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年輕記者的信(二版)

給年輕記者的信(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Samuel G. Freedman
圖書標籤:
  • 新聞傳播
  • 新聞倫理
  • 記者職業
  • 媒體素養
  • 職業發展
  • 寫作技巧
  • 新聞采寫
  • 媒體行業
  • 職業規劃
  • 新聞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2010中時開捲:年度十大好書.翻譯類入圍

  在三十年的職業生涯中,本書作者在新聞工作和新聞教育兩方麵都獲得瞭豐碩的成果。在本書中,他與年輕記者們進行瞭深入的交流。首先和讀者分享瞭自己從高中校刊做小記者到大學畢業後走嚮社會,直至成為著名記者的奮鬥經曆。在做這些工作時,他有對傳統的繼承,也有隨著時代發展的創新。無論是廣播採訪、電視報導、網路部落格,還是偏遠地方的冷僻新聞,作者的目標都是在採訪、寫作、思考、探究的過程中,塑造一個優秀記者的思維習慣。

  在當今社會,隨著媒介形式的巨大變化,新聞行業和新聞記者都麵臨著嚴峻的挑戰。而作者以他新奇的觀念和激動人心的故事,為已經或即將踏入新聞行業的人們提供瞭富有睿智的指導和靈感。

本書特色

  對於新聞媒體的八卦和不正確報導,已偏離社會認知與充滿道德的爭議性,本書是新聞界的良知典範,也是新近從業人員學習的指南。

  媒體不再是各種觀念交鋒之地,隻是容納極端偏執思想的迴音室?

  當我們看到充斥著色情謀殺、娛樂八卦和虛假造作的各種報導,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價值觀、對讀者負責的勇氣,從未像如今這般重要。

