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食品卫生与安全(2版)

图解食品卫生与安全(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食品安全
  • 食品卫生
  • 食品科学
  • 食品法规
  • 食品质量
  • 食品检测
  • 食品添加剂
  • 食品营养
  • 食品工业
  • 食品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在使读者了解食品卫生与安全的重要议题,认识食品添加物、包装、保藏、基改食品、食物中毒、HACCP等食品相关原理与法规。

  ★本书巧妙地将每一个单元分为两页,一页文一页图,左右两页互为参照化、互补化与系统化,将文字、图表等生动活泼的视觉元素加以有效整合。

  食品卫生与安全是公共卫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餐饮、营养学及卫生行政的重要课题。食品安全预防的焦点,旨在制定可行的目标,降低食品安全问题的风险,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以确保食品安全。

  本书介绍食品卫生与安全涵盖的各种层面,包括食品卫生法规、食物中毒、食品腐败问题、来自食品添加物或环境污染物的化学物质、餐饮卫生管理、食品安全之评估方法及食品工厂之卫生安全管理等。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原理与应用》的专业书籍的详细介绍,旨在满足您对一本不包含《图解食品卫生与安全(2版)》内容的、内容详实且不显现AI痕迹的图书简介的需求。 --- 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原理与应用 (一本深度聚焦于现代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分析化学方法学与前沿检测技术的权威著作) 导言:构建坚不可摧的食品安全防线 在当前全球化的食品供应链背景下,食品安全已不再仅仅是公共卫生领域的议题,它深刻关联着国民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壁垒以及消费者信心维护的核心命题。传统的、侧重于基础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已难以满足社会对精准、高效、快速食品安全风险管控的迫切需求。《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原理与应用》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旨在为食品科学、预防医学、分析化学、质量控制以及相关监管部门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框架与技术支撑。 本书摒弃了对基础食品卫生常识的冗余阐述,而将全部篇幅聚焦于现代食品安全体系的运行机制、核心风险评估模型以及尖端分析检测技术的原理、操作与数据解析。它是一部面向专业人士和高阶学生的深度技术手册,旨在培养读者从“知道什么”向“如何检测和控制”的跨越。 第一篇:现代食品安全体系与风险管理基石 本篇深入剖析了全球及本土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演进历程、法律框架与核心哲学。我们不再停留在对法规条文的简单罗列,而是着重探讨风险识别、评估、沟通与控制的科学流程(Risk Assessment & Management)。 第一章:食品安全风险的科学界定与溯源机制 本章详细阐述了化学性、生物性、物理性危害在食品链中的潜在分布及其特性。重点分析了危害识别(Hazard Identification)的科学方法,如毒理学基础剂量反应模型、微生物致病剂量预测。书中引入了“从农场到餐桌”(Farm-to-Fork)的全程风险管理理念,并详细介绍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在不同食品加工场景下的动态应用与失效模式分析。 第二章:食品供应链中的质量控制与可追溯性技术 本章聚焦于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确保食品的流向清晰可控。内容涵盖了区块链技术在食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模型,如何构建多层次、防篡改的批次追踪系统,以及快速预警系统的构建与响应机制。此外,还深入探讨了供应商资质审计(Supplier Auditing)中的关键技术指标和评估体系。 第二篇:核心食品危害的生物学与化学分析原理 本篇是全书的技术核心,详细解构了针对各类关键食品危害因子,从样品前处理到仪器分析的全过程科学原理。 第三章: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与表征技术 本章完全脱离了传统的琼脂平板计数法,转而聚焦于高效、高通量的现代微生物检测技术。 分子生物学检测: 深度解析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在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快速筛查中的应用。探讨全基因组测序(WGS)如何用于疫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菌株的源头追溯,包括生物信息学数据解析的初步流程。 生物传感器技术: 介绍基于免疫学(如ELISA的优化应用)和噬菌体标记技术,实现对特定微生物的快速、现场(On-site)检测。 第四章:农药残留与兽药残留的分析化学方法学 本章是分析化学的深度应用。它细致地对比和分析了多残留分析中不同分离和检测平台的优劣。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 详细讲解多反应监测(MRM)模式的优化,包括选择性反应对(SRM Pair)的筛选、内标法的精确应用,以及如何解决复杂的基质效应(Matrix Effect)。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MS): 针对挥发性及半挥发性农残,重点剖析衍生化技术(Derivatization)的选择和必要性,以及如何进行痕量农残的定量分析。 第五章:食品中真菌毒素的色谱分离与结构确证 本章专注于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等高风险真菌毒素的检测。 样品前处理的优化: 深入探讨固相萃取(SPE)柱的选择(如多层柱、混合模式萃取),以及“快速净化”(QuEChERS)方法的改进与适用性边界。 确证与定量: 强调使用高分辨质谱(HRMS),如Orbitrap技术,对毒素进行定性结构确证,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法规要求。 第六章:食品中非法添加物与营养成分的精准测定 本章涵盖了食品掺假与营养标签合规性检测的关键技术。 非法添加物: 针对苏丹红、三聚氰胺等,侧重于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拉曼光谱进行快速筛查,以及利用LC-MS/MS进行痕量水平的精确量化。 营养成分分析: 介绍蛋白质(凯氏定氮法、元素分析)、脂肪(索氏提取法的改进)以及糖类(离子色谱法、HPLC)的标准化测定流程和结果校正因子。 第三篇:前沿检测技术与质量保证 本篇展望了食品检测领域的发展方向,强调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和方法的验证。 第七章:快速、便携式检测技术(Point-of-Need Testing) 本章探讨了如何将实验室级分析能力转移到现场。详细介绍生物电子鼻/舌技术在食品新鲜度判断和快速风味识别中的应用;以及基于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s)的集成化检测平台的构建原理及其在快速致病菌检测中的潜力。 第八章:分析方法的验证、确认与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任何检测结果的可靠性都依赖于方法的科学验证。本章系统讲解了根据ISO/IEC 17025标准,如何对新方法进行线性度、准确度、精密度(重复性与再现性)、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的全面评估。同时,深入阐述了内部质量控制(IQC)和参与能力验证(Proficiency Testing, PT)的重要性。 结语:面向未来的食品安全科学家 《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原理与应用》并非一本简单的操作指南,它是一本引导读者理解“为什么”要使用某种技术、如何科学地解释分析结果的“思维导图”。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前沿的技术视野,致力于培养下一代能够独立设计、实施和优化复杂食品安全检测策略的专业人才,共同筑牢食品质量安全的科技防线。 适用对象: 食品科学与工程、分析化学、生物技术、应用毒理学、预防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食品检测机构、政府监管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食品生产企业的质量控制(QC/QA)与研发工程师。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顾祐瑞


