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伤寒论

图解伤寒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伤寒论
  • 中医经典
  • 中医养生
  • 图解
  • 中医书籍
  • 传统医学
  • 张仲景
  • 医学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伤寒论》是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其理论基础与治疗方法十分完备,具有高度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
  
  ★《图解伤寒论》透过图示与表列将《伤寒论》的药方、脉法及穴道,逐一剖析分类解读,将医药学与生活生命合而为一。
  
  ★本书巧妙的将每一个单元分为两类,一页文一页图,左右两页互为参照化,互补化与系统化,将文字,图表等生动活泼的视觉元素加以有效整合。
  
  《图解伤寒论》以原文理论为基础,参合丰富多元的临床经验,除了正文解析,并加註有小博士解说与知识补充站,反覆浏览必能大有领悟,举一反三,不仅适用于临床,且足以因应研究所及中医师国家考试。
  
  中国医学《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三部经典着作,《伤寒论》最容易得心应手,好记忆、好理解,临床上亦容易施用;不论是药方,或是诊断、针灸,皆容易得其绝妙。《图解伤寒论》前三章六经辨证,是整体的主流,后三章是註解前三章,借由可与不可,贯穿全书。初学者从第一章入门,六经之为病与欲解时辰,学而时习之,进而浏览第六章脉法,前后唿应,必觉妙不可言。
  
好的,以下为您提供一份《图解伤寒论》的图书简介,该简介聚焦于其他医学领域的经典著作,力求详尽并具有专业性,完全不涉及《伤寒论》的具体内容。 --- 经典医籍撷英:探寻中华传统医学的宏伟图景 一部横跨数千年,涵盖诊断、治疗、养生、本草的医学集成导览。 本卷旨在为中医药爱好者、临床医学生及对中华传统医学体系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奠定后世医学基石的宏伟著作。我们不聚焦于某一特定病症的辨析,而是力图勾勒出古代医学家们在不同维度上构建的知识体系的广阔轮廓。 第一部分:内经探源——生命哲学的基石 本书的首要篇章,将我们带回中华医学思想的发源地——《黄帝内经》。此书并非单纯的病案记录或方剂汇编,而是一部融汇了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核心理论的哲学巨著。 1. 阴阳五行与脏腑气化 我们将详细解析《内经》中关于人体生理活动如何被理解为自然界宏大规律的微观映射。探讨“五脏”的生理功能不仅仅是器官的简单堆砌,而是与“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对应的功能系统。例如,对肝主疏泄、心主神明、脾主运化、肺主肃降、肾主藏精的系统阐述,如何指导后世对疾病病机(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内在规律)的认识。 2. 经络系统与腧穴的构建 经络,作为人体内气的传导通路和信息网络,是中医理论的另一核心。本部分将深入浅出地介绍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的循行路径及其与相应脏腑的表里关系。我们不会停留在简单的“线描”,而是结合古代解剖认知和功能定位,阐释不同腧穴(穴位)在调动机体自愈能力中的独特作用机制,例如远端取穴与就近取穴的理论依据差异。 3. 整体观念与辨证思维 《内经》强调“天人合一”,要求医生必须将人置于自然环境、气候变化之中进行考量。我们将重点剖析其对“辨证论治”思想的奠基作用——即审因、辨证、论治的逻辑链条。理解“不以情有而易其法”的审慎态度,以及如何从望、闻、问、切四诊中提取出“证候”的本质特征,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症状描述。 第二部分:金匮要略——方证对应的精确逻辑 转向《金匮要略》,我们进入了更具实操性和临床针对性的阶段。如果说《内经》是理论的蓝图,那么《金匮要略》则展现了将理论应用于复杂疾病的精妙模型。 1. 杂病论治的体系化 本书并非广谱的“万能手册”,而是针对特定病机、特定体质群体的“方证对应”典范。我们将聚焦于书中对妊娠、妇科、五官科等“杂病”的系统梳理。例如,对“水气病”、“痰饮病”的深入剖析,展现了古代对体内津液代谢紊乱的深刻洞察。 2. 经典方剂的配伍艺术 本节将精选《金匮要略》中的数个标志性方剂组合(例如桂枝汤、小柴胡汤的组方思路,而非具体剂量),解析其君、臣、佐、使的配伍哲学。理解为何在某一特定病机下,需要药物性味(寒热温凉)的精确平衡,以及如何通过细微的加减,实现对病势的精准控制。这部分强调的是方剂的结构逻辑而非简单记忆。 第三部分:本草纲目——药物世界的百科全书 为了理解中医治疗的物质基础,我们必须涉猎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本书将侧重于展示其在药物分类学、形态学上的革命性突破。 1. 科学的分类与性味归经的重构 我们将探讨《本草纲目》如何超越前代的简单罗列,建立了一套更为系统和科学的药物分类体系(如“草部”、“木部”等)。重点分析其对每味药物的“性、味、归经”的详细描述,这些描述是临床应用的基础框架。如何通过“性味”判断药物的寒热属性和作用方向,以及“归经”如何指示药物作用的靶点,将是阐述的核心。 2. 药物品类的广度和深度 不再赘述单味药的功效,而是展示《纲目》在记录矿物、动物、草本等不同类别药物时的广博视野。例如,对其所载“附子”一类热性药的安全使用规范的描述,体现了古代药物学对“毒性与药性”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 第四部分:温病学派的兴起——对新发传染病的应对 最后,本书将引入对温病学派相关经典的概述,以展现中医理论在面对烈性传染病时的动态发展与演进。 1. 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建立 温病学说的核心贡献在于其对“外感热病”的阶段性认识。我们将介绍“卫、气、营、血”这一标志性的辨证层次。理解为何在不同阶段(如初期的卫分证与深陷的营分证),治疗策略必须从辛凉透表转向清热解毒,体现了中医对疾病进展的动态把握能力。 2. 清热、解毒、生津的临床实践 温病学派对方土生长的药物和清润之品的运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部分将侧重于解析其在“热盛伤津”背景下,如何围绕“清热”展开全面部署,以及如何平衡“治热”与“存阴”之间的微妙关系。 --- 结语:融会贯通,启迪未来 本书力求构建一个中医药知识体系的“全景地图”,帮助读者理解从基础理论(内经)到临床应用(金匮),再到物质基础(本草),以及理论发展(温病)的完整逻辑链条。它是一次对中医智慧深度和广度的致敬,旨在激发读者对这些经典著作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学习与研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家雄医师


