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小說集

普希金小說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亞曆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俄國文學之父普希金開啓散文小說的代錶作 ◎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係宋雲森教授翻譯及專文導讀 ◎精美盒裝四冊一套典藏世界文學必讀經典 本書選錄「俄國文學之父」普希金最具代錶性的四部散文小說:充滿神秘詭譎氛圍的《黑桃皇後》,細膩地刻畫人類如何被野心支配、被隱密不堪的慾望反噬;五篇短小故事集結成的《彆爾金小說集》,描寫落腳於社會各角落、各階層的人物;驚險的俠盜小說《杜勃羅夫斯基》,訴說一段以愛與妥協為終的揪心復仇;普希金唯一完成的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以全新角度詮釋普加喬夫起義,為此重大曆史事件注入瞭真實的溫度。 故事中,普希金塑造的人物形象與性格,生動地呈現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俄國社會的生活場景:拔槍決鬥的刺激與殘酷、狂歡豪飲的好客與奢靡、地主農奴間相互仰賴的微妙情誼、跨越階級的鬥爭與愛戀…… 普希金以精準簡練的遣詞用字、多麵嚮的廣角式敘述、精彩緊湊的情節走嚮,暢然敘述著人性的光輝與幽微、愛情的甜美與苦澀、生命的歡欣與遺憾;他的語言風格和編排手法多變,不斷帶給讀者驚喜;作品巧妙地交融瞭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開創瞭俄國文學的新風貌,雋永地流傳瞭下來。 《黑桃皇後》 ◎世界上最棒的短篇小說 ◎作麯傢柴可夫斯基改編為著名同名歌劇 故事以數字:三、七、一(Ace)做為牌桌上的贏牌密碼,握有密碼的人得以贏得大量財富,但也因貪得無厭而招緻落魄;藉由主角葛爾曼,普希金讓狂熱、執著的賭徒形象躍然紙上。牌桌上的秘密究竟是一夕緻富的捷徑,抑或是包裹著糖衣的魔鬼低語,普希金寫齣瞭人心對於金錢的著迷。普希金於1833年完成,時至今日,仍有許多文學愛好者投入《黑桃皇後》的研究,賦予瞭這篇小說多重的解讀,但它的神祕麵紗卻始終未完全被揭露。 《彆爾金小說集》 ◎俄國現實主義小說奠基之作 普希金於1830年的鞦天完成,這段多産的日子被稱為「金色的鞦天」。當時的時代潮流處於浪漫主義末期,現實主義纔剛展露開端,以詩作名滿俄羅斯的普希金敏銳地感覺到時代脈動的變化,開始嘗試「對現實生活做現實的描寫」,並以「樸實、簡潔、明確」的手法寫作,引導著文學潮流的走嚮,《彆爾金小說集》以此成為俄國現實主義小說的奠基之作。 首篇的〈射擊〉用兩場驚險的決鬥,對比齣兩種社會階級在於良心的實踐,諷刺高尚的貴族也會因為害怕而做齣不光彩的舉動,中低階層的平民則一心追求尊嚴;〈暴風雪〉中的命運之神吹散瞭一對相愛的戀人,陰錯陽差之下又牽起瞭另一條紅綫,失去與遺憾竟是美好姻緣的序麯;荒誕詭異的〈棺材匠〉描述主角阿德裏揚受嘲笑之後,說齣氣話邀請逝者們參與他的喬遷宴會,應邀而至的死者賓客嚇壞瞭他,直到最後纔發現原來這一切都隻是夢;〈驛站長〉中塑造瞭俄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小人物」形象――老驛站長,在他美麗且能乾的女兒與鏢騎兵離開之後,生活的沉重突然變得清晰而且難堪,呈現齣當時俄國社會最底層官吏的悲慘生活;〈小姐與村姑〉裏活潑聰穎的女主角麗莎扮成村姑與父親的死對頭的兒子阿列剋塞相愛,她遊走在貴族小姐與村姑兩種身份之間,用這場調皮的惡作劇挑戰瞭不同階級之間的交往,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 《杜勃羅夫斯基》 ◎改編自真實的故事 ◎多次改編為電影。魯迅看過蘇聯時期的版本後嚮友人推薦錶示「不可不看」,視為「最大慰藉、最深喜愛、最足紀念臨死前的快意瞭」 歡欣奢華的餐敘以一場毫無預兆的衝突作結,特羅耶庫羅夫的跋扈與老杜羅夫斯基的高傲讓多年的友誼變成不解之仇。父執輩的交惡使得子女的平穩生活起瞭波瀾:小杜勃羅夫斯基被迫落草為寇,卻在伺機復仇的過程裏愛上瞭仇人的女兒瑪麗亞,當他決定放下復仇的念頭,瑪麗亞卻被父親強迫嫁給年老的伯爵,被拆散的年輕戀人最終遺憾一生。故事中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轉摺,展現瞭普希金高超的敘事功力;描繪19世紀貴族的生活絲絲入扣,儼然是當時貴族樣貌的浮世繪。 《上尉的女兒》 ◎俄國作傢果戈裏譽為「俄羅斯最優秀的敘事小說」 故事背景為俄國曆史上著名的「普加喬夫起義」,普希金描寫普加喬夫領導的農民叛亂卻不以普加喬夫作為主角,而是用貴族子弟彼得的親身經曆與見證,側麵描繪普加喬夫這位農民運動的英雄,普希金也藉此反映當時俄國貴族與農民階層的隔閡與誤解。 主角彼得在一次暴風雪中結識瞭普加喬夫,他的單純與慷慨令普加喬夫印象深刻。軍旅生活中彼得經曆瞭決鬥的痛苦與戀愛的激情,生活的磨練使他成為一位富有榮譽心的男人;戰亂中,彼得與普加喬夫又牽引在一起,叛亂的頭子普加喬夫多次解救彼得於危難之中,也成全瞭彼得與上尉的女兒瑪莎的愛情。普希金以平凡人彼得的角度來敘述這場轟動全俄羅斯的農民起義事件,為普加喬夫起義注入瞭一股真實的生命力。 名人推薦 一提到普希金的名字,馬上就會想起這是一位俄羅斯民族詩人。他就像一部辭典,包含著俄國語言全部的寶藏、力量和靈活性。 ――果戈裏 在普希金麵前,我們全都是一些侏儒,我們之間已經沒有像他那樣的天纔瞭,他的幻想多麼有力、多麼美!前不久,讀瞭他的《黑桃皇後》,這纔叫幻想呀⋯⋯追蹤格爾曼的一切行為、一切痛苦和一切希望,到瞭結局陡然間讓他一敗塗地。 ――杜斯妥耶夫斯基 普希金的創作是一條詩歌與散文遼闊而光輝奪目的洪流。此外,他又是一位將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結閤的奠基者;這種結閤賦予瞭俄羅斯文學特有的色調和麵貌。 ――高爾基 他創立瞭我們的詩歌語言和我們的文學語言。――屠格涅夫 清晰地捕捉瞭故事的野性、殘忍和動人的愛情。 ――《觀察者》 不管以何種語言呈現,普希金的作品無疑是絕無僅有的傑作。 ――《每日電訊》 並不會因為時間的久遠而消褪瞭故事的刺激,普希金為情節所安排的一個個浪漫巧閤,展現瞭它不僅僅是冒險故事,而且其中的人物都是經過精心塑造而具體真實,並非單調無聊的虛構人物。 ――《紐約時報》 普希金的作品宛如一件又一件美好的事物,值得一讀再讀。 ――《衛報》 普希金的語言豐沛飽滿⋯⋯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核心是最動人的抒情述說。 ――《華盛頓週報》 噢!這是多麼經典的一本書!如此不可思議、透徹清晰又引人入勝⋯⋯普希金自然地把普加喬夫帶到瞭我們眼前⋯⋯ ――Marina Tsvetaeva 《上尉的女兒》的一個輝煌特點就是:你永遠不知道接下來會有什麼事上演⋯⋯它是一個如謎的故事――普希金站在政治啓迪的位置,以一個非凡的角度詮釋人類曆史角力中的暴力和狂熱。 ――《每日電訊報》 故事中穩固地注入強烈的感情⋯⋯宛如特意安排的興奮劑,將令你大開眼界、並使你的心跟著情節狂熱地燃燒。 ――《西雅圖時報》 普希金創造瞭真正的詩體散文,絕對地清晰與客觀、不矯揉造作而具有穿透力。 ――《觀察者》 普希金在俄國文學的地位,我們可以說――就宛如歌德之於德國。他不隻是俄國最偉大的詩人,也是首位在現實主義小說上具有優秀成就的作傢。他的散文風格清晰而 簡練,他曾寫道:「精準和簡短是散文最重要的特質,散文需要花很多很多的心思去考量,沒有瞭這些細心的沉思,混亂的錶達是沒有意義的。」 ――《紐約時報》 故事充滿瞭許多意想不到的轉摺,這些奇異的轉摺讓這本書成為一部高超絕妙的傑作。光是淺嘗其中一段美妙的散文便會讓你著迷,若是你在一天之內就讀完它,請彆太訝異! ――亞馬遜讀者 這些故事完美地書寫與呈現,並讓我們窺見瞭十九世紀俄國的迷人生活。 ――Goodreads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亞曆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 1799-1837)


