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牡丹

绿牡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古典小说
  • 言情
  • 武侠
  • 复仇
  • 成长
  • 宫廷
  • 权谋
  • 绿牡丹
  • 架空历史
  • 女性主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绿牡丹》,是一部清代中期的白话章回小说,别名《宏碧缘》、《四望亭全传》等。作者真实名姓不详。故事描写骆宏勋、任正千、花振芳等英雄侠女铲除恶霸,襄助庐陵王李显复辟恢复李唐。它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从历史演义(以《三国志演义》为代表)、英雄传奇(以《水浒传》、「说唐」、「说岳」为代表)向武侠小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此外,它的情节曲折,故事性极强,京剧、川剧等许多剧种都曾取材于它,至今仍有许多剧目活跃在戏曲舞台上。
尘封的信笺:一位古代织工的秘史 作者: 佚名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一卷被时光的尘埃几乎掩埋的私人记录,它以极其细腻、近乎偏执的笔触,描绘了盛唐开元年间,一个名叫“织锦娘”的普通女子,在长安城西一处偏僻织坊中的二十年光阴。这不是一个关于宫廷秘闻或江湖恩怨的故事,它聚焦于日常生活最微小的脉动,如同抽丝剥茧般展现了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底层手艺人精神世界的复杂与幽微。 故事的主人公,我们姑且称她为阿绣,是一个出身低微的丝织工匠。她的世界被经线与纬线所限定,她的生命被染料的浓淡所标记。全书以阿绣的日记和她亲手缝制的、带有暗语的织物残片为核心线索展开。 第一部分:锦线的低语(关于技艺与孤独) 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綉绒、蚕茧和植物染料气味的工坊深处。阿绣的文字冷静而精准,她对丝线材质的敏感程度,远超常人。她记录了如何从蚕茧的选取,到用桴槌击打的力度,乃至不同季节湿度对蜀锦纹理的影响。她的笔下,织锦不再是简单的工艺,而是一种近乎宗教般的虔诚。 然而,在精湛技艺的表象下,潜藏着深刻的孤独。阿绣终身未嫁,她唯一的“伴侣”是那些她亲手编织出来的图案。她似乎对外界充满了警惕,只与极少数人——一位年迈的、沉默寡言的药材贩子和一位负责收购成品的瘦弱书生——有所接触。书中的前三分之一,大量篇幅用于描述她如何通过调整织机上的踏板,来实现对传统纹样的微小“篡改”,例如,在代表“福寿绵延”的云纹中,她会不着痕迹地加入一两根象征着“断裂”的黑色丝线,这成为她对自身处境无声的抗议。 第二部分:月下的针影(关于禁忌的感情与身份的迷思) 随着故事的深入,阿绣生命中出现了一位“意外的访客”——一位流落至长安的落魄文人,陆慎言。陆慎言并非富贵之人,他受雇于某个不为人知的机构,负责搜集民间流传的歌谣与轶事。他发现了阿绣织物中隐藏的“密码”,并试图与她建立沟通。 这段关系是全书情感张力的核心。他们之间的交流,很少是直白的言语,更多是藏于诗句的馈赠与织物上的回赠。陆慎言教会了阿绣认识星象,而阿绣则将他对月亮的理解,用一种前所未见的、色彩斑斓的孔雀纹样织入宫廷贡品之中。 然而,这种精神上的契合被一种潜在的危险笼罩。阿绣似乎隐瞒了一个重大的身份秘密。通过她偶尔闪现的恐惧与对特定姓氏的回避,读者可以感受到她一直在逃避某种来自过去的阴影。她在日记中痛苦地写道:“皮相易改,魂魄难藏。我这双手,织出的是锦绣,藏起的却是血腥。” 第三部分:靛青的泪痕(关于权力边缘的挣扎与最终的消隐) 故事的后半段,焦点从工坊内部转向了外部的压力。随着朝廷对织造品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对“奇技淫巧”的审查日益严苛,阿绣的“创新”开始引起注意。一位负责监管织坊的官员,对阿绣那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产生了病态的兴趣。 这位官员试图强行占有阿绣,或至少是控制她的技艺。阿绣选择了抵抗,但她的反抗是极其内敛和绝望的。她不再织造华丽的图案,而是开始大量使用一种极难褪色的靛青染料,织造出大片沉重的、没有任何纹饰的素色布匹。这些布匹厚重、压抑,充满了象征意义。 在全书的高潮部分,陆慎言为了保护阿绣,最终被卷入一场针对民间异动的清洗之中。阿绣收到了他留下的最后一封信——那是一块用极细的金线绣成的、只有米粒大小的“离”字。 结局的处理非常克制。阿绣并未殉情,也未与陆慎言团聚。她做出了一个令人心碎的选择:她亲手烧毁了自己二十年来所有的织品和所有的日记,只留下了一把用过的、被染成暗红色的旧剪刀。最后一段记录显示,她放弃了“织锦娘”的身份,改名为“素衣”,离开了长安,去向不明。她选择用最朴素、最不引人注目的方式,彻底抹去自己存在的痕迹,将技艺的荣耀交付给虚无。 主题探讨: 本书深刻探讨了“技艺与自由”之间的悖论。对于阿绣而言,她的技艺是她唯一的价值和武器,但同时也成了束缚她的枷锁。它也揭示了在权力机构无法触及的底层,个体如何通过微小的、看似无害的创造性行为,完成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守护。全书弥漫着一种对逝去美好的缅怀,以及对“被遗忘的艺术”的致敬。语言风格古朴典雅,节奏缓慢而沉稳,充满了古典文学中那种“哀而不伤”的韵味。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校注者/刘倩