  1951年生,1980年中医特考及格,现为李家雄中医诊所所长及负责人,台北市体会总会铁人三项协会理事长。

  经历:
  中国医药学院中医内科医师、中医研所针灸推拿指导老师、各大报章杂志养生专栏执笔、广播节目主讲、日本、新加坡各地巡回演讲中医、养生操、从脸看病等健康主题。

  着作:
  《幸福素女经》、《妙用经穴养生DIY》、《从气色看病》、《经络诊治》、《关节诊治》、《十二种要你命的病》、《从脸看男人女人》、《图解内经》……等超过一百本着作,目前仍每日持续不断写作中。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自序  
导读  

第1章 太阳病  
1-1太阳中风,脉阳浮而阴弱,桂枝汤(1~5)  
1-2反烦不解,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6~7)  
1-3欲解与阴得阳则解(8~13)  
1-4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14~15)  
1-5不可与桂枝汤(16~18)  
1-6发汗,逐漏不止(19~28)  
1-7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29~38)  
1-8胸有寒与热入因作结胸(39~47)  
1-9结胸与藏结(48~53)  
1-10脉浮麻黄汤、脉沉四逆汤(54~65)  
1-11大渴白虎加人参汤,烦渴五苓散(66~69)  
1-12心中悸小建中汤,心动悸炙甘草汤(70~76)  
1-13胸中窒栀子豉汤;卧起不安栀子厚朴汤(77~83)  
1-14脉浮紧身痛衂麻黄汤,头痛衂桂枝汤(84~87)  
1-15热结膀胱,其人如狂桃核承气汤(88~91)  
1-16解表桂枝汤,攻痞大黄黄连泻心汤(92~95)  
1-17胃中虚甘草泻心汤,胃中不和生姜泻心汤(96~97)  
1-18心下满而鞕痛大陷胸汤,满而不痛半夏泻心汤(98~99)  
1-19理中汤理中焦,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100~102)  
1-20心下悸、头眩身瞤动─真武汤(103~106)  
1-21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桂枝麻黄各半汤(107~111)  
1-22心中有水气小青龙汤,烦躁茯苓四逆汤(112~117)  
1-23自愈,欲解,汗出而解,下之而解,调胃承气汤(118~122)  
1-24肝乘脾名曰纵刺期门,肝乘肺名曰横刺期门(123~124)  
1-25太阳病欲解时,上班时间(125)  

