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视率影响电视新闻制作,屡受舆论诟病,在国内却缺乏系统性的学术讨论。本书关切电视新闻受收视率支配现象,以「收视率新闻学」为系统概念,深入剖析收视率介入电视新闻制作的过程与原因,以探索收视率与电视新闻产制的深层结构。本书详述「每分钟收视率」对电视新闻制作的影响,书中分析四家有线新闻台之电视新闻文本;另又以无线台华视为参与观察个案。本书採政治经济学研究取径,忠实还原收视率主导电视产业的商品化过程,并述及收视率、电视、广告三产业间,共同构筑的绵密商业关系。
作者简介
林照真
交通大学传播与科技系助理教授。从事学术工作前曾任职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媒体经验达二十年。主要研究领域为收视率、新闻公共领域、新闻实务等。新闻专业着作有《记者,你为什么不反叛》。新闻报导着作有《战慄土石流》、《清净流亡》、《最后的达赖喇嘛》、《喇嘛杀人》《水的政治学》《覆面部队》《中国人的悲哀》。
序
第一章 台湾电视研究的缺口:收视率研究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限制
第四节 论文章节分布
第二章 收视率研究理论系谱
第一节 收视率是一种社会实在:实证观点
第二节 收视率是一种商品:批判观点
第三章 收视率产业的崛起与扩张
第一节 收视率产业在美国的发源与输出
第二节 收视率产业在台湾的源起与发展
第三节 收视率调查史即广播电视发展史
第四章 收视率对与电视与广告产业结构制约
第一节 跨国结盟:尼尔森收视率独佔广告代理市场
第二节 尼尔森逐步独占有线与无线电视调查市场
第三节 「保证CPRP」机制的形成
第五章 收视率对电视新闻守门的意理操控
第一节 收视率开始入侵新闻室
第二节 每分钟收视率:评断新闻价值的标准
第三节 电视新闻的收视率竞争
第四节 观众的人口统计学与新闻内容的关联性
第六章 收视率与电视新闻内容趋势:四家有线电视新闻个案分析
第一节 四家新闻台每分钟收视率新闻类型分析
第二节 「每分钟收视率」决定新闻排序
第三节 电视新闻内容趋势之一:新闻煽色腥化
第四节 电视新闻内容趋势之二:新闻非政治化与去政治化
第五节 电视新闻内容趋势之三:新闻个人化
第六节 电视新闻内容趋势之四:新闻戏剧化
第七章 摆盪在公广价值与收视率价值之间:无线台华视的参与观察研究
第一节 收视率vs.公共利益
第二节 第三条路?收视率与公广价值同时兼顾
第三节 社会新闻:收视率与公广价值冲突的第一线
第四节 认同迷失:冲高收视率与公广价值的拉扯
第五节 公广价值与收视率的冲突
第八章 破解收视率的迷思
第一节 样本规模与代表性的争议
第二节 「个人收视记录器」的限制
第三节 收视率不是绝对数字
第九章 结论:「收视率新闻学」的提出、诊断与出路
第一节 「收视率新闻学」的意涵
第二节 重拾公共利益:寻找「收视率新闻学」的救赎
第三节 重新考量「个人收视记录器」的使用:收视率新闻学诊断之一
第四节 摆脱以「广告考量」界定收视:收视率新闻学诊断之二
第五节 增加电视产业成本与人力:收视率新闻学诊断之三
第六节 重新建构电视收视质的观众调查:收视率新闻学诊断之四
第七节 重振电视新闻专业:收视率新闻学诊断之五
附录 访问名单
参考文献
收视率对电视内容的影响,多年来争论声不断。各界之所以如此关心此一课题,是因为电视深入家庭,影响力为各媒体之最。其中,电视更是一般民众获知新闻的最主要管道。
在台湾每天的早、中、晚3时间里,共有5无线电视台会固定播出新闻时段,这还不包括会在特定时段播出新闻的有线台。另外,台湾更有7个24小时新闻台。台湾人口是2300万,反观人口是台湾13倍的美国,就算採取广义解释,24小时的新闻频道只有5个,远远不及台湾的7个。邻近的日本比台湾多了1亿以上的人口,却一个24新闻台都没有,由此可见台湾电视新闻产业竞争之激烈。
由此可见台湾电视新闻产业竞争之激烈。然而,竞争的气氛并没有为台湾电视带来进步。多年来电视新闻无法赢得尊敬,许多人都在寻找原因,而每当言及电视新闻品质时,收视率必然是一个离不开的话题。但对于收视率究竟如何影响新闻的运作,却往往只是技术层面的认知,缺乏对收视率全面的观照与了解。
本书从收视率产业的起源、收视率与电视、广告等产业的关系,乃至收视率对电视新闻的影响,均进行了历史考古与现实经验的检试。本书对收视率提出两个不同于既往的观点;其一是,收视率研究常被视为是科学的调查方法,本书提出了相当的反驳,并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进行批判,更从产业运作中寻找收视率所形塑出的相关问题;其二是,在评论收视率如何影响新闻内容的制作时,本书是以「每分钟收视率」做为研究的指标,并以实际案例与深度访谈做为论证的基础,因此有了一定的发现。
