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译洛阳伽蓝记(二版)

新译洛阳伽蓝记(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洛阳伽蓝记
  • 佛教
  • 历史
  • 地理
  • 古籍
  • 译本
  • 二版
  • 中国古代史
  • 宗教文化
  • 唐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洛阳伽蓝记》不仅是一本地理着作,同时也是历史着作和文学着作。它以北魏京城洛阳之佛寺、园林为记叙主线,系以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风俗、地理、掌故传闻等等,其目的在对北魏王公贵族建寺造塔、劳民伤财的恶行加以贬斥,表明佞佛误国的观点。作者以「实录」的历史观点和态度写作,全书内容丰富,行文结构巧妙,手法多样,语言秾丽秀逸,优美生动,记叙传说掌故,趣味盎然,相当值得一读。
《古都寻踪:北魏洛阳的兴衰与文化》 引言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中华文明史上一次意义非凡的事件。它不仅标志着鲜卑族汉化进程的深入,更重塑了北方乃至整个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宗教格局。本书将以历史的宏大叙事与细节的精微考辨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剖析北魏洛阳这座“神京”从兴起到衰亡的完整历史脉络。我们不聚焦于对既有经典文本的简单复述,而是力图从全新的史料和跨学科的视角,重构一个立体、鲜活的北魏洛阳。 第一部分:龙兴之地——洛阳的战略意义与城市规划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迁都洛阳,绝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政治与军事抉择。本部分将详细探讨洛阳在地理区位上的无可替代性,分析其对整合鲜卑与汉族、应对南方萧齐的战略价值。 “以汉化治天下”的政治宣言: 迁都洛阳是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总纲”。我们将梳理迁都前后的政治氛围,以及朝中以于烈、崔光为代表的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的激烈交锋。洛阳,这座曾是东汉、曹魏、西晋的故都,承载着汉家正统的象征意义,其回归对北魏政权的合法性构建至关重要。 营建新都:模仿与超越: 洛阳城的设计蓝图吸收了前朝都城的形制,但也融入了北魏自身的特色。本章将细致描绘新洛阳的城市布局,包括皇城、里坊制度的重建、朱雀大街的拓宽与仪仗化。通过对出土的建筑构件、壁画残片的研究,还原这座都城在工程学和美学上的成就。重点分析“太极殿”与“宣阳门”的设计理念,如何体现天子居中、统御四方的宇宙观。 人口迁徙与社会重构: 迁都引发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本书将考察随迁的鲜卑贵族、汉化官员、工匠以及被强制迁入的豪强望族。这种强制性的“混居”如何影响了原有的社会结构?洛阳城内不同族群的居住区划、经济活动差异,构成了北魏初期社会动态张力最集中的区域。 第二部分:万国来朝——北魏洛阳的宗教与文化熔炉 北魏洛阳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当时欧亚大陆上最活跃的文化与信仰交汇点。佛教的鼎盛、儒学的复兴、以及外来艺术的涌入,共同铸就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佛都气象:石窟艺术的移植与发展: 龙门石窟的开凿是北魏洛阳最显著的文化遗产。本部分将超越单纯的造像艺术分析,重点探讨皇家寺院的建设及其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分析洛阳宫廷对佛教图像学、仪轨制度的定制,如何将云冈的粗犷之风,转化为洛阳特有的秀美、典雅的“魏碑”风格。探讨昙曜、佛陀崛多等高僧在洛阳的活动轨迹及其对佛理传播的贡献。 “学都”的崛起与儒学复兴: 孝文帝推崇儒学,洛阳的太学、国子监成为天下士子的向往之地。本书将考察崔光、李冲等士人在洛阳主持的礼乐修订工作,分析他们如何试图以儒家“礼”来规范鲜卑贵族的“俗”。通过对《魏书·儒学传》的细读,还原洛阳士人阶层的生活图景与学术争鸣。 胡汉交融的日常生活: 语言、服饰、饮食是文化交融最直观的体现。本章将通过对墓志铭、私人文集的零星记载,探讨洛阳的市井生活。鲜卑贵族如何学习汉人的礼仪,汉族士人如何接纳鲜卑的军事文化?分析胡琴、羯鼓等乐器如何进入汉族的宴饮场合,以及“青丝鞋”、“幞头”等服饰的演变。 第三部分:盛极而衰——都城制度的僵化与黄粱一梦 洛阳的辉煌是建立在对地方资源的过度汲取之上的。本部分将揭示都城制度的内在矛盾如何一步步侵蚀北魏的根基,最终导致其倾覆。 “洛阳化”的代价与社会矛盾: 贵族在洛阳大兴土木、广置田庄,加剧了城市内部的贫富分化。同时,为维持庞大的宫廷开支和典礼排场,对北方州郡的盘剥日益严重,这直接催生了六镇之乱。我们将重点分析六镇将领(如六镇军户)的身份认同危机,以及他们对洛阳贵族集团的深刻仇视。 宫廷政治的腐化与“士家化”: 迁都后,北魏朝廷的政治生态日益向南朝士族化靠拢,等级森严,门阀思想抬头。分析孝文帝后期及宣武、孝明帝时期,朝廷内部围绕“谁能入阁”、“谁能把持仪注”的权力斗争。洛阳的宫廷生活从节俭务实转向奢靡繁复,对国家财政造成巨大压力。 六镇之乱与神都的沦陷: 本章将详细叙述六镇军士的起义如何撕裂了北魏的统治基础,以及洛阳中央政府在应对危机时的迟钝与错乱。洛阳作为都城的防御体系在面对叛军时的脆弱性,以及最终洛阳城被起义军攻陷的场景,标志着孝文帝精心构建的“汉化新都”历史使命的终结。 结论:洛阳的遗产与历史的回响 本书最后将总结北魏洛阳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它不仅是北魏由游牧向定居转型的缩影,更是隋唐大明宫格局的雏形。北魏洛阳的兴衰史,为后世王朝提供了关于都城建设、民族融合与文化继承的深刻教训。这座曾经辉煌的“神京”,虽然昙花一现,却在中华文明的演进道路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九洲(注译者)


