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風:和蘭嶼交換時間

轉風:和蘭嶼交換時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蘭嶼
  • 原住民文化
  • 旅行文學
  • 文化交流
  • 颱灣
  • 時間
  • 生命
  • 自然
  • 人文
  • 療愈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我們看見一幅幅如夢幻如實境的蘭嶼、老人、風景和日常。
  我們閱讀誠實純真的文字,從陌生人到朋友,這段距離被踏實地記錄下來。
  《轉風》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我開始在島上生活,認識小島上的人事物,也被小島認識著。
  終日似乎漫無目的在路上晃蕩、在海上漂蕩,但也常常這樣恰巧就碰撞進入他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雖然有人說蘭嶼早已不是蘭嶼,但我卻在他們的身上,處處看見達悟人的海洋生活哲學,畢竟大海孕育齣他們;浪潮成就他們的性格。
  而那些以為隻存在於書本內的人物故事,都在這裏真實的上演著,甚至更為迷人揪心。
 
  《轉風》這本圖文攝影集,忠實記錄作者為期近一年半的長期觀察,帶領我們一同潛入蘭嶼達悟民族的海洋生活哲學裏,看他們如何運用所有的感官,與宇宙親密對話的智慧、與精深博大的海洋共生的關係,和尊重生命運轉不息的招魚祭等傳統文化,以及跟著達悟族友人上山下海的在地故事、人物故事。
 
  我們也將看到深入達悟族生活的日子,帶給作者自身的轉變:
  不習海性的作者,與達悟族人相處,如同潛水初學者,從一開始掌握不到呼吸的節奏般感到失措無常,到愛上大海的生命感動。透過作者的真實體驗,也讓讀者得以平視蘭嶼的海上海下,並反思自身與大海之疏離。

本書特色

  本書以虛構的一年52週為架構,與讀者分享作者往返蘭嶼近一年半的生活與觀察。作者將在書中以一週一事的節奏,虛實交叉、文圖交錯的方式,告訴我們,原來月亮、宇宙和蘭嶼如此密不可分,如此相依相存。透過這本書,我們希望傳遞與保存蘭嶼達悟人所依循的夜曆生活節奏,以及與月相緊密結閤,看似毫無規則可言,實而遵行宇宙運行的智慧與哲學。

名人推薦

  「蘭嶼,對大多數人來說,我們都是島上的過客,但文彥不這麼想。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摺返,從每一片記憶來看,蘭嶼反而更像是他齣生的傢鄉。」--- 餘誌偉(《報導者》攝影主任
  「這個仍在尋求創下自由潛水個人記錄的大男孩,他的鏡頭抓得住海,期待他潛得更深或更廣一點,讓他熱愛的大海能被更多人看見。」---何榮幸(《報導者》總編輯)
  「王文彥將是繼三木淳、王信、關曉榮和潘小俠之後,有可能透過影像與文字,全麵書寫近代蘭嶼樣貌的後起之秀。」---瀋昭良(攝影傢 / 政治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就像《轉風》所暗喻著改變,文彥的照片和文字不帶美化、不帶偏見,細膩的記錄當下變動中的蘭嶼樣貌。他不隻是個攝影師,更像個海人!帶我迴到瞭蘭嶼的生活,想起他抓的龍蝦!」---呂思穎(蘭嶼年輕人第一本雜誌《952VAZAY TAMO》總編輯)
  「大海裏冒齣頭來的王文彥,蹲在蘭嶼的岸邊張望,影像滲流著鮮海,如果你夠仔細看,幾乎可以在照片邊緣找到未乾的鹽白結晶。」---黃建亮(導演/資深影像創作與教育工作者)
  「攝影高度發達的今日,所有形式走到極盡,到頭來,追求的隻是態度和底蘊,這就是文彥的攝影, 我看見瞭攝影的本質與虔敬的心。」---錢翔(電影工作者)
 
  徐仁修(荒野基金會董事長)
  夏曼.藍波安(蘭嶼作傢)
  鍾聖雄(《南風》作者 / 《眉角》雜誌創辦人)
 
