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位麦克鲁汉:麦克鲁汉媒体理论于数位时代的再解读

数位麦克鲁汉:麦克鲁汉媒体理论于数位时代的再解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aul Levinson
图书标签:
  • 麦克鲁汉
  • 媒体理论
  • 数字时代
  • 媒介生态
  • 传播学
  • 技术哲学
  • 后现代主义
  • 文化研究
  • 新媒体
  • 媒介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作者保罗‧李文森教授特别为台湾读者增加全新序言。
◎第一本完整介绍麦克鲁汉媒体理论,并解读数位时代本质的重量级作品。
◎麦克鲁汉辞世三十五周年,猫头鹰出版社纪念麦克鲁汉系列作品,全新珍藏。
本书为保罗‧李文森教授针对麦克鲁汉的媒体理论,完整深入解读分析,并提出当代见解之重量级作品。本书有三大架构:
1.统整介绍麦克鲁汉的传播理论:本书每一章均以麦克鲁汉的一项重要见解、原则或概念为重点加以阐论,从最早的「媒体即讯息」、「脱壳之人」、「冷热比」、「地球村」、「人人皆为出版家」,到最晚近的「媒体律」等,完整贯串麦克鲁汉理论。
2.探讨网路世代的现况与未来发展:在今日的数位时代中,网路世代可谓体现了麦克鲁汉「地球村」以及「人人皆为出版家」的理想。网际网路世界让每台个人电脑甚至行动装置如智慧型手机等,都能成为生产与接收资讯的独立单位,实践了麦克鲁汉的「分权化」理念。麦克鲁汉当年对媒体的未来预言是否已确切命中并持续指出发展的方向?
3.全文化面向呈现资讯时代新貌:Levinson教授旁征博引,将媒体理论融入哲学、文学、电影、大众文化与网际网路等多元现象,并不断引述与麦克鲁汉生前庞大的哲学系统中精粹而出的珠玑妙句,使我们能从日常生活接触、发现、体会到麦可鲁汉的真知灼见。

