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传播学
  • 传播理论
  • 媒介研究
  • 大众传媒
  • 社会学
  • 文化研究
  • 信息传播
  • 传播史
  • 媒介效果
  • 传播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从多元的视角探讨人类的传播行为,内容涵盖媒体中介的传播行为,和人与人直接面对面的沟通行为。每一章都是由目前国内传播学领域资深的教师撰写而成,他们将累积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心得,以深入浅出方式解说理论,并且尽量採用国内的实例,让同学们在阅读时感觉比较熟悉而亲切。为提高学习兴趣与效率,每一章都附有讨论问题以及专门语汇。国内的大专院校的师生们,在教授与学习传播理论时,此书应该能够提供较宽广以及多元的内容与观点。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传播理论》的书的详细图书简介,但内容完全避开了您提到的那本书(假设您的书是关于传播学理论的)。我将聚焦于一本假设存在的,主题完全不同的书籍。 --- 图书简介:《沉默的群山:高加索民族史诗与现代回响》 作者: 亚历山大·伊万诺夫 装帧: 精装,附赠手绘地图与珍贵文献扫描件 页数: 850页 出版社: 远方之镜文化 定价: 188.00 元 --- 导言:时间雕刻的边界 《沉默的群山:高加索民族史诗与现代回响》并非一部单纯的历史教科书,它是一次穿越亚欧大陆文明交汇点的史诗性探险。高加索,这片被黑海与里海环抱、被大高加索山脉刺破天际的土地,自古以来便是帝国角力的棋盘,是文化熔炉的坩埚。它以其极端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令人目眩的语言多样性(拥有超过五十种独立语系和方言)以及深植于血脉中的部族荣誉感而闻名于世。 本书的主旨在于解构“高加索性”的深层含义。我们试图超越新闻报道中对冲突、石油和边界的刻板印象,深入挖掘支撑着这些古老民族(从格鲁吉亚的王室血脉、亚美尼亚的信仰坚守,到车臣的伊玛目精神、阿布哈兹的游牧传统)数百年来生存智慧与文化认同的内核。作者亚历山大·伊万诺夫,一位在第比利斯生活了二十年的历史地理学家和民族志专家,以其深厚的田野调查基础和无可匹敌的档案挖掘能力,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既宏大又细腻的史诗画卷。 第一部分:创世之歌与帝国阴影(公元前至中世纪) 本书的开篇,带领读者回到遥远的青铜时代,探究传说中被遗忘的科尔基斯王国(Colchis)和亚美尼亚王国的早期辉煌。我们详细考察了波斯萨珊王朝、拜占庭帝国以及后来的阿拉伯哈里发国对该地区宗教信仰和政治结构的渗透与重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伊比利亚(Iberia,即格鲁吉亚东部)如何从游牧部落联盟转变为拥有成熟文字和基督教信仰的国家进行了开创性的论述。伊万诺夫打破了以往将高加索视为“蛮族前沿”的传统叙事,强调了当地文化对欧亚大陆文明的独特贡献,包括其早期修道院文学的精妙,以及对中世纪军事哲学的深刻影响。 我们深入分析了高加索山脉中那些未被征服的自由部落——纳赫-达吉斯坦民族群体的社会结构。通过解读现存的口头史诗和萨迦传说,我们得以重构了他们在面对外来强大帝国时,如何运用山地地形构建出近乎完美的防御体系,将“自由”作为至高无上的价值锚定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 第二部分:征服者的游戏与信仰的对决(奥斯曼、波斯与沙皇俄国) 中世纪晚期至近代,高加索的命运与三大欧亚帝国紧密缠绕。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基督教(东正教、亚美尼亚使徒教会)与伊斯兰教(逊尼派、什叶派)在高加索山区的长期共存与张力。 伊万诺夫教授详尽梳理了沙皇俄国的“高加索战争”(1817-1864年)的历史脉络。这不仅仅是军事扩张史,更是一部关于抵抗、投降与文化湮灭的悲剧。书中对伊玛目沙米勒(Imam Shamil)及其领导的穆斯林抵抗运动的描述尤为精彩。作者通过查阅沙俄军事档案和奥斯曼帝国的外交电报,呈现了一个立体而非脸谱化的沙米勒形象——他不仅是军事领袖,更是连接伊斯兰教法、苏菲主义传统与部落政治的复杂调停人。 我们同时探讨了切尔克斯人(Adyghe)在战争失败后的大规模流散(“切尔克斯大驱逐”),分析了这次事件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当代土耳其、约旦和叙利亚的民族构成,以及这如何成为高加索地区至今未愈合的集体创伤。 第三部分:苏维埃工程与民族的重塑(二十世纪) 苏联的到来并未带来承诺中的乌托邦,而是带来了一场更大规模的社会工程实验。第三部分详尽分析了苏联治下高加索地区的“民族划分”(Korenizatsiya)政策的初衷与后果。 作者着重分析了斯大林如何利用苏联早期的人口普查和行政区划,刻意夸大或模糊某些民族身份,以服务于莫斯科的中央集权目标。例如,对于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地区的归属争议,其根源就深深植根于二十年代的政治决策。 此外,本书对苏联时期高加索的文化“现代化”项目进行了批判性考察。一方面,我们看到了识字率的提高和工业基地的建立;另一方面,传统家族结构、地方性法律(Adat)和宗教习俗遭到了无情的压制。这种强制性的“去地方化”过程,为后苏联时代各民族之间日益尖锐的身份认同冲突埋下了伏笔。 第四部分:解体后的回声与现代困境 进入冷战末期及苏联解体后,高加索成为了一个多层次冲突的爆破点。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独立后,高加索各国(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如何应对内外部的复杂挑战。 我们详细剖析了阿布哈兹、南奥塞梯、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等“冻结冲突”的动态演变。伊万诺夫教授拒绝采取任何一方的官方叙事,而是通过采访流亡者、返回家园的难民、以及当地的和平倡导者,重建了战争的微观史。例如,对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冲突的论述,不再仅仅关注军事胜利,而是深入到双方的集体创伤叙事如何被国家机器用于巩固现代民族主义的构建过程。 最后,本书探讨了高加索地区在“全球化”冲击下的文化韧性与适应。面对石油财富的诱惑、伊斯兰极端主义的间歇性渗透,以及地缘政治大国的持续干预,高加索的未来走向何方?作者认为,关键在于能否在承认历史宿怨的前提下,构建一种超越部族和宗教界限的“共享地理政治认同”。 结语:永恒的迁徙与山地的承诺 《沉默的群山》是一部跨越千年、横亘多重文明的巨著。它以详实的史料、生动的田野记录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高加索人民在极端环境下保持其独特身份的顽强生命力。阅读此书,如同攀登一座被云雾缭绕的群山,每登临一处,都能瞥见更广阔、更复杂、也更具人性光辉的文明图景。对于任何试图理解现代世界复杂性、探究身份政治起源,或仅仅是热爱壮丽山地史诗的读者而言,本书都是不可或缺的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萧宏祺


