为了摆脱恶魔之名,但我们却能够从这样诡异的自我追寻中,看见他的本性,不过很可惜,最后他仍无法逃脱,因为在此篇故事的结尾,他又做错事了。
  
  如此愚蠢、夸张的情节,勾勒出太宰治失败者的面貌,前半生那些悲惨的经历,构成了他的人格,永远与他融为一体,挥之不去,并出现在他的所有作品之中。这或许也是他日后写出《人间失格》,并且再次自杀的原因。然而,写出《小说灯笼》时的太宰治并不想死(或者说,没那么想死)──
  
  「日子只能一天一天好好地过,别无他法。别烦恼明天的事。明天的烦恼明天再烦。我想开心、努力、温柔待人地过完今天一天。」
  
  那时的他仍在努力,希望自己能继续写出如同〈新郎〉开头般动人的语句,并借此提醒读者,甚至提醒当时的自己:无论如何,如果还不想死,就应该好好地活下去。
  
  郑哲涵

图书试读

小说灯笼
 
⋯⋯入江家有五个兄弟姊妹,大家都喜欢爱情小说。
 
长男二十九岁,法学士。与人接触时,有略显高傲自大的毛病,但这是为了掩饰自己怯懦的兇恶假面,其实他是个软弱且非常善良的人。他和弟妹一起去看电影时,尽管嘴巴嚷着这部电影很烂、愚蠢之至,但被电影里武士的人情义理所撼,第一个流泪的也总是这位长兄。屡试不爽。走出电影院,便又立刻摆出一副骄傲忍怒的不悦神情,而且不发一语。他曾毫无踌躇地宣告,自己出生至今从未撒谎。虽然有待商榷,但他确实有刚直洁白的一面。学校成绩不太好,毕业后没出去工作,待在家里守护一家人。他研究易卜生,最近重读《玩偶之家》又有了重大发现。他发现那时娜拉恋爱了,爱上了蓝克医生。这令他相当兴奋,因此把弟妹叫了过来,向他们阐述自己的心得。他大声疾唿,努力说明,却徒劳无功,因为弟妹们只是侧首不解地笑了笑,丝毫不见兴奋之色。其实弟妹们根本瞧不起这个长兄,压根儿不把他当一回事。
 
长女,二十六岁,至今未嫁,在铁路局上班。法文很好。身高五尺三寸,身材削瘦,被弟妹们戏称为马。头发剪得很短,戴着圆框眼镜。她心胸开阔,能够和任何人立刻成为朋友,全心全意地付出,然后被抛弃。这是她的兴趣。因为她很喜欢悄悄地享受忧愁与寂寥。不过有一次,她爱上同一课的年轻男同事,一如过往也遭到遗弃,唯有这次令她万分沮丧。在同一间办公室见了面又很尴尬,于是她谎称肺部不适,还睡了一星期。后来在脖子缠上纱布,拼命咳嗽,去看了医生,照了X光,做精密检查后,医生夸她肺脏强健乃世上罕见。她真的很爱阅读文学作品,读的量也很惊人,而且类型囊括东洋西洋。因为读的多,自己也偷偷写了一点,藏在书柜右边的抽屉里。这些堆放成叠的作品上方摆了一张纸,上面写着「在我逝世两年后发表」。但「两年后」有时改成「十年后」或「两个月后」,有时甚至改成「一百年后」。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太宰治的作品我断断续续读过一些,每一次的感受都很不一样。有时候觉得他写得太过于压抑,让人喘不过气,但每一次读完,又会在心底留下深刻的痕迹,久久无法抹去。这次看到《小说灯笼:冷冽中的温暖组曲,太宰治浪漫小说集》这个集合,就特别想看看他笔下的“浪漫”究竟是怎样的模样。我理解的浪漫,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更多的是一种深刻的理解,一种灵魂的契合,或者是在极度困顿之中,依然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温情。 太宰治的文字,总有一种魔力,能精准地捕捉到人内心最细微的情绪。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是带着伤痕的,是孤独的,是与世界格格不入的,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他们显得如此真实,如此动人。我很好奇,在“冷冽”的环境中,他如何“温暖”地编织出这些“组曲”。是爱情的火光,是友情的支撑,还是对生活本身的一丝不肯放弃的眷恋?这本书,或许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看似悲观的故事里,隐藏着的、顽强的生命力。