本书重点不在证明麦克鲁汉的见地如何切中目前的时事,重点而在探索──同时也在解释──麦克鲁汉为我们这个数位时代,写下那些重要的教材。

*目次
中文版序 规格的力量:网路媒体的建造
作者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不甘不愿作阐述
第三章 网路的内容
第四章 网路空间的字母之歌
第五章 网路天使
第六章 从偷窥到参与
第七章 中心的命运
第八章 萤光幕后的大脑
第九章 劲酷文本
第十章 生锈的把关人
第十一章 网上冲浪奴
第十二章 美的机器
第十三章 网路峇里人
第十四章 穿透镜面,熠熠生辉
第十五章 媒体演化的螺旋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数位麦克鲁汉:麦克鲁汉媒体理论于数位时代的再解读》的图书简介,其内容聚焦于麦克鲁汉思想在当代数字环境中的应用与挑战,而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本身。 --- 《媒介的迴响:解析后印刷时代的信息生态与人类感知重塑》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技术飞速迭代的当代社会中,信息媒介的本质性转变如何深刻地重塑了我们的感知结构、社会互动模式以及对“真实”的理解。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媒介景观”之中,传统的新闻、娱乐、知识传播方式被即时性、碎片化和高度互动化的数字平台所颠覆。本书旨在跳脱出单纯的技术进步论,回归对媒介结构及其对人类心智影响的本体论审视,考察这种转变对个体主体性、公共领域乃至文化延续性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媒介的内在逻辑与环境的塑造 媒介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它们更是塑造我们经验世界的“环境”。本书首先重建了理解媒介核心特征的分析框架,强调媒介的物理形态和传播速度如何内在地规定了我们思考和感受的方式。 1. 媒介的“温度”与“触感”:从线性到网状的认知转移 我们将分析从印刷时代的线性、深思熟虑的阅读模式,向数字时代的超文本、多任务处理(Multitasking)的认知模式的转变。印刷术培养了我们分析性、逻辑推理的能力,而当前的数字界面,以其恒定的通知和即时反馈机制,正在奖励“快速反应”而非“深度沉思”。这种转变如何影响了我们对复杂问题的把握能力,以及对时间、注意力的分配?书中将详细探讨“超载感”并非简单的信息量问题,而是媒介结构本身对人类有限注意力的无情榨取。 2. 媒介即信息:语境的消解与重构 继承并发展媒介环境论的核心观点,本书着重考察在高度连接的网络环境中,“语境”(Context)这一传统意义上的知识锚点如何被稀释甚至抹除。在一个永恒的“现在”中,历史的深度感被削弱,一切信息都以扁平化的姿态同时涌现。我们将分析这种语境的消解如何影响了伦理判断和社会共识的建立,特别是在身份政治和信息茧房日益固化的背景下。 3. 感官的再平衡:视觉霸权与触觉的回归 媒介技术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对人类特定感官的偏爱或抑制。印刷时代强化了视觉和理性的关联。然而,在当前由触摸屏、传感器和虚拟现实技术驱动的环境中,我们目睹了“触觉”(Haptic)和“临场感”(Presence)的回归。本书将审视这种感官生态的再平衡,如何改变了我们对身体性、空间感以及“在场证明”的理解。虚拟世界中的“身体”不再是物理性的,但其体验的强度却毫不逊色。 第二部分:后印刷时代的公共领域与知识生产 数字技术重塑了知识的获取、生产与权威的分配。本书将批判性地考察这些变化对公共讨论质量和知识民主化的影响。 1. 碎片化叙事与“故事的衰亡” 数字平台倾向于奖励简洁、情绪化的表达,而非复杂、长篇的论证。我们将剖析这如何导致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s)的瓦解,以及专业知识(Expertise)权威性的被削弱。社交媒体算法驱动的“参与度”优先原则,使得那些最能激发情绪反应的内容得以最大化传播,而非那些基于事实和审慎分析的内容。这不仅关乎“假新闻”,更关乎人类理解世界所需的心智工具箱是否正在系统性地萎缩。 2. “参与的陷阱”:从观众到产品的角色互换 在Web 2.0的语境下,用户被鼓励成为内容的生产者,这被誉为媒介民主化的胜利。然而,本书将揭示这种“参与”背后的经济逻辑。个体在平台上的互动、创造和数据贡献,构成了新型的“注意力经济”的基础。用户不仅是内容的消费者,更是其价值的创造者和被算法捕获的对象。我们将探讨这种角色互换如何模糊了娱乐、劳动与社交的界限,并对个人隐私构成了持续的侵蚀。 3. 自动化与拟像:信息的“新真实”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深入内容生产的各个环节,从文本生成到深度伪造(Deepfakes),我们正面临一个“拟像”(Simulacra)加速泛滥的时代。当机器能够高效、大规模地模仿人类的创造力时,人类经验的独特性和原创性将受到何种挑战?本书将运用后结构主义的视角,审视在机器生产的完美复制品面前,我们如何定义和捍卫“真实性”的边界。 第三部分:数字环境下的主体性与心智的未来 最终,媒介环境的改变必然反映在对“人”的定义上。我们如何在这个持续监控、高度互联但又极度疏离的环境中保持一个完整、自主的心智? 1. “延伸”与“截肢”:技术对人类心智的二元作用 技术是人类心智的延伸,但也必然带来对其他心智能力的“截肢”。例如,对外部记忆存储(如搜索引擎)的依赖可能削弱内部记忆的提取能力。本书将系统梳理这种延伸与截肢的辩证关系,强调有意识地选择技术使用方式的重要性,以避免心智工具箱的单一化。 2. 匿名性、身份重塑与社会规范的渗透 数字身份的多重性为个体提供了表达未被社会主流接受侧面的自由,但也带来了身份的碎片化和责任的稀释。线上环境的“匿名性”和“去抑制效应”如何影响了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本书将分析这种技术介导的互动如何反过来渗透和重塑我们在物理世界中的社会行为和伦理规范。 3. 抵抗的媒介素养:在算法洪流中导航 本书并非一味地唱衰数字时代,而是呼吁构建一种更为深刻的媒介素养。这种素养不再仅仅是学会使用软件,而是理解其背后的经济模型、社会意图以及对认知结构的操纵性。唯有理解媒介的“不可见的力量”,我们才能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批判能力和自主选择的能力,确保技术服务于人类福祉,而非主宰人类心智。 结语:走向一个审慎的技术公民身份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用以穿透数字表象,直达媒介的本质。它挑战我们重新思考:我们希望在新的技术生态中,成为什么样的思考者、公民和社群成员?这不仅是对媒体环境的考察,更是一场关于人类心智未来走向的深刻对话。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保罗‧李文森Paul Levinson
保罗.李文森执教于纽约市福德莫大学传播媒体学院。他的非小说着作包括:
《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数位麦克鲁汉》、《真实空间: 飞天梦解析》、《手机:挡不住的唿唤》 、《新新媒介:第2版》。以上着作已被翻译成十种语言。他的第一本科幻小说包括The Silk Code (获颁轨迹杂志一九九九年最佳科幻小说新人奖;作者电子书,2012),Borrowed Tides 、The Consciousness Plague (2002, 2013) 、 The Pixel Eye (2003, 2014) 、 The Plot To Save Socrates (2006, 2012) 、Unburning Alexandria (2013)以及Chronica (2014) —最后三本又名席维拉.瓦特丝三部曲(Sierra Waters trilogy),是具历史性质的科幻小说。他会上CNN、MSNBC新闻频道、福斯新闻台(Fox News)、旅游探索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历史频道、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以及电视、广播节目。
他一九七二年所发行的黑胶唱片Twice Upon a Rhyme 在二○一○年又重新发行。他会在他自己的部落格InfiniteRegress.tv blog评论电视,并在二○○九年被高等教育纪事(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列为十大顶尖学术推特人。