  隆重推薦!(以上排名依照姓氏筆劃順序)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圖書《轉風:和蘭嶼交換時間》的詳細簡介,內容將專注於展現圖書的主題、結構、文風和核心價值,而不提及任何虛構或不相關的元素。 --- 《轉風:和蘭嶼交換時間》圖書簡介 風的低語與島嶼的記憶 《轉風:和蘭嶼交換時間》是一部深度探索時間、記憶與人文景觀的非虛構作品。它並非一部傳統的紀實文學,而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田野考察,一次對特定地理空間與生活方式的細緻打撈。作者以其獨特的觀察視角和細膩的文字功底,將讀者引入一片充滿獨特生態與文化肌理的土地——蘭嶼。 本書的核心關懷在於“時間”的異質性。在現代社會加速運轉的背景下,作者試圖捕捉那些不被主流時間綫所接納、卻依然鮮活存在的生命節奏。蘭嶼,這個位於太平洋上的島嶼,擁有其自身的時間度量衡:它不是由時鍾的滴答聲定義,而是由潮汐的漲落、季風的更迭、以及世代相傳的口述曆史所刻畫。全書旨在通過對這些“慢時間”的記錄與反思,搭建起一座連接現代性焦慮與傳統生活智慧的橋梁。 結構與敘事:多維度的文本編織 全書結構精密,采用瞭一種“主題式串聯”的敘事手法,而非綫性時間推進。它被組織成幾個相互呼應的部分,每一部分都聚焦於蘭嶼經驗的一個特定切麵: 第一部分:風的紋理與地理的塑造 此部分深入探討瞭蘭嶼獨特的自然環境對其社會形態的影響。風,作為一種無形的塑造力量,是理解島嶼文化的關鍵。作者細緻描繪瞭從東北季風到西南季風的轉換,以及這種氣候變化如何影響瞭達悟族人(雅美族人)的航海技術、建築結構(如地下屋的巧妙設計)以及農耕漁獵的周期。這裏的文字充滿感官的張力,讀者仿佛能切身感受到海風的鹹濕與風暴來臨前的壓迫感。它不僅僅是對地理的描繪,更是對人與環境如何達成一種動態平衡的哲學思考。 第二部分:手藝的傳承與物語的重量 本書的重點之一在於對手工藝和日常物件的深情凝視。作者沒有將這些物品視為簡單的“民俗展品”,而是將其視為承載曆史和知識的載體。無論是拼闆舟的建造過程,其上復雜而精密的圖騰象徵,還是陶壺的燒製技藝,每一處細節都被作者以近乎人類學的嚴謹態度記錄下來。通過訪談年邁的工匠和參與勞作的族人,作者揭示瞭這些手藝中蘊含的社會規範、宇宙觀和代際責任。物語的重量,在此轉化為一種活態的文化記憶。 第三部分:海洋的邊界與群體的倫理 海洋在蘭嶼不僅是資源地,更是精神的疆域和社群關係的紐帶。本部分著重於對傳統漁獵活動(如飛魚季)的觀察,並由此引申到島嶼社會的互助倫理與社會組織。作者細膩地剖析瞭共享、禁忌和協作如何在海洋的饋贈與挑戰中得以維係。這種對集體生存哲學的挖掘,有力地對比瞭現代社會日益加劇的個體化趨勢。 第四部分:詞語的邊界與未竟的對話 在本書的收束部分,作者將筆觸轉嚮語言與文化認同的張力。麵對外來文化的衝擊,原住民語言如何保持其生命力?哪些詞匯成為瞭理解蘭嶼世界觀的鑰匙?作者探討瞭在不同語言體係間轉換時所産生的“意義漂移”和理解的鴻溝。這部分是對交流本質的深刻反思,強調瞭傾聽與尊重在跨文化理解中的不可替代性。 文學風格與思想底色 《轉風》的文風兼具紀實文學的求真和散文的詩意。作者的文字剋製而富有穿透力,不濫用華麗辭藻,但對場景的描摹極具畫麵感。敘事節奏如同海浪,時而舒緩鋪陳,時而因重要的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而激起波瀾。 思想上,本書拒絕“他者化”的凝視,力求以一種平等和參與性的姿態去理解蘭嶼。它探討的並非是“如何保護”一個他者文化,而是“如何學習”一種不同的存在之道。它邀請讀者審視自身對“進步”、“效率”和“時間”的固有觀念,並思考在快速變遷的世界中,保存和尊重大地的記憶如何成為一種必要的精神錨點。 《轉風:和蘭嶼交換時間》是一部值得反復閱讀的作品,它不僅是對一個島嶼的緻敬,更是一次對現代性生存睏境的溫柔叩問。它讓人在閱讀完畢後,仿佛被太平洋的風拂過,心境開闊而深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文彥


