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傷寒論

圖解傷寒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醫
  • 傷寒論
  • 中醫經典
  • 中醫養生
  • 圖解
  • 中醫書籍
  • 傳統醫學
  • 張仲景
  • 醫學
  • 養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傷寒論》是學習中醫必讀的經典,其理論基礎與治療方法十分完備,具有高度科學水平和實用價值。
  
  ★《圖解傷寒論》透過圖示與錶列將《傷寒論》的藥方、脈法及穴道,逐一剖析分類解讀,將醫藥學與生活生命閤而為一。
  
  ★本書巧妙的將每一個單元分為兩類,一頁文一頁圖,左右兩頁互為參照化,互補化與係統化,將文字,圖錶等生動活潑的視覺元素加以有效整閤。
  
  《圖解傷寒論》以原文理論為基礎,參閤豐富多元的臨床經驗,除瞭正文解析,並加註有小博士解說與知識補充站,反覆瀏覽必能大有領悟,舉一反三,不僅適用於臨床,且足以因應研究所及中醫師國傢考試。
  
  中國醫學《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三部經典著作,《傷寒論》最容易得心應手,好記憶、好理解,臨床上亦容易施用;不論是藥方,或是診斷、針灸,皆容易得其絕妙。《圖解傷寒論》前三章六經辨證,是整體的主流,後三章是註解前三章,藉由可與不可,貫穿全書。初學者從第一章入門,六經之為病與欲解時辰,學而時習之,進而瀏覽第六章脈法,前後呼應,必覺妙不可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傢雄醫師


  1951年生,1980年中醫特考及格,現為李傢雄中醫診所所長及負責人,颱北市體會總會鐵人三項協會理事長。

  經曆:
  中國醫藥學院中醫內科醫師、中醫研所針灸推拿指導老師、各大報章雜誌養生專欄執筆、廣播節目主講、日本、新加坡各地巡迴演講中醫、養生操、從臉看病等健康主題。

  著作:
  《幸福素女經》、《妙用經穴養生DIY》、《從氣色看病》、《經絡診治》、《關節診治》、《十二種要你命的病》、《從臉看男人女人》、《圖解內經》……等超過一百本著作,目前仍每日持續不斷寫作中。
 

圖書目錄

推薦序  
自序  
導讀  

第1章 太陽病  
1-1太陽中風,脈陽浮而陰弱,桂枝湯(1~5)  
1-2反煩不解,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6~7)  
1-3欲解與陰得陽則解(8~13)  
1-4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14~15)  
1-5不可與桂枝湯(16~18)  
1-6發汗,逐漏不止(19~28)  
1-7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29~38)  
1-8胸有寒與熱入因作結胸(39~47)  
1-9結胸與藏結(48~53)  
1-10脈浮麻黃湯、脈沉四逆湯(54~65)  
1-11大渴白虎加人參湯,煩渴五苓散(66~69)  
1-12心中悸小建中湯,心動悸炙甘草湯(70~76)  
1-13胸中窒梔子豉湯;臥起不安梔子厚樸湯(77~83)  
1-14脈浮緊身痛衂麻黃湯,頭痛衂桂枝湯(84~87)  
1-15熱結膀胱,其人如狂桃核承氣湯(88~91)  
1-16解錶桂枝湯,攻痞大黃黃連瀉心湯(92~95)  
1-17胃中虛甘草瀉心湯,胃中不和生薑瀉心湯(96~97)  
1-18心下滿而鞕痛大陷胸湯,滿而不痛半夏瀉心湯(98~99)  
1-19理中湯理中焦,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100~102)  
1-20心下悸、頭眩身瞤動─真武湯(103~106)  
1-21不能得小汗齣,身必癢桂枝麻黃各半湯(107~111)  
1-22心中有水氣小青龍湯,煩躁茯苓四逆湯(112~117)  
1-23自愈,欲解,汗齣而解,下之而解,調胃承氣湯(118~122)  
1-24肝乘脾名曰縱刺期門,肝乘肺名曰橫刺期門(123~124)  
1-25太陽病欲解時,上班時間(125)  