   1975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留校任教至今。1990-1994年任中文系副主任。1994年文学院成立之后,任新闻系主任。现担任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湖北省广电学会副会长、武汉市广电学会副会长。主要着作及教材有《中国古代写作理论》、《艺术意境概论》、《写作学教程》、《新译洛阳伽蓝记》、《新闻学范畴引论》、《新译顾亭林文集》。

图书目录

刊印古籍今注新译丛书缘起
导 读
洛阳伽蓝记序
 
卷一 城 内
一、永宁寺   一
二、建中寺   三八
三、长秋寺   四二
四、瑶光寺   四五
五、景乐寺   五○
六、昭仪尼寺   五三
七、胡统寺   五九
八、修梵寺   六一
九、景林寺   六四
十、建春门   六七
 
卷二 城 东
一、明悬尼寺   七三
二、龙华寺   七六
三、璎珞寺   八○
四、宗圣寺   八一
五、崇真寺   八二
六、魏昌尼寺   八八
七、景兴尼寺   八九
八、建阳里东   九○
九、庄严寺   九七
十、秦太上君寺   九八
十一、正始寺   一○六
十二、平等寺   一一五
十三、景宁寺   一二九
 
卷三 城 南
一、景明寺   一四五
二、大统寺   一五三
三、报德寺   一五九
四、龙华寺   一六七
五、菩提寺   一七八
六、高阳王寺   一八二
七、崇虚寺   一八八
 
卷四 城 西
一、沖觉寺   一八九
二、宣忠寺   一九四
三、王典御寺   二○○
四、白马寺   二○一
五、宝光寺   二○五
六、法云寺   二○八
七、追先寺   二二九
八、融觉寺   二三五
九、大觉寺   二三七
十、永明寺   二三九
 
卷五 城 北
一、禅虚寺   二四七
二、凝玄寺   二四九
三、闻义里   二五二
四、京师廓外诸寺   二九五
 
跋   二九七

图书序言

导读(节录)
  
  四、《洛阳伽蓝记》的文学价值
  
  如果把《洛阳伽蓝记》称作一本历史文学,是说得过去的,因为它的文学意味相当浓厚。因此近代学者研究南北朝文学史时,常把它同《颜氏家训》相提并论。大致说来,《洛阳伽蓝记》的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结构巧妙,匠心独运;手法多样,刻画人物形神兼备;语言骈散结合,秾丽秀逸,优美生动。
  