  透過美國資深媒體人之眼,重新檢視媒體運作的核心價值。

作者簡介

塞繆爾.弗裏德曼(Samuel G. Freedman)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紐約時報》專欄作傢,從事新聞工作和新聞教育長達三十年。已齣版過五本書,並為多傢媒體撰稿,包括:國傢公共廣播電颱、《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全國廣播公司、《滾石雜誌》和《商業週刊》。曾獲普立茲奬和美國國傢圖書奬的提名,並榮獲美國猶太圖書奬。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深度報道與新聞倫理的著作的詳細簡介,該書著重探討瞭當代新聞業麵臨的挑戰與未來方嚮。 --- 深度之眼:當代新聞實踐中的倫理、技巧與未來圖景 一本透視新聞現場、重塑職業精神的深度指南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新聞業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劇變。速度與點擊率似乎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然而,真正的優質新聞——那些能夠穿透錶象、揭示真相、並對社會産生深遠影響的報道——依然是公眾理解世界、維護民主基石的核心力量。《深度之眼》並非一本簡單的“如何寫作”手冊,而是一次對當代新聞實踐的全麵審視與深刻反思。它旨在為所有緻力於新聞事業的從業者,特彆是那些渴望在喧囂中堅守專業精神的年輕記者們,提供一套堅實的基礎和前瞻性的視角。 第一部分:重塑基礎——新聞的本質與堅守 本書的第一部分緻力於重新審視新聞的核心價值和倫理底綫。在全球化和技術驅動的背景下,新聞的定義正在被稀釋。《深度之眼》強調,優秀的新聞不僅僅是對事件的記錄,更是對社會脈絡的解讀。 1. 真實性的堡壘:在不確定性中構建事實 在“後真相”語境下,區分信息與宣傳變得至關重要。本章深入探討瞭事實核查(Fact-Checking)的復雜性,不再局限於簡單的對錯判斷,而是拓展到對信息源的信任度評估、數據背後的權力結構分析。它詳細闡述瞭記者如何構建一個堅不可摧的證據鏈,以及在處理敏感或存在爭議的議題時,如何平衡“平衡報道”與“揭露不公”之間的張力。我們探討瞭“沉默的螺鏇”效應在數字媒體中的變異,以及記者如何避免成為誤導性敘事的無意幫凶。 2. 倫理的羅盤:職業道德的灰色地帶 新聞倫理從來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條,而是一個動態的權衡過程。《深度之眼》用大量的案例分析,剖析瞭記者在匿名信源保護、衝突利益迴避、隱私邊界劃定等方麵的睏境。書中特彆關注瞭社交媒體時代的倫理挑戰,例如,在突發事件中,如何迅速發布信息而不犧牲準確性?如何處理公眾人物的私人信息與公共利益的界限?作者強調,真正的倫理自律源於對報道對象和受眾的深切同理心。 3. 敘事的力量與責任:超越“發生瞭什麼” 好的報道必須引人入勝,但引人入勝不應以犧牲嚴謹性為代價。《深度之眼》花費大量篇幅討論敘事結構(Narrative Structure)在深度報道中的應用。它超越瞭傳統的新聞倒金字塔模式,指導記者如何運用文學手法來增強故事的可讀性,同時警示過度戲劇化可能帶來的偏差。關鍵在於,如何讓復雜的社會議題通過個人故事得以展現,讓抽象的政策影響落實到具體的人身上。 第二部分:深潛現場——深度報道的技巧與策略 本書的中間部分是麵嚮實戰的指南,係統性地介紹瞭進行高難度、耗時長的深度調查報道所需的各項技能。 1. 調查的起點:選題、滲透與風險管理 深度報道的成功往往取決於最初的選題是否準確抓住瞭社會痛點。《深度之眼》提供瞭選題評估矩陣,幫助記者判斷一個潛在故事的社會價值、可操作性和潛在的職業風險。它詳細講解瞭如何進行“文件挖掘”(Document Mining),包括如何係統地篩選公共記錄、法律文件和財務報告,以及如何安全、高效地利用電子取證工具。書中還特彆設立章節,指導記者在麵對人身威脅或法律訴訟時,如何與機構的法律顧問和安全專傢協作。 2. 訪談的藝術:從信息收集到心理博弈 訪談是深度報道的心髒。《深度之眼》摒棄瞭機械化的問答流程,轉而強調構建信任和引導認知的訪談技巧。對於“說謊者”的識彆、處理“難以開口的證人”、以及如何設計一係列循序漸進的問題以達成關鍵突破,都有詳盡的實操指導。書中提齣瞭“同理心傾聽法”,即在記錄信息的同時,理解受訪者敘述背後的情感邏輯,這對於挖掘未被言說的真相至關重要。 3. 數據新聞的融閤:量化與定性的交響 在21世紀,任何重大的社會問題都帶有數據印記。《深度之眼》將數據素養提升到與傳統采訪同等重要的地位。它指導記者如何從海量數據中提取有新聞價值的模式,如何利用簡單的統計學工具識彆異常值,以及如何將復雜的統計結果轉化為清晰、易懂的圖錶和可視化敘事。本書強調,數據是輔助論證的工具,絕不能取代對具體人物和場景的描繪。 第三部分:未來的迴響——技術、適應與記者精神 最後一部分聚焦於新聞生態係統的演變,探討記者如何在新技術浪潮中定位自己的角色,並保持職業的可持續性。 1. 應對數字化的雙刃劍:算法、平颱與分發 互聯網和社交媒體重塑瞭新聞的分發渠道。《深度之眼》剖析瞭搜索引擎優化(SEO)與新聞質量的內在衝突,以及平颱算法對新聞視野的“過濾氣泡”效應。它指導記者如何利用新興的分發技術(如播客、短視頻)來觸達更廣泛的受眾,同時維護報道的深度和完整性,避免為瞭迎閤算法而犧牲內容。書中也批判性地審視瞭“眾包新聞”的風險,強調在利用公眾力量的同時,必須保證專業編輯的介入。 2. 長期主義:構建可持續的深度報道模式 深度報道耗時耗力,需要穩定的資助。《深度之眼》探討瞭非營利新聞機構、眾籌模式以及“訂閱製”等新興的財務模型,為那些渴望擺脫短期廣告壓力,專注於重大議題的記者提供瞭戰略參考。更重要的是,它關注記者的心理健康與職業倦怠。處理創傷性報道(Traumatic Reporting)後如何進行自我關懷,以及如何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保持長期的職業熱情,是本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 記者的社會角色定位:行動者還是觀察者? 本書以對新聞角色的終極追問收尾。在麵對嚴重的社會不公、氣候危機或民主倒退時,記者究竟應該扮演什麼角色?是保持絕對的距離以維持客觀性,還是需要采取某種形式的“倡導性客觀”(Advocacy Journalism)?《深度之眼》鼓勵年輕一代記者,在掌握所有專業技能的基礎上,清晰地界定自己的良知與責任,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不可或缺的刺耳之聲”。 --- 《深度之眼》是一部麵嚮未來的從業者手冊,它要求記者不僅要擁有敏銳的直覺,更要有嚴謹的科學思維和堅定的職業信念。它不是教你如何寫齣爆款,而是教你如何寫齣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真正有分量的報道。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緻謝
序言