  现职:中国医药大学助理教授

  学历:中国医药大学药学博士

  经历:
  卫生福利部食品药物管理署副研究员
  美国食品暨药物管理局(FDA)
  Forensic Chemistry Center访问学者
  
  着作:
  《中医护理学》(扬智,大专用书)
  《中医食疗与养生》(扬智,大专用书)
  《中药品质管制学》(文兴,大专用书)
  《马兜铃酸事件》(文兴)
  《药学的第一堂课》(书泉)
  《健康食品停看听》(五南)
  《常用中药药材及方剂学》(五南,大专用书)
  《药物学》(五南,大专用书)
  《何食能安心:拥抱当令鲜蔬果》(书泉)
  《图解生物学》(五南)
  《图解药理学》(五南)
  《图解公共卫生学》(五南)
  《图解食品卫生与安全》(五南)
  《老人用药安全》(扬智,大专用书)

图书目录

食品卫生与安全目录

一、食品卫生与餐饮相关法规
第1章 食品卫生与安全绪论
1.1 食品卫生的定义
1.2 食品与健康
1.3 食品卫生安全的指导原则
1.4 食品卫生的简易性检查
1.5 致癌物质
第2章 食品卫生行政
2.1 食品卫生主管机关
2.2 卫生机关对食品业务的管理
2.3 卫生机关对食品卫生管理的违法处分
第3章 食品卫生法规
3.1 食品卫生管理法
3.2 健康食品管理法
3.3 食品广告
3.4 有机农产品
3.5 产销履历农产品
3.6 食品回收
第4章 食品卫生标章
4.1 CAS
4.2 GMP
4.3 GSP、GAP
4.4 ISO
4.5 清真认证

二、食品腐败与微生物
第5章 食品腐败与防治
5.1 食品腐败现象
5.2 微生物与食品腐败
5.3 酵素、氧气与食品腐败
5.4 油脂变质
5.5 防止食品腐败的方法
5.6 国产食品的腐败问题
第6章 微生物
6.1 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
6.2 指标微生物
6.3 食品中的微生物
6.4 灭菌
6.5 食物中毒菌的检测特性
第7章 食品保藏
7.1 食品保藏原理及目的
7.2 高温加热
7.3 干燥
7.4 冷藏、冷冻
7.5 盐藏、糖藏
7.6 烟燻、发酵
7.7 改变酸硷值、气体、放射线
7.8 制罐