第2章 陽明病、少陽病  
2-1陽明之為病(126~131)  
2-2陽明居中,主土也,萬物所歸(132~135)  
2-3脈遲桂枝湯,脈浮麻黃湯(136~141)  
2-4下之大承氣湯,發汗桂枝湯(142~144)  
2-5其脾為約麻仁丸(145~155)  
2-6蜜煎導、土瓜根、豬膽汁(156~157)  
2-7躁屎,大承氣湯(158~161)  
2-8懊憹梔子豉湯,胃中燥豬苓湯(162~165)  
2-9手足濈然汗齣,此欲作固瘕(166~172)  
2-10但頭汗齣者,刺期門(173~177)  
2-11瘀熱在裏身必發黃(178~187)  
2-12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188~196)  
2-13實則譫語,虛則鄭聲(197~205)  
2-14耳前後腫,刺之小差(206~212)  
2-15陽明病欲解時,休息時間(213)  
2-16少陽之為病,小柴鬍湯(214~218)  
2-17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219~223)  
2-18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柴鬍桂枝湯(224~228)  
2-19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229~231)  
2-20鬱鬱微煩與大柴鬍湯(232~236)  
2-21三陰不受邪,其人躁煩陽去入陰(237~243)  
2-22少陽病欲解時,整備時間(244)  

第3章 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245~345)  
3-1太陰之為病,救裏宜四逆湯,救錶宜桂枝湯(245~251)  
3-2腹脹滿─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252~258)  
3-3太陰病欲解時,睡眠時間(259)  
3-4少陰之為病─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260~265)  
3-5口中和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266~270)  
3-6膈上有寒飲乾嘔者,當溫之宜四逆湯(271~276)  
3-7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277~287)  
3-8心中煩不得臥宜黃連阿膠湯(288~292)  
3-9咽痛宜甘草湯,不差宜桔梗湯(293~296)  
3-10一身手足盡熱,熱在膀胱必便血(297~304)  
3-11少陰病欲解時,彈性時間(305)  
3-12厥陰之為病,渴欲飲水,少少與之愈(306~307)  
3-13蚘厥久利宜烏梅丸(308~311)  
3-14小腹滿按之痛此冷結在膀胱關元(312~317)  
3-15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318~320)  
3-16厥少熱多,其病當愈(321~322)  
3-17黃芩湯與除中及自愈(323~330)  
3-18熱利下重─白頭翁湯(331~338)  
3-19脈絕,手足厥冷,睟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339~344)  
3-20厥陰病欲解時,交戰時間(345)  

第4章 非六經病  
4-1自下利─葛根湯,不下利但嘔─葛根加半夏湯(346~347)  
4-2自下利者─黃芩湯,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348~351)  
4-3太陽證罷,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352~353)  
4-4心下痞硬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354~356)  
4-5脈浮汗解,脈瀋實以下解之(357~362)  
4-6陰陽易病宜燒裩散(363)  
4-7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364~367)  
4-8咽中乾煩燥吐逆─甘草乾薑湯(368~370)  
4-9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371~378)  
4-10奔豚,灸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379~387)  
4-11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388~389)  
4-12無汗惡風─葛根湯,汗齣惡風─桂枝加葛根湯(390~396)  
4-13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397~401)  
4-14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402~405)  
4-15太陽中暍,身熱疼重,脈微弱,夏月傷冷水(406~408)  
4-16下利後,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409~412)  
4-17熱多欲飲水五苓散,寒多不用水理中丸(413~419)  

第5章 汗吐下  
5-1春夏宜發汗,服湯發汗,中病即止,不必盡劑(420~425)  
5-2脈濡而弱,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慓,不能自還(426~429)  
5-3動氣在右左上下,不可發汗(430)  
5-4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431~434)  
5-5傷寒頭痛,翕翕發熱,形象中風(435~440)  
5-6鞦宜下,用湯勝丸散,中病便止,不必盡劑(441~451)  
5-7下利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447~451.)  
5-8脈濡而弱,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硬(452~454)  
5-9脈濡而緊,濡則衛氣微,緊則榮中寒(455~457)  
5-10脈數者,不可下,下之必煩,利不止(458~464)  
5-11動氣在右,不可下。下之則津液內竭  
5-12咽中閉塞,不可下(463~464)  
5-13太陽病,有外證未解,不可下,下之為逆(465~470)  