  首先,《洛阳伽蓝记》很讲究结构艺术。它除了记叙数十所洛阳佛寺外,还用一半以上的篇幅兼叙朝廷变乱,诸王废立,文人事迹,佛僧往来,风土人情,掌故异闻等等,但读来却繁而不厌,散而不乱。这当然是作者精心结撰的结果。作者在〈序〉中说:
  
  寺数最多,不可遍写。今之所录,止大伽蓝,其中小者,取其祥异,世谛俗事,因而出之。先以城内为始,次及城外,表列门名,以记远近。凡为五篇。
  
  这段话实际上道出了本书的整体构思:以佛寺为记叙主体,对上大佛寺详加描叙,而对中小者,则只「取其祥异,世谛俗事」,顺笔叙及。这样便做到了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在记叙方式上,则先在序文中表列洛阳十三城门的名称、方位,以期为读者勾勒出城池的轮廓;然后在正文里由城内及于四门之外,以四方远近为记叙次序,并且记叙寺塔时都是先写立寺人、方位、建筑、环境,次及有关人事,这样便做到了条理井然。尤其是作者无论记叙多少寺塔和人事,都统一在北魏佞佛误国这一要旨之下,这就使本书的材料编排「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13,「体例绝为明晰」14。因此,有人把本书的结构艺术概括为四个字:「依藤结瓜」。这个比喻既通俗又恰当,我们只要根据作者的记叙过程,「顺藤摸瓜」,就可以毫不费力地绘出一份北魏洛阳伽蓝图来。
  
  其次,本书记叙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关于鬼怪或时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本末可观」15。它吸取了魏晋以来《搜神》、《志怪》、《世说新语》等轶事小说和志怪小说的长处,但又有较大的发展。一般说来,它记人叙事不仅较之《搜神》等拉长了篇幅,而且加进了较为复杂的故事情节;形象也更为丰满。当然若把它的这些特点拿来同唐宋传奇相比,又显得逊色许多。因此,我们可以说,本书所记叙的故事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小说由魏晋志人、志怪小说到唐宋传奇小说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  
  
  13若网在纲二句见《尚书‧盘庚上》。  
  14体例绝为明晰见《四库全书提要》。  
  15本末可观见清吴若准〈洛阳伽蓝记集证序〉。

图书试读

卷一 城 内1

一、永宁寺2

【题 解】此篇首先依序记述永宁寺所处之地理位置,寺中佛塔、佛殿、僧房之构造、装饰和有关传闻及寺之院墙、寺门的结构和寺院周围的自然环境。其次简要介绍永宁寺碑文的撰写者常景之学识、历任官职、政声和品行、爱好。再次详细记述北魏孝昌至建义年间尔朱荣举兵入匡朝廷、拥立庄帝、乱杀无辜;北海王元颢借讨伐尔朱荣为名,攻入洛阳,自立为帝,并传书庄帝、晓以大义,后兵败被杀;庄帝生疑心而计杀尔朱荣,尔朱荣之弟尔朱世隆等率兵反叛、擒杀庄帝等史实经过。最后又简要介绍永宁寺佛塔为火所焚及有关传闻,同时也叙及京都迁邺的原因。在记述上述内容的过程中,作者杨衒之或婉曲或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永宁寺,熙平元年3灵太后胡氏4所立也。在宫前阊阖门5南一里御道西。其寺东有太尉6府,西对永康里7,南界8昭玄曹9,北邻御史台10。阊阖门前御道东有左卫11府。府南有司徒12府。司徒府南有国子学13堂,内有孔丘像,颜渊问仁14、子路问政15在侧。国子南有宗正16寺,寺南有太庙17,庙南有护军18府,府南有衣冠里。御道西有右卫府,府南有太尉府,府南有将作曹19,曹南有九级府,府南有太社,社南有凌阴20里,即四朝21时藏冰处也。

