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媒介党国化」和「媒介商业化」排山倒海之势,中国报刊的「文人论政」有何时代意义?
本书以「结绳记事」的方法,选取中国新闻史上的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关键节点,串起一部曲折而复杂的中国新闻史。以这样的方式进入历史,既触碰了交错生动的人与事,深入探究其间的文化肌理,又提供了新闻史脉络的整体图景。本书兼收史学、传播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试图打破学科壁垒;同时涵括学界新锐及中坚,博採各家所长,为中国新闻史,乃至近现代史提供另一种读法。
「新闻史的研究不能抱残守缺,必须从人文和社会科学吸取理论和方法的资源,同时从新闻史回向给人文与社会科学,保持一个开放互动的态度。
历史真相是曲折、复杂、具体而矛盾的,更不可能「一语定干坤」,唯有多视角多维度探索,切磋琢磨,才能慢慢地还原历史场景,逼近历史「真相」,配合时代的唿唤以获致更真切而有意义的了解。我们愿意在这个平台上对话下去,有志者盍兴乎来!」
—李金铨
作者简介
李金铨
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兼媒体与传播系主任及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荣誉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客座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客座教授。国际中华传播学会创始会长,香港人文学院院士。学术兴趣包括全球传播、媒介政治经济学、社会理论和新闻史。
本书作者:李金铨、陈建华、高力克、黄旦、潘光哲、桑兵、孙江、唐海江、唐小兵、许纪霖、杨奎松、章清、张咏、周叶飞。
《报人报国:中国新闻史的另一种读法》这个书名,在我看来,已经点明了它与传统新闻史叙事的不同之处。我一直认为,历史的书写,最吸引人的往往是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和人物的故事,而“报人报国”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在中国近代史的宏大背景下,新闻从业者扮演的角色,远非简单的信息传递者那么简单。他们是时代的记录者,更是精神的塑造者,有时甚至是抗争的先行者。这本书的“另一种读法”,让我联想到了那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依然坚守岗位、传递真相的记者们。我想象着,他们或许会面临着枪林弹雨,或许会忍受着贫困潦倒,但他们的笔尖却从未停止过书写,他们的心中始终燃烧着为国为民的热情。我尤其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在国家危难之际,新闻媒体所展现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它们是如何成为鼓舞士气、团结民心的重要力量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更具象、更生动的故事,让我能够看到新闻工作者们在历史关键节点上的真实表现,理解他们“报人报国”的深层含义。这份对历史的关注,对于身在台湾的我们来说,也具有特别的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中华民族的近代历程。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年代感扑面而来,仿佛能听到油印机工作的声音,看到那些在灯下伏案疾书的身影。我一直以来对新闻史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教科书上的几个重要事件和几位标志性的人物,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像是隔着一层玻璃看风景。但“报人报国”这个书名,直接点出了这本书的核心——那些投身新闻事业的个体,他们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走向是如何纠缠在一起的。我尤其好奇,在“另一种读法”的视角下,那些我们熟知的历史事件,是否会有完全不同的侧重点和解读?比如,在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新闻报道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战斗,一种凝聚人心、传递信念的力量。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新闻工作者的故事,他们的牺牲,他们的坚持,他们的理想?台湾的读者,特别是我们这一代,对中国近现代史有着特殊的感受,夹杂着传承、认同与疏离。所以,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更人性化、更具温度的视角,让我们看到新闻背后的血肉之躯,看到历史洪流中个人的渺小与伟大。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史实的堆砌,更能引发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新闻的本质,以及新闻工作者在社会发展中的真正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报人报国:中国新闻史的另一种读法”立刻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对中国近代史一直充满好奇,而新闻史恰恰是了解那个时代的一个非常独特的切入点。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学习历史,都过于关注宏观的事件和政治的走向,却忽略了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用笔杆子影响时代的人物。这本书的“另一种读法”,让我看到了这种可能性,它似乎要讲述的,不仅仅是新闻事件本身,更是那些参与其中的“报人”的故事,他们的个人命运是如何与国家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挖掘一些我从未听说过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例如,在那些动荡的年代,有没有一些报刊,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同时又发出自己的声音,为民众传递信息,甚至成为民族精神的灯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新闻工作者在历史洪流中的真实面貌,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热情、智慧甚至生命,去践行“报国”的理想的。作为一名台湾读者,我对中国大陆的历史变迁有着特殊的关注,而新闻史提供了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评分拿到这本书,第一眼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排版吸引住了。我平时喜欢看一些历史类的书籍,尤其是那些能让我跳出宏大叙事,关注到个体命运的著作。这本书的书名“报人报国:中国新闻史的另一种读法”,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传统的中国新闻史,往往侧重于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的演变,但“另一种读法”这个词,让我预感到这本书会带来全新的视角。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解读那些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新闻事件?例如,在辛亥革命时期,报刊是如何摇旗呐喊、推动历史进程的?又或者,在抗日战争时期,新闻工作者是如何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民族精神,鼓舞士气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那些新闻背后的故事,展现新闻从业者们在历史的洪流中,是如何以笔为刀,以纸为剑,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一位台湾读者,我对中国近代史的脉络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新闻史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能提供一个独特的观察角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对这部分历史的认知空白,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报人报国”就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对中国新闻史的另一种想象。一直以来,我对新闻史的了解,似乎总停留在几个大事件的框架里,像是隔着一层纱看东西,总觉得不够真实,不够有血有肉。而“报人报国”这四个字,则让我看到了新闻背后鲜活的个体,看到了他们怀揣着什么样的理想,又经历了怎样的风雨。我尤其好奇,这本书会怎样去描绘那些在风雨飘摇的年代,用笔杆子作为武器的记者们?他们是如何在信息封锁、政治压力的重重包围下,坚持报道真相的?他们面对的困境,他们的牺牲,他们的坚持,这些都是我非常渴望了解的。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宏大叙事中,我们常常会忽略这些普通人的声音,但正是这些普通人的努力,才汇聚成了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这本书提出的“另一种读法”,正是我一直以来所期待的。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试图从人性的角度,从个体的情感出发,去解读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让我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以及新闻工作者们在那段特殊时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