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理论与实务应用

会计学:理论与实务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会计学
  • 财务会计
  • 管理会计
  • 会计原理
  • 会计实务
  • 财务管理
  • 成本会计
  • 审计
  • 税务会计
  • 会计职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企业组织之帐务往来错综复杂,本书以服务业及买卖业为例,针对组织型态、应遵行之法令规章、会计处理程序及财务报表的编制与解读做详尽的介绍。且本书将会计基本概念融入实务情境中,期望初学者能够从案例中反覆练习课文中的观念,以提升学习成效。

本书特色可归纳成三方面:
  
  1.两岸会计联结—以现今两岸经济情势之发展,不论是两岸学术交流、或是本地学子将来就业之考量,本书联结并比较两岸之相关规定之作法,应可提供读者更新且更宽广的未来视野,是截至目前为止少见与大陆作联结的会计教科书,这也是本书最大的特色。
  
  2.会计专业伦理与职业道德—引导学生建立正确职业道德之基本观念并明了其重要性及其应负之社会责任,并引入违反相关职业道德规范所应负的法律责任,以为警惕。
  
  3.实务与实用—作者在事务所的专业实务经验及大学的教学资历总计30余年,以此经历编写本书,在章节架构或内容范例及解说方式都有独特的呈现;特别是罗列各种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商业法规知识,使会计理论能与实务互相配合。实例及习题的设计更是以实用性为最大的考量,以利学子将来进入职场时能轻松适应。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高级金融市场分析与风险管理的专业书籍的详细简介。 --- 高级金融市场分析与风险管理:量化视角与实践策略 导言:驾驭二十一世纪复杂金融图景的必备指南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当代金融市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复杂性演变着。从高频交易的微观结构到系统性风险的宏观溢出,再到新兴技术(如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对传统模式的颠覆,金融从业者和研究人员面临着对市场运作机制更深层次、更精确的理解。 《高级金融市场分析与风险管理》并非一本基础的入门教材,而是专为具备一定经济学、统计学和金融学基础的专业人士、研究生以及资深交易员量身定制的进阶读物。本书的核心目标是填补理论与高阶量化实务之间的鸿沟,提供一套严谨的分析框架和可立即部署的风险管理工具箱。我们摒弃了对基础概念的冗余阐述,直接聚焦于驱动现代金融决策的关键领域。 第一部分:现代金融市场微观结构与定价前沿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金融市场运作的底层逻辑,超越了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说(EMH)的简单讨论,转而关注实际交易环境下的信息不对称、流动性约束与市场摩擦。 第一章:高频交易与市场微观结构(Market Microstructure)的量化重构 我们将详细探讨订单簿(Order Book)的动态演化。内容涵盖: 订单流(Order Flow)分析: 利用订单到达率、到达时间间隔(IAT)的统计特性,建立预测短期价格波动的泊松过程模型。 流动性测度: 不仅使用传统的买卖价差(Bid-Ask Spread),更引入了有效价差(Effective Spread)、市场深度指标(Market Depth Metrics)以及基于订单簿压力指标(Order Book Imbalance Indicators)的实时流动性评估方法。 延迟与交易成本的建模: 建立考虑信息抵达延迟的理性预期模型,并量化隐藏的交易成本(如滑点和市场冲击成本)。 第二章:资产定价的前沿模型与异常现象 本章不再停留于CAPM或APT的基本线性模型,而是转向更具解释力的非线性与行为金融定价框架: 随机波动率模型(Stochastic Volatility Models): 深入讲解Heston模型及其扩展(如随机局部波动率模型SLV),及其在期权定价中的应用与校准过程(使用蒙特卡洛模拟和有限差分法)。 期望补偿理论(Intertemporal Asset Pricing): 探讨宏观经济状态变量(如通胀预期、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如何通过跨期消费决策影响资产风险溢价,重点剖析陪根(Habit Formation)模型。 行为金融的量化检验: 使用高频数据检验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和羊群行为(Herding Behavior)在不同资产类别中的强度,并尝试将这些非理性因素纳入定价残差的解释框架。 第二部分:复杂金融工具的衍生与风险对冲 随着金融工具的复杂化,精准的定价和有效的对冲策略成为核心竞争力。