第6章 脈法  
6-1脈有三部,尺寸及關,三部不同病各異端(471)  
6-2呼吸者,脈之頭也(472~474)  
6-3寸口衛氣榮氣之盛弱(475~477)  
6-4五藏脈有輕重之彆(478~480)  
6-5北方腎脈瀋滑而濡,翕奄瀋,名曰滑(481~486)  
6-6脈有縱橫順逆(487~490)  
6-7寸口脈微曰陽不足,尺脈弱曰陰不足(491~493)  
6-8脈藹藹如車蓋者,曰陽結(494~498)  
6-9寸下不至關陽絕;尺上不至關陰絕(499~501)  
6-10形體如煙薰,直視搖頭者,此心絕(502~507)  
6-11上工望知,中工問知,下工脈知(508~512)  
6-12人恐怖者,其脈何狀(513~516)  
6-13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517~519)  
6-14陰陽相摶,名曰動(520~523)  
6-15寸口脈陰陽俱緊者命將難全(524~526)  
6-16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527~531)  
6-17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532~534)  
6-18病人脈微弱濇者,此為醫所病也(535)  
6-19寸口脈微而緩,微衛氣疏,疏其膚空(536~540)  
6-20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541~543)  
6-21趺陽脈滑而緊,滑胃氣實,緊脾氣強(544~549)  
6-22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550~551)  
6-23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552)  

後記  

 

圖書序言


  
  漢朝醫者張仲景著作《傷寒雜病論》十六捲,流傳到宋朝,分成《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二書。其中,《傷寒論》流傳至今,主要有兩個版本傳世:
  
  一、《註解傷寒論十捲》漢朝張仲景著,晉朝王叔閤撰編目次,宋朝成無已註釋,明朝曹汪濟川校正。
  
  二、《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註》,清朝太醫院使加光祿寺卿銜臣錢鬥保等,於乾隆年間)修正的,屬《醫宗金鑑》之一部分。
  
  本書《圖解傷寒論》之著墨以後者為主,前者為輔,尊重古人的研究精神,再斟酌筆者臨床心得,繼《傷寒論診治入門》(1985年版)與《實用傷寒論》(2014年版)之後,《圖解傷寒論》歸納整閤前二書的精華,深入淺齣、穿針引綫,期以讓初接觸者得以入門,內行人則對《傷寒論》之實用更得心應手。
  
  《傷寒論》中所言「傷寒」、「中風」、「霍亂」等證,絕不等同現代醫學的病名「傷寒」、「中風」、「霍亂」;簡而言之,傷寒是病傷之於寒,乃因寒所招緻的病癥,謂之傷寒。《黃帝內經》強調「風者,百病之始也」,中風是病傷之於風;霍亂是消化道病癥,或嘔吐或下利,可稱之為「或亂」。至於,中風,在《傷寒論》的經文中,齣現的次數比「傷寒」多很多。
  
  《傷寒論》主要是治療急性病癥,《金匱要略》則以治療慢性病癥為主,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它們在輔助療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隻因當時的生理與病理的論述與解說,與現代醫學相去甚遠,當今能夠在臨床上提供精確的醫療與養生輔助是不容易的;是以,撰著《圖解傷寒論》的使命之一,就是將傳統醫學的理念,化作現代醫療的概念與實務呈現。
  
  筆者行醫臨床近四十年,期間重大疾病及慢性痼疾的患者占治療比例一半以上,一直以來,一方麵從《黃帝內經》相關診治著眼,另一方麵從張仲景的《傷寒論》與《金匱要略》的治則下手,其中藥方用最多的是《傷寒論》的真武湯與《金匱要略》的腎氣丸,它們對人類腦下垂體的前葉,以及腎上腺和腎髒本體,不論是結構上或機能麵,都具有實質養護效果,在不少緊急重大疾病患者身上,都曾有奇蹟般的療效。
  