第2章 阳明病、少阳病  
2-1阳明之为病(126~131)  
2-2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132~135)  
2-3脉迟桂枝汤,脉浮麻黄汤(136~141)  
2-4下之大承气汤,发汗桂枝汤(142~144)  
2-5其脾为约麻仁丸(145~155)  
2-6蜜煎导、土瓜根、猪胆汁(156~157)  
2-7躁屎,大承气汤(158~161)  
2-8懊憹栀子豉汤,胃中燥猪苓汤(162~165)  
2-9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166~172)  
2-10但头汗出者,刺期门(173~177)  
2-11瘀热在里身必发黄(178~187)  
2-12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188~196)  
2-13实则谵语,虚则郑声(197~205)  
2-14耳前后肿,刺之小差(206~212)  
2-15阳明病欲解时,休息时间(213)  
2-16少阳之为病,小柴胡汤(214~218)  
2-17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219~223)  
2-18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柴胡桂枝汤(224~228)  
2-19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229~231)  
2-20郁郁微烦与大柴胡汤(232~236)  
2-21三阴不受邪,其人躁烦阳去入阴(237~243)  
2-22少阳病欲解时,整备时间(244)  

第3章 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245~345)  
3-1太阴之为病,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245~251)  
3-2腹胀满─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252~258)  
3-3太阴病欲解时,睡眠时间(259)  
3-4少阴之为病─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260~265)  
3-5口中和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266~270)  
3-6膈上有寒饮干呕者,当温之宜四逆汤(271~276)  
3-7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277~287)  
3-8心中烦不得卧宜黄连阿胶汤(288~292)  
3-9咽痛宜甘草汤,不差宜桔梗汤(293~296)  
3-10一身手足尽热,热在膀胱必便血(297~304)  
3-11少阴病欲解时,弹性时间(305)  
3-12厥阴之为病,渴欲饮水,少少与之愈(306~307)  
3-13蚘厥久利宜乌梅丸(308~311)  
3-14小腹满按之痛此冷结在膀胱关元(312~317)  
3-15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318~320)  
3-16厥少热多,其病当愈(321~322)  
3-17黄芩汤与除中及自愈(323~330)  
3-18热利下重─白头翁汤(331~338)  
3-19脉绝,手足厥冷,睟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339~344)  
3-20厥阴病欲解时,交战时间(345)  

第4章 非六经病  
4-1自下利─葛根汤,不下利但呕─葛根加半夏汤(346~347)  
4-2自下利者─黄芩汤,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348~351)  
4-3太阳证罢,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352~353)  
4-4心下痞硬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354~356)  
4-5脉浮汗解,脉沈实以下解之(357~362)  
4-6阴阳易病宜烧裩散(363)  
4-7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364~367)  
4-8咽中干烦燥吐逆─甘草干姜汤(368~370)  
4-9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371~378)  
4-10奔豚,灸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379~387)  
4-11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388~389)  
4-12无汗恶风─葛根汤,汗出恶风─桂枝加葛根汤(390~396)  
4-13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397~401)  
4-14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402~405)  
4-15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脉微弱,夏月伤冷水(406~408)  
4-16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409~412)  
4-17热多欲饮水五苓散,寒多不用水理中丸(413~419)  

第5章 汗吐下  
5-1春夏宜发汗,服汤发汗,中病即止,不必尽剂(420~425)  
5-2脉濡而弱,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慓,不能自还(426~429)  
5-3动气在右左上下,不可发汗(430)  
5-4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431~434)  
5-5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435~440)  
5-6秋宜下,用汤胜丸散,中病便止,不必尽剂(441~451)  
5-7下利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447~451.)  
5-8脉濡而弱,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452~454)  
5-9脉濡而紧,濡则卫气微,紧则荣中寒(455~457)  
5-10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必烦,利不止(458~464)  
5-11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  
5-12咽中闭塞,不可下(463~464)  
5-13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465~470)  

