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理論

傳播理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傳播學
  • 傳播理論
  • 媒介研究
  • 大眾傳媒
  • 社會學
  • 文化研究
  • 信息傳播
  • 傳播史
  • 媒介效果
  • 傳播批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從多元的視角探討人類的傳播行為,內容涵蓋媒體中介的傳播行為,和人與人直接麵對麵的溝通行為。每一章都是由目前國內傳播學領域資深的教師撰寫而成,他們將纍積多年的教學經驗與心得,以深入淺齣方式解說理論,並且盡量採用國內的實例,讓同學們在閱讀時感覺比較熟悉而親切。為提高學習興趣與效率,每一章都附有討論問題以及專門語匯。國內的大專院校的師生們,在教授與學習傳播理論時,此書應該能夠提供較寬廣以及多元的內容與觀點。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傳播理論》的書的詳細圖書簡介,但內容完全避開瞭您提到的那本書(假設您的書是關於傳播學理論的)。我將聚焦於一本假設存在的,主題完全不同的書籍。 --- 圖書簡介:《沉默的群山:高加索民族史詩與現代迴響》 作者: 亞曆山大·伊萬諾夫 裝幀: 精裝,附贈手繪地圖與珍貴文獻掃描件 頁數: 850頁 齣版社: 遠方之鏡文化 定價: 188.00 元 --- 導言:時間雕刻的邊界 《沉默的群山:高加索民族史詩與現代迴響》並非一部單純的曆史教科書,它是一次穿越亞歐大陸文明交匯點的史詩性探險。高加索,這片被黑海與裏海環抱、被大高加索山脈刺破天際的土地,自古以來便是帝國角力的棋盤,是文化熔爐的坩堝。它以其極端復雜的地緣政治格局、令人目眩的語言多樣性(擁有超過五十種獨立語係和方言)以及深植於血脈中的部族榮譽感而聞名於世。 本書的主旨在於解構“高加索性”的深層含義。我們試圖超越新聞報道中對衝突、石油和邊界的刻闆印象,深入挖掘支撐著這些古老民族(從格魯吉亞的王室血脈、亞美尼亞的信仰堅守,到車臣的伊瑪目精神、阿布哈茲的遊牧傳統)數百年來生存智慧與文化認同的內核。作者亞曆山大·伊萬諾夫,一位在第比利斯生活瞭二十年的曆史地理學傢和民族誌專傢,以其深厚的田野調查基礎和無可匹敵的檔案挖掘能力,為我們繪製瞭一幅既宏大又細膩的史詩畫捲。 第一部分:創世之歌與帝國陰影(公元前至中世紀) 本書的開篇,帶領讀者迴到遙遠的青銅時代,探究傳說中被遺忘的科爾基斯王國(Colchis)和亞美尼亞王國的早期輝煌。我們詳細考察瞭波斯薩珊王朝、拜占庭帝國以及後來的阿拉伯哈裏發國對該地區宗教信仰和政治結構的滲透與重塑。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伊比利亞(Iberia,即格魯吉亞東部)如何從遊牧部落聯盟轉變為擁有成熟文字和基督教信仰的國傢進行瞭開創性的論述。伊萬諾夫打破瞭以往將高加索視為“蠻族前沿”的傳統敘事,強調瞭當地文化對歐亞大陸文明的獨特貢獻,包括其早期修道院文學的精妙,以及對中世紀軍事哲學的深刻影響。 我們深入分析瞭高加索山脈中那些未被徵服的自由部落——納赫-達吉斯坦民族群體的社會結構。通過解讀現存的口頭史詩和薩迦傳說,我們得以重構瞭他們在麵對外來強大帝國時,如何運用山地地形構建齣近乎完美的防禦體係,將“自由”作為至高無上的價值錨定於民族的集體記憶中。 第二部分:徵服者的遊戲與信仰的對決(奧斯曼、波斯與沙皇俄國) 中世紀晚期至近代,高加索的命運與三大歐亞帝國緊密纏繞。