  真武湯是急診常用藥,善於治療突如其來的頭暈目眩、四肢不聽使喚等癥狀,對於體弱多病和高血壓病癥初期的療效也很好;但是,如果患者不配閤調整生活步調和飲食習慣,真武湯與腎氣丸的療效是微乎其微的。
  
  舉例來說,《傷寒論》中特有的桂枝湯服法,其療法的關鍵是要配閤啜熱稀粥與溫覆取微似汗;再觀,麻黃湯則不必啜熱稀粥,但需要溫覆取微似汗,目的都是讓肝髒與腦部獲得充分休息;換言之,搭配良好的生活習慣,纔可以讓藥效充分發揮,否則,服用再多的藥,一旦生活步調紊亂,可是會肝腦塗地或肝腸寸斷而不自覺。
  
  腎氣丸是過勞族群的保健至寶,古人稱過勞為「肝腎過勞,真陰虛疲。」腎氣丸可以改善肝腎過勞,避免演變成慢性生活習慣病,惟必要條件也是要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而且,肝腎過勞,真陰虛疲虧損,將影響造血功能,肝髒與腎髒的造血前趨因子,無法正常參與造血作業,更會造成下部瘡瘍、口瘡、舌瘡……等癥狀。
  
  估之哉,估之哉,《傷寒論》乃無價之寶!享用它,逐步拾級而上,過程中,必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全書共552條條文,每一條文都有其獨自存在價值,每人學習心得大不同,如何覓得真髓,隻要紮實下功夫,必有所獲;否則,徒入寶山空手而迴,讀它韆萬遍,臨床上用來卻乏力可資,終要束之高閣,枉費古眾賢醫費盡心思地嵌釘於內。無論初學入門者,或已登堂入室者,都要默而識之,終生藏之髒腑,一如聖經之於基督徒,佛經之於佛教徒,可蘭經之於迴教徒,論語之於一貫道教徒,終要與生活生命閤而為一。
  
  現代電腦科技發達,多數人已習慣於用鍵盤鍵入,疏於用手寫字,久而久之,依賴電腦多於運用大腦,因此,《圖解傷寒論》除瞭希望讓讀者易懂、便捷使用之外,也穿針引綫引領讀者如何善用大腦來背誦;同時旁徵博引,透過『【小博士解說】』與【『知識補充站】』之加註,擴充方便記憶、容易理解之管道,期以讓入門者開竅,登堂入室者則融會貫通。
  
  從現代醫學來看,EBM(Evidence Based Medicine)對病例及病證的分析與統計很有價值;再觀《傷寒論》,一本《黃帝內經》之宗旨,「覽觀雜學,及於比類奇恆」與「分而論之,參而閤之」。為醫者應持人本精神,可說是自古明訓,乃本之於《論語》〈學而篇〉有子所言:「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季氏篇〉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睏而學之,又其次也;睏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序言中亦引孔子的話說:「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仲景又說:「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能視死彆生,實為難矣!」
  
  再觀仲景原序,開宗明義論曰:「餘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纔秀也。」
  
  《傷寒論》四季之說,是陰曆,現代人多用陽曆,東方人仍有習慣用陰曆與生肖,開寅是陰曆正月,寅是老虎,十二天乾、十二時辰、十二月份、十二生肖,綜覽個人的生辰八字,有如地球自轉,要活在當下;天地環境的變化則如地球公轉,十二黃宮,即十二星座,是現代人普遍通用的,從水瓶座開始,起於立春,十二星座對應二十四節氣,春暖花開,鞦涼果熟,是有其因應之大自然環境及個人一己的小環境。
  
  中國曆史上,春鞦戰國開創瞭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局麵,人生的春鞦大業,冥冥之中就存有大事化小、事緩則圓、以和為貴的哲理;《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四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金匱真言論,都提到要「春緩步於庭」、「鞦與雞俱興」,春宜緩如春風化雨、鞦宜快如鞦風掃落葉,生命節奏韻律從誕生開始到結束為止,都與天地萬物呼應共鳴。
  
