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锐思录:13位香港大学访问学者的演讲

中国传媒锐思录:13位香港大学访问学者的演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研究
  • 传媒研究
  • 中国研究
  • 香港大学
  • 学术演讲
  • 文化传播
  • 社会思潮
  • 两岸交流
  • 时事评论
  • 口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为十三位传媒工作者及学者在香港大学演讲文稿的结集。他们关心内地的传媒生态,旁及政治、社会、文化和历史诸方面的深层次问题,这些文稿集中起来,让我们看到今日中国社会的复杂面貌,也深明有良知有职业操守的传媒工作者的艰难处境。

  中国在大变局的前夕,国人无不对国家前景忧心忡忡,向前是活路,后退是死路。传媒工作者是时代洪流的弄潮儿,他们对社会公平、言论自由、历史真相和政治空间的追求更敏感、更迫切,他们也往往看得更广,想得更深,因此他们的看法对普通读者来说,更具暮鼓晨钟的意味。中国是盛世还是末世,这真是一个问题。与其争论这个问题,不如实实在在去直面现实:追寻社会不公的原因,撑开言论自由的铁网,呈现历史真相,扩阔政治空间。像本书十三位作者一样,做实际工作,说真心话,坚守良知的底线,积小步为大步,集涓滴为长河,历史是人民写的,历史前进方向是人民意志的集大成。

  处此纷乱时势,如何安渡迷航,读这本书,更使精神振奋,思想澄明。

作者简介

陈婉莹

  资深新闻工作者及教育家,香港大学新闻学教授及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总监,曾在美国从事新闻工作23年。1999年受聘港大,创办新闻硕士、博士和本科课程和中国传媒研究计划等。2003年兼任广东汕头大学长江新闻学院创院院长。回港前曾任哈佛大学尼曼新闻基金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院客座教授、自由论坛传媒研究中心学者。1990 至1997年间,陈婉莹在美国第一大地方报纸《纽约每日新闻》(New York Daily News)任资深记者,专注移民新闻,完成华人国际性偷渡问题系列报导,赢得美国George Polk Awards 等多项全美新闻大奖。她曾从事电视新闻纪录片制作,2004年获邀出任美国国际电视权威大奖PEABODY评委。

钱钢

  中国大陆报告文学作家和记者,现为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主任。1979年起从事专业新闻工作,曾任《解放军报》记者、《解放军报》记者处负责人。1989年后,参与创办《中国减灾报》(任执行编委)、《三联生活週刊》(任执行主编)、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任总策划)。1998至2001年任《南方週末》报常务副主编,主持该报笔政。出版于一九八六年的《唐山大地震》,被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法文(部分章节),是美国和香港若干大学的新闻写作课参考教材。其代表作还有《大清留美幼童记》(与胡劲草合作)、《大清海军与李鸿章》(原名《海葬》)、《二十世纪中国重灾百录》(与耿庆国合作主编)、《旧闻记者》、《中国传媒与政治改革》等。

