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背后的祕密(生活中的国文课1):唱情歌、论时政,宋代文青的面貌,原来藏在宋词里!

宋词背后的祕密(生活中的国文课1):唱情歌、论时政,宋代文青的面貌,原来藏在宋词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宋词
  • 宋代文学
  • 文化史
  • 文学鉴赏
  • 国文
  • 古典文学
  • 生活中的国文
  • 情感
  • 时政
  • 文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读宋词,就像穿越八百年回到古代当文青;
读宋词,也让我们更加明白人性里真挚的情感。

  ■宋词就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宋词就是宋代的流行歌曲,不管是抒发爱恨情愁,还是针砭国家大事,通通可以写成词。

  ․你以为,李宗盛跟女歌手们的风花雪月是现代的特产?
  其实宋代的柳永才是真正的高手。

  ․你以为,把好几首歌的各取出一句词,再组合成一首歌,是现代流行歌曲的新招?
  其实这种手法早就有了,连苏轼和辛弃疾都写过。

  ․谈相思,没有人比得过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论热血,岳飞的「怒发冲冠」更是天下无双。
  华语词神方文山曾说,宋词是他创作的养分,也可以是你的!
  
  如果你崇拜阿信、林夕、青峰、张悬、陈绮贞、方文山、李宗盛,
  曾经听着他们的词,听得热血沸腾,泪流满面,
  那你一定会爱上,这些现代歌词的始祖:宋词。

  宋词跟现代歌词一样,与音乐紧密相连。
  词人根据乐谱格律,写下自己的喜怒哀乐,
  再经由歌妓的美妙歌喉演唱、诠释,四处传唱。
  宋词透过优美精鍊的文字,咏叹千古不变的生离死别、爱恨情愁;
  这些词还活着,让我们深深为之触动,
  带我们跨越时空的阻隔,与宋代文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你也能成为填词高手:
  一曲新词酒一杯,搞懂宋词的规则,你也能一秒变文青
  Step 1:搞懂词的发展、禁忌、结构与布局,打好稳固根基。
  Step 2:拜见写词老祖宗,聆听故事,笑看趣闻八卦、学习人生智慧。
  Step 3:了解宋代劲歌和伤心情歌金曲榜,领略大师的千古名作之美。
  Step 4:学会意境营造小撇步,摸清西楼、东风、月、水、香炉、栏杆等意象的妙用。