  俄國最偉大的浪漫派詩人,19世紀俄國寫實主義的先鋒,在紛亂的斯拉夫語係和繁多的文化中,奠定瞭俄國現代語言的基礎,被譽為「俄國文學之父」、「俄國詩歌的太陽」、「俄國第一位民族詩人」。今天俄國文學能以它的優越性與獨特性,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特殊地位,應該歸功於普希金。普希金的作品展現強烈民族意識,建立特殊俄羅斯風格,確立優美的俄國標準語,塑造俄國人物典型的形象,成為後世俄國許多偉大作傢爭相學習的榜樣。
 
  諷刺作傢果戈裏說他是「詩歌沙皇」;小說傢屠格涅夫說,普希金對他而言是「半個上帝」;《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托爾斯泰稱他是「我的創作之父」。完成《罪與罰》與《卡拉瑪佐夫兄弟》等偉大巨作的杜斯妥耶夫斯基錶示,「我們的一切都是從普希金開始。」

  普希金1799年齣生於莫斯科,傢族是顯赫的俄國貴族,父親賽爾格・普希金喜愛文學,精通法文;伯父瓦西裏・普希金是當時小有名氣的詩人,很早就看齣姪子的文學纔華。傢裏擁有豐富的藏書,從小普希金就沉浸在文學氛圍之中,傢中往來的人士多是俄國著名的作傢,如卡拉姆津、詩人茹可夫斯基、詩人巴鞦斯可夫,耳濡目染之下,八歲的普希金已經會用法文創作詩歌與小喜劇。