第6章 脉法  
6-1脉有三部,尺寸及关,三部不同病各异端(471)  
6-2唿吸者,脉之头也(472~474)  
6-3寸口卫气荣气之盛弱(475~477)  
6-4五藏脉有轻重之别(478~480)  
6-5北方肾脉沈滑而濡,翕奄沈,名曰滑(481~486)  
6-6脉有纵横顺逆(487~490)  
6-7寸口脉微曰阳不足,尺脉弱曰阴不足(491~493)  
6-8脉蔼蔼如车盖者,曰阳结(494~498)  
6-9寸下不至关阳绝;尺上不至关阴绝(499~501)  
6-10形体如烟薰,直视摇头者,此心绝(502~507)  
6-11上工望知,中工问知,下工脉知(508~512)  
6-12人恐怖者,其脉何状(513~516)  
6-13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517~519)  
6-14阴阳相抟,名曰动(520~523)  
6-15寸口脉阴阳俱紧者命将难全(524~526)  
6-16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527~531)  
6-17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532~534)  
6-18病人脉微弱濇者,此为医所病也(535)  
6-19寸口脉微而缓,微卫气疏,疏其肤空(536~540)  
6-20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541~543)  
6-21趺阳脉滑而紧,滑胃气实,紧脾气强(544~549)  
6-22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550~551)  
6-23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552)  

后记  

 

图书序言


  
  汉朝医者张仲景着作《伤寒杂病论》十六卷,流传到宋朝,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其中,《伤寒论》流传至今,主要有两个版本传世:
  
  一、《註解伤寒论十卷》汉朝张仲景着,晋朝王叔合撰编目次,宋朝成无已註释,明朝曹汪济川校正。
  
  二、《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註》,清朝太医院使加光禄寺卿衔臣钱斗保等,于干隆年间)修正的,属《医宗金鑑》之一部分。
  
  本书《图解伤寒论》之着墨以后者为主,前者为辅,尊重古人的研究精神,再斟酌笔者临床心得,继《伤寒论诊治入门》(1985年版)与《实用伤寒论》(2014年版)之后,《图解伤寒论》归纳整合前二书的精华,深入浅出、穿针引线,期以让初接触者得以入门,内行人则对《伤寒论》之实用更得心应手。
  
  《伤寒论》中所言「伤寒」、「中风」、「霍乱」等证,绝不等同现代医学的病名「伤寒」、「中风」、「霍乱」;简而言之,伤寒是病伤之于寒,乃因寒所招致的病症,谓之伤寒。《黄帝内经》强调「风者,百病之始也」,中风是病伤之于风;霍乱是消化道病症,或呕吐或下利,可称之为「或乱」。至于,中风,在《伤寒论》的经文中,出现的次数比「伤寒」多很多。
  
  《伤寒论》主要是治疗急性病症,《金匮要略》则以治疗慢性病症为主,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它们在辅助疗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只因当时的生理与病理的论述与解说,与现代医学相去甚远,当今能够在临床上提供精确的医疗与养生辅助是不容易的;是以,撰着《图解伤寒论》的使命之一,就是将传统医学的理念,化作现代医疗的概念与实务呈现。
  
  笔者行医临床近四十年,期间重大疾病及慢性痼疾的患者占治疗比例一半以上,一直以来,一方面从《黄帝内经》相关诊治着眼,另一方面从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治则下手,其中药方用最多的是《伤寒论》的真武汤与《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它们对人类脑下垂体的前叶,以及肾上腺和肾脏本体,不论是结构上或机能面,都具有实质养护效果,在不少紧急重大疾病患者身上,都曾有奇蹟般的疗效。
  
  真武汤是急诊常用药,善于治疗突如其来的头晕目眩、四肢不听使唤等症状,对于体弱多病和高血压病症初期的疗效也很好;但是,如果患者不配合调整生活步调和饮食习惯,真武汤与肾气丸的疗效是微乎其微的。
  