三、食品安全性评估
第8章 毒性与安全性评估
8.1 毒物与毒性
8.2 急性毒性
8.3 慢性毒性、繁殖、致畸试验
8.4 致癌性
8.5 致突变性
8.6 安全性评估
8.7 安姆氏试验

四、食品添加物、食品洗洁剂与食品包装
第9章 食品添加物
9.1 食品添加物的意义
9.2 食品添加物管理
9.3 食品添加物应具备的条件
9.4 食品添加物安全性评估
9.5 主要的食品添加物种类
9.6 食品添加物的用途及毒性
9.7 防腐剂
9.8 杀菌剂
9.9 保色剂
9.10 抗氧化剂
9.11 着色剂
9.12 调味剂
9.13 黏稠剂、结着剂
9.14 漂白剂、膨胀剂
9.15 食品香料
9.16 乳化剂
第10章 食品洗洁剂
10.1 食品用洗洁剂的定义
10.2 洗碗精
10.3 石化洗剂
第11章 食品包装
11.1 食品包装的目的
11.2 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安全
11.3 塑胶类材料
11.4 非塑胶类材料
11.5 食品包装法

五、食品危害
第12章 食物中毒
12.1 食物中毒的定义及分类
12.2 食物中毒的处理
12.3 台湾地区食物中毒发生状况
12.4 细菌性食物中毒
12.5 霉菌毒素性食物中毒
12.6 天然毒素性食物中毒
12.7 化学性食物中毒
第13章 食物过敏
13.1 食物过敏症候群
13.2 过敏性反应
13.3 过敏原
第14章 食物媒介传染病
14.1 细菌性传染病
14.2 病毒性传染病
14.3 狂牛症
14.4 寄生虫
14.5 人畜共同疾病
14.6 肉毒桿菌
14.7 李斯特菌
14.8 贝类
14.9 经口传染病
第15章 食品被污染的卫生问题
15.1 有害金属
15.2 残留农药
15.3 农药种类
15.4 动物用药
15.5 瘦肉精
15.6 加热产生之有害物质
15.7 PAH
15.8 多氯联苯
15.9 萤光剂
15.10 戴奥辛
15.11 塑化剂
15.12 辐射线
15.13 包装材料释出之毒素
15.14 三聚氰胺
15.15 顺丁烯二酸酐
15.16 反式脂肪酸
15.17 丙烯醯胺
15.18 单氯丙二醇
15.19 食品掺伪

六、餐饮卫生管理
第16章 膳食工厂之卫生
16.1 膳食工厂的设施
16.2 膳食工厂的人员及清洁
第17章 食品业管理
17.1 个人卫生管理
17.2 卫生稽查
17.3 卫生标准
17.4 餐具清洁及卫生管理
17.5 餐饮安全与卫生

七、其他相关议题
第18章 环境贺尔蒙
18.1 环境贺尔蒙的定义
18.2 环境贺尔蒙种类
18.3 环境贺尔蒙管理
18.4 环境贺尔蒙危害
第19章 基因改造食品
19.1 基因改造食品的定义
19.2 基因改造食品的优点
19.3 基因改造食品的缺点
19.4 基因改造食品标示
19.5 基因改造食品安全性评估
第20章 食品安全管制系统(HACCP)
20.1 食品安全管制的定义
20.2食品安全管制的优点
20.3 食品安全管制的组成要素
20.4 食品安全管制的限制
20.5 食品安全管制认证
20.6 食品安全管制的缺失与改进
20.7 我国实行食品安全管制状况

图书序言


  
  食安问题长久以来即为人们所诟病,同时政府施政亦成效不彰,从民国68年爆发的多氯联苯污染米糠油事件及73年的镉米事件以来,重大食安事件即层出不穷,98年「食品卫生把关不严」还票选为十大民怨之一。最近几年,食安事件更是不时登上媒体的头条,显示食品卫生与安全问题,不仅困扰大家的生活,也使餐饮与食品产业蒙受重大的损失。
  
