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中叶,荷兰科学家李文虎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从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尿液、池水与粪便中的球状与桿状活动小生物,李氏称它们为微动物(animacles)。从此繁杂多变、奇妙无比的微生物随着显微镜的改良逐一呈现在人类眼前,微生物学因此诞生;后人感念李文虎克的贡献,尊称他为「微生物学之父(Father of Microbiology)」。
一个世纪后,英国医生琴纳(Edward Jenner)证实坊间说法---「感染过牛痘者极少感染天花」;他採集患者皮肤的牛痘疮,干燥后接种至数名孩童(包括其园丁之子)的手臂内。数个月后再为他们接种天花病毒,结果全数未出现症状。琴氏使用之牛痘病毒不仅是史上首第一种疫苗,更是天花能于1979年绝迹的主因;后世称他为「免疫学之父(Father of Immunology)」。
生于19世纪之法国化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一生贡献极多,其中最重要者为(1).证明「生命来自生命」,而非「布袋生鼠、腐肉生蛆」;(2).提出选种理论,解决「酒变醋」的问题,减少酒商的损失;(3).发明处理酒与牛乳之巴氏消毒法,使人在饮后不致染病;(4).研发狂犬病与炭疽病疫苗。巴斯德与柯霍、科翰齐名,微生物学史称三人为「微生物学缔造者(Founders of Microbiology)」。
英国医师李斯特(Joseph Lister)发现以酚(石碳酸)消毒手术房、手术衣、手术部位,不但能降低微生物感染伤口的机率,亦能减少手术死亡的人数。他是首位建立无菌观念的医师,因此被称为「现代外科学之父(Father of modern surge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