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基督教(東正教、亞美尼亞使徒教會)與伊斯蘭教(遜尼派、什葉派)在高加索山區的長期共存與張力。 伊萬諾夫教授詳盡梳理瞭沙皇俄國的“高加索戰爭”(1817-1864年)的曆史脈絡。這不僅僅是軍事擴張史,更是一部關於抵抗、投降與文化湮滅的悲劇。書中對伊瑪目沙米勒(Imam Shamil)及其領導的穆斯林抵抗運動的描述尤為精彩。作者通過查閱沙俄軍事檔案和奧斯曼帝國的外交電報,呈現瞭一個立體而非臉譜化的沙米勒形象——他不僅是軍事領袖,更是連接伊斯蘭教法、蘇菲主義傳統與部落政治的復雜調停人。 我們同時探討瞭切爾剋斯人(Adyghe)在戰爭失敗後的大規模流散(“切爾剋斯大驅逐”),分析瞭這次事件如何深刻地影響瞭當代土耳其、約旦和敘利亞的民族構成,以及這如何成為高加索地區至今未愈閤的集體創傷。 第三部分:蘇維埃工程與民族的重塑(二十世紀) 蘇聯的到來並未帶來承諾中的烏托邦,而是帶來瞭一場更大規模的社會工程實驗。第三部分詳盡分析瞭蘇聯治下高加索地區的“民族劃分”(Korenizatsiya)政策的初衷與後果。 作者著重分析瞭斯大林如何利用蘇聯早期的人口普查和行政區劃,刻意誇大或模糊某些民族身份,以服務於莫斯科的中央集權目標。例如,對於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的歸屬爭議,其根源就深深植根於二十年代的政治決策。 此外,本書對蘇聯時期高加索的文化“現代化”項目進行瞭批判性考察。一方麵,我們看到瞭識字率的提高和工業基地的建立;另一方麵,傳統傢族結構、地方性法律(Adat)和宗教習俗遭到瞭無情的壓製。這種強製性的“去地方化”過程,為後蘇聯時代各民族之間日益尖銳的身份認同衝突埋下瞭伏筆。 第四部分:解體後的迴聲與現代睏境 進入冷戰末期及蘇聯解體後,高加索成為瞭一個多層次衝突的爆破點。本書的後半部分聚焦於獨立後,高加索各國(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如何應對內外部的復雜挑戰。 我們詳細剖析瞭阿布哈茲、南奧塞梯、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等“凍結衝突”的動態演變。伊萬諾夫教授拒絕采取任何一方的官方敘事,而是通過采訪流亡者、返迴傢園的難民、以及當地的和平倡導者,重建瞭戰爭的微觀史。例如,對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衝突的論述,不再僅僅關注軍事勝利,而是深入到雙方的集體創傷敘事如何被國傢機器用於鞏固現代民族主義的構建過程。 最後,本書探討瞭高加索地區在“全球化”衝擊下的文化韌性與適應。麵對石油財富的誘惑、伊斯蘭極端主義的間歇性滲透,以及地緣政治大國的持續乾預,高加索的未來走嚮何方?作者認為,關鍵在於能否在承認曆史宿怨的前提下,構建一種超越部族和宗教界限的“共享地理政治認同”。 結語:永恒的遷徙與山地的承諾 《沉默的群山》是一部跨越韆年、橫亙多重文明的巨著。它以詳實的史料、生動的田野記錄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瞭高加索人民在極端環境下保持其獨特身份的頑強生命力。閱讀此書,如同攀登一座被雲霧繚繞的群山,每登臨一處,都能瞥見更廣闊、更復雜、也更具人性光輝的文明圖景。對於任何試圖理解現代世界復雜性、探究身份政治起源,或僅僅是熱愛壯麗山地史詩的讀者而言,本書都是不可或缺的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蕭宏祺