  十年前,糖尿病、高血壓最令國人擔憂,唯恐一日上身就終生為伍;這些年來植物人、癱瘓者、失智者,隨著高齡化社會逐漸增加中,臥榻長達十年、二十年者大有人在,長期照護,已是社會及醫療資源重大負擔,病人痛苦、傢人難過、醫護人員也難為。以護理之傢為例,他們照顧癱瘓患者,最難照護的是屎尿失禁者,尤其是男性,下體因久病皮膚變枯黑、睪丸腫大、外生殖器萎縮,以緻無法包裹尿布,否則睪丸泡浸在屎尿中常導緻潰爛。為降低類似病例的比例,颱灣已推動照顧服務員製度,如何擴大「看護」的服務麵和提高其水平,已是社會醫療體係的一項重要課題。
  
  迴歸到《傷寒論》,其中確實有不少醫療資源,值得運用與推廣。例如條文1.太陽之為病,頭項強痛、352.腎氣微少,全身不仁,此為屍厥,當刺期門、巨闕、421.大法春夏宜發汗、436.大法春宜吐、441.大法鞦宜下,「他皆仿此」與「四季皆然」的話,大法鼕宜和(補虛)…,這都值得再進一步推敲,廣泛應用在類似的照護工程上,這也是《圖解傷寒論》此書欲傳遞給大眾的。

圖書試讀

1-1太陽中風,脈陽浮而陰弱,桂枝湯(1~~5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太陽病,發熱,汗齣,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齣,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4.太陽病,發熱汗齣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齣,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5.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齣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桂 枝湯救風邪、小和營衛,是最簡單的腸胃型感冒藥方,桂枝湯之所以是《傷寒論》第一方,不隻因它是常用方,而且是所有藥方的標準方,五味藥中,生薑、炙甘 草、紅棗歸類於食材,養護消化道黏膜,特彆是胃;桂枝與芍藥屬於藥物,可激活黏膜及其相關淋巴組織。黏膜的新陳代謝狀況影響疾病的痊癒快慢,喝桂枝湯一升 後再喝一升多的熱稀粥,就是要讓藥與粥透過胃的肝門脈循環來補充營養,均衡營養分佈;它的禁忌: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目的即是讓胃腸 能充分放鬆,保持良好的吸收狀態,也讓藥效發揮到最理想。

桂枝湯搭配啜熱稀粥、十棗湯搭配糜粥自養、三物白散搭配熱粥與冷粥,都是透過胃 擁有機械性與化學性消化機能,食物進入胃幾分鍾之後,會齣現安靜細小的混閤波(mixingwaves)蠕動運動,進而引起全胃蠕動讓食物柔軟化,加上胃 液的攪拌,成瞭糜粥的湯狀液體;賁門方麵幾乎沒有混閤波,主要在維持食物進入胃來消化,胃體開始産生激烈的混閤波,到達幽門時,混閤波也到達最高峰。通常 幽門括約肌幾乎形成閉鎖狀態,食物到達幽門時混閤波隻能將3毫升的糜粥送到幽門括約肌押入十二指腸,這種胃排齣(gastricempting)現象,多 餘的糜粥再迴到胃體部,再度的混閤,之後再一點一滴(3毫升的糜粥)押入十二指腸。這樣內容物的前後運動,讓胃完全地將糜粥混閤完成,食物如未跟胃液混 閤,約一小時後將囤積在胃底,再透過唾液酶繼續消化;然而,透過攪拌作用將糜粥與酸性的胃酸混閤,唾液酶不久將失去活性,脂肪就要靠舌脂肪酶來分解瞭。

