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提出以下的思考:
1.在网际网路上,谁说不可能变得出名?
2.谁说网路广告无法与广播电视广告抗衡?
3.为何我们预测大众媒介的有所转变,而非结束?
本书中,作者大卫.贺莫斯针对传播科技理论提出新的阐述,并与当代生活可说是息息相关。坊间关于传播与媒介的书籍,大部分依然着重于传统上的内容、再现、符号学和意识形态。本书将新媒介整合入媒介理论当中,提醒我们重新检视媒介环境。
本书探讨了:
1.对于现在与未来的媒介研究,提供了清晰、简明的摘要论述。
2.广播与网路媒介之间相互关系的概括论述。
3.提醒大众注意,「第二媒介时代」将会遮蔽大众媒介。
4.检视媒介如何延伸、替代、再制社会生活的各个面向。
对于当代媒介环境,本书提出精密却易懂、令人赞叹的分析,可供所有媒介与传播领域的学生阅读。
作者简介
贺莫斯(David Holmes)
莫纳西大学传播与媒介学系的讲师。
译者简介
赵伟妏
中正大学传播学系学士
交通大学传播研究所硕士班
曾于2006年6-9月期间在韦伯文化担任过计时编辑,并接受译者的养成教育。
译有《教您如何做文化暨媒介研究》(韦伯文化出版)
图表目次
序言
谢词
第一章 绪论:第二媒介时代?
壹、网络文化中的传播
贰、语言学观点对于媒介的夸大言论
参、第一与第二媒介时代:历史性的差异
肆、广播媒介与网路媒介:历史类型学的问题
伍、互动与整合
第二章 广播媒介理论
壹、媒介是社会的延伸:「大众媒介」的兴起
贰、大众媒介是文化工业:从批判理论到文化研究
参、媒介是意识形态机器
肆、意识形态是广播的结构:阿图塞
伍、观展的社会:德博、柏斯汀与傅柯
陆、大众媒介为接近社会真实的主流形式:布希亚
柒、媒介即讯息:麦克鲁汉、殷尼斯和梅耶维兹
第三章 网络社会理论
壹、网络空间
贰、理论
参、社会涵义
第四章 广播与网路传播的相互关系
壹、相互构成的第一、第二媒介时代
贰、广播与网路互动为整合传播的形式
参、了解广播通讯背景下的网路传播
肆、了解网路传播背景下的广播通讯
伍、失去文本的阅听众
陆、媒介理论的重生
柒、依据媒介理论重新定位广播的角色
第五章 互动与整合
壹、传播的播送与仪式观点
贰、互动的类型
参、「媒介作用」的问题
肆、媒介理论与个人
伍、缺乏互动性的互惠:广播
陆、缺乏互惠性的互动:网际网路
柒、整合论点的层级
第六章 电讯传播
壹、再思考社群
贰、传统的社群理论
参、「社会的终止」与新的社群论域
肆、全球化与社会背景脉络
伍、全球社群实践的兴起
陆、媒介的社会性∕目标的社会性
柒、后社会的群聚与世代落差
捌、网路社群
玖、广播社群
拾、电讯社群
参考书目
索引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媒介、科技与社会》这本书,我抱着有点期待又有点疑虑的心情。毕竟,“媒介”和“科技”这两个词听起来就有点学究气,我担心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但翻开第一页,我立刻就被作者的文笔吸引住了。他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故事化的方式,将媒介与科技发展背后的社会意义娓娓道来。比如,他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描述了当一种新的社交平台出现时,人们是如何在其中寻找归属感、建立社群,甚至是如何与传统权力结构进行博弈的。这让我联想到最近台湾年轻人对于某些新兴网络社群的迷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潜在社会动员力。书中对“算法”如何影响我们的信息接收和决策过程的分析,也让我不寒而栗。我们以为自己在自由地选择信息,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是被算法“喂养”的,它根据我们的喜好和行为推送我们“想看”的内容,久而久之,我们的视野就会被局限,认知也会变得片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科技表面之下的复杂运作机制,并提醒我们保持警惕和批判性思维。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
评分读完《媒介、科技与社会》,我感觉自己对台湾社会现况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这本书的洞察力非常敏锐,它不仅关注宏观的社会趋势,更深入到微观的个体经验。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解释了诸如“回声室效应”和“过滤气泡”等概念,这些概念在我日常的网络生活中屡见不鲜。我常常在脸书上看到一些特定立场的讨论,然后发现我的朋友们也大多持有相似的观点,好像整个世界都是这样。这种被同质化信息的包围,让我感到既熟悉又有点不安。书中对“数字鸿沟”的讨论,也让我联想到台湾社会内部不同世代、不同阶层在科技使用和信息获取上的差异。有些长辈可能对智能手机的使用还不太熟练,而我们这些年轻一代则可能沉迷于虚拟世界的互动,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这本书引导我们去思考,科技带来的便利是否是以牺牲某些东西为代价的?它如何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作者的批判性视角让我更加警觉,也促使我思考如何在数字时代保持开放的心态,并主动去了解和接触不同于自己的信息和观点。