  食品卫生与安全相关的课题,是营养、餐饮、生技、医疗及卫生等有关科系学生的重要学科,也是营养与卫生行政等相关高考类科的科目。对于一般民众而言,网路及报章杂志常充斥着似是而非或夸大不实的言论,如何正确认识食品卫生与安全议题,更显重要。本书的编写,系以简要的文字搭配图表,以作为食品卫生与安全的入门书为目的。
  
  本书共分食品卫生与餐饮相关法规、食品腐败与微生物、食品安全性评估、食品添加物、食品洗洁剂与食品包装、食品危害、餐饮卫生管理、其他相关议题等七大部分,内容亦依命题大纲细分20章,共计140小节。内容涵盖面甚广,包括近年来受到注目的话题,如基改食品、环境荷尔蒙、狂牛症、瘦肉精、反式脂肪酸、塑化剂、丙烯醯胺、辐射线污染、顺丁烯二酸酐。
  

图书试读

4.2 GMP
 
「良好作业规范」或「优良制造标准」(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GMP)标准。是一种特别注重制造过程中产品品质与卫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用在食品的管理称为食品GMP 或FGMP (Food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GMP 之基本精神如以下三项:降低食品制造过程中人为的错误、防止食品在制造过程中遭受污染或品质劣变、建立健全的自主性品质保证体系。
 
通过食品GMP 认证的产品皆可于产品包装上标示「食品GMP 微笑标志」,这个特有的微笑标志,所代表的是「安全」、「卫生」、「品质」、「纯正」与「诚实」:给予消费者的则是对于产品100% 的「满意度」与「安心感」。
 
GMP 推行之主要目的如下:1.提高加工食品之品质与卫生安全。 2.保障消费者与制造业者之权益。3.强化食品制造业者之自主管理体制。4. 促进食品工业之健全发展。
 
食品GMP 保障消费者之四大权利
 
1.安全的权利:标有食品GMP 之认证标志,可保证产品的品质安全卫生。
 
2.认知的权利:提供正确的产品标示,并可获知该产品在制造、包装、储运过程等,都是经过鑑定符合卫生安全标准。
 
3.选择的权利:借产品上之食品GMP 标志,提供消费者选购既合法且优良的产品权利。
 
4.表达意见的权利:提供0800 免付费服务及网站留言板,随时欢迎消费者表达意见及申诉的管道。
 
实施GMP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做到一切以档案为准。按照GMP的要求,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的一切活动均必须以档案的形式来体现。建立一套完备的档案系统可以避免语言上的差错或误解而造成事故,使一个行动如何进行有一个标准,而且完成行动后,都有文字可查,做到「查有据、行有迹、追有踪」。
 
GMP是一种特别注重制造过程中产品品质与卫生安全的自主性管理制度。只要其产品于工厂制造时,符合GMP 协会所制定的相关标准,即可提出申请,目前是委由工业局辅导及进行相关的认证。于1991年时陆续开放增加验证至25 项类别,而于1996 年增加GMP 酒类申请类别,于2008 年开放机能性食品提出申请,共计认证产品27 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文字表述上,虽然力求严谨,但我总觉得它缺乏一些温度,读起来有些冷冰冰的。我更希望在讲解食品安全问题时,能够融入一些人文关怀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食品安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体会到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例如,在讨论食品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职业健康风险时,我期望它能提及一线工人的辛劳和不易,以及保障他们的健康安全同样是食品安全体系的重要一环。在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时,我希望它能用更感性的语言,描述消费者在面对不安全食品时所可能遭受的困境,以及法律和制度如何为他们提供保障。我尤其希望在结尾部分,能够有一些关于如何通过集体行动,例如消费者协会的监督、公众的参与等,来共同促进食品安全水平提升的倡议。这本书在叙述上,更像是一份官方的报告,缺乏一些真正触动人心的情感连接,让我觉得它与我的生活,似乎有些距离感。

评分

这本书在介绍各种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健康益处方面,做得相对细致,但对于如何避免在追求营养的同时,不触碰到食品安全的地雷,却着墨不多。我期待它能更平衡地处理营养与安全的关系,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选择既有营养又安全的食品的建议。例如,在推荐某种“健康食品”时,我希望它能同时指出该食品在生产、储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以及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再比如,在讲解如何搭配膳食以达到营养均衡时,我希望它能兼顾到食材的安全性,避免推荐一些可能存在潜在安全隐患的食材组合。我尤其关注一些新兴的食品,例如,植物基食品、功能性食品等,希望它能对这些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估,并给出消费者选购时的注意事项。这本书在强调“吃得好”的同时,似乎忽略了“吃得安全”同样重要,未能将营养与安全这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健康饮食指导。