  举例来说,《伤寒论》中特有的桂枝汤服法,其疗法的关键是要配合啜热稀粥与温覆取微似汗;再观,麻黄汤则不必啜热稀粥,但需要温覆取微似汗,目的都是让肝脏与脑部获得充分休息;换言之,搭配良好的生活习惯,才可以让药效充分发挥,否则,服用再多的药,一旦生活步调紊乱,可是会肝脑涂地或肝肠寸断而不自觉。
  
  肾气丸是过劳族群的保健至宝,古人称过劳为「肝肾过劳,真阴虚疲。」肾气丸可以改善肝肾过劳,避免演变成慢性生活习惯病,惟必要条件也是要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而且,肝肾过劳,真阴虚疲亏损,将影响造血功能,肝脏与肾脏的造血前趋因子,无法正常参与造血作业,更会造成下部疮疡、口疮、舌疮……等症状。
  
  估之哉,估之哉,《伤寒论》乃无价之宝!享用它,逐步拾级而上,过程中,必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全书共552条条文,每一条文都有其独自存在价值,每人学习心得大不同,如何觅得真髓,只要扎实下功夫,必有所获;否则,徒入宝山空手而回,读它千万遍,临床上用来却乏力可资,终要束之高阁,枉费古众贤医费尽心思地嵌钉于内。无论初学入门者,或已登堂入室者,都要默而识之,终生藏之脏腑,一如圣经之于基督徒,佛经之于佛教徒,可兰经之于回教徒,论语之于一贯道教徒,终要与生活生命合而为一。
  
  现代电脑科技发达,多数人已习惯于用键盘键入,疏于用手写字,久而久之,依赖电脑多于运用大脑,因此,《图解伤寒论》除了希望让读者易懂、便捷使用之外,也穿针引线引领读者如何善用大脑来背诵;同时旁征博引,透过『【小博士解说】』与【『知识补充站】』之加註,扩充方便记忆、容易理解之管道,期以让入门者开窍,登堂入室者则融会贯通。
  
  从现代医学来看,EBM(Evidence Based Medicine)对病例及病证的分析与统计很有价值;再观《伤寒论》,一本《黄帝内经》之宗旨,「览观杂学,及于比类奇恆」与「分而论之,参而合之」。为医者应持人本精神,可说是自古明训,乃本之于《论语》〈学而篇〉有子所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季氏篇〉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序言中亦引孔子的话说:「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仲景又说:「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彿。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能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再观仲景原序,开宗明义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伤寒论》四季之说,是阴历,现代人多用阳历,东方人仍有习惯用阴历与生肖,开寅是阴历正月,寅是老虎,十二天干、十二时辰、十二月份、十二生肖,综览个人的生辰八字,有如地球自转,要活在当下;天地环境的变化则如地球公转,十二黄宫,即十二星座,是现代人普遍通用的,从水瓶座开始,起于立春,十二星座对应二十四节气,春暖花开,秋凉果熟,是有其因应之大自然环境及个人一己的小环境。
  
  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开创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局面,人生的春秋大业,冥冥之中就存有大事化小、事缓则圆、以和为贵的哲理;《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四季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金匮真言论,都提到要「春缓步于庭」、「秋与鸡俱兴」,春宜缓如春风化雨、秋宜快如秋风扫落叶,生命节奏韵律从诞生开始到结束为止,都与天地万物唿应共鸣。
  
  十年前,糖尿病、高血压最令国人担忧,唯恐一日上身就终生为伍;这些年来植物人、瘫痪者、失智者,随着高龄化社会逐渐增加中,卧榻长达十年、二十年者大有人在,长期照护,已是社会及医疗资源重大负担,病人痛苦、家人难过、医护人员也难为。以护理之家为例,他们照顾瘫痪患者,最难照护的是屎尿失禁者,尤其是男性,下体因久病皮肤变枯黑、睪丸肿大、外生殖器萎缩,以致无法包裹尿布,否则睪丸泡浸在屎尿中常导致溃烂。为降低类似病例的比例,台湾已推动照顾服务员制度,如何扩大「看护」的服务面和提高其水平,已是社会医疗体系的一项重要课题。
  
