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之女(全新翻译本)

沙丘之女(全新翻译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安部公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若非猝逝,他必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主席 佩尔・韦斯特伯格(Per Wästberg) 1962年读卖文学奖得奖作品 1964年坎城影展评审团奖得奖电影原着小说 1967年法国最佳外语文学奖得奖作品 ‧让日本已故知名作家大佛次郎、小说家三岛由纪夫为之赞叹惊艳 ‧举世公认日本前卫文学代表作家、芥川奖得主──安部公房经典作品全新翻译 ‧作家/着名翻译家 邱振瑞专文导读 「没有惩罚,逃亡也就没有乐趣了。」 直指人际的疏离、人性的异化 当流窜的慾望如永无止息的沙尘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当所有的反抗与不服从都被沙粒掩埋在地底最深处 最终该是弃械投降抑或奋力一搏? 一名男子趁着假日到远处的沙地里採集昆虫,于荒漠中遇见了一位老翁,在老翁的殷勤劝说下,男子跟着来到村落里一幢深埋在沙丘中的破败房舍借宿,而在那里等着他的,正是神祕莫测的沙丘之女。 原以为只是乡下人家一晚的好心收留,未料竟隐藏着一桩心怀不轨的预谋犯案,当真相揭晓,加害者与被害者的角色遽然翻转──他沦为不得不日日劳动的囚徒,她则成为照看他起居的守卫。村民们为了生存而出此下策,女人则默许如此荒唐的勾当发生,男子无法理解这些人为何竟安于每日剷沙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如希腊神话中的薛西佛斯,徒劳无功且永无止尽。 从最初的愤愤不平,试图说之以理、动之以情,到后来的假意应付,打算伺机而动、逃出生天,尽管男子三番两次试图脱逃,最后却都功败垂成,只得屈服在「渴望」之下,接受豢养苟活……。 《沙丘之女》是日本前卫文学代表作家安部公房的经典作品,无垠的荒漠隐隐带有诡谲科幻的色彩,也铺陈出荒诞悬疑的气氛。小说中鉅细靡遗描写沙子的构造与动态,以及昆虫的生态与习性,以沙粒的无机对照生物的有机,似乎暗示着适者生存的定律,而如液体般流动的沙粒充塞毛细孔,几乎教人喘不过气,也成功营造出疏离隔绝的空间感。随着情节的进展而紧绷到极致的张力以及虚脱的无力,直指现代都市生活的空虚与匮乏,心灵上得不到满足,于是坠入肉体与物质上的欢愉,抽菸、性交、犯罪交织成一幅心灵荒漠的图像。 同样张力十足的性爱场面,则以意识流的手法穿插男人的呢喃呓语,以史前地球的画面凸显蒙太奇的效果,沙子反覆的干燥与潮湿映衬着人体皴裂的皮肤与黏腻的汗水,在一望无际的沙丘中,人的慾望、希望与绝望都无所遁形,终将面对赤裸裸的人性,正视人类的孤独与疏离,一如这场空虚的性爱。 小说中着力描写男子心理的转变与女人温驯的姿态,前者从激动愤慨到妥协,后者则始终毕恭毕敬、逆来顺受,一方面象征抗争的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则隐喻「爱家爱乡」的乌托邦假象坚不可摧,或许最后人人都将成为共犯结构中的一份子。由此而言,《沙丘之女》不仅是一部精采的心理分析之作,也是一则警世的当代政治寓言,值得读者深入咀嚼。 名人推荐 《沙丘之女》堪称诡奇之作,不同于世上那些叠床架屋的小说,就算再次提笔恐怕也无法复制,对我来说非常新奇。……我将其视为新一代的《伊索寓言》,耽读不已。── 小说家 大佛次郎 充满诗意且悬疑跌宕的出色开场、三番两次脱逃的惊险场面、急转直下如沙子般简洁而平淡的收尾……在在显露出剧作家的才华与小说家的天分在安部公房身上幸福地结合。── 小说家 三岛由纪夫 不得不说《沙丘之女》确实极其出色,从开头到结尾,通篇俨然如希腊悲剧般,无可避免的情节推进让读者被迫深陷其中。── 日籍美裔日本文化与文学研究家 唐纳德‧基恩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安部公房