  四川盐亭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小说。

图书目录

引 言  一八
原 序  一二
书影插图  一二
回 目  一六
正 文  一三五四

回 目
第一回  骆游击定兴县赴任  一
第二回  王公子桃花坞游春  一○
第三回  骆宏勋命余千硬夺把戏  一七
第四回  花振芳求任爷巧作冰人  二四
第五回  亲母女王宅显勇  二九
第六回  世弟兄西门解围  三六
第七回  奸兄为嫡妹牵马  四三
第八回  义仆代主友捉姦  四八
第九回  贺氏女戏叔书斋  五三
第十回  骆太太缚子跪门  五九
第十一回  骆宏勋扶榇回维扬  六五
第十二回  花振芳救友下定兴  七一
第十三回  劫不义财帛巴氏放火  七六
第十四回  伤无限天理王姓陷人  八二
第十五回  悔失信南牢独劫友  八八
第十六回  错杀姦西门双挂头  九五
第十七回  骆母为生计将本起息  一○一
第十八回  余千因逞胜履险登高  一○八
第十九回  十字街前父跑马  一一二
第二十回  四望亭上女捉猴  一一六
第二十一回  释女病登门投书再求婿  一二一
第二十二回  受岳逼翻墙行刺始得妻  一二七
第二十三回  中计英雄龙潭遭逢杰士  一三五
第二十四回  酒醉佳人书房窥视才郎  一四一
第二十五回  书房比武逐义士  一四七
第二十六回  空山步月遇圣僧  一五二
第二十七回  赐安寻友三官庙  一五七
第二十八回  振芳觅婿龙潭庄  一六一
第二十九回  宏勋私第救孀妇  一六六
第三十回  天鹏法堂闹问官  一七一
第三十一回  为义气哄堂空回龙潭镇  一七七
第三十二回  因激言离家二闹嘉兴城  一八二
第三十三回  长江行舟认义女  一八六
第三十四回  龙潭后生哭假娘  一九二
第三十五回  鲍家翁婿授秘计  一九七
第三十六回  骆府主仆打擂台  二○二
第三十七回  怜友伤披星龙潭取妙药  二○七
第三十八回  受女激戴月维扬复擂台  二一二
第三十九回  父女擂台双取胜  二一八
第四十回  师徒下山抱不平  二二三
第四十一回  离家避奸劝契友  二二九
第四十二回  惹祸逃灾遇世兄  二三四
第四十三回  胡金鞭开岭送世弟  二三九
第四十四回  贺世赖歇店捉盟兄  二四五
第四十五回  军门府余千告状  二五一
第四十六回  龙潭庄董超提人  二五八
第四十七回  花振芳两铺卖药酒  二六二
第四十八回  鲍赐安三次捉姦淫  二六七
第四十九回  鲍赐安携眷迁北  二七三
第五十回  骆宏勋起解遇仇  二七八
第五十一回  施茶庵消计放火援兄友  二八三
第五十二回  四杰村余千舍命救主人  二八八
第五十三回  巴家寨胡理怒解隙  二九三
第五十四回  花老庄鲍福笑审姦  二九八
第五十五回  宏勋花老寨日联双妻妾  三○三
第五十六回  赐安张公会夜宿三姑儿  三○七
第五十七回  张公会假允亲事  三一三
第五十八回  狄王府真诉苦情  三一八
第五十九回  忠臣为主礼隐士  三二三
第六十回  奸臣代子娶煞星  三二八
第六十一回  闹长安鲍福分兵敌追将  三三四
第六十二回  夺潼关胡理受箭建大功  三三八
第六十三回  狄钦王率众迎幼主  三四三
第六十四回  圣天子登位封功臣  三四八