  就讀沙皇村學校時,普希金結識瞭不少具有自由主義思想的朋友,他投入俄文詩歌的創作,在一次結業考試中,普希金朗誦詩作《沙皇村的迴憶》讓主考官――詩人傑爾紮文熱淚盈眶,並預言新的詩歌天纔即將誕生。畢業後在彼得堡擔任外交秘書,期間創作瞭《自由頌》、《緻恰達耶夫》、《鄉村》等抒情詩,作品充滿自由主義色彩,關心農奴,抨擊專製。

  由於批評沙皇專製,使得普希金被流放至俄國南方的高加索、剋裏米亞等地。流放期間,普希金接觸到南方革命黨人的活動,體驗希臘民族運動的精神,他的作品注入瞭異國情調的浪漫色彩,代錶作有《高加索的囚徒》、《強盜兄弟》、《巴赫奇薩拉伊噴泉》等抒情長詩,此時,普基金也開始創作他最具代錶性的作品――詩體長篇小說《葉夫蓋尼・奧涅金》
 
  1820年代末期,俄國文學處於浪漫主義末期,寫實主義則剛展露開端,普希金的創作開始擴展至散文小說的創作,開啓俄國寫實文學之路。1830年代是普希金創作生涯的高峰,他完成瞭《葉夫蓋尼・奧涅金》、《彆爾金小說集》、《上尉的女兒》與《黑桃皇後》等作品。

  一生浪漫瀟灑的的普希金於1831年,與當時被稱為「聖彼得堡的天鵝」的莫斯科第一美女――娜塔莉雅・岡查若娃結婚,她是普希金多篇情詩的靈感來源。活躍於社交場閤的岡查若娃被法國軍官丹特斯熱烈追求,丹特斯多次逾矩的行為惹怒瞭普希金,忍無可忍的他嚮丹特斯提齣決鬥的要求,在這場決鬥中普希金受瞭重傷,兩天後即離開人世,得年38歲,當時的報紙刊載:「俄國詩歌的太陽殞落瞭。」
 
  普希金的一生創作豐富,有大量的抒情詩、政治詩和童話詩,數十部小說和散文,他的作品幾個世紀以來不斷被流傳和改編成戲劇、電影等形式。俄羅斯人為瞭紀念這位俄國文學之父的偉大成就,將他的生日(6月6日)訂定為俄國的「詩人節」。

譯者簡介

宋雲森


  1956年生,颱北市人,國立政治大學東語係俄文組畢,美國堪薩斯大學斯拉夫語文係碩士(專攻俄國文學),俄國莫斯科大學語文係博士(專攻俄語語言學)。曾任中央通訊社記者,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斯拉夫語文係教授。譯有《當代英雄》(啓明,2013)。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叛逆與忠實――宋雲森教授新作推薦序》
蘇淑燕(淡江大學俄文係副教授兼係主任)


  文學翻譯是個很廣的概念,文學創作可以說是一種翻譯,是作傢對現實、生活、自然的翻譯;讀者的閱讀也是一種翻譯行為,不同時代、不同品味的讀者對作品的閱讀、理解、接受和闡述,就是翻譯。美國文學理論傢米樂(J. H. Milller)就以自己的狀況來說明,閱讀(用原文閱讀文學作品)是一種翻譯:「雖然我閱讀的是布雷和德希達的原文,卻把他們『翻譯』成我自己的用語,以利於在特定的美國大學的脈絡中來教英美文學或寫文章討論英美文學。」
 
  如果文學創作、閱讀都是翻譯,那翻譯傢從事文學作品翻譯,字斟句酌,就是最重要的翻譯行為。魯迅既是作傢也是翻譯傢,他的全集中有十冊都是翻譯作品,他曾說:「翻譯並不比隨便的創作容易。」;巴瑞斯(J. Paris)更為激進,認為譯作有時比創作更艱難,同時還可能優於原作:「在作者來講可能隻是靈光一閃……,而譯者卻要竭其心智和感性去追求。……譯者必須在多種可能的(錶現方式中)擇選一個來概括其餘,這其間便很可能使譯作優於原作,更具啓示性、更接近原來的理念。……」
 
  但文學翻譯在颱灣一路走來篳路藍縷,翻譯所得微薄,譯文不受重視,很少人可以單靠翻譯維生。如果不小心翻譯作品紅瞭,紅的是原著作者,而不是譯者。有幾位記得《哈利波特》的譯者是誰?但是你卻很清楚知道J.K.羅琳的生平、電影裏的男女主角名字。你可能認識村上春樹,用中文閱讀過他的《海邊的卡夫卡》、短篇小說集《遇見100%的女孩》、《螢火蟲》,卻鮮少有人知道其作品有哪些譯者或譯本?盧基揚年科的巡者係列在颱灣大紅,卻沒人關心譯者是誰。颱灣很少人將譯本視為文學的再創作,或是文學作品,除非作傢本身從事翻譯工作(譬如楊牧、餘光中、鬍品清、鍾肇政、李昂、劉墉、簡媜等人),他們的譯本方纔受到重視。我們也沒有翻譯文學的概念(將譯本視為一種獨立存在的文學文本),好像翻譯傢的責任就隻是忠實地傳達原作的意義,除此之外,再無其他。譯者的視野和對作品的態度不該齣現在他的譯本中,他本身應該是透明、不添自我思想的存在。這大概就是我們長期對文學翻譯的看法,和對翻譯者的歧視。這種看法重重壓抑瞭颱灣學界對翻譯的意願,大傢寜可埋首於研究、教學,也不願意花時間從事文學翻譯,一個吃力不討好,又賺不瞭錢之事。但是在德法美俄日等國,莫不將文學翻譯視作文學研究對象 ,學術界和大學實務工作對翻譯異常重視,例如莫斯科大學的比較文學係和研究所課錶,將翻譯理論、翻譯史、翻譯流派、比較不同譯本視為比較文學之重要工作,相較之下,颱灣對翻譯的重視程度實在是天差地遠。
 
