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教你学习採访技巧、认识媒体工作,进入採访记者这一行!
本书强调:
採访工作对于喜欢站在资讯先端、充满着好奇心特质的人,是一个挑战高、也可以享受在纷争中理头绪的工作。
採访工作必须懂得採访又要能写;透过掌握消息来源、聆听、精准提问,并且把收集来的资讯经过判断筛选、整理,转换成一篇吸引读者、适合读者阅读的文字或内容。
本书帮助你从採访工作的入行准备、求职,到各种採访技巧的分享,做一个具备良好新闻人素养的专业採访工作者。
专业经验:透过作者与受访者的丰富採访经验,整理出採访要点,并以实战经验说明
作者担任记者工作多年,在国内外均有专业的採访经验。以行云流水、深入浅出的妙笔,将记者工作的酸甜苦辣、严肃与轻松面向,具体呈现分享给有心踏入这一行的朋友。
并邀访多位任职于报纸、电视、广播、通讯社资深媒体人,以过来人身份,娓娓道来这一行的宝贵经验。
实用学习工具书:传授入门必备的採访理念,介绍各种採访与写稿的技巧
从採访的基本概念、各种採访的区分、新手须知、基本的新闻工作理念、採访个案教战守则,到写作技巧、充电技巧、行业禁忌,罗列出採访的各项实用学习要点。
自我检测:看指标评估个人在採访工作的类型层次
透过「自我检测」,让读者了解自己的个性在採访工作上,属于哪一层次的类型。提醒想入行的读者,了解自身条件在採访上的优缺点与特质。
本书内容
自我检测 了解你是哪种类型的採访者!
本书开始,先为读者进行个性与行业相关性检测,根据个人特质,了解四种採访者类型中,自己属于哪一种。
1.什么是採访写作
介绍採访的基本概念。列出採访工作的流程、工作内容,以及採访必备的基本条件。让读者对这行业有基础的认识
2.採访写作的类型区分
分别依照「媒体」「路线」区分不同的採访工作,介绍在不同区分下的写作週期、写作内容。并介绍媒体工作的薪资现状和行业内叙薪惯例。
3.新鲜人入行该知道什么?
「新手须知六件事」提醒刚入行者不能不知的行规。在新闻工作的理念上,作者融合自身的新闻工作经验,简明扼要且生动地阐述新闻工作的基本信念,包括:「明白採访写作的界线」「公正平衡的报导」「掌握准确与真实性」「合理尊重隐私权」「独立性」等。
不同于传播理论学术着作的深奥,本书对于这些重要的理念,完全从作者经验出发、累积,读来更容易了解。
4.经典媒体人经验谈
分别以国内外两个经典媒体人的经验,提供新闻工作者的典范。包括:「国外篇—布鲁克:揭国会公费烂账,颠覆英国下议会百年陋习」,「台湾篇—江春南:见证党外到民主化的台湾新闻史」。
5.採写门槛的跨越
採访看似只要提问和写稿,但真正要做得好,其中的关键,在于跨越某些条件的门槛。作者提出三个重点;「主管认可的个人条件」「提案与挖掘能力的展现」「採访的能力特征」进行说明和介绍。
6.採访个案教战手则
作者从採访工作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和特殊採访,「准备工作」「现场採访功夫」「即兴採访功夫」「电话与网路採访功夫」分享多年来的经验,并在其中鉅细靡遗地罗列出各种细致且精湛的採访要领。是作者传授多年採访功力最精彩的单元。
7.採访写作十大技巧
写作常让许多採访工作者费心思,写出稿子不难,写出好的稿子却不容易。作者列出十大技巧,「决定文稿的书写体与顺序」「主题必须明确清晰」「导言要具吸引力」「去芜存菁採访所得讯息」「标题须画龙点睛引人入看」「全盘客观思考的内文格局」「截稿前赶补最新追踪」「注意时效与时机性」「最好能以照片为凭」「休息后再做覆校效果较好」。
将作者对于新闻理念的坚持与对新闻品质的自我要求,全然融入其间。
8.平时充电技巧四大要点
新闻採访做得好,平常的功夫绝不可少,甚至是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作者提出了;「舖下线民王国」「建立起自己的资料库」「养成随时求证的习惯」「随处随时发掘新题目」四大要点,让出入行者从中了解採访工作背后下功夫的诀窍,熟读这四大要点,对于提升採访工作的专业,具有有关键性的影响。
9.採访写作的大忌与优缺
介绍记者这一行的「工作大忌」,以及採访工作的「优势」和「难处」,让新鲜人了解行业内的规矩,更快速融入採访工作的特质。
10.资深媒体人谈这行
邀请在电视、报纸、广播、通讯社工作的五位资深媒体人,谈在这一行的甘苦与宝贵经验,以及担任媒体主管用人时,考虑选才的标准。
作者简介
胡蕙宁
能通中、德、英、台语。脑袋不休息,停看听问爱拍摄。享受学习,擅长分析,喜欢挑战,思敏擅写。充满着好奇心,看得出新点子,能在纷争中理头绪,在争执中想道理。很庆幸能拥有并喜欢自己的採访写作工作,自1994年起常驻欧洲至今。
台湾大学经济系、法律系双学位,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2001年起担任自由时报驻欧洲特派记者至今。曾任中山女高校刊、毕业纪念册、台大经济系刊、台大口湖农村服务社刊总编辑,补习班作文老师、财讯月刊採访编辑、东帝士企业董事长特助、德国西门子慕尼黑总部亚洲电讯部工读生、德国卡特尔法院与各大博览会现场口译者。曾任自由时报、联合报、财讯月刊、设计DESIGN双月刊等台湾报章杂志特约写稿人。
