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麦子不死(纪德逝世六十五週年纪念‧人生二部曲之一)

如果麦子不死(纪德逝世六十五週年纪念‧人生二部曲之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安德烈‧纪德
图书标签:
  • 纪德
  • 人生哲思
  • 文学经典
  • 法国文学
  • 存在主义
  • 精神成长
  • 自我救赎
  • 小说
  • 传记文学
  • 思想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因为诚实,他成了时代异端── 勇于指出常理的荒谬,率先站上思考的前线, 一位撼动全欧洲的大师。 书写只能呈现部分真实,真正的真实永远更复杂, 因此他竭力书写自己,完整揭露一位知识份子的心智成长历程。 「人们希望孩童的心灵仅是透明而纯净, 我从小却只在自己身上看见丑陋与邪恶。」 纪德很早就意识到自己身上的矛盾,一切从童年开始娓娓道来──严肃的母亲、温和而早逝的父亲、永远苍老的祖母、温柔哀伤的表姊。以及因为「坏习惯」而被赶出学校、受同学霸凌等不愉快的求学经验。更有与同性友人密切的友谊、偕王尔德同游异地并认识自己性向、早年的写作经验,以及为了心灵救赎而缔结的婚姻…… 步入中年之后,早已享誉文坛的纪德决心在本书中更进一步自我揭露。他回溯最久远的童稚意识,捕捉所有宝贵的灵光乍现,完整展现一位知识份子的心智历程。他更大胆坦白,自己生长于严谨家庭,却不断感受到欲望的召唤、不断听见内心对体制的质疑。他想追索真正的自由,却又因迷失而恐慌。最终他发现,唯有来回于黑暗与圣洁两造之间,才能继续做他自己…… 《如果麦子不死》书名典出《约翰福音》,纪德试图表达:如果麦子不死,它就只是一粒麦子,唯有通过磨难的淬鍊,遍尝不幸的考验,才能在尘土中复生,重新化为无数的麦粒。本书先是陆续分卷匿名发表,正式集结出版后,因内容涉禁忌题材而屡遭删减。纪德在书中竭力剖白,却又自述「真实」之遥不可及,正是这份强韧的诚实,使得本书流芳百世。 =有关纪德为赎罪而写的「人生二部曲」= 人生二部曲之一《如果麦子不死》|对善与美的恋慕 对自我最毫无保留的检视 人生二部曲之二《遣悲怀》|纪德悼悔亡妻深情之作 (麦田即将出版) 本书特色 ◎二十世纪法国首席文学大师最具代表性的裸裎自剖 ◎问世九十年仍永垂不朽的争议禁书 ◎善与恶的永恆辩证 启发卡缪、沙特、德希达等名家 ◎重量导读|阮若缺(法国学术荣誉骑士‧政治大学欧洲语文学系教授) ◎法文直译全新译本 各界赞誉 纪德是个无可取代之人,因为他选择的是「成为」真理。他在年轻时就选择成为无神论者,而在经过半世纪之后,他终于真正成为自己心目中的真理,同时也成了我们众人的真理。从此之后,今天的人们才真正得以成为新真理。──沙特(法国哲学家)
《黎明前的微光:一部关于信念、抉择与救赎的史诗》 作者:安德烈·德·维里埃 译者:陈若薇 --- 内容提要 《黎明前的微光》并非一部传统的英雄史诗,而是一幅描绘人性幽微深处的复杂织锦。故事以十九世纪末期,欧洲大陆正处于剧烈社会变革与思想冲突的边缘为背景。它围绕着三位身份迥异的主人公展开,他们的命运,如同三条看似平行的河流,最终在命运的洪流中交汇,映照出信仰的本质、道德的困境以及个体在巨大历史惯性面前的挣扎与选择。 本书的主线叙事者是伊利亚·沃科夫,一位出身于东欧贵族家庭、接受过严格古典教育的年轻哲学家。他深受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的熏陶,却在目睹家族因政治动荡而迅速衰败的过程中,对纯粹的理性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伊利亚怀揣着对“绝对真理”的渴望,踏上了漫长的求索之旅,从巴黎的沙龙到柏林的晦涩书房,他试图在康德、黑格尔乃至尼采的思潮中,为自己破碎的世界观重建秩序。然而,他的求索并非一帆风顺,理性最终将他引向了虚无的边缘。 与此同时,故事的另一条重要线索聚焦于索菲亚·布朗斯基,一位居住在圣彼得堡的坚韧女性。