评分

我读完这本书,觉得它在对食品生产过程的规范化要求上,写得相当到位,但对于消费者在日常选购和食用环节的风险防范,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我期待书中能提供更多关于如何成为一个精明的消费者,如何识别不安全的食品的实用技巧。例如,在购买蔬菜水果时,如何通过外观、气味、质地来判断是否新鲜,是否可能含有过量的农药?在选购肉类时,如何辨别注水肉、病死肉?在选购包装食品时,如何仔细阅读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识别不健康的添加剂和过多的糖、盐、脂肪?我尤其希望书中能有关于如何鉴别临期食品和过期食品的详细指导,以及在购买时需要注意的细节。另外,关于外卖食品的安全,我期望看到关于如何选择信誉好的商家,如何检查外卖包装的完整性,以及如何妥善处理外卖餐具的建议。这本书虽然提到了很多监管层面的要求,但对于我们普通人在生活中如何“自救”,如何避免“踩坑”,却没有提供足够多、足够具体的操作指南,让我感觉自己掌握的知识,离实际的购物场景还有一定的距离。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理论深度上,确实下了一番功夫,但却恰恰忽略了实际操作层面的很多细节,而这正是我最想从一本“食品卫生与安全”的书籍中获取的。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深入浅出地讲解在厨房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具体地操作,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食品的安全。比如说,在处理海鲜时,不同的海鲜(鱼、虾、贝类)在储存和烹饪上是否有特殊的要求?我期待看到针对不同食材的处理建议,例如,鱼的内脏如何安全地处理?贝类是否需要吐沙?螃蟹应该如何区分死活?在烹饪过程中,如何判断食物是否已经彻底煮熟?我期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判断标准,例如,肉类中心温度的测量方法,或者蔬菜的颜色和质地变化是否是熟透的标志。另外,关于餐具的消毒,我希望它能详细介绍不同消毒方式(如煮沸、消毒柜、洗碗机)的有效性和注意事项,以及不同材质餐具(如陶瓷、不锈钢、塑料)的清洁技巧。我尤其关注家庭厨房里的清洁死角,例如冰箱的密封条、切菜板的缝隙、水槽的下水道等,希望能看到图文并茂地指导如何彻底清洁这些地方,防止细菌滋生。这本书虽然提到了很多概念,但缺乏将这些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指导,让我在读完后,仍然对许多具体操作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我的实际生活中。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内容,感觉有点过于宏观了,像是给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食品行业的人打基础,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已经有一些基础知识,并且希望深入了解某些特定领域的人来说,它就显得有些浅尝辄止了。我更倾向于看到一些关于食品生产流程中,某个环节的详细解析,比如,在乳制品生产中,巴氏杀菌和超高温灭菌的具体工艺流程是怎样的?它们的原理有何不同?在肉制品加工中,腌制、熏制、风干等工艺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这些工艺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提升食品的稳定性?又或者,在水果蔬菜的保鲜技术上,气调包装、辐照保鲜、化学保鲜等方法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应用场景,我希望这本书能有更深入的探讨。我对于食品包装材料的选择和安全性,也希望能有更细致的讲解,例如,不同塑料包装的迁移性问题,金属罐头的内涂层材质以及其安全性评估。此外,关于食品检测技术,我期望能了解一些常用的检测方法,例如,快速检测试剂盒的使用原理,以及一些实验室常用设备(如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作用。这本书虽然提到了很多方面,但感觉每个方面都只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挖掘,让我觉得意犹未尽,未能满足我对专业知识的渴求。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在介绍各种食品安全标准和法规方面,确实做得非常全面,但对我来说,这些条条框框的东西,读起来总是有点晦涩难懂,也难以记住。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这些标准和法规是如何体现在日常的食品生产和消费中的,是如何保护我们普通人的健康的。例如,在讲解“HACCP”体系时,我希望它能用更直观的方式,比如流程图或者情景模拟,来展示这个体系是如何在食品生产中运作的,每个关键控制点的重要性是什么。又比如,在提及“ISO 22000”时,我期望能看到一些企业是如何通过实施这个标准来提升其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实际案例。我对于一些重要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比如《食品安全法》,希望它能挑选出其中与普通人生活最息息相关的条款,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读,并说明这些条款对我们日常生活有哪些具体的影响。这本书在法规的列举上是详尽的,但缺乏将这些法律条文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读者能够深刻理解法律法规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它们如何成为保障我们食品安全的“防火墙”。

