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新闻被视为专业,新闻工作从业人员则被期待做为专业工作者。只是近年来,台湾媒体产业情境的快速改变,直接造成媒体组织与新闻工作者互动关系的重大改变。在组织内部工作的新闻工作者,除了需要处理传统工作自主与能动性问题外,还得开始面对新闻专业论述崩解后,更为深层的工作意义与自我认同问题。对于关切自己存在价值、具有自我超越企图的新闻工作者而言,这些问题是写实、更是需要积极面对的。而本书便在于回到实务情境,写实观察与论述新闻工作者如何与媒体组织互动?如何与组织共谋控制住自己?又如何在工作中失去工作意义与自我认同?最后期待可以提供实务工作者在组织内部持续自我追寻、自我超越的线索。
作者简介
张文强
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博士
现任辅仁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副教授
研究领域在于新闻工作的组织构面研究、研究方法与方法论
序
第一章 问题与立场
第二章 论述方法
第三章 活在封建采邑中
第四章 封建采邑内的庇护与效忠
第五章 控制的企图与形式
第六章 常规做为自我控制机制
第七章 从抗拒到生存
第八章 进入以生存为主的工作心态
第九章 工作的意义与自我认同
第十章 结论:组织内的持续追寻
参考文献
《新闻工作者与媒体组织的互动》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让人觉得内容会相当硬核,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标题就勾起了我过去在媒体圈打滚的许多回忆。我大概猜想,这本书应该会深入探讨新闻工作者在面对庞大、复杂的媒体组织时,是如何 navigating(周旋/驾驭)其中的权力结构、资源分配、编辑决策,以及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比如,一个记者在接到一个敏感的选题时,他/她需要考量哪些来自公司高层的压力?編輯部在决定某则新闻是否刊出时,内部的讨论流程又是怎样的?书中会不会举例说明,一些知名记者是如何在体制内保持独立性,或者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不得不做出妥协?我特别好奇的是,作者会不会触及到媒体所有权对新闻内容生产的影响,例如财团入主、政治力量的介入,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塑造新闻的“真相”。想想看,同一个事件,在不同立场、不同资金背景的媒体上,呈现出来的面貌可能天差地别。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为我们这些曾经或正在媒体界挣扎的从业者,提供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行业,究竟是如何运作的,以及我们个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可能的位置。而且,对于想进入新闻业的新鲜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必读的“武功秘籍”,可以提前了解行业的丛林法则,避免走太多弯路。
评分还没来得及翻开《新闻工作者与媒体组织的互动》,但光是标题就勾起了我过去在媒体相关领域的一些经验和思考。我脑中立刻跳出许多关于“媒体生态”的画面,特别是那些在我们台湾社会里,常常被讨论的议题。例如,新闻工作者在追求新闻的深度和时效性之余,如何与他们所属的媒体组织在资源、选题、以及最终呈现方式上进行博弈?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当媒体组织为了追求收视率或点击率,而不断压缩记者采访时间、要求制造“爆款”新闻时,记者该如何应对?我很好奇,书中会不会剖析不同类型媒体组织(例如报纸、电视、网络媒体)在与记者互动模式上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影响新闻的生产流程和最终品质。对于我们这些每天接收大量信息的普通民众来说,理解新闻工作者与媒体组织的双向关系,就像是拿到了一把了解信息“生产线”的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辨识,哪些信息可能受到组织策略的影响,哪些记者又在体制内努力坚持着自己的专业判断。
评分这本书《新闻工作者与媒体组织的互动》,就像是一本揭露媒体幕后运作的“解剖图”,让我跃跃欲试想深入其中一探究竟。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画面,譬如记者为了赶截稿日期,在办公室里争分夺秒的紧张氛围;又或是编辑部会议上,不同部门的负责人就某个报道的侧重点、标题的取舍,展开唇枪舌剑的辩论。我预感书中一定会有关于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的探讨,毕竟在追求效率和流量的时代,坚守新闻的客观公正本身就是一项挑战。特别是当媒体组织面临生存压力,或是受到外部势力干扰时,记者个人的立场和判断会受到怎样的考验?书中是否会分析记者如何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平衡个人良知与组织要求?我特别期待看到一些案例分析,比如某个重大的新闻事件,其背后的传播过程是如何受到媒体组织内部机制的影响,最终呈现给公众的又是怎样的面貌。我猜想,这本书不只是写给新闻从业者看的,对于所有关心新闻传播、希望了解信息是如何生产和被呈现的读者来说,也极具价值。它能帮助我们建立一种更审慎、更批判性的阅读习惯,不轻易被片面的信息所左右。
评分《新闻工作者与媒体组织的互动》这个书名,让我想到了许多关于新闻业在台湾转型过程中的种种挑战。我从事的虽然不是新闻业,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社会议题的媒体爱好者,我常常思考,新闻记者这个群体,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媒体格局中,找寻自己的定位。这本书大概会触及到,当传统媒体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而新兴的网络媒体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时,记者与他们所属的“组织”之间,会产生哪些新的互动模式和权力关系?我推测,书中可能会分析,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记者如何在这种新环境下,继续保持新闻的深度和专业性,同时又要满足媒体组织对商业效益的追求。而且,对于过去那些坚持传统新闻价值的资深记者来说,他们是否适应了新的媒体运作模式?又或者,他们是否在新的组织里,找到了新的发力点?这本书的出现,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台湾媒体界“新旧交替”时期,记者群体状态的窗口,让我们更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评分这本书,光是书名《新闻工作者与媒体组织的互动》,就点出了一个我一直很好奇的议题:新闻生产的背后,到底是谁在说了算?作为长期关注社会新闻的读者,我时常会注意到,同一条新闻在不同媒体上呈现出来的角度和侧重点差异很大。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解析,媒体组织内部的权力结构、编辑政策、甚至是市场导向,如何影响着一线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方向和报道内容。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探讨,当记者面对来自组织内部的压力,比如要求报道某个特定角度、或者回避某些敏感话题时,他们是如何应对的?这种互动,是否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且,在现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组织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又会如何进一步加剧记者与组织之间的“磨合”?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理解新闻工作者如何在庞大的媒体机器中,努力捍卫自己的专业尊严和新闻理想。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能帮助我作为一个读者,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背后所蕴含的复杂运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