译者简介

宋伟航
台大历史系、台大历史研究所中国艺术史组毕,曾任出版社编辑,现专事翻译。译作包括《有关品味》、《灵魂考》、《孤独世纪末》、《补缀的星球》、《光与影的一生》、《清沐之雅》、《企业蜕变》及《人类大世纪》多本。

图书目录

中文版序 规格的力量:网路媒体的建造
作者序
作者台湾版全新序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不甘不愿作阐述
第三章 网路的内容
第四章 网路空间的字母之歌
第五章 网路天使
第六章 从偷窥到参与
第七章 中心的命运
第八章 萤光幕后的大脑
第九章 劲酷文本
第十章 生锈的把关人
第十一章 网上冲浪奴
第十二章 美的机器
第十三章 网路峇里人
第十四章 穿透镜面,熠熠生辉
第十五章 媒体演化的螺旋

图书序言

十几年前,我撰写了《数位麦克鲁汉》这本书,现在台湾的猫头鹰出版社即将出版本书新版,我想也是时候更新一些相关的资讯──尤其是关于麦克鲁汉身为社群媒体引导者的价值。还有,我将社群媒体称为「新新媒体」,因为所有的媒体本身都是社群性的,而我们所称的社群媒体正是这种新式的媒体,如部落格、推特等,都不同于只是单纯的管理跟拨放资讯的播放器,如旧式的媒体iTunes。使用新式媒体的消费者本身即成了制作人,尽管在我们文化中普遍地使用着「社群媒体」这个词,但我认为,在本篇序中使用「新新媒体」这个名词是最适当的。

  麦克鲁汉的媒体四大律是用来开始谈论本篇的好工具。

媒体四大律

  媒体四大律,简而言之,是一种跨越时间纪录科技的冲击跟相互间关系的方式。它会向每种媒介或是科技提出四大问:这个媒介在文化上有何增强之处?削弱了什么?所重拾回的焦点是什么,毕竟在这之前这已经被削弱了?以及当被推展到极致,这个新媒介会转化成了什么?

  譬如说,照片会扩大视觉记忆,补捉世界实际的样子;也削弱了绘画、图画和素描,因为这些都是依赖画家的诠释跟围绕着创作的主题。照片能够从一池水中重拾世界的倒影,倒影中反映的即是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然后照片转而成为动态图片、3D立体全像摄影,或是最近的全球即时数位影像。

落在第四律经转化过的媒体具有多重性,像是动态图片、全像摄影、数位摄影,也能够运用在媒体四大律的探讨之中。照片同时也削弱了事件本身的口头和文字描述,也因此一张照片能够胜过千言万语。一张照片也能重拾栩栩如生的回忆。但是,转化提供了通往未来的入口,因此我们就来揭开照片是如何转化成数位影像。