  世新大學性彆所兼傳播管理學係教授

陳憶寜

  國傢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專任教授

黃葳威

  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係教授

方孝謙

  政治大學新聞學係教授

王嵩音

  中正大學傳播學係暨電訊傳播研究所教授

秦琍琍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係教授

黃鈴媚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係教授

主編/作者簡介

郭貞

  政治大學廣告學係教授

校閱者簡介

硃立


  政治大學名譽教授



 

圖書目錄

〈校閱序〉「好理論最實用」 i
主編序 v
作者簡曆 xi

第一章 自多重視角探討傳播理論/郭 貞 1
壹、傳播的定義 2
貳、傳播研究與傳播理論 2

第二章 符號、語言與傳播/蕭宏祺 23
壹、前言 24
貳、符號學傳播行為模式分析 26
參、歐陸的符號學文化研究傳統 35
肆、本土研究與結論 45

第三章 大眾傳播效果之一:媒介的短期效果與中期效果/陳憶寜 59
壹、前言 60
貳、火星人進攻記:廣播對美國造成恐慌 63
參、人們的選擇:在政治競選活動中的媒介 69
肆、使用與滿足 78
伍、混種玉米的愛荷華研究:創新的採納 82
陸、電影實驗:說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國士兵 85
柒、傳播與說服:尋找魔術之鑰 89
捌、親身影響:兩級傳播 98
玖、新聞的議題設定功能:告訴人們想什麼 103
拾、第三人效果 111

第四章 政治傳播/陳憶寜 123
壹、政治傳播的開始:宣傳 124
貳、政治傳播的幾個經典研究 126
參、經典研究的修正 129
肆、傳播研究的政治 132
伍、當代觀點 133
陸、議題設定 136
柒、議題建構 144
捌、媒體、民意與政策製定 151
玖、框架 155
拾、沉默螺鏇 157
拾壹、結論 163

第五章 媒體長期效果:涵化理論/黃葳威 173
壹、訊息係統分析 175
貳、文化指標者的觀點 176
參、涵化分析 180
肆、主流效果 182
伍、閱聽人學到什麼 186
陸、結論 193

第六章 媒體與意識形態/方孝謙 205
壹、前言 206
貳、馬剋思的生産模式理論 207
參、20世紀的上下層結構辯論 210
肆、結論 235
伍、摘要 236

第七章 電腦中介傳播/王嵩音 243
壹、電腦中介傳播的定義與特性 244
貳、電腦中介傳播重要概念 246
參、電腦中介傳播理論 250
肆、結論 272

第八章 說服傳播/郭 貞 285
壹、說服的本質 286
貳、說服傳播的曆史起源與相關理論 292

第九章 人際溝通在現代社會之必要性/郭 貞 329
壹、人際溝通是不可迴避的行為 331
貳、人際溝通研究:一個簡短的曆史迴顧 332
參、人際溝通的定義─三種取嚮 333
肆、自多重觀點看人際溝通 340

第十章 小團體/秦琍琍 367
壹、小團體溝通的定義與內涵 368
貳、小團體研究的重要概念與理論 373
參、小團體的溝通與互動技巧 380
肆、團隊的建立與閤作 393
伍、結論 396

第十一章 組織傳播/秦琍琍 401
壹、組織傳播的定義與內涵 403
貳、組織傳播研究的多元取徑與理論 408
參、組織傳播的實務與溝通情境 425
肆、結論 440

第十二章 談判與人際衝突的化解/黃鈴媚 449
壹、診斷衝突情境 451
貳、選擇談判策略 462
參、執行談判策略 474
肆、結論 488

第十三章 文化間與跨文化傳播/黃葳威 501
壹、文化的定義 502
貳、文化傳播觀點 515
參、文化間傳播 520
肆、跨文化傳播 529
伍、結論 538

 

圖書序言

主編序

  「十年磨一劍,雙刃未曾試」這是唐朝的苦吟詩人賈島的名句,形容完成一首詩作需要反覆推敲的艱辛,所謂慢工齣細活吧。用這個詩句來形容這本書的編輯過程,所經曆的睏難和麯摺彷彿也有點類似吧。這本書與目前已經齣版的傳播理論教課書最大的不同點是,每一章都是由目前國內傳播學領域資深的教師撰寫而成,而且經過三次內容更新與修訂。書中纍積瞭他們多年的教學經驗與心得,他們在解說理論之時盡量採用國內的實例,讓同學們在閱讀時感覺比較熟悉而親切。同時,為瞭提高學習興趣與學習效率,作者在每一章結尾處,都有列齣幾個討論問題以及專門語匯。

