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同题诗歌研究

六朝同题诗歌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六朝诗歌
  • 同题诗
  • 诗歌研究
  • 文学史
  • 中国古典文学
  • 文学批评
  • 文化史
  • 魏晋南北朝
  • 诗学
  • 文本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六朝同题诗歌为研究对象,包括同题拟作与同题共作。
进而指出,六朝「同题群」的诗作一方面反映文学传统的形成与嬗变,
另一方面则表现了文学集团成员指向在场他者的话语。

  本书以六朝诗歌常见的同题诗歌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与前人同题的拟作和与时人同题的共作。採用与他人相同的题目写作诗歌,标志着诗人在自我抒情之外,所呈现出的,与其他诗人的学习、创新与对话等关系样态。六朝诗歌形成「同题群」的现象,从纵向观之,可以反映文学传统的形成与嬗变;横向观之,亦可表现文学集团成员隐含在同题共作中,指向在场他者的话语。

  本书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将「同题」视为一种文学史现象,从客观环境与文学理论背景,探讨六朝诗人与他人同题的原因与心理动机。二、从相同题目的历时性流变,分析六朝诗歌从魏晋至梁陈,抒情传统逐渐被取消、置换的过程。三、从文学集团共时性的同题共作,分析文人群体借着诗歌所凝聚、共存的时空,以及共作中可能隐藏、蕴含的社交、游戏话语。期能全面探讨六朝同题诗歌及其意义。
魏晋风度与唐宋气象: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变迁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历程中,魏晋时期与唐宋时期两大文学高峰所展现出的独特审美风貌、艺术成就及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关联。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微的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勾勒出从建安风骨到盛唐气象,再到宋代格律与意境的演化轨迹,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丰富的古典诗歌审美图谱。 第一部分:风骨初立——魏晋南北朝诗歌的生命自觉 本部分聚焦于自汉末魏晋至南北朝这一充满动荡与转型的历史阶段。这是一个“为人生”的文学觉醒期,士人阶层在政治理想幻灭后,将目光转向个体生命体验与精神自由的追寻。 第一章:建安之音与“五言”的成熟 本章首先追溯汉乐府的遗风对建安文学的影响,重点剖析曹操、曹丕、曹植“三曹”在继承与变革中所确立的“慷慨悲凉”的时代主调。我们将分析“三曹”如何将个体生命意识融入政治抒怀,并确立五言诗在诗体结构与表现力上的初步成熟。特别关注曹植在抒情模式上的突破,如何以浪漫主义的想象力拓展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第二章:玄学清谈与“竹林之风” 进入西晋,社会风气转向玄学思辨与放达不羁。本章深入探讨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对诗歌的贡献。他们的诗歌往往以隐晦的象征、冷峻的笔调,表达对主流价值观的疏离与对个体精神空间的维护。我们将细致梳理其诗歌中蕴含的“反抗的姿态”与“形骸之外”的审美追求,探讨其如何影响后世隐逸诗派的形成。 第三章:陶渊明的田园诗学与人格构建 陶渊明是魏晋诗歌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田园诗派的真正奠基人。本章将陶渊明的诗歌置于其坚守的隐逸哲学与人格实践中进行考察。