评分

每次读太宰治的书,都会有一种被他文字包裹的感受,既有寒意,又有股暖流在心底涌动。《小说灯笼:冷冽中的温暖组曲,太宰治浪漫小说集》这个书名,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人生就是一场充满冷冽与温暖交织的旅程,我们总会经历孤独、失落、彷徨,但同时,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柔,总会有闪烁着光芒的瞬间。太宰治的“浪漫小说”,我想,一定是那种能够捕捉到这些细微之处,并将它们放大,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重新感受美好的作品。 我期待在这本集子中,看到不同篇章里,不同人物在各自的“冷冽”境遇中,如何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温暖”。这种温暖,或许是来自爱情的眷恋,或许是来自友情的扶持,又或许,仅仅是对生活本身的一种执着和热爱。太宰治的文字,总能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在读完后,感到一种深刻的理解和共鸣,仿佛他写的就是我们内心深处隐藏着的情感。这本书,无疑是我在这个冬天,最期待的一份温暖礼物。

评分

看到《小说灯笼:冷冽中的温暖组曲,太宰治浪漫小说集》这个书名,就觉得一股浓浓的日式忧伤又带着一丝期待扑面而来。太宰治,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独特的磁场,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对那些能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人物内心深处情感的作家情有独钟,而太宰治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总是能在看似平淡甚至有些颓废的叙述中,勾勒出人性的复杂与脆弱,却又在最寒冷的角落悄然点亮一盏温暖的灯,让人在读完后,心中泛起一丝难以言喻的慰藉。 “冷冽中的温暖组曲”,这个副标题更是直击我心。我总觉得,生活往往就是如此,我们身处在各种不如意、不顺遂之中,感受到的是冰冷的现实,但内心深处,总有一份对美好、对爱的渴望,如同暗夜中的星光,虽然微弱,却从未熄灭。太宰治的浪漫小说,我想,正是要讲述这样一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孤寂中渴望连接的,属于灵魂深处最真实的共鸣。我期待他笔下的那些人物,无论是身处怎样的困境,都能展现出生命中最动人的一面,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温柔,那些为了爱和温暖所做的挣扎,都将是我在这本书里细细品味的宝藏。

评分

对于太宰治,我一直怀有一种又爱又怕的情感。爱他的文字,那种精准又细腻的洞察力,仿佛能一眼看穿人心的幽暗;怕他的故事,常常带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悲伤,让人在读完后久久不能释怀。然而,《小说灯笼:冷冽中的温暖组曲,太宰治浪漫小说集》这个书名,却让我看到了一丝希望。“冷冽中的温暖”,这是一种多么奇妙的对比,仿佛在最寒冷的日子里,突然遇到了一束阳光,或者在最孤寂的夜晚,听到了悠扬的乐曲。 我很好奇,太宰治笔下的“浪漫”究竟会是什么样的。是那种在绝望边缘徘徊的爱情,还是在孤独的旅途中相互慰藉的友情,亦或是,是对生命本身一种深沉而复杂的爱恋?他擅长描绘那些边缘人物,那些不被世俗所理解的灵魂,而我相信,正是这些人物,他们的情感,才是最真实、最动人的。这本书,或许能让我看到,即使在最“冷冽”的环境下,人性的“温暖”依然能够以“组曲”的形式,奏响动人的篇章。

评分

每次看到太宰治的书名,都会被他文字中那种独特的忧伤气质所吸引,但又忍不住想去探究那种忧伤背后隐藏的深意。《小说灯笼:冷冽中的温暖组曲,太宰治浪漫小说集》这个名字,尤其让我觉得,这本集子或许会有别于我以往对太宰治作品的认知。我一直觉得,真正的浪漫,并非全然的甜蜜和幸福,而是在经历过种种的“冷冽”之后,依然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依然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那份珍贵的“温暖”。 “冷冽中的温暖组曲”,这个比喻太妙了。它让我联想到,太宰治会在书中,描绘出人物在生活的冰冷现实中,是如何用爱、用理解、用彼此的陪伴,谱写出一首首动人的生命乐章。我好奇,他笔下的“浪漫”,究竟是以何种形式呈现?是那种小心翼翼的试探,还是义无反顾的守护?是瞬间迸发的激情,还是细水长流的相守?无论哪种,我都相信,在太宰治的笔下,这些情感都将是真实而深刻的,能够打动每一个读者的内心。