评分《媒介、科技与社会》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我一直认为自己对科技和社会发展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但这本书却让我发现,我之前的很多认识都只是冰山一角。作者的宏大视野和深刻洞察力,将媒介、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各个维度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技术决定论”的反思,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科技视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而是强调了社会力量、文化因素以及人类能动性在塑造技术发展和影响社会变迁中的关键作用。这让我觉得,我们并不是任由科技摆布的木偶,而是拥有选择权和塑造力的主体。书中关于“后真相时代”的讨论,也让我对当前台湾社会弥漫的假新闻和信息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真正有价值、有深度、有真相的信息却变得越来越难寻。这本书不仅是对当前媒介与科技发展现状的深刻反思,更是对未来社会走向的有力启示。它鼓励我们保持思考,保持怀疑,并积极地参与到塑造一个更加健康、公正、包容的数字社会的进程中来。
评分这本书《媒介、科技与社会》简直是为我们这代台湾人量身打造的!从小时候看电视、听收音机,到现在人手一台智能手机,媒介的演变速度快得惊人,也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社交模式,甚至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我记得小时候,一家人围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联播,那是一种共享的体验,也是信息相对集中的时代。后来有了卫星电视,选择多了,但感觉好像离彼此也远了点。如今,社交媒体更是把我们彻底卷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洪流,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刷手机,看看有什么新消息,有什么朋友动态,有什么好玩的事情。这本书不仅梳理了这些媒介变迁的历史脉络,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讨了科技进步如何与我们的社会结构、文化认同、政治生态产生互动。作者的分析非常透彻,比如讲到社群媒体如何塑造了我们对“真实”的感知,如何影响了我们的政治参与,以及数字鸿沟的问题,这些都让我产生了很多共鸣。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数位公民权”的讨论,这正是我们台湾社会目前非常关注的议题。这本书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并非被动地接受科技,而是积极地与之互动,并共同塑造着这个数字时代。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的脑袋被打开了,对身边司空见惯的现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未来充满了更多思考。
评分对于我这种在科技浪潮中摸爬滚打过来的中年人来说,《媒介、科技与社会》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回顾与反思的契机。我清晰地记得,从拨号上网的年代,到宽带普及,再到如今的5G时代,每一次技术的跃进都伴随着社会形态的剧烈变动。这本书没有停留在“技术是什么”的层面,而是着力于“技术如何影响我们”以及“我们如何回应技术”的宏大命题。作者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信息过载”和“注意力经济”的深入剖析。我们每天被海量的信息轰炸,大脑的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各大平台为了抢夺我们的注意力,不断推陈出新,设计出各种“钩子”。这不仅消耗了我们的精力,更可能导致我们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书中关于“数字身份”的讨论也让我深有体会。我们在网络上的发言、互动,都在构建一个数字化的自我,这个数字自我有时比现实自我更加鲜活,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审视和评价。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科技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使用者”,而是更主动的“参与者”,甚至“创造者”。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去理解并塑造科技的发展方向,而不是被动地被它裹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