跨越媒介边界:全球传播格局下的深度观察与前沿思辨 本书汇集了十余位来自世界各地顶尖学府的传播学、新闻学、社会学及文化研究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深刻洞察。它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地域或某一特定媒体形态,而是以一个更宏大、更具前瞻性的视角,审视当前全球媒介环境的复杂性、流动性与颠覆性。全书围绕“信息流动的结构性重塑”、“数字原生代的影响力扩散”以及“伦理边界与监管挑战”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旨在提供一套跨学科的分析工具,以理解信息在当代社会中的复杂运作逻辑。 第一部分:全球信息流动的结构性重塑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地缘政治变迁、技术范式转移(如Web 3.0的初步应用)以及跨文化交流壁垒对全球信息传播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 章节一:后全球化时代的叙事权争夺与信息茧房的再定义 本章首先分析了近年来民族主义思潮抬头背景下,国家间信息叙事策略的变化。作者们指出,传统的“软实力”推广模式正逐步让位于更具对抗性和精准性的“信息战”思维。研究聚焦于社交媒体平台算法如何进一步强化用户对特定信息源的依赖,使得“信息茧房”不再仅仅是兴趣驱动的封闭,而开始带有更强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通过对多个国家媒体内容监测数据的比较分析,本章揭示了全球信息消费模式的碎片化趋势及其对国际关系理解的潜在风险。探讨了在后真相时代,如何建立跨文化、跨意识形态的有效对话机制。 章节二:基础设施的权力:数据主权与信息流动的新藩篱 现代信息传播高度依赖于跨国界的数据中心、海底光缆和云计算服务。本章从批判性地理学和技术社会学的角度,审视了这些“硬基础设施”如何成为新的权力制高点。作者们分析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等法规在全球范围内的溢出效应,以及不同国家在数据主权和数据本地化政策上的博弈。研究关注了关键技术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权力倾斜现象,并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如何避免成为单纯的“信息消费者”而非“共同建设者”。同时,对于卫星互联网技术对传统通信格局的冲击,也进行了前瞻性的评估。 第二部分:数字原生代的影响力扩散与媒介素养的演进 本部分将焦点转向媒介生态系统的核心——用户与内容创作者。它探讨了新兴技术如何重塑个体表达、集体动员以及知识生产的模式。 章节三:微传播者的崛起与社群认同的构建 随着短视频和直播技术的普及,个体表达的门槛被极大降低。本章研究了非传统意见领袖(KOLs/KOCs)在特定亚文化群体中建立权威和影响力的机制。研究侧重于分析“即时反馈回路”如何驱动内容生产的趋同或极端化。我们不仅考察了这些微传播者在文化潮流引导上的能力,更深入分析了他们如何通过叙事技巧和情感联结,将线上社群转化为具有实际社会动员能力的群体。重点案例分析了特定社会议题在不同社交平台上的传播路径差异。 章节四:沉浸式体验的叙事潜力与认知负荷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以及元宇宙概念的兴起,预示着媒介体验将从“观看”转向“在场”。本章探讨了沉浸式技术在新闻报道、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前景。然而,作者们保持了审慎态度,分析了高度沉浸性内容对用户注意力资源分配的影响,以及这种技术可能带来的认知偏差和“真实性”的模糊。本章还涉及对数字伦理的思考:当体验可以被高度定制化和模拟时,我们如何区分“被传递的经验”与“亲历的经验”? 章节五:算法推荐的黑箱与信息获取的公正性 本部分对算法决策进行了深入的考察。这不是一个技术指南,而是从社会学角度审视算法的“后果”。研究关注了推荐系统(无论用于新闻、招聘还是金融服务)如何固化或加剧现有的社会不平等。通过对特定行业内算法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偏见数据输入可能导致的系统性歧视。本章呼吁建立更透明、可问责的“算法治理”框架,并探讨了公民社会组织在监督算法决策中的潜在作用。 第三部分:跨越国界的传播伦理与监管挑战 面对全球化的媒体渗透,传统的主权国家监管模式面临失效风险。本部分关注如何在一个无边界的数字空间中,建立有效的伦理共识和跨国界治理机制。 章节六:全球化平台的责任界限与数字主权的回溯 科技巨头在全球范围内掌握了空前的言论管理权。本章分析了平台在内容审核、虚假信息处理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角色冲突。研究探讨了不同司法管辖区对同一内容采取不同处理方式时引发的伦理困境。例如,一个国家被视为合法的政治言论,在另一个国家可能被认定为煽动仇恨。本章探讨了构建一种“最低限度”的全球数字伦理标准的可行性,以及在避免“数字殖民”的前提下,促进跨国监管合作的路径。 章节七:危机传播的跨文化适应性与信任重建 全球性的危机(如公共卫生事件或气候灾难)要求快速、准确的信息传播。本章比较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政府、科学机构与媒体在危机期间的沟通策略及其效果。研究发现,信任的建立和瓦解速度在不同文化中存在显著差异。有效的危机传播不仅需要准确的事实,更需要符合当地价值体系的情感策略和信息呈现方式。本章提出了针对复杂全球危机环境的“文化敏感性传播模型”。 章节八:媒介素养教育的范式转型:从识别假新闻到批判性参与 面对日益复杂的媒介环境,传统的“识别假新闻”式的媒介素养教育已显不足。本章主张将教育重点转向“批判性参与”。这意味着培养用户不仅能识别虚假信息,更能理解信息背后的经济动机、技术结构和社会意图。研究提出了一套面向未来媒介环境的教育框架,强调培养对数据采集、算法运作机制的“结构性理解”,从而使公民能够更主动、更负责任地参与到信息生态的共建中去。 本书内容涵盖了传播学研究的多个热点和前沿领域,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旨在为政策制定者、传播从业者以及关注未来社会走向的读者提供一份富有启发性的参考指南。它以开放的姿态,审视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力求在瞬息万变的媒介世界中,锚定人类交流的价值与方向。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翻墙者言:长「骨头」,还是长「肉」?──代序言 朱学勤

中国没有柏林墙,但有投资浩大的「金盾工程」。就在那道看不见的“Great Wall”墙下,有无数年青人手操键盘十指翻飞,日日夜夜在「翻墙」。「长墙」每时每刻在加高,却挡不住「翻墙者」众,「墙」褢「墙」外众声喧哗。收在这里的是十三位中国大陆传媒工作者和学者在访问香港大学时的演讲,即为部份翻艢者奋力攀登的记录,或可称「翻墙者言」?