  世新大学性别所兼传播管理学系教授

陈忆宁

  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委员
  政治大学传播学院专任教授

黄葳威

  政治大学广播电视学系教授

方孝谦

  政治大学新闻学系教授

王嵩音

  中正大学传播学系暨电讯传播研究所教授

秦琍琍

  世新大学口语传播学系教授

黄铃媚

  世新大学口语传播学系教授

主编/作者简介

郭贞

  政治大学广告学系教授

校阅者简介

朱立


  政治大学名誉教授



 

图书目录

〈校阅序〉「好理论最实用」 i
主编序 v
作者简历 xi

第一章 自多重视角探讨传播理论/郭 贞 1
壹、传播的定义 2
贰、传播研究与传播理论 2

第二章 符号、语言与传播/萧宏祺 23
壹、前言 24
贰、符号学传播行为模式分析 26
参、欧陆的符号学文化研究传统 35
肆、本土研究与结论 45

第三章 大众传播效果之一:媒介的短期效果与中期效果/陈忆宁 59
壹、前言 60
贰、火星人进攻记:广播对美国造成恐慌 63
参、人们的选择:在政治竞选活动中的媒介 69
肆、使用与满足 78
伍、混种玉米的爱荷华研究:创新的採纳 82
陆、电影实验:说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士兵 85
柒、传播与说服:寻找魔术之钥 89
捌、亲身影响:两级传播 98
玖、新闻的议题设定功能:告诉人们想什么 103
拾、第三人效果 111

