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十三位传媒工作者及学者在香港大学演讲文稿的结集。他们关心内地的传媒生态,旁及政治、社会、文化和历史诸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这些文稿集中起来,让我们看到今日中国社会的复杂面貌,也深明有良知有职业操守的传媒工作者的艰难处境。
中国在大变局的前夕,国人无不对国家前景忧心忡忡,向前是活路,后退是死路。传媒工作者是时代洪流的弄潮儿,他们对社会公平、言论自由、历史真相和政治空间的追求更敏感、更迫切,他们也往往看得更广,想得更深,因此他们的看法对普通读者来说,更具暮鼓晨钟的意味。中国是盛世还是末世,这真是一个问题。与其争论这个问题,不如实实在在去直面现实:追寻社会不公的原因,撑开言论自由的铁网,呈现历史真相,扩阔政治空间。像本书十三位作者一样,做实际工作,说真心话,坚守良知的底线,积小步为大步,集涓滴为长河,历史是人民写的,历史前进方向是人民意志的集大成。
处此纷乱时势,如何安渡迷航,读这本书,更使精神振奋,思想澄明。
作者简介
陈婉莹
资深新闻工作者及教育家,香港大学新闻学教授及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总监,曾在美国从事新闻工作23年。1999年受聘港大,创办新闻硕士、博士和本科课程和中国传媒研究计划等。2003年兼任广东汕头大学长江新闻学院创院院长。回港前曾任哈佛大学尼曼新闻基金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院客座教授、自由论坛传媒研究中心学者。1990 至1997年间,陈婉莹在美国第一大地方报纸《纽约每日新闻》(New York Daily News)任资深记者,专注移民新闻,完成华人国际性偷渡问题系列报导,赢得美国George Polk Awards 等多项全美新闻大奖。她曾从事电视新闻纪录片制作,2004年获邀出任美国国际电视权威大奖PEABODY评委。
钱钢
中国大陆报告文学作家和记者,现为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1979年起从事专业新闻工作,曾任《解放军报》记者、《解放军报》记者处负责人。1989年后,参与创办《中国减灾报》(任执行编委)、《三联生活週刊》(任执行主编)、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任总策划)。1998至2001年任《南方週末》报常务副主编,主持该报笔政。出版于一九八六年的《唐山大地震》,被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法文(部分章节),是美国和香港若干大学的新闻写作课参考教材。其代表作还有《大清留美幼童记》(与胡劲草合作)、《大清海军与李鸿章》(原名《海葬》)、《二十世纪中国重灾百录》(与耿庆国合作主编)、《旧闻记者》、《中国传媒与政治改革》等。
“中国传媒锐思录”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期待感,希望这本书能够捕捉到当下中国媒体最前沿、最尖锐的议题,并进行深入的思考。13位香港大学的访问学者,这个组合本身就极具看点。香港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枢纽,其媒体发展也一直具有国际视野。我很想知道,这些学者在大陆访问期间,他们最关注哪些中国媒体的“锐”点?是新兴媒体的颠覆性力量,还是传统媒体在时代的冲击下挣扎求存的韧性?他们会如何“思”考这些现象,是抱着批判的眼光,还是建设性的态度?这本书会不会触及一些敏感但又至关重要的问题,比如媒体的公信力如何建立,信息如何才能更自由地流动,以及在数字化时代,公民如何才能成为更有效的信息消费者和生产者?我尤其好奇,这些学者在香港大学这样充满学术自由的氛围中,他们的观点是否会受到大陆媒体现实情况的影响,从而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视角?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够打开我们对中国传媒认知的边界,让我们看到更多元的可能性。
评分读到“13位香港大学访问学者”的介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他们在香港大学校园里,就中国传媒议题进行激烈讨论的画面。我很好奇,这13位学者,他们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是否各不相同?会不会有专攻新闻传播史的,有研究媒介融合的,有关注特定媒介(如电视、报纸、网络)的,甚至有研究媒体与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每位学者在香港大学这段访问经历,肯定也让他们对中国大陆的传媒生态有了更直接、更生动的体验。我非常期待书中所呈现的,是他们在中国大陆实地考察、深入访谈,或是基于长期观察所提炼出的真知灼见。这本书会不会揭示一些大陆媒体在创新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比如,在内容生产上,如何在追求吸引力的同时,保持内容的深度和可靠性?在传播渠道上,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避免信息鸿沟的扩大?从台湾的角度来看,我们长期以来在两岸信息交流上存在不少隔阂,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清晰、更具建设性的了解中国传媒的窗口,避免一味地从单一视角或刻板印象出发。
评分光是“锐思录”这三个字,就充满了信息量。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不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媒体现象,而是会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动因。“锐”可能指的是对当下中国传媒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例如社交媒体的崛起如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传统媒体如何转型求生,算法推荐又如何塑造了我们的信息茧房。而“思”则更侧重于学者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他们会如何审视媒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如何看待信息透明度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在快速变化的技术浪潮下,媒体的伦理边界在哪里。特别是从香港大学学者的视角出发,他们身处一个言论自由度相对较高的环境中,再回望中国大陆的媒体实践,可能会产生一些很有启发性的碰撞。我个人对中国大陆媒体在舆论引导、议程设置方面的影响力一直很关注,也很想知道这些学者,他们会以怎样的学术框架来解释这些现象。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在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背景下,媒体的独立性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学者们对这些挑战提出的解决方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超越表面现象的深度解读,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媒体的复杂性。
评分收到《中国传媒锐思录》这本书的消息,立刻让我感到一丝振奋。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就不能忽视其媒体所扮演的角色。而“香港大学访问学者”这个身份,则赋予了本书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我猜想,这13位学者,他们可能经历了从各自熟悉的学术环境,到深入中国大陆传媒肌理的过程,这种跨越式的体验,必然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观察和反思。我很想知道,他们会如何解读中国媒体当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例如,在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体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对社会结构、公众认知乃至国家治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辨别真伪,如何抵制虚假信息,以及媒体如何才能真正承担起其社会责任?我尤其期待,这些学者们能够提供一些来自香港的、具有国际视野的解读,帮助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以更开阔的胸襟去理解中国媒体的发展。
评分这本《中国传媒锐思录》光看书名就让人眼睛一亮,尤其“香港大学访问学者”这几个字,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香港的媒体,无论在深度、广度还是批判性上,都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而且很多香港学者对于中国大陆的社会议题,往往能提供一个既熟悉又疏离的独特视角。我很好奇,这13位学者,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和观察角度会有多大的差异?他们是否会对当下中国媒体生态中的一些现象,比如信息传播的快速化、内容生产的同质化、或者是一些新兴的媒体形态(短视频、直播等等)提出独到的见解?毕竟,在台湾,我们接收到的中国大陆新闻信息,有时会感觉比较片面,或者经过了相当程度的筛选。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来一些更深层次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更客观地理解中国媒体的发展脉络,以及它在中国社会转型中所扮演的角色。特别是那些“访问学者”的身份,意味着他们很可能是在一个相对独立和开放的环境中,对中国传媒进行观察和研究,这种“旁观者清”的角度,往往能发现我们身处其中者不易察觉的问题。我很想知道,他们会如何解读大陆媒体的“锐”与“思”,是锐利的观察,还是深刻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