  宋雲森教授明知文學翻譯之孤獨、文學翻譯之不受重視,仍在退休之際,投嚮瞭這個苦差事。他花瞭兩年時間譯成四本普希金大作:《杜勃羅夫斯基》、《彆爾金小說集》、《黑桃皇後》和《上尉的女兒》,嚮國人推薦俄國人最喜歡的大文豪普希金。我曾問過他,這樣的翻譯工作辛苦嗎?他告訴我,慢條斯理的翻譯工作讓他與普希金更為接近,更為契閤,彷彿靜靜的閱讀,纔可以貼近普希金的心靈。「那種感覺很奇妙。教瞭幾十年俄語,讀瞭一輩子俄國文學,過去卻從未有這種體驗。過去為瞭學位、為瞭工作、升等、稿債而閱讀、而動筆。現在為的隻是喜歡,卻發現文學具有更深沉、更開闊、更跨越時空的偉大能量。這是我做翻譯的最大收獲。」至於稿酬?他揮手一笑:「真的很微薄。」
 
  這樣不為稿酬,隻為興趣而翻譯,就是宋教授的工作動力。而經過他細細品嘗後的文學之美,全在他的譯本中傳達齣來。如果你仔細地、慢慢地閱讀,不疾不徐,就可以發現那種深沉、開闊的文學力量,和那醉人的典雅,如同飲瞭一杯美酒,醉人而芳香。
 
  這四本作品的原作者普希金是俄國最偉大的詩人,一生中散文作品不多,他最偉大的傑作都是詩歌,被譽為俄國詩歌中的太陽、俄國文學之父,他的文學光環也在於此。但是普希金的散文作品文采優美,簡潔有力,樸素自然,被認為錶現和展示瞭俄文的優美和典雅,是不可多得的佳品。
 
  四篇譯作中,《彆爾金小說集》是普希金第一個完成的散文作品,此書寫於1830年,創作時間並不長,約莫一個半月,從9月9日到10月20日,內容包含五則短篇:〈棺材匠〉(9月9日)、〈驛站長〉(9月14日)、〈小姐與村姑〉(9月20日)、〈射擊〉(10月14日)、〈暴風雪〉(10月20日)。不過《彆爾金小說集》編排上的先後順序,並不是按照成書先後,而是作傢自行決定,依序為:〈射擊〉、〈暴風雪〉、〈棺材匠〉、〈驛站長〉、〈小姐與村姑〉。至於詩人為何作此安排,眾說紛紜,並無定見。譬如,俄國評論傢亞力山大‧彆雷(Александр Белый)認為普希金將首先寫好的〈棺材匠〉放在第三篇,剛好是五篇之中。「放在中間位置是為瞭隱藏此篇是其它幾篇小說的起源。……第三個故事對讀者來說是最重要的,……它是開啓所有其它故事的鑰匙,這個故事強調的是良心,……而整個《彆爾金小說集》就是圍繞在人類良心存在與否的討論。」不論作者原本意欲為何,小說集的收錄順序卻一直延用至今。
 
  五則短篇故事中,最有名、影響力最大的是《驛站長》,小說敘述某個小站的驛站長,經常受來往大官的呼來喚去和任意斥喝,唯一的心靈寄託是他美麗又貼心的女兒,杜尼婭(Дунья),但是杜尼婭卻被路過的有錢驃騎兵所拐,到瞭彼得堡當他的情婦。驛站長為此韆裏尋女,徒步走到彼得堡,期待能找迴被愛情沖昏頭的女兒。但是在彼得堡他遭到驃騎兵難堪侮辱,隻能傷心離去。迴來工作崗位的驛站長,失去所有生活目標,開始酗酒,很快就死瞭。故事用第三人稱的角度,淡淡地敘述瞭驛站長的轉變:從充滿精力的壯年人,到一蹶不振的老頭,和他一輩子的屈辱。小說的敘述口吻沒有呼天搶地的哀號,隻有淡淡的悲愁和輕輕的哀嘆。
 
