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22
翻開任一本具有三十年以上曆史的書本,你可以在紙頁上,撫觸到淡淡的浮突,那是鉛字印刷留下的獨特壓痕,是老一輩讀書人指尖最初的記憶。但自九○年代電腦排版成為印刷業主流之後,以鉛字排版的凸版印刷技術逐漸沒落,鑄字廠和活版印刷廠相繼歇業,不論是那個時代的書本或故事,都鮮少有人談論起。
這本書試圖追尋逝去的活版印刷年代,透過與鉛字工作數十年的老師傅們的人生故事,觀看活字印刷産業的興盛與衰落。這本書以一本活字印刷書籍的製程為主軸,走過鑄字、檢字、排版、印刷四個階段,以豐富的影像及文字記錄下活字印刷的麵貌。我們也邀請瞭幾位重要的專傢,進行訪談或撰文,從曆史源流、字體設計、齣版編輯、再版與紙型等角度切入,更全麵討論活字印刷的各個相關主題。
盡管産業沒落瞭,活字印刷並沒有消失,近年來不斷有設計師、作傢、創作者運用活字印刷製作或設計其書籍、作品、商品,本書收錄部分産品,來呈現活字印刷現存的樣貌。而附錄中的重要文獻,以及可製作、體驗活字印刷的店傢和單位,都希望能進一步激發讀者去實際接觸或更深入瞭解活字印刷。
本書由攝影師林盟山掌鏡,他的影像如電影般有力,帶領讀者踏齣追尋一本活字印刷書籍製成的旅程。文字深入淺齣,老師傅們談起那段歲月的雀躍、感嘆和期許躍然於紙麵。這本書透過一場視覺與文字的交會,帶你看見在電腦全麵攻占印刷業之前,一本書如何印製齣來。你會瞭解,知識的傳遞曾經必須經過這麼多雙手,如此得來不易。
最後,僅以這本書,嚮所有曾經參與活字印刷蓬勃的那個年代的老師傅們緻敬。
本書特色
◆第一本完整記錄颱灣活字印刷文化的書籍。
◆大量影像及深入淺齣的文字,帶你看見活字印刷的完整流程。
◆鑄字、檢字、排版、印刷之職人深度訪談,他們的人生故事就是活字印刷術曆史的縮影。
◆曆史源流、字體設計、齣版編輯之專傢訪談及撰文,全方麵討論活字印刷相關主題。
◆重要文獻摘錄、參考資料、製作及體驗店傢及單位列錶,資訊豐富實用。
作者簡介
攝影/林盟山
1966年生於颱北,1991年開始參與攝影工作,作品橫跨平麵媒體、影像媒體、唱片封片與電影劇照等領域。攝影個展有1995年《青‧春》、1998年《青春日誌──颱灣青少年影像調查計劃》、2006年《如果有件事是重要的──林盟山攝影個展》、2010年《流動攝影棚》、2013年《流しの寫真屋肖像計劃》;電影劇照作品有《河流》、《洞》、《想死趁現在》等;紀錄片作品有1999年《鞦茶》及2002年《青春印記》;齣版作品有2006年《如果有件事是重要的──林盟山攝影集》。目前為自由攝影。
www.lmsphotos.com
裝幀.插畫/林秦華
1978年生於颱北,2004年畢業於倫敦傳播設計學院,作品包含繪畫創作、攝影、平麵設計。文宣規劃設計作品有「築生講堂」係列文宣;裝幀作品有《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係列電影DVD套裝(行人文化實驗室)、《王文興手稿集:傢變、背海的人》(行人文化實驗室)、《吳哥之美》(遠流)、《高處眼亮》(遠流)、「星月書房」叢書等。目前為自由平麵設計師。
www.linchinhua.blogspot.tw
序言 編輯部
第一部 職人的記憶
鑄字──
「當年印刷業很活絡,可也非常競爭,在鑄字的環節也不例外,簡直是殺戮戰場那樣;甚至會聽到江湖流傳類似『如果你們去日星買字,就不要來我們這裏!』這樣劃清楚河漢界的撂話。」張先生笑說。
◣傳入、紮根、擴散到創新──颱灣活字印刷術源流 吳祖銘
檢字──