用戶評價

评分

我拿到這本《圖解傷寒論》之後,最先吸引我的,就是它那與眾不同的封麵設計。它沒有采用那些當下流行的大膽撞色或者誇張的插畫,而是選擇瞭一種極其內斂、卻又飽含深意的風格。封麵的配色,我特彆喜歡,那種帶有歲月沉澱的暖色調,仿佛將人帶入瞭一個古老而又充滿智慧的空間。而且,封麵上的圖案,雖然我一時半會兒無法完全領會其精髓,但它所營造齣的那種神秘而又引人入勝的氛圍,已經成功勾起瞭我的好奇心。當我翻開書頁,立刻被其內部的排版所吸引。它沒有使用那種容易引起視覺疲勞的字體,而是選擇瞭清晰、典雅的字體,大小適中,行間距也處理得恰到好處,讀起來非常舒服。書中的插圖,我還沒有深入研究,但從其風格來看,必定是經過精心繪製的,充滿藝術感,能夠更好地輔助我理解書中的內容。而且,書的紙張選擇也非常棒,那種略帶米黃色的紙張,不僅對眼睛非常友好,觸感也溫潤,讓我愛不釋手。總之,這本書在外觀和排版上,就已經展現齣瞭非凡的品質,讓我對即將開始的閱讀之旅充滿瞭期待。

评分

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精緻”。它的封麵設計,我真的非常喜歡。不是那種張揚的、一眼就能記住的風格,而是那種沉靜的、帶有文化底蘊的。封麵的配色,我仔細看瞭,是一種非常耐看的顔色,不會過時,而且給人一種很舒服的感覺。我尤其欣賞封麵上的那些細節,比如一些淡淡的紋飾,雖然不顯眼,但卻能感受到設計師的用心。打開書,最讓我驚喜的是紙張的質感。它不是那種硬邦邦的、反光的紙,而是帶著一點點溫潤的、磨砂感的紙,拿在手裏特彆舒服,而且對眼睛也很友好,不會有刺眼的感覺。我試著翻瞭翻,書的裝訂也非常牢固,感覺這本書可以被反復翻閱很多次也不會損壞。而且,書的整體尺寸,我覺得設計得非常閤理,拿在手裏剛剛好,不會覺得太沉,也不會覺得太小。我注意到,書的字體也是一種非常漂亮的字體,大小適中,排版也很舒服,看起來一點都不會覺得擁擠。總而言之,在還沒有深入瞭解內容之前,這本書的光外觀和整體觸感,就已經讓我非常滿意瞭,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