自拍就是一个照片转化成新新媒体的最佳例子。在我将我跟麦克鲁汉、其子艾瑞克麦克鲁汉在媒体四大律会议的合照PO到推特上之后,我就了解到这一点。这个研讨会是我在一九七八年在费尔里.狄金生大学(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所举办的。媒体理论家艾恩.伯各斯特(Ian Bogost)在推特上问我有关照片的事情,「第四个(人或是定律)在哪?」我马上推文回覆:「第四个就是自拍。」意思是,相片中在一九七八年尚未出现的第四人就在那三个人之中;但到了二○一四年,我们就知道这三个人之中任一个对着自身拍照就是在自拍。在自拍照中,在手机上的相机转化了,它的镜头转向了,从向外拍摄到镜头可以向内对着拍照者本身。
  这种情形也发生在媒体四大律上。我们能够将被转化的媒体作一个四大律的分析。因此,自拍增强了拍照者跟被拍照者间的融合,将我们的世界削弱成只是布景,重拾回我们水中或是镜中的倒影,以及转化成……像是Snapchat的应用程式。Snapchat能够散佈影像,包括自拍照。这些影像在几秒钟或是几分钟内就会消失。

  当我们将照片视为能记录永恆的媒体或是时间的延伸时,Snapchat也的确能被视为是照片转化而成的媒体。电影评论家安卓.巴新(André Bazin)便将照片的效应完美诠释。他说:「照片能够拯救影像自身于时间中的腐化。」在这样的脉络之下,照片削弱了飞逝的影像与回忆,重拾了定在过去(carved into stone)的影像,然后在这样的数位时代中转化回到Snapchat稍纵即逝的立即性。

  再进一步应用媒体四大律才能更了解社群媒体革新中产生的其他视觉新媒体。以Google眼镜为例,就非常符合眼镜经过四大律分析之后的第四律──转化。眼镜能够增加清晰度,减少视力不良,重拾我们年轻时曾有的裸视视力,然后转化成Google眼镜,使我们能在网路上随时、随地看见任何事物。虽然Google眼镜无法吸引大众持续的关注,却引领出「穿戴式」媒体的方向,随后的Apple Watch也如同Google眼镜延伸我们的视野一般,将手表带入一个新纪元。我们也能为Apple Watch作独立的四大律分析:传统的手表能报时,转化成Apple Watch之后,当我们使用Apple Watch上网时,我们能够看透表面所显示的时间来着眼过去,或至少可以参考过去。

  媒体四大律当然也能够使我们更了解我们所见的以及我们用眼睛在做的其他事情,如阅读。这引发了一场讨论是麦克鲁汉对于Kindle电子阅读器可能持有的看法。这个主题的重要性值得我们以一个篇幅来专门讨论。

Kindle电子阅读器

  书本转化成了Kindle电子阅读器,不只是以银幕取代了纸张,用像素取代了印刷,同时还开启了对媒体把关影响深远的改革。在数位化时代前,那曾是媒体资讯传播的特征。

  我曾因为汤玛士.葛雷在〈乡村教堂墓园中的輓歌〉一诗中所描述的对人类所失去的而感到震撼。那是一首对所有「无声、臭名的米尔顿」(mute inglorious Miltons)的颂调。(译註: John Milton,知名史诗《失乐园》( Paradise Lost )的作者,他的作品<论出版自由>( Areopagitica)则是为反对出版审查制而做。)这些人长眠于地下,没人听闻过他们的伟大作品,因为命运拒绝垂怜他们。

  命运通常是以媒体把关者的形式出现,他决定了什么能付印,什么不能。有时候,我们能够一窥这些媒体把关者,策画编辑和出版商,会将约翰.甘迺迪.图尔这类的人排除在外。图尔的小说,《笨蛋联盟》( A Confederacy of Dunces )在出版一年后获得普立兹小说奖,这也是在作者因屡次遭传统出版商拒绝而自杀的十一年之后。

  当我在二十世纪末撰写《数位麦克鲁汉》时,当时一些媒体把关的关卡已经微开。但是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时,新新媒体的到来才将这些关卡各个击破。部落客开始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任何议题上发表自己的想法,无须经过任何人的同意。然后是脸书跟推特提供了任何议题即时性的、全球性的评论。

  Kindle则是让出版书籍能够如虎添翼。即使麦克鲁汉也无法免于传统出版具破坏性的媒体把关的影响。我记得当他从多伦多到纽约来参加我刚刚提过的媒体四大律会议时,就带着一箱「廉售」的《以今日论:高级主管中辍生》( Take Today: The Executive as Dropout ),就是已经下架,然后一本书给作者一块钱版税的书,因为出版商已经认定了这本书的销售不佳,不足以支持它再版。