索菲亚的家族背景卑微,她通过惊人的毅力和对艺术近乎痴迷的热情,艰难地在沙俄保守的社会结构中为自己争取到了一席之地——成为一名颇受瞩目的钢琴家。她的生活充满了内在的冲突:一方面是舞台上对完美和谐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她秘密参与的地下激进主义运动。索菲亚相信,只有彻底的颠覆才能带来真正的解放,她将艺术的激情转化为革命的火焰,但她也必须面对革命的代价——牺牲、背叛与无法挽回的暴力。 第三位核心人物是马克斯·冯·哈根,一位来自普鲁士边境的退伍军官。马克斯是旧秩序的坚定捍卫者,他的人生哲学建立在荣誉、责任和无可动摇的等级制度之上。退役后,他受雇于一家新兴的工业巨头,负责管理其在莱茵河畔的庞大工厂。马克斯试图用军事化的纪律来驯服工业革命带来的无序与混乱,他坚信只有严格的控制才能确保社会的长久稳定。然而,随着劳工阶级的困苦日益加剧,他手下的工人们爆发了周期性的抗议和怠工。马克斯的正直与他对“秩序”的执着,使他陷入了残酷的道德困境:是维护他所忠诚的制度,还是承认制度本身的非人道性? 核心主题与叙事结构 《黎明前的微光》以其层层递进的叙事结构,探讨了以下几个宏大命题: 一、理性与信仰的悖论: 伊利亚的旅程是本书对启蒙理想的一次深刻反思。当科学和逻辑无法解释人类最深层的痛苦和存在的意义时,他是否会转向神秘主义或盲目的情感依附?作者细腻地描绘了他在面对死亡、爱与失落时,纯粹的哲学工具如何失灵。 二、革命的纯洁性与污点: 索菲亚的经历是对所有政治激进主义的审视。她对正义的渴求是纯粹的,但她所投身的运动却不可避免地沾染了权谋和血腥。小说尖锐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了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们可以牺牲多少当下的良知?每一次的“必要之恶”是否都在腐蚀最初的理想? 三、传统与现代性的张力: 马克斯的故事是关于旧贵族如何在工业资本主义的浪潮中寻找新的立足点。他的荣誉感与新世界对效率和利润的无情要求产生了剧烈摩擦。作者通过工厂内部的冲突,展现了技术进步在带来物质富足的同时,如何瓦解了人与人之间固有的社会纽带。 写作风格与艺术成就 本书的叙事风格极为内敛、精确,充满了十九世纪末文学的深沉感和对细节的痴迷。作者擅长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巴黎的雨夜、圣彼得堡的雪景、鲁尔区的煤灰,都成为了人物内心挣扎的视觉投射。 语言上,德·维里埃摒弃了浮夸的修辞,转而使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调,以极高的密度呈现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哲学思辨。然而,这种克制之下,蕴藏着巨大的情感能量,尤其是在描绘人物面对个人信仰崩塌时的那种近乎窒息的孤独感时,更显震撼人心。 小说的高潮部分,发生在一次罕见的欧洲知识分子与政治活动家秘密会议上。伊利亚、索菲亚与一位受马克斯影响的工会领袖在此相遇。这次会面并非传统的戏剧性冲突,而是一场关于“如何真正改变世界”的智力与道德的交锋。 《黎明前的微光》最终落脚于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它没有提供廉价的救赎,而是展示了三位主角在经历了各自的幻灭与顿悟之后,不得不面对的“黎明”——那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不再有明确指引的、需要个体重新定义意义的崭新时代。这部作品是对一个旧世界逝去时,人类精神状态的深刻文献记录。 --- (本书是作家安德烈·德·维里埃“时代四部曲”中的第一部,后续作品将分别探讨个体自由的极限、集体记忆的重塑以及永恒的追问。)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安德烈‧纪德(André Gide, 1869-1951)