第四章 政治传播/陈忆宁 123
壹、政治传播的开始:宣传 124
贰、政治传播的几个经典研究 126
参、经典研究的修正 129
肆、传播研究的政治 132
伍、当代观点 133
陆、议题设定 136
柒、议题建构 144
捌、媒体、民意与政策制定 151
玖、框架 155
拾、沉默螺旋 157
拾壹、结论 163

第五章 媒体长期效果:涵化理论/黄葳威 173
壹、讯息系统分析 175
贰、文化指标者的观点 176
参、涵化分析 180
肆、主流效果 182
伍、阅听人学到什么 186
陆、结论 193

第六章 媒体与意识形态/方孝谦 205
壹、前言 206
贰、马克思的生产模式理论 207
参、20世纪的上下层结构辩论 210
肆、结论 235
伍、摘要 236

第七章 电脑中介传播/王嵩音 243
壹、电脑中介传播的定义与特性 244
贰、电脑中介传播重要概念 246
参、电脑中介传播理论 250
肆、结论 272

第八章 说服传播/郭 贞 285
壹、说服的本质 286
贰、说服传播的历史起源与相关理论 292

第九章 人际沟通在现代社会之必要性/郭 贞 329
壹、人际沟通是不可回避的行为 331
贰、人际沟通研究:一个简短的历史回顾 332
参、人际沟通的定义─三种取向 333
肆、自多重观点看人际沟通 340

第十章 小团体/秦琍琍 367
壹、小团体沟通的定义与内涵 368
贰、小团体研究的重要概念与理论 373
参、小团体的沟通与互动技巧 380
肆、团队的建立与合作 393
伍、结论 396

第十一章 组织传播/秦琍琍 401
壹、组织传播的定义与内涵 403
贰、组织传播研究的多元取径与理论 408
参、组织传播的实务与沟通情境 425
肆、结论 440

第十二章 谈判与人际冲突的化解/黄铃媚 449
壹、诊断冲突情境 451
贰、选择谈判策略 462
参、执行谈判策略 474
肆、结论 488

第十三章 文化间与跨文化传播/黄葳威 501
壹、文化的定义 502
贰、文化传播观点 515
参、文化间传播 520
肆、跨文化传播 529
伍、结论 538

 

图书序言

主编序

  「十年磨一剑,双刃未曾试」这是唐朝的苦吟诗人贾岛的名句,形容完成一首诗作需要反覆推敲的艰辛,所谓慢工出细活吧。用这个诗句来形容这本书的编辑过程,所经历的困难和曲折彷彿也有点类似吧。这本书与目前已经出版的传播理论教课书最大的不同点是,每一章都是由目前国内传播学领域资深的教师撰写而成,而且经过三次内容更新与修订。书中累积了他们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心得,他们在解说理论之时尽量採用国内的实例,让同学们在阅读时感觉比较熟悉而亲切。同时,为了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作者在每一章结尾处,都有列出几个讨论问题以及专门语汇。

  2005年夏天,政大传播学院开始有这个编撰「传播理论」教科书的想法,当时我一直在教「传播理论」这门大学部的必修课,因此我衔命担任这本书的编辑工作。六月下旬我邀集有兴趣参与撰写此书的老师们开第一次会,讨论书目与内容与缴交初稿的日期。同年的十二月又邀请各位作者喝下午茶,暂定于次年三月缴交初稿,同时也确定书写的体例。由于各位老师工作忙碌,次年交稿的情形很不理想。另外,还有几位原先在规划名单中邀请撰稿的学者,几经考虑后表示婉拒,我只好重新另外寻找适合的作者。在随后的几年当中,一方面由于教学与执行研究计画,工作十分忙碌;二方面,我的健康出现问题,遵照医生嘱咐必须请假,休养了一年半,因此我对于编撰书稿并无积极作为。一直延宕至2013年夏天,我才开始重新致力于撰稿和编辑工作,并且邀请到传播学界声闻遐迩,学识渊博见地卓着的朱立教授,担任本书的校阅。非常感谢朱教授仔细校阅各章节书稿之后,给每一位作者提出内容上的修改建议。同时,我也再次检视各章节写作的体例和格式的一致性,并且请作者依照内容属性,增加图表、照片和实际案例,以期能帮助读者对理论的理解,与提高文章的可读性。至2014年夏天,眼见此书从开始编撰即将进入第十个年头,我于是申请教授休假半年,决心尽力将此书完成。