评分

我一直對傳統文化和醫學有著濃厚的興趣,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圖解傷寒論》的時候,立刻就被它吸引住瞭。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我第一眼就覺得非常有品味。它沒有采用那些浮誇的、色彩鮮艷的設計,而是選擇瞭一種沉靜而又富有曆史感的配色,加上簡潔大氣的圖案,給人一種莊重而又親切的感覺。我特彆喜歡封麵上那種帶有紋理的紙張,觸感非常細膩,而且不容易留下指紋,這一點對於我這種有點小潔癖的人來說,簡直是太棒瞭。翻開書,我發現內頁的紙張也同樣齣色。它不像一些書籍那樣使用那種泛著白光的紙張,而是采用瞭略帶米黃色的紙張,這種紙張對眼睛非常友好,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而且,紙張的厚度也恰到好處,翻頁的時候有一種順滑流暢的體驗。我注意到,書的排版也非常用心,字體的選擇、字號的大小、行間距的設置,都顯得非常考究,讓人閱讀起來非常舒適。總而言之,這本書在外觀和觸感上,已經給瞭我一個非常好的印象,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我一眼就喜歡上瞭,古樸的配色,加上繁復的綫條勾勒齣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但又在細節處點綴瞭一些現代的元素,比如字體選擇,非常醒目又不失雅緻。我拿到書的那天,正值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迫不及待地翻開它,立刻就被裏麵的插畫吸引住瞭。那些插畫並非簡單的圖示,而是充滿瞭藝術感,每一筆每一畫都透著一股嚴謹和靈動。我常常會停下來,細細品味那些圖畫,想象著古人是如何在那個時代,用如此精妙的筆觸來描繪醫學的奧秘。它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翻閱一本穿越時空的古籍,但又不像那些晦澀難懂的古籍,而是用一種非常直觀、易於理解的方式,將知識呈現在我麵前。我喜歡書中的留白,不多不少,恰到好處,讓畫麵和文字都有瞭呼吸的空間,不會顯得擁擠和壓抑。印刷質量也非常好,紙張的觸感溫潤,翻頁的時候沒有廉價的沙沙聲,而是有一種厚實而穩定的感覺。即使是書脊的裝訂,也做得非常牢固,讓人覺得它是一本可以被反復翻閱、長期珍藏的書。總而言之,在未深入內容之前,這本書單憑其精美的外觀和觸感,就已經贏得瞭我極大的好感,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之旅充滿瞭期待。我甚至覺得,僅僅是作為一件藝術品,它也已經值迴票價瞭。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可以說是相當考究瞭。我拿到手的時候,就感覺沉甸甸的,非常有分量。封麵采用瞭某種特殊的紙張,觸感細膩,而且不易留下指紋,這一點對於我這種有輕微潔癖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封麵的設計,簡潔大氣,沒有過多花哨的圖案,卻有一種獨特的韻味,讓人一看就覺得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我尤其喜歡它所采用的色彩搭配,那種復古的色調,在現代書籍中很難得見到,卻意外地帶來瞭強烈的視覺衝擊力,仿佛能將人瞬間帶迴到那個遙遠的時代。書頁的紙質也是我非常滿意的一點,不是那種漂白的、刺眼的白色,而是略帶米黃色的紙張,對眼睛非常友好,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而且,紙張的厚度也恰到好處,既不會顯得過於單薄,也不會過於厚重,翻頁時有一種順滑流暢的體驗。書的整體尺寸,我感覺設計得非常人性化,拿在手裏剛剛好,既不會覺得太大而笨重,也不會覺得太小而顯得不夠氣派。我試著翻閱瞭一下,書的縫綫非常牢固,一看就知道是經過精心裝訂的,應該能夠經受住長時間的翻閱,不會輕易散架。總之,在還沒有深入瞭解書的內容之前,這本《圖解傷寒論》已經憑藉其卓越的裝幀質量和令人賞心悅目的設計,讓我對其産生瞭好感。

评分

我拿到這本書後,首先被它的排版深深吸引。那種古樸的字體,搭配適度的留白,讓每一頁都像一幅精心繪製的山水畫,有一種寜靜緻遠的意境。我是一個對視覺體驗要求比較高的人,很多醫學書籍要麼過於枯燥,要麼排版混亂,讀起來讓人心生倦怠。但這本書不同,它的每一頁都充滿瞭設計感,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種視覺的引導,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自然而然地進入到那個古老而智慧的世界。我特彆喜歡它對章節和段落的劃分方式,邏輯清晰,過渡自然,即使是初次接觸這類內容的讀者,也能輕易地找到閱讀的脈絡。封麵的設計,我也覺得非常有品味。那種帶有曆史沉澱感的色彩,加上恰到好處的燙金工藝,讓整本書顯得既莊重又不失現代感,擺在書架上,絕對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綫。而且,書的尺寸也很適中,無論是放在手邊閱讀,還是攜帶外齣,都非常方便。我注意到,書的扉頁設計也非常用心,一個小小的印章,或者是一句古樸的引文,都透露齣作者和齣版方對這本書的敬意和熱愛。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往往是判斷一本書是否優秀的重要標準。總的來說,這本書在視覺呈現上,給瞭我一個非常愉悅的開端,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好奇和信心。

评分

這本書在我的書架上,絕對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我喜歡它那沉靜而富有內涵的封麵設計,不是那種一眼看過去就過目即忘的快餐式風格,而是需要細細品味,纔能體會到其中的韻味。封麵的配色,我尤其欣賞,那種帶有曆史感的暖色調,加上恰到好處的留白,營造齣一種寜靜而又充滿智慧的氛圍,仿佛能將人帶入一個古老而又神秘的世界。我拿到書之後,便迫不及待地翻開,立刻被它精美的排版所吸引。字體的選擇非常到位,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清晰度,閱讀起來非常舒適。書中的插圖,我雖然還沒有深入研究,但從其風格來看,必定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它們不僅僅是文字的輔助,更是一種視覺的享受,充滿瞭藝術感。而且,書的紙張選擇也非常棒,那種略帶米黃色的紙張,不僅對眼睛非常友好,觸感也十分溫潤,讓人愛不釋手。我注意到,書的裝訂也非常牢固,每一頁都縫閤得嚴絲閤縫,看得齣來是下足瞭功夫的。這種對細節的追求,往往能夠體現齣一本書的品質。總而言之,這本書在我心中,已經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藝術品,一件值得我珍藏的寶貝。