图书序言

引言

  绿牡丹,是一部清代中期的白话章回小说。道光十一年(西元一八三一年)芥子园藏板本首叙署「二如亭主人谨书」,后叙署「长洲爱莲居士漫题于芥子园」,二如亭主人和爱莲居士,其真实姓名均不详。

  绿牡丹以武则天当政临朝、庐陵王李显复国为背景,写骆宏勋、任正千、花振芳、鲍赐安、余千、花碧莲、鲍金花等英雄侠女铲除身边恶霸,襄助庐陵王复辟李唐,最后加官进爵、封妻荫子的故事。

  此书别名宏碧缘、四望亭全传、续反唐传、反唐后传等,这些书名各有侧重。续反唐传、反唐后传,大约是刻书人希望借重「说唐」故事在民间的广泛影响来自高身价。小说中的英雄好汉们最后都受狄仁杰、薛刚统领,辅助庐陵王复辟回国,但这段情节描写比较简单,所占篇幅甚少,几乎是草草带过,与「说唐」系列故事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关系。题名绿牡丹,取自武则天开女科所命试题,书中三位女主角花碧莲、鲍金花、胡赛花都巍然名列女科榜首。宏碧缘这一书名,则是从骆宏勋、花碧莲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合成,意在突出二人的姻缘线索。这段缘分,尽管没有才子佳人小说常见的小人播弄其间的套路,却也好事多磨。花碧莲随父闯荡江湖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希望有更多选择机会,找到自己的心上人。她对骆宏勋一见钟情,但骆宏勋早已定亲,屡屡婉拒。后来还是一帮朋友略施小计,才成就二人的好事。所谓四望亭全传,则来自小说中一段脍炙人口的情节。栾一万的马猴挣脱绳索,逃到扬州闹市大街中的四望亭上,余千、花碧莲上亭捉猴,亭子失修朽坏,花碧莲连人带猴摔了下来,幸亏下面的骆宏勋一把抱住。偎在骆宏勋怀中的花碧莲既娇羞又兴奋,用小说的话来说就是「虽然不曾同欢乐,暂卧怀中也动情」。不仅如此,四望亭捉猴,更是小说的一个大关节,各位英雄好汉从此与栾一万结仇,随后引出了扬州打擂、火烧四杰村等一系列热闹紧张的情节。