  当初在规划此书的内容架构时,我主要是参考Littlejohn和Trenholm所写的两本关于人类传播的教课书,因为我觉得这两本书呈现的观点和视野最多元,提供的材料也最丰富。英文communication这个词的涵义,可以同时涵盖单向的传播与双向的沟通,较早期的研究多关注于涉及大众媒体传播对阅听大众的效果,后来有些学者开始将焦点转移至人际沟通、小团体沟通和组织传播。1990年代初期当我在美国密西根大学攻读博士之时,我们的核心传播课程被分为两大类:媒体中介的传播行为,与人直接面对面的沟通行为。我的师长们认为这是传播理论的两大柱石,缺一不可。时至今日,虽然随着传播科技的快速发展,给人们提供更多元的传播媒体和平台。例如,数位媒体和社群媒体等,它们的确可以不同的方式中介人们的传播行为,然而真正影响人与人沟通行为的核心元素,例如,制码与解码、社会关系、符号互动与社会交换等,依旧对于人际沟通行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延续这样的思维,我在构思这本书的架构时决定必须纳入这两部分:(1)媒体中介的传播行为;(2)面对面的人际沟通行为。如此方能让修习传播学理论的同学不至于只偏重一方面,却忽略了另外一个重要的面向。由于目前许多的大学传播科系在教传播理论课的内容时,通常比较偏重大众媒体传播对阅听人与社会的影响;关于人际沟通、小团体沟通和组织沟通方面的内容就被归入口语传播系的教学范畴。我特意让此书的架构涵盖传播学理论的两个重要的范畴,正可以给教师和学生们提供更广的选择。

  本书的第一章是〈自多重视角探讨传播理论〉,我先介绍不同的典范,从多元的视角及观点切入,来探讨人类的传播行为之现象。书中比较了三种不同典范─实证、诠释和批判─三者在知识论、本体论、问题意识、关注的焦点,以及各自在传播现象观察与资料蒐集方法上的差异。紧接在第一章的传播学研究典范的哲学基础的铺垫之后,第二章是〈符号、语言与传播〉。作者先介绍语文和非语文符号体系,因为语文和非语文符码正是所有的沟通与传播行为最基本的工具。接着又介绍欧陆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传统发展,并且整理了符号语言学在台湾传播研究近二十年来的扎根发展,以及如何与被广泛运用在广告消费文化与女性主义的研究中。

  本书第三章至第五章的内容都是关于大众媒体对于阅听人的效果研究。第三章〈大众媒体的中短期效果〉,主要是介绍以实证研究法所建构发展出的传播理论。内容涵盖了认为媒体是万能的魔弹理论,两级传播、创新与採纳、使用与满足、与后来的第三人效果理论。第四章〈政治传播〉的内容大都是关于大众媒体与政治传播,以及对阅听大众产生的各种类型的效果,其中有许多属于中短期的效果。作者花了很多篇幅讨论议题设定与后继的议题建构;同时引出近年发展出的框架理论在政治传播上的影响。另外,作者也介绍了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社会学的基础之间的关系,并且摘要成现关于此理论的实证研究与后续发展。如果将此二章合併阅读,读者更能够了解大众媒体效果研究的起源、历程与发展。第五章是〈媒体的长期累积效果〉。作者主要聚焦于涵化理论,作者将其起源、发展与应用,做了非常仔细的介绍与讨论。

  第六章是〈媒体与意识型态〉,作者将隶属于批判典范下的重要传播理论,做了一个摘要而精辟的整理与讨论。作者介绍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为釐清意识形态的观念,又各自衍生出诸如「文化霸权」、「整体」、「文化工业」、「召唤」、「多元决定」、「构连」、「拟像」等等的说法,目的是要帮助读者掌握批判学派回答上述传播效果问题的特殊角度。在第七章的〈电脑中介传播与数位传播〉中,作者介绍了十多个与电脑中介传播相关的理论,深入浅出地带领初学者了解,快速发展的传播科技对于人类传播行为的影响。第八章是〈说服传播与相关理论〉。一开始的破题是聚焦于比较传统与现代说服的核心问题:信念态度与行为改变的先后顺序。作者接着溯古论今,介绍从古希腊时期亚理斯多德修辞学中的说服五准则,耶鲁研究的说服效果与态度改变,以及不同取径的学习理论,免疫理论,社会判断论,理性行为论,最后以推敲可能模式(ELM)为集大成之作。目的是让同学可以从不同的观点切入,学习说服传播理论及应用。

