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改革 漫漫长路:纪录与反思(1999-2009)

媒体改革 漫漫长路:纪录与反思(1999-200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回顾从1999年──第一个正式立案的媒体改革组织「台湾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为起点,至2009年间的媒体改革与媒体重大事件,呈现台湾新闻表现与媒体环境在这十年的重大变化。并以资料库的概念呈现,期许更多人了解、认识媒体监督与改革。

  本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大事纪,也是本书撰写的第一阶段,这部分是由媒观志工参照相关事件媒体报导、并经由相互讨论改写而成。选取的标准主要是以媒改团体为核心所从事∕发起∕参与的媒体改革运动,以及各公民团体所发起的相关行动。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独立媒体的纪录,虽未能呈现其丰富的动态发展,但我们勉力纪录成立时间等相关事宜。

  第二部分为媒体改革回顾与分析,将媒体改革运动分为六个子题:

  公共化运动、商营结构的解管制(以有线电视为主)、媒体工作者的劳动权、公民团体的参与、媒体识读教育、公民媒体的崛起。此部分对各子题有较为深入的探讨,并访谈相关人士,最后并尝试提出反思及未来可能的行动方向。

  第三部分则为专文邀稿,邀请学者、新闻工作者、独立媒体工作者观察这段期间媒体环境的变化。

作者简介

台湾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

  《媒体改革 漫漫长路-纪录与省思(1999-2009)》为财团法人台湾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成立十週年的计画。本书回顾从1999年──第一个正式立案的媒体改革组织「台湾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为起点,至2009年间的媒体改革与媒体重大事件,呈现台湾新闻表现与媒体环境在这十年的重大变化。并以资料库的概念呈现,期许更多人了解、认识媒体监督与改革。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长日不尽,继续观察与改造∕冯建三
序-把牙膏挤回牙膏管内∕胡元辉
握手、一起加油!∕管中祥
编辑说明∕林玉鹏
媒体改革大事纪1999-2009

媒体改革回顾与分析
回归媒体多元本质 人民重返公共领域∕管中祥
公共化论述的资源与限制:从公视第四届董(监)事会的争议谈起∕刘忠博
公民团体拉拔中的台湾有线电视生态∕陈美静
台湾媒体结构下新闻工作者的劳动处境∕蔡蕙如、简旭伶
公民参与媒改运动的回顾与反思∕郑凯同
台湾边陲媒体 从边缘走向主流∕陈顺孝
媒体识读教育的回顾与反思∕陈雅萱、辜子桓、陈芃瑾、郭宜婷

专文邀稿
台湾媒改运动思潮(2000-2010):公共性的追寻∕林丽云
大媒体的大崩坏与独立媒体的大考验∕孙穷理
沉默的新闻记者、式微的媒体工会∕吕东熹

附录
附录一 访谈对象
附录二 参考书目
附录三 台湾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历届董监事名单

图书序言

长日不尽,继续观察与改造

  台湾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媒观)成立以来,适巧是「传播」作为一种权利的意识,蓬勃发展于产业秩序翻转、行政主管单位变动频仍、立法与司法及监察机关介入传播事务相对积极的年代。

  媒观在1999年挂牌。当时,主导台湾传媒秩序的两报(中国时报、联合报)三台(台视、中视与华视)格局已经明显变化。最慢在苹果日报入台(2003年)前夕,它们已经不是主流媒体。2002年,有线与卫星电视系统的广告收入是197亿,三台加上民视是81亿;自由时报是40.8亿,中时与联合是38.9与34.0亿(7月30日读该报比例,三报依序是19.7%、14.1与12.7%)。

  与此同时,有关传播的法案,立法院创制或修订数十次,远多于先前五十年传播相关法案的总和。这些法案是档案法(1999年底,修一次)、电影法创设后的首次修订(2001,后又修四次)、国家机密保护法(2003)、政府资讯公开法(2005)、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组织法(2005,修一次)、无线与有线及卫星俗称广电三法的六次条文增删、无线电视事业公股处理条例(2006)、通讯传播管理法草案(2007-2008)的功败垂成、公民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施行法(2009)、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2010)、公共电视法的四度修订、文化部组织法(2011)。

  监察院介入传播事务的次数至少四起,又以委员黄煌雄、黄勤镇联合完成的《我国影音媒体政策及其执行绩效总体检》允称里程碑,标志了现阶段政治人物对于传媒环境的兴革见解,所能上达的高度。传媒报导与评论有时涉及民刑法的隐私与诽谤问题,以致就有司法介入的空间,此外,「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成为大法官释宪会议解释文及意见书的关键词,1999年以前只有两案,其后高达十件,包括最近(2011年7月29日)的689号释宪文。记者虽不能免于社会秩序维护法的相绳,但不仅全职记者,释宪文也首次论及,一般人(自然包括近年来我们称为公民记者的人)亦包括在内,只要其跟追採访是因为「公益」等四项原则与六种正当情境,就不受前法约束。

  併行于这些公权力部门的动静,到了21世纪,传媒改革的市民活动也进入新的阶段。若说1990年代是特定诉求(退报)或单项行动(电波开放),现在则是走向了组织化的努力。其中有些存续短暂,如无线电视民主化联盟。另有些试图绵延求存,步步为营以求扩充,如媒体改造学社、卓越新闻奖基金会,以及媒观,特别是管中祥的六年董事长任内,开拓深广。2005年入夏,卫星电视换照审议风波后,许多社团感同身受,遂有公民参与媒体改造联盟的成立。

  对照于传媒业界、立法、司法与监察权及民众传播权意识的涌动,行政权以另一种方式涌动:负责研拟传播政策的新闻局长从1999年至2011年的十二年间,合计有十四位。久任其职虽然也可能尸位素餐,但席不及暖注定不能从长计议,非三年五载地方向正确且稳定推进,无法见其功的措施、规划与政策,就不可能酝酿,就无从现身。

  相当明显,市民传播社团(包括更具针对性质的「与媒体对抗」及「新闻公害防治基金会」)的成军,虽然象征传播权利意识的增长,却在行政权「屹立不摇」,八风吹不动的怠惰惯性中,仍旧还在寻觅生根落实的土壤。媒观见证了台湾传媒秩序翻天覆地的变动,长日不尽,媒观还要继续观察、纪录与分析,发掘、培力、培育与串连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导引民气对于传媒的批评、不满与愿景,使之转化,成为对于政治系统的有效压力,使其必须正视,从而研拟全面的、周延的、具有前瞻意义的传播政策,让传媒的自律在他律所创设与改造的环境,得以自尊自重,悠哉运作,服务社会大众。

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冯建三
2011/7/31日
木栅.待老坑山.优人神鼓剧场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