本书特色

  ◆60篇短篇文章,轻松认识宋词发展、着名词人轶事和重要词作欣赏,瞬间提升中文力!
  ◆60则文末附加的有趣「延伸知识」,让你触类旁通,扩充知识。
  ◆丰富的宋词背后知识,是学校老师、学生最需要的中文课外读物。
  ◆附录文青必备填词词谱,不管是宋词或现代歌词,一次就上手!
《诗酒趁年华:宋代文人的风雅与日常》 一窥宋代文人的心灵世界与生活美学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文化璀璨、思想活跃的宋代,深入探究那些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我们不着眼于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聚焦于他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精神追求、艺术品味以及在历史洪流中的个人抉择。通过对大量史料、笔记、别集以及传世书画的细致梳理,本书试图勾勒出一幅立体而生动的宋代文人生活画卷。 第一章:青衫下的烟火气——宋代文人的生活图景 宋代文人,并非总是手持卷轴、清高自持的形象。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着七情六欲,也深谙生活情趣。本章将探讨宋代士大夫阶层如何处理“出仕”与“归隐”之间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如何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一、起居与居所:从官邸到山庐的转换 我们将考察宋代文人对居住环境的审美要求。从繁华京城中的雅致府邸,到他们退居田园时精心营造的“茅屋”“草堂”。他们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融入自然元素,打造出符合自身情趣的“一方天地”?我们会详述宋代文人在建筑、园林布局上的偏好,以及这些偏好如何反映了他们对“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追求。例如,对假山、池沼的布置,不仅仅是装饰,更是表达胸襟和学识的方式。 二、饮食的哲学:文人餐桌上的风雅与实学 宋代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文人阶层对食材的选择、烹饪的技艺、以及饮茶(点茶、泡茶的兴起)都有着极高的鉴赏力。本章将深入分析文人士大夫如何将饮食提升到一种艺术层面。从苏轼对美食的推崇与改良(如东坡肉的传说考证),到陆游对田园蔬食的赞美,我们试图揭示食物在宋代文人社交、遣怀、养生中的多重功能。茶道的发展,尤其是斗茶之风,不仅是饮品的比较,更成为一种体现个人修养与品位的社交仪式。 三、服饰与器物:风骨与格调的无声表达 宋人的服饰相对唐代的华丽转为内敛、素雅。本章重点分析“直裰”“襕衫”等典型文人服饰的形制演变,以及服饰颜色、纹样选择中蕴含的士大夫阶层的价值取向——去繁就简,重在质料与剪裁的考究。同时,我们将讨论宋代文人对生活器物的品鉴。瓷器的审美,如汝窑、官窑的流行,其淡雅的釉色如何契合文人内敛的精神气质?文房四宝的制作与使用,也成为衡量一个人学识和品味的标尺。 第二章:闲暇中的耕耘——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 宋代文人的“闲”并非无所事事,而是一种积极的精神充电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本章聚焦于他们在业余时间所进行的活动。 一、书画的日常:从鉴赏到创作的转变 书画艺术在宋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与文人生活紧密结合。本章将探讨文人如何将书法和绘画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我们不仅仅讨论米芾、苏轼等大家的成就,更关注普通士大夫如何通过临摹古人、题跋留痕的方式,参与到艺术的对话之中。特别是“写意”精神的确立,标志着绘画从单纯的技艺向表达个人情感和哲思的载体转变。 二、诗酒唱和的社交圈:雅集与唱和之风 宋代的文人圈子非常活跃,他们通过诗酒唱和、诗会雅集来维系情感、交流思想。本章将分析这些社交活动的组织形式、礼仪规范,以及这些活动如何促进了文学流派的形成与风格的确立。酒,在这些场合中扮演了怎样的催化剂角色?它如何帮助文人在克制的礼教之下,释放出真性情,达到“酒酣胸胆开”的境界? 三、游历与山水情结:行走的课堂 宋代文人热衷于名山大川的游历,这不仅是逃避官场倾轧的方式,也是他们体悟自然、进行哲学反思的重要途径。我们将考察他们记录游历的笔记、诗歌,分析他们如何在壮阔的山水中寻找精神寄托,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摹来寄寓自己的政治抱负或人生感慨。黄州、颍州、庐山等地的地名,因为文人的足迹而获得了不朽的文化意义。 第三章:器识与情操——文人对自我的期许与超越 宋代文人极其重视“器识”,即一个人的学识、品德与见识的综合体现。本章探讨他们如何通过严格的自我约束与学习,努力成为一个“完人”。 一、学问的拓展:从经史到子学的全面发展 宋代理学的兴起,对文人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精通儒家经典,还需要涉猎史学、佛学、道家思想,甚至天文、数学等“杂学”。本章将分析这种跨学科的学习如何塑造了宋代文人多维度的思维模式,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日常的议论和创作中,以求达到“格物致知”的境界。 二、友情与师承:人脉网络中的相互砥砺 文人之间的深厚友谊是宋代社会的一大特色。本章将剖析宋代文人如何通过互赠书信、题词赠画、互相举荐等方式来建立和维系彼此的关系。这种关系超越了简单的交情,更是一种基于共同价值观和学术追求的相互扶持与精神上的彼此砥砺。 三、历史的参照:古人的影子与今人的自我定位 宋代文人对历史人物有着强烈的代入感。他们常常将自己与魏晋名士、唐代诗人进行对标和比较,以此来界定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行为规范。本章将考察他们如何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汲取教训,并以此作为批判现实、指导自身修养的参照系。 通过对这些生活细节和精神追求的深入挖掘,读者将得以更全面地理解宋代文人这一群体,他们如何以其独特的生活美学和深邃的精神世界,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这是一部关于生活、关于情趣、关于如何在乱世中保持风骨的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玉玫