评分

收到《小说灯笼:冷冽中的温暖组曲,太宰治浪漫小说集》这本书,第一时间翻开,就被太宰治那种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他的文字,不像一般的浪漫小说那样堆砌华丽辞藻,而是带着一种朴实、甚至有些粗粝的质感,却能直击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我一直觉得,真正的浪漫,不在于外在的浮华,而在于内心的深刻连接,在于即使身处最艰难的境地,也能感受到对方的存在,感受到一种无言的支持和理解。 “冷冽中的温暖组曲”,这个标题让我联想到很多画面。或许是在冬日里,寒风刺骨,却有炉火熊熊,照亮了彼此的脸庞;或许是在人生的低谷,感到绝望无助,却有一个人伸出手,给了你力量;又或许,是在孤独的内心深处,燃起了一团微弱却不灭的希望之火。太宰治的浪漫,我想,一定是那种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在绝望中孕育希望的,属于灵魂的浪漫。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更多这样动人的瞬间,感受到文字中传递出的,即使是微小却坚韧的温暖。

评分

说实话,太宰治的书对我来说,总是带着一种“毒性”,让人欲罢不能,又时不时被他笔下的悲伤所侵蚀。但这次《小说灯笼:冷冽中的温暖组曲,太宰治浪漫小说集》这个书名,却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可能。“冷冽”与“温暖”,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意象,在太宰治的笔下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让我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觉得,真正深刻的浪漫,往往就藏匿在那些不被人们注意到的角落,藏匿在那些最“冷冽”的环境里,却能散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我猜想,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首精心谱写的“组曲”,用太宰治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人物在绝境中不屈的生命力,在孤寂中对爱的渴望,以及在无数次跌倒后,依然能够站起来的勇气。他笔下的浪漫,或许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童话,而是一种更加真实、更加触动人心的存在。我期待在这个书中,能够找到那些能够温暖我灵魂的瞬间,感受到即使是最寒冷的季节,也依然有不灭的希望在闪耀。

评分

我一直都很喜欢太宰治的作品,他的文字总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能把人内心最深处的柔软和脆弱都挖掘出来。《小说灯笼:冷冽中的温暖组曲,太宰治浪漫小说集》这个书名,更是瞬间吸引了我。因为我总觉得,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感觉像是身处在冰天雪地里,冷冽刺骨,但即便如此,也总会有一些温暖的瞬间,像小小的火苗一样,点亮我们的心房,让我们有继续前进的动力。 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里,能看到太宰治如何用他独特的视角,去描绘那些在“冷冽”的环境中,人们之间产生的“温暖”的情感。“组曲”这个词,也让我联想到,或许这本书包含了多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一首独立又相互呼应的乐章,共同谱写出一曲关于生命、关于爱、关于希望的动人旋律。我好奇,他笔下的浪漫,是轰轰烈烈,还是细水长流?是炽热如火,还是淡淡如菊?无论如何,我都相信,会是那种能够触动我心灵深处,让我感到温暖和力量的浪漫。

评分

太宰治的名字,对我而言,总是伴随着一种复杂的感受——既有对其文字功力的赞叹,也有对其作品中悲剧色彩的隐忧。《小说灯笼:冷冽中的温暖组曲,太宰治浪漫小说集》这个书名,则像是在寒冬中点燃的一簇篝火,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的预感。我一向喜欢那些能够展现人性复杂与韧性的作品,而太宰治的作品,恰恰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笔下的人物,往往生活在社会边缘,承受着巨大的孤独和压力,但他却能在这些看似绝望的故事中,发掘出生命中最动人的光辉。 “冷冽中的温暖组曲”,这个形容词组,在我看来,是对人生最贴切不过的注解。我们都曾经历过人生的“冷冽”时刻,感到无助、孤独,但同时,我们也总能在最艰难的时候,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温暖”,或者,在内心深处,发现自己不灭的希望之火。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太宰治如何巧妙地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融入笔下,通过一个个“组曲”般的故事,展现出人物在绝境中寻求慰藉、在孤寂中渴望连接的动人情景。这必定是一次触及灵魂的阅读体验。

评分

在阅读太宰治的作品时,我总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氛围,既有深刻的悲伤,又有难以言喻的慰藉。《小说灯笼:冷冽中的温暖组曲,太宰治浪漫小说集》这个书名,简直就像是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盏微弱却坚定的灯火,让我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最动人的浪漫,往往不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而是在那些风雨交加,甚至让人感到绝望的时刻。那些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彼此温暖的身影,才是最值得铭记的。 “冷冽中的温暖组曲”,这几个字让我联想到,太宰治将会在书中,用他精准的笔触,描绘出人物在各种“冷冽”的境遇中,如何去寻觅、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温暖”。这种温暖,或许是爱情的火花,或许是友情的羁绊,又或许仅仅是对生活本身一种执着的爱。我期待在这本书的每一个故事里,都能感受到那种在绝望中升腾起的希望,在孤寂中绽放出的爱意。太宰治的浪漫,从来都不是肤浅的,而是能够深入人心的,能够触及我们灵魂最深处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