  绿牡丹写了很多人物,大多比较生动。民国十年乔培璋宏碧缘序(上海文益书局石印本)说:「如任正千之高谊,鲍士安之任侠可风,徐松朋之好友,花振芳之英武,俱为是书中上乘人物。余如濮氏兄弟之刚强鲁莽,义仆余千之勇敢,而消安、消月、黄胖等诸少林,无不具艺术特色。」这些人物中,写得最好的要数余千、花振芳、鲍赐安。余千是骆家仆人,与骆宏勋同龄,两人一起长大,一起学习拳棍,情同骨肉。他好动不好静,喜欢打架,人称「多胳膊」,四望亭捉猴、扬州打擂台,都是他主动出击,技痒难耐。他对主人忠心耿耿,骆宏勋黄花铺下狱,他痛不欲生,哀求狄仁杰为主人伸冤;骆宏勋四杰村被劫,又是他将主人救出,背在背上,舍命与仇人大战。花振芳是「旱地响马」,在北方的山东、直隶、河南到处闻名,就连官府在路上撞见他,也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鲍赐安则是「江河巨寇」,称霸镇江龙潭四十余年,据说从不惊扰公平客商、忠良官员,截杀的都是些贪官污吏、朝中奸党。两位绿林大盗交情颇深,见面就斗嘴赌胜,都是后世武侠小说中最讨读者喜欢的「老顽童」一流人物。花振芳劫狱救出任正千,鲍赐安就要二闹嘉兴、三捉姦淫,不单是为朋友纾困解难,更要借机全自己的脸面。花振芳疼爱女儿,屡屡向骆宏勋议亲不谐,竟至恼羞成怒,声称:「这个小畜生,好不识抬举!你既不允,谅我女儿必是一死。我女既死,我岂肯叫你独生?我将十三省内,弄十三件大案在小畜生身上,看他知我的利害!」结果还是鲍赐安出谋划策,设计盗出骆母与桂小姐,才圆了宏碧之缘。小说后半部分,扬州打擂、二闹嘉兴、三捉姦淫、闹长安、战潼关,鲍赐安俨然成了英雄领袖,号令众人做下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来。有趣的是,这个六十开外的武林高手、江河巨寇,天不怕地不怕,却怕自己的女儿鲍金花。鲍金花一拉下脸来,鲍赐安就恨不得脚底抹油,对女儿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小说结束诗曰:「江湖有义终非盗,衣帽无良岂是人?」赞的是江湖侠义,将衣冠禽兽、假作斯文之徒一併抹杀,不禁让人联想到「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一联,读书人的声誉在民间可真不怎么样。

  在绿牡丹的描写中,有一个现象值得一提。近世武侠小说一般不会细致交代侠士们的经济来源,比较起来,绿牡丹中的侠客们尽管也常常仗义疏财,但同时也可以说是「锱铢必较」。花振芳父女为骆宏勋、任正千等人「顽把戏」,价钱是事先仔细讲妥了的。四望亭捉猴,花振芳也是贪栾家的二十两银子,才派了花碧莲上亭。骆宏勋父亲在任病故,回到老家扬州后,为「生活计」,骆母拿出三千银子本金,让骆宏勋、余千放贷吃利息。花振芳南下定兴,劫狱救护任正千,顺路还带上了十多个能干之人,顺便做些「相宜的生意」,因为千里之遥,自然不能空去空回嘛。鲍赐安扬州打擂,虽然是为骆宏勋等朋友「复脸」,但也要先赌五百银子,才肯动手。第四十八回鲍赐安捉了王伦、贺氏后,各色软细物件、金银财宝,一共打了六个大包裹;到了小说快结束的第六十三回,作者还记得让鲍赐安将这六个大包裹交给任正千!顺便说一句,在众多以粗疏、草率、有悖情理着称的古代通俗小说中用郑振铎先生的话来讲,「好的作品实在太少了」、「无量数的劣等作品」、「那些无穷尽的浅薄无聊的小说」,绿牡丹前后照应十分细密,情节安排基本上不会让人挑出刺儿来,真真难能可贵。