  热爱中国古典诗词。淡江大学中文系博士候选人,主攻唐宋词研究。擅长词的文本解读,探究词作的意境或情感,对词在当时的社会、文化中产生的意义尤其关注。现于淡江大学中文系、大华科技大学担任兼任讲师。

图书目录

作者序
 
一、为什么作词又称为填词?
──为什么填词要规定平仄?
二、词牌名是怎么来的?
──一首词的真名:词题和词序
三、宋词也有「热门金曲榜」?
──词牌有别名吗?哪些词牌的别名很多?
四、为什么词要分片?有哪些形式?
──词有没有主歌和副歌?
五、词的布局方法有哪些?
──词中也有电影镜头
六、最长和最短的词,各是哪一首?
──什么是大词?什么是小词?
七、作词有哪些忌讳?
──在现代,有办法高歌宋词吗?
八、为什么男性词人常用女性角度写词?
──「男子作闺音」背后的深意
九、词为何会在宋代兴盛起来?
──宋代蓄家妓之风
十、词流行时,也有歌本吗?
──为什么早期的词,经常不确定作者是谁?
十一、词人如何用和韵、用韵、次韵来互相唱和?
──历史上被追和最多次的词作
十二、词人为什么爱伤春悲秋?
──宋代的节令词
十三、诗、词、曲的差别是什么?
──词还有哪些别称?
十四、什么是「以诗为词」?
──什么是「以文为词」?
十五、词为何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这样恰当吗?
──苏轼的「旷放词」
十六、喜欢谈情说爱的宋词,能反映历史吗?
──宋词还有哪些题材?
十七、唐代有边塞诗,宋代有边塞词吗?
──欧阳修为何称范仲淹为「穷塞主」?
十八、宋词中的「二晏」指的是哪两个人?
──「词中三李」指的是谁?
十九、晏殊那句「似曾相识燕归来」怎么来的?
──什么是「集句词」?
二十、哪些词人因为词写得好而有绰号?
──张先的风流轶事
二十一、欧阳修为何在科考时把苏轼从第一变第二?
──唐宋八大家的恩怨情仇
二十二、欧阳修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观?
──「云雨」是什么意思?
二十三、如果宋代也有金曲奖,谁会得最受欢迎词人奖?
──柳永与歌妓的关系
二十四、为什么苏轼的名字和车有关?
──苏辙的「辙」又有什么意涵?
二十五、赤壁之战的千军万马,只为女人?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雄豪与旷逸
二十六、苏轼是在怎样的心情下,写出「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仰慕苏轼的痴情女子
二十七、性格豁达的苏轼,也会有想逃避人世的时候吗?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
二十八、苏轼为何成为被贬最远的词人?
──苏轼对海南岛的影响
二十九、秦观是怎么看远距离恋爱的?
──擅写感情的秦观
三十、秦观的「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何让苏轼感动不已?
──苏轼与秦观的师生之情
三十一、谁是北宋最佳作词作曲人?
──什么是「自度曲」?
三十二、为什么说周邦彦擅长「时间的魔法」?
──北宋「集大成」的词人是谁?
三十三、周邦彦的〈少年游〉讲的是哪位佳人和君王?
──宋代第一名妓李师师
三十四、我很丑,可是我很深情:才高八斗的贺铸
──「鬼头」是哪位词人的绰号?
三十五、堪称「词中之后」的人是谁?
──「词中之后」的另一个真面目是?
三十六、用了许多俗字的〈声声慢〉,为何成为李清照的千古名作?
──哪些词人也会用俗字作词?
三十七、最智勇双全的词人是谁?
──英雄心目中的英雄又是谁?
三十八、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他」是指谁?
──宋词里的「人生三境界」
三十九、上演宋代版〈孔雀东南飞〉的是哪位词人?
──执着的陆游
四十、南宋最佳作词作曲人是谁?
──最会写词序的人是谁?
四十一、宋词中的哪位词人,堪比唐诗中的李商隐?
──吴文英的人品不好吗?
四十二、劲歌金曲之一: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密州时期的词作
四十三、劲歌金曲之二:岳飞〈满江红.写怀〉
──〈满江红.写怀〉不是岳飞写的?
四十四、劲歌金曲之三:张孝祥〈六州歌头〉
──爱与苏轼较量文采的张孝祥
四十五、劲歌金曲之四: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的盟友兼词友
四十六、劲歌金曲之五: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韩侂冑主张的北伐为何失败?
四十七、经典伤心情歌之一:范仲淹〈苏幕遮〉
──为何范仲淹叫「小范老子」?
四十八、经典伤心情歌之二:欧阳修〈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引起的回响
四十九、经典伤心情歌之三:柳永〈雨霖铃〉
──亲爱的,他把词变「大」了
五十、经典伤心情歌之四:苏轼〈江城子〉
──苏轼的贤妻美妾
五十一、经典伤心情歌之五:李清照〈武陵春〉
──「词中之帝」是谁?
五十二、经典伤心情歌之六:吴文英〈唐多令.惜别〉
──为什么芭蕉的意象多与愁苦有关?
五十三、是词,还是判状?
──是词,还是药方?
五十四、一首词也能成就一段姻缘吗?
──一首词也可以破坏感情吗?
五十五、宋代的生日歌曲怎么唱,与现代的有何不同?
──词也可以用于婚礼吗?
五十六、近代最有名的词人是谁?
──宋代以后词的发展
五十七、为何在宋词中,「西楼」最常见?而不是东楼、北楼、南楼?
──为何在宋词中,「东风」比其他的风还常见?
五十八、「冰肌玉骨」形容的是哪个美人?
──为何形容美女时,喜欢用「冰」、「玉」等字?
五十九、宋词中常见的自然意象有哪些?
──宋词中「水」的意象
六十、宋词中常见的人造意象有哪些?
──宋词中「栏杆」的意象