  本书自第九章开始探讨面对面直接沟通的行为及其重要理论。〈人际沟通与关系发展〉的相关理论很多,作者採取多元观点来介绍传播学者对于人际沟通不同的研究取径,以及他们建构的理论。例如,定律取径和通则观点的理论有:降低不确定理论、社会交换理论与公平理论、人际吸引力理论、社会渗透论和关系进展论。又介绍了强调规则取径的理论,意义协调与管理,以及从系统取径切入的理论─关系沟通论。在第十章〈小团体沟通与决策〉中,作者从理论与实务的角度来讨论四个重点:(1)小团体沟通的定义与内涵;(2)小团体研究的重要概念与理论;(3)小团体的沟通与互动技巧;(4)团队的建立与合作。第十一章是〈组织沟通与社会网络〉,作者分别从学术与实务的面向来介绍组织传播。先介绍各种不同的研究取径与相关理论,继而从实务的面向,分别由人际、小团体、组织以及跨组织的沟通情境中,说明在日常组织运作中会面对的相关议题,期望让读者对组织生活能有更深刻的感受。在第十二章的〈冲突化解与协商〉里,作者以理论与实务融和的方式先介绍和诊断五种冲突解决途径,接着提出各种谈判的策略,融合了谈判理论的探讨与实务面的操作策略,非常具体而且具有参考价值。本书的最后一章是〈文化间与跨文化传播〉。作者先从不同观点来界定文化,然后从巨观与微观两种研究取径来探讨文化间传播与跨文化传播:认知历程、语文历程及非语文历程。本章所探讨的重要议题包括面子协商理论和刻板印象。

  如今此书即将出版,个人一方面十分期待,二方面也感到相当抱歉。我的期待彷彿像是位母亲的心情,因为孕育多年的宝宝终于要出生了。同时,由于我个人的状况与努力不够,以致于让此书的出版延宕至今。对于每一位参与撰稿的作者,我要表达深深的歉意与感谢。谢谢大家对我的耐心与容忍,更感谢大家坚持到底完成此书的最后修订工作。同时,我也想感谢出版社对我们的信心与支持,多年来不离不弃的守候。最重要的是,所有的作者们都有一致的心愿,期许这本教课书给国内所有的大专院校的教师和学生们,在教授和学习传播理论时,能够得到助益。如果读者们觉得此书尚有不足与疏漏之处,欢迎随时告知我们,我们会继续作修改,继续提升读者的满意度。

郭贞
政大广告学系
2015年11月15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传播理论》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的一股清流!我平时看书比较杂,什么类型都接触一点,但对于传播学这种比较“专业”的领域,一直是个门外汉。拿到这本《传播理论》的时候,我本来已经做好“放弃”的心理准备了,想着最多翻几页,然后就把它束之高阁。没想到,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叙事方式就像是在跟你聊天一样,一点都没有架子。他没有上来就讲一堆晦涩难懂的学派和理论,而是从大家最熟悉的生活场景讲起,比如我们每天都在用的LINE、FB、IG,以及我们习惯看的新闻报导。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例子来解释“沉默的螺旋”效应,就是关于某次台湾大选期间,大家在网路上对某个候选人的支持度好像很高,但私下却没有人敢公开表达,导致最后的结果出乎意料。这个例子真的太形象了!瞬间就让我理解了那个复杂的理论。而且,书中对不同传播理论的介绍,都非常有条理,而且能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不是那种割裂的讲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很多社会现象都有了新的理解,像是为什么某些假新闻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为什么我们总会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等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一套分析和理解身边传播现象的“超能力”。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传播理论》这本书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总觉得这类题材的书,要么就是非常学术化,要么就是流于表面,讲些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这本书,却给了我巨大的惊喜。作者的文笔流畅,而且非常有洞察力,他能够将一些看似遥不可及的传播学理论,用一种非常贴近我们生活的方式来阐释。他没有回避复杂的问题,但他的解释方式却总能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够轻松理解。 我特别赞赏他对于“信息茧房”和“算法推荐”的分析。他详细地描述了我们是如何被各种APP和平台“投喂”我们喜欢的内容,以及这种“量身定做”的信息流如何限制了我们的视野。读到这里,我真的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因为这不正是我们当下生活中最真实的写照吗?书中的很多例子都来自台湾本土的社会事件和文化现象,比如某些流行的网络迷因(meme)如何快速传播,或者某种新兴的媒体传播方式如何改变了人们的互动习惯,这些都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也更容易将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这本书不只是一本理论的介绍,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提升媒介素养、更清晰地认识当下信息传播环境的指南。