本部分侧重于多因子模型、结构化产品以及先进的利率和外汇衍生品。 第三章:多因子模型的构建、检验与应用 我们详细阐述如何从理论推导和实证检验两个维度构建适应现代市场的因子模型: 因子挖掘与正交化: 介绍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在因子选择与因子间去相关性方面的应用。 时间序列因子模型的动态回归: 讲解如何使用隐马尔可夫模型(HMM)来捕捉市场状态的切换,并构建随市场状态变化的因子暴露度模型。 Fama-French扩展与替代方案: 深入分析价值、规模、动量因子在不同市场周期和资产类别(如大宗商品、房地产信托)中的表现衰减与增强,并讨论新兴的ESG因子的构建方法论。 第四章:利率衍生品与期限结构建模 本章聚焦于固定收益市场的复杂性,尤其是在零利率下限(ZLB)和负利率环境下的挑战: 短期利率模型的比较与校准: 深度分析Vasicek、CIR以及Nelson-Siegel/Svensson模型在拟合收益率曲线中的优势与局限。 远期中性定价(Forward Neutral Pricing): 详细讲解如何利用远期掉期利率(Forward Swap Rates)构建无套利框架下的零息债券价格。 信用风险与利率的交互作用: 引入结构化信用风险模型(如Jarrow-Turnbull模型),探讨利率波动如何影响企业违约风险的定价和对冲。 第三部分:系统性风险、压力测试与量化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已不再是合规的负担,而是主动决策的核心。本部分关注于跨市场、跨资产的系统性风险计量与压力情景的构建。 第五章:前沿风险计量技术:超越VaR 本书对传统风险价值(VaR)的局限性进行了批判性分析,重点推介更具鲁棒性的风险指标: 预期缺口(Expected Shortfall, ES/CVaR): 详细阐述ES的公理化定义,以及在非正态和厚尾分布下的精确(基于Copula方法)和近似计算(基于历史模拟和蒙特卡洛)。 极端尾部依赖性的建模: 利用极值理论(Extreme Value Theory, EVT),特别是Peaks Over Threshold (POT) 方法,精确估计极端损失事件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 风险贡献度分析(Risk Contribution Analysis): 应用边际风险贡献度(Marginal Risk Contribution)和比例风险贡献度(Proportional Risk Contribution)来指导投资组合的风险归因与再平衡。 第六章:网络效应与系统性风险的拓扑分析 理解金融机构间的相互连接是识别系统性风险的关键: 金融网络构建: 使用互惠矩阵(Reciprocal Matrices)或共同持股矩阵来构建银行、保险公司和对冲基金之间的债权债务网络或资产负债表关联网络。 传染机制建模: 应用级联失败模型(Cascading Failure Models),如由Gleeson和Katz发展的传染模型,模拟单个机构的冲击如何通过杠杆传导和清算机制扩散至整个系统。 压力测试的动态设计: 不仅进行静态的“大衰退”情景测试,更着重于设计“信息冲击”或“流动性冻结”等非线性、低概率的动态压力情景,并评估投资组合在这些情景下的资本充足性。 第四部分:金融科技(FinTech)对风险建模的赋能 本书的最终部分展望了新兴技术如何重塑风险分析的未来。 第七章:机器学习在风险预测与投资组合优化中的应用 本章将技术工具的运用提升到策略层面: 非线性风险因子识别: 使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和梯度提升机(GBM)来识别传统线性模型无法捕捉到的复杂非线性关系。 深度学习在时间序列预测中的角色: 探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在预测波动率簇(Volatility Clustering)和市场情绪指标方面的优势,并警惕过拟合的陷阱。 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在动态对冲中的潜力: 分析Agent如何通过与模拟环境交互,学习最优的动态对冲策略,以最小化交易成本下的风险敞口。 --- 总结: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高度量化的视角,帮助读者从基础的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跨越至高频交易、复杂衍生品定价以及宏观系统风险的量化计量。内容严格以当前学术研究的前沿和华尔街的实际操作标准为基准,确保理论的严谨性与实务操作的可行性相结合。阅读本书后,读者将能够自信地运用高级统计工具和现代金融模型,在波诡云谲的金融市场中做出更具前瞻性和抗风险能力的决策。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Chapter 01.组织与会计
1-1 单式簿记与复式簿记
1-2 各种组织型态
1-3 会计的分类
1-4 各种组织的会计人员资格
1-5 会计应遵守之法规与会计准则发布机构
1-6 会计方程式
1-7 财务报表
1-8 编制财务报表的会计基本假设