  二十世纪法国首席文学家之一,一九四七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出身优渥,父亲是巴黎大学法学教授,叔叔是政治经济学者。

  少年时代的纪德就是爱好读书、勤于笔耕的少年,二十一岁发表第一部作品《安德烈‧瓦尔特笔记》,随后几乎每年都陆续出版新作。一九〇八年参与创建《新法国评论》杂志,启发无数后世欧洲知识份子。纪德批判法国对殖民地的剥削、为囚犯人权奔走声张、对共产思想萌生兴趣而访问苏联,始终走在时代的尖端。

  一九四七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文笔平易近人,充满文艺气息,同时也以真诚、无惧的爱及深刻的心理洞见,呈现人类的问题与现况」。同年也获颁英国牛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作品广纳小说、回忆录、评论集、散文集,代表作有《地粮》、《窄门》、《背德者》、《纪德日记》等。

  纪德在作品中私密而坦率地敞开自我,直白述说欲望带来的牵引与困惑,在当时宗教气氛浓厚的欧洲社会中是令人震惊的,使他遭指为异端。甚至在纪德逝世后,罗马天主教教会仍决定将他的作品列为禁书。

  自小勤记日记的纪德,晚年致力于毕生日记的整理与出版,他的日记完整展现他诚实地检视自身,并借以求索真理的心灵历程,堪为一代典范。他为知识份子带来一股摆脱宗教与道德束缚的思潮,使「人的问题」逐渐优于「神的问题」。纪德高贵的诚实始终反映于善与恶的对立与拉锯中,他在生活与哲思里持续质疑,也持续重新定位生存的意义,永远在如此历程中寻找新的和谐与完整。正是如此强烈的矛盾为他供给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

译者简介

严慧莹


  台湾辅仁大学法文系毕业,法国普罗旺斯大学当代法国文学博士。目前定居巴黎,专职文学翻译。译有《终极美味》、《灰色的灵魂》、《在自己房间里的旅行》、《独子》、《无爱繁殖》、《情色度假村》、《谁杀了韦勒贝克》、《反抗者》等书。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导读

昨日种种是今日丰盛的麦粒 阮若缺(法国学术荣誉骑士‧政治大学欧洲语文学系教授)


  纪德在《如果麦子不死》第一部里,最后是这么说的:「尽管多么想忠于事实,回忆录永远都只能呈现一半的真实,因为一切都永远比说出口的来得复杂。或许只有在小说中,才更贴近真实。」追究《如果麦子不死》这类自传体小说(或回忆录)的真实性或虚构性,意义不大,倒是能否体会作者想尽可能诚恳地「自然流露」,才是纪德所乐见的。纪德甚至说,其实自己二十岁时写的成长小说《安德烈‧瓦尔特笔记》(Cahier d’André Walter),便是他人生的总结,照这么说,其他作品仅是不断地复制、微修(或维修)。那么这个来自新约圣经约翰福音第十二章的标题:「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是否代表了过去种种有如昨日死,以后种种宛如今日生?纪德终于「游后重生」了。就让我们一起去发掘它吧。

  首先,我们可能发现本书第一部与第二部比重悬殊,内容不甚调和,其实这并不足为奇,因为第一册是写于一九一六年,而第二册则在一九一九年春天完成,这三年期间,纪德的生活产生了莫大的变化。第一部分作者详述童年及青涩的青少年时期,与家人朋友相处之生活点滴,状似伏笔;第二部分则加重着墨个人性向的蜕变,以及个性上的成长。

  ◎母亲与早年学习经验

  小说一开始,纪德就对父母双方的家庭背景做了详细的描述,我们不难发现,位于北方母系家族的经济环境较为优渥,为基督教徒;而位于南方的父系家庭,则是布尔乔亚阶级,天主教徒,而且出了他父亲这位法学教授。纪德是独子,集家人宠爱于一身,自幼即衣食无虑,和母亲茱丽叶一同享尽艺文领域的陶冶,且受其影响甚鉅。茱丽叶非常注重儿子的文化修养,尊崇音乐、绘画和诗,尽可能启发他这方面的鑑赏力及判断力,还让他学钢琴,且画家表哥亚伯特对纪德绘画鑑赏能力的增长也助益良多。自儿时起,母亲常带纪德听音乐会,他的钢琴启蒙教师生动地诠释乐曲,使整支曲子如对话或故事般有趣。纪德认为,除了言语之外,手指也足以借着弹奏钢琴传达心里的感受。连他成年后到非洲旅行时,还曾将钢琴大老远运过去。而真正令他醍醐灌顶的钢琴恩师,则是马克‧德拉努斯,德拉努斯还曾想说服纪德母亲,让他成为音乐家。后来他们俩人亦由师徒关系,成了忘年之交。
  