分析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体现的“自然契合”的审美境界,探讨其语言如何达到“质朴而深刻”的艺术高度,使其超越了单纯的田园描摹,升华为一种生命哲学的载体。 第四章:南北朝的宫体、山水与边塞诗 南北朝时期,文学中心的分散带来了诗歌流派的多元化。本章将分述: 1. 宫体诗的精致化与形式探索: 以南朝的“永明体”和宫廷文学为中心,研究其在声律和对偶上的精细化处理,及其对唐代格律诗的潜在影响。 2. 山水诗的兴盛: 以谢灵运、谢朓为代表,分析山水描写如何从背景转变为审美主体,探讨其“物我两忘”的禅宗意味与山川的形神兼备。 3. 北朝的健悍之风: 简要考察北朝诗歌中蕴含的边塞与游牧文化的粗犷气息,作为盛唐边塞诗的远源。 第二部分:气象万千——唐诗的辉煌与宋诗的转型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唐代,并延伸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宋代。核心在于分析唐诗如何完成对“诗言志”到“诗缘情”的质的飞跃,以及宋诗如何进行一次深刻的理学化、生活化的审美转向。 第五章:初唐的奠基与格律的定型 本章考察唐诗在初唐时期,特别是“初唐四杰”如何承接六朝余绪,并在陈子昂的革新思想指导下,开始摆脱柔靡之风,确立“气象”的主导地位。重点分析近体诗(律诗、绝句)格律的最终确立,及其对诗歌结构和音韵美的极致要求。 第六章:盛唐气象:李白与杜甫的并峙 这是全书分析的核心章节。 1. 李白的浪漫主义与“酒神精神”: 分析李白诗歌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对自由的极端向往以及对传统束缚的挣脱,探讨其“天马行空”的艺术手法如何成就了盛唐自信昂扬的时代精神。 2. 杜甫的现实主义与“诗史精神”: 聚焦杜甫对社会苦难的深切关怀,分析他如何以沉郁顿挫的笔调,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结合,确立“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美学典范。 第七章:中晚唐的转向与创新 本章探讨盛唐之后,诗歌在题材与风格上的细微变化。 1. 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与通俗化: 分析白居易如何致力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探讨其在语言上的平易近衷与讽喻力量。 2. 韩孟的奇险与李商隐的朦胧: 考察韩愈、孟郊在“以文为诗”上的探索,以及李商隐诗歌中“香艳迷离”的意象构建与象征手法的极致运用。 第八章:宋诗的“理”与“学”:一场审美的革新 宋诗与唐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章分析宋代文人如何受到理学思潮的影响,将诗歌引向对事物哲理的探究和日常生活的精微体察。 1. 黄庭坚的“点铁成金”与江西诗派: 重点解析宋诗对“点化”技巧的推崇,以及对字词的精雕细琢,探讨宋诗如何重塑了诗歌的语汇与句法结构。 2. 苏轼的旷达与平易: 分析苏轼如何以哲理性的思辨和散文化的叙述,打破了近体诗的固有藩篱,开创“以议入诗”的豪放新风。 3. 对“意在言外”的再定义: 比较唐诗的意境与宋诗的“理趣”,探讨宋诗在追求“平实”与“议论”中,对古典诗歌审美领域进行的拓宽与重塑。 结语:古典诗歌美学的回响 本书最后总结了魏晋的生命自觉、唐代的宏大叙事与宋代的精微思辨,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成就的完整链条。它不仅是对历史文本的梳理,更是对中国文人精神风貌变迁的深度剖析。全书旨在揭示,古典诗歌的美学价值并非凝固不变,而是在不断的时代呼唤与艺术实践中,完成对“真、善、美”的多元化呈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沈凡玉


