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時開捲:年度十大好書.翻譯類入圍
在三十年的職業生涯中,本書作者在新聞工作和新聞教育兩方麵都獲得瞭豐碩的成果。在本書中,他與年輕記者們進行瞭深入的交流。首先和讀者分享瞭自己從高中校刊做小記者到大學畢業後走嚮社會,直至成為著名記者的奮鬥經曆。在做這些工作時,他有對傳統的繼承,也有隨著時代發展的創新。無論是廣播採訪、電視報導、網路部落格,還是偏遠地方的冷僻新聞,作者的目標都是在採訪、寫作、思考、探究的過程中,塑造一個優秀記者的思維習慣。
在當今社會,隨著媒介形式的巨大變化,新聞行業和新聞記者都麵臨著嚴峻的挑戰。而作者以他新奇的觀念和激動人心的故事,為已經或即將踏入新聞行業的人們提供瞭富有睿智的指導和靈感。
本書特色
對於新聞媒體的八卦和不正確報導,已偏離社會認知與充滿道德的爭議性,本書是新聞界的良知典範,也是新近從業人員學習的指南。
媒體不再是各種觀念交鋒之地,隻是容納極端偏執思想的迴音室?
當我們看到充斥著色情謀殺、娛樂八卦和虛假造作的各種報導,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價值觀、對讀者負責的勇氣,從未像如今這般重要。
透過美國資深媒體人之眼,重新檢視媒體運作的核心價值。
作者簡介
塞繆爾.弗裏德曼(Samuel G. Freedman)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紐約時報》專欄作傢,從事新聞工作和新聞教育長達三十年。已齣版過五本書,並為多傢媒體撰稿,包括:國傢公共廣播電颱、《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全國廣播公司、《滾石雜誌》和《商業週刊》。曾獲普立茲奬和美國國傢圖書奬的提名,並榮獲美國猶太圖書奬。
緻謝
序言
第一章 特性
作為人的新聞記者
忠誠誓言
我們要背叛嗎?
第二章 報導
做足功課
磨損的鞋
搶風航行
匿名的消息來源
打字與思考
第三章 寫作
寫作的階段
形式和功能
敬畏文字,尊重語言
有關我的書
愛與隔離
第四章 職業生涯
堅守你的立場
為漸進主義唱贊歌
迎難而上
圖書市場上的失敗
後記
序言
三十年前,當我還像你們這麼大時,我就開始瞭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傢報社做記者。就在一九七五年五月的那個晚上之前,我已經在學校報刊做瞭七八年的時間,是從初中的學校報刊做起的。在這一年的夏天,我在《信使報》實習,這是我第一個既喜歡又能拿到報酬的工作。這傢報社位於新澤西郊區,他們的報紙日銷四萬五韆份。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我從未忘記在那個夜晚所感受到的狂喜。
當時,我差幾個月就十九歲瞭。我那時甚至沒有正式的白襯衫或西裝外套。如果沒記錯的話,我記得我嚮父親藉瞭件便服套裝。他比我矮近八公分,所以這件衣服我穿著不太閤身。我的頭發嚮下披散著,留著連鬢鬍子,那是我幾個月前去俄勒岡州旅行時開始留的。當時的我看起來簡直像一個流浪漢。
我擁有對記者這個職業來說十分重要的東西:原子筆和速記筆記本。這些東西比我那不閤時宜的穿著重要。在上班前,我趕到瞭《信使報》的停車場。我的工作時間是從晚上六點半到淩晨兩點半。這裏也沒有什麼訓練和指導的過程。我把在大學校刊工作時的剪報帶來,這讓編輯相信瞭我的工作能力。於是,我就被雇用瞭。我的工作是頂替休假的記者採訪當地政府。上班的第一個晚上,我被派到一個叫布蘭奇伯格地方,去採訪鎮委會。當時的情景我至今仍記憶猶新。我在截稿之前完成瞭工作,並因在文章導言中加進瞭「assuage」(緩和)這個詞,獲得瞭夜班編輯的贊賞。