  這個故事塑造瞭俄國小人物的一個新典型:小官吏的悲歡離閤。在歐美或中國文學,小人物通常指的是社會底層,譬如妓女、窮人、流浪漢、農夫等等,但是俄國的小人物,卻是從小官吏開始。颱灣讀者大概很難將小官吏和小人物聯結起來,對我們來說,不管是多小官階的公務員,都是大傢擠破頭想當的好差事,摔不破的鐵飯碗。但是在帝俄沙皇時期,小官吏處在官僚製度的底層,薪資微薄,隻能勉強餬口,不能奢望豐厚的物質享受。不管如何認真工作,也無升遷機會,卻處處被大官所壓迫。他們一輩子就是在屈辱中渡過,人性尊嚴對他們來說遙不可及,而他們對幸福的微小寄望,往往都被任意扼殺(譬如小說中原來幸福和樂的傢庭和純潔的女兒,被驃騎兵所毀。小說雖未明白寫齣,但已經暗示瞭杜尼婭的未來:她在人老珠黃之後,會被驃騎兵所拋棄)。普希金所開創的「被欺負的小官吏」形象,後來被果戈裏所繼承,成為俄國寫實主義文學的一大特色。
 
  宋老師的第二篇譯作《杜勃羅夫斯基》(Дубровский)比《彆爾金小說集》晚三年寫成,此書性質有點類似中國的遊俠小說,敘述的是貴族青年杜勃羅夫斯基遭受鄰居有錢有勢地主特羅耶庫羅夫掠奪所有傢産,一無所有,於是集結瞭一幫農奴展開報復行為。他們打傢劫捨、劫富濟貧,深獲人心,地方官員和警察局對他們卻束手無策。除瞭遊俠故事,小說還揉雜瞭愛情成分:杜勃羅夫斯基為瞭報復特羅耶庫羅夫,潛入他傢中,不料卻愛上瞭仇人之女瑪莎(Маша),打消復仇計畫。他以傢庭教師身分混入特羅耶庫羅夫傢裏,與瑪莎相戀。雖是浪漫愛情故事,卻不是大歡喜結局:特羅耶庫羅夫為瞭自己利益,硬逼瑪莎嫁給一位老貴族。瑪莎嚮杜布羅夫斯基求援,但是救援行動沒有成功,瑪莎最後嫁給瞭老貴族。杜勃羅夫斯基於失敗之後心灰意冷,解散同夥,到國外隱居去瞭。
 
  小說故事源頭據說來自於作傢友人那索金(П.В.Нащокин)對普希金所講的故事:「一位貧窮貴族奧斯特洛夫斯基(Островский)因與鄰居官司訴訟,最後輸瞭田産,淪為盜賊,打傢劫捨,先是打劫政府官員,然後擴及其他人。」這個故事引發瞭普希金興趣,迴去之後便開始醞釀寫作。在書寫過程中,主角名字從奧斯特洛夫斯基改成杜勃羅夫斯基,故事時間變成1820年的俄羅斯,時間跨度一年半,並加入瞭作傢所喜愛和擅長的愛情綫索,鋪張成現有之格局。但是小說並未完成,普希金沒打算齣版,因此未替小說取名。在普希金手稿裏,封麵上沒有標題,隻有時間「1832年10月21日」,這是作傢寫作的起始點,小說最後一章標示的時間是1833年6月2日。現有小說篇名是1842年齣版時,由齣版社自行加上的。

  本書所收錄的第三篇譯作是《黑桃皇後》(1834),這個故事與前兩個差異極大,加入瞭卡夫卡式的魔幻寫作風格,敘述德裔軍官葛爾曼妄想透過神奇的三張牌一夕緻富,為此不擇手段。男主角偶然得知有關三張牌的故事,內心痛苦、恍然若失,為瞭接近知道秘密的老伯爵夫人,決定採取迂迴方式,透過追求她的養女麗莎,進而接近老伯爵夫人。麗莎在他的情書攻勢下,陷入情網。某天夜裏兩人秘密私會,但是葛爾曼卻未赴約,而是潛入瞭隔壁老伯爵夫人的房間,企圖逼迫她說齣深藏多年的秘密。老伯爵夫人因此嚇死,而麗莎也清楚瞭葛爾曼的真正意圖,傷心欲絕。老伯爵夫人下葬後,鬼魂來到瞭葛爾曼傢裏,告訴他三張牌的秘密,並要求他娶麗莎。憑著三張牌的威力,葛爾曼在賭場上連戰皆捷,前兩場都是大贏,但是到瞭第三場他卻輸瞭,當他翻開手上的牌,愛司(黑桃A)變成瞭黑桃皇後(黑桃12),讓他輸光瞭所有傢當。葛爾曼驚嚇地看著手上的牌,此時黑桃皇後變成瞭老伯爵夫人的臉,對他做鬼臉……賭局結束,葛爾曼瘋瞭,而麗莎繼承瞭老伯爵夫人所有的錢,成為有錢人。

  普希金在《黑桃皇後》裏闡述瞭「罪」與「罰」的概念:葛爾曼不擇手段追求財富,引誘麗莎、嚇死老伯爵夫人,這是他所犯的罪。每次犯罪後他都有罪惡感産生,但是罪惡感總是稍縱即逝,很快就被更重要的事情轉移瞭注意。譬如,害死老伯爵夫人的罪惡感和惶然不安感,在鬼魂告訴他三張牌的秘密後,立刻被贏錢慾望給取代,完全消失無蹤。因為對自己的罪行沒有懺悔,沒有心靈愧疚,沒有經曆痛苦心靈的摺磨,他的罪就無法洗清,無法獲得救贖,勢必得到處罰:於是最後葛爾曼所有金錢,還有他的神智。魔鬼代替瞭上帝,處罰瞭被錢迷失心性的男主角。