Chapter 02.分录与借贷法则
2-1 帐户与借贷法则
2-2 分录与借贷法则
2-3 借贷法则25实例

Chapter 03.会计处理程序
3-1 会计处理程序
3-2 会计事项
3-3 会计凭证
3-4 分录与日记簿
3-5 过帐与分类帐
3-6 试算与试算表
3-7 调整与编制财务报表
3-8 结帐与开帐
3-9 人工记帐与电脑作业的差异

Chapter 04.买卖业与存货
4-1 企业经营型态及其综合损益表
4-2 存货的定义与认列
4-3 存货数量的盘存制度
4-4 永续盘存制进货之会计处理
4-5 永续盘存制销货之会计处理
4-6 永续盘存制存货之期末调整、结帐、编表
4-7 永续盘存制存货之评价
4-8 永续盘存制存货的期末评价
4-9 存货的估计方法
4-10 存货错误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Chapter 05. 现金及内部控制
5-1 现金之意义与内容
5-2 现金之管理与内部控制
5-3 银行存款调节表
5-4 零用金制度

Chapter 06. 应收帐款
6-1 应收帐款之意义与认列时间
6-2 应收帐款的认列金额─折扣
6-3 信用卡、金融卡销货
6-4 应收帐款的续后评价─呆帐
6-5 应收票据之意义及种类
6-6 应收票据利息之计算及会计处理
6-7 应收票据贴现

Chapter 07. 长期营业用资产
7-1 不动产、厂房及设备之定义与特性
7-2 不动产、厂房及设备之认列与成本
7-3 不动产、厂房及设备之成本分摊
7-4 不动产、厂房及设备之后续支出
7-5 不动产、厂房及设备之资产减损
7-6 不动产、厂房及设备之除列
7-7 无形资产
7-8 矿产资源
7-9 投资性不动产
7-10 生物资产与农产品

Chapter 08. 负债
8-1 负债之意义与分类
8-2 确定负债之会计处理
8-3 负债准备之会计处理
8-4 或有负债之会计处理
8-5 公司债的意义及种类
8-6 公司债发行价格之相关利息概念
8-7 公司债之发行及会计处理

Chapter 09. 公司会计
9-1 公司组织概述
9-2 权益的内容
9-3 股本的意义与种类
9-4 股份发行之会计处理
9-5 库藏股票之会计处理
9-6 资本公积
9-7 保留盈余
9-8 每股盈余
9-9 每股帐面价值

Chapter10. 投资
10-1 金融市场及金融商品
10-2 债券投资与权益证券投资之意义与分类
10-3 债券投资之会计处理
10-4 採公允价值衡量的股票投资之会计处理
10-5 採权益法之长期股权投资

Chapter11. 现金流量表
11-1 现金流量表之基本概念
11-2 现金流量表之分类
11-3 现金流量表之格式
11-4 现金流量表之编制实例
11-5 现金流量表之分析及应用

Chapter12. 财务报表分析
12-1 财务报表分析之基本概念
12-2 动态的财务报表分析
12-3 静态的财务报表分析
附录:我国财务预警制度及大陆退市风险警示

