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传媒乱象──大公报之传媒睇传媒

台湾传媒乱象──大公报之传媒睇传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传媒
  • 传媒乱象
  • 大公报
  • 传媒评论
  • 香港传媒
  • 两岸关系
  • 新闻伦理
  • 媒体研究
  • 政治评论
  • 社会批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媒体乱局始于解除戒严之后,但对于乱局的理解绝对不能够从简单的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来理解,这需要结合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等相关学科来理解的媒体现象。

  如二二八事件的关键在于事件后的影响,而不是在于谁该为事件本身的悲情负责。二二八事件后台湾的省籍情结深植民心,这使得日后中央政府不敢对地方有任何的大规模放权行动。最后台湾闽南族群和政府都没有拿到本土化的发言权。

  台湾媒体乱象是结合历史遗毒、国际窘境等相关现象,最后形成且为民众所诟病的不正常现象。

作者简介

吴非

  广州暨南大学副教授、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国立莫斯科大学社会传播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新闻传播、苏俄新闻传播史、国际传媒英语等。学术兼职于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广东省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等。曾参与复旦大学211国家媒体体制研究课题组、华东师范大学985非传统战略安全课题组,并主持教育部和广东省社科课题数项。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台湾进入政党弱化期
2.两岸交流台媒角色重要
3.书评:黑夜中寻找星星
4.台湾社会的「在地化」痛苦
5.台湾民主的人情债和短视
6.媒体不是奥运的障碍
7.台湾体制开始转型
8.台湾民众关心四川灾胞
9.非政府组织全球化中受益
10.台湾应重视媒体公关
11.台湾迈向行政专业化
12.一中原则是最大公约数
13.台进入「冷选举」时代
14.连战为台争取经济地位
15.台媒体为何不重视连战
16.台论政节目乱象持续
17.台湾电视「去中国化」
18.台政党争夺媒体制高点
19.扁府与媒体陷入激战
20.台成立NCC难改媒体乱象
21.台湾媒体揭弊影响选情
22.台媒体选举中地位提升
23.台媒体人为党派说好话
24.美对台改弦更张了吗﹖
25.台电视发展恶质化严重
26.扁借「迷航」改变困境
27.台湾乱局中的美国因素
28.台湾乱象拉美化
29.扁找接班人作困兽斗
30.民进党弃「独」台经济有望
31.台湾开始迷失方向
32.布希阿扁如何扰乱媒体
33.台应摒弃日幕府式阴谋
34.深入台湾基层研究台湾
35.民进党意识形态已死
36.北蓝南绿弔诡的佈局
37.台湾的报纸与民意
38.马英九被控形象更稳定
39.台湾商业媒体监督了谁
40.NCC成为台政治角力目标
41.台地下电台成催票工具
42.马英九竞选腹背受敌
43.台媒体为选战自相残杀
44.台新闻专业遭扁府破坏
45.台湾地下电台影响选情
46.台报衰落扁乃始作俑者
47.台湾政治人物处病态期
48.台湾面临文化失根危机
49.国民党为选举交替出招
50.台政局不稳媒体呈乱象
51.台政党恶斗令基建停顿

附录一 蒋介石为何不愿搞整肃知识份子的政治运动
附录二 冯建三:大学推进媒体素养,业界培训专业技能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台湾传媒乱象──大公报之传媒睇传媒》让我联想到许多关于新闻伦理、媒体监督以及信息传播在台湾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刻议题。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台湾媒体生态的读者,我常常感到信息洪流中夹杂着各种声音,真假难辨,立场偏颇,甚至为了博取眼球而牺牲了客观性。看到“大公报之传媒睇传媒”这样的副标题,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个相对超然的视角,来审视台湾媒体内部的运作机制,例如记者如何选题、编辑如何把关、内容如何被生产,以及这些过程又受到哪些外在因素的影响。是政治光谱的拉扯?是商业利益的驱使?还是社会气氛的裹挟?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否能深入剖析那些让我们感到“乱象”的具体表现,比如断章取义、煽情叙事、过度聚焦个案而忽略宏观背景,或是特定媒体为了特定议程而进行的系统性误导。如果它能揭示这些“乱象”的根源,并且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思考,那将非常有价值。毕竟,一个健康的民主社会离不开一个负责任、有公信力的媒体。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些新的启发,让我对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有更清晰的判断能力,也更能理解媒体在社会中的复杂角色。