在我的報導發送完之後,我就有時間觀察自己周圍的一切瞭。《信使報》佔據瞭第二十二大街附近的一幢低樓層的現代化辦公大樓。白色的磚和茶色的窗戶很容易被誤認為是保險公司或傢俱店。在新聞編輯室,螢光燈照在一排排仿木的桌子和手動打字機上,令編輯室亮如白晝。編輯在辦公桌前坐成一排,用膠水把剪報黏貼在一張紙上備用。廢棄不用的稿子會專門裝訂起來。在編輯的身後沿著牆放著接收通訊社新聞的機器。在兩扇鏇轉門的那一頭有排字室和印刷室,這些地方都被結實的、身上墨跡斑斑的印刷工控製著,他們認為記者是一群愚蠢的傢夥。狹窄的走廊下麵是我們的「咖啡館」,那裏有六七颱投幣式自動販賣機,裏麵有可用微波爐加熱的薄餅。
我實習的第一夜,就對新聞瞭解甚多,知道這不是《頭版》的神話世界。我們不是在城市哩,沒人戴著軟呢帽,從抽屜裏偷偷拿齣酒喝,或喊著:「重寫一遍,孩子。」《信使報》原來在新澤西普蘭菲爾德的鬧區裏。普蘭菲爾德是一個小城市,因在這裏建瞭麥剋卡車廠而發展起來。一九六七年,這座城市的黑人突然爆發騷亂,暴徒把一個白人員警踩死瞭。因為這個緣故,《信使報》纔決定遷移到郊區。
在以後的幾周我發現,我所認識的記者中,似乎有一半喜歡報導過去的事情,而另一半喜歡報導未來的事情。有一個叫福裏斯特的老記者,為瞭躲避去採訪有關死者的消息而躲在桌子底下;他的同齡人——瑪姬,有時就在桌上睡著瞭,假發還會跟著脫落;編輯菲爾則不停地抽著雪茄……但我不能因為有幾個人特立獨行就否定這一整個世代的記者,他們之中還是有能適應現代化大都市的生存環境、具有機敏意識的懷疑論者傑剋.吉爾,也有中年時期在美國和平隊轉變人生的理想主義者霍利斯.伯剋,他們不但有經驗,而且還有智慧。
很自然地,我被年輕人的圈子所吸引。這都是些二十幾歲、受過高等教育、雄心勃勃的編輯記者。城市版的編輯安.德沃伊戴著染色的飛行員眼鏡讀稿,還抽著煙,吃著三明治。調查版的記者山姆.梅迪斯用他在羅格斯大學寫的詩談論報紙。安最後成為《華盛頓郵報》駐白宮的記者,山姆成為《今日美國》的特約作傢,其他人也去瞭《巴爾的摩太陽報》、《新聞日報》或《紐約時報》。雖然在那個夏天,這樣的目標看起來還十分遙遠。
對我來說,一星期掙個一三○美元已經夠多瞭。那時,我齣席瞭一係列市政會議,從區委會、教委會到城市規劃委員會。我打電話到一些員警部門,瞭解每天案情的摘要。因為我和報紙的戲劇評論傢很熟,他請我觀看瞭夏季的輪演劇目。我很高興能成為這個記者隊伍中的一員,在去採訪之前,我們會一起分享義大利麵;在開車迴傢前,我們會抓緊時間在安伯斯商店關門前喝上一杯。在那個夏天,那些悶熱潮濕的新澤西夜晚從未顯得那麼富有魅力。
在夏天快要結束的時候,我在南邦德布魯剋做焦點記者的替補。那是座平靜無事的藍領城市。這時,有人打電話給我提供內幕消息。他說,在此城邊緣的運河邊的小道上有一堆可疑的垃圾碎片。這是那個夏天唯一真實的內幕消息。我開車去那裏,發現瞭一堆十五呎高的垃圾。透過仔細觀察,我發現在垃圾下麵蓋著海綿一樣的白色材料,這使我警覺起來。離這裏幾哩遠就是石棉製造商約翰斯.曼維爾的工廠。工廠裏數百名在職和離職的員工由於吸入粉塵,患瞭罕見的癌癥。我馬上根據這個發現寫瞭篇報導,這引起瞭州環境保護部門的重視,派人來檢測垃圾的成分。後來證實這堆垃圾中果然有石棉。這是我第二篇引起轟動的報導。那裏的業主做齣反應,雇瞭個大學生看管垃圾。大學生坐在一輛馬車的沙發上,觀察周圍的動靜。這以後事情的發展,伴隨著頭版照片,成為第三篇引起轟動的報導。好幾個晚上,當我在報社中走過福裏斯特身邊時,他總會喃喃地對我說:「石棉,你就是那個寫石棉的人。」我搞不清楚他是在恭維我,還是在譴責我。在八月份快結束的時候,我終於瞭解到,吸引福裏斯特對鮑勃.馬利的注意是最安全的。真沒想到,他居然喜歡鮑勃.馬利。
我不是在寫這些石棉的文章時,纔決心做一個新聞記者。我早在八年級自願做校報總編輯時,便下此決心瞭。但是,這段《信使報》的工作經曆,讓我更加堅定瞭自己的決心。這段經曆讓我感到,我的工作確實是有分量的。它讓我感到我確實是傑剋.吉爾、霍利斯.伯剋、安.德沃伊和山姆.梅迪斯這些人中的一員。我不隻是個實習生,一個無關緊要的人。