第一章  特性
作為人的新聞記者
忠誠誓言
我們要背叛嗎?

第二章  報導
做足功課
磨損的鞋
搶風航行
匿名的消息來源 
打字與思考   

第三章 寫作 
寫作的階段 
形式和功能 
敬畏文字,尊重語言 
有關我的書
愛與隔離  

第四章 職業生涯
堅守你的立場
為漸進主義唱贊歌
迎難而上
圖書市場上的失敗 

後記

圖書序言

序言

  三十年前,當我還像你們這麼大時,我就開始瞭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傢報社做記者。就在一九七五年五月的那個晚上之前,我已經在學校報刊做瞭七八年的時間,是從初中的學校報刊做起的。在這一年的夏天,我在《信使報》實習,這是我第一個既喜歡又能拿到報酬的工作。這傢報社位於新澤西郊區,他們的報紙日銷四萬五韆份。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我從未忘記在那個夜晚所感受到的狂喜。

  當時,我差幾個月就十九歲瞭。我那時甚至沒有正式的白襯衫或西裝外套。如果沒記錯的話,我記得我嚮父親藉瞭件便服套裝。他比我矮近八公分,所以這件衣服我穿著不太閤身。我的頭發嚮下披散著,留著連鬢鬍子,那是我幾個月前去俄勒岡州旅行時開始留的。當時的我看起來簡直像一個流浪漢。

  我擁有對記者這個職業來說十分重要的東西:原子筆和速記筆記本。這些東西比我那不閤時宜的穿著重要。在上班前,我趕到瞭《信使報》的停車場。我的工作時間是從晚上六點半到淩晨兩點半。這裏也沒有什麼訓練和指導的過程。我把在大學校刊工作時的剪報帶來,這讓編輯相信瞭我的工作能力。於是,我就被雇用瞭。我的工作是頂替休假的記者採訪當地政府。上班的第一個晚上,我被派到一個叫布蘭奇伯格地方,去採訪鎮委會。當時的情景我至今仍記憶猶新。我在截稿之前完成瞭工作,並因在文章導言中加進瞭「assuage」(緩和)這個詞,獲得瞭夜班編輯的贊賞。

  在我的報導發送完之後,我就有時間觀察自己周圍的一切瞭。《信使報》佔據瞭第二十二大街附近的一幢低樓層的現代化辦公大樓。白色的磚和茶色的窗戶很容易被誤認為是保險公司或傢俱店。在新聞編輯室,螢光燈照在一排排仿木的桌子和手動打字機上,令編輯室亮如白晝。編輯在辦公桌前坐成一排,用膠水把剪報黏貼在一張紙上備用。廢棄不用的稿子會專門裝訂起來。在編輯的身後沿著牆放著接收通訊社新聞的機器。在兩扇鏇轉門的那一頭有排字室和印刷室,這些地方都被結實的、身上墨跡斑斑的印刷工控製著,他們認為記者是一群愚蠢的傢夥。狹窄的走廊下麵是我們的「咖啡館」,那裏有六七颱投幣式自動販賣機,裏麵有可用微波爐加熱的薄餅。

  我實習的第一夜,就對新聞瞭解甚多,知道這不是《頭版》的神話世界。我們不是在城市哩,沒人戴著軟呢帽,從抽屜裏偷偷拿齣酒喝,或喊著:「重寫一遍,孩子。」《信使報》原來在新澤西普蘭菲爾德的鬧區裏。普蘭菲爾德是一個小城市,因在這裏建瞭麥剋卡車廠而發展起來。一九六七年,這座城市的黑人突然爆發騷亂,暴徒把一個白人員警踩死瞭。因為這個緣故,《信使報》纔決定遷移到郊區。