  回归到《伤寒论》,其中确实有不少医疗资源,值得运用与推广。例如条文1.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352.肾气微少,全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421.大法春夏宜发汗、436.大法春宜吐、441.大法秋宜下,「他皆仿此」与「四季皆然」的话,大法冬宜和(补虚)…,这都值得再进一步推敲,广泛应用在类似的照护工程上,这也是《图解伤寒论》此书欲传递给大众的。

图书试读

1-1太阳中风,脉阳浮而阴弱,桂枝汤(1~~5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4.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 枝汤救风邪、小和营卫,是最简单的肠胃型感冒药方,桂枝汤之所以是《伤寒论》第一方,不只因它是常用方,而且是所有药方的标准方,五味药中,生姜、炙甘 草、红枣归类于食材,养护消化道黏膜,特别是胃;桂枝与芍药属于药物,可激活黏膜及其相关淋巴组织。黏膜的新陈代谢状况影响疾病的痊癒快慢,喝桂枝汤一升 后再喝一升多的热稀粥,就是要让药与粥透过胃的肝门脉循环来补充营养,均衡营养分佈;它的禁忌: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目的即是让胃肠 能充分放松,保持良好的吸收状态,也让药效发挥到最理想。

桂枝汤搭配啜热稀粥、十枣汤搭配糜粥自养、三物白散搭配热粥与冷粥,都是透过胃 拥有机械性与化学性消化机能,食物进入胃几分钟之后,会出现安静细小的混合波(mixingwaves)蠕动运动,进而引起全胃蠕动让食物柔软化,加上胃 液的搅拌,成了糜粥的汤状液体;贲门方面几乎没有混合波,主要在维持食物进入胃来消化,胃体开始产生激烈的混合波,到达幽门时,混合波也到达最高峰。通常 幽门括约肌几乎形成闭锁状态,食物到达幽门时混合波只能将3毫升的糜粥送到幽门括约肌押入十二指肠,这种胃排出(gastricempting)现象,多 余的糜粥再回到胃体部,再度的混合,之后再一点一滴(3毫升的糜粥)押入十二指肠。这样内容物的前后运动,让胃完全地将糜粥混合完成,食物如未跟胃液混 合,约一小时后将囤积在胃底,再透过唾液酶继续消化;然而,透过搅拌作用将糜粥与酸性的胃酸混合,唾液酶不久将失去活性,脂肪就要靠舌脂肪酶来分解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的整体风格。我喜欢这种不落俗套的设计,它没有采用市面上很多书籍常见的花哨封面,而是用一种内敛而深邃的风格,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封面上的图案,我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其深意,但它所营造出的那种古朴而神秘的氛围,已经深深吸引了我。它没有使用那种浮夸的字体,而是选择了非常传统而又清晰的字形,让每一个字都显得格外有力。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细节处理,比如每一章节的开头,都会有一段引言,这些引言的设计,非常典雅,既有文化的底蕴,又不会显得过于生硬。而且,书中的插图,我虽然还没有仔细研究,但从整体的风格来看,它们并非那种简单地为了填充版面而存在的,而是充满了艺术感和想象力。我注意到,书的纸张选择了偏黄的纸张,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惊喜,因为我一直觉得这样的纸张对眼睛更友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摸起来有一种温润的感觉。书的整体排版,我也觉得非常舒服,字里行间的留白恰到好处,让整个页面看起来非常清爽,不会让人产生压迫感。