  纪德个性温驯、文静,最讨厌打架,当然也知道自己瘦弱的身躯,是打不过人家的。他在学校数度遭同学霸凌,造成他畏惧上学、放学的原因。尤其他背颂诗歌时充满抑扬顿挫,得到老师的赞许,从此更成了同学讪笑、痛打、围殴的对象。后来他得了天花,接着又是神经衰弱症、头疼、胀气,也不知是真病还是装病,显然这位富家公子不适应工厂式的集体教育,产生这些生理反应也不足为奇。早年的学校经验也许亦塑造了他遇事退缩、孤立不群的个性。

  ◎庞杂的阅读造就深厚文化素养

  纪德的文史哲素养,是有赖家教还有个人的学习和早熟,也只有他得天独厚的家庭环境,才能支持他悠游闲散的求知历程。他喜欢随兴自由阅读,在《如果麦子不死》中,他曾提到巴尔札克的《人间喜剧》,其中最爱《庞斯表弟》,且一读再读。此外,他也常翻阅《百科全书》(L’encyclopédie),圣伯夫的《星期一漫谈》、《笔记》,也是他的读物,对于学科性、难消化的艰涩书籍,纪德反而特别喜爱,甚至深奥难懂的哲学篇章也不放过,如《论色慾》、《认识上帝与认识自己》、《艺术哲学》、《论智力》等。他亦研读叔本华、史宾诺沙、笛卡尔、莱布尼兹、尼采等大师的作品。此外,纪德也涉猎外国文学作品,譬如《英国文学》、海涅的《诗歌集》。他勇于尝试、冒险,最重要的是能够自由地思想。而作者父亲藏书室中的戈蒂耶全套诗集,他也拿来唸给母亲听,其中的希腊文与拉丁文书籍,更是他吸收知识的宝库来源之一。

  在《如果麦子不死》第二部里,纪德运用了许多希腊、罗马神话、圣经的典故,暗喻自己的心路历程,足以令读者感受到他对这三股文化的精熟度。如他自比为遭普罗米修斯般的煎熬,因盗火(触犯禁忌)触怒了天神宙斯,被锁在山崖上,任恶鹰啄其肝,然而次日肝又长出,却得日日遭受被啄肝之苦。后来,纪德又将决定出发远行,发现非洲大陆的壮举,形容成向寻找「金羊毛」(稀世珍宝)之旅,在希腊神话中,「金羊毛」象征财富、冒险,对幸福与理想的追求。在形容自己于当地「走出死亡阴影的幽谷,重生到一个真正的生命」之际,又自比为十六世纪义大利诗人塔索所写故事中的十字军勇士李纳尔多,走入阿米达花园,因惊异与炫惑而浑身颤抖,剎那间触动了他的听觉(声音)、嗅觉(香味)、视觉(色彩),感动到喜极而泣。当他怀着重生祕密回法国后,首先感受到的是如圣经中耶稣门徒与好友拉萨尔所体会到的那种「讨厌的焦躁」。而他却将自己冒失挑弄瑞士女清洁工、临阵缩手脱逃的行为,比喻成圣经《创世纪》中的瑟夫,彷彿瑟夫遭一有夫之妇挑逗,吓得躲避求饶。当他在道德与宗教上产生疑虑,天人交战之际,又把责任推给基督来仲裁,由祂去解决酒神戴奥尼索斯(代表放纵与脱序)和太阳神阿波罗(象征秩序及严谨)的争议。

  ◎脐带割舍:成为人生转捩点的一趟远游

  纪德虽然饱读诗书,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但他当然也不是圣人,他的表哥亚伯特性格坦率直爽,就曾指出他看不出纪德除了对自己之外,还对甚么人事物感兴趣,这是自私者的特性,不折不扣的自我中心者,他的「坏习惯」──自慰,其实也是种自恋的体现。再者,纪德从小就被灌输社会阶级观念,只能跟「门当户对」的人来往,他年少时确实也听从母亲茱丽叶的教诲,不去深究如此观念。

  然而一趟豪华的非洲之旅,不仅打破他部分封建思想,启发了他日后人道主义的思维,也使他就此与母亲固有的想法走上大相迳庭的道路。最关键的一段莫过于他和当时声名狼借的王尔德在非洲巧遇,这是纪德人生中极大的转捩点,对他而言,这是生命里另一类突破和解放。