  小说为什么会这么「锱铢必较」?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不是因为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的呢?就像小说每写众人吃饭,必然要写「分宾主而坐」一样,谁与谁一席,谁与谁另一席,一定要交代清楚。余千与骆宏勋一起长大,同食同宿,但是在黄花铺时,余千却讲起了礼,他说:「这黄花铺乃来往大道,士人君子甚多,倘看见主仆共桌而食,暗地必定取笑。大爷用过,小的再用。」安分守礼,本来就是生活常态,犹如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法儿假清高。还有,小说结尾,众英雄准备前往房州迎驾回京,需要人留守潼关,但无人挺身而出,「众人都千辛万苦,俱要迎王显功,都不应话」,这些自私自利的小心思,虽然不是金庸先生所说的「侠之大者」,却也是人之常情。苏东坡曾称赞陶渊明率任自然,说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对于功名利禄、富贵吉祥,老百姓可是毫不含煳,理直气壮地伸手就要、现在就要!

  绿牡丹正文文字简单朴素,直如日常说话一般。赵毅衡先生说得很对,中国古代通俗白话小说有一种「时间满格」,即在叙述线上的所有的时间,无论有事无事,都至少提及,不省略任何环节。(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西元一九九四年)「无事」时,粗线条勾勒,如用「一宿无话」、「当日无事」、「话不再烦」等语带过。「有事」时,叙事速度相对放慢。绿牡丹明白如话的语言特色,在叙「事」时,似乎有了化啰嗦唠叨为神奇的特殊力量。例如第十六回,任正千被王伦、贺氏陷害入狱,花振芳准备夜半三更开始救援行动,小说这样写道:

  算计已定,拿了五钱银子,叫店小二沽一瓶好酒,制几味肴馔,送进房来,自斟自饮。吃了一会,将剩下的肴酒收放一边,卧在床上,养养精神,瞌睡片时。

  不觉晚饭时候,店家送进饭来,花振芳起来吃了些饭,闲散闲散,已至上灯时候。店家人又送盏灯进来,花老又叫取桶水来,将手脸净洗净洗,把日间余下酒肴,重复拿来,又在那里自斟自饮。只听店中也有猜拳行令的,也有弹唱歌舞的,各房灯火明亮,吵吵闹闹。天交二鼓,渐渐静雅,灯火也熄了一大半。花老还不肯动身,又饮了半更天的光景,听听店中毫无声息,开放房门,探头一望,灯火尽熄。花老回来打开包裹,仍照昨日装束,应用之物,依旧揣在怀中。自料救了任正千出来,必不能又回店中,将换下衣服紧紧的捆了一个小卷,系在背后。出了房门,回手带过。双足一蹬,上了自己的住房,翻出歇店,入了小径之路,奔进城而来。

  这段文字,从黄昏时分一直写到天交三鼓左右,各种细微琐事「填满」了其间时间,凝神等待、大战在即的紧张氛围,却也在这些琐事中一步紧逼一步地造了出来。

  毫不例外,绿牡丹也遵循了中国通俗白话小说插入诗词韵文的文体程式。不过,这些诗词实在不敢让人恭维,不押韵不合辙,连最普通的顺口熘都比不上。最让人讶异的是,如前所述,小说题为绿牡丹,正是因为武则天开女科以此作为诗赋考试题目,名列女科榜首的三位侠女所作之诗,这么重要的一个关目,竟然在小说中付之阙如,只有考官留下八字含煳赞语:「章章锦绣,句句精神。」难道作者终于在小说即将结束之际才勐然醒悟,不愿意再次献丑了么?百思难得其解。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绿牡丹应该是属于叨陪末座的那一类作品。但与此同时,它却又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一部不容轻忽的作品,因为在从历史演义(以三国志演义为代表)、英雄传奇(以水浒传、「说唐」、「说岳」为代表)向武侠小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绿牡丹居于一个关键环节。武侠小说,必然要描写武打,描写武术招式。绿牡丹之前,还没有哪部中国古代小说像它那样细致地描写过武术招式。水浒传中的李逵,是一排板斧噼头盖脸地杀将过来;武松打虎、鲁智深拳打镇关西,靠的都是蛮力。而在绿牡丹的重要关目扬州擂台一节中,朱彪打败骆宏勋、余千主仆,用的就是铁砂掌,小说中称之为「沙手」。鲍赐安战朱彪,鲍金花战朱豹,一招一式,小说的描写都很详细,尽管还显得朴拙、稚嫩。

