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发生百年罕见金融危机后,在国际间的地缘政治霸主地位迅速被挑战,并且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退缩。俄罗斯与中国大陆快速崛起,在国际间扮演重要角色,此时,同样作为金砖四国的印度和巴西在国际间的战略规划却十分模煳。在中国大陆日益崛起的今天,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国际问题中的中国因素日益明显,其中中国在处理问题中也出现了若干问题。
笔者一直试图在国际关系、国际新闻和国际传播学科上的融合上找出规律,如果在具体的国际事务中阐明国际新闻和国际传播,似乎更有利于整体学科的融合。
国际新闻主要是指国际间发生的重大新闻,国际传播则更加倾向于按照国际传播理论将国际新闻进行整理和研究。这样国际新闻和国际传播就整体配合了国际关系的学科研究。
作者简介
吴非
国立莫斯科大学社会传播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广州暨南大学副教授、厦门大学兼职副教授广东省政府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发展中心特聘研究员、香港《大公报》「传媒睇传媒」专栏作者、《南方週末》网路「孰是孰非」专栏作者。曾参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童兵教授主持国家211工程传媒体制创新,和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研究院冯绍雷教授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中俄非传统战略安全,2009年还参与清华大学崔保国教授主持《2009传媒蓝皮书》课题组。
Email:wuf205@gmail.com
胡逢瑛
俄罗斯外交部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现任元智大学通识教学部全球在地文化中心筹备处助理教授、《元智全球在地文化报》执行编辑,香港《大公报》两岸国际评论版「传媒睇传媒」专栏作者,与吴非合着有《苏俄新闻传播史论》、《透视苏俄传媒转型变局》、《政治传播与新闻体制》、《反恐年代中的国际新闻与危机传播》、《俄罗斯传媒体制创新》、《转型中的俄罗斯传媒》、《国际传媒英语》、《全球化下的俄中传媒在地化变局》、《俄罗斯传媒新战略─从普京到梅普共治的时代》等书。
Email:fengyunghu@yahoo.com.tw
序
1、俄将武力扩张地缘政治
2、台北故宫宣扬中华文化的瑰宝
3、全球化下美国报纸进入薄利化时代
4、美国地缘政治具脆弱性
5、「潜伏」语境的不对称性与不当传播
6、俄总统经受了媒体检验
7、中俄影响世界未来格局
8、中华文化发展将迎来重大机遇期
9、达赖喇嘛的文化创意产业
10、国新办《西藏民主改革五十年》
11、中国大陆、香港和美国中文传媒对于达赖喇嘛的报导
12、香港工会发展循序渐进——专访香港立法局议员李卓人先生
13、「新星」事件浮现俄远东问题
14、中俄与美将爆媒体大战
15、「二二八」问题关键何在
16、两岸谈判的问题与技巧
17、俄美能源战略对立暂趋缓
18、美官僚系统日趋庸俗化
19、台媒体转型越转越糟
20、台湾媒体发展仍需理想性
21、台湾社会的「在地化」痛苦
22、中俄不可能再结盟
23、俄国媒体运营体制转型的轨迹
24、西方媒体对中国问题报导的失准与失衡
25、快速发展的俄罗斯杂志市场
26、中俄媒体合作进程加速——媒体间主要矛盾仍未解决
这本书我大概是在今年的三月左右在网路上看到的,当时书名《全球传播与国际焦点》就深深吸引了我。我一直以来都对国际新闻、外交事务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很有兴趣,加上本身工作也多少会接触到一些跨国合作的议题,所以看到这个书名,就觉得这肯定是一本能拓展我视野的书。我翻了一下目录,大致了解了它涵盖的范围,从传播的理论基础到具体的国际热点事件分析,似乎都有涉及。我特别期待它能剖析一些近几年来的重大国际事件,比如那些引发全球关注的冲突,或是不同国家在科技、经济上的竞争与合作。我想作者应该会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解读这些现象,而不是单纯的政治评论,这让我感到很新鲜。而且,书名中的“全球传播”也让我联想到,现在讯息的流动速度非常快,一件事情可能瞬间就能传遍世界,了解这种传播机制的背后逻辑,以及它如何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认知,是我很想深入了解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更深层次的分析,而不是流于表面,让我能更清晰地看到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的博弈和信息传递的复杂性。
评分读完《全球传播与国际焦点》这本书,我的脑海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作者对于“信息战”的解读,简直是振聋发聩。我一直以为传播就只是讯息的传递,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国际交往中,传播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武器。作者列举了许多历史上的案例,从冷战时期的宣传战,到近代针对特定国家进行的网络攻击和舆论引导,都清晰地勾勒出了信息传播如何被用来塑造公众认知、影响政治格局。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叙事权力”的论述感到着迷。作者指出,谁能掌握故事的讲述权,谁就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主动。这一点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每天接触到的新闻,很多都是经过选择、过滤甚至加工的,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批判性地看待这些信息,去辨别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意图。它不仅仅是关于传播的理论,更是关于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头脑的指南。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新闻的敏感度大大提升,也更加理解了为什么有些事情会在国际上引起如此大的波澜。
评分老实说,《全球传播与国际焦点》这本书的某些篇章,一开始让我觉得有点挑战。特别是那些关于传播学理论的部分,涉及一些比较学术化的概念和模型,我需要放慢速度,反复阅读才能真正理解。但当作者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国际事件分析时,我就豁然开朗了。比如,书中关于“议程设置”和“框架效应”的解释,让我立刻联想到近期在媒体上看到的某些重大新闻。作者通过对这些理论的运用,揭示了媒体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关注什么、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这些事件。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认为的“事实”,很多时候并非全然客观,而是经过了传播者的“设计”。这种洞察让我对信息传播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新闻媒体的报道方式有了新的审视。虽然过程有些艰辛,但收获是巨大的,它让我成为了一个更主动、更具批判性的信息接收者。
评分我不得不说,《全球传播与国际焦点》这本书的某些章节,确实带给我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国际热点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观视野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书中对于不同国家在信息传播领域各自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探讨了当今社交媒体的兴起,如何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格局,以及它对地缘政治产生的深远影响。它让我看到,信息不再是单向的流动,而是多方参与、互动共生的复杂网络。这本书让我对“全球化”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的认知,不再仅仅是经济上的连接,更是信息、思想、文化的深度融合与碰撞。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理解全球传播的逻辑,就是理解世界运转的规律。
评分这本书,我绝对要推荐给每一个关心时事的朋友。特别是《全球传播与国际焦点》里对“跨文化传播的挑战”这一部分的讨论,简直是说到我的心坎里去了。我过去在和一些外国同事合作的时候,常常会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产生一些误会,有时候即使语言相通,但沟通的效率总是不尽人意。这本书则从传播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这种现象。作者列举了很多实际的例子,比如不同文化中对于时间观念、人际关系、甚至是非语言交流的解读方式都可能大相径庭。它让我明白,有效的全球传播不仅仅是翻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模式。读了之后,我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对于如何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更顺畅地交流,有了全新的认识。这对我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都非常有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