  在高雄鄉下長大,身處於一個大傢庭中,又排行老麼的我,總是沒有發言權,因此從小就習慣於觀察彆人、聆聽彆人。而接觸攝影後,自然相機就成為我觀察、聆聽這個世界的媒介。而與其說我是位攝影師,倒不如說我希望自己是位影像說書人。那一則則在生命中與我交會激盪後的片刻,透過照片,我想承載的不是美麗的影像,而是那故事本身。
 
  得奬紀錄
  2010/國際攝影大賽"J’ai 20 ans dans mon pays"颱灣區第一名,國際組前26名。
  2011/颱灣新聞攝影大賽「肖像類」第二名。
  2012/颱灣新聞攝影大賽「自然環境與科技類」第一名、「藝術與娛樂新聞」第一名、「肖像類」第三名、「圖文特寫類」第三名、「係列照片」優選。
  2014/颱灣新聞攝影大賽「自然環境與科技類」第一名&第二名、「圖文特寫類」第一名&第二名、「肖像類」第二名、「圖文特寫類」第三名、「係列照片-海王子達卡安」第三名。
 
  展覽經曆
  2008/攝影聯展「Take Off」in 恆昶藝廊
  2011/Epson攝影聯展「鏡相、追逐」in宣誠藝術中心
  2013/TBC舞蹈休閑館年度演齣成果攝影展in中山捷運站藝廊
  2013/「在路上」澳洲攝影展 in 東京正宗
  2013/「#22」攝影插畫創作聯展 in 高雄火腿藝廊、颱北學校咖啡館、新竹鄧南光影像館
  2015/「轉風」攝影個展 in 高雄Be:cafe展演空間、颱中自由人藝術公寓、颱北小路上藝文空間

  其他
  2011/法國Voxpop雜誌,個人作品介紹
  2013/電影【迴光奏鳴麯】劇照師
  2013/鄧南光影像紀念館駐村攝影師
  2013/法國文化協會130周年紀念書作品收藏
  2014/客委會築夢計畫入選

圖書目錄

前言

1.海麵下的紅色小舟
2.拍照前請先給小禮物
3.抓海膽的男人
4.等待海王子
5.招魚祭
6.生命的獻祭
7.等待飛魚
8.龍蝦大王
9.那位住在舊部落的老人
10.江傢大船船主
11.拼闆舟齣航
12.夜捕飛魚
13.與魚共眠
14.島嶼暴雨
15.飛魚季節
16.拼闆舟捕飛魚
17.不速之客
18.鬼頭刀──男人魚
19.慰勞節
20.網捕飛魚
21.白天圍網捕飛魚
22.飄揚的魚鰭
23.拼闆舟的告彆
24.拼闆舟的靈魂
25.拼闆舟體驗
26.八代灣的瀋船
27.璀璨蘭嶼夜
28.海中獵人
29.海王子達卡安
30.女人的海
31.五對槳
32.劃船比賽
33.軍艦岩
34.達悟孩童的午後時光
35.給我一些蘭嶼風情
36.穿越曆史看見銀河
37.觀光的海;漁獵的海
38.美人胚子
39.阿文
40.發黃的小島
41.小島戀情
42.關於禁忌
43.戴著舊式泳鏡的老人
44.蘭嶼景色
45.酒海人
46.萊卡&蔡司
47.飛魚返鄉
48.早安,蘭嶼國
49.7-11
50.再見不速之客
51.選舉
52.關島
53.趕不走的惡靈
54.我們都是自海齣生
55.洗不掉的海水味
56.轉風

圖書序言

前言
 
  2011年春天,我首次踏上蘭嶼,短短的六天之旅,讓我對於颱灣有這樣一個遺世獨立、從文化到景色都獨特美麗的島嶼,留下深刻印象。隔年,懷著前一年的美好迴憶再度踏上小島,發現島上多瞭許多興建中的民宿。風格各異的新興建築不單是地景上的改變,也顯示他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纔短短一年,已經可以明顯感覺到蘭嶼正在快速的改變中。
 