评分

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绝对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我喜欢它那沉静而富有内涵的封面设计,不是那种一眼看过去就过目即忘的快餐式风格,而是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封面的配色,我尤其欣赏,那种带有历史感的暖色调,加上恰到好处的留白,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智慧的氛围,仿佛能将人带入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世界。我拿到书之后,便迫不及待地翻开,立刻被它精美的排版所吸引。字体的选择非常到位,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清晰度,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书中的插图,我虽然还没有深入研究,但从其风格来看,必定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辅助,更是一种视觉的享受,充满了艺术感。而且,书的纸张选择也非常棒,那种略带米黄色的纸张,不仅对眼睛非常友好,触感也十分温润,让人爱不释手。我注意到,书的装订也非常牢固,每一页都缝合得严丝合缝,看得出来是下足了功夫的。这种对细节的追求,往往能够体现出一本书的品质。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一件值得我珍藏的宝贝。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一眼就喜欢上了,古朴的配色,加上繁复的线条勾勒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但又在细节处点缀了一些现代的元素,比如字体选择,非常醒目又不失雅致。我拿到书的那天,正值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它,立刻就被里面的插画吸引住了。那些插画并非简单的图示,而是充满了艺术感,每一笔每一画都透着一股严谨和灵动。我常常会停下来,细细品味那些图画,想象着古人是如何在那个时代,用如此精妙的笔触来描绘医学的奥秘。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翻阅一本穿越时空的古籍,但又不像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而是用一种非常直观、易于理解的方式,将知识呈现在我面前。我喜欢书中的留白,不多不少,恰到好处,让画面和文字都有了呼吸的空间,不会显得拥挤和压抑。印刷质量也非常好,纸张的触感温润,翻页的时候没有廉价的沙沙声,而是有一种厚实而稳定的感觉。即使是书脊的装订,也做得非常牢固,让人觉得它是一本可以被反复翻阅、长期珍藏的书。总而言之,在未深入内容之前,这本书单凭其精美的外观和触感,就已经赢得了我极大的好感,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我甚至觉得,仅仅是作为一件艺术品,它也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精致”。它的封面设计,我真的非常喜欢。不是那种张扬的、一眼就能记住的风格,而是那种沉静的、带有文化底蕴的。封面的配色,我仔细看了,是一种非常耐看的颜色,不会过时,而且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我尤其欣赏封面上的那些细节,比如一些淡淡的纹饰,虽然不显眼,但却能感受到设计师的用心。打开书,最让我惊喜的是纸张的质感。它不是那种硬邦邦的、反光的纸,而是带着一点点温润的、磨砂感的纸,拿在手里特别舒服,而且对眼睛也很友好,不会有刺眼的感觉。我试着翻了翻,书的装订也非常牢固,感觉这本书可以被反复翻阅很多次也不会损坏。而且,书的整体尺寸,我觉得设计得非常合理,拿在手里刚刚好,不会觉得太沉,也不会觉得太小。我注意到,书的字体也是一种非常漂亮的字体,大小适中,排版也很舒服,看起来一点都不会觉得拥挤。总而言之,在还没有深入了解内容之前,这本书的光外观和整体触感,就已经让我非常满意了,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我就被它的外观深深吸引了。封面设计简洁而又不失大气,那种古朴的配色,仿佛能带我穿越回那个充满智慧的时代。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些细致入微的纹理,它们不是简单的图案,而是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古雅的墨香,让人心旷神怡。纸张的质感也是我非常满意的,它不像市面上很多书籍那样采用过于白皙的纸张,而是略带米黄色的纸张,这种纸张不仅对眼睛非常友好,而且触感温润,拿在手里有一种踏实的感觉。书中的字体大小和行间距都非常适中,阅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疲惫。我注意到,书中还运用了一些传统的插画风格,这些插画不仅精美,而且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我喜欢这种将文字和图像巧妙结合的方式,它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而且,书的装订也十分牢固,每一页都缝合得严丝合缝,看得出来是精心制作的。总而言之,从封面到内页,这本书都展现出了极高的品质,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后,首先被它的排版深深吸引。那种古朴的字体,搭配适度的留白,让每一页都像一幅精心绘制的山水画,有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我是一个对视觉体验要求比较高的人,很多医学书籍要么过于枯燥,要么排版混乱,读起来让人心生倦怠。但这本书不同,它的每一页都充满了设计感,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种视觉的引导,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那个古老而智慧的世界。我特别喜欢它对章节和段落的划分方式,逻辑清晰,过渡自然,即使是初次接触这类内容的读者,也能轻易地找到阅读的脉络。封面的设计,我也觉得非常有品味。那种带有历史沉淀感的色彩,加上恰到好处的烫金工艺,让整本书显得既庄重又不失现代感,摆在书架上,绝对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书的尺寸也很适中,无论是放在手边阅读,还是携带外出,都非常方便。我注意到,书的扉页设计也非常用心,一个小小的印章,或者是一句古朴的引文,都透露出作者和出版方对这本书的敬意和热爱。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是判断一本书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总的来说,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给了我一个非常愉悦的开端,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信心。