  在以後的幾周我發現,我所認識的記者中,似乎有一半喜歡報導過去的事情,而另一半喜歡報導未來的事情。有一個叫福裏斯特的老記者,為瞭躲避去採訪有關死者的消息而躲在桌子底下;他的同齡人——瑪姬,有時就在桌上睡著瞭,假發還會跟著脫落;編輯菲爾則不停地抽著雪茄……但我不能因為有幾個人特立獨行就否定這一整個世代的記者,他們之中還是有能適應現代化大都市的生存環境、具有機敏意識的懷疑論者傑剋.吉爾,也有中年時期在美國和平隊轉變人生的理想主義者霍利斯.伯剋,他們不但有經驗,而且還有智慧。

  很自然地,我被年輕人的圈子所吸引。這都是些二十幾歲、受過高等教育、雄心勃勃的編輯記者。城市版的編輯安.德沃伊戴著染色的飛行員眼鏡讀稿,還抽著煙,吃著三明治。調查版的記者山姆.梅迪斯用他在羅格斯大學寫的詩談論報紙。安最後成為《華盛頓郵報》駐白宮的記者,山姆成為《今日美國》的特約作傢,其他人也去瞭《巴爾的摩太陽報》、《新聞日報》或《紐約時報》。雖然在那個夏天,這樣的目標看起來還十分遙遠。

  對我來說,一星期掙個一三○美元已經夠多瞭。那時,我齣席瞭一係列市政會議,從區委會、教委會到城市規劃委員會。我打電話到一些員警部門,瞭解每天案情的摘要。因為我和報紙的戲劇評論傢很熟,他請我觀看瞭夏季的輪演劇目。我很高興能成為這個記者隊伍中的一員,在去採訪之前,我們會一起分享義大利麵;在開車迴傢前,我們會抓緊時間在安伯斯商店關門前喝上一杯。在那個夏天,那些悶熱潮濕的新澤西夜晚從未顯得那麼富有魅力。

  在夏天快要結束的時候,我在南邦德布魯剋做焦點記者的替補。那是座平靜無事的藍領城市。這時,有人打電話給我提供內幕消息。他說,在此城邊緣的運河邊的小道上有一堆可疑的垃圾碎片。這是那個夏天唯一真實的內幕消息。我開車去那裏,發現瞭一堆十五呎高的垃圾。透過仔細觀察,我發現在垃圾下麵蓋著海綿一樣的白色材料,這使我警覺起來。離這裏幾哩遠就是石棉製造商約翰斯.曼維爾的工廠。工廠裏數百名在職和離職的員工由於吸入粉塵,患瞭罕見的癌癥。我馬上根據這個發現寫瞭篇報導,這引起瞭州環境保護部門的重視,派人來檢測垃圾的成分。後來證實這堆垃圾中果然有石棉。這是我第二篇引起轟動的報導。那裏的業主做齣反應,雇瞭個大學生看管垃圾。大學生坐在一輛馬車的沙發上,觀察周圍的動靜。這以後事情的發展,伴隨著頭版照片,成為第三篇引起轟動的報導。好幾個晚上,當我在報社中走過福裏斯特身邊時,他總會喃喃地對我說:「石棉,你就是那個寫石棉的人。」我搞不清楚他是在恭維我,還是在譴責我。在八月份快結束的時候,我終於瞭解到,吸引福裏斯特對鮑勃.馬利的注意是最安全的。真沒想到,他居然喜歡鮑勃.馬利。

  我不是在寫這些石棉的文章時,纔決心做一個新聞記者。我早在八年級自願做校報總編輯時,便下此決心瞭。但是,這段《信使報》的工作經曆,讓我更加堅定瞭自己的決心。這段經曆讓我感到,我的工作確實是有分量的。它讓我感到我確實是傑剋.吉爾、霍利斯.伯剋、安.德沃伊和山姆.梅迪斯這些人中的一員。我不隻是個實習生,一個無關緊要的人。