「翻墙者」内部也在争论。乐观者认为互联网是「大众麦克风」,是「新广场政治」;网络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特区」,网络必能改变中国。谨慎者认为互联网给中国带来巨大进步,但仅仅只有网络还不够;社会每天都在成长,但更要长「骨头」;没有「骨头」的「肉」,是站立不起来的「肉」。

我们且看于建嵘给出的这一组数据:

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普及率达到28.9%。宽带网民规糢达到3.46亿人,较2008年增长 7,600万。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年增加1.2亿,达到2.33亿人,佔整体网民的60.8%。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0,681万,佔整体网民的27.8%。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国税总局七部委近日联合发佈《关于推进光织宽带网络建设的意见》,三年内光织宽带网络建设投资超过1,500亿元,新增宽带用户超过5,000万。*

有这些数据支撑,于建嵘认为互联网是「新广场政治」,要让「民主插上科技的翅膀」:

当前中国的很多问题已经不是精英的权力,更多的恰恰是草根的权力,很多草根最后又会变成意见领袖。中国现在有很多意见领袖,这些意见领袖的行为方式大概有两种:第一种是所谓的「公民记者」,自动自发地上栽传统媒体不想、不能或尚未来得及报道的内容。第二是「广场评论家」是就某一事件使用「大众麦克风」进行评论,通过网络发文或高数量的跟帖等左右舆论,影响事件的后续发展及其处理。

新广场政治,既是有序的,又是无序的。一方面,网络广场通过舆论压力对社会权力的执行过程和方式进行了影响,从而缓解公民与政府的紧张关系,最终避免街头群体性暴力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网络广场可能会掀起更大的民愤。所以网络广场是介于有序和无序之间的。中国的很多问题就是在这种 有序与无序之间博弈。

再看学者熊培云的观点,他的「翻墙者言」直接将互联网的功用与突破柏林墙相连,写得很尖鋭:

* 这个数据在不断刷新,于建嵘先生演讲后,截止2011年年底,中国网民总数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手机上网的网民人数达到3.56亿。

就像当初柏林墙砌下第一块砖的时候,就有卫兵冲过去,今日中国,网络更是一种推动社会运动和社会进步的工具,担负着相较其他发达国家更多的时代重负。民众随时可以端起键盘,成为表达自己公共意见的网民。

与此同时,也必须承认,今天中国的互联网仍然受到了政府的严厉管制。古往今来,中国人热衷办两件大事,一是修坝-所以从天上看,如今的大江大河都修成了梯子;二是修墙。过去在月球上看到长城,现在在月球上可以看到「功夫网」(Great Firewall)看到一个网络「墙国」(Wall state)。与此同时,在月球上你还可以看到很多人在不分日夜「翻墙」。

80年代如果政府要禁止某样东西,能够动员一些人为政府捉刀,比如「反对『精神污染』」,但现在不一样了。大家相聚的时候公开讨论更多的反而是甚么样的「翻墙」软件最有效,甚至包括七八十岁的老人。这是这个时代的默契。通去借助意识形态完成的政治统治,现在不得不更多依赖技术。而作为被统治者的公民,当他们也掌握了技术,实际上就进入了一个「以技术对抗技术」的层面。不考虑其他因素,如果仅从技术层面上来看,人们通遏互联网交流是平等、自治的。当然我也注意到,由于大家接受的信息不一样,「翻墙」运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一个「民意的分裂」。不过,我相信这种分裂会在信息的不断流动中得到克服。

互联网是中国最大的特区,也是最大的社会组织,是改造中国的最重要平台。从表面上看,互联网只是技术与工具,但它同样是一种全新的文化,是引领时代的一种精神气质,势必缔造互联网文明。