  亚马逊的Kindle对书籍所做的便是让所有的作者、所有的人,不论是麦克鲁汉或是无名氏,都能够出版书籍。身为一个作者,我自己也因此获益。我的科幻小说自二○一二年开始供应Kindle阅读版本──这些之前都被传统大出版商以精装本或是平装本的方式出版过。我的小说以Kindle版本卖出去的也比之前用传统出版方式的要来的多。对于作者而言,相较于传统的书籍出版,Kindle其他好处还包括:在书完成之后的几小时内便能出版(传统出版则需要几个月或是几年),书出版之后也能够随时进行编辑,作者/出版商可以随时看见销售数字或是每月的版税收入(传统出版业要一年才能看到这些数字一两次)。还有,这些版税通常是书籍定价的七成,相较于下,作者只能从传统出版业拿到书籍销售的一成。

  读者也能够从立即性获得好处。在报纸的时代,书的时事话题性只能透过报纸附印还有一天中不断的更新才能达成。麦克鲁汉在《认识媒体:人的延伸》( Understanding Media)中以同意的口吻引用法国诗人阿丰斯.德拉马丁(Alphonse de Lamartine)在一八三○年的哀叹:「这书来的太迟了。」十年之后,麦克鲁汉也观察到:「施乐影印机让每个人都成为出版者。」我将二○一四年发表在〈视觉文化期刊〉( Journal of Visual Culture )中有关麦克鲁汉文章取名为〈Kindle来的正是时候,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出版者〉( The Kindle Arrives in Time and Makes Everyone a Publisher)以强调Kindle在书籍进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关于媒体四大律,Kindle除了重拾作者的掌控之外,还重拾了经典、多重版本的报纸的立即性。(关于转化部分的分析,因为Kindle太新了所以还无法清楚评断。)

阿拉伯之春
  报纸使媒体的政治前因后果变得清楚、可理解。麦克鲁汉最冒险、最具争议的尝试便是测量媒体的政治效应。例如,他在《认识媒体》中说道:「没有收音机,我们就不会有希特勒的出现,因为他的言辞是无法经得起平面媒体对他的逻辑检视。而且,希特勒的样子看起来根本就不符合他自己所鼓吹的亚利安人典范。也因此,他在电视上看起来,根本就跟他自己所言的自相矛盾。」

  在《新新媒体》第二版中,( New New Media, 2nd edition, 2013 )中,我检视了社群媒体是否为阿拉伯之春中必要的条件。相较于「充分的」这个描述,「必要的」作为「必要条件」的形容词在此是相当重要的。就如同电梯对摩天大楼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充分的」条件──「必要的」意思就是说建构所有高楼需还需要这一项科技的,对阿拉伯之春来说,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可以触及推特、youtube的新管道、以及掌控在人民手中而非在政府手中的媒体。但是社群媒体的必要性,尤其是发生在突尼西亚和埃及的早一波阿拉伯之春浪潮之时就广泛地评论着。像是埃及的瓦埃勒.高宁就告诉CNN:「这场革命始于网路…这场革命始于脸书。」(see Evangelista, 2011, and also Levinson, 2011, for more).
  
  阿拉伯之春缺乏全面性的成功并无法否定新新媒体在推翻政府中扮演助力的角色。即使革命可能是因为任何其他的因素促成或是煽动的,包括媒体,革命远程的成功通常是取决于公民生活是否有实际的改善,这远比革命初期时所传播的民怨来得重要的多了。

  因此,埃及在穆巴拉克下台之后的动盪显示了社群媒体的侷限。社群媒体不是社会改变的推手却是加强统治的手段。同样的方式也可应用在社群媒体在民主社会中对选举时的和选举之后的影响。

麦克鲁汉推特人

  推特不只是一种媒体的象征,能够「软性地定调」(softly determined)阿拉伯之春,也是麦克鲁汉为什么而写作以及麦克鲁汉如何写作的样板。所谓的「软性的」是一个必要的条件,「硬性的」则指的是充分的条件。的确,作为一个媒体,推特捕捉到媒体的一种形式:注释或是篇章名。(glosses or chapter titles; 译註:在《古腾堡星系》中,麦克鲁汉刻意将此书分成一○七的短篇,或称之为注释。每个注释仅有两到三页的篇幅,就像是一大片马赛克中的一个部份。)这种形式麦克鲁汉应用在他最广为人知也最重要的着作《古腾堡星系》中( The Gutenberg Galaxy )。