  本来仍对自己性取向不清楚的他,在这趟追求幸福、自我放逐的日子,得到了不少启发。他肯定友谊的重要性,在与清教徒母亲脐带的割舍、与基督教的诀别上,也做了某种程度的了断。虽然他一路水土不服,不断生病,但也不愿回头,反而大胆与妓女交媾,和北非小咖啡馆里伺候客人的阿拉伯茂男孩「咖瓦弟」玩性爱游戏,在两相比较之后,终于确定自己的性癖好,从此并食髓知味。王德尔虽真诚,但有时会夸张做作,不过因为在异邦的相遇,黄汤下肚终于摘下面具,毫不遮掩的流露本性,且因发觉原本害羞自闭的纪德,其实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而耐人寻味地狂笑不止。两位才子之所以能如此放浪形骸,也就是因为远离了那压抑做作的西方艺文圈,在异乡才得开诚布公地恣意戏耍。

  ◎灵与肉永恆的矛盾:《如果麦子不死》的艾曼纽

  然而纪德声称对表姊艾曼纽(即玛德莲)的情感,似乎有所矛盾之处。他原本是因为阿姨的不贞,基于爱怜,于是誓言要保护艾曼纽,并好好疼惜她,甚至在求婚遭拒后仍坚信终有一日能赢得美人归。他后来确实如愿,却提出了灵肉分离的理论:与艾曼纽是「柏拉图式」的爱情,青春的男性肉体,才是他的最爱。然而他并未考虑到妻子的感受,及妻子发出的悲鸣,反因她将两人多年来的书信烧毁而恼羞成怒,哭丧地责怪自己呕心沥血之作毁于一旦。像个被宠坏的自恋小男孩,一心只要他人付出、呵护、疼爱,将之捧在手心上,而非真正地敬爱对方。纪德在母亲过世后四个月,不去顾虑近亲联姻未来生子的风险,迎娶表亲的举措,只令人不得不怀疑他仅是便宜行事地想延续「母性家人」相伴的安逸感觉。

  ◎承袭卢梭与蒙田

  在阅读《如果麦子不死》之初,第一个想到也许可用来相比较的,可能是卢梭的《忏悔录》,纪德亦于本书第二部提及卢梭。但在性格上更能与之相较的,应该是十六世纪的蒙田,并非因为两人性倾向雷同,而是如以下原因:首先,两人生活宽裕,都不必为五斗米折腰,这给了他们可自由成长和自由创作的空间。第二,两者都爱好旅行,因为旅行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也可借机观察他者,并剖析自己。第三,追求思想、生活独立,一直是两人的悬念,甚至不惜远离妻小。第四,珍惜兄弟情谊,也不忽视仅一面之缘的邂逅,且都是人道主义的拥护者。最后,他们都喜爱讨论自己,并写下心得,也会坦诚载明自己偏好的艺文人士与其中原因。综合这几项偶然的巧合,若两人有幸生在同一世代,相信很可能成为莫逆之交。

图书试读

【第一部】
 
我是个需要对话的人,内心一切都在不断冲突、对辩。尽管多么想忠于事实,回忆录永远都只能呈现一半的真实,因为一切都永远比说出口的来得复杂。或许只有在小说中,才更贴近真实。
 
1
 
我出生于一八六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当时我父母住在梅第西街上,一栋位于五楼或是六楼的公寓,几年之后搬离,所以我对那栋公寓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但是我记得公寓的阳台,或说从阳台所看到的景物:正前方的广场和水池中的喷泉──更准确地说,我记得父亲为我剪的纸龙,我们从阳台投向空中,随风飘过广场水池上空,一直飞到卢森堡公园,被高高的栗树树枝拦截。
 
我也记得一张蛮大的桌子,无疑是餐桌,铺着一块垂地的桌布;我和门房的儿子熘到桌布下,他和我同年龄,有时会来找我玩。
 
「你们在下面搞什么鬼?」保姆大声问。
 
「没什么。我们在玩。」
 
我们把带到桌下当幌子的玩具大声地摇动,其实我们玩的是别的:我们不是在一起玩,而是两人紧靠着,后来我才知道我们玩的是叫做「坏习惯」的游戏。
 
我们两个当中,是谁教对方这个玩法的?是谁先开始的?我不知道。必须承认,有时候小孩不必人教就会自己发明这些游戏。至于我,我不记得到底有没有人教我,我又是如何发现这种快感的;不过,在我记忆所及之处,它就已经存在了。
 