Chapter13. 会计专业伦理与职业道德
13-1 会计专业伦理与职业道德
13-2 会计专业人员
13-3 企业会计人员专业伦理与职业道德及应负之法律责任
13-4 记帐士专业伦理与职业道德及其应负之法律责任
13-5 会计师专业伦理与职业道德及其应负之法律责任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名在台湾工作的财务人员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之前接触过不少会计类的书籍,但总觉得要么过于理论化,与实际工作脱节,要么就是过于案例导向,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而这本《会计学:理论与实务应用》,恰恰在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在讲解每一个会计概念的时候,都会非常注重理论的严谨性,并且引用了最新的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会将这些理论知识,巧妙地植根于台湾本地企业的实际运营环境中。举个例子,在讲解“递延所得税”时,它不仅仅是解释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之间的差异,还会结合台湾所得税法的具体规定,分析不同会计处理方式可能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并且通过一个在台湾拥有广泛业务的零售企业的案例,展示如何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和报表披露。书中还融入了大量“台湾会计实务”的细节,比如关于“营利事业所得税”的一些特殊规定,或者是一些行业在会计核算上的惯例,这些细节的处理,使得本书的参考价值大大提升,让我在工作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我尤其喜欢书的最后一部分,关于“舞弊与风险管理”的内容。它不仅仅是列举了一些舞弊的案例,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们如何从财务报表中识别潜在的舞弊迹象,以及如何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这本书,无疑会成为我未来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会计不仅仅是记账那么简单,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解读商业世界的方式。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会计学:理论与实务应用》时,我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本书最让我称赞的一点,就是它对“理论”和“实务”的结合处理得非常到位。它不是那种将理论知识生硬地堆砌,然后在最后附带几个简单的例子,而是将理论的讲解融入到了实际的业务场景中。比如,在介绍“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时,它会先解释直接法和间接法的区别,然后立刻引入一个在台湾上市的电子公司,模拟其三年的财务数据,一步一步地展示如何编制现金流量表,并且详细分析其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情况。它还会讲解,为什么这家公司在某些年份的经营活动现金流为负,以及这背后可能的原因,比如大规模的库存积压或者应收账款回收缓慢。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还专门辟了一个章节,讨论了“会计信息化”在台湾的应用。它介绍了目前台湾市场上主流的会计软件,比如用友、鼎捷等等,以及它们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帮助企业实现自动化记账、报表生成和数据分析。它还提到了一些关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问题,这对于在信息时代的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且,书中还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比如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提供了不同的会计实践建议,这让我在阅读时,能够更具针对性地去理解和应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财务预测与决策”的部分,它不仅仅是讲如何做预测,更是教我们如何根据预测结果,做出更明智的经营决策,比如是否需要进行新的投资,或者是否需要调整定价策略。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会计学:理论与实务应用》,就被它别具一格的封面设计所吸引,不是常见的学术书籍的严肃感,而是透露着一种专业与亲和力的结合。在内容上,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灌输,更是将大量的“理论”与“实务应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讲解每一个会计概念时,作者都会引用台湾本土企业的实际案例,让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比如,在介绍“租赁会计”时,它没有仅仅是解释新的租赁准则,而是通过分析台湾某大型连锁餐饮集团,如何将旗下大量门店的租赁资产纳入资产负债表,以及这对集团的财务指标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新准则的落地应用。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台湾会计实务”的探讨,比如关于“两岸会计准则差异”的分析,以及在台湾,一些特定行业(如高科技、生物科技)在会计处理上的特殊考量。这对于在台湾地区学习和工作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资料。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的章节,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如何编制报表,更是教你如何从报表中读出信息,比如通过分析“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财务指标,来评估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或者通过分析“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等指标,来评估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书中的案例分析,往往会从多个维度出发,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这本书,绝对是每一个想要深入理解台湾会计实务的读者,不容错过的一本佳作。

评分

自从我开始涉足商业领域,我就意识到会计的重要性,它就像是商业的“语言”,掌握了它,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商业活动。这本《会计学:理论与实务应用》正好满足了我对“应用”的需求。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将理论知识与台湾本土的会计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在书中,我看到了许多让我眼前一亮的“台湾特色”会计案例。比如,在讲解“无形资产”的摊销时,它会以台湾科技公司经常涉及的“专利权”或“软件著作权”为例,详细分析其摊销年限的确定依据,以及如何进行账务处理,甚至会提及台湾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规定对摊销的影响。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专门辟了一个章节,详细介绍了“台湾上市柜公司财务报表”的解读与分析。它不仅仅是教我们如何看懂财务报表,更是通过实际的上市公司案例,分析其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关键财务指标,并探讨这些指标背后的经营战略和市场环境因素。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对上市公司的运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书中对于“税务会计”的讲解也颇具特色,它会结合台湾的税法规定,分析不同会计处理方式对企业税务的影响,并指导读者如何进行合理的税务筹划。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已经超越了一本简单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本“台湾会计实务指南”,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会计知识。