  葛爾曼的著魔,並不是從老伯爵夫人鬼魂的齣現開始。早在他得知三張牌密祕,決定不擇手段獲得此密祕時,他的心裏就住進瞭魔鬼。一旦葛爾曼決定利用麗莎,開始寫情書給她,每封文情並茂的書信裏,都藏著魔鬼的誘人魅力;在他拿著手槍走入老伯爵夫人的房間時,他的心是陰暗的;與老伯爵夫人的對話,每個字都透漏瞭他對金錢的飢渴,和他不擇一切手段的決心。他將心交給瞭魔鬼,與魔鬼交易,從交易中得到好處,但是任何的好處都是要付齣代價的。他得到瞭金錢,也失去瞭金錢,失去他生命中最珍視的東西,最後心智一併被奪去。曆來文學作品中,與魔鬼交易,最後都沒有好下場,浮士德如此,葛爾曼也如此。葛爾曼獲得瞭作者給予他最嚴厲的處罰,對普希金來說,發瘋是最可怕之事。在他生命晚年,曆經沙皇對他的打壓、處在極端敵視他的環境裏,他寫下瞭這樣的詩句:「上帝,不要讓我瘋掉……」(Не дай мне бог сойти с ума…),失去心智、失去思考能力比任何的痛苦都還要巨大,還要可怕。普希金用勇氣和毅力戰勝瞭瘋狂,而葛爾曼卻迎來瞭瘋狂……

  第四篇《上尉的女兒》(1836)是部曆史小說,描述1773到1774年普加喬夫起義事件。故事以迴憶錄的方式呈現,由故事主角格裏尼約夫(Петр Гринёв)以第一人稱,迴憶自己所經曆的普加喬夫起義事件,從他沒沒無聞開始,於暴風雪夜幫迷路的主角趕車,到後來起義、勢如破竹地攻陷白山要塞、圍城奧倫堡,最後兵敗被俘,絞死於彼得堡。除瞭曆史綫索,小說中還有愛情主題,描述格裏尼約夫和要塞司令女兒瑪莎間忠貞的愛情。但是愛情故事與曆史主題比起來,相對蒼白許多。故事中最生動的人物形象,不是身為主角的格裏尼約夫,不是上尉的女兒――瑪莎,而是普加喬夫。普希金創造瞭一個人物性格強烈、愛恨分明的哥薩剋人:一方麵嗜血、殺人不手軟,但是一方麵又感恩圖報、有情有義、豪邁爽朗、力大無比。男主角於他仍籍籍無名時,慷慨大方地贈送瞭野兔皮上衣當作帶路的報酬。當他攻佔要塞,準備吊死所有不願意歸降反抗軍的守城將官時,發現瞭男主角,想起贈衣之情,於是赦免瞭他。這時他是知恩圖報之士。然而償還贈衣之情後,普加喬夫還進一步發現格裏尼約夫性格的優點:真誠。普加喬夫於赦免主角死刑後,希望男主角投效於他,被拒絕;於是他接著詢問,格裏尼約夫是否可以保證不再與他為敵?男主角也誠實迴答:「莫可奈何」。普加喬夫因為他的勇氣和真誠而喜歡上他,對他另眼相待。於是當格裏尼約夫第二次落到他手上,知道男主角的未婚妻被逼婚,普加喬夫親自帶著他,坐著馬車,前往要塞解救瑪莎。普加喬夫原已償還瞭格裏尼約夫贈衣之情,卻仍決定繼續幫他,因為他欣賞他,敬重他的誠實性格。當施瓦布林在要塞裏揭穿瞭瑪莎的真實身分(前要塞司令女兒,她的父母親都被普加喬夫殺死),試圖讓普加喬夫遷怒,但是他仍然原諒瞭男主角的欺騙行為,並且釋放兩人,讓男女主角有情人終成眷屬。從這些行為中,我們可以看齣普加喬夫的優點:對於喜歡、欣賞之人,都會竭盡心力幫助,不管男主角幾次欺騙他(騙他奧倫堡沒有飢荒、瑪莎是神父的姪女等等),都加以原諒,並且仗義援助,玉成他人好事。

  普希金透過男主角,傳達瞭自己對普加喬夫的好感。格裏尼約夫因為與普加喬夫屬於敵對陣營,無法與其深交,也不能共事。兩人之間總共隻有四次的交會(最後一次在普加喬夫的行刑場上),前三次嚴格來說,都是普加喬夫幫助瞭格裏尼約夫,在最需要的時候給予他援手:於暴風雪夜晚幫他帶路、赦免他的死刑、解救他的未婚妻。所以他對普加喬夫的感覺與其他人都不同,沒有因為他兩手沾滿血腥、殺人無數而厭惡,也沒有因為他當時的權勢而害怕。格裏尼約夫一直以「你」稱呼普加喬夫,彷彿兩人平輩一般,彷彿兩人的關係從第一次見麵後,從來不曾改變過:是軍官與農民,而不是統治者和被俘者。其他被俘者或歸降者都震懾於普加喬夫的威嚴和殘暴,尊稱他為「您」,對他戰戰兢兢,唯唯諾諾。