  一夜,蘭嶼友人想帶我去釣魚,拿著釣竿站在街上的我卻被鄰居阿姨大聲斥責:「現在是我們的飛魚季,釣魚是違反我們的傳統禁忌,難道你不知道嗎!」(註)我臉頰燒紅有些羞愧,一時間不曉得作何迴應,但友人隻是跟我說:「彆理她,那隻是迷信。」依舊帶著我前去釣魚。來到部落外一處釣場,翻過漆黑的礁岩區,岸邊早已潛伏許多釣客,釣竿的螢光點點比今夜的星星還多。人聲交談中盡是我聽不懂的達悟話,這時我心裏的愧疚感纔消去大半,「原來,連你們自己都不遵守傳統瞭阿」我心想。
 
  迴到颱灣之後,第二次的蘭嶼行便在心中埋下一顆種子:雖然無法改變蘭嶼的任何事,但是我想要替這塊海外桃花源留下些什麼。但拍攝蘭嶼需要大量時間與金錢,身為一個自由有餘但經濟不足的自由攝影師,這個想法隻能埋藏在心裏,靜待時機。最後有賴中國商業銀行文教基金會如天降甘霖般的贊助支持,醞釀一年多的種子終於在2014年初獲得足夠條件發芽。
 
  我帶著滿腔熱血與不自覺的救世態度迴到小島,但一開始就四處碰上一鼻子灰。原來,蘭嶼早就不缺外來者的採訪。一年到頭,島上來來去去有著各種訪問、調查、研究、拍攝人員,從國科會計畫到挪威的紀錄片,可關注的議題與層麵洋洋灑灑數不完。因此島民們早已厭倦對這些外來研究人員,對他們來說這些人隻是在打擾生活甚至錯誤解讀他們的文化。但諷刺的是,即使蘭嶼被這麼多資源關注過,但是颱灣社會大眾對於蘭嶼的認識仍然隻有飛魚、拼闆舟、丁字褲等淺薄字麵上的認知,島民的生活也沒有多大實質改善。「那些攝影師隻是在醜化、齣賣我們!」一位達悟大哥甚至直接開口罵著那些拍攝過蘭嶼的攝影前輩們。

  於是我改變拍攝方式,沒有拍攝計畫、時程,順著達悟人的節奏,或者說海洋的節奏,我開始在島上生活,認識小島上的人事物,也被小島認識著。終日似乎漫無目的在路上晃蕩、在海上飄盪,但也常常這樣恰巧就碰撞進入他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雖然有人說蘭嶼早已不是蘭嶼,但我卻在他們的身上,處處看見達悟人的海洋生活哲學,畢竟大海孕育齣他們;浪潮成就他們的性格。而那些以為隻存在於書本內的人物故事,都在這裏真實的上演著,甚至更為迷人揪心。相對於從小在城市中生活長大的我們,早已與土地疏離,將自然環境視為資産,卻連泥土的觸感都已經遺忘。他們的故事,就像一記重拳常常打得我無法抬頭,不斷反思。

  但是這個世外桃源,其實也有著自己的哀愁與茫然,麵對強勢外來文化與經濟型態改變,他們不可能固守傳統生活方式不變。小小的島嶼在全球、現代化的衝擊下無法置身事外,倒像個汪洋上的拼闆舟,隻能隨著風勢、洋流漂流。文化、環境、經濟、教育以及自我認同等問題也不斷冒齣。
 
「又轉風瞭。」老漁人看著天上遊動的雲,感嘆著說。他總是跟我說以前飛魚比較多,天氣也比現在穩定許多,如今一切都變得很快。蘭嶼在改變,而且速度超乎你的想像,少數蘭嶼人拼命劃著槳,想將小島帶嚮對的方嚮,但微薄的人力是否可以抵得過大潮流,時代的巨風又會將蘭嶼吹嚮哪,誰也不知道。
 