  日本知名小说家、剧作家。1924年出生于东京,幼时举家搬迁至满洲国的奉天(今中国东北沈阳市),1940年进入东京成城高中就读,该年被诊断出肺结核,休学返回奉天疗养。

  后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医学系就读,二次大战末期一度伪造诊断书返回奉天,直到1946年底方被遣返回日本。1948年自医学系毕业,但最终放弃实习。

  少年时期喜读爱伦‧坡、杜思妥也夫斯基的作品,亦曾受德国诗人里尔克吸引。思想上则逐渐倾向马克思主义,曾加入日本共产党,之后又被开除党籍。

  1951年以小说《墙壁──S‧卡尔玛的犯行》获得第25届芥川奖,1962年以《沙丘之女》获得读卖文学奖,后者于1964年改编成电影,获得坎城影展评审团奖,享誉国际。

  其作品往往着眼架空的背景与虚构的人物,着重人性的疏离与异化,呈现强烈的前卫色彩,近似卡夫卡等存在主义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主席韦斯特伯格(Per Wästberg)在2012年受访时曾提到:「若非猝逝,安部必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距离得奖非常非常地近。」

  除了小说创作,他也是位才华洋溢的剧作家。曾以剧作《幽灵在此》获得1958年的岸田演剧奖,1967年以《朋友》一剧获得谷崎润一郎奖,1974年则以《绿色丝袜》获得读卖文学奖。

  此外,在《沙丘之女》、《别人的脸》、《燃尽的地图》等作品改编电影时,亦亲自担纲撰写剧本。

  1992年年底,他在写作时因脑溢血紧急送医,于隔年1月22日病逝。

译者简介

吴季伦

  曾任出版社编辑,目前任教于文化大学中日笔译班

  译有三岛由纪夫《小说家的休日时光》、太宰治《津轻》(以上马可孛罗)、太宰治《奇想与微笑》、夏目漱石《少爷》、森茉莉《父亲的帽子》及《奢侈贫穷》、小路幸也《东京下町古书店》系列(以上野人文化)等书。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没有惩罚,逃亡也就没有乐趣了。
 
第一章
 
1
 
八月的某一天,一个男人失踪了。这个男人在休假时搭上火车,经过半天的时间抵达海边,之后就下落不明了。家人虽然向警方申报了失踪人口、请求协寻,也在报上刊登了寻人启事,依然没能把人给找回来。
 
当然,这年头一两个人失踪算不上什么大事。根据统计,每年都有好几百起失踪人口的申报案件,只是寻获率实在低得可怜。一些谋杀案和意外事故总会留有明确的迹证,而绑架案的相关人士至少也能提供绑票的动机,唯独失踪案不属于上述案别,极难掌握到线索。如果把这样的失踪称为单纯的逃亡,那么大多数的失踪似乎都符合这种单纯逃亡的要件。
 
这个失踪的男人,同样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线索。虽然知道他去了什么地方,不过那一带并没有发现特征相符的非自然死亡的遗体,况且他的职务内容并不涉及可能遭到绑架的机密,平常的言行举止也不曾暗示自己计划逃亡。
 
起初,所有人理所当然地猜想这男人应该是和外遇对象私奔了。等到从男人的妻子那里打听来他这趟出游的目的是採集昆虫后,承办的公务员和他的同事们都觉得有些意外。如果说一个人特地把杀虫瓶和捕虫网带去当做私奔的掩护,听起来确实有些可笑。加上站务员也已经证实,的确看到一个做登山装束的男人在S火车站下车,那人身上交叉斜背着像是画具箱的木箱和水壶,而且只有单独一人,没有同行的旅伴。于是,大家原先的猜测也就不攻自破了。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