以《阿嬷》获中央日报、劳工局合办第一届劳工文学奖,以《走访德国印象》获第一届联合文学与长荣航空主办之寰宇旅游文学奖。中文着有《学德国人过生活》、《学英国人过生活》、《法律企业家─林敏生传》,合着有中研院《管制革新》论文集、《胸有成竹说成语》等书。德文着有《竞争自由在德国宪法上的保障与原则》论文集。报章杂志经常刊载报导文章。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我多年的心结解开的那一刻!一直以来,我都对新闻工作充满了憧憬,觉得那是一份充满挑战和意义的职业,可以让我有机会去了解社会,发声,但碍于缺乏专业知识,总觉得自己离这个目标遥不可及。直到我翻开这本书,才发现原来这一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而且充满了趣味性。 作者的文笔非常朴实,但又带着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把原本可能枯燥的专业知识,讲得像是在和朋友聊天一样。我特别喜欢它里面提到的一些“小秘诀”,比如如何在一开始就抓住受访者的注意力,如何在紧张的采访气氛中找到突破口,还有如何用最简洁的语言,把最复杂的事实呈现出来。这些细节,都是在其他地方很难学到的。 更让我感动的是,这本书并非只是传授技巧,它更是在传递一种精神。作者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新闻案例,展现了记者们如何克服困难,追逐真相,以及他们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这让我看到了新闻工作背后的人文关怀和职业道德,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想要成为一名有良知、有温度的记者的决心。 书中的内容安排也十分合理,从最基础的采访准备,到深度报道的构思,再到最后的编辑和发表,条理非常清晰,循序渐进。我跟着书中的指引,尝试着去构思一些身边的小故事,感觉自己真的开始慢慢掌握到新闻的脉络了。这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坦白说,读完这本书,我不再感到迷茫。它给了我一个清晰的方向,也给了我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我非常庆幸能够读到这样一本优秀的书,它不仅是一本“上手”指南,更是一本能够点燃我心中记者梦想的火种。
评分这本书让我彻底颠覆了之前对新闻采集的刻板印象,以为记者就是要去追逐腥闻、制造话题。但读了之后才发现,原来专业的新闻工作,是建立在严谨的事实查证和深刻的社会洞察之上。作者用一种非常生动活泼的语言,将复杂的采编流程拆解得清晰易懂,让我这个完全的新手也能窥探到新闻行业的真实面貌。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如何找到好故事”的讲解。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几个技巧,而是从观察生活、培养敏感度开始,引导读者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却又极具价值的议题。书中举的那些案例,有些是我在新闻里听过但并未深究的,有些则是完全没注意到的社会角落,但作者却能从中挖掘出引人入胜的故事线。这让我意识到,好新闻的诞生,其实源于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 此外,书中关于“采访技巧”的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如何与不同受访者建立信任,如何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一些突发情况。这些都是在实际操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书中的指导非常具体,操作性极强。感觉读完之后,即使没有专业背景,也能有勇气去尝试一次采访,去聆听别人的故事。 这本书还有一个很棒的地方,就是它不仅仅关注“写”,更关注“思考”。作者反复强调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以及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保持客观公正,避免偏见。这种人文关怀的视角,让这本书超越了一本单纯的“技能指南”,更像是一本关于新闻伦理和价值的启蒙读物。 总的来说,如果你也曾对新闻工作感到好奇,却又无从下手,这本书绝对是你迈出第一步的绝佳选择。它不仅能让你了解新闻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技巧,更能让你体会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和价值追求。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新闻有兴趣的读者!