  (註)達悟文化的諸多傳統禁忌已經隨著時代不停改變,而且各部落間也會些略不同,但大抵而言如今在飛魚季期間仍不能以打沉底方式釣底棲魚類,但可釣迴遊性魚種。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如果說大多數關於旅行的書籍,更多的是記錄“去瞭哪裏”,那麼這本書則更側重於“在那裏,我變成瞭誰”。作者在蘭嶼的經曆,與其說是一次簡單的旅行,不如說是一場深入的自我探索。他用一種非常謙遜和開放的心態,去擁抱這個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世界。我對書中關於“交換時間”的描繪尤為著迷,這不僅僅是時間的概念,更是一種生命力的傳遞和智慧的交融。我仿佛能看到作者在海邊靜坐,傾聽風的聲音;在夜空下仰望星辰,感受宇宙的浩瀚;與淳樸的島民交流,學習他們對生命的理解。這種體驗,是任何物質上的富足都無法給予的。這本書讓我體會到,真正的“交換”是雙嚮的,是在給予和接受中,共同成長。它讓我對“慢生活”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對那些能夠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文化,産生瞭由衷的敬意。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很有意境,初次看到就讓我充滿瞭好奇。我一直對那些遠離塵囂、保留著獨特文化的地方很感興趣,而“蘭嶼”這個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神秘感和自然氣息。加上“交換時間”這樣的詞語,更是讓我聯想到一種慢節奏的生活方式,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狀態,甚至是與當地居民進行深度交流和理解的過程。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蘭嶼“交換時間”的,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羈絆?還是關於人與自然之間關係的探索?亦或是作者在那個獨特環境中,對時間、對生命有瞭新的感悟和理解?我期待在這本書裏,能看到一個鮮活的蘭嶼,不隻是風景明信片式的呈現,而是有溫度、有故事的島嶼。我想象著那裏的風,那裏的海,那裏的人們,他們是如何生活的,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傳統與變遷。作者的筆觸是否能細膩地捕捉到這些,並將其轉化為文字,觸動讀者的心靈?這是一種對未知地方的嚮往,也是對生活方式的另一種可能性的探尋。

评分

這是一本讀起來會讓你不自覺地放慢呼吸的書。作者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描繪得充滿韻味和哲思。我特彆欣賞他對島嶼上不同生活方式的呈現,比如那些依循自然節奏的漁獵生活,那些代代相傳的智慧,都讓我對“原住民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它不是被動地接受外界的改造,而是主動地在現代文明的洪流中,守護著自己的根。而“交換時間”這個主題,則貫穿始終,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移動,更是心靈上的抵達。作者通過自己的視角,引導讀者去思考,我們是如何與時間相處的,我們是否在匆忙中忽略瞭生命中最本質的東西。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它沒有強烈的說教,卻能在字裏行間,悄然改變你對生活的看法,讓你重新審視自己與周遭世界的聯係。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腦海裏浮現的是一幅幅生動的生活畫麵,讓我仿佛身臨其境。作者對蘭嶼的風土人情有著極其細緻的觀察和體察,那些隱藏在日常瑣碎中的深刻內涵,被他用一種平實卻又充滿詩意的語言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他對當地居民的描寫,他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有著鮮活生命力的個體,他們的笑容、他們的眼神、他們樸實的話語,都構成瞭一幅幅感人的畫捲。書中關於“交換時間”的敘述,也給瞭我很多啓發。它不是簡單的遊曆,而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作者放下自我,去傾聽、去學習、去感受,從而與這片土地産生瞭深刻的連接。我感受到瞭那種跨越文化差異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在慢下來之後,所獲得的更為寶貴的精神財富。那種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稀缺的寜靜與力量,在這本書中得到瞭完美的體現。它讓我反思自己與時間的關係,以及如何在匆忙的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從容與自在。

评分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所傳達的那種“慢”的哲學。在如今這個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時代,蘭嶼仿佛是一個被時間遺忘的角落,卻又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教會人們如何真正地“活”在當下。作者不僅僅記錄瞭島上的風光,更重要的是,他捕捉到瞭那種彌漫在空氣中的獨特氣息——一種與自然融為一體,與世無爭的寜靜。我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作者在蘭嶼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駐足,每一次與當地人的交談,都充滿瞭真誠和敬意。他對“交換時間”的理解,並非交易,而是一種心靈的開放和接納,是一種在與他人、與自然互動的過程中,重塑自我認知和生活態度的過程。這本書讓我有機會在內心深處去體驗這種“交換”,去感受那種失去的、但又無比珍貴的情感聯結。它像一股清泉,滌蕩瞭我內心深處的浮躁,讓我重新審視生活的意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