【注 释】1城内 此二字原在题目的「洛阳」二字之下,今参照吴琯本等单独标出,较觉醒目。以下各卷同此,不再注明。2永宁寺 原本无此篇题,今为醒目故,特另行标明。本卷及以下各卷诸篇同此,不再注明。3熙平元年 即西元五一六年。熙平,为北魏孝明帝(元诩)年号。4灵太后胡氏 即孝明帝母,安定临泾司徒胡国珍女。初,孝明帝即位,其母乃尊为皇太后,并握掌朝柄。《魏书‧卷一三》有传。5阊阖门 此乃宫城正南之门,并非洛阳城西之阊阖门。参见本书附录「洛阳伽蓝图」。6太尉 官名。秦至西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东汉光武帝时又改称大司马为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魏、晋时,大司马与太尉各自为官,北魏因而不改。见《晋书‧卷二四‧职官志》及杜佑《通典》。7永康里 位于洛阳城西之西阳门内、御道之南。8界 毗连;接界。9昭玄曹 为掌管僧尼之官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许多和我一样,对中国古典文学和历史充满兴趣,但又苦于文言文障碍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份厚礼。我一直觉得,很多古代的经典,如果能有好的现代解读,就能焕发新的生命力。而《新译洛阳伽蓝记(二版)》,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的译文,读起来就像是在阅读一篇现代散文,用词考究,却不失亲切感,将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活泼有趣。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翻译中,对于细节的把握。很多时候,原文中一个不起眼的小词,在译者的笔下,就能勾勒出一个生动的画面,或者揭示出一段隐藏的历史信息。例如,对于寺庙的描写,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建筑,而是加入了当时人们的精神寄托,以及建筑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这种深入浅出的解读方式,让我不仅“读懂”了洛阳,更“理解”了那个时代的精神世界,仿佛亲眼目睹了当年盛况,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 这本《新译洛阳伽蓝记(二版)》的出现,可以说是弥补了我一直以来在阅读原著时遇到的困扰。我常常因为文言的障碍,而无法深入体会原著的精髓,只能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阅读体验。译文的流畅自然,让我能够心无旁骛地沉浸在故事之中,而作者精心添加的注释和导读,则如同定海神针,将我从迷茫中拉回,让我能够准确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和文化背景。 我对于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也给予高度评价。我知道《洛阳伽蓝记》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研究的价值,而译者在二版中的修订,更是精益求精。我听闻这次加入了更多新近的研究成果,并且对原文中的一些模糊之处进行了更深入的考证。这一点对于我这样希望了解更准确历史信息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这本书不仅是文学的享受,更是一次严肃的历史探索。

评分

拿到这本《新译洛阳伽蓝记(二版)》的时候,我其实是带着一点点好奇和怀旧的心情。虽然我不是历史系的学生,但总觉得中国古代的那些故事、那些文化,总有种说不出的吸引力。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比起市面上很多古籍翻刻的刻板印象,显得更加典雅别致,带点淡淡的墨香,让人一看就觉得是有用心做过的。我尤其喜欢它纸张的触感,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现代纸,而是带点自然的纹理,翻起来沙沙作响,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 阅读的过程,更是超乎我的预期。我一直觉得《洛阳伽蓝记》这类古籍,如果没有好的翻译和注释,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变成一本“装饰品”。但这本书不一样,译文的流畅度让我一点阅读障碍都没有,很多原本拗口的文言文,在译者的笔下变得生动形象,仿佛一个个故事就在眼前娓娓道来。更重要的是,作者在翻译的同时,加入了大量的背景知识和文化解读,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轻松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宗教文化,甚至是建筑风格。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一些人名、地名的处理上,既保留了古韵,又顾及了现代读者的认知习惯,不会让人感到陌生。 这次二版的推出,我最看重的是它的修订和增补。虽然我没有仔细对比过初版,但从整体的出版质量来看,就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社的严谨态度。据说这次在学术考证上做了不少功课,我也希望在后续的阅读中,能体会到这些细微的提升。我尤其关注作者在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上,是否更加客观公正,是否能够揭示出更深层次的历史真相。毕竟,历史的解读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多角度的审视和考证,才能让我们更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拿到这本《新译洛阳伽蓝记(二版)》,我首先被它的装帧所吸引。深沉的颜色搭配简约的烫金字体,散发着一种低调的质感,放在书架上,立刻就提升了整个空间的格调。翻开书页,排版非常舒适,字迹清晰,行距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疲劳。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和建筑艺术很感兴趣,而《洛阳伽蓝记》恰好记录了北魏洛阳的盛况,书中对寺庙、宫殿、街市的描绘,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 我对于学术性的书籍,一向比较挑剔。要求不只是简单的翻译,更需要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见解。这本《新译洛阳伽蓝记(二版)》,在翻译的准确性上,我没话说,但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原文之外,增加了许多旁征博引的注释和考证。这些注释,不仅解答了我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更让我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宗教流派,甚至是一些小人物的生活细节,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可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博学多识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北魏洛阳的繁华与衰落。