评分

當我第一次見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它那種沉靜而又散發著古老氣息的封麵設計所吸引。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醒目的色彩,卻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仿佛能將人從喧囂的現代社會瞬間拉迴到那個充滿智慧的年代。封麵的配色,我感覺非常考究,那種溫暖而又深邃的色調,讓人一看就覺得很舒服,而且非常耐看。我仔細觀察瞭封麵的細節,那些淡淡的紋飾,雖然不顯眼,卻透露齣一種精緻和用心。翻開書,我驚喜地發現,內頁的設計同樣沒有讓我失望。紙張的質感非常棒,不是那種光滑得反光,而是略帶磨砂感的,對眼睛特彆友好,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疲勞。而且,紙張的顔色也不是刺眼的白色,而是那種溫潤的米黃色,非常有質感。書的排版也讓我眼前一亮,字體大小、行間距都處理得恰到好處,閱讀起來非常順暢,一點也不會覺得擁擠。我甚至覺得,僅僅是欣賞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是一種享受。總之,這本書從外在到內在,都展現齣瞭極高的品質,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濃厚的興趣和期待。

评分

剛拿到這本書,我就被它的外觀深深吸引瞭。封麵設計簡潔而又不失大氣,那種古樸的配色,仿佛能帶我穿越迴那個充滿智慧的時代。我尤其喜歡封麵上那些細緻入微的紋理,它們不是簡單的圖案,而是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一種古雅的墨香,讓人心曠神怡。紙張的質感也是我非常滿意的,它不像市麵上很多書籍那樣采用過於白皙的紙張,而是略帶米黃色的紙張,這種紙張不僅對眼睛非常友好,而且觸感溫潤,拿在手裏有一種踏實的感覺。書中的字體大小和行間距都非常適中,閱讀起來絲毫不會感到疲憊。我注意到,書中還運用瞭一些傳統的插畫風格,這些插畫不僅精美,而且與文字內容相得益彰,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我喜歡這種將文字和圖像巧妙結閤的方式,它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復雜的概念。而且,書的裝訂也十分牢固,每一頁都縫閤得嚴絲閤縫,看得齣來是精心製作的。總而言之,從封麵到內頁,這本書都展現齣瞭極高的品質,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充滿瞭期待。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它的整體風格。我喜歡這種不落俗套的設計,它沒有采用市麵上很多書籍常見的花哨封麵,而是用一種內斂而深邃的風格,展現齣一種獨特的魅力。封麵上的圖案,我雖然還不能完全理解其深意,但它所營造齣的那種古樸而神秘的氛圍,已經深深吸引瞭我。它沒有使用那種浮誇的字體,而是選擇瞭非常傳統而又清晰的字形,讓每一個字都顯得格外有力。我特彆喜歡書中的一些細節處理,比如每一章節的開頭,都會有一段引言,這些引言的設計,非常典雅,既有文化的底蘊,又不會顯得過於生硬。而且,書中的插圖,我雖然還沒有仔細研究,但從整體的風格來看,它們並非那種簡單地為瞭填充版麵而存在的,而是充滿瞭藝術感和想象力。我注意到,書的紙張選擇瞭偏黃的紙張,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驚喜,因為我一直覺得這樣的紙張對眼睛更友好,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而且,紙張的質感也非常好,摸起來有一種溫潤的感覺。書的整體排版,我也覺得非常舒服,字裏行間的留白恰到好處,讓整個頁麵看起來非常清爽,不會讓人産生壓迫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