  绿牡丹情节曲折,故事性极强,问世后颇受人们喜爱。京剧、川剧、滇剧、湘剧、徽剧、豫剧、秦腔、河北梆子等很多剧种,都曾取材于它。大闹桃花坞、四望亭、嘉兴府、龙潭镇、扬州擂、刺巴结、四杰村(余千救主)、巴骆和、安河镇、翠凤楼,这些都是为人熟知的剧目,至今仍然活跃在戏曲舞台上。京剧宏碧缘,甚至长达十六本之多,光绪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曾由丹桂园首演。陶君起先生编着京剧剧目初探(北京中华书局,西元二○○八年)一书中,曾提到一部八本的宏碧缘,情节自「大闹桃花坞」起,至骆宏勋、花碧莲成婚止,「有南北两派唱法,北方杨小楼、贾碧云曾演出,南方流行较广」。

  绿牡丹故事,毫无疑问,也是说书人表演的传统书目。扬州评话、苏州评话,都有讲说绿牡丹故事者。咸丰年间扬州人胡兆章根据小说编演绿牡丹评话,分为十大回,据说需要四十五场才能说完。该派第五代传人郑照麟的口述稿,长达八十七万字之多。民国初年,北京李豫鸣用八年时间编成评书龙潭鲍骆,后传给品正三,品正三又传给弟子陈荫荣。西元一九八八年,根据陈荫荣口述,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了龙潭鲍骆第一分册鲍福闯龙潭。

  绿牡丹还曾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最早将之搬上银幕的是香港大中华影片公司于西元一九四五年出品的电影宏碧缘,由邵醉翁导演、于素秋主演。最近一次改编,则是西元一九九七年由陈亚洲执导的二十五集电视连续剧风尘豪客,根据着名评书家单田芳创作的八十集广播评书宏碧缘改编而成。

  绿牡丹刊本很多,有八卷本和六卷本,均为六十四回。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嘉庆五年(西元一八○○年)年三槐堂刊本(藏日本国会图书馆),此外尚有道光九年(西元一八二九年)厦门文德堂藏板、道光十一年(西元一八三一年)芥子园藏板、道光十二年(西元一八三二年)益友堂刊本、道光二十七年(西元一八四七年)经纶堂刊本,以及光绪年间的刊本多种。

  本次校点,以上海图书馆藏道光二十七年经纶堂本为底本,参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光绪年间京都东泰山房本。底本缺漏、模煳、错讹之处甚多,为避免繁琐注释,这里就整理原则略作说明:

  一,小说以唐代庐陵王复辟为背景,但正如钱静方先生小说丛考所言:「按之正史,全属子虚。」小说中的史实错误,如皇帝的年号、庙号,在整理中可以改正;但与故事情节有关联的部分,不便擅改,一仍其旧,如小说称武则天自缢,如唐代故事出现宋欧阳修兴建的扬州平山堂等。

  二,明显的错字、漏字,参校京都东泰山房本直接予以改正、增补,不一一出校记。个别底本、参校本均无法辨别的文字,宁空缺,不臆改。

  三,书中人物姓名,特别是余千、栾一万、鲍赐安三人,底本(经纶堂本)正文分别作余谦、栾镒万、鲍自安。但后世戏曲中,此三人名字均写作余千、栾一万、鲍赐安。考虑到戏曲传播、接受心理,以及本书人物命名惯例(如华三千之名)、鲍老本名福表字赐安更妥等,现均统一为余千、栾一万、鲍赐安。