我知道把这件事说出来是个错误,也清楚会造成的后果;我已预感到人们或许会拿这件事来攻击我。但是我的自述存在的唯一原因就是真实。就当作我是因忏悔才写这本自传的。
 
在那个纯真的年纪,人们希望孩子的心灵只是透明、温柔、纯净,然而我在自己身上看见的,却只是阴郁、丑陋、阴险。
 
大人带我到卢森堡公园去,但我不肯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离得远远的,一脸阴郁,挨在保姆身旁,看着其他孩子们玩。他们用小桶子装沙子,做了一排排漂亮的沙堆……趁保姆转过头去的一瞬,我冲过去踩坍所有沙堆。
 
我下面要叙述的另一件事更奇怪,可能因为奇怪,我反倒觉得没那么可耻。后来我母亲常常跟我提起这件事,她的叙述使我的记忆更为鲜明。

用户评价

评分

3. 關於《如果麥子不死(紀德逝世六十五週年紀念‧人生二部曲之一)》的評價,我首先會關注的是它如何處理「紀念」與「創新」的平衡。紀德逝世已久,他的思想雖然深刻,但畢竟是在一個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產生。若只是單純地複述他的生平與思想,未免顯得有些陳舊。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夠以一種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紀德的作品與人生。例如,他對個人自由的追求,在今日這個資訊爆炸、社群媒體盛行的時代,又會產生怎樣新的詮釋?他對傳統道德的質疑,在台灣社會多元價值觀的碰撞下,會帶來怎樣的啟發?副標題中的「人生二部曲之一」也暗示著,這本書很可能聚焦於紀德人生中的某一個重要階段,並為接下來的探討奠定基礎。我希望作者能夠在敘事上有所巧思,例如透過對某些關鍵事件的深入剖析,或是對紀德影響深遠的關係人進行描寫,來層層揭示其複雜的內心世界。台灣的讀者,尤其是我這樣對文學抱有熱情的人,總是在尋找能夠拓展視野、引發思考的讀物。《如果麥子不死》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能在眾多書籍中脫穎而出。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對紀德的理解,不僅停留在表面,而是能觸及他靈魂深處的掙扎與綻放,並將這種深刻的洞察,轉化為能引起共鳴的文字。

评分

5. 《如果麥子不死(紀德逝世六十五週年紀念‧人生二部曲之一)》這個書名,總讓我想起自然界裡生命的韌性。麥子從播種、發芽、生長、收割,再到種子落地,進入看似沉寂的冬眠,但它並未真正死去,而是孕育著下一次的萌發。這與紀德的人生,在我看來,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的一生充滿了爭議與轉折,但他對生命、對藝術、對真實的追求,卻從未停止。作為一個台灣讀者,我身處一個快速變遷的社會,每天都在面臨新的挑戰與選擇。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像一顆被風雨侵襲的麥苗,渴望找到那份能夠讓自己「不死」的力量。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透過紀念紀德的契機,重新梳理他的人生軌跡,並從中提煉出能夠啟迪我們現代人思考的智慧。作者如何將紀德複雜的思想,轉化為易於理解且引人入勝的文字,將是決定這本書能否成功觸動讀者的關鍵。我希望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偉大作家生平的介紹,更是一本能夠陪伴我在人生路上,理解「挫折」與「重生」意義的燈塔。

评分

7. 《如果麥子不死(紀德逝世六十五週年紀念‧人生二部曲之一)》這本書名,充滿了一種既古老又新穎的張力。麥子,代表著生命的循環與根本,而「不死」,則是一種對抗時間、對抗衰敗的意志。紀德,這位偉大的文學巨匠,他的思想和作品,至今仍能引起我們的共鳴,這本身就印證了他的「不死」。作為一個身在台灣的讀者,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不僅僅是對紀德生平的了解,更是想透過作者的視角,去理解他如何面對人生的種種考驗,如何在他所處的時代,堅持對真理的追尋。副標題「人生二部曲之一」讓我猜測,這本書可能著重於紀德人生中的某個關鍵階段,例如他的青年時期,或是他思想形成的重要時期。我希望作者能夠以一種富有情感和洞察力的筆觸,將紀德的內心世界,他的矛盾、他的掙扎、他的追求,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夠引導我思考生命本質、自我價值,以及如何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尋找屬於自己那份「不死」力量的讀物。