评分这本书真的太棒了!作为一个对新闻工作一直充满好奇,但又不知道从何下手的人,这本书简直就像及时雨。我一直觉得当记者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能够深入社会脉络,挖掘真相,但现实中,我常常被各种繁琐的程序和专业的术语搞得晕头转向。这本书的出现,完全打破了我对新闻工作的刻板印象,它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一步步地引导读者进入新闻的世界。 从最基础的采访技巧,到如何构思一个吸引人的新闻故事,再到后期的编辑和发表,每一个环节都讲得清清楚楚。我尤其喜欢它提到的一些采访小诀窍,比如如何跟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怎么才能让对方放下戒心,说出真心话,这些都是在学校里绝对学不到的宝贵经验。而且,书中举了很多台湾本地的案例,让我觉得特别有亲切感,也更容易理解那些新闻背后的逻辑。 书里面还穿插了一些记者的真实故事和感悟,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让我觉得记者这个职业充满了热情和使命感。作者的文字很有温度,仿佛就在旁边手把手地教你一样。我曾经尝试过写一些小文章,但总觉得差了点什么,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原来是缺少了对新闻本质的理解,缺少了对事实的严谨态度。这本书让我对“真相”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它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要追求真相?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社会?它鼓励你去保持一颗好奇心,去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去质疑那些看似理所固置的事情。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有了更多的思考角度。 总而言之,这本书绝对是想踏入新闻行业,或者只是对新闻工作感到好奇的台湾读者的必读之作。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实实在在的干货,而且是用一种让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离“当一名好记者”这个目标又近了一大步,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评分作为一名对社会议题略有关注,但长期以来只是旁观者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新闻工作者是一群既神秘又充满力量的群体。总以为他们都拥有敏锐的洞察力、非凡的沟通技巧,以及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而这些,都是我这样平凡人难以企及的。然而,这本《开始当记者就上手》的出现,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揭示了新闻采集背后的逻辑和方法,让我意识到,记者之路并非高不可攀。 书中对于“如何寻找新闻点”的阐述,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关注热点”的层面,而是深入到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具有价值的议题,如何通过对细节的敏锐捕捉,发现故事的“钩子”。作者举的例子都非常贴近台湾的社会现实,让我深有共鸣,也开始反思自己过去是如何忽略了身边那些值得报道的故事。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采访的艺术”这一章节。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提问,更重要的是引导你去理解采访对象的情感和立场,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信任,并引导对方说出最真实的想法。这些技巧,对于任何需要与人沟通的场景都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更何况是深入挖掘新闻真相的记者。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触及了新闻伦理和职业道德的讨论。在如今信息泛滥的时代,保持客观、公正、负责的态度尤为重要。作者用非常坦诚的笔触,探讨了记者在信息传播中的责任,以及如何避免偏见和不实信息。这让我认识到,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更是价值观和使命感上的考验。 总体而言,《开始当记者就上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授新闻采编技巧的书籍,更是一本能够启发读者思考社会、关注真相、并勇于发声的启蒙读物。它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新闻世界的奥秘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这个曾经的旁观者,开始萌生了想要亲自去“记录”和“讲述”的冲动。
评分这本书真的是一本能让人“脱胎换骨”的工具书!作为一个曾经对记者这个职业既好奇又有点距离感的人,总是觉得他们像拥有某种神秘的“天赋”。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原来记者也是需要系统学习和刻意练习的。作者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将新闻采编的整个流程,从选题、采访、写作到编辑,都剖析得淋漓尽致,而且每个环节都提供了非常具体的操作指南。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采访沟通”的部分。它不仅仅是教你问什么问题,更重要的是教你“怎么问”以及“如何听”。书中提到的那些与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的技巧,如何引导受访者放下心防,甚至如何从对方的只言片语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信息,都让我大开眼界。感觉就像是获得了一本“读心术”秘籍,不过是用在新闻采访上。 而且,书中举的很多案例都非常有代表性,既有新闻界的热点事件,也有一些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角落,但作者都能从中找到新闻价值,并将其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新闻并非总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更多的时候,它就藏在我们身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做”,更重要的是教你“思考”。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性精神。这种对新闻职业精神的强调,让这本书的意义远超于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次关于真相和责任的深刻探讨。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对新闻行业一知半解的旁观者,而是有了一个清晰的入门路径,甚至开始跃跃欲试,想要亲自去实践一下。它给了我信心,也给了我方向,让我相信,只要肯努力,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名有价值的新闻记录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