  四,文理似通非通之处,在未见更好的本子之前,一仍其旧。如第一回中「任正千见贺世赖言语扭捏自己应用」、「贺氏闻言,虽惜哥哥出去无有投奔,但听他自作吃活,也不敢怨任大爷无情」两句,读者自可想见其意思,不擅作改动。

  五,前后文缺乏衔接之处,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略予牵补。如第五十三回,原文作:鲍赐安遂将骆宏勋黄花铺被诬余千喊冤军门差提愚兄今已移居山东亦是北人了知令郎被骆宏勋误伤特约胡家贤弟等一同前来造府相慰今同骆宏勋亦办了祭礼在令郎灵前叩奠。整理后改为:鲍赐安遂将「骆宏勋黄花铺被诬,余千喊冤,军门差提愚兄,今已移居山东,亦是北人了,知令郎被骆宏勋误伤,特约胡家贤弟等一同前来,造府相慰」情由,说了一遍。又道:「今同骆宏勋亦办了祭礼,在令郎灵前叩奠。」

  总之,整理、点校古籍,尽可能保存作品原貌是首要原则,但校者水平有限,错误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图书试读

第一回  骆游击1定兴县赴任

道德三皇五帝2,功名夏后3商周。英雄五霸4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5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这首西江月6,传言世上不拘英雄豪杰、庸俗之人,皆乐生于有道之朝,恶生于无道之国。何也?国家有道,所用者忠良之辈,所退者奸佞之徒。英雄得展其志,庸愚安乐于野。若逢无道之君,亲谗佞而疏良干,近小人而远君子。志才之士,不得展试其才,隐姓埋名,自然气短。即庸辈之流,行止听诏于人,朝更夕改,亦不得乐业,正所谓「宁做太平犬,不为乱离人」。今闻一件故事,亦是谗佞得意,权得国柄;豪杰丧志,流落江湖,与这首西江月相合。说这故事,出在那朝那代?看官莫要着急,等慢慢写将出来。
却说大唐高宗7殿下大太子庐陵王8,不过十几岁,不能理朝政。皇后武氏代掌朝纲,名号则天9,生得极其俊秀,有沉鱼落雁之容,甚是聪明,多有才干,凡事到面前,不待思索,即能判断。他是上界雌龙降生,该有四十余年天下,纷纷扰乱大唐纲纪。只有一件不大长俊10,淫心过重,倍于常人,一朝若无男子相陪,则夜不成寐。自高宗驾崩,朝朝登殿理事,日与群臣相聚,遂通私于张天佐、张天佑、薛敖曹等一班奸党。先不过日间暂为消遣,后来情浓,往往宫内连夜。常言道:

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那朝内文武官员,那个不知,那个不晓?但此事关系甚大,无人敢言。武后存之于心,难免自愧。只是太子一十二岁,颇晓人事,倘被知道,日后长成,母子之间,难与相见。遂与张天佐等,意将太子贬赴房州11为庐陵王,不召不许入朝。又加封张天佐为左相、天佑为右相之职。朝中臣僚,惟有薛刚父子耿直,张天佐等常怀恐惧。适因薛刚惹出祸来12,遂暗地用力,将薛家满门处斩。只逃走了薛刚同弟薛强、子薛魁、侄薛荣13。兄弟叔侄四人,奔至山林。后来庐陵王召入房州,及回国之日,封薛刚大元帅,薛荣正先锋。此是后话,按下不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的名字吸引了,"绿牡丹"。光是听这个名字,就觉得很有故事感,带着一种神秘又华丽的色彩。我一直很喜欢那种带有东方韵味,又能在其中感受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的书,所以拿到《绿牡丹》的时候,我真的是满怀期待。刚开始翻开的时候,里面那些细致的描绘,像是把人一下子拉进了一个特别的年代,那个空气里似乎都飘荡着淡淡的香气,也混合着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我一直在猜,这个绿牡丹到底代表着什么?它是一种象征?一种身份?还是一种难以实现的愿望?书中的人物,他们的眼神、他们的动作,都让我感觉很真实,好像他们就活在我身边一样,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挣扎和追求。我喜欢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不急不缓,但每一句话都像是精心雕琢过的,能引发我很多的联想。有时候我会一边读,一边想象着书中那些场景,感觉自己也身临其境,体会着人物的感受。这本书真的有种让人沉浸进去的魔力,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可以暂时栖息的宁静之地。