附录一、填词词谱(现代版)
附录二、填词词谱(古典版)

图书序言

作者序
  
  还记得小时候,我无意间在家里的书架上发现了琼瑶女士所写的小说,一读之下便深深沉醉其中。于是,我父亲开始大量买进其他的琼瑶小说,虽然母亲对于我这么沉迷于小说,感到有些担心,父亲却不以为意,因为他认为这些小说中,经常出现古典诗词,对我或许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果不其然,在沉迷故事情节之余,我也对那些诗词产生了兴趣,特别是词,虽然当时似懂非懂,文意一知半解,也分不太清楚诗词的差别,只觉得喜欢的作品都是词。父亲见他的判断(或说是计谋?)正确,又开始往家里成堆的买《唐诗三百首》、《三李词集》、《唐宋词精选》等等,我也就这样,一点一滴的累积了对诗词的认识。
  
  中学时,国文课本开始出现词的单元。还记得当时的国文老师,曾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生动白话、详细完整的把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解释一遍。我才突然发现,原来破解了词表面难懂的文字后,底下所流露出的情感,是那么动人啊!以往对词只觉得文字吸引人,或懵懂的觉得有某种意境之美,却不知最重要的,其实是作者想表达的情感。而这情感往往是不分时代,是所有身为「人」所能了解的共同感受,也是最能感动人之处。
  
  因为有过这样的读词经验,我才发现这些词离我们不远。况且,词一开始其实是配音乐的歌词,也是当时流行的歌曲。相信大家都曾有被某首歌的歌词感动的经验,因为歌词写进了心坎里,而词也一样,其实就是能打动人心的歌词,只是因为时移世变,现在我们所用的语言和文化,已和当时的人们不同,所以未必能从字面意思上了解词的意义。但无论时代与文化如何变迁,总有些东西是永远相同的,经过时间的历练而留下的文学,就必然存留了某些引起人们共鸣、感动的特色。只要能移开那层面纱,就能看到更丰富的东西。「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更何况是一首经典好词呢?
  