  這個夏天,我最後一次的值班結束瞭。和我實習的第一天一樣,也是發送一些市政新聞,等待著新聞發佈。夜班編輯查理.納特隻比我大七八歲,但他皺眉的樣子就像個七旬老人。在兩點半之前,查理不道晚安,是沒人敢走的。而對查理來講,道晚安似乎是極度痛苦的事。好像早幾分鍾下班就會有懶惰之嫌,就會威脅到我們的靈魂。我注意到他道晚安的時候,總是用單調的語調,眼睛總離不開他編輯的稿子。而我們則像一群蟑螂一樣飛速逃走瞭。但當我度過這個夏天的最後一個美好夜晚時,聽到他說「晚安」,我心裏反而很不好受。聽到這句「晚安」,我很難過,這種感覺有些不可思議。

  我告訴你這個故事,是因為用它作為開頭沒有任何壞處。我告訴你這個故事,是因為你要從我這裏得到一些忠告,你也應當知道一些給你忠告的人的事。我不能拿有關戰爭的報導來嚇你,教你如何躲避子彈,如何和將軍對抗,因為我從未採訪過戰事。我也不能拿有關白宮內幕的報導來嚮你炫耀,因為我隻去白宮參觀過,從來不瞭解其中的秘密。我寫過一些有關貧睏、政治腐敗和詐騙醫療補助方麵的報導,但我不能把自己說成是像韋恩.巴雷特和洛威爾.伯格曼那樣的以揭發醜聞為職業的人。我已花費瞭大量時間探索那些被認為最不性感也最不搶眼的主題,我關注的是文化、宗教、教育和移民等問題。如果你讓我做齣選擇,我還是喜歡寫不齣名的人,而不願寫名人。當我在聚會中或在編輯室和記者聊天時,偶然得知有人和我報導的人物一樣,我就會感覺我做錯瞭。

  我也許有和你們一樣的經曆,至少在我們這個行業中是很普通的經曆。我是從一傢小報社(《信使報》)跳到中等規模的報社(《郊外論壇報》),再到大報社(《紐約時報》)的。我已寫瞭六本書(包括這本書)。在過去的十五年裏,我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新聞。我的學生自己也寫瞭書,為國傢公共廣播電颱、《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全國廣播公司、《滾石》雜誌和《商業週刊》供稿。

  透過教學、採訪和寫作,我不得不考慮,做為一個新聞記者需要做什麼,做一個新聞記者意味著什麼。在我的課堂上,在我給你們的這些信中,我要把這些思考形成文字。剛到哥倫比亞大學當助教時,對於新聞學是否能被講授,我是抱著懷疑的。我在威斯康辛大學所讀的新聞係的課程,可以說是一種浪費。大學的校報《每日要聞》纔是我的課堂,而經驗纔是我的導師。一路過來,我真正的指導者是校報的編輯和老記者,而不是學校裏的老師。然而,我還是在哥倫比亞大學的第一堂課上嚮學生說明,學校課程有種改變我心靈的力量。因為我體會到,給學生修改文章時所産生的溝通,正是一種有力的指導。我確信在一個記者的成長過程中,好奇心和嚴肅的工作態度比天生的能力更為重要。

  這些年來,我也逐漸總結齣是什麼使新聞教育失敗。原因就是有一群崇拜英雄的學生,對著名作傢所寫的戰爭報導頂禮膜拜。我記得我的新聞班上有一位意誌薄弱的學生問我,他是否可以蹺課去聽大衛.哈爾伯斯坦的講座。我說:「如果你去聽瞭哈爾伯斯坦的講座,你將永遠不會成為哈爾伯斯坦。」事實上,哈爾伯斯坦的第一份新聞工作,是在密西西比州的西點的一傢日銷量纔四韆份的報社。現在他七十多歲瞭,但當他為寫書做研究工作時,他還能為一天能進行兩次標準長度的採訪而自豪。至於我那位蹺課去聽講座的學生,我至今還沒有看到他的署名文章。

  當然,在這本書中,我不會是你的標題編輯,教你怎樣去推敲字句。雖然我希望我所寫的東西能讓你更懂得如何修改自己的稿件,但這本書的本意並不在於此。它不是一本教科書、一本曆史書、一本新聞批評著作,雖然它和這些書有一些共同點。不論是我的還是其他人的書,都不會為年輕記者提供特彆的、職業上的指導。這種指導隻能從一個有纔華的編輯那裏獲得。我很幸運能走過這段路,我希望你也同樣幸運。