  2005年夏天,政大傳播學院開始有這個編撰「傳播理論」教科書的想法,當時我一直在教「傳播理論」這門大學部的必修課,因此我銜命擔任這本書的編輯工作。六月下旬我邀集有興趣參與撰寫此書的老師們開第一次會,討論書目與內容與繳交初稿的日期。同年的十二月又邀請各位作者喝下午茶,暫定於次年三月繳交初稿,同時也確定書寫的體例。由於各位老師工作忙碌,次年交稿的情形很不理想。另外,還有幾位原先在規劃名單中邀請撰稿的學者,幾經考慮後錶示婉拒,我隻好重新另外尋找適閤的作者。在隨後的幾年當中,一方麵由於教學與執行研究計畫,工作十分忙碌;二方麵,我的健康齣現問題,遵照醫生囑咐必須請假,休養瞭一年半,因此我對於編撰書稿並無積極作為。一直延宕至2013年夏天,我纔開始重新緻力於撰稿和編輯工作,並且邀請到傳播學界聲聞遐邇,學識淵博見地卓著的硃立教授,擔任本書的校閱。非常感謝硃教授仔細校閱各章節書稿之後,給每一位作者提齣內容上的修改建議。同時,我也再次檢視各章節寫作的體例和格式的一緻性,並且請作者依照內容屬性,增加圖錶、照片和實際案例,以期能幫助讀者對理論的理解,與提高文章的可讀性。至2014年夏天,眼見此書從開始編撰即將進入第十個年頭,我於是申請教授休假半年,決心盡力將此書完成。

  當初在規劃此書的內容架構時,我主要是參考Littlejohn和Trenholm所寫的兩本關於人類傳播的教課書,因為我覺得這兩本書呈現的觀點和視野最多元,提供的材料也最豐富。英文communication這個詞的涵義,可以同時涵蓋單嚮的傳播與雙嚮的溝通,較早期的研究多關注於涉及大眾媒體傳播對閱聽大眾的效果,後來有些學者開始將焦點轉移至人際溝通、小團體溝通和組織傳播。1990年代初期當我在美國密西根大學攻讀博士之時,我們的核心傳播課程被分為兩大類:媒體中介的傳播行為,與人直接麵對麵的溝通行為。我的師長們認為這是傳播理論的兩大柱石,缺一不可。時至今日,雖然隨著傳播科技的快速發展,給人們提供更多元的傳播媒體和平颱。例如,數位媒體和社群媒體等,它們的確可以不同的方式中介人們的傳播行為,然而真正影響人與人溝通行為的核心元素,例如,製碼與解碼、社會關係、符號互動與社會交換等,依舊對於人際溝通行為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延續這樣的思維,我在構思這本書的架構時決定必須納入這兩部分:(1)媒體中介的傳播行為;(2)麵對麵的人際溝通行為。如此方能讓修習傳播學理論的同學不至於隻偏重一方麵,卻忽略瞭另外一個重要的麵嚮。由於目前許多的大學傳播科係在教傳播理論課的內容時,通常比較偏重大眾媒體傳播對閱聽人與社會的影響;關於人際溝通、小團體溝通和組織溝通方麵的內容就被歸入口語傳播係的教學範疇。我特意讓此書的架構涵蓋傳播學理論的兩個重要的範疇,正可以給教師和學生們提供更廣的選擇。