评分

当我第一次见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那种沉静而又散发着古老气息的封面设计所吸引。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醒目的色彩,却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仿佛能将人从喧嚣的现代社会瞬间拉回到那个充满智慧的年代。封面的配色,我感觉非常考究,那种温暖而又深邃的色调,让人一看就觉得很舒服,而且非常耐看。我仔细观察了封面的细节,那些淡淡的纹饰,虽然不显眼,却透露出一种精致和用心。翻开书,我惊喜地发现,内页的设计同样没有让我失望。纸张的质感非常棒,不是那种光滑得反光,而是略带磨砂感的,对眼睛特别友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疲劳。而且,纸张的颜色也不是刺眼的白色,而是那种温润的米黄色,非常有质感。书的排版也让我眼前一亮,字体大小、行间距都处理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顺畅,一点也不会觉得拥挤。我甚至觉得,仅仅是欣赏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总之,这本书从外在到内在,都展现出了极高的品质,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可以说是相当考究了。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沉甸甸的,非常有分量。封面采用了某种特殊的纸张,触感细腻,而且不易留下指纹,这一点对于我这种有轻微洁癖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封面的设计,简洁大气,没有过多花哨的图案,却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让人一看就觉得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尤其喜欢它所采用的色彩搭配,那种复古的色调,在现代书籍中很难得见到,却意外地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仿佛能将人瞬间带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书页的纸质也是我非常满意的一点,不是那种漂白的、刺眼的白色,而是略带米黄色的纸张,对眼睛非常友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纸张的厚度也恰到好处,既不会显得过于单薄,也不会过于厚重,翻页时有一种顺滑流畅的体验。书的整体尺寸,我感觉设计得非常人性化,拿在手里刚刚好,既不会觉得太大而笨重,也不会觉得太小而显得不够气派。我试着翻阅了一下,书的缝线非常牢固,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装订的,应该能够经受住长时间的翻阅,不会轻易散架。总之,在还没有深入了解书的内容之前,这本《图解伤寒论》已经凭借其卓越的装帧质量和令人赏心悦目的设计,让我对其产生了好感。

评分

我拿到这本《图解伤寒论》之后,最先吸引我的,就是它那与众不同的封面设计。它没有采用那些当下流行的大胆撞色或者夸张的插画,而是选择了一种极其内敛、却又饱含深意的风格。封面的配色,我特别喜欢,那种带有岁月沉淀的暖色调,仿佛将人带入了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空间。而且,封面上的图案,虽然我一时半会儿无法完全领会其精髓,但它所营造出的那种神秘而又引人入胜的氛围,已经成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当我翻开书页,立刻被其内部的排版所吸引。它没有使用那种容易引起视觉疲劳的字体,而是选择了清晰、典雅的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读起来非常舒服。书中的插图,我还没有深入研究,但从其风格来看,必定是经过精心绘制的,充满艺术感,能够更好地辅助我理解书中的内容。而且,书的纸张选择也非常棒,那种略带米黄色的纸张,不仅对眼睛非常友好,触感也温润,让我爱不释手。总之,这本书在外观和排版上,就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品质,让我对即将开始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一直对传统文化和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图解伤寒论》的时候,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第一眼就觉得非常有品味。它没有采用那些浮夸的、色彩鲜艳的设计,而是选择了一种沉静而又富有历史感的配色,加上简洁大气的图案,给人一种庄重而又亲切的感觉。我特别喜欢封面上那种带有纹理的纸张,触感非常细腻,而且不容易留下指纹,这一点对于我这种有点小洁癖的人来说,简直是太棒了。翻开书,我发现内页的纸张也同样出色。它不像一些书籍那样使用那种泛着白光的纸张,而是采用了略带米黄色的纸张,这种纸张对眼睛非常友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纸张的厚度也恰到好处,翻页的时候有一种顺滑流畅的体验。我注意到,书的排版也非常用心,字体的选择、字号的大小、行间距的设置,都显得非常考究,让人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外观和触感上,已经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印象,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