评分

2. 這本《如果麥子不死(紀德逝世六十五週年紀念‧人生二部曲之一)》的書名本身就散發著一種詩意的哲思。 「如果麥子不死」,這句話立刻在我腦海中勾勒出一幅畫面:金黃的麥浪在風中搖曳,生命的週期,枯榮交替,但「不死」二字卻賦予了這份循環一種超越的意義。它似乎在訴說著,即使經歷了凋零與沉寂,生命中仍有著延續與再生的力量,一種不屈的意志。對於台灣的讀者而言,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也常常面臨各種「枯萎」的時刻:學業的壓力、人際關係的挫折、對未來的不確定感,甚至是在社會洪流中,感覺自己被淹沒、被同質化的焦慮。紀德的作品,我一直覺得他探討的正是這種內在的衝突與解放,他敢於觸碰人性的陰暗面,同時又歌頌著對真實自我赤裸的追求。我猜測這本書,在紀念紀德的同時,一定也會深入挖掘他生命中的關鍵時刻,那些讓他做出重大抉擇、改變人生軌跡的「不死」瞬間。作者如何將這些複雜的議題,透過文字傳達出來,並與我們這些身處亞熱帶島嶼,有著獨特文化背景的讀者產生連結,是我非常好奇的。我期待的,不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情感的觸動,一種能夠讓我在閱讀時,感受到自己並不孤單,在人生的旅途中,也同樣擁有那份「不死」的潛力,能夠從低谷中爬起,重新找到力量。

评分

6. 收到《如果麥子不死(紀德逝世六十五週年紀念‧人生二部曲之一)》這本書,我的目光首先被「紀德逝世六十五週年紀念」這個標記吸引。這不是簡單的悼念,而更像是一種對他生命精神的重新檢視與傳承。紀德的作品,在我看來,一直是關於「解放」的討論——解放思想、解放情感、解放自我。在台灣,社會結構與價值觀的轉變,讓許多人開始反思傳統的束縛,追求個體的獨立與自主。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透過描寫紀德的人生,來探討這些關於「解放」的主題,並讓它們在當代語境下重新煥發生命力?「人生二部曲之一」的副標題,更讓我期待本書能聚焦於紀德生命中的某個關鍵時期,深入挖掘他如何在那樣的環境下,堅持自己的信念,尋求真實。我期待的,不是學術性的考證,而是能夠觸及人心的故事,一種關於勇氣、關於探索、關於如何在看似絕望中尋找希望的動人篇章。我相信,任何一個認真生活的靈魂,都能從紀德的奮鬥中,找到與自己產生共鳴的片段,並從中汲取力量。

评分

9. 《如果麥子不死(紀德逝世六十五週年紀念‧人生二部曲之一)》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哲學的韻味,讓人聯想到生命的循環與不朽。麥子,是食物的來源,是生命的基礎;而「不死」,則暗示著一種超越物質層面的延續,一種精神的傳承。紀德,作為一位極具影響力的作家,他的思想和作品,在逝世多年後依然被討論、被紀念,這本身就是一種「不死」的證明。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是作者能夠以一種新鮮的視角,重新審視紀德的人生與思想,尤其是在當代社會背景下,這些思想又能為台灣的讀者帶來怎樣的啟發。副標題「人生二部曲之一」也讓我好奇,作者會如何架構這個「二部曲」,而這本書又會聚焦於紀德生命的哪個重要階段,或是他思想發展的哪個關鍵時期。我期待的,不是枯燥的學術論文,而是一本能夠用生動的筆觸,引導我進入紀德內心世界的讀物,讓我能夠理解他對人性的洞察,對自由的追求,以及他在生命中不斷探索的勇氣。