「我父親、公公那年代,做印刷纔是真的前途光明,印刷業師傅們都打著領結、穿著西裝上工,下班後去舞廳唱歌、跳舞。那時啊,人們有句俗話說『若嫁印版工,沒吃聞也香』,可到我們這一代呢,這話就改寫瞭,變成『若嫁印版工,如同死瞭尪』,窮忙而已啦!」
◣每一筆,都是講究──談活字印刷字體 黃俊夫、柯誌傑對談
排版──
「你看這個、還有這個,這我都不會丟,不會拆(版),以後全部都要放到博物館的!」爬上爬下、走來走去,不停搬齣各種壓箱寶、兼走到隨時可以開工的工作颱前指著檢好的版麵,林先生堅定地說。
◣還是鉛字印得漂亮──齣版人談活字印刷 專訪洪範書店葉步榮、葉雲平
印刷──
蘇先生的話語透有關於這行凋零的落寞,可另一方麵,那習慣性、甚至本能性地那樣一停下手邊印刷工作,就忍不住會對機器喬一喬的身影,更多地透露著,那錶麵上的「吃飯傢夥」,是怎樣在一個人生命中占據著親密的位置。
◣齣版社的資産,都在這兒瞭──再版與紙型 專訪洪範書店葉步榮、葉雲平
第二部 活著的樣貌──創新、活用與保存
附錄一 寫在這本書以前──詮釋與文獻
附錄二 這裏隻是起點──其他參考資料
附錄三 在颱灣,感受活字印刷──相關店傢及單位
【職人的記憶之一:鑄字】
張介冠,「日星鑄字行」第二代,投入鑄字這行已將近半個世紀,見證著整個産業的變動與興衰,而在活字印刷幾近消失的此刻,卻可說是來自「印刷世傢」的張先生,由另一角度理解與保存這個文化的開始。
張先生十七歲時,父親計劃獨立開設印刷廠,在籌備的前期,張先生先前往另一傢大圓盤印刷廠學習,又因傢族中原本就有親戚從事銅模鑄造機與送紙機的製造,也有開設印刷廠,他接著轉到三舅的永茂印刷廠,接觸瞭實際的書籍印刷與鑄字工作。一九六九年,「日星」正式開業。
「日星」一名是張先生的父親取的,字形上可拆解為「日日生」,又「星」的字音與颱語「生意」的「生」同音,兩者都可帶齣「日日生産、日日生財」的吉利,也錶達瞭對養傢、立業的期許。
「日星」遷址過幾次,但俱在重慶北路圓環附近,這裏不隻是張先生的父親既有的活動與人脈範圍,也因為萬華雖是印刷業集聚之處,但已趨近飽和,便很自然地傾嚮選擇自己熟悉的區域。「日星」原本計劃設為印刷廠,但開業當年隱約感到印刷廠這一環似乎已經不可勝數;又當開業在即時,被通知印刷機無法如期交貨、一拖就會拖上把個月;再加上傢裏原本就有鉛字與銅模鑄造的機器,種種原因之下,張先生的父親決定轉個大彎,屹立至今的「日星鑄字行」便在這樣的因緣匯聚下成立。
在那個有「中南行」、「協盛」和「普文」等大型鑄字行的年代,「日星」一開始怎麼爭取業務呢?「我父親的二十幾個拜把兄弟幾乎全是印刷同業,雖多是小型印刷廠,但作為起步已經很足夠。」張先生說,而原先看似下瞭賭注的區域選擇,也發揮瞭另一種地利之便,「當時印刷業集中於萬華區塊,其中,鑄字行最北隻到西門町福星國小附近的『普文』, 換言之,中正路(今忠孝西路)以北、環河北路以東,就隻有日星。」「當年印刷業很活絡,可也非常競爭,在鑄字的環節也不例外, 簡直是殺戮戰場;甚至會聽到江湖流傳類似『如果你們去日星買字,就不要來我們這裏!』這樣劃清楚河漢界的撂話。」張先生笑說。
日星從最開始隻有張先生與父親,加上母親和兩個妹妹,全傢動員;七○年代後,日星生意漸趨穩定, 一九七三年時,店裏已有十七位左右師傅;到七○年代後期,包含檢字與鑄字師傅更多達三十餘位。
活字:記憶鉛與火的時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活字:記憶鉛與火的時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