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紀中葉,荷蘭科學傢李文虎剋(Antonie van Leeuwenhoek)從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到尿液、池水與糞便中的球狀與桿狀活動小生物,李氏稱它們為微動物(animacles)。從此繁雜多變、奇妙無比的微生物隨著顯微鏡的改良逐一呈現在人類眼前,微生物學因此誕生;後人感念李文虎剋的貢獻,尊稱他為「微生物學之父(Father of Microbiology)」。
一個世紀後,英國醫生琴納(Edward Jenner)證實坊間說法---「感染過牛痘者極少感染天花」;他採集患者皮膚的牛痘瘡,乾燥後接種至數名孩童(包括其園丁之子)的手臂內。數個月後再為他們接種天花病毒,結果全數未齣現癥狀。琴氏使用之牛痘病毒不僅是史上首第一種疫苗,更是天花能於1979年絕跡的主因;後世稱他為「免疫學之父(Father of Immunology)」。
生於19世紀之法國化學傢巴斯德(Louis Pasteur),一生貢獻極多,其中最重要者為(1).證明「生命來自生命」,而非「布袋生鼠、腐肉生蛆」;(2).提齣選種理論,解決「酒變醋」的問題,減少酒商的損失;(3).發明處理酒與牛乳之巴氏消毒法,使人在飲後不緻染病;(4).研發狂犬病與炭疽病疫苗。巴斯德與柯霍、科翰齊名,微生物學史稱三人為「微生物學締造者(Founders of Microbiology)」。
英國醫師李斯特(Joseph Lister)發現以酚(石碳酸)消毒手術房、手術衣、手術部位,不但能降低微生物感染傷口的機率,亦能減少手術死亡的人數。他是首位建立無菌觀念的醫師,因此被稱為「現代外科學之父(Father of modern surge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