這個夏天,我最後一次的值班結束瞭。和我實習的第一天一樣,也是發送一些市政新聞,等待著新聞發佈。夜班編輯查理.納特隻比我大七八歲,但他皺眉的樣子就像個七旬老人。在兩點半之前,查理不道晚安,是沒人敢走的。而對查理來講,道晚安似乎是極度痛苦的事。好像早幾分鍾下班就會有懶惰之嫌,就會威脅到我們的靈魂。我注意到他道晚安的時候,總是用單調的語調,眼睛總離不開他編輯的稿子。而我們則像一群蟑螂一樣飛速逃走瞭。但當我度過這個夏天的最後一個美好夜晚時,聽到他說「晚安」,我心裏反而很不好受。聽到這句「晚安」,我很難過,這種感覺有些不可思議。
我告訴你這個故事,是因為用它作為開頭沒有任何壞處。我告訴你這個故事,是因為你要從我這裏得到一些忠告,你也應當知道一些給你忠告的人的事。我不能拿有關戰爭的報導來嚇你,教你如何躲避子彈,如何和將軍對抗,因為我從未採訪過戰事。我也不能拿有關白宮內幕的報導來嚮你炫耀,因為我隻去白宮參觀過,從來不瞭解其中的秘密。我寫過一些有關貧睏、政治腐敗和詐騙醫療補助方麵的報導,但我不能把自己說成是像韋恩.巴雷特和洛威爾.伯格曼那樣的以揭發醜聞為職業的人。我已花費瞭大量時間探索那些被認為最不性感也最不搶眼的主題,我關注的是文化、宗教、教育和移民等問題。如果你讓我做齣選擇,我還是喜歡寫不齣名的人,而不願寫名人。當我在聚會中或在編輯室和記者聊天時,偶然得知有人和我報導的人物一樣,我就會感覺我做錯瞭。
我也許有和你們一樣的經曆,至少在我們這個行業中是很普通的經曆。我是從一傢小報社(《信使報》)跳到中等規模的報社(《郊外論壇報》),再到大報社(《紐約時報》)的。我已寫瞭六本書(包括這本書)。在過去的十五年裏,我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新聞。我的學生自己也寫瞭書,為國傢公共廣播電颱、《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全國廣播公司、《滾石》雜誌和《商業週刊》供稿。
透過教學、採訪和寫作,我不得不考慮,做為一個新聞記者需要做什麼,做一個新聞記者意味著什麼。在我的課堂上,在我給你們的這些信中,我要把這些思考形成文字。剛到哥倫比亞大學當助教時,對於新聞學是否能被講授,我是抱著懷疑的。我在威斯康辛大學所讀的新聞係的課程,可以說是一種浪費。大學的校報《每日要聞》纔是我的課堂,而經驗纔是我的導師。一路過來,我真正的指導者是校報的編輯和老記者,而不是學校裏的老師。然而,我還是在哥倫比亞大學的第一堂課上嚮學生說明,學校課程有種改變我心靈的力量。因為我體會到,給學生修改文章時所産生的溝通,正是一種有力的指導。我確信在一個記者的成長過程中,好奇心和嚴肅的工作態度比天生的能力更為重要。
這些年來,我也逐漸總結齣是什麼使新聞教育失敗。原因就是有一群崇拜英雄的學生,對著名作傢所寫的戰爭報導頂禮膜拜。我記得我的新聞班上有一位意誌薄弱的學生問我,他是否可以蹺課去聽大衛.哈爾伯斯坦的講座。我說:「如果你去聽瞭哈爾伯斯坦的講座,你將永遠不會成為哈爾伯斯坦。」事實上,哈爾伯斯坦的第一份新聞工作,是在密西西比州的西點的一傢日銷量纔四韆份的報社。現在他七十多歲瞭,但當他為寫書做研究工作時,他還能為一天能進行兩次標準長度的採訪而自豪。至於我那位蹺課去聽講座的學生,我至今還沒有看到他的署名文章。
當然,在這本書中,我不會是你的標題編輯,教你怎樣去推敲字句。雖然我希望我所寫的東西能讓你更懂得如何修改自己的稿件,但這本書的本意並不在於此。它不是一本教科書、一本曆史書、一本新聞批評著作,雖然它和這些書有一些共同點。不論是我的還是其他人的書,都不會為年輕記者提供特彆的、職業上的指導。這種指導隻能從一個有纔華的編輯那裏獲得。我很幸運能走過這段路,我希望你也同樣幸運。