  在这一○七个注释中,我最喜欢的是:「精神分裂症可能是识字必须的后果。」以及「新的电子相互依赖症将世界重新改造成地球村的样子。」这些注释简单扼要地说明了推特的理想以及一百四十个字符的限制—言简意赅致力成为机智的灵魂。除了,在麦克鲁汉的例子中,这些注释传达了不只是机智还有他热切、简洁、影响广泛以极具预言性的智慧。
  
  如同我在《数位麦克鲁汉》中所说的,麦克鲁汉预见了数位时代并不是因为他有预言能力而是因为他的想法与人类沟通的需求同步。在数位时代,这些需求都能够被提供并且得到满足。但社群媒体,或称新新媒体,的来临却带来了更多:麦克鲁汉的沟通模式便是尝试打破这些在传统印刷媒体中受到严格管制的责难。这些责难不只会妨碍有才的作者出版书籍,还会让这些能够出版的作者只能以某些特定的方式写作,必须是长篇加上短篇名。《古腾堡星系》打破了这些限制,而像推特这类媒体上的写作形式出现也显示了麦克鲁汉的表达模式不只是奇特或是挑衅的,而是在根本上符合人性的。

希拉蕊柯林顿的「冷」竞选宣言影片

  在麦克鲁汉理解媒体的工具中,最知名、也是最常被批评跟误解的便是他将媒体区分为「冷」媒体与「热」媒体。热媒体是高调的、热烈的,提供消费者许多知识。相较之下,冷媒体是低调的、软性的、模煳的,提供消费者较少资讯。麦克鲁汉令人吃惊的看法是冷媒体能引起较多的参与。这些阅读大众被拉进来参与以消弭彼此之间的鸿沟。以下有几个好例子:诗(冷媒体)相较于相当长度的散文作品(热媒体)较能够引起更多的想法跟讨论而动漫图片(cartoon drawing;冷媒体)比一张清晰的照片(热媒体)更能引起仔细检视。

  麦克鲁汉喜欢将这类的区别应用到政治跟媒体上面。最有名的便是他评论一九六○年约翰甘迺迪在电视竞选辩论会上击败尼克森,因为约翰甘迺迪比较适合用电视这类的冷媒体。而这样的分析也相当适用于二○一五年的政治事件当中。

  二○一五年四月,希拉蕊柯林顿不是在电视上而是在youtube上宣布投入二○一六年美国总统选举。许多评论员都相当惊讶,候选人希拉蕊竟是在这支竞选影片的后半段才出现。通常,候选人都是一开始就出现在影片中,而且会占满影片的所有篇幅。但是麦克鲁汉的冷热媒体区别解释了这样的选举策略:希拉蕊正在营造出一个低调的、平静的气氛,吸引观众用他们想要从竞选人口中听到的竞选承诺来填满影片。这对希拉蕊来说是有利的,毕竟她的立场已经众所皆知,只是需要借由影不断地强调与诉说。

  除了我一看到影片就PO上部落格的文章,其他的评论家也引用麦克鲁汉的理论来分析这个重大政治事件。多数情况下,学术界持续拥护麦克鲁汉试图想去征服的传统。但是对于麦克鲁汉作品一直以来的兴趣,本书的第二版即是最好的例子,显示出麦克鲁汉的思想以及表达模式皆是与超越传统出版、学术、政治分析的文化接轨,且与人类擅于理解瞬息万变世界的表达模式相连结。

二○一五年四月,保罗.李文森于纽约市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数位麦克鲁汉》这本书时,我抱着一种“看看而已”的心态,毕竟麦克鲁汉的理论听起来总有点高深莫测。没想到,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让我这种对传播学不是那么专业的读者,也能够轻松进入状态。作者并没有直接生搬硬套麦克鲁汉的原话,而是用一种更贴近我们当下数位生活的语言,去解释那些看似复杂的概念。 尤其是在探讨“噪音”与“秩序”这个章节,让我深有感触。我们每天被海量的信息包围,各种社交媒体、新闻推送,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噪音”轰炸。麦克鲁汉的理论,放在数位时代,反而能帮助我们理解这种“噪音”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对我们认知的影响。作者在书中分析了算法如何筛选和推送信息,创造出一种看似“个性化”的“秩序”,但这种秩序可能却加剧了信息茧房的效应。这种分析,让我对我们日常接收信息的模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开始反思自己是如何被这些“数位噪音”所影响的。