  本書的第一章是〈自多重視角探討傳播理論〉,我先介紹不同的典範,從多元的視角及觀點切入,來探討人類的傳播行為之現象。書中比較瞭三種不同典範─實證、詮釋和批判─三者在知識論、本體論、問題意識、關注的焦點,以及各自在傳播現象觀察與資料蒐集方法上的差異。緊接在第一章的傳播學研究典範的哲學基礎的鋪墊之後,第二章是〈符號、語言與傳播〉。作者先介紹語文和非語文符號體係,因為語文和非語文符碼正是所有的溝通與傳播行為最基本的工具。接著又介紹歐陸結構主義符號學的傳統發展,並且整理瞭符號語言學在颱灣傳播研究近二十年來的紮根發展,以及如何與被廣泛運用在廣告消費文化與女性主義的研究中。

  本書第三章至第五章的內容都是關於大眾媒體對於閱聽人的效果研究。第三章〈大眾媒體的中短期效果〉,主要是介紹以實證研究法所建構發展齣的傳播理論。內容涵蓋瞭認為媒體是萬能的魔彈理論,兩級傳播、創新與採納、使用與滿足、與後來的第三人效果理論。第四章〈政治傳播〉的內容大都是關於大眾媒體與政治傳播,以及對閱聽大眾産生的各種類型的效果,其中有許多屬於中短期的效果。作者花瞭很多篇幅討論議題設定與後繼的議題建構;同時引齣近年發展齣的框架理論在政治傳播上的影響。另外,作者也介紹瞭沉默的螺鏇理論的研究與社會學的基礎之間的關係,並且摘要成現關於此理論的實證研究與後續發展。如果將此二章閤併閱讀,讀者更能夠瞭解大眾媒體效果研究的起源、曆程與發展。第五章是〈媒體的長期纍積效果〉。作者主要聚焦於涵化理論,作者將其起源、發展與應用,做瞭非常仔細的介紹與討論。

  第六章是〈媒體與意識型態〉,作者將隸屬於批判典範下的重要傳播理論,做瞭一個摘要而精闢的整理與討論。作者介紹瞭後來的馬剋思主義學者為釐清意識形態的觀念,又各自衍生齣諸如「文化霸權」、「整體」、「文化工業」、「召喚」、「多元決定」、「構連」、「擬像」等等的說法,目的是要幫助讀者掌握批判學派迴答上述傳播效果問題的特殊角度。在第七章的〈電腦中介傳播與數位傳播〉中,作者介紹瞭十多個與電腦中介傳播相關的理論,深入淺齣地帶領初學者瞭解,快速發展的傳播科技對於人類傳播行為的影響。第八章是〈說服傳播與相關理論〉。一開始的破題是聚焦於比較傳統與現代說服的核心問題:信念態度與行為改變的先後順序。作者接著溯古論今,介紹從古希臘時期亞理斯多德修辭學中的說服五準則,耶魯研究的說服效果與態度改變,以及不同取徑的學習理論,免疫理論,社會判斷論,理性行為論,最後以推敲可能模式(ELM)為集大成之作。目的是讓同學可以從不同的觀點切入,學習說服傳播理論及應用。

  本書自第九章開始探討麵對麵直接溝通的行為及其重要理論。〈人際溝通與關係發展〉的相關理論很多,作者採取多元觀點來介紹傳播學者對於人際溝通不同的研究取徑,以及他們建構的理論。例如,定律取徑和通則觀點的理論有:降低不確定理論、社會交換理論與公平理論、人際吸引力理論、社會滲透論和關係進展論。又介紹瞭強調規則取徑的理論,意義協調與管理,以及從係統取徑切入的理論─關係溝通論。在第十章〈小團體溝通與決策〉中,作者從理論與實務的角度來討論四個重點:(1)小團體溝通的定義與內涵;(2)小團體研究的重要概念與理論;(3)小團體的溝通與互動技巧;(4)團隊的建立與閤作。第十一章是〈組織溝通與社會網絡〉,作者分彆從學術與實務的麵嚮來介紹組織傳播。先介紹各種不同的研究取徑與相關理論,繼而從實務的麵嚮,分彆由人際、小團體、組織以及跨組織的溝通情境中,說明在日常組織運作中會麵對的相關議題,期望讓讀者對組織生活能有更深刻的感受。在第十二章的〈衝突化解與協商〉裏,作者以理論與實務融和的方式先介紹和診斷五種衝突解決途徑,接著提齣各種談判的策略,融閤瞭談判理論的探討與實務麵的操作策略,非常具體而且具有參考價值。本書的最後一章是〈文化間與跨文化傳播〉。作者先從不同觀點來界定文化,然後從巨觀與微觀兩種研究取徑來探討文化間傳播與跨文化傳播:認知曆程、語文曆程及非語文曆程。本章所探討的重要議題包括麵子協商理論和刻闆印象。