评分

《台湾传媒乱象──大公报之传媒睇传媒》这个书名,直击了我长期以来对台湾媒体运作方式的一种困惑和忧虑。每天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新闻报道,有时真的让人感到眼花缭乱,甚至觉得有些内容是经过精心包装,并非完全真实。我常常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乱象”?是记者素质的下滑?还是新闻机构的经营压力?抑或是外部政治力量的干扰?“大公报之传媒睇传媒”这个副标题,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提供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大公报作为一家香港媒体,它的观察和评价,是否能带来一些与台湾媒体自身反思不同的深刻之处?我很好奇,它会如何剖析台湾媒体在新闻採访、内容制作、信息发布等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例如,是否会关注到过度商业化对新闻独立性的影响?是否会分析特定媒体在政治议题上的立场倾向,以及这种倾向是如何形成的?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在媒体影响力巨大的当下,如何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健康、负责任、具有公信力的媒体环境。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而深刻的分析,并且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思考,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来说,将是非常有益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台湾传媒乱象──大公报之传媒睇传媒》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新闻专业精神的期盼。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信息爆炸,但真正有深度、有温度、有公信力的新闻却显得弥足珍贵。我经常在阅读新闻时感受到一种莫名的不安,总觉得有些报道太过片面,有些观点被无限放大,有些声音被刻意压制。这本书的副标题“大公报之传媒睇传媒”尤其引起我的兴趣。大公报作为一份在香港拥有悠久历史的报纸,其视角和立场是否会与台湾本土媒体有所不同?这种“跨界”的审视,会不会带来一种“旁观者清”的效果?我渴望了解,这本书是否能通过分析台湾媒体的具体案例,来揭示新闻生产链条中可能存在的“乱象”,例如:记者在报道时是否受到了不当的压力?编辑在决策时是否遵循了严格的专业规范?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或收视率,是否牺牲了内容质量?更进一步,这本书是否能探讨,在信息传播日益碎片化的今天,媒体的公信力是如何被侵蚀的,以及读者应该如何在这种环境下保持清醒的头脑。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体运作的逻辑,并对我们日常接收到的信息保持批判性的思考。

评分

《台湾传媒乱象──大公报之传媒睇传媒》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于台湾新闻界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争议和疑虑的关注。作为一名长年关注台湾媒体动态的读者,我深切体会到信息传播的复杂性,有时难以辨别真相,有时会陷入情绪化的论战。这本书的副标题“大公报之传媒睇传媒”,让我觉得它可能提供了一个不同于台湾本土媒体的视角,来审视台湾媒体的运作。我很好奇,大公报的记者或评论员,会如何看待台湾媒体在新闻採访、内容编排、意见表达等方面的“乱象”?是会集中讨论某些特定媒体的失职行为,还是会更宏观地分析导致这些“乱象”的深层原因?例如,政治立场对新闻独立性的影响,商业运作对新闻伦理的挑战,以及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和噪音化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象化的案例分析,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台湾媒体在扮演“第四权”角色时,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提出一些关于如何提升媒体公信力,以及作为读者如何更理性地解读新闻的思考,从而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台湾社会的脉动。

评分

看到《台湾传媒乱象──大公报之传媒睇传媒》这个书名,我内心立刻浮现出对当前台湾媒体生态的复杂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接收海量讯息,但真正能够让我们信服、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内容却并不多见。我常常在阅读新闻时感到困惑,有些报道过于片面,有些观点被无限放大,有些事实被刻意忽略。所以,“传媒乱象”这个词,对我来说并不陌生。而“大公报之传媒睇传媒”这个副标题,则让我产生了一种好奇。大公报作为一个来自香港的媒体,其对台湾媒体的观察视角,是否会带来一种“局外人”的清醒?它是否能揭示一些我们身处其中反而不容易察觉的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台湾媒体在内容生产、传播策略、伦理道德等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例如:是否存在为了吸引眼球而过度煽情或歪曲事实的情况?媒体在报道敏感议题时,是否能够做到平衡和公正?商业利益与新闻专业性之间,是如何被权衡的?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超越台湾本土视角的深刻反思,并且能够提供一些建设性的观点,来帮助我们辨别信息真伪,理解媒体运作的逻辑,那将对我理解台湾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