  那麼我能為你做些什麼?我希望我能教給你一個新聞工作者接觸世界的方式。我希望我能灌輸你一些思維習慣,鼓舞你去建立職業道德。我一生都在平麵媒體工作,但是,我能告訴你有關技巧、正直、好奇心和去關注人類命運的內容,而這些對從事廣播、電視和網路工作的人也同樣適用。甚至我想和你談談繪畫、音樂和戲劇,我很樂意,而且我覺得自己有這個水平。實際上,我確實希望你去學習藝術,它將提升你的文化修養,提升你的生活。偉大的新聞記者絕不會隻停留在閱讀報章雜誌、收集新聞材料和收聽新聞報導上,而會在文學、電影和爵士樂等偉大的藝術中尋找養分和催化劑。

  我把你們當做在高中和大學裏的記者,就像我以前那樣,也把你們當做我現在正在教導的研究生,當做我第一次工作時的年輕同事。我還記得那種渴望、那種雄心壯誌和對提升自我的渴求。我渴望成為傑齣和卓越的人,我也隻願意教這些追求卓越的人。我有時被激怒的時候會告訴我的學生,「我嚴肅地對待你的作品,問題是你自己是否嚴肅地對待你的作品」。我承諾,如果你把事情做好瞭,我會大大地贊揚你。我把我看成你的長者,而不是你的上級。我所獲得的東西大部分來自我的失敗,而不是我的成功。我將把我犯過的錯誤一一指示給你。像我熟悉的一位牧師對他的教徒所說的那樣:「教會不是聖徒的博物館,它是罪人的醫院。」

  我歡迎你的加入,也因為你的關注而感到榮幸。最後,我要你相信,像我所相信的那樣,你已經選擇瞭一個重要的、有價值的職業,一個不需要感到抱歉的職業,一個能使你快樂的職業。

圖書試讀

作為人的新聞記者

要成為有道德的新聞記者,你必須永保仁慈之心。你大概會認為我正在說一個眾所周知的道理。然而客觀的理想狀態是新聞記者對於所採訪的對象採取不偏不倚的態度,為瞭確保公正,新聞記者被要求不動感情。但我個人總是認為「客觀」是一個錯誤的辭匯,因為人不能迴避主觀。新聞記者所追求的就是怎樣更好地體現公正,這一主題本身值得我們稍後單獨討論。無論你把在新聞中保持距離稱為客觀還是公正,或是有其他什麼詞,新聞距離不能、也根本不應該超越人性的範疇。新聞是關於溝通情感的,而不是拒情感於韆裏之外。在一些罕見和非常的情況下,新聞是要突破障礙的,這障礙就是藝術界人士所說的「第四麵牆」,所謂的「第四麵牆」,把人與我們正在報導的事件截然分開。如果你不能成為人,那麼你就不太可能成為記者。

有兩張獲奬照片的故事和照片的拍攝者正好能說明我的觀點。如果你們研究過越南戰爭,那麼你可能看到過一張這樣的照片:一個越南女孩赤身裸體哭嚎著跑在一條路上。那個小女孩是美軍凝固汽油彈襲擊的犧牲品。這個痛苦的被燒灼的女孩的照片並沒有在美國引起深化反戰的作用,倒是使美聯社的攝影記者黃幼公獲得瞭普立茲奬。但很少有人知道,就在黃幼公拍完那個名叫潘金淑的小女孩之後,他把小女孩帶上瞭一輛小公共汽車,命令那輛汽車去一傢醫院,並在那裏懇求大夫立即進行治療。直到潘金淑上瞭手術颱,黃幼公纔迴到美聯社的辦公室去沖洗照片。潘金淑在二十八年之後的一個儀式上對英國女王談到瞭黃幼公:「他救瞭我的命。」我應當在這裏加上一句:他也拯救瞭自己的靈魂。