  当然,读词的时候,要卸下文字的隔阂,去了解背后的情感,并不只是把翻译弄懂、意思了解而已,还要知道为什么词人会写出这样的作品。因为每个词人的个性、遭遇都不同,自然也会影响到创作,写出不同的事件,也流露出不同的情感。除此之外,虽然我们要卸除文字隔阂,却也不能否认词的文字之美,有些词使用的文字虽然晦涩难懂、布局错综复杂,却不能抹煞它有艺术的价值、词人的匠心巧思。所以,能作为一首好词的条件并不单一,动人的感情、作者出众的才华或心性、文字的艺术与创意,都有决定性,这也适用于读其他的文学作品。
  
  我们这本书,其实也就是希望尽量用简单、轻松但把握重点的方式,介绍那些值得一读再读的作品、优秀的作者、创作的艺术、词的发展变化……等,也兼及和词有关的趣味故事,希望能呈现出词的多种面貌,毕竟词不是死板平面的文学,应该是活生生而立体的。此外,词虽从唐朝开端,历经五代、宋朝而兴盛,宋以后一度没落,到清初才又复兴,但最辉煌的时期是在宋朝。因此本书也以介绍宋朝的词人、词作为主,不过词既然是跨越了几代的文学,很难完全断开与前代、后朝的关系,所以书中的内容,也会兼及其他朝代的词作与词人,作为更完整的补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进入丰富而多样的词的世界吧!

图书试读

八、为什么男性词人常用女性角度写词?
 
清代有位词论家田同之,在《西圃词说.诗词之辨》中说:「若词则男子而作闺音,其写景也,忽发离别之悲。咏物也,全寓弃捐之恨。无其事,有其情,令读者魂绝色飞,所谓情生于文也。」指出了一个唐宋词中普遍但奇特的现象:词人明明都是男性,却常用女性口吻,站在女性立场写词,好像角色扮演一样。这个状况在晚唐、五代与北宋的词作中尤为常见,例如南唐着名词人冯延巳,写过一首〈长命女〉: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这首词的口气,好像是一个女孩子在对自己心爱的人,诉说心中想和他长长久久的愿望。或者是欧阳修的〈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写的是一个女子的闺怨,这两首词的作者都是男性,却用女性的方式说话,以女性立场写词,像这样「男子作闺音」的现象,和当时的宴会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词是配合音乐而唱的歌词,一开始流行于民间,但后来也逐渐流行于文人之间,做为歌筵酒席中的娱乐,这时往往由文人配合乐曲来填词,再交给歌妓来唱。例如,收录了许多五代词的《花间集》(可说是最早的文人词集),其序言就记载了当时的宴会状况:「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牋,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意思就是富家子弟或读书人的宴会上,他们把歌词写在一页页的花笺上,交给美丽的歌女唱,唱歌时搭配着檀板敲出的节拍,再加上歌妓清丽的歌喉,和娇娆的姿态,我们可以想见那是一种旖旎的风光。歌既然是给美丽的歌妓唱的,词的内容当然也要适合她们,所以,词人就需站在她们的立场,模仿她们的口吻作词;即便没有,也会去描写女子的容貌、才华,并常与恋情有关,总之题材都是围绕在女性身上。毕竟,若让一个娇滴滴的女孩子,唱出雄壮的军歌,反差实在太大,在那样的场合中也不适合。因此,这类写给歌女唱的歌词,多半都会从她们的角度去写。

用户评价

评分

刚入手这本《宋词背后的祕密》,真的有种挖到宝的感觉!我一直觉得宋词离我们好遥远,感觉就是书本里的文字,最多也就是课本上几首熟悉的,像“明月几时有”之类的,知道它很美,但总觉得离生活太远。这本书的副标题“生活中的国文课”简直太贴切了!它没有用那种枯燥的学术腔调,而是从宋代文人的生活切入,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宋代。 书里讲到,原来那些我们现在听起来很“文绉绉”的宋词,很多都是当时文人抒发情感、社交甚至“撩妹”的工具!感觉就像现在我们唱KTV、发朋友圈一样,只是形式不同。而且,我最惊讶的是,宋词里竟然藏着那么多当时的社会议题和政治评论。以前总觉得文人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埋头写诗词,这本书让我发现,宋代的文人其实非常有活力,他们关心社会,敢于发声,甚至通过词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这让我对“文青”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原来几千年前就有了这么一群有思想、有才华、有生活情趣的“宋代文青”!

