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2
翻开任一本具有三十年以上历史的书本,你可以在纸页上,抚触到淡淡的浮突,那是铅字印刷留下的独特压痕,是老一辈读书人指尖最初的记忆。但自九○年代电脑排版成为印刷业主流之后,以铅字排版的凸版印刷技术逐渐没落,铸字厂和活版印刷厂相继歇业,不论是那个时代的书本或故事,都鲜少有人谈论起。
这本书试图追寻逝去的活版印刷年代,透过与铅字工作数十年的老师傅们的人生故事,观看活字印刷产业的兴盛与衰落。这本书以一本活字印刷书籍的制程为主轴,走过铸字、检字、排版、印刷四个阶段,以丰富的影像及文字记录下活字印刷的面貌。我们也邀请了几位重要的专家,进行访谈或撰文,从历史源流、字体设计、出版编辑、再版与纸型等角度切入,更全面讨论活字印刷的各个相关主题。
尽管产业没落了,活字印刷并没有消失,近年来不断有设计师、作家、创作者运用活字印刷制作或设计其书籍、作品、商品,本书收录部分产品,来呈现活字印刷现存的样貌。而附录中的重要文献,以及可制作、体验活字印刷的店家和单位,都希望能进一步激发读者去实际接触或更深入了解活字印刷。
本书由摄影师林盟山掌镜,他的影像如电影般有力,带领读者踏出追寻一本活字印刷书籍制成的旅程。文字深入浅出,老师傅们谈起那段岁月的雀跃、感叹和期许跃然于纸面。这本书透过一场视觉与文字的交会,带你看见在电脑全面攻占印刷业之前,一本书如何印制出来。你会了解,知识的传递曾经必须经过这么多双手,如此得来不易。
最后,仅以这本书,向所有曾经参与活字印刷蓬勃的那个年代的老师傅们致敬。
本书特色
◆第一本完整记录台湾活字印刷文化的书籍。
◆大量影像及深入浅出的文字,带你看见活字印刷的完整流程。
◆铸字、检字、排版、印刷之职人深度访谈,他们的人生故事就是活字印刷术历史的缩影。
◆历史源流、字体设计、出版编辑之专家访谈及撰文,全方面讨论活字印刷相关主题。
◆重要文献摘录、参考资料、制作及体验店家及单位列表,资讯丰富实用。
作者简介
摄影/林盟山
1966年生于台北,1991年开始参与摄影工作,作品横跨平面媒体、影像媒体、唱片封片与电影剧照等领域。摄影个展有1995年《青‧春》、1998年《青春日志──台湾青少年影像调查计划》、2006年《如果有件事是重要的──林盟山摄影个展》、2010年《流动摄影棚》、2013年《流しの写真屋肖像计划》;电影剧照作品有《河流》、《洞》、《想死趁现在》等;纪录片作品有1999年《秋茶》及2002年《青春印记》;出版作品有2006年《如果有件事是重要的──林盟山摄影集》。目前为自由摄影。
www.lmsphotos.com
装帧.插画/林秦华
1978年生于台北,2004年毕业于伦敦传播设计学院,作品包含绘画创作、摄影、平面设计。文宣规划设计作品有「筑生讲堂」系列文宣;装帧作品有《他们在岛屿写作》文学大师系列电影DVD套装(行人文化实验室)、《王文兴手稿集:家变、背海的人》(行人文化实验室)、《吴哥之美》(远流)、《高处眼亮》(远流)、「星月书房」丛书等。目前为自由平面设计师。
www.linchinhua.blogspot.tw
序言 编辑部
第一部 职人的记忆
铸字──
「当年印刷业很活络,可也非常竞争,在铸字的环节也不例外,简直是杀戮战场那样;甚至会听到江湖流传类似『如果你们去日星买字,就不要来我们这里!』这样划清楚河汉界的撂话。」张先生笑说。
◣传入、扎根、扩散到创新──台湾活字印刷术源流 吴祖铭
检字──