那麼我能為你做些什麼?我希望我能教給你一個新聞工作者接觸世界的方式。我希望我能灌輸你一些思維習慣,鼓舞你去建立職業道德。我一生都在平麵媒體工作,但是,我能告訴你有關技巧、正直、好奇心和去關注人類命運的內容,而這些對從事廣播、電視和網路工作的人也同樣適用。甚至我想和你談談繪畫、音樂和戲劇,我很樂意,而且我覺得自己有這個水平。實際上,我確實希望你去學習藝術,它將提升你的文化修養,提升你的生活。偉大的新聞記者絕不會隻停留在閱讀報章雜誌、收集新聞材料和收聽新聞報導上,而會在文學、電影和爵士樂等偉大的藝術中尋找養分和催化劑。
我把你們當做在高中和大學裏的記者,就像我以前那樣,也把你們當做我現在正在教導的研究生,當做我第一次工作時的年輕同事。我還記得那種渴望、那種雄心壯誌和對提升自我的渴求。我渴望成為傑齣和卓越的人,我也隻願意教這些追求卓越的人。我有時被激怒的時候會告訴我的學生,「我嚴肅地對待你的作品,問題是你自己是否嚴肅地對待你的作品」。我承諾,如果你把事情做好瞭,我會大大地贊揚你。我把我看成你的長者,而不是你的上級。我所獲得的東西大部分來自我的失敗,而不是我的成功。我將把我犯過的錯誤一一指示給你。像我熟悉的一位牧師對他的教徒所說的那樣:「教會不是聖徒的博物館,它是罪人的醫院。」
我歡迎你的加入,也因為你的關注而感到榮幸。最後,我要你相信,像我所相信的那樣,你已經選擇瞭一個重要的、有價值的職業,一個不需要感到抱歉的職業,一個能使你快樂的職業。
這本書的文筆相當的細膩,而且很有畫麵感。作者像是擁有一個神奇的魔術棒,能夠把原本枯燥的采訪過程,描述得活靈活現。我在閱讀的時候,經常會不自覺地想象自己就站在那個采訪現場,感受著空氣中彌漫的緊張氣氛,或是聽到受訪者壓抑在心底的啜泣聲。他講到采訪那些弱勢群體的時候,那種同理心和人文關懷,真的能夠穿透文字,直接抵達讀者的內心。 我還蠻喜歡他對於“提問的藝術”的闡述。他不是簡單地告訴你要問什麼問題,而是教你如何去“聽”,如何去“觀察”,如何在看似平常的對話中,找到那個觸及核心的關鍵點。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采訪技巧,也是一種對人性深刻的洞察。這本書不僅僅是教你技巧,更是讓你理解為什麼要有這些技巧。它告訴你,一個好的記者,不隻是一個信息的傳遞者,更是一個故事的挖掘者,一個真相的守護者。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好像也學會瞭用更敏銳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
评分我一直覺得,《給年輕記者的信(二版)》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教人如何當記者的工具書,不如說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人生哲學指南。作者用他豐富的閱曆,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真實世界的大門。他筆下的每一個故事,都仿佛是一幅幅生動的畫麵,讓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新聞現場的脈搏。從追尋一個被掩埋的真相,到捕捉一個普通人生命中的閃光點,他都展現齣瞭記者那份不懈的勇氣與執著。 尤其讓我感動的是,他並沒有迴避媒體行業中的陰暗麵,而是以一種坦誠的姿態,剖析瞭新聞從業者可能麵臨的道德睏境和職業壓力。這種真實的書寫,反而更能讓我們看到記者這個職業背後的人性光輝。他強調的“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在我看來,是這本書最寶貴的財富。它不僅僅是給年輕記者看的,更是給所有渴望理解這個世界、並願意為之發聲的人看的。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視野被打開瞭,對社會有瞭更深層次的體悟,也更加理解瞭新聞的價值和力量。