评分

我向来对历史类的书籍保持着一种敬畏又有点望而却步的态度,总觉得那些厚重的年代和繁复的史料,不是我这种普通读者能够轻松消化的。《宋词背后的祕密》这本书,却让我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乐趣,它成功地将宋词的“阳春白雪”与生活化的“下里巴人”巧妙地结合,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惊喜。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宋代文人生活细节的描绘,那些关于宴饮、游乐、唱和的场景,读起来就像看一部生动的历史剧,让我感觉宋代文人不是高高在上的“大师”,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欲望的普通人。书里还会分析一些宋词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现象,比如对官场腐败的讽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甚至是对男女情感的细腻刻画,这些都让我觉得宋词的魅力远不止于文字本身。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没有给我一种“被灌输”的感觉,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朋友,带着我一步步地去探索宋词背后的故事。它让我明白,原来我们现在熟悉的很多情感,比如爱情、友情、乡愁,在几百年前的宋代,也曾以词的形式被如此真挚地表达出来。这本书让我对“国文”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活生生的文化传承。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把宋词从“古籍”变成“鲜活”的故事。我过去对宋词的印象,就是一个个独立存在的优美篇章,缺乏背景和温度。但《宋词背后的祕密》却像一位导游,带着我走进宋朝的文人雅士的世界。它不只是分析词句的含义,更像是讲述这些词句是如何诞生的,背后有哪些人物故事,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风貌。 例如,书里提到一些词作是文人之间唱和、比拼才情的产物,这让我联想到现在的朋友圈晒诗、网络文学创作,虽然时代不同,但那种渴望被关注、被认可的心情是共通的。更让我意外的是,书中竟然能从一些看似寻常的宋词中,解读出当时社会阶层、官场生态甚至性别观念的蛛丝马迹。这简直是把词变成了一面镜子,折射出整个宋代的生活百态。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跟几百年前的文人“面对面”交流,他们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真实个体。

评分

坦白说,我当初买这本书,主要是被“生活中的国文课”这几个字吸引。我一直觉得自己对国文的理解停留在比较浅层的层面,总是觉得古文离我们太远,学习起来总是有点提不起兴趣。但是,《宋词背后的祕密》这本书,真的让我眼睛一亮!它没有那种强行将古文“翻译”成白话文的生硬感,而是通过非常生活化的方式,把宋词背后隐藏的文化、情感、甚至当时的社会现象,一点点地“揭开”来。 书里举的例子都很有趣,比如它会分析宋代文人在宴会上吟诗作对的情景,那种热闹又充满智慧的氛围,让我觉得宋词不只是“吟咏”,更是当时社交的一种重要方式。还有,书中也聊到了宋代女性在文学创作中的一些不为人知的侧面,这让我觉得非常新鲜,因为我过去对宋代女性的认知,大多是通过历史书上一些刻板的描述。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觉得,宋词真的不只是优美的文字,它背后藏着的是鲜活的历史和一群有血有肉的宋代人。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惊喜,是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宋词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宋词就是那些“风花雪月”的吟咏,是属于士大夫阶层的雅致情趣,与我等普通人无关。但《宋词背后的祕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宋词更广阔、更生活化的面向。 它并没有回避宋词中那些“阳春白雪”的部分,但更重要的是,它挖掘出了宋词中蕴含的“下里巴人”式的情感和智慧。比如,书中会探讨宋代文人在酒桌上的豪情壮志,他们在思念家乡时的乡愁,甚至是一些男女之间含蓄又热烈的情感表达,这些都让我觉得格外亲切,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几百年前的“邻居”在倾诉心声。 而且,书里还大胆地将宋词与当时的政治、社会议题联系起来,让我意识到,宋词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当时文人参与社会、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载体。这让我重新审视了“文人”这个群体,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者,而是有着丰富情感、复杂思想,并且积极参与到时代洪流中的个体。这本书就像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宋代文青真实而多姿多彩的面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