《南方都巿报》前任总编程益中的遭遇早已为香港读者所熟悉,为了言论自由,身陷囹圄,系狱经年。但他对前景的判断却能突破个人遭遇,倾向于乐观。收集在此书的文章中,他挑破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然后自问自答:「在中国大陆,可以言説到甚么程度?」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传媒锐思录”这个书名,给我一种强烈的期待感,希望这本书能够捕捉到当下中国媒体最前沿、最尖锐的议题,并进行深入的思考。13位香港大学的访问学者,这个组合本身就极具看点。香港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枢纽,其媒体发展也一直具有国际视野。我很想知道,这些学者在大陆访问期间,他们最关注哪些中国媒体的“锐”点?是新兴媒体的颠覆性力量,还是传统媒体在时代的冲击下挣扎求存的韧性?他们会如何“思”考这些现象,是抱着批判的眼光,还是建设性的态度?这本书会不会触及一些敏感但又至关重要的问题,比如媒体的公信力如何建立,信息如何才能更自由地流动,以及在数字化时代,公民如何才能成为更有效的信息消费者和生产者?我尤其好奇,这些学者在香港大学这样充满学术自由的氛围中,他们的观点是否会受到大陆媒体现实情况的影响,从而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视角?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够打开我们对中国传媒认知的边界,让我们看到更多元的可能性。

评分

读到“13位香港大学访问学者”的介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他们在香港大学校园里,就中国传媒议题进行激烈讨论的画面。我很好奇,这13位学者,他们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是否各不相同?会不会有专攻新闻传播史的,有研究媒介融合的,有关注特定媒介(如电视、报纸、网络)的,甚至有研究媒体与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每位学者在香港大学这段访问经历,肯定也让他们对中国大陆的传媒生态有了更直接、更生动的体验。我非常期待书中所呈现的,是他们在中国大陆实地考察、深入访谈,或是基于长期观察所提炼出的真知灼见。这本书会不会揭示一些大陆媒体在创新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比如,在内容生产上,如何在追求吸引力的同时,保持内容的深度和可靠性?在传播渠道上,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避免信息鸿沟的扩大?从台湾的角度来看,我们长期以来在两岸信息交流上存在不少隔阂,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更清晰、更具建设性的了解中国传媒的窗口,避免一味地从单一视角或刻板印象出发。

评分

光是“锐思录”这三个字,就充满了信息量。我猜想,这本书一定不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媒体现象,而是会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动因。“锐”可能指的是对当下中国传媒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例如社交媒体的崛起如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格局,传统媒体如何转型求生,算法推荐又如何塑造了我们的信息茧房。而“思”则更侧重于学者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他们会如何审视媒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如何看待信息透明度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在快速变化的技术浪潮下,媒体的伦理边界在哪里。特别是从香港大学学者的视角出发,他们身处一个言论自由度相对较高的环境中,再回望中国大陆的媒体实践,可能会产生一些很有启发性的碰撞。我个人对中国大陆媒体在舆论引导、议程设置方面的影响力一直很关注,也很想知道这些学者,他们会以怎样的学术框架来解释这些现象。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在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背景下,媒体的独立性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学者们对这些挑战提出的解决方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超越表面现象的深度解读,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媒体的复杂性。

评分

收到《中国传媒锐思录》这本书的消息,立刻让我感到一丝振奋。我一直认为,要理解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就不能忽视其媒体所扮演的角色。而“香港大学访问学者”这个身份,则赋予了本书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我猜想,这13位学者,他们可能经历了从各自熟悉的学术环境,到深入中国大陆传媒肌理的过程,这种跨越式的体验,必然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观察和反思。我很想知道,他们会如何解读中国媒体当下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例如,在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媒体内容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对社会结构、公众认知乃至国家治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辨别真伪,如何抵制虚假信息,以及媒体如何才能真正承担起其社会责任?我尤其期待,这些学者们能够提供一些来自香港的、具有国际视野的解读,帮助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以更开阔的胸襟去理解中国媒体的发展。

评分

这本《中国传媒锐思录》光看书名就让人眼睛一亮,尤其“香港大学访问学者”这几个字,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香港的媒体,无论在深度、广度还是批判性上,都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而且很多香港学者对于中国大陆的社会议题,往往能提供一个既熟悉又疏离的独特视角。我很好奇,这13位学者,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和观察角度会有多大的差异?他们是否会对当下中国媒体生态中的一些现象,比如信息传播的快速化、内容生产的同质化、或者是一些新兴的媒体形态(短视频、直播等等)提出独到的见解?毕竟,在台湾,我们接收到的中国大陆新闻信息,有时会感觉比较片面,或者经过了相当程度的筛选。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来一些更深层次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更客观地理解中国媒体的发展脉络,以及它在中国社会转型中所扮演的角色。特别是那些“访问学者”的身份,意味着他们很可能是在一个相对独立和开放的环境中,对中国传媒进行观察和研究,这种“旁观者清”的角度,往往能发现我们身处其中者不易察觉的问题。我很想知道,他们会如何解读大陆媒体的“锐”与“思”,是锐利的观察,还是深刻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