评分

我一直觉得,会计学是一门既严谨又实用的学科,但很多教材往往在“实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好。直到我看到这本《会计学:理论与实务应用》,我才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对于“理论”与“实务”的完美融合。它在讲解每一个会计理论的时候,都会非常自然地引出一个在台湾企业中常见的实际应用场景。比如,在讲解“借贷记账法”时,它不仅仅是解释原理,更是通过一个台湾小型企业的日常交易,一步步演示如何进行账务分录,如何编制原始凭证,如何登记明细账和总账,让读者对整个记账流程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而且,书中还专门探讨了“台湾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之间的衔接问题,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法。这一点对于我们台湾的读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还注意到,书中对于“成本会计”的讲解非常深入,它不仅仅是介绍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还探讨了“作业成本法”在台湾制造业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作业成本法来更精准地核算产品成本,优化生产流程。这对于很多希望提升企业管理效率的读者来说,非常有启发性。书中的案例分析,往往非常贴合实际,而且逻辑清晰,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复杂的会计问题。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适合学生,对于已经在会计行业工作的专业人士,也能够从中获得很多启发和帮助。

评分

我一直对会计这门学科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它像是商业世界的语言,能够帮助我理解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最近入手了这本《会计学:理论与实务应用》,老实说,我最看重的是它“实务应用”这四个字。翻开书,我立刻被它独特的章节划分和内容组织方式所吸引。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某些教材,把概念一股脑地罗列出来,然后才勉强挤出几个不痛不痒的例子。这本书,它在讲解每一个核心会计概念时,都会同步引入一个与台湾企业实际情况紧密相关的案例分析。例如,在讲到存货的计价方法时,它不仅仅是解释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这些理论,而是会通过一个实际的制造业公司,模拟如何根据其产品特性和采购模式,选择最适合的存货计价方式,并且详细分析不同方法对期末存货余额、销售成本以及利润的影响。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会提及一些台湾本地在存货管理上的一些特殊考量,比如一些农产品或是季节性商品的特殊处理方式,这在其他教材里是很难见到的。此外,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图表和流程图,将复杂的会计流程可视化,比如财务报表编制的过程,一步一步地引导读者去理解,而不是让读者自己去脑补。这种“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会计师在实操。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财务报表分析”的部分,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如何阅读报表,更是教会我们如何通过报表中的数字,洞察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风险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书中的案例分析,往往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比如从债权人的角度、股东的角度、甚至是管理层的角度,这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财务报表的价值。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会计书,应该能够让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它在实际工作中的价值。《会计学:理论与实务应用》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在讲解每一个会计概念时,都不仅仅是罗列定义和公式,而是会深入到台湾企业实际运营的场景中去,让理论变得触手可及。例如,在介绍“负债”的概念时,它会结合台湾企业常见的“银行贷款”、“应付账款”、“短期借款”等具体负债项目,详细分析它们的性质、确认条件、计量方法以及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书中还非常贴心地加入了“台湾会计准则的最新修订”的内容,并且详细说明了这些修订对企业财务报告可能带来的影响。这对于我们台湾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及时的信息。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所得税会计”的章节,它不仅仅是讲解理论,更是通过台湾企业实际的税务申报案例,指导读者如何进行所得税的计算和申报,以及如何规避潜在的税务风险。书中的案例分析,往往非常细致,能够让读者一步一步地跟着作者的思路去理解整个过程。而且,书中还探讨了一些“会计伦理”方面的问题,提醒我们在会计工作中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这对于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非常有帮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会计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巨大价值,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

