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创办于1938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两度因政治原因而停刊。中共建政以后,《文汇报》仍保持「民间报纸」的色彩,被视为一份知识分子的报纸,得到毛泽东的重视。毛泽东经常把《文汇报》上发表的报道、社论、文章、调查报告等,顺手拈来写上批语,在全国范围内制造出一个个政治宣传攻势。1957年7月,毛泽东发表重头文章〈《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为反右运动掀起波澜;1965年11月,《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都可看到这份报纸与政治的关系。
本书从报史的角度,记录了1949–1976年间毛泽东、《文汇报》、知识分子和多宗重大历史事件的关系,以及各派知识分子被操控、被改造时的不同反应,既可见到国家政权在意识形态层面的诸多运作方式,也可见到徐铸成、浦熙修、钦本立等一代文汇报人的风骨。
作者简介
郑重
1961年复旦大学毕业后,在《文汇报》工作四十年,担任记者和编辑,从事新闻报道、通讯和评论工作。着作包括《风雨文汇1938-1947》、《林风眠传》、《海上收藏世家》、《收藏大家》等。
读到《毛泽东与文汇报》这个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时代的许多画面。我记得小时候,家里也曾有过一些大陆来的旧报纸,虽然字迹已经模糊,但其中透露出的那种宏大叙事和政治口号,依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汇报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想必然是承载了那个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毛泽东与这家报社的关系。是直接的领导与被领导,还是存在着更微妙的互动?文汇报在宣传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是否也曾面临过挑战,或者说,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调整自己的报道策略的?这本书能否让我们看到,在看似统一的宣传背后,媒体工作者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进行创作的?我希望能从中挖掘出一些关于那个时代集体记忆和个人经历的痕迹,也想借此了解,一家媒体的兴衰,是如何与一位伟人的时代紧密相连的。
评分从这本书的标题来看,《毛泽东与文汇报》,我立刻联想到的是那个时代中国大陆的媒体环境。文汇报作为一家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报纸,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它的角色扮演绝对不容忽视。我一直很好奇,在毛泽东时代,官方媒体是如何运作的?它如何在执行党的意志的同时,也需要兼顾新闻的传播功能?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的窗口。我尤其关注文汇报在重大政治事件发生时,是如何进行报道的。比如,在重要的会议、运动,甚至是权力斗争的时期,文汇报的报道角度和措辞,是否能够反映出当时真实的情况?或者说,它本身就是权力斗争的一部分?书中的内容,如果能够细致地梳理出文汇报对毛泽东的报道历程,以及这种报道如何随着时代和政治风向的变化而调整,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评分这本《毛泽东与文汇报》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浓墨重彩的标题,仿佛将人拉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我一直对那个时期中国大陆的媒体生态感到好奇,毕竟与台湾这里的报刊风格差异巨大。文汇报作为当时的喉舌之一,承载了多少重要的历史信息和意识形态宣传,是外界了解毛泽东思想传播的重要窗口。书中收录的文章,必然能揭示出许多当年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文汇报是如何解读毛泽东的指示,如何在报道中塑造毛泽东的形象,以及这些报道如何影响了当时民众的认知。我尤其想知道,在信息相对不那么畅通的年代,一家报纸能够有多大的影响力,它如何成为连接最高领导人与广大人民的桥梁。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一窥当时中国大陆社会思潮的演变轨迹,以及媒体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我对其中可能涉及的对毛泽东思想的阐释方式、政治运动的报道策略,以及文汇报记者与政治人物之间的互动都充满了期待。
评分阅读《毛泽东与文汇报》这本书,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它如何呈现了毛泽东这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在台湾,我们对毛泽东的印象多半是通过历史课本和一些批判性的论述。这本书既然是以文汇报为视角,那就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切入点。文汇报作为当时官方媒体,必然会以一种特定的、经过精心筛选和包装的方式来报道毛泽东。我希望能从中看到,毛泽东的形象是如何被一步步塑造出来的,他的言论和行动是如何被解读和传播的。是否存在一些被刻意强调或掩盖的部分?文汇报的文章,是否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的个人魅力,或是他背后所代表的强大政治力量?我特别想了解,在那个年代,媒体的报道是否完全服务于政治宣传,还是在有限的空间里,也存在着一些细微的、不那么党同伐异的观察?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们更立体地理解毛泽东,而不只是一个扁平化的符号。
评分对于《毛泽东与文汇报》这本书,我抱持着一种历史研究者的审慎态度。文汇报在大陆的政治语境下,其新闻报道必然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阅读这本书,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作客观的新闻史料,而更应该将其作为研究当时政治宣传、意识形态传播以及文人如何与权力互动的案例。我希望能从中看到,文汇报的记者和编辑们,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解读毛泽东的指示,如何将抽象的政治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文字,以期影响民心。书中是否会触及到一些曾经的“笔杆子”们,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人挣扎与选择?文汇报的报道,是否也折射出当时中国社会在思想和文化上的某些侧面?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台湾、对大陆历史有着复杂情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种不同于过往的理解视角,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历史的复杂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