  他們之間有過兩次深入對談:一次是男主角從絞刑場上被釋放後的隔天,普加喬夫召他過來,希望勸他歸降;第二次則是兩人坐在馬車上前往白山要塞,想去解救被逼婚的瑪莎,途中談到瞭老鷹和烏鴉的隱喻,說明普加喬夫的誌嚮:寜為老鷹展翅高飛,也不願如烏鴉般茍延殘喘,為此被殺頭也在所不惜。這兩次的深入對談,讓格裏尼約夫更加瞭解普加喬夫;而普加喬夫的仗義援助,讓他感念在心,對他的好感不斷孳生,最後變成深深的同情,暗暗地希望可以解救這個被大傢稱為強盜的壞人,免於失敗、免於死刑。小說於兩人第二次分手,有一段主角內心的描述:「這樣一個可怕的人物,除瞭我以外的每個人都把他看作惡魔,看作凶犯,在與他分手的一刻,我心中的感觸非筆墨所能形容。……此時此刻,我對他充滿強烈的憐憫。我熱切地希望能拉他一把,讓他脫離他所領導的賊窩,趁還來得及的時候,保住他項上人頭。」

  歹徒、強盜、惡魔,這些形容普加喬夫的負麵字眼,恰與他對格裏尼約夫的一切作為,成為極大對比,「惡徒的謝恩」、「惡魔無私的幫忙」――普希金透過這樣鮮明、矛盾的對比,讓具有愛恨分明的普加喬夫形象躍然紙上,成為小說中最富魅力的人物,也成為俄國女詩人茨維塔耶娃(Марина Цветаева)最喜歡的故事主角。她在〈普希金與普加喬夫〉(Пушкин и Пугачев)這篇隨筆裏曾提過,當她在八歲閱讀此書時,就深深被這個曆史人物所吸引。對她來說這不是一部敘述上尉女兒的故事,而是有關普加喬夫的傳奇。
 
  「當我現在說著書名時,我隻是機械式的唸著,……這裏既沒有上尉,也沒有女兒。我讀著:《上尉的女兒》,心裏想著卻是:《普加喬夫》。……整部小說隻有一個主角――普加喬夫,所有的一切都因為他的鈴鐺聲而鮮活。」
 
  閉上眼睛,我們看到普加喬夫駕車疾駛而過,朝這邊恣意地大笑,他的鬍子飄瞭起來……
 
  *****

  宋教授這四本譯作中有兩個主要特色:
 
  (一)重視音調:
  
  宋老師在翻譯過程中,不隻逐字、逐句推敲琢磨,對音調也下瞭一番苦心。在未拜讀大作前,我便已聽聞他正在從事翻譯工作,特意邀請他來係上分享翻譯心得,那次的工作坊,主題就是如何將音調應用在翻譯上。此題目對我來說非常新穎,原以為音調隻應用於會話,而文學文本是書寫語言,怎有音調問題?經宋教授講解後,方徹底瞭解音調對文學文本和翻譯之重要。文學作品雖用文字書寫,但是裏麵有人物對話,這些對話反映瞭人物性格、齣身、口音還有情緒,不同情緒使用不同音調來錶示。但是在閱讀時,往往忽略瞭音調之重要,忽略瞭說話者的情緒起伏。在俄國,文學文本不隻可以用眼睛閱讀,還可以用嘴巴朗誦,或是變成舞颱劇,在舞颱上演齣劇本裏的句子。音調是文學文本裏重要一環,透過對音調的分析和瞭解,可以幫助譯者徹底瞭解原文意義,讓譯本達到最高之準確度。而宋教授就是如此對待他的翻譯工作,仔細咀嚼每個句子的音調,推敲不同調性之意,找齣對的音調,並據此得齣最好之譯句。
 
  (二)人名翻譯的簡化:
  
  除瞭重視音調,宋教授譯本還有一個重要特色,就是讀者取嚮。因為麵嚮颱灣讀者,為瞭不造成閱讀大眾之混亂,他特地在譯文裏大幅地簡化瞭俄文原文裏的人名。俄國人名使用復雜,光組成就有三部分:「名‧父名‧姓氏」。譬如《杜勃羅夫斯基》裏的男主角杜勃羅夫斯基,這是姓氏,全名為弗拉基米爾‧安德烈維奇‧杜勃羅夫斯基,尊稱時要稱名和父名,朋友間互稱其名,暱稱時則用小名――瓦洛甲、瓦洛季卡等等不一而足(老杜勃羅夫斯基對兒子就是使用暱稱)。不同交際場閤使用不同稱呼,錶達相應的交際意義:尊敬、溺愛、親近、仇視、疏遠等等。如果要呈現如此精細和復雜的人際關係,和其所衍生之人名稱呼,勢必得在前麵加上一張人名錶,羅列同一名主角的不同名字,和其所代錶之意,讀者方能知道此名指的是誰。但是逐字逐句的翻譯法徒增讀者負擔,減低閱讀樂趣,況且不見得能忠實傳達其中所隱含之人際關係。宋教授譯文中簡化瞭一切復雜的人名結構,隻在主角一開始齣現時,提到全名,之後便全以姓氏來稱呼。最明顯的例子是特羅耶庫維夫,他的全名隻齣現在小說一開始,其他地方一律隻寫齣姓氏。而男主角比較復雜,有些地方譯齣姓氏,有時則是名字。例如,第三章男主角一齣場時,宋教授譯齣瞭全名(原文隻有名和姓氏),之後接下來有時候是名加姓,有時是名,有時隻有姓氏。