另一張攝於一九九三年的照片拍的是蘇丹的飢荒。照片抓到瞭正走嚮救濟所的一個瘦弱、蹣跚的孩子跌倒的瞬間,孩子的身後是一隻禿鷲。像黃幼公一樣,拍攝這張照片的自由撰稿人凱文.卡特吸引瞭公眾輿論對這一圖片形象的興趣。卡特也像黃幼公一樣,獲得瞭普立茲奬。不過他沒有像黃幼公那樣拯救照片中的主角。卡特在英國《衛報》的一位同事大衛.貝雷斯福德迴憶當時質問他的情形:「你為這孩子做瞭什麼?」

卡特迴答說:「我什麼都沒做,那裏有成韆上萬那樣的孩子。」(卡特的確說過他趕走瞭那隻禿鷲,還說他拍完照片後哭瞭幾個小時。)在獲得普立茲奬後不到四個月,卡特自殺瞭。你永遠不可能知道一個自殺者的確切想法,但事後許多卡特的同事不斷迴憶著他作為新聞記者失去人性的那一天。

我知道關鍵時刻的抉擇對於像你們這樣年輕的人是多麼的睏難,你們是專業上的新手,想要打造自己的特點,想要理解那些施加在你們良心上的矛盾要求。我之所以知道,是因為二○○一年九月我正在哥倫比亞大學新聞係教授新聞報導導論課程。在「蓋達」組織發動襲擊的那個早晨,我的學生纔上瞭一個月的課。他們立即被捲入瞭這起自兩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新聞事件,盡管他們還在努力學習最基本的技巧。我並沒有像許多同事那樣把學生送到世貿中心所在的廢墟,讓他們感受對不安全的恐懼,但我讓學生們去進行紐約遭襲的後續報導,採訪紐約市的社區新聞。現在迴顧起來,我可以說這種經曆使他們超越瞭自我。他們寫瞭多明尼加移民門房在「雙子星」大樓倒塌時遇難,寫瞭錫剋教教徒由於被誤認為是阿拉伯人而被認為有犯罪的意圖,寫瞭殯儀員為眾多殘缺的屍體辦理喪葬事宜,還寫瞭消防部門的風笛手樂隊為葬禮和懷念儀式進行瞭數百次演奏,而他們已經失去瞭兩位自己的同事。

在報導那些事情的過程中,我的學生也碰到瞭一些令人極度痛苦而必須麵對的問題。我的採訪對象哭瞭怎麼辦?我可以觸摸他們嗎?我可以擁抱他們嗎?我哭瞭又會怎麼樣?如果我哭的話算是個很糟糕的記者嗎?在我的課上當助教的《紐約時報》的米爾塔.奧吉托迴答瞭這些問題。在紐約遭襲之後的幾周裏,米爾塔一直在寫〈罹難者介紹〉,這是《紐約時報》為那些被證實在襲擊中遇險的人開設的專欄。換句話說,就是她每一個工作日都在採訪倖存者。她對全班同學講,她在與失去兩個女兒的父親電話交談時如何失聲痛哭。

她迴憶瞭走進《紐約時報》的女廁時,發現一位同事由於極度緊張而在那裏抽泣的場麵。米爾塔明白,作為記者,哭泣不會使她受到衝擊和傷害。如果長期不能感受寡婦和鰥夫的心痛,不能感受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和失去孩子的父母的心痛,而且也不能傳達這種痛苦,這種對人性的疏遠就會導緻新聞工作者的失敗。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文筆相當的細膩,而且很有畫麵感。作者像是擁有一個神奇的魔術棒,能夠把原本枯燥的采訪過程,描述得活靈活現。我在閱讀的時候,經常會不自覺地想象自己就站在那個采訪現場,感受著空氣中彌漫的緊張氣氛,或是聽到受訪者壓抑在心底的啜泣聲。他講到采訪那些弱勢群體的時候,那種同理心和人文關懷,真的能夠穿透文字,直接抵達讀者的內心。 我還蠻喜歡他對於“提問的藝術”的闡述。他不是簡單地告訴你要問什麼問題,而是教你如何去“聽”,如何去“觀察”,如何在看似平常的對話中,找到那個觸及核心的關鍵點。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采訪技巧,也是一種對人性深刻的洞察。這本書不僅僅是教你技巧,更是讓你理解為什麼要有這些技巧。它告訴你,一個好的記者,不隻是一個信息的傳遞者,更是一個故事的挖掘者,一個真相的守護者。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好像也學會瞭用更敏銳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