  台北市人,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现任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以六朝文学为主,着有《萧纲诗歌研究》、〈从拟篇法论陆机对南朝诗人的影响〉、〈从感时兴怀到吟咏四季――魏晋至齐梁诗歌中「季节」书写的嬗变〉、〈由典故运用试论谢灵诗与《楚辞》之渊源〉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第二节  研究范围义界
  一、「六朝」之时代范围义界
  二、「同题」定义与界说
  三、关于「命题」问题的说明
 第三节  研究文献回顾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预期目标
  一、研究方法
  二、预期目标

第二章  同题诗歌产生之环境与理论背景
 第一节  文学集团的形成与同题共作
  一、「诗可以羣」
  二、六朝文学集团概述
  三、文学集团活动与同题共作的关系
  四、结语
 第二节  文学观念的演变与同题诗歌
  一、同题:跳脱政教、抒情的描写与互文
  二、文学独立、物色标举与同题诗歌的关系
  三、重视学习、辨体、新变与同题诗歌的关系
  四、结语
 第三节  文学史的建构――经典意识与同题诗歌
  一、同题创作的「经典」意识
  二、文学史建构、经典作品标举与同题诗歌的关系
  三、政治权力标举文学经典与同题典范的转移
  四、结语
 第四节  作者的经典――同题与其他连结传统的创作形式
  一、同题:个人创作与文学传统的连结
  二、用典习尚与同题诗歌
  三、标明拟篇与同题诗歌
  四、作者效体与同题诗歌
  五、摘句为题与同题诗歌
  六、结语

第三章  异代同题:文学传统的形成与嬗变
 第一节  无题之同题:「杂诗」与「拟古」同题群的特色与发展
  一、「无题诗」同题群的形成与转变
  二、「杂诗」同题群的风格倾向
  三、「拟古」同题群的经典接受
  四、《文选》「杂诗」、「杂拟」类的选录标准与特色
  五、「无题诗」同题群转变的意义
 第二节  乐府同题拟作中抒情、託喻传统的成立与消解
  一、乐府旧题同题拟作现象
  二、曹魏、晋宋同题拟作汉乐府的抒情转向与政治歌颂
  三、齐梁诗人乐府拟作对抒情、託喻传统的消解
  四、六朝诗人乐府拟作中与前人的关系样态
 第三节  岁时节候同题群的嬗变与成型
  一、岁时与人生的对应
  二、魏晋时代「感时兴怀」的季节书写
  三、东晋、刘宋节候同题群的增加与玄理超越
  四、吟咏四季:齐梁诗歌中节候同题群的开创与定型
  五、齐梁诗人奠立岁时节候同题群的意义与贡献
 第四节  人物同题群之个体形象塑造与转变
  一、从历史人物到传说人物
  二、魏晋「咏史」同题群的士人出处关怀
  三、南朝人物同题的去道德化与审美情境化
  四、宫体盛行与人物形象的俗化、艳情化
  五、从咏史到怀古的过渡

第四章  同题共作:文学集团的对话与时空凝聚
 第一节  同题共作与时空情境的凝聚
  一、文人聚集的认同与想像
  二、生活常态的跳脱:节日游宴与从驾游览
  三、感官快意的共享:游戏娱乐与歌筵舞席
  四、群体离散的阴影:祖饯宴集与重临哀悼
  五、仕途生涯的参与:政治、学术与宗教集会
  六、结语
 第二节  同题共作中的社交话语
  一、「第二种声音」
  二、直接称颂君主的社交语言
  三、运用典故比拟的社交语言
  四、文人同侪情谊、志向的交流对话
  五、结语
 第三节  同题共作中的游戏话语
  一、游戏文学与文人群体的互动
  二、以男女情爱为核心的嘲戏
  三、针对同题前作的刻意反诘
  四、结语
 第四节  同题咏物诗的发言模式与君臣对话
  一、齐梁咏物诗及其同题共作的兴起
  二、「物」的不遇之叹与冀遇之愿
  三、「物」的见用之幸与见弃之忧
  四、同题咏物诗中的君臣对话
  五、依违于託喻传统与社交辞令之间
 第五节  同题边塞诗的言志传统与忠诚宣示
  一、南朝边塞诗的传统与同题共作
  二、魏晋以来征戍、游侠同题群的言志传统
  三、南朝同题共作边塞诗的忠诚宣示
  四、六朝边塞诗同题群的文学史意义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文学史上「同题」现象之成因
 第二节 纵向同题传统之形成与嬗变
 第三节  文学集团同题共作之话语功能
 第四节  结语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一章 绪论(摘录)