评分

拿到《新译洛阳伽蓝记(二版)》时,我第一反应是,终于等到一本真正用心做的古代文献译著了。近些年,市面上出版的书籍不少,但真正能做到既保留古籍的韵味,又让现代读者轻松理解的,却不多见。《新译洛阳伽蓝记(二版)》的译文,我只能用“信达雅”三个字来形容。它没有回避原文的精妙之处,但也没有因此而让译文变得生硬晦涩。 阅读过程中,我尤其佩服译者对文化细节的捕捉。例如,书中对佛教寺庙的描述,不仅是建筑规模的介绍,更融入了当时佛教的传播情况、僧侣的生活状态,甚至是信徒的虔诚之心。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洛阳这座城市仿佛活了起来,不再是枯燥的历史名词,而是充满了人间烟火和信仰的光辉。 我一直认为,好的图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新译洛阳伽蓝记(二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翻译了原文,更通过严谨的考证和深入的解读,让读者能够领略到北魏时期洛阳的辉煌,以及这座城市背后所承载的厚重历史。 我特别注意到,二版在一些内容的增补和修订上,看得出是下足了功夫。据说这次增加了不少关于佛教艺术和石窟寺的内容,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吸引力。毕竟,洛阳在佛教艺术上的贡献,一直是我想深入了解的。

评分

拿到《新译洛阳伽蓝记(二版)》,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这本书的“厚重感”。拿在手里,有种沉甸甸的实在感,这本身就给人一种靠谱的印象。翻开书页,内页设计非常精美,排版疏朗有致,读起来一点都不费眼睛。我一直认为,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书籍的整体设计,而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 在阅读译文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译者深厚的功底。文言文的翻译,最难的就是如何在保留原文神韵的同时,做到流畅易懂。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译文读起来自然流畅,仿佛作者在娓娓道来一个古老的故事,让我完全沉浸其中,丝毫没有被生涩的文字所阻碍。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于历史背景的解读。很多时候,读古代的史料,我们都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词汇、概念,或者当时的社会习俗。《新译洛阳伽蓝记(二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作者通过精到的注释和导读,将这些难点一一化解,让我不仅理解了文字本身,更理解了文字背后的历史文化。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非常感兴趣,而《洛阳伽蓝记》正是记录了北魏洛阳的城市风貌。《新译洛阳伽蓝记(二版)》对这些内容的呈现,可谓是图文并茂,让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洛阳城,感受到了这座千年古都的繁华景象。

评分

我拿到这本《新译洛阳伽蓝记(二版)》时,就觉得它和我之前看过的很多古籍译本不一样。首先,它的包装设计就很吸引人,有一种古朴又不失雅致的感觉。翻开来,页面的排版也很舒服,字号大小和行距都刚刚好,读起来不会觉得拥挤或者费劲。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很感兴趣,而《洛阳伽蓝记》恰好记录了北魏时期洛阳佛教寺庙的兴盛景象。这本书的译文,非常生动形象,将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古文,变得通俗易懂。我尤其喜欢译者在翻译时,加入了一些背景的解释,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宗教信仰。 我特别留意到了书中对寺庙建筑的描绘,非常细致,让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宏伟的建筑,感受到当时的宗教氛围。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能够亲身感受北魏洛阳的繁荣与辉煌。 我尤其要赞赏的是,这本书的注释非常详尽,对于我这样对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来说,实在是太有帮助了。很多我原本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注释都能豁然开朗。而且,二版的推出,听说在内容上也有所增补和修订,这让我觉得它更加的完善和有价值。 这本书的翻译风格,非常符合我的阅读习惯,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趣味性。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充满了吸引力,让我欲罢不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