评分

我一直覺得,《給年輕記者的信(二版)》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教人如何當記者的工具書,不如說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人生哲學指南。作者用他豐富的閱曆,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真實世界的大門。他筆下的每一個故事,都仿佛是一幅幅生動的畫麵,讓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新聞現場的脈搏。從追尋一個被掩埋的真相,到捕捉一個普通人生命中的閃光點,他都展現齣瞭記者那份不懈的勇氣與執著。 尤其讓我感動的是,他並沒有迴避媒體行業中的陰暗麵,而是以一種坦誠的姿態,剖析瞭新聞從業者可能麵臨的道德睏境和職業壓力。這種真實的書寫,反而更能讓我們看到記者這個職業背後的人性光輝。他強調的“獨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在我看來,是這本書最寶貴的財富。它不僅僅是給年輕記者看的,更是給所有渴望理解這個世界、並願意為之發聲的人看的。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的視野被打開瞭,對社會有瞭更深層次的體悟,也更加理解瞭新聞的價值和力量。

评分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的敘事方式。作者沒有采用那種一本正經的說教模式,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將新聞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精神娓娓道來。他很擅長在故事中穿插一些輕鬆的幽默感,讓原本可能有些沉重的議題,變得更加易於接受。我讀的時候,常常會因為書中的某個情節而會心一笑,或是為之動容。 他對“如何麵對壓力和挫摺”的描述,也讓我覺得非常受用。他沒有迴避記者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種挑戰,比如信息不對稱、采訪對象的不配閤,甚至是來自各方的壓力。但他卻教會我們,如何在睏境中保持冷靜,如何在質疑聲中堅守原則,如何在失敗中汲取教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寫給未來記者的指南,更是一本幫助所有年輕人在麵對人生挑戰時,如何保持積極心態、如何不斷成長的實用手冊。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新聞行業感興趣,或者正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的朋友們。

评分

我必須說,《給年輕記者的信(二版)》這本書,真的給瞭我很大的啓發。我一直以為,記者就是拿著相機、筆記本,四處跑新聞、寫報道。但這本書讓我知道,記者這個職業,遠比我想象的要復雜和深刻。作者在書中,用非常樸實但充滿智慧的語言,為我們揭示瞭新聞背後的“道”與“術”。他分享瞭自己在麵對重大新聞事件時的思考過程,以及如何平衡新聞的客觀性與人性之間的關係。 他強調的“責任感”,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他認為,每一個記者都應該懷揣著對社會的責任感,去報道那些被忽視的聲音,去揭露那些不公的現象。這種責任感,不僅僅是對職業的要求,更是對良知的拷問。這本書就像是一麵鏡子,讓我看到瞭記者這個職業的崇高之處,也看到瞭他們所背負的重擔。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新聞的看法,從“聽故事”提升到瞭“理解故事背後的意義”。

评分

這本書真的是一本寶藏!我平常就對新聞業很有興趣,但一直覺得它離我好像有點遙遠,像是一個充滿神秘感的領域。偶然看到《給年輕記者的信(二版)》,就想說翻翻看,沒想到完全被它吸引住瞭!作者的文字很親切,就像是在跟我聊天一樣,一點都不枯燥。他用瞭很多他在記者生涯中遇到的真實案例,有時候是驚心動魄的調查,有時候是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讓我覺得新聞報道不隻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充滿生命力的記錄。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把記者這個職業神化,反而很坦誠地談到瞭其中的睏難、挑戰,甚至是挫摺。他分享瞭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誤,以及如何從中學習和成長。這讓我覺得,原來記者也不是無所不能的超人,他們也會有迷茫和痛苦的時候。但正是這種真實,讓我覺得更加貼近,也更加敬佩。這本書不隻是教你如何寫報道,更重要的是它在傳遞一種精神:一種對真相的追求,一種對社會責任的擔當,一種永不停止的好奇心。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新聞業的理解更深刻瞭,也更堅定瞭我未來想要成為一名記者的決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