「我父亲、公公那年代,做印刷才是真的前途光明,印刷业师傅们都打着领结、穿着西装上工,下班后去舞厅唱歌、跳舞。那时啊,人们有句俗话说『若嫁印版工,没吃闻也香』,可到我们这一代呢,这话就改写了,变成『若嫁印版工,如同死了尪』,穷忙而已啦!」
◣每一笔,都是讲究──谈活字印刷字体 黄俊夫、柯志杰对谈
排版──
「你看这个、还有这个,这我都不会丢,不会拆(版),以后全部都要放到博物馆的!」爬上爬下、走来走去,不停搬出各种压箱宝、兼走到随时可以开工的工作台前指着检好的版面,林先生坚定地说。
◣还是铅字印得漂亮──出版人谈活字印刷 专访洪范书店叶步荣、叶云平
印刷──
苏先生的话语透有关于这行凋零的落寞,可另一方面,那习惯性、甚至本能性地那样一停下手边印刷工作,就忍不住会对机器乔一乔的身影,更多地透露着,那表面上的「吃饭家伙」,是怎样在一个人生命中占据着亲密的位置。
◣出版社的资产,都在这儿了──再版与纸型 专访洪范书店叶步荣、叶云平
第二部 活着的样貌──创新、活用与保存
附录一 写在这本书以前──诠释与文献
附录二 这里只是起点──其他参考资料
附录三 在台湾,感受活字印刷──相关店家及单位
【职人的记忆之一:铸字】
张介冠,「日星铸字行」第二代,投入铸字这行已将近半个世纪,见证着整个产业的变动与兴衰,而在活字印刷几近消失的此刻,却可说是来自「印刷世家」的张先生,由另一角度理解与保存这个文化的开始。
张先生十七岁时,父亲计划独立开设印刷厂,在筹备的前期,张先生先前往另一家大圆盘印刷厂学习,又因家族中原本就有亲戚从事铜模铸造机与送纸机的制造,也有开设印刷厂,他接着转到三舅的永茂印刷厂,接触了实际的书籍印刷与铸字工作。一九六九年,「日星」正式开业。
「日星」一名是张先生的父亲取的,字形上可拆解为「日日生」,又「星」的字音与台语「生意」的「生」同音,两者都可带出「日日生产、日日生财」的吉利,也表达了对养家、立业的期许。
「日星」迁址过几次,但俱在重庆北路圆环附近,这里不只是张先生的父亲既有的活动与人脉范围,也因为万华虽是印刷业集聚之处,但已趋近饱和,便很自然地倾向选择自己熟悉的区域。「日星」原本计划设为印刷厂,但开业当年隐约感到印刷厂这一环似乎已经不可胜数;又当开业在即时,被通知印刷机无法如期交货、一拖就会拖上把个月;再加上家里原本就有铅字与铜模铸造的机器,种种原因之下,张先生的父亲决定转个大弯,屹立至今的「日星铸字行」便在这样的因缘汇聚下成立。
在那个有「中南行」、「协盛」和「普文」等大型铸字行的年代,「日星」一开始怎么争取业务呢?「我父亲的二十几个拜把兄弟几乎全是印刷同业,虽多是小型印刷厂,但作为起步已经很足够。」张先生说,而原先看似下了赌注的区域选择,也发挥了另一种地利之便,「当时印刷业集中于万华区块,其中,铸字行最北只到西门町福星国小附近的『普文』, 换言之,中正路(今忠孝西路)以北、环河北路以东,就只有日星。」「当年印刷业很活络,可也非常竞争,在铸字的环节也不例外, 简直是杀戮战场;甚至会听到江湖流传类似『如果你们去日星买字,就不要来我们这里!』这样划清楚河汉界的撂话。」张先生笑说。
日星从最开始只有张先生与父亲,加上母亲和两个妹妹,全家动员;七○年代后,日星生意渐趋稳定, 一九七三年时,店里已有十七位左右师傅;到七○年代后期,包含检字与铸字师傅更多达三十余位。
活字:记忆铅与火的时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活字:记忆铅与火的时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