  如今此書即將齣版,個人一方麵十分期待,二方麵也感到相當抱歉。我的期待彷彿像是位母親的心情,因為孕育多年的寶寶終於要齣生瞭。同時,由於我個人的狀況與努力不夠,以緻於讓此書的齣版延宕至今。對於每一位參與撰稿的作者,我要錶達深深的歉意與感謝。謝謝大傢對我的耐心與容忍,更感謝大傢堅持到底完成此書的最後修訂工作。同時,我也想感謝齣版社對我們的信心與支持,多年來不離不棄的守候。最重要的是,所有的作者們都有一緻的心願,期許這本教課書給國內所有的大專院校的教師和學生們,在教授和學習傳播理論時,能夠得到助益。如果讀者們覺得此書尚有不足與疏漏之處,歡迎隨時告知我們,我們會繼續作修改,繼續提升讀者的滿意度。

郭貞
政大廣告學係
2015年11月15日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哇,這本書《傳播理論》我真的拖瞭好久纔開始看,總覺得這書名有點嚇人,像是那種大學裏纔會齣現的“硬殼書”。不過,我最近剛好有點空,就硬著頭皮翻開瞭。結果呢?讓我驚喜到不行!一開始我以為會看到一堆我完全搞不懂的專業術語,什麼“信息論”、“符號學”什麼的,但作者的敘述方式真的太友好瞭!他不是直接把枯燥的概念甩在你臉上,而是通過很多很有趣的例子,像是我們平時刷短視頻、看新聞、或者跟朋友Line聊天,都會巧妙地帶入傳播學的一些核心概念。 舉個例子,講到“議程設置”的時候,他沒有直接引用學術文獻,而是從颱灣媒體如何報導某件社會事件說起,分析瞭為什麼這件事突然就成瞭大傢茶餘飯後討論的焦點。我頓時就覺得,啊,原來那些我習以為常的媒體現象背後,竟然有這麼一套理論支撐!讀起來一點壓力都沒有,反而像是在聽一個博學的朋友在分享他觀察到的世界。而且,他還會時不時穿插一些颱灣在地化的例子,比如某個知名藝人的緋聞、某場地方選舉的造勢活動,都會被他用來解釋復雜的理論,讓我感覺特彆親切,也更容易理解。書中的一些討論,也讓我開始反思自己平時接收信息的習慣,是不是太容易被媒體牽著鼻子走瞭?真的,這本書不像是教科書,更像是一本帶你“看透”傳播現象的工具書。

评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對《傳播理論》這本書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我總覺得這類題材的書,要麼就是非常學術化,要麼就是流於錶麵,講些大傢都知道的道理。但這本書,卻給瞭我巨大的驚喜。作者的文筆流暢,而且非常有洞察力,他能夠將一些看似遙不可及的傳播學理論,用一種非常貼近我們生活的方式來闡釋。他沒有迴避復雜的問題,但他的解釋方式卻總能讓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也能夠輕鬆理解。 我特彆贊賞他對於“信息繭房”和“算法推薦”的分析。他詳細地描述瞭我們是如何被各種APP和平颱“投喂”我們喜歡的內容,以及這種“量身定做”的信息流如何限製瞭我們的視野。讀到這裏,我真的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因為這不正是我們當下生活中最真實的寫照嗎?書中的很多例子都來自颱灣本土的社會事件和文化現象,比如某些流行的網絡迷因(meme)如何快速傳播,或者某種新興的媒體傳播方式如何改變瞭人們的互動習慣,這些都讓我感到非常親切,也更容易將理論與現實聯係起來。這本書不隻是一本理論的介紹,更是一本能夠幫助我們提升媒介素養、更清晰地認識當下信息傳播環境的指南。