第一节 研究动机


在中国文学史上,六朝是文学逐渐走向自觉的艺术追求、踵事增华的时代,文学传统亦逐渐形成。以「同题」的形式模拟前人作品,是六朝诗歌中相当普遍的现象。王瑶先生《中古文学史论》中已指出,六朝文人习于模拟别人的作品,目的并非作伪欺世,而是当作一种「学习属文」的方法,作者在同一类题材上,尝试与前人一较短长;或进而同作相同的题目,与今人争胜。同题不仅限于纵向的拟作,也成为文学集团共同创作的常见形式。自曹魏建安时代以来,下至整个南朝,以王公贵族为核心,聚集文士的贵游文学集团,往往主掌诗坛潮流,集团活动对于六朝贵游诗人的创作模式,或多或少有所影响。一方面因集团文人彼此酬唱赠答,而使得诗歌在个人抒情之外,还具有社交、对话,乃至戏谑的性质;另一方面,集团主人之同题命作,也令文人们经常同时、即席创作,由于写作同样的题目,自然产生以逞才为目的竞技性。在拟作或共作的时代风气下,「同题」不仅最能表现诗人对文学传统的继承或新变,还可谓是一种与前人或时人之作文本互涉,提供了许多对照的基准点,值得我们由比较进而理解更多现象问题。

就纵向同题而言,正如Harold Bloom《影响的焦虑》所提出,诗人们往往有意无意的,以许多方式「误读」或「修正」前驱诗人的经典作品,有如依底帕斯式的弒父情结,借由对前人的吸收、反叛到转化、融合,方能成就诗人自我超越又融会前人的独特风格。这样的理论,实与齐梁时代的「新变」理论相近。虽然六朝诗人或批评家的模拟与理论,大多继承传统、强调学习,认为模仿是健康的力量,似可比附于子承父业的和谐父子关系,与中国重视孝道的心理模式接近;但是到了南朝,尤其是齐梁以后,可以发现同题模拟离经典前作越来越远,表面上採用学习、模仿的诗题形式,实际上却往往抛弃同题前作的抒情精神,表现出相当「叛逆」的意图。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中,「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一语,已显示出在前人阴影之下的「影响焦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论述六朝同题诗歌的章节编排上,也很有巧思。它没有采用非常生硬的年代划分,而是根据同题诗出现的不同阶段,以及其主题和创作特点的演变,进行了逻辑清晰的梳理。例如,书中可能深入探讨了当时一些政治事件、节日庆典,或是文人雅士间的酬酢唱和,是如何催生了特定主题的同题诗。这些分析非常贴合六朝时期的历史实际,也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态。

评分

总的来说,《六朝同题诗歌研究》是一本非常具有学术价值和阅读趣味的书。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六朝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参考。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学术研究,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古典文学的深厚情感和独到见解。我个人非常欣赏书中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将理论与史实相结合的论证方式,这让我对六朝的诗歌创作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

评分

坦白说,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同题诗”这个概念的认知,还停留在比较表层的理解,比如知道它是一种诗人围绕同一主题或题目进行创作的诗歌形式。但是,这本书的出现,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和分析,而是非常系统地梳理了六朝时期同题诗的起源、发展脉络,甚至还考察了这种创作形式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引用了大量珍贵史料和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但又不是枯燥的堆砌,而是将这些学术资源融会呈现,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评分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六朝时期是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涌现了许多风格各异、成就斐然的诗人。《六朝同题诗歌研究》这本书,可以说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我们得以更深入地审视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丰富面向。它不仅仅关注了那些名家名作,也对一些相对冷门但同样具有研究价值的作品进行了挖掘和分析,这种“兼顾”的态度,让整本书的研究更显全面和扎实。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六朝同题诗歌研究》,收到的时候,真的有点惊喜。首先,台湾这边谈论六朝文学,很多时候会侧重骈文、赋,或是魏晋风度、山水田园诗,但“同题诗”这个角度,相对来说更少被专门的学术著作深入探讨。拿到这本《六朝同题诗歌研究》后,我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书的装帧设计很典雅,纸质也相当不错,摸起来有质感,打开来,序言部分就点出了研究的切入点和意义,让我对它接下来的论述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