评分

哇,这本书《传播理论》我真的拖了好久才开始看,总觉得这书名有点吓人,像是那种大学里才会出现的“硬壳书”。不过,我最近刚好有点空,就硬着头皮翻开了。结果呢?让我惊喜到不行!一开始我以为会看到一堆我完全搞不懂的专业术语,什么“信息论”、“符号学”什么的,但作者的叙述方式真的太友好了!他不是直接把枯燥的概念甩在你脸上,而是通过很多很有趣的例子,像是我们平时刷短视频、看新闻、或者跟朋友Line聊天,都会巧妙地带入传播学的一些核心概念。 举个例子,讲到“议程设置”的时候,他没有直接引用学术文献,而是从台湾媒体如何报导某件社会事件说起,分析了为什么这件事突然就成了大家茶余饭后讨论的焦点。我顿时就觉得,啊,原来那些我习以为常的媒体现象背后,竟然有这么一套理论支撑!读起来一点压力都没有,反而像是在听一个博学的朋友在分享他观察到的世界。而且,他还会时不时穿插一些台湾在地化的例子,比如某个知名艺人的绯闻、某场地方选举的造势活动,都会被他用来解释复杂的理论,让我感觉特别亲切,也更容易理解。书中的一些讨论,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接收信息的习惯,是不是太容易被媒体牵着鼻子走了?真的,这本书不像是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带你“看透”传播现象的工具书。

评分

老实说,我拿到《传播理论》这本书的时候,心情是有点复杂的。一方面,我一直对传播学这个领域很好奇,总觉得它能解释很多社会现象,但另一方面,又害怕它会像很多学术著作一样,读起来像是在啃石头,晦涩难懂。幸运的是,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务实,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沉溺于抽象的概念,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传播场景入手,比如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红经济的爆发,甚至是网络谣言的传播,然后一步步引出相关的传播理论。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信息过载”和“过滤气泡”这些概念的讲解。他用非常生动的方式描述了我们在海量信息中迷失方向的感觉,以及我们如何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困在信息茧房里。我读到这些部分的时候,真的有种被击中的感觉,因为这完全就是我平时上网的写照!书里还引用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但都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完全没有让人觉得有距离感。而且,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总是能从多角度切入,比如他讨论到社交媒体对政治传播的影响时,既分析了它带来的便利性,也指出了它可能加剧社会分裂的风险。这种全面而辩证的视角,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绝对不是那种看一遍就丢掉的“快餐读物”,它会让你不断思考,并且在生活中找到理论的对应。

评分

拿到《传播理论》这本书的时候,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这下可以好好充实一下自己的知识体系了。毕竟,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懂传播,真的很容易被时代的洪流淹没。这本书的开头,没有让我感到一丝丝的枯燥。作者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描绘了我们身处在一个怎样的传播环境中,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我尤其喜欢他对“意义建构”这个概念的阐述。他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关于同一则新闻,在不同媒体的报导下,观众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这个例子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并非是客观事实本身,而是经过了各种媒介的“过滤”和“加工”的。书里还涉及了一些关于传播效果的理论,比如“使用与满足”理论,他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有些信息不那么重要,还是会忍不住去点开看。这种对人类行为背后心理的剖析,让我觉得非常有趣。而且,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他对一些复杂的概念的解释,既精准又到位,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双“透视眼”,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信息是如何在社会中流动,以及它如何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和行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