评分

我读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有些失望的是,它在讲解食品安全问题时,似乎更多地是在描述“是什么”,而很少去探讨“为什么”以及“怎么办”。例如,当它提到某种食品可能含有过量的亚硝酸盐时,它仅仅是陈述了这个事实,却没有深入解释亚硝酸盐的来源,它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在哪些食品中容易超标。同样,当它提及某种食品的致癌风险时,它往往只是给出一个笼统的结论,而缺乏对致癌机理的详细解释,以及消费者应该如何通过饮食来降低这种风险。我期望这本书能更具启发性,能够引导读者去思考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并主动去寻找解决之道。例如,在探讨食品添加剂问题时,我希望它能分析不同添加剂的必要性,以及在哪些情况下可以使用,哪些情况应该避免,并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选择低添加剂食品的建议。这本书在问题的呈现上,显得有些被动,未能真正激发读者的主动性和探索欲,让我感觉它更像是一本“告知书”,而非一本“指导书”。

评分

这本书,我得说,我完全没找到我想要的那种直观的、一目了然的知识体系。我原本期望它能用图解的方式,像我小时候看的连环画一样,把复杂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比如,关于细菌的繁殖,我希望看到图示,能直观地展示温度、湿度如何影响细菌数量的增长,或者不同类型细菌的形态特征,甚至是它们在食物中的传播路径。又比如,在讲解食品添加剂时,我期待看到不同添加剂的化学结构图,以及它们在食物中的实际应用场景,用插画来表现它们的作用,而不是仅仅罗列一堆文字说明。我脑海中设想的,是那种翻开书,就能看到生动形象的图,这些图不是简单的示意图,而是能够传达深刻含义的视觉语言,能够帮助我迅速抓住重点,理解原理。我尤其希望它能在食品加工过程的各个环节,比如清洗、切割、烹饪、储存,都配上相应的插图,展示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潜在的风险点。比如说,在处理生肉时,如何避免交叉污染,我希望看到图文并茂的解释,包括使用不同的砧板、刀具,以及清洁消毒的步骤。同样,在讲解冷链运输时,我也想看到关于温度计的使用、冷藏车结构以及装卸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的图解。可惜的是,我在这本书里没有找到我期待的那种“图解”效果,文字部分虽然详尽,但缺乏足够有力的视觉辅助,让我感觉像是回到了枯燥的教科书时代,难以激发我的学习兴趣,也无法让我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清晰的知识框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真正做到“图解”,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看”懂食品卫生和安全,而不是仅仅“读”懂。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我个人觉得有点过于理论化,缺乏一些生动鲜活的案例来支撑,这让我感觉阅读过程有些枯燥乏味。我非常希望在讲解每一个安全隐患时,都能看到一些真实的食品安全事故案例,通过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吸取教训,从而加深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例如,在讲解微生物污染时,我期望能看到关于某些细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例,详细描述患者的症状,以及感染源的追溯过程。在讲解农药残留问题时,我希望看到一些关于长期接触或大量摄入受农药污染的食物所带来的健康风险的案例研究。甚至是在讲解假冒伪劣食品时,我期望能看到一些曾经轰动一时的案例,例如,如何通过外观、气味、口感等方面的伪装来欺骗消费者,以及执法部门是如何进行打击的。这些案例不仅能让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具体,也能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这本书虽然详细地列举了各种风险,但如果没有生动的案例作为佐证,这些风险似乎总是隔靴搔痒,难以真正触动人心。我渴望通过真实的事件,来理解食品卫生和安全的严峻性,以及我们每个人都应承担的责任。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本以为它会深入剖析食品生产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让我了解食物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过程,以及每个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然而,这本书的内容,给我的感觉是,它更多地侧重于对成品食品的检测和监管,而对整个供应链的梳理和风险评估,却显得有些不足。我期望它能详细讲解,例如,在农产品种植阶段,如何通过科学的种植方法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在畜牧养殖阶段,如何确保动物的健康,防止疫病传播?在食品加工阶段,不同加工工艺(如发酵、烘烤、冷冻)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工艺优化来降低风险?在物流运输阶段,如何保证冷链的连续性,防止食品变质?我尤其希望它能对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如包装材料的生产、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等,进行更深入的分析。这本书虽然提到了很多关于食品检测的内容,但感觉它更多的是在“事后补救”,而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事前预防”,即如何从源头上堵塞漏洞,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食品供应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