对于一个一直对商业世界充满好奇的人来说,会计学一直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领域,但同时我也担心它会过于抽象和理论化。幸运的是,我找到了这本《会计学:理论与实务应用》,它很好地解决了我的顾虑。这本书最让我赞赏的,是将“理论”与“实务”无缝地融合在一起,并且特别关注“台湾本土的会计实践”。在讲解每一个会计概念的时候,作者都会引用台湾企业实际的案例,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比如,在解释“权益”的构成时,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股本”、“资本公积”、“保留盈余”这些名词,而是通过分析台湾一家著名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详细解读其各项权益的构成情况,以及这些构成项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台湾会计实务”的探讨,比如关于“两岸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以及在台湾,一些特定行业(如服务业、房地产)在会计处理上的特殊考量。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台湾学习和工作的读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财务报表附注”的讲解,它不仅仅是告诉你附注的重要性,更是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附注中包含的各种重要信息,比如会计政策、关联方交易、或有事项等等,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将理论知识与台湾会计实践完美结合的优秀教材,它让我看到了会计学在实际商业活动中的巨大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不是那种常见的红蓝配色,而是用了一种比较沉稳的米白色搭配着深咖色的字体,看起来就很专业,又不会让人觉得太严肃。我拿到书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它的纸张质感很好,摸起来很舒服,翻页的时候也不会有那种粗糙的声音,这点对于我这种喜欢用荧光笔做笔记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当时在书店里翻了几页,就被它的编排方式吸引了。它不是那种把所有理论堆在一起,然后再说应用,而是巧妙地将理论和实际的案例结合起来。比如说,在讲到折旧的时候,它不会只是枯燥地解释直线折旧、加速折旧这些概念,而是立刻会引出一个在台湾上市公司中非常常见的固定资产管理场景,然后分析不同折旧方法对财务报表可能产生的影响,甚至会提到一些公司在选择折旧方法时会考虑的税务因素。这种“理论先行,实务紧随”的模式,让我在阅读的时候,不会感觉知识点很跳跃,而是能够顺畅地理解每一个概念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的。而且,书中给出的案例,很多都是基于台湾的会计准则和最新的法规,这一点对于我们台湾的读者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我之前看过一些非台湾出版的会计书籍,虽然理论也很扎实,但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水土不服”的情况,比如税法规定不一样,或者一些会计科目名称的习惯性差异,这时候就让人很头疼。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感觉像是专门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我还在琢磨着,等我把书里的所有章节都仔细研读一遍,是不是真的能成为办公室里的会计“小达人”呢?

评分

坦白说,我当初买这本书,主要是有朋友推荐,说它里面的案例特别贴合台湾的实际情况,而且讲解得不枯燥。我拿到书后,发现的确如朋友所说,它的排版和设计就比我之前看过的很多学术性太强的书要友好得多。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舒服,长时间阅读眼睛不容易疲劳。一开始我有点担心,会计学毕竟是比较专业的领域,会不会讲得太晦涩难懂。但翻开第一章,我就放下了心。作者在引入每一个概念的时候,都会先给出一个非常生活化或者商业化的引子,让你先明白这个概念“为什么重要”,然后再深入讲解“是什么”和“怎么用”。比如说,在讲到“收入确认”的时候,它不会直接甩出长篇大论的会计准则,而是先从一个日常的购物场景入手,比如你在网路上买东西,什么时候算作收入的确认点?然后才逐步深入到企业合同收入的确认原则,并且引用了台湾一些知名电商平台的实际案例。让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成本与费用”的区分,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讲解,而是花了很大的篇幅去分析,在不同的行业,比如制造业、服务业,成本和费用是如何分类,以及如何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它甚至还提到了一些台湾企业在成本核算上的一些“小窍门”或者说是一些有争议的地方,比如研发费用的资本化问题,以及它如何影响当期的利润。这些细节的补充,让整本书的实操性大大增强,不再是那种“纸上谈兵”的教科书。我特别喜欢书后面关于“财务报表审计”的部分,它用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解释了审计的作用,以及审计师在识别虚假财务信息时会关注哪些方面。通过几个模拟的审计案例,让我对审计这个神秘的领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能理解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