评分

刚翻完《数位麦克鲁汉》,感觉像是在信息洪流中找回一盏指路明灯。我一直对麦克鲁汉的“媒介即讯息”这类概念很着迷,但总觉得那些论述是属于上个世纪的,用在现在这个什么都快到爆炸的数位时代,似乎有点隔靴搔痒。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给我注射了一剂强心针,它没有生硬地把古老的理论套到新东西上,而是非常有耐心地、一点一点地,把麦克鲁汉那些看似晦涩的思考,用我们现在每天都在接触的数位现象一一对应起来。 例如,书中对“全球村”的再解读,真的让我醍醐灌顶。以前我总觉得“全球村”就是大家上网聊天、看新闻,联系变多了。但作者却从麦克鲁汉的“感觉的延伸”出发,讲到数位技术如何不仅仅是连接,更是改变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让抽象的地理距离变得模糊,情感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被放大。尤其是在社交媒体盛行的今天,一条消息能在几秒钟内传遍全球,引发的集体情绪和行动,这不正是“全球村”在数位时代更迭、更激烈、更真实的写照吗?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谓的“连接”,究竟是真的理解,还是只是被技术裹挟的短暂狂欢。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方式非常严谨,但又出奇地引人入胜。我以前对麦克鲁汉的理解,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概念上,比如“媒介即讯息”或是“热媒介”、“冷媒介”,总觉得有点抽象,难以将其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但《数位麦克鲁汉》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读者一步步深入麦克鲁汉的思想迷宫,并在这个过程中,巧妙地将这些古老的理论重新“点亮”,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 书中对“感官延伸”的解读,是我觉得最精彩的部分之一。作者没有止步于智能手机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沟通,而是深入剖析了数位技术如何“延伸”了我们的视觉、听觉,甚至是我们对时间与空间的感知。举例来说,游戏中的虚拟世界,我们可以在里面构建身份、进行社交,这种体验的真实感,已经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作者将这种现象与麦克鲁汉的理论相结合,让我对数位时代下人类的“生存状态”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真的不仅仅是解读理论,更是引导我们去审视自身所处的数位环境,以及它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

评分

这本《数位麦克鲁汉》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彻底打破了我对“媒体”的刻板印象。我总以为媒体就是报纸、电视、网络这种“载体”,但作者通过重读麦克鲁汉,让我明白媒体的本质是“力量”——是改变人类感官、认知和社会的“力量”。书中关于“热媒介”和“冷媒介”的讨论,在数位时代有了全新的诠释。比如,智能手机这种高度互动的媒介,既有“热”的即时性和沉浸感,又有“冷”的碎片化和浅层阅读特点,这种模糊地带的处理,非常到位。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分析,而是结合了大量现实例子,比如短视频平台对注意力的捕获,虚拟现实对感官体验的重塑,甚至是我们日常使用的各种App,都被纳入了对媒介力量的探讨。这些例子非常贴近我们台湾的生活经验,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天使用的数位工具,并非只是被动的接收器,而是在悄悄地塑造我们的思维模式、社交习惯,甚至是价值观。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数位浪潮中,不自觉被改变的模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启发,更是一种看待数位世界的新视角。我之前对麦克鲁汉的印象,停留在“媒介即讯息”这种比较概括的说法,总觉得不够具体。但《数位麦克鲁汉》这本书,用一种非常“台湾在地”的视角,将麦克鲁汉的理论巧妙地融入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位现象。 作者在书中对于“冷热媒介”的重新审视,让我豁然开朗。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这些我们每天都在用的设备,究竟是“热”还是“冷”?书中的论述没有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媒介的“冷热”特质是如何在我们使用过程中相互交织,又如何影响我们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模式。例如,我们在刷短视频时,享受的是“热”的即时娱乐,但同时,碎片化的信息流又可能让我们失去深度思考的“冷”能力。这种 nuanced 的分析,让我对数位媒介有了更细致的理解,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开始主动地去辨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