本书是以「收视率新闻学」为观点,做为批评电视新闻的理论架构。但本书要说明,本书是以发现问题为研究宗旨,并非以任何个人做为谴责或是批评的对象。一如布赫迪厄在《布赫迪厄论电视》一书的结论所言:「所有揭露加诸于新闻从业人员身上的,以及他们再转加诸于所有文化生产者的隐藏束缚,并不是要揭发负责人,挑出谁是罪人。这是尝试给予人们一个解放的可能,方法则是使人意识到这些机制的支配力。」
这正是本书的目的,如果本书能够借着收视率相关问题的揭露,让电视新闻工作者、广告业者、收视率调查公司能够明白收视率在台湾所引发的相关问题,相信这将是未来媒体改革的第一步。
要补充说明的是,本书从研究撰写、审核到正式出版,前后约3年时间,不少受访者在过程中职务有了变动,本书保留的仍是受访时的职务,以确保其发言位置的一致性。
在理性的书写完成后,我想谈些感想。我从事新闻工作20年,那是我非常熟悉与热爱的行业,多年来我一直是一个内容生产者,在我的「古老」思惟中,我总是认为只要把内容品质控制好,就算是对得起工作。所以,我一直在内容上用心,这样来说也没有太大的错。但是,直到我开始研究收视率后,我才惊觉,一直埋首做报导的我,其实一点都不了解商业媒体,特别是电视。
与报纸相比,电视几乎是无时无刻忍受着收视率对它的侵扰。这个感觉在我的研究完成后,我内心实有着更深的体会,因而,我进入学界后,更自我期许要以改革收视率体制做为学术上努力的方向。我认为这是改善电视新闻的正确切入处,也是回归新闻专业思考的明确方向。
天啊,我最近才拿到這本《收視率新聞學:台灣電視新聞商品化》,拿到手就覺得很有份量,封面設計也很貼合主題,那種既有學術感又不失緊迫感的調調,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種輕鬆讀物,但又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對台灣的電視新聞生態一直都很有興趣,常常覺得新聞報導越播越像在演連續劇,有時候為了搶收視率,什麼樣的題材都敢報,有時候又為了營造氣氛,煽情得不得了。這本書正好就點出了這個核心問題:台灣的電視新聞,到底有多少是真正的新聞,又有多少是為了迎合市場、追求收視率而「製造」出來的商品? 光是書名就夠讓人好奇了,畢竟「商品化」這三個字,聽起來就不是什麼好詞,尤其是用在新聞這種 supposed to be 嚴肅、客觀的領域。我之前就有觀察到,很多新聞節目,好像都特別喜歡報導一些大家比較關心的、比較有話題性的內容,像是明星八卦、社會案件、或是跟民生有關的、容易引起恐慌的議題。久而久之,你會覺得,這到底是在告訴我真相,還是在賣我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不是有經過包裝,甚至是被扭曲?書名就直接戳破了這種現象,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期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剖析這個過程的,又是從哪些角度去解構「收視率」對新聞產製的影響。
评分這本書絕對不是那種看完就忘的小品,它的內容會讓你對每天打開電視看到的畫面,產生全新的、甚至是有些沉重的思考。我一開始看的時候,覺得作者的論述很有條理,每一個論點都好像有足夠的佐證,而不是空泛地抱怨。它深入探討了收視率數字背後,究竟是如何影響新聞製作的決策,從新聞題材的選擇、採訪的深度、到播報的方式,甚至連新聞畫面的剪輯都可能被收視率綁架。我常常覺得,新聞主播的表情、記者的語氣,有時候都太過用力,好像在演舞台劇一樣,但現在我懂了,這可能就是「商品化」下的必然結果,為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不得不放大戲劇張力。 我特別有感觸的是,書中提到了一些新聞節目為了提高收視率,可能會傾向報導那些能夠引起觀眾強烈情緒反應的內容,無論是憤怒、悲傷、還是恐懼。這種做法,雖然在短期內能拉抬收視數字,但長期下來,卻可能讓觀眾對現實世界產生一種扭曲的認知,以為社會充滿了危險和不幸,或者對某些議題產生過度的偏見。這本書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台灣電視新聞界可能存在的暗角,讓我們這些閱聽者,也能更清楚地認識到,我們所接收到的資訊,背後可能隱藏著怎樣的動機和邏輯。