评分

4. 拿到《如果麥子不死(紀德逝世六十五週年紀念‧人生二部曲之一)》這本書,第一個讓我想到的,是紀德對於「真誠」的極致追求。他的一生,可以說是在不斷地掙脫枷鎖,尋找屬於自己的真實。在台灣,我們常常被教導要「順從」、「合群」,個人獨特的聲音和想法,有時反而會被視為一種「叛逆」。這本書,是否能提供一個反思的空間,讓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是真正的「我」,以及在追求「我」的過程中,可能會付出怎樣的代價?「人生二部曲之一」這個標示,讓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深入探討的是紀德成長過程中的關鍵轉折,或是他思想形成的奠基階段。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選擇切入點,是用故事性的敘述,還是更偏向於對其作品的解讀?我期待的,不是一本枯燥的傳記,而是一本能夠引導我一同進入紀德內心世界的旅程。他對人性的洞察,對情慾的坦誠,對生命中矛盾與掙扎的描寫,我相信在任何時代、任何文化背景下,都能觸動人心。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更深刻地理解,如何在複雜的世界中,保持一份難得的真誠,即使這份真誠,可能會帶來一些不被理解的時刻。

评分

10. 閱讀《如果麥子不死(紀德逝世六十五週年紀念‧人生二部曲之一)》的契機,是源於對紀德這位名字的景仰,以及他作品中那股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探問。這個書名「如果麥子不死」,本身就充滿了詩意與哲理,彷彿在訴說著一種生命力的韌性,一種即使歷經磨難,依然能夠重新萌發的力量。在台灣,社會快速變遷,人們在現實與理想之間,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常常感到迷惘。紀德對「真實」的追求,對「個人解放」的強調,相信能夠為我們提供一種反思的角度。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透過「紀德逝世六十五週年紀念」這個重要的節點,來解讀紀德的人生,並將其與我們現代人的生活經驗連結起來。副標題「人生二部曲之一」更讓我期待,這本書會著重於紀德生命中的哪個關鍵時期,又會為後續的探討埋下怎樣的伏筆。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對一位偉大作家生平的介紹,更能引導我深入思考,如何在紛擾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不死」的精神力量,並勇敢地去實踐它。

评分

8. 拿到《如果麥子不死(紀德逝世六十五週年紀念‧人生二部曲之一)》這本書,我首先想到的是紀德作品中那種對「真實」的執拗與對「自由」的嚮往。他一生都在與世俗的眼光、傳統的道德觀念較量,尋求一種更為純粹、更為獨立的存在方式。在台灣,尤其是在現代社會,人們也常常面臨著各種無形的壓力,需要在集體認同與個人意志之間尋找平衡。這本書,以紀念紀德為契機,又以「人生二部曲之一」來標示,我猜測作者將會深入挖掘紀德生命中的某些關鍵轉折點,探討他如何在這些時刻,做出選擇,並堅持自己的道路。我非常期待作者的敘事手法,希望能夠擺脫一般傳記的流水帳,而是能夠透過對紀德人生片段的細膩刻畫,展現出他複雜而又充滿魅力的內心世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顆種子,在我心中播下反思的種子,引導我去思考,在追求個人自由的同時,如何也能找到內心的平靜與堅韌。

评分

1. 收到《如果麦子不死(纪德逝世六十五週年紀念‧人生二部曲之一)》這本書時,內心其實是充滿了期待又帶著一絲忐忑。紀德,這個名字在我心中一直與「叛逆」、「自由」、「探索」這些詞彙緊密相連,他的作品總能激起我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思考。這本書的副標題「人生二部曲之一」更是讓我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生哲學,需要分作兩部曲來細膩鋪陳?而且,選擇在紀德逝世六十五週年這個特別的時刻出版,想必作者對紀德一定有著深刻的理解與致敬之意。我尤其關注作者是如何在「紀念」的框架下,重新詮釋紀德的思想,而非僅僅是學術性的學術研討。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看到一種更為貼近現代讀者,尤其是我這樣的台灣讀者,能夠產生共鳴的人生觀。台灣社會近年來經歷了快速的變遷,人們對於自我價值、生命意義的追尋,以及在既定框架下如何尋求個人自由,都產生了許多新的課題。紀德對「真實」與「虛偽」、「道德」與「慾望」的辯證,以及他對個人獨立思考的強調,在當代社會中,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加重要。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能引導我反思自身,理解生命中的種種困境與掙扎,並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作者的文筆、敘事的節奏、情感的投入,都將是我閱讀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我非常期待,這本《如果麥子不死》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我看見生命更豐富的可能性,也更深入地理解「成長」與「蛻變」的真正涵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