  如要錶達不同之人際關係,則是透過中文讀者所熟悉的關係詞匯,例如:老爺、少爺、小姐等來錶示。例如,《上尉的女兒》有一段對話,譯者就是用「少爺」,來錶達農民與貴族的身分差距,「『老頭,我會不會換酒喝,』我這位流浪漢說道,『這就不用你操心瞭。你們傢少爺把他的皮襖賞賜給我,這是他少爺的心意,你這做奴纔的不用多辯,聽命就是瞭。』」

  所有這一切,我們可稱之為「創造性叛逆」,是譯者對作品的詮釋和更動,譯者不隻應該忠實地反映齣原著精神,還可以用自己的詮釋和理解,找齣最好翻譯方式,以符閤閱讀大眾之品味。美國比較文學大師威斯坦因(Ulrich Weisstein)曾說:「在翻譯中,創造性的判逆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日本學者大塚幸男也說:「對於這種創造性叛逆,原作者應予以尊重。豈但尊重,原作者還得緻以謝意。」

  除瞭人名翻譯的簡化、人際關係的中文化,這些譯文裏的對話用語也都有考究。譬如《杜勃羅夫斯基》中的故事發生於1820年,人物對話有時是貴族和貴族,農奴對貴族,為瞭錶達農民的純樸,宋教授在翻譯農民對話時,使用瞭特定用語,來呈現過去時代的氛圍。譬如,奶媽寫給男主角之信,「你,我們的少爺,弗拉基米爾,――咱,你的老奶媽,決意嚮你報告你爹的健康狀況!」這裏的用詞用語,充分體現瞭一位不識字鄉村婦女說話口吻,並符閤瞭她所處的時代――19世紀初,此用語與現代人的講話口氣全不相同,讀者不會産生時代混淆之感。

  任何一個國傢,都有一群人可以透過原文閱讀文學作品,譬如我自己,譬如前麵所提到的米樂教授,但是對外國文學的推廣和介紹,我們這群人所能起的作用非常小。任何大規模的文學交流,都必須透過翻譯作品方能為之。隻有文學譯作,纔可能普及國外優秀作品,讓一般社會大眾認識和接受新的國外作傢,讓原作作品延續新的生命力。每個譯本的完成都是時代重要事件,是一個文學作品新生命之誕生,新的存在形式,它們的影響無遠弗屆。隻要翻開書,都會因此認識一個新的外國作傢,終而受到影響。我衷心歡迎它們的齣現。
 
  讓我們開始閱讀吧!尋一個僻靜的角落,也許在咖啡廳裏、也許在捷運站上,或在傢裏的客廳,坐下來,點一盞燈,泡一壺茶,翻開書,靜靜地、靜靜地閱讀。

圖書試讀

暴風雪
 
飛馬奔,過山岡,
馬蹄達達雪深深……
猛抬頭――
道路旁,
隻見神廟孤零零。
……
乍然間――
風暴起,
滿山遍野雪紛紛;
雪橇上,烏鴉飛,
振翅盤鏇聲嗖嗖,
哀鳴凶兆音淒淒!
鬃毛立,馬急急,
驚然遠眺黑漆漆……
――茹科夫斯基
 
於一八一一年底,一個值得我們紀念的年代,善良的加夫裏拉‧加夫裏洛維奇居住於自己位於涅納拉多沃村的莊園。他的殷勤好客在當地相當知名。鄰居們不時登門吃吃喝喝,陪他太太打打波士頓牌,每局五戈比,不過,也有人是為瞭要看看他們的女兒――瑪麗亞‧加夫裏洛芙娜,一位亭亭玉立、麵色白淨的十七歲閨女。在很多人眼中,如此待字閨中的富傢女,自然是迎娶進門的好對象,不是為自己,就是為兒子。
 
瑪麗亞‧加夫裏洛芙娜受到法國小說薰陶,於是,理所當然地,她陷入瞭愛河。她青睞的對象是一位迴鄉度假的貧窮陸軍準尉。年輕人對她同樣是熱情如火,這自不在話下,不過,女方父母看齣男女雙方的綿綿情意,於是不許他們交往,要閨女對這年輕人想都甭想。這位年輕人在他們傢所受的待遇簡直比退休的陪審員都還不如。
 
我們這對戀人於是靠著書信互通款麯,並且每天偷偷會麵於鬆林裏或是老教堂邊。在那兒他們彼此海誓山盟,悲嘆命運弄人,並盤算種種主意。如此這般他們或是魚雁往返,或是喁喁私語,於是他們(這是再自然不過的)獲緻以下結論:既然我倆失去對方,彼此都無法呼吸,而父母卻是這樣鐵石心腸,阻礙我們的幸福,難不成我們非得依賴他們的意誌過活不行?
 
當然這個幸福的念頭先是浮現在少年郎心頭,但對充滿浪漫情懷的瑪麗亞‧加夫裏洛芙娜也是正中下懷。
 
寒鼕降臨,也打斷瞭他們的約會;但彼此魚雁往返更為熱絡。弗拉基米爾‧尼古拉維奇於每封信中都央求瑪麗亞‧加夫裏洛芙娜委身於他,兩人偷偷成婚,躲藏若乾時日,然後再投身雙親腳下,於是,想當然爾,雙親終將為小倆口如此堅貞不渝、而又艱辛多難的愛情所感動,必定會對他們說道:「孩子們!迴到我們的懷抱吧!」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