评分讀《收視率新聞學:台灣電視新聞商品化》的過程中,我一直在回想自己過去看新聞的經驗,很多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被某些聳動的標題、誇張的畫面所吸引,然後就跟著新聞的節奏走。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以為自己是在「接收」新聞,實際上,我們可能正在被「餵養」一份經過精心策劃的「商品」。作者用相當學術的筆觸,卻又能讓一般讀者理解的語言,揭示了台灣電視新聞為了追求商業利益,是如何將新聞內容「商品化」的。從新聞素材的選擇、企劃的包裝、到最後呈現給觀眾的方式,都圍繞著「收視率」這個核心來運轉。 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它分析了「商品化」是如何改變了新聞的本質。過去,新聞的價值可能更多地體現在其資訊的準確性、客觀性以及對社會議題的深度報導。但現在,新聞好像變成了一種娛樂產品,重點在於能不能吸引眼球、製造話題、讓觀眾「有感」。這種轉變,對於新聞專業倫理和社會公器的角色,無疑是一種嚴峻的考驗。它讓我開始質疑,當新聞本身變成了一種需要「銷售」的商品時,它還能保有最初的使命嗎?這本書的論述,促使我重新思考我與電視新聞之間的關係,以及我如何更批判性地去解讀每天接收到的資訊。
评分《收視率新聞學:台灣電視新聞商品化》這本書,就像是一場對台灣電視新聞生態的深度解剖,它毫不留情地揭開了那層華麗的表象,讓我們看見了收視率這把尺,是如何一步步地改變了新聞的樣貌。作者的分析非常有層次,從宏觀的市場結構,到微觀的新聞製作細節,都有深入的探討。讀著讀著,你會發現,原來新聞報導的背後,藏著這麼多關於「利益」和「計算」的考量。那些看似隨機出現的新聞事件,其實都可能是經過一番「選題」和「包裝」後,為了迎合特定觀眾群的口味而誕生的。 讓我感到驚訝的是,作者竟然能如此細緻地勾勒出「商品化」對新聞內容的具體影響。例如,某些新聞節目為了追求高收視,可能會刻意放大社會衝突、製造恐慌氣氛,或者對某些議題進行過度的簡化和情緒化處理。這不僅扭曲了事件的真實面貌,也可能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的價值觀和社會認知。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提出一個現象,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個分析的框架,讓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理解,為何台灣的電視新聞會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以及我們作為閱聽眾,該如何在這個資訊洪流中,保持清醒的頭腦。
评分坦白說,拿到《收視率新聞學:台灣電視新聞商品化》這本書時,我並沒有預期到它會如此引人深思。我原本以為,這可能是一本比較學術、比較理論的書,但實際閱讀後,我發現它的內容貼近生活,而且對台灣電視新聞的觀察非常到位。作者透過「商品化」這個角度,深入剖析了收視率如何影響了新聞的產製與傳播。我過去常常覺得,新聞節目有時候會出現一些很奇怪的報導方向,或是為了吸引觀眾,不斷重複播放同一則新聞,現在我明白了,這很有可能就是「收視率」在背後操弄的結果。 書中對於新聞「商品化」的論述,讓我對「新聞」這個詞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只是單純地報導事實,而是變成了一種需要透過市場機制來運作的「產品」。這意味著,新聞的「價值」不再僅僅是其真實性或重要性,而是其是否能帶來「商機」。這種轉變,對台灣社會的資訊環境,無疑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讀完這本書,我對電視新聞的態度,也從單純的接收者,轉變為一個更具批判性的分析者,我會開始思考,為什麼這個新聞會被報導?它的目的又是什麼?這本書的啟發性,真的非常大,它讓我更清楚地認識到,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必須學會如何辨別真偽,以及如何保護自己不被過度的商業邏 to the attention-grabbing news consumption.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