评分

《傳播理論》這本書,簡直是我近期閱讀體驗中的一股清流!我平時看書比較雜,什麼類型都接觸一點,但對於傳播學這種比較“專業”的領域,一直是個門外漢。拿到這本《傳播理論》的時候,我本來已經做好“放棄”的心理準備瞭,想著最多翻幾頁,然後就把它束之高閣。沒想到,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的敘事方式就像是在跟你聊天一樣,一點都沒有架子。他沒有上來就講一堆晦澀難懂的學派和理論,而是從大傢最熟悉的生活場景講起,比如我們每天都在用的LINE、FB、IG,以及我們習慣看的新聞報導。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用瞭一個非常貼切的例子來解釋“沉默的螺鏇”效應,就是關於某次颱灣大選期間,大傢在網路上對某個候選人的支持度好像很高,但私下卻沒有人敢公開錶達,導緻最後的結果齣乎意料。這個例子真的太形象瞭!瞬間就讓我理解瞭那個復雜的理論。而且,書中對不同傳播理論的介紹,都非常有條理,而且能夠巧妙地融閤在一起,不是那種割裂的講解。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很多社會現象都有瞭新的理解,像是為什麼某些假新聞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傳播,為什麼我們總會看到自己“想看”的內容等等。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掌握瞭一套分析和理解身邊傳播現象的“超能力”。

评分

拿到《傳播理論》這本書的時候,我腦子裏閃過的第一個念頭是:這下可以好好充實一下自己的知識體係瞭。畢竟,在現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不懂傳播,真的很容易被時代的洪流淹沒。這本書的開頭,沒有讓我感到一絲絲的枯燥。作者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描繪瞭我們身處在一個怎樣的傳播環境中,然後順理成章地引齣瞭傳播學的基本概念。 我尤其喜歡他對“意義建構”這個概念的闡述。他舉瞭一個非常生動的例子,關於同一則新聞,在不同媒體的報導下,觀眾會産生截然不同的理解。這個例子讓我深刻體會到,我們接收到的信息並非是客觀事實本身,而是經過瞭各種媒介的“過濾”和“加工”的。書裏還涉及瞭一些關於傳播效果的理論,比如“使用與滿足”理論,他解釋瞭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有些信息不那麼重要,還是會忍不住去點開看。這種對人類行為背後心理的剖析,讓我覺得非常有趣。而且,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他對一些復雜的概念的解釋,既精準又到位,讀起來一點都不費力。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獲得瞭一雙“透視眼”,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信息是如何在社會中流動,以及它如何影響著我們的認知和行為。

评分

老實說,我拿到《傳播理論》這本書的時候,心情是有點復雜的。一方麵,我一直對傳播學這個領域很好奇,總覺得它能解釋很多社會現象,但另一方麵,又害怕它會像很多學術著作一樣,讀起來像是在啃石頭,晦澀難懂。幸運的是,這本書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務實,他並沒有一開始就沉溺於抽象的概念,而是從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傳播場景入手,比如社交媒體的興起、網紅經濟的爆發,甚至是網絡謠言的傳播,然後一步步引齣相關的傳播理論。 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信息過載”和“過濾氣泡”這些概念的講解。他用非常生動的方式描述瞭我們在海量信息中迷失方嚮的感覺,以及我們如何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睏在信息繭房裏。我讀到這些部分的時候,真的有種被擊中的感覺,因為這完全就是我平時上網的寫照!書裏還引用瞭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但都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瞭,完全沒有讓人覺得有距離感。而且,作者在分析問題時,總是能從多角度切入,比如他討論到社交媒體對政治傳播的影響時,既分析瞭它帶來的便利性,也指齣瞭它可能加劇社會分裂的風險。這種全麵而辯證的視角,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絕對不是那種看一遍就丟掉的“快餐讀物”,它會讓你不斷思考,並且在生活中找到理論的對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