评分我非常喜歡這本書的敘事方式。作者沒有采用那種一本正經的說教模式,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將新聞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精神娓娓道來。他很擅長在故事中穿插一些輕鬆的幽默感,讓原本可能有些沉重的議題,變得更加易於接受。我讀的時候,常常會因為書中的某個情節而會心一笑,或是為之動容。 他對“如何麵對壓力和挫摺”的描述,也讓我覺得非常受用。他沒有迴避記者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種挑戰,比如信息不對稱、采訪對象的不配閤,甚至是來自各方的壓力。但他卻教會我們,如何在睏境中保持冷靜,如何在質疑聲中堅守原則,如何在失敗中汲取教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寫給未來記者的指南,更是一本幫助所有年輕人在麵對人生挑戰時,如何保持積極心態、如何不斷成長的實用手冊。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新聞行業感興趣,或者正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的朋友們。
评分我必須說,《給年輕記者的信(二版)》這本書,真的給瞭我很大的啓發。我一直以為,記者就是拿著相機、筆記本,四處跑新聞、寫報道。但這本書讓我知道,記者這個職業,遠比我想象的要復雜和深刻。作者在書中,用非常樸實但充滿智慧的語言,為我們揭示瞭新聞背後的“道”與“術”。他分享瞭自己在麵對重大新聞事件時的思考過程,以及如何平衡新聞的客觀性與人性之間的關係。 他強調的“責任感”,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他認為,每一個記者都應該懷揣著對社會的責任感,去報道那些被忽視的聲音,去揭露那些不公的現象。這種責任感,不僅僅是對職業的要求,更是對良知的拷問。這本書就像是一麵鏡子,讓我看到瞭記者這個職業的崇高之處,也看到瞭他們所背負的重擔。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新聞的看法,從“聽故事”提升到瞭“理解故事背後的意義”。
评分這本書真的是一本寶藏!我平常就對新聞業很有興趣,但一直覺得它離我好像有點遙遠,像是一個充滿神秘感的領域。偶然看到《給年輕記者的信(二版)》,就想說翻翻看,沒想到完全被它吸引住瞭!作者的文字很親切,就像是在跟我聊天一樣,一點都不枯燥。他用瞭很多他在記者生涯中遇到的真實案例,有時候是驚心動魄的調查,有時候是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讓我覺得新聞報道不隻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充滿生命力的記錄。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把記者這個職業神化,反而很坦誠地談到瞭其中的睏難、挑戰,甚至是挫摺。他分享瞭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誤,以及如何從中學習和成長。這讓我覺得,原來記者也不是無所不能的超人,他們也會有迷茫和痛苦的時候。但正是這種真實,讓我覺得更加貼近,也更加敬佩。這本書不隻是教你如何寫報道,更重要的是它在傳遞一種精神:一種對真相的追求,一種對社會責任的擔當,一種永不停止的好奇心。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新聞業的理解更深刻瞭,也更堅定瞭我未來想要成為一名記者的決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