评分

《绿牡丹》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宁静的午后,泡一杯清茶,静静地坐在窗边,看着光影在书页上跳跃。它没有给我带来任何的惊吓或意外,但却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动。我喜欢它那种淡淡的忧伤,却又充满了希望的基调。书中的人物,他们的故事虽然可能不是发生在身边,但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情感的珍视,却是共通的。我看到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也看到了他们隐藏的脆弱。这种对比,让角色更加立体和丰满。我喜欢作者的文字,很细腻,很温暖,仿佛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读完之后,心情并没有那种大起大落的刺激感,反而是一种平静的满足,好像心灵得到了滋养。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的一些小确幸,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绿牡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以为《绿牡丹》会是一本偏向于唯美古典的书,但读下去才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更有深度和力量。书中的某些桥段,让我感觉像是在经历一场灵魂的洗礼。我尤其被打动的是,作者在描绘角色面对困境时的那种韧性。他们没有轻易放弃,也没有被巨大的压力压垮,而是在黑暗中摸索,寻找一丝光明。这种内在的力量,让我觉得非常震撼。它不是那种表面上的坚强,而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我喜欢这种不回避现实,但又能在绝望中看到希望的叙事。书中的意象运用也非常巧妙,比如“绿牡丹”本身,就充满了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它可能象征着新生,象征着不被定义的价值,也可能象征着一种超越世俗的美好。每一次读到关于它的描写,都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别样的诗意和哲理。这本书让我觉得,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朵“绿牡丹”,坚持下去,绽放光彩。

评分

读完《绿牡丹》的当下,我脑海里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像是被某种情绪的潮水轻轻拍打的感觉。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也不是惊心动魄的冒险,而是更像是在你心底慢慢漾开的一层涟漪。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些细微的情感波动,那些隐藏在笑容背后的忧伤,那些欲言又止的冲动,都描绘得那么到位。我感觉自己好像可以透过文字,直接看到人物的灵魂。他们不是完美的,有缺点,有迷茫,但正因为如此,才显得格外真实和动人。书中的一些情节,虽然看似平淡,但却蕴含着深沉的意味,像是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却又无比重要的瞬间。我反复回味其中的某些对话,总能在字里行间找到新的体会。它让我思考,在我们的人生中,有多少事情是我们迫切想要抓住,却又最终在时间的洪流中悄悄溜走的?《绿牡丹》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想法,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不得不说,《绿牡丹》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是意想不到的。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风格比较单一的作品,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的层次感和多面性逐渐显露出来。书中的叙事手法非常灵活,有时候像是旁观者冷静的审视,有时候又像是身临其境的参与,这种切换让我始终保持着高度的阅读兴趣。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细节上的处理,一些微小的动作,一个眼神的交流,都能传递出丰富的信息,让我感受到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而“绿牡丹”这个意象,更是贯穿始终,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更像是一个引子,引导我去思考更深层的问题。这本书让我思考很多关于选择、关于命运、关于个人价值实现的问题。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故事,留给我自己去探索和体悟。这种开放性的结局和思考空间,正是《绿牡丹》最吸引我的地方。它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与作者和书中人物共同进行的,关于人生意义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